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审计重要性的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会计重要性的理解

摘要: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中最杰出的成果,设定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的一个创新,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

一般来说,审计工作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都会使用到审计重要性这一基本概念。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报表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 “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一、审计重要性与会计重要性的区别

审计重要性与会计上的重要性存在一致性,但并不完全相同,其一致性体现在二者都需要考虑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但二者本质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分属两个不同领域。

(一)会计上的重要性

会计上的重要性是针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概念,是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重要性原则要求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确定自己重要的会计事项。重要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相结合,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判断,充分表达出会计信息的影响力。企业实行这个原则,有利于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更有利于突出重点。

(二)审计上的重要性

审计上的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依据会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概念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而产生的。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披露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全部差错,然而人们总是期望: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查后,会计报表中尚存的差错能被有效地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使其不至于影响或改变他们根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管理决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注册会计师已经不可能进行详细审计;而在抽样审计下,注册会计师为做出抽样决策,不得不涉及重要性问题。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抽样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对未查部分是否正确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的判断有关,因此,注册会计师为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对重要性做出恰当的判断。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地运用重要性原则,如果运用不当,则往往导致审计成本过大,浪费人力和时间;或者审计风险过大,易于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二、审计事项重要性判断应考虑的因素

(一)审计经验的积累

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审计师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师可以过去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为依据,考虑被审对象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以修正,判断本次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

(二)国家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纠正、斩断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三)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

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审计风险相对较低,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如果评估的审计风险较高,审计重要性水平就低,需扩大审计测试。(四)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

被审单位规模越大,确立审计重要性水平应该越高;不同行业执行的会计规范不一样,也直接影响审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若基本业务发生重大变化,那么就有理由重点关注,并适当降低重要性水平。

(五)数字异常波动

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促使使用者做出反应,审计师应重点关注变动较大事项,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三、审计重要性之运用

在开展审计工作中恰当运用重要性原则,一是可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可以保证审计质量,三是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所以,在审计计划阶段,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在评价审计结果时,要运用重要性原则。此时,重要性原则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漏报,以及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一)从两个层次来评价重要性

一是,会计报表层次,由于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

二是,账户和交易层次,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账户或各交易,注册会计师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和各交易,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整体性结论。它们的关系是:∑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二)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

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要注意错报或漏报的性质。在许多情况下,错报或漏报的数量不重要,但是从性质方面考虑则是重要的。比如说:

(1)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即使金额不大,但是性质是严重的,反映了被审单位管理当局或其他人员的可信度存在问题。所以会计报表可能潜在着更大的错误,应当视其为重要的。

(2)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如果金额确实不大,但如果要影响到收益变动的趋势,那么就应该引起重视了。某项错报或漏报使原来亏损变为盈利,那么就具有重要性。

(3)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一般情况下,如果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存在错报或漏报,即使金额小,也应引起重视,视为重要的。

另外,小金额错报漏报的累计,可能也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也应对此重视。

四、审计重要性的确定

我国审计准则规定判断重要性的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人、净利润等。具体来说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和绝对数额法三种。

(一)固定比率法。

记载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目前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值:资产总额的5%-1%;营业收人的0.5%- 1%;企业税前利润总额的5%;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净资产的l%;流动资产的3%-6%;股东收益的0.5%-5%。其中一般以前三项指标作为计算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为多。

(二)变动比率法。

又称经验数据法。即根据以往的审计经验和重要性水平的统计数据,制定出分层次的“重要性系数”和“基数”,再按这些数据确定重要性水平。

应用变动比率法时,“按图索骥”,先选择会计报表中资产或营业收人,总额较大者,然后查表找到报表所在的范围及重要性系数和基数,据此计算出重要性水平。计算公式是:

报表数额所在范围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基数+重要性系数X差额

由于经验数据的统计制定和应用比较繁杂,此方法在我国还不是很适用。(三)绝对数额法。

即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和自己的“专业判断”,直接确定重要性水平的绝对数额,而不必经过百分比相对的确定重要性水平。

除了以上的确定方法之外,近几年许多学者将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相结合,由可接受的审计检查风险来确定实际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如:Z=f(d)=ek/d,其中:Z 表示重要性水平;k为系数,即常数且必须小于O;d表示检查风险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