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概述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技术中根据标志物的不同,可分为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过程包括:①抗原的提取与纯化;②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的纯化;③将标志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④标本的处理与制备;⑤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以及标志物呈色反应;⑥观察结果。

标本的处理标本的主要来源标本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活体组织各种实验动物和人体活检组织。

标本应取材于病变组织及病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大小适中,应减少对组织标本的损伤与挤压。

2.各种体液、穿刺液标本量少,可直接涂片或经离心后取沉淀物涂片。

3.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的细胞经离心沉淀后做细胞涂片,盖玻片上的单层培养细胞直接固定,吹干后保存备用。

标本的固定与保存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保持细胞形态和结构;保存组织细胞抗原性;防止标本脱落;除去妨碍抗体结合的类脂,便于保存;抑制组织中细菌的繁殖,防止组织的改变。

蛋白质类:可用乙醇或甲醇固定;微生物:可用丙酮或三氯化碳固定;多糖类:用10%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或以微火加热固定;去除黏液物质:透明质酸酶等;去除类脂质:有机溶剂(乙醚、丙酮等)。

冷冻切片可使抗原达到最大限度的保存。

石蜡切片是研究形态学的主要制片方法。

抗原的保存与修复使组织抗原决定簇重新暴露,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的重要步骤。

常用方法有:1.酶消化法无花果蛋白酶为轻度消化酶;胰蛋白酶为中度消化酶;胃蛋白酶为强消化酶。

2.盐酸水解法操作中应注意掌握盐酸浓度、水解温度及水解时间,以最大限度暴露抗原而又不破坏抗原性为目的。

3.微波法将石蜡切片置于缓冲液中,凭借微波辐射产生的高热效应及高速分子运动能量解开交联蛋白,暴露被掩盖的抗原决定簇。

免疫学检验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

免疫学检验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
适当的方式固定。
(四)标本片的保存 固定好的标本片应尽快荧光染色检查,如需保存,
置-20℃下低温干燥保存。
二、荧光抗体标记及染色
• 荧光抗体是荧光免疫技术的关键试剂,是将荧光素与 特异性抗体通过共价键的方式结合而成。其制备过程通常 包括抗体的标记、纯化和鉴定三步。
• 在已固定的标本上滴加经适当稀释的荧光抗体,置于 带盖的湿盒内,37℃温育30min。检测不耐热抗原以4℃ 过夜为宜。温育后充分洗涤、干燥、镜检。
(三)方法评价 该技术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由于酶不是
标记在抗体上,而是经抗原(酶)抗体性。 尤其是双桥PAP法,是当今免疫组化技术中敏感性较高 的方法。
四、临床应用
• 酶免疫组织化学检验技术主要用于组织切片或其它 抗原的定性、定位、定量检测。组织切片中各类抗原性 物质,如各类蛋白质、酶、激素、细胞、病毒、肿瘤抗 原、浆细胞中的免疫球蛋白、各种多肽、细胞表面标志 等均可检测。
二、SPA法
• SPA具有和人及许多动物如豚鼠、猪、小鼠、猴 等的IgG Fc结合的能力,这种结合不会影响抗体的 活性。每个SPA分子可同时结合两个IgG分子,也可 一方面同IgG相结合,一方面与标记物如荧光素、过 氧化物酶、胶体金和铁蛋白等相结合。
• 阳性细胞的着色形态(如胞膜型、胞核型、胞质(浆) 型等)及组织分布特点(如局灶型、弥漫型、片块 型等)主要是定位指标
• 哪怕只有少数细胞阳性(只要是抗原所在部位)也 应视为阳性表达
(三)阴性结果
阴性结果不能简单视为抗原不表达,由于染色方 法灵敏度有高低之分,有时可因灵敏度不够,而导致 阴性反应。
• 即过氧化物酶(P)-抗过氧化物酶(AP)法,为酶 桥法的改良,技术要点基本上与酶桥法相同,但该法将 抗酶抗体(抗过氧化物酶(AP))与酶(过氧化物酶 (P))制成了可溶性复合物(PAP),该复合物由2个抗 酶抗体和3个过氧化物酶分子组成,呈五角形,非常稳定。

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和细胞内蛋白质抗原的关键技术

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和细胞内蛋白质抗原的关键技术

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和细胞内蛋白质抗原
的关键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实验技术,适用于检测组织和细胞内蛋白质抗原。

其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原表位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抗原表位对于正确识别目标抗原至关重要,通常需要根据已知的抗原序列设计合适的抗原表位。

2. 抗原修复处理:组织标本或细胞病理部分常常因为常规处理方式而导致抗原失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受阻,因此,要使用抗原修复处理方法,如热解或酶解等,来恢复抗原的免疫原性。

3. 抗原特异性抗体的使用:使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通常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的抗原。

4. 免疫组化染色:将标本与特异性抗体反应后,通过适当的染色方法,如荧光染色、酶染色或放射性标记等方法,来进行成像和信号检测。

5. 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通过数字化成像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图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以实现更精确的数据表达和研究结果。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及相关临床应用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及相关临床应用

+-- +
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 - - -
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垂体腺瘤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泌乳素细胞腺瘤
LTH GH ACTH PSH/LH FSH CgA
+- -

--
NSE KER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 -

促皮质激素细胞腺瘤 - - +

--


--
20世纪80年代该项技术在国外开始应用 于诊断疾病,国内比国外约晚10年,即90 年代开始运用于疾病的病理诊断。
最近20多年来,该项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特别 是绝大多数抗体能够应用在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 切片上,因而大大促进了它在临床病理学上的应 用。
从开始发展至今,该项技术一直在基础医学和 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疾病尤其是肿瘤性疾 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 有力的手段。
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 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 方法。
常用染色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不 同可分为: 1,免疫荧光法,标记物为荧光素,通 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2,免疫酶法,以酶标记抗体,抗原抗 体反应后显色,通过光镜或电镜观察,目前 最常用; 3,其它如亲和组织化学法、免疫铁蛋 白法、免疫胶体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
有如下基本特点:
1、特异性强 2、敏感性高 3、定位准确 4、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所用抗体及标本类型
所用抗体类型
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 体,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 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 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 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 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 产生的抗体混合物。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

免疫组化技术简介
假阳性常见原因
06
04
02
07
失 败
05
技 术
03
基 本
01






















CONTENTS
目 录
质量控制
试剂的质量控制
➢ 抗体特异性、敏感性测试 ,抗体最佳稀释度的选择 ,稀释剂 ,抗体孵育温度、
时间。
仪器的质量控制
➢ 相关技术设备、仪器和器具定期校对、消毒。
操作过程质量控制
形态和结构;②保持组织细胞的抗原性;③防止细胞层脱落;④去除 细胞内的脂类(妨碍抗体结合);⑤防腐。
➢ 注意事项:①组织块不宜过大;②固定液的量一般以组织块大小的30
倍为宜;③必须选择对组织渗透力强,同时又不致使组织过度收缩或 膨胀的试剂;④固定时间一般以24小时为宜。
➢ 固定液的选择:所有的标本固定必须根据其性质及所进行的组织化学
基本概念
抗原(Antigen, Ag)
➢ 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即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胞等,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异性结合的物 质。
抗体(Antibody, Ab)
➢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特别是浆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能与
相应抗原发生反应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06
04
02
07
失 败
05
技 术
03
基 本
01



第七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用资料】

第七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用资料】

(immunofluorescence cytochemistry)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技术
膀胱癌和癌旁组织上用ADAM12 T3 反义探针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C,D), 而正义探针在癌旁的正常组织中只见 到很弱或阴性信号(E,F)。D和F分别是 C和D的黑视野图像。
定量免疫 组化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本流程
(protein A immunocytochemistry) (7)生物素-亲合素系统介导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biotin-avidin system cytochemistry)
3.按应用方式不同分类
(1)免疫电镜组化技术 (immunoelectromicroscopy cytochemistry)
固定剂选择
• 血涂片:丙酮,福尔马林(胞质蛋白,BCR) • 细胞涂片:95%乙醇、carbowax. • 冰冻切片:乙醇、丙酮、多聚甲醛 • 石蜡切片:福尔马林(需抗原修复)、氯化汞(胞浆蛋白)
PLP/PLDP(糖类、脂类)、乙醇、丙酮
固定方法
• 浸泡法 • 蒸汽法 • 注射、灌注法 • 微波固定
• 注意事项: • 自然冷却、避免蒸干、条件统一,结构改
变,适当加入螯合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本流程
一、样品的制备 二、抗原抗体反应 三、化学呈色反应 四、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其分析
染色策略
ABC PROCEDURE UTILIZING CATALYZED SIGNAL AMPLIFICATION (CSA)
组织细胞的固定
(Fixation)
➢ 要求:
➢ 完整性、天然性、抗原性、便于后期操作
➢ 策略:
➢ 快速脱水、阻断酶活、保持抗原性

【检验医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检验医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固定剂的选择:所有的标本固定必须根据其性质 及所进行的组织化学反应选择适当的固定剂
各种抗原的固定
抗原 蛋白质 微生物 病毒外壳 多糖 黏液物质 类脂质
固定剂或处理方法 乙醇、甲醇 丙酮、三氯化碳 胰蛋白酶 10%甲醛或微火加热 透明质酸酶 乙醚、丙酮
二、抗 原 的 保 存 与 修 复
➢ 抗原修复:使在制片过程中被遮蔽的组织抗原决定簇重新暴露的过程。
四、结 果 判 断
➢ 对照实验: 阳性对照:选择含已有抗原的标本(证明整个显色程序正确,尤其待检标本呈 阴性结果时更为重要) 阴性对照:选择不含已知抗原的标本(排除假阳性)
➢ 确证实验: 空白实验:PBS(排除内源性酶) 替代试验:与待测抗原的同种动物非免疫血清(证明阳性反应不是由异嗜性抗 原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 吸收或阻断试验:用过量已知抗原(可溶性)与特异性抗体反应,已知阳性的 标本应呈阴性或弱阳性(证明免疫组化的阳性结果是与天然抗原相同的抗原 抗体反应。)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概念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技 术 (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指用标记的特 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 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 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概述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类: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电镜组织化学技术
第一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概述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过程包括:
1.抗原的提取与纯化; 2.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
抗体的纯化; 3.将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 4.标本的处理与制备; 5.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以及标记物呈色反应; 6.观察结果。

免疫组化sp法

免疫组化sp法

免疫组化SP法引言免疫组化(SP)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相较于传统的免疫组化方法,SP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SP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并提供一些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

原理免疫组化SP法结合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的酶标系统。

HRP可以催化有机物质与底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可见光。

而AP则能够催化磷酸酯与底物间的酸碱中和反应,生成二级离子,进而酶促反应。

SP法利用这两个酶的双重酶标效应,使得染色结果更明显,背景噪音更低。

实验步骤免疫组化SP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取得标本:首先需要准备待检测的组织样本或细胞制片。

可以选择固定、冻存或石蜡包埋样本。

2.制备切片:将组织样本切割成适当的厚度,一般为4-5μm。

使用玻璃片或载玻片使切片固定在切片架上。

3.脱脂去蜡:将切片在温水中浸泡片刻,去除石蜡并暴露组织。

4.抗原修复:根据需要,在组织上施加适当的抗原修复方法,以恢复由于石蜡包埋而导致的抗原损失。

5.抗体孵育:将适当的一抗或多抗添加到切片上,使其与目标蛋白结合。

根据需要,可以在抗体孵育前进行非特异性蛋白质封闭,以防止非特异性结合。

6.一抗信号放大:使用HRP标记的二抗与前一步骤结合的抗体结合。

在此步骤中,HRP将抗原邻近的HRP底物转化为可见的颜色。

7.二抗信号放大:使用AP标记的二抗与前一步骤结合的一抗结合。

AP 酶可将AP底物转化为色素,产生二级离子,使染色结果更明显。

8.染色:在适当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在样本上施加适当的染色试剂,使目标蛋白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想要的颜色。

9.倒置显微镜: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根据需要进行图像拍摄记录。

实验技巧在进行免疫组化SP法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提高实验效果:1.样本处理:对样本进行适当的抗原修复和封闭,以免出现非特异反应。

2.抗体选择:选择与目标蛋白有高度亲和力的特异性抗体,以提高染色的准确性。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的概念:免疫组化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有哪些?实验所用主要为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后者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

其中石蜡切片是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且能作连续切片,有利于各种染色对照观察;还能长期存档,供回顾性研究;石蜡切片制作过程对组织内抗原暴露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进行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中首选的组织标本制作方法。

石蜡切片为什么要做抗原修复?有哪些方法?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得细胞内抗原形成醛键、羧甲键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同时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

所以要求在进行IHC染色时,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即将固定时分子之间所形成的交联破坏,而恢复抗原的原有空间形态。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微波修复法,高压加热法,酶消化法,水煮加热法等,常用的修复液是pH6.0的0.01mol/L的柠檬酸盐缓冲液。

免疫组化常用的染色方法有哪些?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亲和组织化学法,后者是以一种物质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度亲合力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敏感性更高,有利于微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

抗体的保存:抗体储存容器应由不吸附蛋白质的材料制成,常用的有聚丙烯,聚碳酸酯和硼硅酸玻璃。

如储存的抗体中蛋白浓度很低(10-100mg/L),就应另加隔离蛋白以减少容器对抗体蛋白的吸附,隔离蛋白常用0.1%-1.0%的牛血清白蛋白。

绝大多数已稀释的抗体应存在4℃-8℃条件下,以免冻融对抗体蛋白产生有害效应。

免疫组化综述

免疫组化综述

综述摘要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技术,可鉴定多方面的指标,通过免疫组化可以判断肿瘤和疾病的多方面指标。

关键词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前言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在临床病理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很广泛,随着技术的发展免疫组化不仅在肿瘤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疾病的确定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1 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

由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通过免疫组化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 酶、荧光素、同位素、金属离子等等)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 多肽和蛋白质) 。

IHC 所用标本主要为两大类: 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其中制作组织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石蜡切片。

2 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2.1 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对于反应性增生还是肿瘤性增生,可用免疫球蛋白( Ig) 的轻链抗体检测B 淋巴细胞增生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性来区别。

在滤泡反应性增生时,滤泡反应中心的细胞不表达细胞凋亡蛋白( bcl-2) ,bcl-2 阴性; 而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由于90% 以上肿瘤性滤泡细胞有bcl-2 的高表达,bcl-2 阳性。

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周期素( Cycling),核抗原( Ki-67) 通过对肿瘤细胞增生的程度作出评价,从而提示增生细胞的良恶性。

2.2 确定肿瘤分期肿瘤分期是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与是否浸润、有无淋巴管或血管侵袭密切相关,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可以判断肿瘤是否浸润、有无淋巴管或血管侵袭。

2.3 细胞属性的判定通过特定抗体标记出细胞内相应的抗原成分,来判定细胞的属性,确定肿瘤的来源。

如细胞角蛋白( CK) 是上皮性标记,CK 阳性提示肿瘤为上皮源性肿瘤; 降钙素抗体是甲状腺髓样癌特有的标记; 甲状腺球蛋白( Tg) 阳性提示是甲状腺滤泡性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AS) 仅见于前列腺上皮;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阳性则提示胶质肿瘤; CD20 和CD79a 阳性则提示B 细胞淋巴瘤; 平滑肌肌动蛋白( Actin) 阳性提示肿瘤为平滑肌源性; 胃肠道间质瘤中原癌基因蛋白产物CD117 阳性; 血管源性肿瘤中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 阳性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联合反响来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的一门技术,它是免疫学和传统的组织化学相联合而形成的,这类技术称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或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

其特色是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联合起来,直接在组织切片,细胞涂片或培育细胞爬片上定位一些蛋白质或多肽物质的存在,并可精准到亚细胞构造水平,联合电子计算机图像剖析系统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等技术,可对被检物质进行定量剖析。

第一节免疫组化的发展史及应用自1941 年Coons及其同事开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来,拌随免疫学和组织化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已发生了日异月新的变化。

以下表免疫组化的发展过程年月研究者事件1941 Coons 适用免疫萤光技术1948 Fagraeus 进一步发展免疫萤光技术1970 Sternberger 抗体酶标技术1974 Taylor 证明组织中浆细胞免疫组化1975 Kohler单克隆抗体技术(被成为免疫学上的一场革命,Milstein也令人类第一次获取了能依据人的意志在体外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981 Hsu ABC 法1990 到现在SP法、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因为免疫组化拥有特异性强、敏捷度高等明显特色,且能将形态与功能研究有机的联合在一同,所以,这门技术从一出生起就显示出了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远景,当今它已被宽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很多领域,推动了学科的发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应用跟着大批商品化的单克隆和多可隆抗体出现,配套试剂盒的使用及方法的不停完美,使免疫组化染色已经成为医学基础研究和病理外检中应用最为宽泛的技术手段之一。

免疫组化可用于各样蛋白质或肽类物质表达水平的检测,细胞属性的判断,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剖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激素受体和耐药基因蛋白表达检测,以及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的研究等。

在病理学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的作用和意义更重要。

以肿瘤研究为例,在免疫组化技术出现从前,对肿瘤的诊疗和分类还限制于细胞水平,而引入免疫组化技术后,则使研究的深度提升到了生物化学水平、分子水平。

最近几年来,拌随基因探针研究而盛行的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也正在蓬勃发展,更使免疫组化如虎1的发现不单有助于对肿瘤发活力制的商讨,并且使肿瘤的预防,初期诊疗,甚至治疗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人类征服癌症代来了希望的曙光。

在外国,病理诊疗免疫组化开始于70年月,80 年月发展至顶峰,90 年月已列入病理技术室惯例工作。

在国内,免疫组化到90 年月才开始在病理诊疗中逐渐普及。

第二节免疫组化的基根源理基根源理:尽人皆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联合拥有高度的特异性。

免疫组织化学正是利用这一特征,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拿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过免疫后获取特异性的抗体,再以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物质。

反之亦然。

因为抗体与抗原联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所以,还一定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响部位显示出来,以期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甚至定量的研究。

如前所述,免疫组化主要波及免疫学和组织化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此中关键在于制备高效的抗体,后者又主要取决于抗原的质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在抗系统备上,经历了从抗血清,纯化IgG 到单克隆抗体,甚至发展到应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取分子量较小的特异性片段。

就单克隆抗体而言,它是在1975 年由Kohler 和Milstein 成立了杂交瘤技术后才开始问世的,现已被宽泛应用于研究中,它拥有更好的特异性,大大地提升了免疫组化的技术水平。

显示技术的发展也相当迅猛,初期不过简单的将标志物联合在抗体上,此后则发展到将标志物联合在抗抗体上或与抗体拥有特异亲和性的分子上,用于标志的物质有好多种,如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酶、胶体金等。

借助于荧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便可察看到这些标志物发出荧光、酶促反响产生的有色积淀或高电子密度颗粒,从而察看到抗原抗体复合物所再的部位。

因而可知,免疫组化技术以其特异性和敏捷度高等特色,又因其操作比较简便而得以宽泛应用。

第三节相关的免疫学理论抗原(antigen):抗原应具备的条件:①异物性②理化性质③特异性抗原的种类:①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响性完好抗原不完好抗原②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己抗原③抗原的化学构造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低分子量物质抗原合成多肽抗原④抗原的理化性状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抗原的制备:资料的准备和预办理组织的粉碎抗原的提取抗原纯化抗原纯度的检测半抗原的免疫原制备法抗体(antibody )——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特别是浆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的球蛋白,称免疫球蛋白(immunolobulin,Ig ), 共有五类:IgG、IgA、IgM、IgD、IgE,主要散布在血清或外分泌物中。

抗体的分子构造抗体的理化性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联合抗体的种类抗体的抗原性:同种型抗体同种异型抗体独到型抗体抗体的制备方法:多克隆抗体(血清抗体)——指机体接受抗原的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后,从血清中分别提纯的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1975 年由Kohler 和Milstein 发明的一种新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综述原理是将体外培育的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交融,产生杂交细胞。

这类交融的杂交细胞系既有骨髓瘤细胞无穷生长的能力,又有浆细胞分泌单调抗体的能力。

这类免疫细胞经过纯化,成为单克隆系,就能产生大批专一的高纯度的抗体,既单克隆抗体。

这一技术被称为免疫学上的一场革命,也令人类第一次获取了能依据人的意志在体外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祥见图解)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技术综述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的特征比较见下表: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的特征比较特性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构成单调类的抗体多种类抗体的混淆物特异性高,针对单调抗原决定簇低,针对多个抗原决定簇亲协力不定,较低均匀亲和力较高交错反响低高第四节免疫组化的基本技术依据标志物(或示踪物)不一样可分为以下技术:免疫荧光组化技术免疫酶组化技术亲合免疫组化技术免疫胶体金组化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还有两重和多重标志技术等。

不一样的免疫组化技术,各拥有独到的试剂和方法,但其基本技术方法是相像的,都包含抗体的制备,组织资料的办理,免疫染色,比较试验,显微镜察看等步骤。

( 一) 免疫荧光组化技术1. 基根源理依据抗原抗体反响原理,先将已知的抗体标志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抗体,再用这类荧光抗体作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内相应抗原结合,在细胞或组织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含有标志的荧光素,利用荧光显微镜察看标本(荧光素受荧光显微镜激发光的照射而发出必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立组织中某种抗原的定位,从而还可进行定量剖析。

2. 分类直接法间接法补体法两重免疫荧光标志法1) 直接法——用荧光标志的特异性(对细胞或组织内抗原)抗体(第一抗体)直接与标本反响(染色),以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

如图特色:操作简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且因为一种荧光标记抗体只好检测一种特异性抗原,所以应用范围较这窄。

染色步骤:⒈白腊切片惯例脱蜡至水。

冰冻切片、涂片、印片或培育细胞等资料经合适固定。

⒉必需时用酶合适消化。

⒊用PH7.4 PBS洗15分钟。

⒋滴加经合适稀释的荧光抗体,室温或37℃孵育箱内孵育30—60 分钟。

⒌用PBS洗3 次,5 分钟/ 次。

⒍用50%甘油(用碳酸盐缓冲液配制)封片⒎荧光显微镜下察看。

2) 间接法——此法是直接法的重要改进,先用特异性(对细胞或组织内抗原)抗体(或称第一抗体)与细胞标本反响,随后用缓冲液洗去未与抗原联合的抗体,再用间接荧光抗体(也称第二抗体)与结合在抗原上的抗体(是第二抗体的抗原)联合,形成抗原—抗体—荧光抗体的复合物。

如图因为联合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的荧光抗体明显多于直接法,从而提升了敏感性。

如细胞抗原上每个分子联合3~5 个分子的抗体,当此抗体作为抗原时又可联合3~5 个分子的荧光抗体,所以和直接法对比荧光明度可增强 3 或4 倍。

特色:特异性强,敏捷度高,应用更广,只需要制备荧光标志的羊抗鼠或羊抗兔即可应用于多种抗体(第一抗体)的标志显示。

染色步骤:⒈白腊切片惯例脱蜡至水。

冰冻切片、涂片、印片或培育细胞等资料经合适固定⒉必需时用酶合适消化。

⒊用PH7.4 PBS洗15 分钟。

⒋滴加经合适稀释的未标志一抗,在室温或37℃孵育箱内孵育30~60分钟。

⒌用PBS洗3 次,5 分钟/ 次。

⒍滴加荧光标志二抗,在室温或37℃孵育箱内孵育30~60 分钟。

⒎用PBS洗3 次,5 分钟/ 次。

⒏用50%甘油(用碳酸盐缓冲液配制)封片⒐荧光显微镜下察看。

3) 补体法——大多半抗原—抗体复合物都能联合补体。

所以,在染色时先将新鲜补体与第一抗体混淆,同时加在抗原标本切片上,经37℃孵育后,如发生特异抗原抗体反响,补体就联合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再用抗补体荧光抗体与联合的补体反响,形成抗原——抗体——补体——荧光抗体的复合物。

如图特色:只需一种荧光抗体,可合用于各样不一样种属根源的第一抗体的检测。

染色步骤:⒈白腊切片惯例脱蜡至水。

冰冻切片、涂片、印片或培育细胞等资料经合适固定⒉必需时用酶合适消化。

⒊用PH7.4 PBS洗15分钟。

⒋将抗血清60℃灭活20min,并作合适稀释。

⒌将新鲜豚鼠血清(此中含有补体)稀释10倍⒍取等量抗血清和豚鼠血清混淆,滴加在切片上,将切片置37℃孵育箱内孵育30~60 分钟⒎用PBS洗3 次,5 分钟/ 次。

⒏滴加经合适稀释的荧光标志抗补体抗体,在室温或37℃孵育箱内孵育30分钟。

⒐用PBS洗3 次,5 分钟/ 次。

⒑用50%甘油(用碳酸盐缓冲液配制)封片⒒荧光显微镜下察看。

4 )两重免疫荧光标志法——在同一细胞组织标本上需要同时检查两种抗原时要进行双重荧光染色,一般均采纳直接法。

将两种荧光抗体(如抗 A 和抗B)以合适比率混淆,加在标本上孵育后,按直接法洗去未结合的荧光抗体,抗A抗体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志,发黄绿色荧光;抗B抗体用四甲基异硫氰酸罗达明荧光素标志,发红色荧光,可以明确显示两种荧光抗原的定位。

3.比较实验与荧光抗体染色结果判断(1)比较实验为了保证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正确性,清除某些非特异性染色,一定在首次试验(新抗体首次使用)时进行以下比较实验。

免疫荧光染色的比较实比较设置直接法间接法抗补体法标本自觉荧光比较★★★阳性比较★★★荧光抗体比较★★克制试验★★★补体比较★自觉荧光——组织不经过荧光染色,在紫外光或短光波的照耀下,所呈的荧光称自觉荧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