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内容提要: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秦汉到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统一不断推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内各族人民交往频繁。
随着民族关系变化出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接近。
第二,在政治权力分化的同时,各族人民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第三,汉族的中心地位虽然日益巩固,但少数民族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不断削弱和分裂着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频繁则是必然结局。
因此,本文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各民族关系发生变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现实的需要的。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展开的。
1907年,英国学者T.L。霍布斯鲍姆(T.L. Hobsbawm)著《中国和欧洲各民族关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and European Nations)[1]在《中国史》第2卷第1期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2]霍布斯鲍姆指出,由于中国古代各民族与欧洲各民族的关系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这段时期内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所以他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民族大融合”(theGreatSocialConsensusEastand)。
[3]霍布斯鲍姆还认为,中国在这一时期内与世界各大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北方汉民族和西方民族以及东方汉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北方游牧部落联盟内部不同集团利益所造成的”。
[4]霍布斯鲍姆把汉匈战争作为中国各大民族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来看待。
二、秦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因此,秦汉民族政策也就成为这个历史时期内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内容。
根据《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等文献资料记载的情况看,秦汉民族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即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地实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的措施。
其次,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令诸郡国有武吏万人以上者,皆从骑从军;给其耕牛种稻。”“使蒙恬军居北边,筑长城以御胡寇。”“置郡县皆令尉属之”等。
最后,秦汉时期对少数民族也采取了一些较为宽松、优惠的政策,如:“赐各部落长一人自为官者;令其入内地者皆归乡里;……令其从所为吏吏皆自效所能,不以本部落而别为之者。”
三、汉与匈奴的关系、少数民族与汉族及异族
在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秦汉时期各民族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汉朝为中心的南北交流、以匈奴为中心的东西交流,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向南方不断扩张等。
秦汉时期,中国北方民族中以匈奴为主的部落势力强盛。这一部族势力主要是由汉族人组成了匈奴部落联盟。匈奴与汉朝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矛盾与战争,汉朝在与匈奴战争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给汉族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公元前215年至前176年西汉军队在反击匈奴人进攻时,为了避免出现大量伤亡和减少战争损失而采取了“和亲”的政策——用和亲来换和平、换取休养生息以恢复国力;而当汉朝在对付胡人攻击时采取“击胡”政策——使胡人攻击不能得逞;最后在反击匈奴人时,汉将卫青和霍去病等先后出征匈奴,为抗击匈奴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汉与匈奴、乌桓的关系
秦汉时期,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是不太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匈奴长期侵扰边疆对汉匈关系的影响。西汉初期,“匈奴之南、北三路之民皆附汉官”[8],与汉王朝形成了一种“远接远交”的关系。西汉初年,刘彻为了有效地治理边疆而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两次出使匈奴。
卫青和霍去病在出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如:“使吏士有犯法者,吏受其罪。”
[9]并且两次出使成功地完成了汉武帝“南拓”计划的一部分。
[10]与此同时,卫青和霍去病还与汉武帝一起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作战。
五、“匈奴问题”之争和西汉时期对匈奴人的处置
西汉中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匈奴贵族的政治野心日益膨胀,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了巩固在中原中央地区的统治,汉武帝从公元前141年起先后五次发兵征讨匈奴,均未成功。
匈奴贵族势力的膨胀是在匈奴人摆脱汉王朝控制独立建国以后出现的。
公元前81年起汉朝与匈奴爆发了著名的“九合诸侯”战争,这是西汉对匈奴人进行军事打击和政治压迫的一次高潮,汉军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战果。
战争结束后汉朝开始实行对匈奴“羁縻”政策,并将其与北方柔然、突厥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纳入汉王朝的统治之下。
西汉中期以后随着国力增强、国内政局稳定对匈奴发动进攻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残酷了,汉朝采取“和亲”、分而治之等措施加强与北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又逐渐地弱化了匈奴贵族势力在中央地区的影响。
六、东汉时期对民族政策之演变,特别是汉与乌桓之间的纷争,导致了此后长达数百年的汉匈战争
东汉时期,汉与乌桓之间发生了重大冲突,汉匈战争由此开始。
这一情况在《后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乌桓与东汉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二,乌桓与东汉的主要关系是建立了“以众击寡”和“以众御寡”的军事联盟。
《后汉书·乌桓传》:“(汉)帝初即位,欲抚以中国。”这是说在汉平帝时期,为了消除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汉朝就建立起“抚虏将军、北地都尉各一人”的军政制度。
七、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之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各民族互相交往与融合最为频繁的时期。
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由于国家政权的不断巩固和统一,少数民族对汉族政权逐渐发生了归附和依附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