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及解释
医疗机构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机构13项核心制度内容1、门、急诊首诊负责制度2、危重病人抢救制度3、手术前讨论制度4、病历书写制度5、三级医师查房制度6、医师值班与交接班制度7、会诊制度8、9、病例讨论制度(包括疑难、死亡病例)10、查对制度11、新医疗、新技术立项制度(技术准入制度)12、手术分级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机构13项核心制度内容1、门、急诊首诊负责制度1、门诊首诊负责制(1)患者就诊时,第一位接待患者的科室和医师即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2)对非本专业范畴疾病的患者和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生均不得拒诊.(3)首诊医师在接诊非本专业病员后,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的科室.(4)对于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
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严禁相互推诿。
2、急诊首诊负责制(1)一般急诊患者,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执行,由急诊分诊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医师。
(2)对于非本专业的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首先实施生命抢救,同时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医师。
在接诊医师到达后,首诊医师应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
当接诊医生接手抢救工作后,首诊医生方能离开。
(3)如遇到复杂病例,需要两科或更多科协作抢救,首诊医师也应首先进行必要的抢救,同时向医务部或院总值班报告,请求召集相关科室人员共同完成抢救。
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最高者为抢救指挥.2、危重病人抢救制度1、因各种原因或疾病导致病人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病态,威胁病人生命或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被视为危重病人。
2、危重病人就诊实行首诊负责。
首诊医师和接诊的科室必须负责病人的急救和生命体征的维持,直至落实好相关科室和医师进行诊疗为止。
3、对于患多科疾病或边缘病的危重病人,参与抢救中最高年资的医师即任的急救小组组长,负责指挥现场救治。
4、重危病人抢救必须听从急救小组负责人或主管医师指挥,迅速将病人转入急救室和ICU进行救治。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和提高国家医疗服务水平,所实施的一系列医疗体系、政策和措施。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推行的一种社会保障机制。
通过医保制度,人们可以在生病时得到合理的医疗费用报销。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指为了提供全民健康服务和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建立的一套包括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在内的卫生系统。
通过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以提高医疗水平和保障人民的健康。
三、医院管理制度医院管理制度是指为了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规范医院管理行为的一套制度和规定。
通过医院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医院的监管,防止医疗乱象和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医疗服务定价制度医疗服务定价制度是指为了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保障患者的利益,建立的一套医疗服务定价机制。
通过医疗服务定价制度,可以防止医疗乱收费和过高的医疗费用,保证人民能够得到合理的医疗服务。
五、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立的一套风险分担和救助机制。
通过医疗保障制度,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救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六、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人民得到安全、有效和负担得起的药品,建立的一套药品安全检测和供应机制。
通过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可以防止假冒伪劣药品和高价药品对患者造成伤害和负担。
七、医疗技术评估制度医疗技术评估制度是指为了准确评估医疗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医疗决策依据的一套制度和方法。
通过医疗技术评估制度,可以提高医疗技术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保障人民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八、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医疗纠纷调解制度是指为了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的一套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和程序。
通过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可以及时解决医疗纠纷,化解矛盾,保障医疗秩序和公共安全。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医疗机构必须落实的重要制度。
随着医疗服务逐步走向规范、科学化的趋势,医疗安全制度管理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是保障医疗机构安全运行和防范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制度。
一、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制度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制度。
医疗机构应该始终倡导安全文化,从管理层到医务人员,不断强调医疗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医疗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质量管理、医疗标准、医疗操作规范、医疗流程管理等方面。
质量管理是核心,应该从每个环节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三、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设备是医疗服务的重要支撑,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采购、检查维护、设备使用、严格禁止医疗设备的私自调换和维修等方面。
四、食品药品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该加强管理,保证食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采购、存储、使用等环节,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五、医疗环境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良好的医院环境,保障医疗环境卫生安全,定期卫生消毒、消毒管理要做到得力。
六、预防医疗感染制度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医疗感染防控制度,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注重医护人员和患者个人卫生,定期进行感染防控核查。
七、临床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临床操作规范,各科室人员应该参加相关培训,避免操作不规范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八、医学文件管理规定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学文件的归档管理,严格保密,完善电子文档管理体系,保护患者的隐私。
九、医疗巡视制度医疗巡视是巡视员对医疗机构各个环节的全面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加强风险控制,是医疗机构的有效管理手段。
十、医疗检查评估制度医疗检查评估制度是重要的质量管理手段,医疗机构应该定期组织第三方检查评估机构对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医疗质量。
十一、应急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针对突发情况,要有科学规范的应急预案,及时响应。
医疗机构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首诊负责制1、首先接诊病人旳科室为首诊责任科室,初次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
2、对所有急诊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首诊医师对人应病认真组织就地急救,不得推诿,刁难病人。
3、要以高度旳责任心和同情心接诊病人,检查认真,解答问题耐心。
对患多种疾病旳急诊病人,初次接诊医师应根据本次就诊旳重要疾病进行分诊,首诊医师认为不属本科病人时,应建立病历,做好有关检查和必要旳处理后再请有关科室会诊。
4、边缘或跨科疾病,同步会诊医师未做处理时,应由首诊医师处理,不得推诿病人,收住院有问题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出面处理。
5、若确属他科状况应请有关科室会诊,直到会诊科室签订接受意见后方可转科。
6、首诊医师应当做好病历记录和有关检查并予以积极处理,开原则处方,严禁大处方及人情方、人情假、人情证明。
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医疗查房是医院医生工作旳关键内容及应尽职责。
医疗查房必须实行三级医师负责查房制,任何科室及医生不得随意变化。
一、查房级别和类型(一)巡视性查房1、住院医师每天对所管病人进行例行旳晨间、午后查房各一次。
2、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每日上午应对疑难及重症病例进行行查房一次。
(二)医疗组查房1、上级医师查房时,应有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及有关旳下级医师参与。
2、主治医师对分管医疗组病人每周至少查房两次。
3、副主任医师对分管医疗组病人每周至少查房一次。
4、主任医师对全科或所分管旳医疗组旳疑难病例每周至少查房一次。
(三)全科查房1、疑难重症查房:科主任或主任医师组织全科疑难危重症查房每周至少一次。
2、医护质量查房(科主任查房):每周由科主任组织一次质量查房。
3、全科查房,规定在查房前l-2天提出拟查病例,并做好准备;所有下级医师、护土长参与。
二、查房内容(-)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处理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重危患者旳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病案、医嘱、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断护理旳意见,进行必要旳教学工作。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和制度安排,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和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医疗核心制度。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全体居民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该制度通常由政府主导,并与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为居民提供医疗费用的补偿。
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指国家或地区按照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建立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网络。
这包括医院、诊所、社区卫生中心等医疗机构的建设以及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配置。
三、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监管的制度。
这包括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质量控制、流通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旨在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
四、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和管理进行规范的制度。
这包括了医学教育、医务人员注册和执业管理、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五、医疗质量监管制度医疗质量监管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制度。
这包括了医疗机构的评审、医疗行为的规范、医疗纠纷的处理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六、医疗价格和费用管理制度医疗价格和费用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对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费用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制度。
这包括了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医疗费用的报销和支付方式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体系建设。
这包括了疫情监测和预警、卫生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八、医疗保健标准和规范制度医疗保健标准和规范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对医疗保健实践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制定和管理的制度。
这包括了临床实践指南、医疗保健质量标准、医疗保健信息标准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的紧要保障,而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是指保障医疗安全的13项制度,这些制度是医院和医务人员必需遵守的基本规范。
下面,我将认真介绍这13项制度。
一、责任制。
订立医疗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医疗安全纳入全院管理体系,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带着责任和使命感认真对待医疗安全工作。
二、制度化建设。
全院全部的医疗安全措施应建立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完善医疗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制度等管理体系。
三、安全教育。
医务人员应适时接受医疗安全学问培训,提高医疗操作技能及安全意识等本领,强化医疗安全教育。
四、沟通与合作。
加强医疗团队的沟通与合作,协调各医疗科室围绕医疗安全开展合作,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关注和管理,适时发觉安全隐患。
五、医用耗材管理。
全面推行RFID技术,对医用耗材进出、使用和回收进行全程追踪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和耗材的全程安全。
六、安全事件管理。
建立医疗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适时快速处置医疗事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七、患者权益保障。
尽可能地保护患者隐私权、知情权、自由选择权、公开知情权等权益,为患者供给全面安全的医疗服务。
八、医疗质量管理。
医院应依照医疗质量管理的标准开展工作,进行质量监控、评估和不断改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九、环境管理。
医院应依照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建立环境安全保障制度,确保医护环境清洁、舒适、安全,消防设备完备,从而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
十、职业健康防护。
医务人员应带着职业健康防护意识来开展工作,对医疗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强化个人的职业保护。
十一、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医疗信息的管理,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防止医疗数据泄露或被篡改。
十二、规范医疗行为。
医务人员应依照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和行业惯例规范行为,不被非法诱导违反专业操守和行业规范。
十三、健康管理。
医院应依据患者、医务人员等生活习惯和健康情形,建立健康管理制度,激励医务人员加强体育磨练,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养。
医院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及七种护理工作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及七种护理工作核心制度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四.会诊制度五.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七.术前讨论制度八.查对制度九.医生交接班制度十.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一.病历书写规范和管理制度十二.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三.新技术准入制度附:危急值报告制度具体内容:医院管理年:十三项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1/ 3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 2 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 1 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 24 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医院是人们生病求医治疗的地方,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医疗行为和管理流程。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一、医德医风制度医德医风制度是医院最基本的制度之一,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端正医风,严守医德,恪守职业操守,做到真心为患者服务。
二、诊疗质量管理制度诊疗质量管理制度是医院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保障,包括病历书写规范、医技操作规范、药品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疗行为合理、规范、安全。
三、医疗安全制度医疗安全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包括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设备维护制度、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等,有效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四、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药品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管理,包括药品采购、存储、分发、使用和报废等方面的规定,严格控制药品的流通和使用环节。
五、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指导,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记录规范、病情观察与护理措施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
六、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和有效管理,规定了医疗器械的购置、验收、维护、保养和报废等环节,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
七、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是对医院员工的管理规范,包括人事招聘、岗位配置、绩效考核、职业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规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八、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对医院财务运作的规范管理,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核算、费用控制、收支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和运营的正常。
九、信息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是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数据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包括信息安全管理、电子病历管理、医院信息系统运维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十、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是推进医院科研工作的基础,包括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的规定,促进医院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医学进步的推动。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是指国家为了改善和完善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而制定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制度。
这些核心制度的实施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下面将详细介绍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
一、医药分开制度:医药分开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不能经营药品,以减少医患利益冲突。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医生开药乱开的问题,防止医生为了利益过度开展检查和治疗,从而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的负担。
二、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对药品的合理调配和监管,确保患者能够获取到必需的药物。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防止药品短缺和哄抬药价的现象,保障患者的用药权益。
三、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是指国家通过设立医疗保险,使参保人员在患病时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费用的负担。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四、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是指通过和优化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转变医院的经营思路,从以药品销售为主转变为以医疗服务为主,提高公立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五、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制度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对象建立稳定的长期健康管理关系。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持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经费保障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经费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设立固定的项目和资金,保障基层卫生机构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疫情防控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保障公众的基本卫生需求。
七、药品价格管理制度:药品价格管理制度是指国家通过设立药品价格,限制药品价格上涨。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防止药品价格的过高,保障患者的用药权益。
八、医疗服务价格和费用监控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和费用监控制度是指国家对医疗服务价格和费用进行监控和调整,减少医疗费用的虚高和不合理增长。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1. 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并实施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进行。
2. 医疗质控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质控体系,监测、评估和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
3. 患者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患者安全制度,包括对患者的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4. 医务人员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医务人员安全制度,包括员工的岗前培训、职业防护和劳动安全。
5. 医疗设备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设备安全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6. 药品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安全制度,包括采购、存储、配送和使用药品的安全管理。
7. 感染防控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防控制度,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和医疗废物的处理等。
8. 输血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安全制度,包括血液安全的管理和检测。
9. 病历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病历管理制度,包括病历的书写、保存和隐私保护。
10.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包括对不良事件的调查、报告和处理。
11. 病理标本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病理标本管理制度,包括标本的采集、保存和使用安全。
12. 医疗卫生信息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安全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医疗信息的安全。
13. 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重视和遵守的基本原则,为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和完善医疗安全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以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1.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为了防止患者身份混淆或错误,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该制度包括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患者信息记录、患者住院号等信息,确保在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 临床操作规范制度医务人员应按照标准的操作规范进行临床操作,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明确的操作规范,为医务人员提供正确的操作指南和流程。
3. 药品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存储、配药、使用和处置符合相关规定。
该制度应包括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配药、监控等环节,以减少药品错误和药品安全问题。
4. 医疗器械使用与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包括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入库、使用和维护等环节。
该制度应明确医疗器械的使用范围、规范操作流程,以确保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
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对病患及救治环境进行有效的感染控制和预防。
该制度包括消毒灭菌措施、医疗废物处理、手卫生等方面,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6. 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报告并处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
该制度应建立科学的报告流程和处理机制,以及对不良事件的事后追踪和分析,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7. 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对患者的投诉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和处理。
该制度应包括投诉受理、调查、处理和反馈等环节,以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8. 医疗安全培训制度医务人员应接受医疗安全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安全培训制度,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考核,确保医务人员具备足够的医疗安全知识和能力。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安全,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以下是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1. 医疗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责任,将医疗安全纳入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安全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
3. 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建立医疗差错的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事故和差错,以避免再次发生。
4. 医疗质控制度:建立医疗质控机构和质控人员,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监控,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5. 医疗流程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流程,确保医疗过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6.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和可靠使用。
7. 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规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置,确保药品和器械的安全有效。
8.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和准确。
9. 患者权益保护制度:保护患者的知情、自主和隐私权益,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安全感。
10. 医务人员培训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规范医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
11. 紧急救援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急救系统,保证突发事件和抢救工作的迅速响应和有效组织。
12. 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管理制度: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安全。
13.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及时处理医患纠纷,维护医疗秩序和社会和谐。
这些制度是医疗安全工作的基础,通过严格执行和监督,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水平。
医院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医院是社会医疗与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权益和安全,在医院管理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适应医院实际的核心制度。
下面,我将介绍医院的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患者权益保护制度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权益保护制度,保障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和安全权。
患者应当获得医疗知情同意书,医院应妥善处理投诉和纠纷,保护患者权益。
二、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医院应建立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招聘、培训、考核和激励等。
医院应选拔专业能力、道德素质高的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医院应建立科学的药品采购、库存、使用和监管制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药品质量。
四、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院应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院应配备合格的医疗设备,建立设备质量跟踪和维修保养制度,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
五、感染控制制度医院应建立感染控制制度,包括院内感染防控和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医院应加强感染源的控制,做好患者的隔离和个体防护,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六、病历管理制度病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应建立病历管理制度,规范病历的书写、存储和使用。
医疗机构应保存病历一定的时间,并确保病历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七、手术管理制度手术管理制度是医院核心制度之一、医院应建立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手术操作和手术安全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八、急诊医疗制度医院应建立科学的急诊医疗制度,包括急诊病房和急救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急诊医疗制度应科学规范急诊医疗流程和急救操作,提高急诊医疗效率和质量。
九、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医院应建立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测和评估。
医院应定期进行医疗质量检查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医院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为了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顺利进行,医院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核心制度。
下面将阐述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其包括:1.人事制度:明确人员录用、培训、管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院有足够的合格人员和有效的管理。
2.临床路径制度:明确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路径,规范医生的医疗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3.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规范医院内病原体传播的防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4.药品管理制度:确保医院的用药安全,规范药物的采购、储存、配发和使用,防止因药品错误导致患者不良反应。
5.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规范医疗器械的购置、使用、保养和报废等流程,提高医院医疗器械管理水平。
6.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医疗质量目标和质量评价指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7.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明确医院内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流程,加强对不良事件的追踪和解决,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8.医患沟通制度: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明确医患沟通的方式和原则,提升医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9.医学伦理规范制度:明确医院内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10.罚则制度:明确医院内各项违规行为和违纪行为的处理措施和处罚标准,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11.病案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文件的记录和管理,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2.投诉处理制度:规范患者投诉的受理和处理流程,及时解决患者的投诉,维护医院的声誉。
13.紧急医疗救护制度:明确医院内紧急医疗救护的组织和管理原则,提高医院对危急病患的抢救能力。
以上十三项核心制度涵盖了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保障了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医院需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前言中国医疗改革历经多少年,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医疗体制改革,都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其中,医疗核心制度的建设无疑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介绍医疗核心制度中的十三项内容,以期对医疗改革有更深入的理解。
医疗核心制度1. 医疗服务与资源定价制度医疗服务与资源定价制度主要包括医疗服务放权、价格调整机制、医疗服务标准化等方面。
其中,医疗服务放权就是指医疗机构独立承担医疗设备的设备使用批准及运营管理和活动策划等职责。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是指国家和地方制定医疗价格调整机制,确保医疗价格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此外,医疗服务标准化是为了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对医疗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
医疗机构分类制度主要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疗养院、二级以上、三级以上医疗机构等类别。
医疗机构分类制度通过制度化的分类管理,规范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医疗技术能力和受理能力,保障了患者就医的选择权和医院的承担能力,推进了医疗服务的综合化和规范化。
3. 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是政府制定的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政策之一,旨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药物需求满足。
基本药物清单统一规定了每个等级的医疗机构使用范围和使用数量,并确定了药品的价格和采购方式,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权益和城乡居民健康。
4. 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通过医疗保险的参保来保障城乡居民的健康。
目前,中国主要实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不同的保险制度。
通过不同的保险制度,将享受医疗保险的人群范围扩大于更多人,并提高救助标准,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疗技术评估制度是用于评估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技术。
该制度能够规范医疗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提高诊疗技术的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6. 网络医疗服务制度网络医疗服务制度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远程医疗、问诊咨询和预约挂号等服务的制度。
该制度有助于缓解大型医院资源紧张的问题,为老年人、农村居民和远离医疗中心地区提供更为便利的医疗服务。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三篇)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各项措施和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各国都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
以下是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1.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的组织管理、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
2.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质量评估等。
3. 医疗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包括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的执业注册、培训和考核。
4.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设备的选购、验收、维修和使用规范等。
5. 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配送、存储和使用规范等。
6. 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质控和护理文化建设等。
7. 医患沟通制度:包括医患双方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以及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等。
8. 医疗事件报告制度:包括医疗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等。
9.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包括患者信息的保密和合理使用,以及电子病历的建立和使用规范等。
10. 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制度:包括医学伦理的培训和宣传,医生和护士的职业道德规范等。
11. 患者权益保护制度:包括患者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投诉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12. 医疗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包括医疗机构的质量认证、评审和评价等。
13. 医疗安全教育和宣传制度:包括医患双方对医疗安全的教育和宣传活动。
这些核心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够有效提高医疗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同时,也能够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和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二)医疗安全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确保患者获得适宜、安全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
为了保障医疗安全,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核心制度。
下面将介绍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一、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安全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培养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医疗安全的良好氛围。
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包括建立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医务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供安全周知和宣传材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危重病例会诊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会诊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医师交接班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 1.凡患者到我院就诊,无论是门诊或急诊都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接诊医师应及时接诊,书写病历,检查和处置病人。
如判断确实为非本科本专业疾病的患者,亦应书写简要病历,施行必要的检查或必要的紧急处理,并立即邀请有关科室或专科医师会诊,确认后方可转至有关科室专业诊治。
若属急危重抢救患者,首诊医师应立即给予必要的抢救治疗,待有关科室专业医师接诊后,首诊医师方可离开。
← 2.凡首诊医师在不能做出与本科本专业无关的确诊时,应及时诊治并请上级医师会诊。
← 3.必须谨慎做出与本科本专业无关的结论,一时难以做出结论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协助诊治,在未做出最后诊断前,病人的一切诊治工作均由首诊医师、首诊科室负责,不得推诿。
← 4.被邀请的会诊科室医师,无论能不能做出与本科本专业无关的肯定结论时,都应及时赴会诊,并书写会诊记录,提出和协助诊治处理意见,并当面向邀请科室的接诊医师交代清楚,方可离开。
← 5.凡涉及多科室的危重抢救病人,如一时难以决定由哪科负责诊治前,在医务科直至医疗副院长的协调下,所有相关科室必须听从医务科的指挥,一切从病人安危出发,积极协同抢救,不得推诿。
← 6.危重病人来诊,如暂不能交纳治疗及药品费用,接诊人员不能因此而拒绝治疗及抢救,在积极救治同时报医务科或医院相关领导。
检查方法:10分考核对首诊负责制度的知晓情况,对复合伤病人的首诊处理流程,对转科、转院流程的掌握情况对首诊制度不掌握每人扣2分,概念不清、掌握不全每人扣1分;对复合伤病人的处理流程有缺陷的,每人扣2分;对转科、转院流程不掌握的,每人扣2分。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三级医师查房包括:住院医师查房、主治医师查房、主任医师查房。
←具体内容: 日间查房:由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三级医师进行。
住院医师每日查房至少两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两次;主任医师每周查房至少一次。
节假日除外。
←下班前查房:由住院医师进行。
夜班查房:由一线值班医师进行,重点病人由二线值班医师与一线值班医师共同进行。
临时查房:由住院医师进行,必要时请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参加。
←急危重症患者入院,正常工作时间24小时内完成三级医师查房,节假日48小时内完成三级医师查房,特殊情况下随时查房并请示上级医师。
←三级医师查房时,所有参加查房的人员必须严肃认真,衣帽整齐,态度和蔼,不得交头接耳,打闹谈笑,不得做与查房内容无关的事情。
主查医师原则上站于病人右侧(特殊情况除外),其它人员站在主查医师的对面或病床周围。
各级医师在查房中均负有对下级医师及实习、进修医师进行临床教学的责任,查房要有计划性,定期定时,遇有特殊情况或临时任务不能按时查房者,应请人代查或择期补查。
← 2.住院医师查房制度← 2.1 住院医师每日早晨交班后,应带领实习医师对所管的全部病人逐一认真的进行一次查房。
着重检查危重、疑难、待诊及新入院、手术前的病人,然后将检查处置情况及时记录在病历中。
← 2.2 住院医师查房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如:简要地审阅病历,查看前一天夜间所送检的有关化验报告单,了解病人夜间病情变化等,力争对所查病人做到心中有数。
← 2.3 住院医师在查视新入院的病人时应首先向病人作自我介绍,明确告知病人自己是其主管医师,并应详细了解病情,认真进行体检,分析各项检查和化验结果,提出诊断治疗意见。
← 2.4 住院医师在查房中要征求病人对医疗、饮食和生活等方面的意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注意医疗保护。
要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并结合查房中所发现病人的病情需要,及时更改医嘱或开出新的医嘱。
← 2.5 对于危重病人,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处理,按时记录病程日志,并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汇报,必要时请上级医师共同诊治和抢救。
← 2.6 住院医师在每日下班前要对所管病人再一次进行查房(检查的重点病人同第1条),并查看送检回报的各种化验及特殊检查报告单。
对重危、急症、有特殊情况变化或需夜班处置的观察病人,应和夜班值班医师在床头交班,交班内容要记录在医生交班本上。
← 2.7 担任夜班值班的住院医师应对本病区的住院病人进行一次夜班查房。
对危重、急症及其他交班病人要重点检查,并请二线值班主治医师共同查视,根据病情抓住时机积极妥善处理。
对夜间所进行的诊治工作要做好病程记录和交班工作←← 3.主治医师查房制度← 3.1 主治医师对所管病人要负全面责任,每周进行系统查房至少两次。
尤其对新入院、重危、诊断未明、疗效不佳的病人,要重点检查及时处理。
← 3.2 主治医师查房前,住院医师应准备好所查病人的各种有关诊断治疗的资料,并提前向主治医师报告所查病人的情况,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 3.3 主治医师查房时应有主管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参加。
查房开始时,先由主管住院医师将病历及有关资料交给主治医师,然后简要的报告病历和有关检查结果。
← 3.4 主治医师查房要认真听取下级医师的反映,对下级医师提出的问题应明确回答,并亲自帮助下级医师分析病情,确定诊断,提出具体治疗方案,同时结合病人的诊治实际进行必要的理论阐述,对重点病人的病情变化要及时向主任医师汇报。
对诊断有困难的病人要及时请示主任医师或提交主任医师查房解决。
← 3.5 主治医师查房要检查病历、医嘱、诊断、治疗等情况,并纠正其中的不足与缺陷,特别要检查主任医师查房意见的落实情况。
← 3.6 主治医师查房时要注意征求所管病人对诊断、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还要决定病人的科内会诊及出院等问题,主治医师应对下级医师进行认真的指导,下级医师应虚心听取上级医师的诊疗意见,并按病历书写要求及时记录在病程日志中。
← 4.主任医师查房制度← 4.1 主任医师查房主要是对住院病人的诊疗、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并解决疑难病例,审查对新入院、待诊、重危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决定重大手术、特殊检查治疗及转科、转院等问题;听取下级医师、护士对治疗护理的意见;检查医疗护理工作质量,抽查病历,纠正治疗及护理方面的错误和缺点,进行必要的临床教学工作。
← 4.2 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一次,要求全体病房医师及护士长必须参加(包括下夜班的医师),未经允许者不得尾随查房。
← 4.3 主任医师查房前1-2天,应了解要查病人的床号、姓名及简要病情,事先查阅文献,准备教学内容。
主管住院医师则应将所查病人的有关资料(包括各种化验报告单、CT及光片等)准备齐全,不得在查房需要时才出去查、找、借。
检查方法:查看三级查房落实情况(运行病历)入院48小时内无主治医师查房记录,每份扣5分;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或主任医师查房记录,与住院医师首次病程记录相同的,每份扣3分;主治医师每周查房少于2次、主任医师每周查房少于1次的,每份扣10分。
三、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1.1 抢救范围←凡病人处于危重阶段,有生命危险的即属抢救范围(具体抢救指征见“常见急性重症诊断及抢救标准”)。
← 1.2 抢救分类← 1.2.1 一般抢救:由主治医师或住院总医师组织,必要时请科主任参加。
← 1.2.2 科级抢救:由科主任组织,全科组织抢救小组进行抢救,并报医务科。
科主任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负责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
← 1.2.3 院级抢救:特殊病人或需跨科协同抢救的病人应及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和业务副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院内急救及各科抢救,由病人所在科主任提出,医务科组织有关科室参加。
因病情需要可成立全员抢救组,由相关科室人员参加,必要时请院外会诊。
← 1.3 抢救准备← 1.3.1 各病区和相关病室(包括麻醉、手术室、急诊科、影像检查科室等)需常备抢救器材和药品等,指定专人管理,保持固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定期检查,及时补充。
← 1.3.2 各科室对常见抢救病种要订出抢救流程,包括抢救程序、措施及所需设备、药物和组织安排,以保证抢救工作及时有效,各科平时应加强抢救培训及演练。
← 1.4 抢救要求← 1.4.1 对危重病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迟抢救,必须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并做到严肃、认真、细致、准确,各种记录及时全面。
涉及到法律纠纷的要报告有关部门。
← 1.4.2 抢救室专为病人设置,要求环境安静,秩序井然,除医务人员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 1.4.3 凡多科抢救,其组织者由在场的各科医师中职称最高者承担,以保障抢救工作正常进行,其他人员要绝对服从指挥。
← 1.4.4 参加抢救人员按岗位定位,遵守疫情和抢救常规及时准确地工作,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组织讨论,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
← 1.4.5 抢救工作期间,药房、检验、放射及其他科室,应满足临床抢救工作的需要,不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或推迟,总务后勤科室应保证水、电、气等的供应。
← 1.4.6 抢救时如病人家属或单位人员不在医院,主管医师应立即通知家属或单位,并报告医务科加以协助。
← 1.4.7 在抢救过程中病人的病情、抢救过程、效果、主持抢救人员的意见及向家属或单位所交代的情况等均应及时记入病历。
← 1.4.8 凡抢救病人为保健干部、知名人士、重大事故所致伤员、外宾、涉外单位人员时,均应及时报告医务科及院领导亲临现场。
← 1.4.9 每次抢救完毕,要进行小结,记入科室的抢救登记本,并按规定填写“危重病人抢救报告表”,经科主任签字后交医务科。
← 1.5 抢救成功次数统计注意事项← 1.5.1 凡同一例患者,不论是因一种或多种疾病,连续抢救直至病情平稳,按抢救成功一例次计算。
← 1.5.2 经过抢救的患者,病情平稳24小时以上再次出现危急情况需行抢救时,可按第二例次计算。
← 1.5.3 如果患者有数次抢救,最后一次抢救失败而死亡,则前几次抢救计为抢救成功,最后一次为抢救失败。
← 1.5.4 每一次抢救都要有病程记录(包括抢救时间和抢救经过),病程记录要能体现抢救类别。
← 1.6 各级抢救标准← 1.6.1 大抢救←由于各种疾病或外伤所致的呼吸心跳骤停及重度呼吸循环障碍(或衰竭)、急性肝、肾功能衰弱,各种原因导致的重度休克、持续性惊厥、多脏器损伤、重症急腹症、大面积Ⅱ°以上烧伤、严重感染导致败血症等,危及病人生命时采取的治疗措施均可列为大抢救。
大抢救应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人员组织进行。
要求组成抢救小组,填写《危重病人抢救申报表》,并要求在病程中记录。
← 1.6.2 中抢救←由于各种疾病或外伤所致的急性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各种原因导致的中度休克,反复惊厥等对病人的生命构成一定威胁时采取的治疗措施可列为中抢救,中抢救应由主治医师组织进行,并要记载在病程记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