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其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的聚落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1.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受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高原地区的藏族聚落中,人们倾向于选址在山脚下或山谷中,避风挡雪,利用地形地势构建房屋,形成独特的居住布局。
而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聚落中,则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聚落常常是以帐篷为单位,随着牧草的生长周期而转移。
2.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经常会建有寺庙、经堂等宗教建筑,形成寺庙、僧舍、居民房等相互交错的布局。
在水乡地区的水族聚落中,人们建有水上长廊、水上房屋等特有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水乡聚落形态。
3.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到其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
在满族聚落中,常常会出现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以“小四合大天地”的空间结构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父权制度。
而在哈尼族聚落中,村落建有螺旋状梯田、民居依山而建等特征,反映了其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
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倾向于沿山脊布置房屋,形成较为坚固的石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风格,以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
在壮族聚落中,常见的便是具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以水泥石灰等材料勾缝,同时四周有明显的飞檐。
这些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2.传统民居结构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民居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问题研究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农村复兴战略。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进一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大规模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发展更好地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会议上指出,对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继承村庄的文化背景,保护村庄的景观并塑造村庄的自身特色,使人们能够看到山,看到水,记得住乡愁。
尽管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发展乡村,使其能够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地域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1.2 传统村落保护的热潮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村落,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四个部门于2012年9月,联合成立了一个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专家委员会,在会议上,决定将以前的的“古村落”名称更改为“传统村落”,以反映传统村的文化价值和传承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国家住建部等部门组织了对我国传统村落的首次调查,经过多个地区的初步评估和推荐,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审查并认定,具有重要安全价值的第一个重要646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其中江西省33个,包括所研究的南昌安义古村群罗田村;2013年8月,公布了中国传统乡村名录中的第二批村庄,共计915个,其中江西省有56个,2014年11月,公示了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共计994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36个;2014年11月,宣布了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的村庄,共有1602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50个;2019年6月,宣布了列入中国传统村庄名单的第五批村落,共计2666个传统村落,其中江西省有168个。
目前正在申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庄。
在继承我们的农业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正在逐步建立。
它不仅是历史记忆,而且还包含文化的发展,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随着国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传统村落作为活化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人文生态、建筑美学和社会发展轨迹,而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正是反映了当时、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思想等因素。
所以本文就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村落的形成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最后提及研究不足与展望发展趋势,以期待对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综述近30年的时间,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范围较广,21世纪之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且以描述性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传统村落的研究迅速增长,发表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增加。
在研究內容上,更注重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和传统村落更新、开发及保护机制的研究;其次传统村落与现代文化、城镇化等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1 村落空间形成因素温君的《试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中提到影响少数民族村落分布的的两个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地质、生物等对村落形成及分布的影响,其次就是人文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生活、工业与交通、家族制度、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等阐述我国少数民族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影响村落形成的因素,总结得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民族文化,合理规划布局民族村落,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992年彭一刚在《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中也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传统村落形成因素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贺玮玲提到行为与聚落形态的关系可以推演到:需求—功能—需求的关系模式,聚落形态在人们的不同需求下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也提到了历史性与地域性影响聚落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忠怀的博士论文以“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为题,探讨河北平原村落空间分布过程,提到移民对村落发展的重要作用,移民形成新的村落,也相应的改变原来土著村落结构,同时谈到村落在规模都经历从零星聚落到饱和性聚落的演变。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
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溱潼镇为例摘要:溱潼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是苏中里下河地区典型的水乡岛镇。
本文以溱潼镇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整体形态、民居的平面形态和街巷空间形态三个方面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了里下河地区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和空间组织模式。
关键词:里下河地区;溱潼镇;传统聚落;空间形态;1溱潼镇传统聚落概况溱潼镇位于姜堰、兴化、东台三县市的交界处,深处里下河平原腹地,旧有“犬吠三县闻”之说[1],是苏中里下河地区的水乡岛镇。
溱潼,古称“秦泓”,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居住,元朝时期开始设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溱潼镇四面环水,湖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里下河地区盐运和漕运的必经地,商业繁华、经济活跃。
岛镇面积0.54 km2,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
溱潼镇在2005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是泰州地区明清民居保存最多最为完整的古镇。
2溱潼镇传统聚落的整体形态溱潼建于河心孤岛,四周河网密布,是东南西北水源的交汇之处。
岛镇呈南北向,南北长度不足1公里,东西方向最窄处不过百米,整体“北大南小”。
民国之前,孤岛的面积仅为现今的一半,大小不一的地块散落湖心,历经数百年的围湖取地,才逐渐形成今天完整的孤岛格局。
民国时期,溱潼有三条河流穿岛而过,分别为北夹河、中夹河和南夹河。
三条河流将溱潼划分成“井”型格局,古镇的商铺沿原夹河两岸东西向一字展开,居民住宅则沿着夹河两岸南北向分散,建筑的整体布局有着明显的向心性和轴线意识。
(图1)。
图1 溱潼岛镇(图片来源:作者根据Google Earth绘制)3传统民居的平面形态3.1平面构成要素溱潼传统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房屋围绕天井进行组织,受制于场地限制,大多布局紧凑。
普通的民居一般由正屋、厨房、门楼和天井组成,正屋为溱潼地区典型的三间五架结构;大户住宅的平面构成明显复杂,房屋多,占地广,一般由多进天井院落组成。
3.2平面构成模式溱潼镇普通民居的平面构成单元大致有四种基础模式:第一种,平面呈“一”字型,仅有一座正屋围绕院墙形成天井;第二种,平面呈“L”型,由南向的正屋和东侧的厨房组成;第三种是“内凹”型,这种民居往往将随墙而设的门楼做成门屋的形制,和另一侧的厨房形成轴对称;第四种,平面为“回”字型,在凹字型的基础上,增加与正屋相对的厅屋,形成十字对称的格局。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的总和,它是少数民族群体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建筑风格的影响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建筑风格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不同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建筑传统和风格,在其聚落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民族建筑风格,如哈尼族的土楼、藏族的藏式建筑、蒙古族的蒙古包等。
这些传统建筑以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图案,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少数民族聚落的标志性建筑。
二、集体意识的体现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中,展现了强烈的集体意识。
在少数民族中,集体活动和共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聚落中的房屋布局和规模往往以集体生活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藏族聚落中的房屋一般呈现集中式布局,多为多级院落式结构,以适应多个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
三、家族血缘关系的体现在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中,可以看到强烈的家族血缘关系的体现。
许多少数民族有着较为复杂的家族制度和血缘关系,因此聚落中的房屋布局常常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组织。
比如壮族的“六坊四巷”布局,便是由六个家族住宅组成一个坊,四个坊组成一个巷。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家族血缘关系,也方便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对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聚落中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动场所往往占据重要位置。
维吾尔族的聚落中,清真寺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成为维吾尔族宗教信仰与文化的重要象征。
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受到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民族文化通过建筑风格、集体意识、家族血缘关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赋予了少数民族聚落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这种特殊的空间形态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三洲村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分形理论
得 几何学局限的补充和拓展 , 使几何学与 自然实在之 间相悖 的 关系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分形几何 学借助 数学语 言来描述 自然的形态 , 像云 朵、 山脉、 海岸 线 、 木等复杂 的 自然对象 的 树 内在结构 , 并揭示 了这些 复杂形 式背后 的非线性 动力学机 制 。 可 以说 , 分形几何是一种 更加贴 近 自然 本来面 目、 能揭示 自 更
一
广场上朝明德堂走近 时 , 者人们 驻足 于广场 的不 同位置 时 , 或 具有不 同的视距 , 所观察到建筑传递 的信 息也是不同的 。 根据上表 , 人们 若站在距 明德堂 最远 的广场 边缘 , 时视 此
距将 近 6 最大观察尺度约为 6 O, m。若选取将 近 6 的尺 寸作 m 为栅 格单元尺度 , 发现所有栅格都被 明德 堂的立面信息所 占 会 据, 因此该 尺度 并不适合对界面进行描述 。缩小 单元尺度直至 2 m仍 然维持着所有栅格被 占据 的情况 , 但许 多栅格 已经 出现 大面积空 白, 初步具备 了描述能力 。此 时视距在 5 m之 间 。 ~6 南此说 明, 人们在距 离戴 氏家庙 约 6 开外 的 时候 , m 接收 到 的 形式信息基本只是家庙 的大致轮廓 。随着人们朝着家庙 “ 步移 景异” 越来越多 的细 节层 次展现 出来 , , 门洞 、 匾额 、 飞檐 、 体 墙
F
.
福 叭
A
●
Re e r h o p c o m r dii n e te n fSa h il g s a c n s a e f r ofta to als tlme to nz ou v la e
— —
Ba e n f a t lt e r s d o r c a h o y Ja g Yic e g in n h n
冲突与融合——传统聚落和谐的人聚空间
聚落文化和 “ 天人合一”的 自然生态观已成为其民族文化的载体 。 然 而 ,城 市作 为人 类 文明 的象 征 ,在2 世纪 的今 天 已显 现 出全 新的 1
面貌 ,正 如勒 ・ 布 西耶 在 《 向新 建筑 》里 所 描 写的 高架 桥 、摩 柯 走
天楼和大片绿地。但是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人们不禁又怀念 起 往昔 的岁月 ,田园 牧歌 、森 林河 流 、 “ 世外 桃源 ” 。而今 ,呈现
() 2从村寨布局 结构方面 ,哈尼村寨契合 自然的规划结构 ( 如 种 追 求聚 落 格 局 与 自然 环 境 的有 机 结 合 ,体 现 一 种 和 谐 的人 聚 空 图4 j。 () 3从村寨的空间形象 、视觉识别 、梯 田景观等方面 ,哈尼村 间 ,对现 代生 态规 划和环 境 危机 有深 刻 的启 示。 寨效 法 自然 的空 间形 态 。 二 、经典实例分析
1 白族传统 聚 落 的建构 . () 村 寨 的设 施 、设 备 、梯 田水 循 环 系统 、水 磨 房 等 方 面 , 4从
大理 白族 自治州 ,地处云南省 中部偏西 ,市境东巡洱海 ,西及 哈尼村寨顺应 自然的设施设备等。 除上述四要素 ,哈尼村寨还有如下特点 :房屋顺山面阳修建。 苍 山脉 。这里 气候 温 和 ,土地肥 沃 ,山水 风光 秀 丽多 姿 ,是 中 国西 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 ,大理地区就有原始 朝 向基本一致,各户分台而筑 ,高低错落、街道随房屋的 自由布局 居 民 的活 动 。大 理 有 “ 花 雪 月 ” 的美 称 ,海拔 2 9 米 ,山区 面 呈不规则形态 。 风 00
倡的是夭人合一。 “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贯穿着其体系的始终。
“ 者乘 生气也 ,气乘 风 则散 ,界水 而 止 ;古 人聚 之散 ,行之 使有 葬 止 ,故谓 之 风 水 。 ” 出 自晋人 郭 璞 所 著 《 书 》 ,这是 “ 水 ” 葬 风
吐鲁番亚尔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聚落空间环境的优化和发展更新提供借鉴和科学参 考依据。
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关于传统聚落的研究成果丰
1 亚尔村自然环境
硕,并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涉及的学科领域也较
1.1 地理位置
为广泛,特别是在地理学层面进行的传统村落的空 间形态 [8]、旅游业发展中的农户适应性 [9] 等方面的
亚尔村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郊西北部 6 公里处、 亚尔镇北部,地理坐标东经 89°43.6′,北纬 42°47.3′
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型的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气候特征为:干燥、高温、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1 年 第 39 卷 第 4 期 VOL.39 NO.4 APR. 2021
图 1 亚尔村区位分析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road classification is clear, extending to the surrounding along the river system, high road utilization rate. Fourthly,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form of Yar Villag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parallel, suite, hall and mixed mode.
题是使亚尔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寻找一些既能 比 95%,约为 8123 亩,葡萄产业是亚尔村的主要
建 设
保留亚尔村传统聚落的文化、地域特色、自然特质, 经济来源。
又能适应环境、人文、生活需求等各方面变化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一、聚落的形态类型1. 圆形聚落这是一种古老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圈圈循环排列的房屋构成,中心通常是集市、寺庙或其他公共场所。
这种形态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使居民之间的距离更加均匀,也便于集市和其他活动的开展。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这种形态的聚落,比如云南的哈尼梯田。
2. 直线聚落这是一种沿着河流或道路线性排列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条主干道和两旁的房屋组成。
这种形态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容易被外界所发现。
在古代,许多中国的古镇和古村落就采用这种形态,比如江南的水乡地区。
3. 方形聚落这是一种城市化的聚落形态,通常由规整的方块区域和街道网格构成,建筑物多为砖瓦结构,规模较大,有城墙或围墙作为防御设施。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城市中较为常见,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南京的瓦市街区。
4. 融合聚落这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态的聚落,通常由不同的城市元素、农村元素和自然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景观和风貌。
这种形态在现代城市和乡村中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比如丽江古城和桂林山水。
5. 独立聚落这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聚落形态,通常由山区、荒漠或孤岛上的房屋组成,与外界隔绝,具有较强的自治和封闭性。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西部地区和南海诸岛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二、聚落的形态特点1. 地理环境聚落的形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会影响聚落的位置、布局和建筑风格。
比如山区的聚落往往依山而建,水乡的聚落往往依水而建,沙漠的聚落往往以遮风挡沙为主要考虑。
2. 人口规模聚落的形态也会受到人口规模的影响,人口规模较大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大,通常由多个社区和街道组成,而人口规模较小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小,通常由若干家庭和房屋组成。
3. 经济结构聚落的形态还受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同的聚落由于经济结构不同,其建筑风格、功能布局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农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工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工业和商业为主要产业。
基于水环境的江南传统聚落空间探析——以江苏省同里古镇为例
江南地区,先民择水而居、以水为生、辛勤劳作,共同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聚落。
至明清时期,以江南密布的河湖水网为基础,人们兴修运堤、开凿运河、围湖开垦,在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桑基稻田、桑基鱼塘为基础的农业体系;又依托江南便利的水运交通,以桑蚕业、纺织业、稻业为主要产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人们在长期对水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过程中,形成相适应的生计模式,并不断改造聚落水土关系,提高对水环境与水资源的利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格局。
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以江南地区水脉文化为基础,研究江南传统聚落基于水适应性的选址分布与空间格局,探析江南传统聚落与水环境双向关联性。
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1江南传统聚落概论从文化生态圈角度出发,本文对江南地理范围的划分,沿用李立在《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一书中的界定,包括上海、江苏长江下游、浙江杭州湾沿岸、皖南以及赣东北[1]。
“聚”指聚集,“落”指落地生根、定居[2]。
江南多平原、丘陵,水网纵横、湖泊星罗。
先民以水为生、辛勤劳作,形成了众多聚落。
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以丰富的物产为基础,依托便利的水运交通,形成了以纺织业等核心产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周庄、同里、南浔、乌青等商业聚落。
摘要 “择水而居,以水为生”是江南传统聚落聚居生活的基本特色。
水环境是江南传统聚落发展、演变的核心要素,因此以水环境为切入点,分析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在聚落中的物化表征,探析水环境对于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机制。
以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从聚落文化内涵、聚落分布、演变、形态、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量化指标分析水环境对传统商业聚落的影响,为当下乡村精细化建设规划原则的制定提供参照和依据。
关键词 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同里;古镇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08.29Abstra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Jiangnan are living by the water and relying on water resourc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the core el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Therefore, the paper tak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and analyzes its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settlement,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water environment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he paper takes Tongli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and uses spatial syntax.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water environment on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ett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distribution, evolution, form, and space, etc. of the settle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for the current refinement of the countryside.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water environment; Tongli; ancient town作者简介:葛澄钰(1997-),女。
福州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形态分析
空间 , 如街 , , 巷 埕等空间元的功能布局与构筑组织方式 , 以及 由生活方式 、 文化观念 等所形成 的精神意义.
2 福 州 传 统 村 落 外 部 空 间 的 组 织 特 征 2 1 外 部 空 间界 面 .
通 过 空 间 形 态 分 析 , 以将 界 面 分 为 两 个 层 次 . 一 层 次 以 建 筑 为 主 , 仅 表 现 出 建 筑 本 身 的 质 感 和 可 第 不
和精 神状态 , 即物质 的“ 状” 神态” 形 及“ 两个 方面. 而芦原义信 是这样 解释建 筑外部 空间 的概 念 :外 部空间 “
是 从 自然 当 中 由 框 框 所 划 定 的 空 间 , 无 限 伸 展 的 自然 是 不 同 的 . 部 空 间 是 由人 创 造 的 有 目的 的外 部 环 与 外 境 , 比 自然 更 有 意 义 的 空 间 ”[ 在 这 里 , 部 空 间 是 与 建 筑 内部 空 间 相 对 而 言 的 概 念 , 与 人 有 着 密 切 是 引. 外 是 联 系 的空 间 . 因此 , 州 传 统 村 落 外 部 空 间形 态 是 以 村 落 内 部 的“ 活 空 间” 对 象 , 是 由人 所 创 造 的 有 目的 的 外 部 福 生 为 它
第 5 期
刘 华 杰 等 : 州 传 统 村 落 外 部 空 间 形 态 分 析 神
・ 4 ・ 1 5
材 料 肌 理 , 具 有 强 烈 的 空 间 表 现 力 , 体 现 出 建 筑 凸 凹 、 退 效 果 . 二 层 次 也 如 进 第 是 作 为 背 景 层 次 的 自然 环 境 , 括 水 域 、 体 、 物 、 空 等 . 村 落 , 两 个 层 包 山 植 天 在 这 次界 面是互 相衬托 , 因此 , 落 景 观 显 得 更 自然 可 亲 . 村
南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南宁市那告坡为例
研究南宁市明清时期村落空间格局、民居形态及生产生活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通过对那告坡村落空间和民居现状调研,并探究影响其物质空间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为进一步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提供参考。
2那告坡概况2.1区位那告坡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老口村委,石埠半岛西南部,距离南宁市区约15 km,距离石埠街道6.5 km,距离“美丽南方”核心——忠良村2.7 km。
村域面积约0.16 km 2(占地面积240亩)。
村落邻近邕江,且处于“美丽南方”景区,周边交通便利,有005县道从村庄的南部穿过,广昆高速和南宁绕城高速,在石埠设有高速互通,地铁一号线到达石埠街道。
那告坡邻近老口码头和老口圩,是左、右江汇合邕江后的第一个沿江古村落,在邕江水路运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告坡整体格局、建筑空间均保存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2009年被南宁市文化局公布为南宁市文物点,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
2.2历史沿革据西教覃氏族谱记载,那告覃氏祖先原系山东白马县,自宋太祖肇兴为开发南荒拨发而来,到广西南宁府宣化县覃黄村耕锄落业。
元哀明兴遂再迁至现址开创基业邨名西教村。
那告坡1067年建村,过去此村有一小片田,与其他村有争议,经常向官府告状。
“那”在壮语中为“田”之意,“告”即告状之意,故取名那告。
那告覃氏自始祖——覃祥安起至今已传承了二十六代人,约七百年历史,自第五代世祖覃晓真生下覃赵信、覃赵智、覃赵庆三兄弟后,开始人丁兴旺,家族繁茂,这就是现在的那告坡头房、二房、三房(三个巷门)的来历。
摘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老口村那告坡是南宁传统村落中的典型代表,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本文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该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和民居典型平面,并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试图探究影响其空间形成的主要因素。
可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手的现状资料参考,为科学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原真性提供理论基础。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38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三河古镇为例◎王菲 陈振华摘要:传统的村庄建筑,是文化的积沉淀。
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特征。
以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镇为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村落空间;部落;空间形态;建筑特色一、三河古镇传统村落发展概况(1)三河古镇概况。
三河古镇,历史上又称为鹊渚、鹊尾(渚)、鹊岸,三河是我国历史文明上著名的古镇,也是国家5A级的游览地区,它地理位置处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偏南的地方,古镇总面积大概在2.9平方公里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2)聚落影响因素探讨。
①自然因素。
(a)地理情况对乡村部落的影响特别突出。
平原地区部落比较集中,规模大,部落房子布置顺序工整。
并且山中的很多的房子大多数使用的是石质建筑,从当地获取原材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部落外观;山中的部落大多数范围很小,并且部落房子分布比较乱。
(b)每个省份雨水的大小会影响到房子建成的形状,在城市中或许不太明显,这在农村体现明了。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的房檐比较长,房顶上积累的雨水可以更好的排出,使得雨水冲刷不到墙;从房檐口看,华南地区房檐口向外突出很多。
(c)在高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体比较单薄,房间相对比较大,窗户相对比较小,可以达到防中暑和降低温度的成果;在低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壁比较厚,房间相对比较小。
然后就是南方地区的房屋比较聚合。
(d)部落大多数都是尽量的紧挨着水边,尤其是有生活用水的地方,即便在我国大部分的湿润地区,部落分布也受到水源的影响,在供水充足、水网稠密的地方,部落比较集中,范围也比较大。
②社会因素。
(a)道路是对城市的创建有很大的影响。
(b)政治中心、军工、宗教、军工要塞、边境口岸,为举行宗教活动、都会影响到现代城市的选择。
(c)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二、三河古镇传统村落空间解析(1)底界面。
街巷的底界面,狭义上一般指地面,广义上主要是指街巷居民户外活动的路面以及一些附属的外部环境[1]。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2)12-0137-05 收稿日期 2022-01-16摘 要 空间形态研究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前提,保障空间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是实现传统村落延续与复兴的重要抓手。
因此该文选取国家级传统村落安顺鲍屯村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村落空间形态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结果表明:整体上看,鲍屯村空间结构主次分明,前期屯内以场坝为中心放射状布局,后期屯外沿道路线状生长;从量化结果上看,村落空间整合度和协同度较低,整合度核心位于中轴附近;村落重要空间分布与各指标核心区域相吻合,空间深层结构延续较好,对村落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 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鲍屯村Abstract The study of spatial morphology is the premise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deep structure of spa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continuation and reviv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electi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Anshun BaoTun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introduc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space syntax.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urface features and deep structure of village space form,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status quo of the problem,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whol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aotun village is distinct. In the early stage, the village is radially arranged with the field dam as the center, and in the later stage, the village grows along the road. From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the integr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village space are low, and the core of integration degree is located near the central axis. The importa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areas of each index, and the deep spatial structure has a good continuity,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villages. Keywords Spatial form, Traditional village, Space syntax, Baotun village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以安顺市鲍屯村为例Spatial Morphology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Space Syntax: Taking Baotun Village of Anshun City as an Example龙 彬 | Long Bin 熊梦琦 | Xiong Mengqi 张 菁 | Zhang Jing在自组织下形成的乡村聚落一直以来遵循着有别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是传统农耕社会中组织交往、文化习俗、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黄土高原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探析——以山西师家沟古村落为例
址、 总体 布局 、 建 筑空 间形 式 及交 通 流 线 组 织 都 是 经过精 心设 计 , 十分 讲 究. 村 内保 存 较 完 好 的 院 落
三十 多座 , 窑洞二 百 五十多孔 , 房 间一百 多 间 , 是 非
直都 十分 关注 , 国际古 迹遗 址理 事会 ( I C ( ) M0S )
摘
要: 近 年 来不 少历 史文化 名村在进 行 经济发展 和 大规模 建设 过程 中, 忽略 了历 史文脉 的
科 学保 护 , 对历 史文化 名村 的传 统风貌 、 建 筑等造 成很 大程 度 的破 坏. 本 文 以 山西历 史文 化 名
村 师家 沟为例 , 探 讨 了古村 落的基 本 结构 与空 间环 境特征 , 提 出古村 落的保护 不仅要 研 究村 落 同 自然环境 的 关 系, 同时也要 研 究村 落的 历 史文化 , 准确的把 握 古村 落的 空间特 色、 文 化 内涵 、
茜( 1 9 7 8 一 ) , 女, 陕西科技大学讲师 , 主要研 究方 向建筑设计. E - ma i l : g a o q i a n 0 6 1 6 @1 2 6 . c o n. r
第 9 期
高
茜, 等: 黄 土高原传统山地聚落空 间形态探析
中. 师家 沟古 村 落空 间营 建 的主要 方式 表现 在 以下
S ma l l e r Hi s t o r i c T o wn s ) 和《 关 于 小 聚 落 再 生 的 Tl a x c a l a 宣言》 ( I C ( ) MO S De c l a r a t i o n o f Tl a x c a l a
o n t h e R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o f S ma l l S e t t l e me n t s ) , 均 对
黔东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朗德苗寨为例
2021.13 结语本文构建了村主任胜任力模型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基本能力维度,品德态度维度和经验经历维度,据实地的调研走访和基于村主任村民的访谈,将三个维度的胜任力模型细化为胜任力因素,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表达能力,计划组织能力,领导协调能力,判断决策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致富能力;品德态度包括服务民众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责任使命感,积极主动,严谨周密,诚信自律,廉洁务实,大局意识;经验经历包括村干部工作经历,外出经商经历,参军经历,管理型工作岗位经历,公务员经历。
村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的村主任选拔,培训和绩效考评等方面,为今后农村工作的更好开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1] David C 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than for intelligence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14.[2]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编委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从胜任到卓越[M]. 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8):36.[3] Anntoinette D. lucia, Richard lepsinger. The art andscience of competence models.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9.[4] 中共中央组织部.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一一1999年3月20日.[5] 张海洋,李录堂. 构建村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 理论纵横,2011(5).[6] 刘辉,梁义成. 西部农村村干部胜任力的实证分析——基于4县155位村干部的调查数据[J]. 西北人口,2012,33(2):57-62.[7] 卢冲,庄天慧. 精准匹配视角下驻村干部胜任力与贫困村脱贫成效研究[N].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8] 黄颖,余秀江.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干部的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来自广东、广西、云南三省423个样本的分析[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4):548-560.[9] 张宏. 村干部胜任力模型研究——以桃江县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10] 吴毅.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5-78.[11] 任志宁. 扶贫驻村干部胜任特征模型研究——以广州帮扶湛江驻村干部为例[D]. 暨南大学,2017.黔东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朗德苗寨为例任秋瑜,尚海龙*,潘盛名,杨德慧,周磊,邰青山(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摘 要:进行民族村寨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对于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句法理论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苏二村为例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4)1-0003-03DOI:10.16330/ki.1007-7359.2024.1.0010引言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生产生活和传统文化共同作用下独具地域特色的聚落空间。
其不仅是具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属性的“活态”文化景观,更是一种以人为载体、生命力表现为传承力的“活”文化景观。
本研究以湛江市雷州半岛苏二村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句法理论,从聚落空间的维度深入解析苏二村聚落空间格局,从量化角度阐述苏二村在营建过程中的文化内涵,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依据[1-6]。
1研究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概况苏二村位于雷州半岛遂溪县城东南方向,东临湖光岩风景区。
苏二村全村呈低层高密度梳式分布,一条纵向主街与数条横向街巷为主骨架,构成东西、南北走向街道巷系统、村落巷道,布局适宜,维持了规划格局的基本完整,平面布置均匀[7]。
苏二村始建于北宋时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于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粤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古村落。
苏二村内保留较多的历史建筑具有传统粤西特色,其中清朝的古民居40余幢[8]。
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民基本迁入新居,苏二村的村落规模迅速向周围扩张,呈现出新村和旧村相分离的局面,旧村因常年无人居住,呈现出建筑被植物侵占、破损等问题,传统风貌和建筑特色流失。
1.2苏二村公共空间村落公共空间是增强地域文化、建构村落集体认同感、增进邻里亲密关系的重要空间[7]。
村内建筑大多为坐北朝南,村内由黄姓氏比邻而居[7],苏二村的公共空间根据其平面特征分为点状空间、街巷空间、面状空间三类。
村内点状空间包括古树、古井及居民住宅门前空间,属于街道与建筑的过渡空间,主要为村民交流的小场所空间。
线性空间以村内的街巷空间为主,是村落整体骨架,起到连接各类交往空间的作用。
吐鲁番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
吐鲁番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An Analysis into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t Subeixi Village, Turpan ■冶建明 YE Jianming 刘滨谊 LIU Binyi 吴秀玲 WU Xiuling摘 要:以新疆吐鲁番苏贝希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苏贝希村呈现水域与植被包围居住组团的水平空间形态,以及东北高、西南低,各类用地依次延伸的垂直形态布局;以X065县道为南北主道,村道向东西方向延伸;村内的民居空间可分为一字型、L型与T型,民居结构具有多样性,有半地下室、通风墙等特色空间类型。
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特点体现出当地村民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可为传统聚落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其他传统聚落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人居环境Abstract: With Subeixi Village, Turpan of Xinji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takes an analysis into relevant spatial morphology and the result shows: Subeixi Village presents a horizontal spatial morphology with the residential settlement being surrounded by water areas and vegetations, and it also has a vertical layout pattern featuring high northeast and low southwest, and various types of lands extending at layers. With the county road X065 cutting through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village has a road extending east and west.The residential models of the village can be divided into One-line, L-shaped and T-shaped, and the residential structures have diversity including the types of semi-basement, ventilation wall and othe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Subeixi Village’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reflects local villagers’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 hints a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spaces, with an enlightening eff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traditional settlements.Keywords: Subexi Villag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patial morpholog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0 引言传统聚落是居民结合当地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建造的更加适宜自身生活的空间,是人们对生活环境感知的结果[1],凝结了不同时期各个地区人们的智慧。
昆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昆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分析摘要:建筑的品质主要来自于其中凝结的劳动量,包括脑力和体力的数量质量,这种难以准确量化但是一般人又很容易切身体会的东西。
古代创作者尽心尽力整体构造出优美的事物。
需要我们去更加详细更加认真的去研究,当今社区形态都会参照古代的建筑格局所以这让对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的研究更为重要。
本文从官渡古镇建筑空间形态进行探究,对古镇建筑空间的构成、含义以及空间形态作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为下一步保护古镇建筑和改造古镇建筑提供一些参考意义。
关键词:昆明官渡古镇;空间形态分析昆明官渡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历史厚重感,是昆明地区少有的著名历史文化古镇之一。
官渡曾经是誉满滇中的古渡口,唐宋时期古镇已成为滇池东昆岸的集镇,元代设县,到了明清时期,古镇已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的乡镇了。
官渡古镇的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历史文化古迹虽有一定程度的损毁,但官渡古镇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都得以保存至今。
1 古镇的总体布局官渡区既是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联结昆明主城区和呈贡新城区的枢纽,具有其他县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区内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新老昆明国际机场、昆明火车站都仍然坐落在区内,是昆明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客运、货运窗。
形成了以城市快捷干道为骨架、以规划片区道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这为官渡古镇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古镇处于滇池之畔,地势平坦,位于昆明的南入口。
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
官渡古镇在多年的开发下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整体空间结构布局。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不管是哪个流派都自成体系,拥有自己独特建构方式。
古镇建筑跟西方古典建筑相比,并没有西方建筑体积庞大,期望气势恢宏给人以华丽壮大的感觉,古镇建筑另辟蹊径,低调却不失优雅,以院落的形式用多个单体建筑组合到一起,达到一种精妙和博大的平衡和谐,从实际出发满足了对建筑的空间需求和使用需求,又表现出了中国渊远文化的智慧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1 绪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环境与人类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特征。
聚落是人类以前比较普遍的群居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战乱不断,使得人们经常迁徙,因此防御和安全被看作是聚落选址的重中之重,大多数聚落则是选择在交通闭塞、地形险峻的山地。
然而,任何聚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聚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意蕴历经岁月积淀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因为它具有习惯性和传统性,不管它在形态上的变化有多大,它的深层结构还是顽强传承了下来[1]。
本文以临贺故城里面相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城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临贺故城聚落的景观形态构成以及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从而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
1.1 临贺故城临贺故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它由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五个聚落组成,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临贺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其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等。
临贺故城历史记载清晰,有许多历史文物遗存,城郭保存依旧完好,其延续时间长久,具有可观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务院已批准临贺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是人类智慧的集结,其经过历史不断的冲刷,进而完成了蜕变,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
聚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以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保护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当然,在实践中对其的研究不可急躁,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研究、利用和建设,使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
2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概述2.1 自然地理环境临贺故城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介于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等五个聚落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之间,并处于贺江流域中段,而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则在这里交汇。
临贺故城由盆地、平原以及丘陵组成,大小不一的盆地和平原居多,占地面积广,周围则是错落的山地丘陵[3]。
2.2 文化与民俗风情临贺故城聚落从位置上看处在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文化上融汇了多个地方特色,有中原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和西瓯文化。
自宋以来,随着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入,不同文化特色在这里逐渐融合,使得临贺故城聚落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更显得多姿多彩。
2.3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形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临贺故城传统聚落形态的形成可以说是由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群创建和发展起来的。
临贺的山水地理铸就了当地的“形”,而不同地域的人群在其中生活发展,渐渐的,这所故城也就出现了“态”,一个特别的故城形态也就生成了,并且传承了下来。
一座具有“形态”的聚落,固然与其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
沒有人类为参与,那块地方无论怎么变化,依旧只是具有毫无意义的“形”,但有人类的改造与发展,则赋予了这块地方原来没有的色彩,并且能够发展和传承下去。
3 临贺故城整体空间形态分析3.1 临贺故城选址风水文化,是传统古居民选址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所以,临贺古居民在选址和建造的过程中,遵循了客观的地理环境,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中寻找最佳位置,比如选择有利的地形、方便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等,不论山地村寨还是平原居民,都突出了这一点。
由于地处南岭山地丘陵区,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临贺古居民的选址中,人们就保留少量的平坦耕地而利用山坡地以大量木材来修建房屋,瑶族古居民和一些散居型客家民居就是这种类型。
由于当地平地面积较为广阔,河流相互交错,人们就选择居住在平地、河边,因为建筑材料没有山地的林木那么多,所以古居民就采用泥土、沙石与木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修建居所。
3.2 临贺故城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从现存故城的空间布局来看,作为故城重要构成要素的城墙、护城河、码头、桥梁、街道、捕厅衙门、寺塔等一应俱全。
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和谐统一的同时,又相互衬托,把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精致。
不论是普通民居的质朴,还是寺塔的恢宏大气,许多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就是这些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一一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临贺故城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分不开,也和聚落的建筑设施息息相关。
依靠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通过不断的交流,形成了特殊存在的文化,进而影响了各类建筑与设施的形态特征,再巧妙的结合山景、水景,则共同构成了别具特色的空间形态。
4 临贺故城的街巷空间形态分析4.1 街巷空间结构临贺故城的街巷格局、空间结构的组织与建筑单体并不强调平面形态的规整,而是考虑到了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呼应,巧妙地借用了山景、水景。
街道是故城空间的主要构型元素是沟通相邻区域的通道,参与社会生活、交流信息的场所。
临贺故城内道路网形似鱼骨状,主次分明,而且街巷功能十分明确。
商业街和交通巷,构成了一个相互加错的交往空间。
这一交往空间又与临贺故城外的山景、水景相互衬托,随势弯曲起伏,美不胜收。
4.2 街巷空间界面“城市空间界面”一般称为“城市墙”或“街道墙” [4],指的是围合街道广场由建筑物集合成的界面,它的存在赋予了城市空间多种性格,如开敞、亲切等。
而临贺故城街巷以其朴实无华的建筑特征,营造了一个质朴、内敛的环境氛围,带给人亲切与舒心的感觉。
4.3 街巷空间景观临贺故城内总共有九条石板街(如图1),其中以连通东门和南门的十字街与南门街为主要街巷。
就拿十字街来说,十字街是东西向的主要商业街,路面铺有八块青石板。
十字街东段一直连接到东门码头,街巷两旁分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家铺户。
铺户是一种前店后宅式的民居,多为小开间、大进深的天井式庭院:面向街巷的门面作商业门面,大部分为两层高的木楼或骑楼;底层面向街巷的门面为整间木铺板门,营业时可以将其完全打开,便于运货、经商[5];其后为生活用房。
十字街和沿街建筑构成了宽高比约为1:1.5的狭长的街道剖面空间,形成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6]。
根据上面所述,街巷空间形态是多样化的,也是体现一个地方文化内涵的方面,而临贺故城古民居传承下来的街巷的那种质朴与文化,是现代城市街道已经看不到了的,所以故城的维护很重要。
5 临贺故城的建筑空间形态分析5.1 影响临贺故城建筑空间形态的因素传统建筑是临贺故城的最主要构成元素,是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并表现出这块地区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传统建筑作为临贺故城物质文化的载体,建筑的遗存更是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故城历史价值的体现。
这些建筑的修建,是在古居民的构思与权衡利弊下进行的,人的思维活动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影响以至决定了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及结果。
当然,传统聚落结合自然、因地制宜的修建都来自风水理念和宗族意识对其形态理念的影响[7]。
5.2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特色临贺故城建筑类型有不少,最吸引人目光的还有它的公共建筑,如祠堂、庙宇、商会等。
一般情况下,公共建筑于民居之间会保持着一定的空间,以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但临贺故城的很多公共建筑却散落在各个街巷里,与周围民居在策划布局、空间结构、建筑特点、装饰等方面相差不大,外部界面上有机结合,反而产生一种亲和感,使得故城具有了建筑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宛如一体。
临贺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特色体现在追求感觉美,建筑的布局、中轴线、体量、装饰等很多方面都讲究统一,统一和谐的整体布局能够令人的心灵感到愉悦和满足,这些感触则来自临贺古民居特有的秩序和结构[7]。
如木构建的雕刻细致精美,房檐下的壁画栩栩如生,龙飞凤舞的书法诗词歌赋让人有意味深长的感觉,从而增强了建筑艺术表现力。
比如当地的粤东会馆(如图2),它由前殿、中殿、后殿和两侧的厢屋组成,结构呈现为斗拱形式,梁和石柱上的雕刻精致优美,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粤东会馆布局严谨有序,以三个大殿为主,两侧是边廊和厢房,左右相互对称,是一个三进两廊封闭式的独立建筑群。
三个大厅前的石柱分别以花篮、南瓜、佛珠为柱础,分别表达了大殿迎宾、多子多孙、虔心拜佛的不同意思,体现了南方古建筑的风格和思想文化。
通过以上对临贺故城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特色的分析,无论是民居建筑的形态美、质朴美,还是公共建筑的感觉美,它们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都令人叹为观止,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它们带来到舒心和亲和力。
6 结语综上所述,临贺故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学宝库,不仅拥有着临贺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当地独特的文化意蕴,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以严谨、对称、平衡的建筑风格,配合乡土材料的特质,呈现出一种质朴、亲和的气息氛围,与自然和谐统一,充满了无尽的活力,至今仍与当地村民生活息息相关。
希望诸如此类的聚落能够得到关注,发展并传承下去。
本文主要针对广西省贺州市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了解析,当然其中还有许多所道不足的地方:一、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对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空间的各个方面分析的还不够透彻;二、本文仅仅针对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景观形态进行研究,对于文化、社会等方面可能还欠缺考虑。
参考文献[1]王靜文,毛其智,杨东峰.句法视域中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J].华中建筑.2008,(26):141-141.[2]黄河东.基于SWOT分析的临贺故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5):24-24.[3]杨雪.汉正街街巷空间界面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