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
历代伟人的生死观
历代伟人的生死观
历代伟人的生死观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信仰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生死的看法。
以下是一些历代伟人的生死观:
1.孔子:认为生命有限,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天下谋求公正,为人类创造福祉。
2.屈原:认为人生有别于天命,生死是无法控制的。
他在《离骚》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思考,认为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努力创造价值。
3.鲁迅: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对社会作出贡献。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要是别的动物,什么也不用干,什么也不用管,什么也不用想,可是我们是人,只有在这一点上,就不能不干,不能不管,不能不想。
”
4.毛泽东:认为个人的生死不如民族的生死重要。
他在《七律•读书》中写道:“千秋功罪,付之一炬;青史名声,也只是行过。
”
5.林语堂:认为生死是自然法则,不应该恐惧,应该勇敢地面对。
他在《生死问题》一文中写道:“死亡并不可怕,恰恰是生命的自然终点。
”
总之,不同的历代伟人在生死观上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生命有限,要珍惜时光,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汉外文化关键概念对比研究——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
79 万方数据
点什么,对种族繁衍,家族血脉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然 而西方人却将生命看成是一种权利,是人活在当下追求 个体幸福的权利,把人生当作追求快乐的场所。
中国人关心死后整个家族、整个民族的延续,将个 人死亡作为向群体过渡的环节。自己死后,还有子子孙 孙,希望自己死后能为世人留些什么;西方人关心的是 灵魂不朽,相信生命会以另外的形式延续。他们只会考 虑灵魂归处,上帝如何审判。
华夏民族又是一个重视群体利益的民族,只有保存 集体,个体生命才能保存。孑L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谓 “杀身成仁”;孟子在《孟子·告子上》日“舍生取义”。在 儒家看来,生命的道德价值比生命更为重要。在个体生 命与群体的利益之间,要牺牲个体小我的生命,维护社 会“大我”的尊严。
中国人认为“死”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所谓万事皆 休、万念俱灰。佛教认为,人死以后会进入新的轮回,但 前世今生已经面目全非。如果下了地狱,又是何等的恐 怖和孤苦无依。所以,中国人向来忌谈死亡。医生往往 对病人隐瞒病情,以免其承受不住这个打击。这反映出 中国文化回避死亡的特点。
(二)西方文化关于“生死”的看法 西方文化认为,“生”是上帝的造化。挪威、波斯、古 巴比伦、古希腊都有上帝造人的传说。上帝给了94-)k 生命,生命就属于自己。我们有权利及义务尊重和爱护 上帝所给的宝贵财富,为自己创造幸福。实现个体的愿 望,顺应个体的需要,这是谁也无法剥夺的权利。所以, 人们要感恩的对象是超越了血亲的。 同样是生命,西方人眼中生命的价值与道义的价值 之间,是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即使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民 族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也并不认为道义价值更高。只 是面临灾难时必须做的选择。这体现了西方文化注重 主体幸福价值的倾向。 西方人并不回避死亡。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关于 “永生”的内容。信仰上帝即能永生。一旦信仰了上帝, 就能与上帝同在,既然能够永生,就不会惧怕死亡。这 一点与重视生命价值并不矛盾。为了能够与上帝不相 隔,就要过好活着的每一天。死亡无论如何都不能回 避,不如坦然面对。在西方国家,有关死亡的教育很普 遍,人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谈论死亡。 直面死亡并且相信“永生”,还与“灵魂”观有关。很 多古希腊的哲人都相信人是灵魂与生命体的结合,相比 肉体生命,灵魂更纯洁。肉体泯灭了,灵魂却永不泯 灭。基督教文化是原罪文化。上帝造人,并不是要人死 亡。因为人犯了罪,所以才会死亡。只要不断追随上 帝,就能获得生命的超越。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也是人 生的目的地。 二、中西方文化中“生死观’’的对比 (一)中西方文化生死观的相通之处 重生的观念。二者都重视生命的价值与幸福。以 “生”为主,“生”是人存在的形式,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人们都期望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 生,爱惜人的生命。在中西方生死观里,都有精神不朽 的概念,为追求真理而选择死亡,为人类普遍价值而牺 牲自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二)中西方文化生死观的相异之处 中国人把生命看成是一种手段,一种义务。中国人 生命的目的性很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生命为后世留下
孔子的生死观三句话
孔子的生死观:生命与精神永存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
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他认为人在死后,身体会消逝,但精神和
灵魂将永存。
在他看来,只有那些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的人,他们
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价值的。
以下是孔子的生死观三句话:
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生命和道义是孔子非常看重的两个价值,但是如果在二
者之间必须做出选择,那么他坚定地选择了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
他
认为人生在世,不仅是为了过好自己的生活,还要承担自己对家族、
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这才是一个完整人生的意义所在。
2.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非常重视命运的安排,他认为
生死、富贵荣辱都是上天安排,我们无法左右。
因此,无论面对什么
样的挑战和命运的抉择,他总是坦然接受,不去强求逆转。
这种超然
心态也是他深深影响后人的精神力量。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提倡尊
重礼制,这并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礼节规范,更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
思考。
他认为,只有遵循礼制的人,能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伦常原则,对个人的生命和灵魂的永存才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追求。
在他的思想中,人的礼教观念和精神追求都是构成一个健康美好生命的基石。
孔子的生死观力图让人有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追求,它是中国文化
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死亡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积极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
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飘逸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
佛教的死亡现是抑我的、消极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具有伦理化、政治化、神秘化的特征,对现代人善待人生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死亡:死亡观: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死亡的思考往往被人们所忽略。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待死亡及人生问题的死亡态度和死亡智慧。
可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文化传统而没有中断的民族,其处理死亡的方式也有其独特性,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毛泽东关于死亡意义的思考无不彰显了死亡的伦理化特征而非死亡的自然性。
本文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特征及其现代意义以期给现代人思考死亡问题以某种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观的基本脉络在中国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
古人认为,天上是神的世界,那里是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神无生无死,是永恒的。
地上是人的世界,有生必有死,地下是鬼的世界,黑沉沉、阴森森,令人恐怖。
神、人、鬼各居其所。
中国原始宗教的死亡观与季节相联系。
如认为冬季黑暗、寒冷,大雪冰封,万物肃杀,和阴间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节。
中国原始宗教中死亡意识与当时低下落后的生产力、科技水平相联系,源自于人们对死亡和自然现象的本能恐惧或向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闪亮登场。
孔子站在岸边望着滚滚东逝水,发出逝者如斯乎的感叹,这也表现出他对人生必死的无可奈何。
所以当子路向他提出关于死亡问题的终极关切时,他表现出不高兴,脱口而出“未知生,焉知死”。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诗人,常常将生死作为创作主题,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生死的本质、生死观的历史演变、生死在文学中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一、生死的本质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问题。
生是指从母体中出生到死亡之前的一段时间,死则是指生命的终结。
生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
生与死的关系,就像白天与黑夜、春天与秋天一样,是自然界的规律。
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死的认识,与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儒家则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认为人的生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佛家则强调生死的轮回和解脱,认为生死是一种痛苦的存在,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二、生死观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经历了从自然观到宗教观再到人文观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生死的认识主要是自然观。
他们认为,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
在这种观念下,生死被看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们对其有着淡泊的态度。
随着宗教的兴起,人们的生死观逐渐转向宗教观。
佛教的到来,为中国人带来了轮回转世的观念。
在佛教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生死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超越生死的境界。
在这种观念下,生死被看作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过程,人们对其有着虔诚的态度。
到了人文主义的时代,人们的生死观逐渐转向人文观。
人们开始注重人的自由和尊严,认为生命是有价值的,应该得到尊重和珍视。
在这种观念下,生死被看作是一个有着尊严和意义的过程,人们对其有着理性和深刻的思考。
三、生死在文学中的表现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死的认识和态度,通常通过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呈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诗反映了李白对生命的热爱和享受,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作者:陈松友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08期【关键词】生死观古代流变借鉴【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中,生与死是古人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古人必然要面对的事情。
对于生死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与原始信仰。
神话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承载着先民对当时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认识。
生死观在中国神话中体现为一种生命状态的结束与另一种生命状态的新生。
如盘古开天辟地用自己的躯体化作山川河流;夸父追日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中的蛇既代表着灾难与死亡,另一边又因其繁殖力代表着重生……这些上古神话都体现着生命结束时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即生死循环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循环和自然规律的最初认识。
此外,早期古人的生死认知还基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神灵的信仰。
中国古代生死观的雏形离不开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
殷商时期,巫术文化盛行,人死为鬼的观念在当时占据主要地位。
这时的古人认为生者与死者生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中,这两个世界之间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可以互相联系的。
巫师通过祭祀等方式可以让生者与死者进行沟通;通过神灵救治生命,延长生命;通过巫术仪式和祈祷,帮助亡灵得以安息。
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先民对于生与死的认识还处在蒙昧时期,利用巫师巫术、鬼神信仰认识生死在当时占据主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在沿袭前人鬼神信仰的同时,中国古代生死观逐渐呈现出理论化、哲学化的特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先秦诸子都对生死问题作出初步探索。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是由“气”构成的,基于此,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注重提升个人修养,追求个人精神解脱。
《庄子·知北游》中提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在庄子看来,人的生命无非是自然界赋予的形体,生与死是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但生死相依,死亡也意味着新生的开始。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与宇宙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与宇宙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生死观和宇宙观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
一、生死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是与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的。
在古代,人们对生死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认为人类的生死和自然界的循环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生命被认为是一种无常而又脆弱的存在。
生命是短暂的,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
因此,人们对生命的态度是非常重视的。
古代中国人也非常重视人的灵魂和精神的存在。
他们相信,在死者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灵魂仍然会存在,并且会影响到那个人在来世的命运。
因此,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
在古代,人们会选择朝拜神明,祈求上天的保佑,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来世。
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着“善恶报应”、“因果报应”等思想的原因。
二、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现代西方科学所掌握的宇宙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它是建立在古代中国人的经验和观察基础之上,因此也存在着许多神话和传说的元素。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被认为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存在。
它包含了人类无法理解的力量和现象。
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条理,人类生活在其中,应该遵守宇宙的规律和秩序。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宇宙观还包括了阴阳五行等概念。
它们被认为是宇宙的基本元素和运行规律。
阴阳五行分别代表着宇宙中的阴阳两极和五种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宇宙的万物。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地万物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自然和宇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古代中国人十分尊重自然界,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强调万物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结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和宇宙观是构成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观念被认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议中国文化的生死观_廖贞
2005年第5期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9月No.5,2005Qing hai So cial Sciences September,2005浅议中国文化的生死观廖 贞 【摘要】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何种文化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
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却都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关键词】 生死观;儒家;道家;佛教禅宗;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 B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38(2005)05—0069—04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波斯王泽克西斯(Xerx es)看着自己统帅的英武的军队浩浩荡荡向希腊进发时,突然心头一酸,潸然泪下。
他转过身对他的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1]的确,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每个人不论是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还是平静地走完人生旅程,最后都要殊途同归地完成一次生命的终结。
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
世间万物,有生有死,但惟有人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死亡对每个人而言的终极性。
人永远追求永恒和绝对,但在现实的局限性即人总有一死的前提下,给人的无限性追求以彻底的摧毁。
因此,人对于人生意义、目标及种种终极性的追索都无不起源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与世界上其它文化一样,生死问题在人们众多的苦难问题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生有生的痛苦,死有死的可怕,而人们又总是想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个问题既是宗教需要解决的,又是哲学需要解决的。
中国人很早就对生死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对待生死的态度多种多样。
其中,代表中国文化主流各层面的儒家、道家、佛教禅宗的生死观也各不相同,但都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影响,并且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相同特点。
中日生死观
中日生死观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生死观是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观念,它与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生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主张轮回转生,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种转折,因此对于死亡有着比较淡然的态度。
道教强调阴阳和生死的循环,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儒家思想注重亲情和子孙后代,强调家族延续和先祖供奉,因此对待死亡也会关注后代的好坏。
而在日本,佛教和神道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和日本传统的神道教都认为死后有来世,人们的灵魂不会消失,因此对死亡的接受度较高。
日本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崇拜祖先的文化,称为“追思”,即通过祭祀和表达思念来纪念逝者。
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家庭观念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有一种被称为“孝道”的传统,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照顾。
因此,中国人普遍倾向于在家人过世后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悼念。
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十分重要,但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义务履行,尽量减轻对家庭的负担。
因此,日本人与亲人的分离和死亡也可能更加冷漠一些。
中日两国在对待死者的仪式和习俗上也有一些不同。
中国有丰富多样的葬礼习俗,如丧葬期间的祭祀、哀悼和祈福活动,以及鬼月和清明节等和死者相关的节日。
而日本的葬礼习俗相对简洁,通常在死者火化后进行家族葬礼,然后将骨灰安放在神社或墓地。
此外,日本人还十分注重在家中设立灵位,以供奉和纪念逝者。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无论是对待生命还是对待死亡,人们都应该尊重对方的信仰和习俗,以及对生死的态度,这是促进两国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一步。
浅析《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
浅析《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摘要】《人物御龙帛画》是一幅充满古代生死观念的作品,展现了古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作品中人物的表现、龙的象征意义、对死亡的认识以及生命的延续主题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人的生死观。
通过比较古今生死观的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
这幅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死观,也对当代生死观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
通过分析《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能够对当代社会生死观有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关键词】《人物御龙帛画》、古人生死观、表现、龙的象征意义、死亡的认识、生命的延续、古今生死观、体现、当代生死观、启示。
1. 引言1.1 介绍《人物御龙帛画》《人物御龙帛画》是一幅具有独特意境和内涵的古代绘画作品,创作于中国唐代。
这幅作品以绢本彩绘的形式呈现,描绘了一场仙境般的场景,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哲理意味。
在《人物御龙帛画》中,画面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身姿优美,神情安详,仿佛温润的春风吹拂而来。
他们衣着华丽,头戴霓裳云冠,腰间挂着玉佩,犹如天界的仙子。
而龙则展现出雄伟而威严的形象,身姿蜿蜒曲折,眼神炯炯有神,如同神明降临凡间。
这幅作品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人物和龙的结合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达着古人对于生命的崇敬和敬畏。
作品中展现的仙境般的景象,引人入胜,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好和神秘。
通过介绍《人物御龙帛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生死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生命的珍视之情。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富有启发性的主题内涵,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1.2 说明古人生死观的重要性古人生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
古人生死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人们对生命、死亡、轮回等现象进行思考和感悟的结果,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意义、宇宙规律的认知和理解。
古人生死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人生死观是古代文化精神的核心。
儒道释三家论中国人的生死观
同时,死亡还会使人丧失信仰,成为生命的阻力;而在另一方面,死 亡却是人类的朋友。因为死亡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死亡, 并且只有在死亡之后才有真正的自由。死亡还是宗教界最大的帮手。 在死亡面前,人们才会幡然醒悟说出真话。由于中西方文化和传统的 宗教信仰迥然不同,反映在死亡观上也颇为明显。
㈠中国人的死亡观 ⒈原始死亡观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思维能力极其低 下,人类尚不能对死亡作哲学的思考,甚至不能用人的眼光和自然的 眼光看待死亡,这就使人类的原始死亡观普遍采取非自然的宗教神话 形式,也就是说死亡问题始终是同原始宗教神话紧紧地纠缠在一起。 而作为同原始宗教神话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的原始死亡观的最根本特 征——是对死亡的反抗和否定。 ⑴原始死亡观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否定死亡的普遍必然性和不可 避免性; ⑵原始死亡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死亡终极性的否定; ⑶原始死亡观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对超个体灵魂不死的信仰。 ⒉现今中国人心中的“死亡”概念的含义和意向 ⑴把死亡当做一种自然的归宿。认为死和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 象,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⑵死是一种令人恐惧的事件; ⑶死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死亡当做追
古之真人,在《庄子》里面,在道家里面,真人的境界是被立得 极高的!佛教一天到晚都在说生死事大、轮回是苦,但是在《庄子》 里边,他就把这个放得下!"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他把一切都归之 于自然了。生,是老天爷生你,是天之所为,死也是老天爷让你死, 是天之所为,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既然无可奈何,那我就只能安之 若命。你如果不安之若命,你还要在里面添加点喜怒哀乐,你就是吃 饱了没事干,太傻了嘛!我们现在遇到病,放不下,还不是要去找医
人类最早认识死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远古时代,人们以为一位一 个人不会动作了,就是死了;后来人们发现没气(呼吸)了才是死; 人类进化了,意识到心脏停止跳动才是死;而现代医学则定义强调灵魂、肉体的二重性和 人、兽差别,因此,在博恩大夫看来,人的死亡在于灵魂和肉体的分 离,动物的死亡则意味着基本生物机能的终止。而《苏联百科全书》 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死亡与器官的生命活动的停止同时发 生,因此,也与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系的个人毁灭同时发生;从更普遍 意义上来讲,死亡是有生命的物质的最终停止,同时还伴有蛋白质的 分解。只有在对有机体的生命本质进行唯物主义的解释的基础上,死 亡才能够被理解。”中国古代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如何对待死亡时,告 诫弟子:“未知生,焉知死”。古希腊大哲伊壁鸠鲁也有一段名扬四海 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论述:“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 我们就不存在了。”德国大哲海德格尔也曾说,人之“生”与“死”并非 人生的两个端点,而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宿 命,因此,人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把自己的生命向死亡抛掷出去再反弹 回来而得到规定的。所以,人绝不可以只埋首于“活”,在世俗的生活 中混沌不明地“活”,而要时常安静地“思”,尤其要正视“死”,时刻想 到“死”。这就是人“生”中重视死亡问题考索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336赤子5创新论坛一、引言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儒家和道家是互相融合,紧密联系的。
但二者也是互相区别的。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小就开始接受它们的教导,其为人处世、行为习惯都或多或少都带有它们的影子。
中国的哲学更多的是重视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
重视人的生命,那么对于生和死的态度就很重要。
一个宗教对于生死观的看法是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且深深的影响着信教的群众。
儒道二家也不可避免的对生死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生死观是人对于生和死的看法,体现出一个民族在面对生和死时的态度、行为。
而儒道教义影响着中国人生死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儒、道对于“生”的观点(一)儒家对“生”的看法。
儒家学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人们思想的发展起着主要的作用。
儒家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要有一个正确态度来面对。
生死是自然之常理,没有永恒的生。
然而儒家学说也是一门入世的学说,告诫人们要有所作为。
儒家学说更看重生,儒家重生的基本人生态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
重视生命就要重视人的存在。
天地生人是儒家天人关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认为人同宇宙万物一样是自然界演变的产物,但是人又与自然界其他事物不同,有着不可比拟的价值和地位。
①儒家重视人的地位,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说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万万不可与鸟兽同言而语的,与禽兽相提并论是贬低了身份。
可见儒家把人的地位看得至高无上,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
荀子则明确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
《荀子王制》中说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2.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人是天下最宝贵的,我们就要好好的重视自己的生命。
《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了,孔子最先关心的是人的生命有没有受到损害,而不是关心马的情况。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与牲口同样是没有尊严和地位的,但孔子却首先关心的是人的生命安全,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的意义的,进一步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关心和珍视。
“儒道佛”生死观认识与比较-6页精选文档
“儒道佛”生死观认识与比较生与死只是自然生理过程,本来没有生命伦理可言的,但生死不仅仅牵涉到生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与大众心理和社会文化相关联,对它的思考反映了人关于生命的本体意义和终极追求问题的深思,体现了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总体把握。
对生死的思考是生者对死者的礼遇,是生者对向生趋死的态度。
于是生死问题从而成为道德哲学最高的问题。
“儒、道、佛” 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支柱,真正理解中国“儒、道、佛”生死观思想,吸取其中积极的伦理思想可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死态度,平衡人对于“生”的贪恋与对“死”的畏惧,使人可以正面的、积极的面对“生”与“死”。
著名学者郑晓江说“精神见之于举止的合和体。
”很明显生死态度是由生死观本体、生死价值观主宰着的一种对生死认识的总体趋向。
一、“儒、道、佛”对待生死的观点(一)儒家对待生死的观点儒家强调通过人生前不懈的努力来追求生命的价值,在有生之年树立人生的丰碑,从而达到生命的不朽。
对待生的看法是儒家生死观的重要内涵。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话基本上表达了儒家用创造不朽以抵抗对待死亡的态度。
所谓立德,即通过道德修养,突破自己的所思所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人们学习的人格楷模,从而生前受人爱戴,死后受人推崇;所谓立功,指生前为国家、民族做出光辉业绩,功垂天地,惠及后世,从而世代受到人们的敬仰。
象孟子所赞颂的大舜一样,“创业垂统”,“为法与天下,可传入后世。
”(《孟子?离娄》)所谓立言,就是说出具有社会性、人类性、导向性的言论,写出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著作,留下思想给后人作精神财富。
儒家的三不朽境界,就是让人努力奋斗,立德、立言、立功进而扬名于后世。
生命是有限的,唯有不朽的名能够留芳百世,以此就能超越死亡,达到死而不亡。
孔子所谓“未知生,焉知死”表层意思是还没有搞明白应当怎样活,又怎么能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深层的意思是,如果人能活得很明白,就自然而然知道怎么样对待死亡了。
司马迁生死观的看法
司马迁生死观的看法一、引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死的看法和态度,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司马迁的生死观。
二、生死观的形成1. 家族文化影响司马迁出身于一个世代为书香门第的世家,他所处的环境中充满了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这些都对他的生死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2. 现实经历影响司马迁曾经历过父亲被废黜和自己被酷刑拷打等磨难,这些经历让他更加珍惜生命和意识到人类存在的不易。
3. 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以德治国、修身养性,这种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司马迁。
在他看来,人应该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过分关注自己是否能够得到回报。
三、生死观的内涵1. 生命的尊重司马迁认为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他在《史记》中多次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尊重。
他认为,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2. 忠诚与信仰司马迁对于忠诚和信仰也非常看重。
在他眼中,一个人应该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忠诚,这样才能够活得有价值。
3. 个人意志力量司马迁认为个人意志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只要一个人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量,就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并取得成功。
他在《史记》中多次描写了那些具有坚强意志力量的历史人物,并且赞扬了他们。
四、生死观所体现出来的思想1. 以德治国司马迁认为政治家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权谋利。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百姓等目标。
2. 历史价值观在司马迁看来,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并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他的《史记》就是为了记录和传承历史而写的。
3. 个人责任感司马迁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对于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五、结论通过对于司马迁生死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生命的尊重、忠诚与信仰、个人意志力量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生死俱善人道毕矣”──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及其现代意义
男女 构 精 万 物 化生
、 。
,
”
,
( 易 传》 所描 会 是 怎 样 的单 调 枯燥 索 然 无 味 呢 生 活 又 还 会有 什 么 意 义
我 们 要 真 心 诚 意 地 感 谢 天 地 给 我 们的 生命
, 。 , , 、 。
呢 ? 因此 生 命 是 天 地 之 本 性 也是 天 地 之 大 德 更 要效 法 天地 之 大 德 尊重 生 命 爱 护 生 命
7
年第 2 期
基 本看 法 否 则 一 切 都 谈 不 上
(l ) 尊 重 生命 人 命 至 上
, 。
,
。
笔 者 不 揣 浅陋 试 述 如 下
: “
,
。
据 湖南 马 王 堆汉 墓 出 土 的 医 书 (十 问 》 记 载 古 代中 国两 位 最 有 尧 问 于舜 曰
:
`
,
威 望最 贤 能圣 明 的帝 王 尧 和 舜 有 过 这 样 一 段 对 话 贵
,
因
为 它 把如 何 对 待 死 亡 如 何 死 亡 提 到 为人 之 道 提到 理 想 人 生 的 高 度 不 仅 承 认 死 亡 是 人 生 自 然 的 必 然 的 过 程 而 且 肯 定 了 死 亡 的价值
, , 、 。
这 在两 千 多 年前 的 古 代 实 在 了 不 起 !
, 。 ,
当 然 荀 子 的 思 想 不 是 孤立 的 中 国古 代的 思 想 家 们 对 于 人 类 的 生 命 和 死 亡 曾提 出 过 一 系列 充满 睿智 的 思想 值 得我 们深 思和发扬 有 的 重 视 和 梳理
“
生
死
俱 善
,
人
道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
浅析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摘要:伴随着生命的诞生就有了死亡的问题,生是可知可见的,而死却是个未知。
而何谓生,何谓死?这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课题,耗尽了不少先圣哲人的一生,只为解开生命,死亡的奥秘。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哲学对生与死都进行过极为广泛而又深入的思考,本文旨在探讨儒、道两家生死观的异同。
关键词:儒家;道家;生死观一、儒家和道家生死观的共同点1、尊重生命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儒家首先肯定人在天地间的重要地位。
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杰,万物之灵。
《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所“贵”在何处?《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但如水火这些物质,只有气而无生机,草木则有气也有生机,禽兽既有生命又有知觉,但它没有道德意识。
人不仅有生命又有知觉,并具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在万物中最为高贵。
除了道德意识之外,人还有高出于其它动物的,就是人有高度的智慧。
人虽出于自然,属于自然,但人能改造自然,创建新的文明。
所以《中庸》说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由此出发,儒家学者都十分珍重人的生命存在。
孔子的“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便足以表明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敬重。
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人生,珍惜生命:“未知生,焉知死?”。
与儒家相比,道家学者也有明确的重生贵生意识。
老子从“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贵生思想出发,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要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致虚极,守静笃”,以求能够“长生久视”。
庄子更是认为个体生命本身的价值高于一切:“夫夫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又况他物乎!”(《庄子•让王》)由此出发,他极力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缮性》),反对“以人灭天”“以故灭命”“以得殉名”(《庄子•秋水》),而主张“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所有这些都说明道家诸子极为重生、贵生。
浅析《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
浅析《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人物御龙帛画》是一幅东汉时期的墓中帛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大型王朝官方葬礼的场景,包括了各种仪式、舞蹈以及生死观念。
在《人物御龙帛画》中,可以看到葬礼的整个过程非常庄重。
死者被放在一个精心制作的棺材中,陪伴他的是各种礼仪官员和家人。
画中的人们身穿华丽的衣服,互相搀扶着,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
这种庄重的葬礼仪式反映了古人对死者的生死观念,认为生命是无法追回的,而葬礼是对死者的最后一次安抚和告别。
在画中的人物形象中,可以见到一种对死亡的接受和平静的态度。
尽管人们在情绪上表达了对死者的悲痛和悲伤,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对死亡的惊恐和抗拒。
相反,他们在葬礼上保持着端庄、优雅的姿态,体现了对死亡的接受和平静。
这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看法,认为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
《人物御龙帛画》中的舞蹈和音乐也反映了古人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画中的人物在舞蹈中向死者致意,通过舞蹈和音乐来纪念死者或者为他送行。
舞蹈的动作和音乐的旋律传达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情感,表达了对死者的敬仰和怀念。
舞蹈和音乐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文化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也是表达情感、纪念死者的一种方式。
浅析《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死者的尊重和平静态度,以及对死亡的接受和纪念。
这幅画通过描绘一个庄重的葬礼仪式、生死观念,以及舞蹈和音乐的表达,展示了古人在面对生死时的态度和情感。
他们认为生命是宝贵的、不能追回的,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需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并通过各种仪式和形式来纪念和安抚死者。
这种古人生死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生活。
浅析《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
浅析《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人物御龙帛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的御龙帛画,其中蕴含着古人对生死观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
在《人物御龙帛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生死的态度是非常平和与宽容的。
古人认为生与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
他们相信生命是永恒的,人只是经历了生死的转换。
这一观点在御龙帛画中得到了生动的表达。
画中的人物常常以生动自然的动作展示出生死的过程,有些人物正在经历生死的边缘,有些人物已经经历了生死的洗礼。
而这些人物面部表情和姿势的表现都十分平静和安详,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慌。
这说明古人对于生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接受,他们认为生死是自然的轮回和变化,而不是可怕和值得惧怕的。
在《人物御龙帛画》中,古人对于生死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们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命运和生死,要充分体验和感受生命的价值。
画中的人物常常面临生死的试炼,有时候是在战场上,有时候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这些人物都充满着坚定和勇敢的精神,他们不惧怕死亡,不惧怕困难和挑战,而是积极面对并奋力拼搏。
这说明古人认为生死并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人应该用积极和勇敢的态度去面对,去体验和创造人生的价值。
在《人物御龙帛画》中,古人对于生死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人性的关注和探索。
他们认为生死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展示人的品性和内涵。
画中的人物形态各异,但他们的表现都是积极向上的。
有些人物面对生死选择了奉献和牺牲,有些人物选择了守护和保护。
无论他们选择怎样的方式,古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现人性和价值的机会。
古人认为生死是人性的试金石,只有在生死的考验中,人才能够真正展现出自己的真实内涵和品质。
《人物御龙帛画》中蕴含的古人生死观体现了古人对生死的平静和宽容态度,表达了古人对于生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示了古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人性的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源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其内涵十分丰富,展现了中国人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关注、敬畏和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
一、生命的尊严
生命的尊严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生死观的核心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求生存”的观念,并将之视为各种价值追求的前提和基础。
在封建时代,对生命的尊重表现为“仁爱万物”的思想,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即人与人应该互相帮助、尊重、包容,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在佛教和道教中,则是“众生平等”的观念,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具有无限潜能,需要被尊重、发掘和利用;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则是对祖先和家庭的崇拜,认为家族的延续是通过爱护幼年婴儿和尊重长者来实现的。
二、死亡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中,死亡被视为一种过渡,是生命的结束,也是新生命开始的开始。
死亡在哲学上被认为是“无常”的代表,象征着一切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知性,在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中,古代中国人常常将死亡被视为一件深刻而神秘的事物。
在封建时代,死亡被视为“人生大事”,丧葬礼仪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儒教的道德价值和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
佛教认为,人生会有轮回,死亡只是一次过渡,只要皈依佛教可以得到永生;道家则认为,人生虽有尽头,但生死是循环的、相互包容的,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而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则是将死亡视为“返本归真”、“归于自然”的观念,扬弃自然信仰和“人在天命”的思想。
三、生死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生与死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世界观中,生与死是天地间最基本的阴阳哲学,象征着复合性的、动态的和相互转换的规律。
在人生观中,生与死是人类生存
和生命发展道路上始终伴随的两个极端,是人类探索生命含义、拓展生命意义的基础。
在价值观中,生与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价值关系,没有生命就没有其他价值的实现,在社会发展中,也需要重视生命保障。
在人际交往中,生与死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感情与信任的基础,对生命互相尊重和关爱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情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生死观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文精神,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价值观念。
其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为当代人类传承和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