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音乐欣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嘎嘎小鸭子》

作品分析:这是作曲家龚耀年创作的一首童声齐唱歌曲,四四拍,F大调。歌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鸭子摇摇摆摆、活泼可爱的形态,富有童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歌词是风趣而富有动态形象的“子字歌”,句尾都有拟声词“嘎嘎”。后三句都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活泼的节奏不变,表现了小鸭子蹒跚的步态,憨态可掬。两组分解和弦发展而成的音调富有动感,略有起伏变化,句尾音以4321递降,最后顺势圆满的鲑鱼主音上。

音乐家介绍:龚耀年,著名作曲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副会长。从1985年起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专业创作期刊《音乐创作》常务副主编,代表作有《雨花石》《爱星满天》《绿荫》。

2、《哇哈哈》

作品分析:《哇哈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有作曲家石夫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记谱、编词创作而成。它以小孩子的口吻和富有新疆特色的音乐语言,表达了新疆人民幸福生活和对祖国的热爱。这首歌曲的旋律带有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手鼓般的节奏贯穿前后,节奏跳动欢快,适合载歌载舞的集体表演唱。歌曲为小调式,全曲由三个乐句组成,前两个乐句都从主音开始,形成变化模仿的上下句,第三乐句具有补充性,反复强调回归主音的倾向性。

创作背景:《哇哈哈》这首儿歌的曲调源自新疆艺人的一首弹拨曲。1950年,石夫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文化部助理兼编辑、创作员,就在这个时期,他记录下了这首新疆民歌并编写了歌词。1956年在《儿童音乐》上首次发表,立即风靡全国。

音乐家介绍:石夫(1929.9.18-2007.11.29 )作曲家。湖南湘潭县排头郭家瓦屋人。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家。原名郭石夫。1949年湖南华中高级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任长沙城东第一小学教师。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新疆,曾任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助理员、编辑,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文化部创作员。1957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兼任少数民族音乐课教师。1963年毕业后任教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次年起,任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专职作曲。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协吉它学会会长。代表作有民歌舞剧《文成公主》、《幽魂梦》;歌剧《阿依古丽》;舞蹈音乐《雪鹰》;钢琴独奏《新疆组曲》;电视音乐《丝绸之路》;芭蕾舞剧《林黛玉》、《林黛玉》、《凤凰涅》,;交响乐《帕米尔之歌》、《胜利序曲》等。还有《牧马之歌》、《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雪莲花》等200多首群众歌曲,并创作了中国首部吉它协奏曲《我在罗马》!先后获得过全国音乐创作二等奖、羊城国际舞蹈节音乐奖、上海国际钢琴作品比赛三等奖。出版有<石夫独唱歌曲集>。

3、《跳绳》

作品分析:《快乐的节日》作于1953年,组曲由《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和《节日舞》五首乐曲组成,既是儿童生活情景的描写,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朝气、乐观、美好的精神面貌。《跳绳》,这是一段活泼而带有谐谑情趣的小曲,通过各种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孩子们在跳绳时的情景。乐曲的节拍变化频繁,煞是有趣。可以感觉到,孩子不仅跳得高兴,而且跳得技巧高明,跳出好多花样来。

音乐家介绍:丁善德是我国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祖籍浙江绍兴。他从40年代开始创作,直到80年代末。他创作了许多以儿童题材为主的钢琴作品。纵观丁善德先生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45年至赴法留学前,主要有钢琴作品《春之旅组曲》(1945作品第1号);《E大调奏鸣曲》(1946年作品第2号)。第二阶段:赴法留学到1983年,其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多位世界级音乐大师,创作了《序曲三首》(1948年作

品第3号);《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1948年作品第4号),还有第5、第7号作品《新疆舞曲作品第一号》、《新疆舞曲作品第二号》(1955年作品第6、第8号)。1949年回国后,丁善德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历任副院长、院长、作曲系主任。《快乐的节日》创作于1953年,也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三阶段:1983年以后,丁善德创作了很多钢琴作品,象《四首前奏曲赋格》、《儿童钢琴曲八首》(1987年作品第28号)等等。

4、《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作品分析:海顿《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乐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象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本课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创作背景: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交响曲第九十四号。当时伦敦的贵妇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她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显示自己佩带的珠宝,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实际演出中,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贵妇人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这部交响曲因此而成名,于是后人也就给此曲冠以“惊愕”的标题。这部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与海顿的其他几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交响乐的丰碑,乐曲中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

音乐家介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107部交响作品,被称为“交响曲之父”。

5、《野蜂飞舞》

作品分析:这首管弦乐曲《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创作背景:《野蜂飞舞》是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900年创作。原歌剧《萨丹王的故事》中的一首管弦乐幕间曲。歌剧的脚本取材于俄国诗人普希金(1799—1837)同名童话诗。歌剧故事写的是:萨丹王出征在外,皇后生下王子。但王后的姐姐出于嫉妒,给沙皇写信污蔑皇后生的是怪胎。萨丹王听信谗言,下令将皇后和王子装入木桶投进大海。后木桶被海水冲上荒岛,母子死里逃生。王子长大后无意中从鹰爪下救出了魔法变成天鹅的公主。公主为了报答王子,帮助王子变成一只野蜂,跟随商船飞跃大海,回到皇宫去报仇。在船主的帮助下,王子最终实现了目标,战胜了恶人,使萨丹王终于醒悟,接回了皇后。全家团聚,王子和公主结为终生伴侣。本首乐曲表现王子变成野蜂急切的想飞到宫中归心似箭的心情。音乐家介绍: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国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1844 年3月18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季赫温市,7岁学钢琴,10岁开始作曲。12 岁入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期间从 F.A.卡尼列学钢琴。1861 年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共作有歌剧17部,代表性的有《普斯科夫的姑娘》(又名《可怕的伊万》)、《五月之夜》、《雪姑娘》、《圣诞之夜》等。在交响乐方面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