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3 测量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例5、例6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28~30“练习六”第5、8、9、11、13、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运用进率直接推算出结果。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路程的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所学知识

师: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师: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分米、1米呢?1千米呢?试一试,在纸上不用尺子分别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

师:1千米等于多少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进率。

师: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9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出判断依据。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2)]

【设计意图】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完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复习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便于后面例题的解决。

二、自主探索新知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1.学习例5。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7例5。

学生尝试自主完成。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师: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填出结果,但表达上存在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所以3千米=◎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有序地画一画,比一比,感知已学过的长度单位的长度。反复建模,巩固所学。

(3000)米。

(3)练一练。

完成教科书P27上面“做一做”和P29“练习六”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巩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2.自学例6。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7例6。

学生尝试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估测方法。

(2)汇报交流。

师: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约有多远,可以用哪些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根据例题说清楚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估测方法。

教师小结并板书:

(3)练一练。

完成教科书P27下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有了例6的经验,能通过步测、找参照物等方法估出教室的长和宽。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用卷尺量,验证学生的估测结果。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科书P30“练习六”第14题。

师:常见的出行方式有哪些?

【学情预设】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小汽车、火车、飞机等。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可安排学生

提前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计量,然后

再在课上交流。

师:如果要我们来挑选合适的出行方式,要根据什么来进行选择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明确根据路程和时间的长短选择出行方式。

师:下面请同学们找到目的地,以及各自的路程各是多少。

【学情预设】预设1:到植物园的路程是3千米。

预设2:到黄山的路程大约是1200千米。

预设3:到沙湖的路程是30千米。

师:请同学们挑选合适的出行方式,并说出理由。

【学情预设】预设1:到植物园的路程不是很远,跟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差不多,可以骑自行车去,还可以步行。

预设2:到黄山约有1200千米,太远了,可以坐火车去,也可以乘飞机去。

预设3:到沙湖有30千米,有10个3千米那么多,可以坐汽车去。

只要学生的回答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存在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距离与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师:要知道多久能到达,我们还需要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这些出行方式每小时或每分钟能行驶多远。

师:你们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吗?

肯定学生有根据的判断,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对于学生不了解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引导,例如火车、汽车的时速。然后让学生根据路程和所选交通工具的速度算出所需时间。

师:说一说,完成这样的题目,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仔细审题,整理信息,结合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三组情境,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三种不同的出行路程,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出行方式并判断出行时间。对本题的仔细分析,给学生解题提供了新的方向,让学生能更加灵活地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练习六”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解。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8题。

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交流,养成解决问题全面观察思考后再动笔的好习惯。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学情预设】学生能算出路程,但有的学生会没注意到单位是“千米”,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审题。

3.完成教科书P30“练习六”第1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讲解。

师: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学情预设】20个100,用乘法会比较简便,可是不会算。

师:谁会算,能把你的思路分享给大家吗?

【学情预设】预设1:有学生能表达算理。

预设2:用加法计算,结果是相等的。

预设3:借助计数器表达。

预设4:有学生只知道结果,不能清晰表达算理。

师: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把100看成1个百,20×100也就是20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