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功能与社会整合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功能与社会整合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功能主义把社会比作有机体,认为社会是有各个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各个部分在整体中发挥某种功能;社会整体的存在和整合是发挥各部分功能的先决条件,而各个部分就是为满足这些功能而存在的。所以功能主义的核心就是探讨社会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主义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经历了古典、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并日益深入与成熟。
一、古典的功能主义思想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主义思想
古典功能主义与社会学家一起产生,极大地受到了社会人类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
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比做生物有机体,比如孔德明确地使用生物学类比来描述社会,“我将把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明确地分为家庭——他们真正的要素或是细胞,接下来是阶级——他们是专门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他们是实际器官。”而斯宾塞则依据生物体各个部分的功能来类比社会的不同部门;同时还用功能的分化来划分社会的不同阶段,并认为社会的发展就是功能的不断分化,相应也带来结构的不断分化。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社会与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这一观念中包含了三个要点:第一,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第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第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受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影响,斯宾塞和他的追随者们都坚持任何系统都会自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早期的社会学家基本上还借助于自然科学来展开功能主义的思想;到了涂尔干时期,功能主义的分析已经摆脱自然科学的影响,开始直接分析社会现象。他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明确地提出要将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分开,一个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其所发挥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并主张在社会学的分析中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事实的解释,只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是不够的,还需要说明现象在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后来他在研究社会分工和宗教现象时,都明确地使用了功能分析方法,假定了社会存在的条件,如社会秩序和集体意识,并认为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他的思想对后来功能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社会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
社会人类学家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创始人,他们直接继承并发展了涂尔干的功能主义思想,从而对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布朗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涂尔干的影响,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成是揭示人类社会系统的基本范畴。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不但是一个结构整体,还是一个功能整体。在这个功能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以充分和谐、一致的方式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从而避免社会整体中出现的无法解决的冲突或矛盾。因而,所谓的功能也就是组成部分对社会的贡献。这也就是早起功能主义的功能一致性假设。
马林诺夫斯基是现代功能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所谓的功能就是“意味着对某种需要的满
足”,任何事物,风俗、宗教、仪式、巫术、思想、道德、组织在社会整体中,都具有满足需要的积极功能,这个需要的根本层次是、则是满足社会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功能主义的功能普遍性假设。他在分析制度的时候,认为任何制度都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和物质设施,并发挥着一种独特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在社会整体中又是不可缺少的。这也就是功能主义中的功能不可或缺性假设。
布朗的功能一致性假设和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普遍性和不可或缺性假设一同构成了早期功能主义的三大假设。他们都认为社会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
二、现代功能主义: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与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二)帕森斯的功能主义
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帕森斯(Parsons,T.)的结构功能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的结构功能分析模型,从功能分化的角度,将社会结构概念发展成一种庞大的旨在解释一切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
在帕森斯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社会体系》(1951)一书中,所谓社会结构,在他看来,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包含执行“目的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同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Parsons,T.,1951)。在这里,结构表现为一种功能。
帕森斯非常强调秩序、行动和共同价值体系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他始终认为,研究社会结构就是研究秩序问题,并且势必涉及秩序中的人的行为,而研究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又脱离不了行动者的思想情感的规范问题,“价值是构成社会秩序的条件。”显然,关注这三者的连带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白帕森斯的结构观点。
秩序问题,是社会通过互动协调稳定的本质,秩序在这里所指的,是行动者在某种规范准则下的动机整合问题”。帕森斯明确地将秩序作为结构的本质,并认为结构由“行动者在一情景中彼此的互动而组成”(Parsons,1951:26;5—6)。在这里,结构又是一种互动关系模式。但是,帕森斯的着眼点是社会互动的稳定模式。为解释这一稳定模式,帕森斯用地位—角色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在他看来:“地位—角色是社会体系中,最重要的互动过程所包含的个体之间的关系的结构……也是行动模式化的互动关系中的参与,是最重要的社会体系单位。”(Parsons,1951:25)显然,地位—角色在帕森斯这里是社会体系之“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其他。“地位”为行动者所处的结构位置,“角色”表达社会对这一位置的行为期望,它是社会与个人联系的中介,又是众人分享的象征(Parsons,1951:6)。这样一来,行动者的互动,就成了一连串具有地位—角色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而互动中的个人不管怎样变化,角色互动作为社会模式化的准则则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结构,就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了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种解释模式,无疑为社会结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1 )当我们把角色预设为社会成员对这一位置的行为期待时,就意味着,一定的角色必定在社会结构中扮演一定的功能。(2 )引出了结构稳定即均衡秩序的核心问题: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问题。这就将人们有关社会结构的思维引入到了一条新颖别致的道路:结构同时还是一种规范。
帕森斯始终认为,总体社会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功能,其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