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1 绪论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环境与人类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特征。聚落是人类以前比较普遍的群居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战乱不断,使得人们经常迁徙,因此防御和安全被看作是聚落选址的重中之重,大多数聚落则是选择在交通闭塞、地形险峻的山地。然而,任何聚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聚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意蕴历经岁月积淀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因为它具有习惯性和传统性,不管它在形态上的变化有多大,它的深层结构还是顽强传承了下来[1]。本文以临贺故城里面相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城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临贺故城聚落的景观形态构成以及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从而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
1.1 临贺故城
临贺故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它由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五个聚落组成,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临贺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其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等。临贺故城历史记载清晰,有许多历史文物遗存,城郭保存依旧完好,其延续时间长久,具有可观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务院已批准临贺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 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人类智慧的集结,其经过历史不断的冲刷,进而完成了蜕变,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聚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以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保护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当然,在实践中对其的研究不可急躁,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研究、利用和建设,使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
2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概述
2.1 自然地理环境
临贺故城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介于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等五个聚落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之间,并处于贺江流域中段,而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则在这里交汇。临贺故城由盆地、平原以及丘陵组成,大小不一的盆地和平原居多,占地面积广,周围则是错落的山地丘陵[3]。
2.2 文化与民俗风情
临贺故城聚落从位置上看处在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文化上融汇了多个地方特色,有中原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和西瓯文化。自宋以来,随着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入,不同文化特色在这里逐渐融合,使得临贺故城聚落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更显得多姿多彩。
2.3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形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形态的形成可以说是由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群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临贺的山水地理铸就了当地的“形”,而不同地域的人群在其中生活发展,渐渐的,这所故城也就出现了“态”,一个特别的故城形态也就生成了,并且传承了下来。
一座具有“形态”的聚落,固然与其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沒有人类为参与,那块地方无论怎么变化,依旧只是具有毫无意义的“形”,但有人类的改造与发展,则赋予了这块地方原来没有的色彩,并且能够发展和传承下去。
3 临贺故城整体空间形态分析
3.1 临贺故城选址
风水文化,是传统古居民选址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所以,临贺古居民在选址和建造的过程中,遵循了客观的地理环境,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中寻找最佳位置,比如选择有利的地形、方便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等,不论山地村寨还是平原居民,都突出了这一点。由于地处南岭山地丘陵区,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临贺古居民的选址中,人们就保留少量的平坦耕地而利用山坡地以大量木材来修建房屋,瑶族古居民和一些散居型客家民居就是这种类型。由于当地平地面积较为广阔,河流相互交错,人们就选择居住在平地、河边,因为建筑材料没有山地的林木那么多,所以古居民就采用泥土、沙石与木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修建居所。
3.2 临贺故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从现存故城的空间布局来看,作为故城重要构成要素的城墙、护城河、码头、桥梁、街道、捕厅衙门、寺塔等一应俱全。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和谐统一的同时,又相互衬托,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精致。不论是普通民居的质朴,还是寺塔的恢宏大气,许多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就是这些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一一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临贺故城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分不开,也和聚落的建筑设施息息相关。依靠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通过不断的交流,形成了特殊存在的文化,进而影响了各类建筑与设施的形态特征,再巧妙的结合山景、水景,则共同构成了别具特色的空间形态。
4 临贺故城的街巷空间形态分析
4.1 街巷空间结构
临贺故城的街巷格局、空间结构的组织与建筑单体并不强调平面形态的规整,而是考虑到了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呼应,巧妙地借用了山景、水景。街道是故城空间的主要构型元素是沟通相邻区域的通道,参与社会生活、交流信息的场所。临贺故城内道路网形似鱼骨状,主次分明,而且街巷功能十分明确。商业街和交通巷,构成了一个相互加错的交往空间。这一交往空间又与临贺故城外的山景、水景相互衬托,随势弯曲起伏,美不胜收。
4.2 街巷空间界面
“城市空间界面”一般称为“城市墙”或“街道墙” [4],指的是围合街道广场由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它的存在赋予了城市空间多种性格,如开敞、亲切等。而临贺故城街巷以其朴实无华的建筑特征,营造了一个质朴、内敛的环境氛围,带给人亲切与舒心的感觉。
4.3 街巷空间景观
临贺故城内总共有九条石板街(如图1),其中以连通东门和南门的十字街与南门街为主要街巷。就拿十字街来说,十字街是东西向的主要商业街,路面铺有八块青石板。十字街东段一直连接到东门码头,街巷两旁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家铺户。铺户是一种前店后宅式的民居,多为小开间、大进深的天井式庭院:面向街巷的门面作商业门面,大部分为两层高的木楼或骑楼;底层面向街巷的门面为整间木铺板门,营业时可以将其完全打开,便于运货、经商[5];其后为生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