隐喻研究综述(正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研究综述

Reviews on Metaphor Study

摘要:近年来隐喻研究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国内外隐喻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隐喻研究进行整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隐喻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隐喻研究;发展趋势

Abstract: Recent years, metaphor research is concerned by numerous scholars. On the basis of references, this thesis summarizes metaphor theories among different periods by investigating metaphor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up the shortag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etaphor.

Key Words:metaphor research; development tendency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没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国内语言学家对隐喻也作了系统的评述。对隐喻研究的概述可以有不同的写法。林书武撰写的概述,以是否存在比喻性和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从隐喻的历史发展、本体与喻体、隐喻的成因及其认知功能全面地描述了国外的隐喻研究的发展。束定芳则对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概述。他认为隐喻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自身也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隐喻学。为了对隐喻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其历史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

1.传统隐喻

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历史上首位对隐喻产生兴趣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到了隐喻。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束定芳 2000)。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解释就是将隐喻看作了一种修辞手段。他的定义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西方祖多的研究,例如G. Lakoff的研究就是根据“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的观点展开的(林书武 1996)。他还指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得隐形比较,也就是说隐喻就是一种明喻,他们之间的差别甚少,其不同之处只存在于他们的表达方式的差异。根据以上观点,亚氏对隐喻的理解被成为“对比论”。

公元前1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就隐喻提出了另一个理论,即“替代论”。他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育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束定芳 2000)。如:

(1)He is a pig.

例(1)中,“pig”是用来替代“a lazy man”这一直接说法的。

传统隐喻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非常规性语言表达,它是一种修辞方式。就亚

里士多德的“对比论”和昆提良的“替代论”而言,他们之间有其相似性。实际上,昆氏的“借一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观点是在亚氏“借一物谈另一物”观点的基础上的发展。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传统隐喻研究的两种观点都集中在研究单个的词的层面上,并未涉及到句子的研究。而且,某种程度上说,将隐喻作为比喻性语言贬低了其价值。

2.近代隐喻

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在其《修辞哲学》中首次提到了隐喻互动理论,这一理论后来经布莱克进行发展和完善。他对隐喻的定义依据的就是“相互作用”这一标准:“要判断某词是否用作隐喻可通过他是否提供一个本体和一个喻体并共同作用产生了一种包容性意义。如果我们无法分辨本体和喻体。我们就可以暂时认为该词用的事原义,如果分出至少两种相互作用的意义,那我们就说它是隐喻”(Richards 1965:119)。隐喻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是:隐喻陈述中含有一个主要主词和一个次要主要,次要主词作为一个系统将其“相关隐含”映射到主要主词上,形成新的隐喻意义。

在理查兹和布莱克看来,隐喻意义是在两个主词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新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隐喻研究在亚里士多德和昆提良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理查兹和布莱克的隐喻研究突破了之前的词汇层面,将隐喻作为语义现象放在句子层面进行考察。除此之外他们还将认知这一概念引入到隐喻研究当中。理查兹(1965:36)说:“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相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这是最简明扼要的概述。”隐喻活动实际上就是本体与喻体思想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互动理论是多位学者共同研究的,而且它也借鉴了皮亚杰的相互作用的建构论,因而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然而,无论是“对比论”还是能创生新义的“互动论”都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前提,都是将喻体的某些特性传递或通过互动选择赋予本体、施喻者和受喻者在建构和解读隐喻时都以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为前提,预设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忽略了隐喻建构者和解读者的主体性,因而“对比论”和“互动论”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式,是用一事物的某些特性来认识具有相似特性的另一事物,只是对隐喻进行描述式的阐释或试图探讨隐喻的产出方式,并未探讨隐喻本身及其本质(郑银芳 2009)。

3.现代隐喻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在这一阶段成就显著的是莱考夫,他和约翰逊一同撰写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莱考夫认为“隐喻无处不在,不仅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人类借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 1980)。莱考夫他们的隐喻研究与传统隐喻研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将隐喻看作是思维活动,而不仅仅是语言现象。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不必区分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完全不带隐喻特征的话语极少,也就是说,一个句子它是否是比喻性语言已经没有它看上去那么重要了。他们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