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019-2020学年度历史第一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六
2019-2020学年度历史第一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六第1题【单选题】为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北魏孝文帝A、①④B、①②C、①③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经过近3年的策划、筹备、创作,新编历史剧《北魏孝文帝》于2016年6月1日、2日晚在洛阳歌剧院试演,再现北魏孝文帝风采。
下列在历史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①独尊儒术②开发江南③迁都洛阳④实行汉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面两幅图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哪一事件相关联( )图一北朝汉人胡食画图二鲜卑人乐舞A、齐国管仲改革B、秦国商鞅变法C、汉代丝绸之路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古代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巨鹿之战④官渡之战⑤赤壁之战⑥淝水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答案】:【解析】:第7题【材料分析题】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民族;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
高三历史各朝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形成与发展)
• 1、秦与匈奴:派蒙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 地区,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御其南下
• 2、汉与匈奴
• ①与西汉
•
a、西汉初期——“和亲”,贸易往
来。作用:暂时缓和了匈、汉关系,但未
真正解除威胁
•
b、汉武帝时--“战争”。作用:
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 防
• 六、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 荣)
• 1、西藏和平解放 • 2、成立五个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民主改革 • 3、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支援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附: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小结:
• ①从古至今存在的民族,如汉、维、 彝、白、藏、蒙、满、羌等族;
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
c、汉元帝时--“和亲”,昭君出
塞。作用:密切了汉匈关系,经济、文化
来往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 ②与东汉
•
a、东汉初年--匈奴分裂,
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北匈奴仍威胁
中原及西域
•
b、东汉前期——“战争”,
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匈奴。作用:
北匈奴政权瓦解,威胁解除
• 3、汉与西域: • ①与西汉 • a、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与西
• ③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 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 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 回族
3、民族融合主要途径:
• (1)政府行为: • ①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便利
了民族融合。例如秦、汉、唐、元、明、 清等朝代都设置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机构。 • ②中央政权的强制推行,移民政策加速了 民族融合。例如秦始皇的移民政策,北魏 孝文帝改革、辽阿保机的改革等。 • ③政权之间的战争与议和,推动了民族融 合。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战后议 和,开榷场进行贸易;文成公主入藏;俺 答汗同明朝修好。
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我国的民族关系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总体趋势就是由分裂走
向大融合。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变迁,不仅是两大民族关系的变化,更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甚至文化上的变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的表现:
(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
(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
(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概述
(2)规律: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 是一种政治现象,有利于各族的发展,也有 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主题:规范答题能力
【示例1】 阅读下列材料:
西部地区是中国古代最初的政治和经济重心。历朝政府都非
常重视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稳定。
材料一 《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
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
答案 (1)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 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 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2)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 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 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不同: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 服民心)为主。
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设台湾省。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 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这 一融合兼并的过程,既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与联 系,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西部地区的贸易往来 和文化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北方地区 战乱频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北方杂居 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他们在生产 和生活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则起了总结历史经验和加速民族融合历 史进程的作用。
答案 (1)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为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 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2)①元朝时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版图,为发展统一 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②汉族和边疆各族相互迁 徙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 族相融合;④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⑤西藏 地区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⑥设置澎湖巡检司, 加强了对琉球即今台湾的管辖。
秋季学期期七年级历史末试题
秋季学期期七年级历史末试题大家如果不知道怎么开始学习好历史的话可以多来做题,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仅供参考哦七年级历史秋季学期期末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卷/卡相应的位置。
)1.化石是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它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人们可以根据化石了解地层的年龄及研究人类的起源。
下列化石可以用来证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直立人遗址的是( )A. 北京人遗址中的灰烬、烧石和烧骨B. 北京人遗址中的3枚牙齿、4个头盖骨及大量的动物化石C. 北京人遗址中出土的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D. 北京人使用的10方件尖状器、刮削器、石锤、石砧等2.考古人员在半坡遗址发掘范围内发现了一处半坡原始部落居住者举行“祭天礼地”活动的场所。
如果半坡原始居民用“祭天礼地”的方式庆祝粮食丰收,你知道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吗( )A. 水稻B. 玉米C. 粟D. 红薯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 农耕文明B.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 神话传说D.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4.归类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纷乱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某同学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历史时,把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
你认为他这样归类的标准是( )A. 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B. 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C. 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D. 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5.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
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 冶铜业十分发达B.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D. 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6.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
秦汉时期的族群冲突和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的族群冲突和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在秦朝结束之后,各种不同的民族和地方势力开始互相争斗,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族群冲突和民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且试图找到一些答案。
秦朝灭亡后,中国分裂成了六个国家,这六个国家中,最强大的是汉朝。
汉朝最初是由汉高祖刘邦建立的。
刘邦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农民,他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机智,成功地经历了很多困难,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
在他的统治下,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汉朝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刘邦的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刘盈和刘恒之间爆发了长达四年的内战。
最终,刘恒胜利,并且成为了中国的第二任皇帝。
但是,这场内战给汉朝带来了很多损失,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其次,汉朝时期存在着很多的族群冲突。
秦朝时期,中国的统治者采取了很多的强制统一政策,包括使用同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这些政策使得各个地区的不同民族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分歧。
在汉朝时期,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比如,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和南方的越南人之间就经常爆发冲突。
另外,汉朝时期还有很多地方势力存在,这些地方势力之间也经常互相争斗。
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的分裂和动荡。
有些地方势力甚至纵容盗匪活动,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解决民族和社会矛盾。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博浪沙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军队击败了匈奴人,控制了今天的蒙古地区。
这场战争使得中国在北方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增强了汉朝的统治地位。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很多其他的政策,包括增加对少数民族的宽容和支持,加强地方自治,以及建立及时有效的文化交流机制等等。
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缓解了民族和社会矛盾,也帮助了汉朝的长期稳定。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历史整理热点题型(含多套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初中历史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A. 实施汉化政策B. 派兵北击匈奴C. 建立刺史制度D. 颁布“推恩令”【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穿汉服、与汉联姻,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B、C、D排除。
2.“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大化改新D. 彼得一世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故选B。
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主要因果关系的是()A. 北方统一的实现B. 鲜卑族的封建化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答案】C【解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孝文帝改革。
为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4.下列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A. 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B.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C. 迁都洛阳D. 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答案】D【解析】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2022年部编版历史七上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检测题(含答案)
七上历史第4单元检测题(时间: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以下是有关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军阀割据,长期混战,严重破坏社会生产B.黄河中下游人口密集,经济富庶C.曹操据守河南,实力不断增强D.袁绍盘踞河北,战乱相对较少2.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其性质是() A.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3.(济宁中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以下事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③曹操统一北方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5.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开展生产,以下关于这一方面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B.蜀国的丝织业兴旺C.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D.吴国的造船业兴旺6.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A B C D7.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上层非常腐败,封王各自为政B.晋惠帝实行分封制C.统治者不重视开展生产,经济衰退D.匈奴入侵,攻灭西晋8.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战役,以下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该战役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B.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D.该战役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9.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之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企图南下统一全国②战役均以南方政权的胜利而结束③骄傲轻敌都是战败者的失败原因之一④少数民族原居住地区阶级矛盾锋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10.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2、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 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 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的主 要内容。尽管各民族之间有侵扰,有迁徙, 有战争,有议和,但战争是短暂的,友好 是长期的。
3、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民族战争
各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主流,但也存在矛盾、斗争和战争,它与 民族的主流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要分析它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进步性和反动性。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 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 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否则,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 推行民族压迫和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公元前 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1140年岳飞郾城大败金军; 1449年于廉抵抗瓦刺进攻;1690年和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 噶尔丹,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的安全,或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 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都是正义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女真首领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 是反民族压迫的性质的战争。
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 发动对越战争。 2、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 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3、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 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建都督府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 战争。 5、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6、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建立了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 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 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经营边事 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西汉时期,西域正式 归属中央政权,大大扩展了西汉的疆域,使我国 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精编试卷及答案
2021年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精编试卷及答案(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他称“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
材料表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解放农奴为自由人B.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C.摆脱国家民族危机D.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2、十七世纪以前,中国土布大量输往欧美;到十八世纪,情形完全变了,土布失去了输出的机会,洋布却大量涌进中国。
这是因为()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第二次工业革命 D.《马关条约》签订3、秦始皇时的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描述的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秦朝男女不平等C.修筑长城耗费大量民力D.秦朝对外战争频繁4、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C.农村停产革命 D.农村实行“大包干”5、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
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6、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
”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A.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不利于皇权的加强C.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7、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巩固国家统一8、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
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A.设置台湾府 B.签订《尼布楚条约》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实行金瓶掣签制9、《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54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主题概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1.中国的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2.中国的对外关系(1)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就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以来,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等均有往来;宋元时期,海路渐趋发达;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政策逐渐由开放走向了闭关自守。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两广地区设郡管理。
(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①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②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
③屯戍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
(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
专题三纳新接远——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微点1 九州贯通——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时期,华夏和戎、夷、蛮、狄等少数民族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
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的先声。
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秦汉时期,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扬的统一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政治条件。
由分散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骤,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
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发展。
在南方,由于西晋末年以来的人口流动,民族杂居的情况也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由民族杂居而进入封建化进程的代表有匈奴、羯、氐、羌、鲜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连回纥,开丝绸之路;南和吐蕃,实行和亲。
唐初西夷宾服,对各民族的包容性体现出“华夷一体”思想。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朝代更迭频仍,少数民族政权勃兴,契丹强大,吐蕃崛起,南诏建国,出现分立局面。
经过长时间的交融,“胡”“汉”拥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
5.五代辽宋夏金: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公元10到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元朝统一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古族和回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小型国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秦末秦汉时,少数民族的国家就逐渐灰飞烟灭,结束了多头政治的混乱时代。
汉朝建立了帝国制,将少数民族和汉族当成一体,国中统一地施行礼制、官僚道德和语言等一系列政治改革,将少数民族完全并入到汉朝统一的机构体系之中。
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国家出现了一定的分裂状态,统治阶级出现变化,政治权力和文化与汉族的差异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国家。
此外,一些新的宗教等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以融合传统阿拉伯文化和印度文化,使少数民族自成一体。
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贵族以及革命民族之间的力量竞争。
通过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关系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力不断发展和加强,国家的文化差异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历史氛围,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确立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01【时空坐标】02【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化表格
以下的图表展示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化:
时间
民族迁徙
民族交融
民族战争
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频繁Biblioteka 初步发展诸侯国间频繁
春秋战国时期
频繁
初步发展
诸侯国间频繁,促进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
秦汉时期
加强
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明清时期
加强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同时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同时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
加强
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奠定基础
隋唐时期
加强
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
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加强
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初一历史苏教版试卷
初一历史苏教版试卷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xxx分钟;出题人:xxx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这种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
A.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术C.造纸技术D.制墨技术2.以下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②燕③楚④赵⑤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3.下列思想主张或名言搭配不正确的是()A.以礼治国——儒家思想B.无为而治——道家思想C.兼爱非攻——墨家思想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法家思想4.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A.治理黄河 B.兴修灵渠 C.大禹治水 D.都江堰5.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6.他在位时,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这位皇帝是()A.刘邦 B.刘彻(汉武帝) C.刘秀 D.刘备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独裁……”我国历史上与这一说法最相符的时期是 ( )A.秦汉B.宋元C.明清D.隋唐8.下列哪一位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9.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苏轼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①书桌上有写好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条幅②墙上挂有《宋、金对峙形势图》③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三国演义》一本④接待客人的椅子是方形靠背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以下不属于武则天施政措施的是()A.重用酷吏,打击元老B.颁布《贞观氏族志》C.注重减轻农民负担D.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二、判断题11.唐朝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内容提要: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秦汉到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统一不断推进的时期。
这一时期内各族人民交往频繁。
随着民族关系变化出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接近。
第二,在政治权力分化的同时,各族人民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第三,汉族的中心地位虽然日益巩固,但少数民族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不断削弱和分裂着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频繁则是必然结局。
因此,本文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各民族关系发生变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现实的需要的。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展开的。
1907年,英国学者T.L。
霍布斯鲍姆(T.L. Hobsbawm)著《中国和欧洲各民族关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and European Nations)[1]在《中国史》第2卷第1期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2]霍布斯鲍姆指出,由于中国古代各民族与欧洲各民族的关系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这段时期内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所以他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民族大融合”(theGreatSocialConsensusEastand)。
[3]霍布斯鲍姆还认为,中国在这一时期内与世界各大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北方汉民族和西方民族以及东方汉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北方游牧部落联盟内部不同集团利益所造成的”。
[4]霍布斯鲍姆把汉匈战争作为中国各大民族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来看待。
二、秦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因此,秦汉民族政策也就成为这个历史时期内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内容。
根据《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等文献资料记载的情况看,秦汉民族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即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
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地实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的措施。
其次,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令诸郡国有武吏万人以上者,皆从骑从军;给其耕牛种稻。
”“使蒙恬军居北边,筑长城以御胡寇。
”“置郡县皆令尉属之”等。
最后,秦汉时期对少数民族也采取了一些较为宽松、优惠的政策,如:“赐各部落长一人自为官者;令其入内地者皆归乡里;……令其从所为吏吏皆自效所能,不以本部落而别为之者。
”
三、汉与匈奴的关系、少数民族与汉族及异族
在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秦汉时期各民族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汉朝为中心的南北交流、以匈奴为中心的东西交流,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向南方不断扩张等。
秦汉时期,中国北方民族中以匈奴为主的部落势力强盛。
这一部族势力主要是由汉族人组成了匈奴部落联盟。
匈奴与汉朝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矛盾与战争,汉朝在与匈奴战争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给汉族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公元前215年至前176年西汉军队在反击匈奴人进攻时,为了避免出现大量伤亡和减少战争损失而采取了“和亲”的政策——用和亲来换和平、换取休养生息以恢复国力;而当汉朝在对付胡人攻击时采取“击胡”政策——使胡人攻击不能得逞;最后在反击匈奴人时,汉将卫青和霍去病等先后出征匈奴,为抗击匈奴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汉与匈奴、乌桓的关系
秦汉时期,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是不太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匈奴长期侵扰边疆对汉匈关系的影响。
西汉初期,“匈奴之南、北三路之民皆附汉官”[8],与汉王朝形成了一种“远接远交”的关系。
西汉初年,刘彻为了有效地治理边疆而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两次出使匈奴。
卫青和霍去病在出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如:“使吏士有犯法者,吏受其罪。
”
[9]并且两次出使成功地完成了汉武帝“南拓”计划的一部分。
[10]与此同时,卫青和霍去病还与汉武帝一起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作战。
五、“匈奴问题”之争和西汉时期对匈奴人的处置
西汉中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匈奴贵族的政治野心日益膨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活动。
为了巩固在中原中央地区的统治,汉武帝从公元前141年起先后五次发兵征讨匈奴,均未成功。
匈奴贵族势力的膨胀是在匈奴人摆脱汉王朝控制独立建国以后出现的。
公元前81年起汉朝与匈奴爆发了著名的“九合诸侯”战争,这是西汉对匈奴人进行军事打击和政治压迫的一次高潮,汉军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战果。
战争结束后汉朝开始实行对匈奴“羁縻”政策,并将其与北方柔然、突厥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纳入汉王朝的统治之下。
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国力增强、国内政局稳定对匈奴发动进攻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残酷了,汉朝采取“和亲”、分而治之等措施加强与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又逐渐地弱化了匈奴贵族势力在中央地区的影响。
六、东汉时期对民族政策之演变,特别是汉与乌桓之间的纷争,导致了此后长达数百年的汉匈战争
东汉时期,汉与乌桓之间发生了重大冲突,汉匈战争由此开始。
这一情况在《后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乌桓与东汉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二,乌桓与东汉的主要关系是建立了“以众击寡”和“以众御寡”的军事联盟。
《后汉书·乌桓传》:“(汉)帝初即位,欲抚以中国。
”这是说在汉平帝时期,为了消除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汉朝就建立起“抚虏将军、北地都尉各一人”的军政制度。
七、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之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各民族互相交往与融合最为频繁的时期。
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由于国家政权的不断巩固和统一,少数民族对汉族政权逐渐发生了归附和依附的倾向。
首先是随着北魏政权的建立,在中国北方出现了南北分裂局面;其次是经过北魏孝文帝和元宏改革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再次是由于北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巩固国家统治的需要,不断进行削弱北朝各民族力量,以使北方各民族之间产生严重对立情绪。
但是,北魏统治者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北方各民族在政治上的矛盾与冲突问题。
相反的是,北魏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统治地位和权力,进一步采取了南伐中原、北伐草原、建立关陇军事集团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来加强其政权建设和军事实力。
这一时期内各地区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