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四章 反应时
第四章反应时反应时含义反应时概述反应时简史速度-准确性权衡反应时种类刺激变量的影响反应时的影响因素(简答题)机体变量的影响减法反应时技术加法反应时技术反应时技术开窗技术内隐联想测验序列反应时1.反应时的含义(1)反应时不是指执行反应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作出明显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2.反应时的简史(1)人差方程:B-A=1.233;贝塞尔和阿格兰德(2)赫尔姆霍茨: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的实验蛙:26米/秒;人:60米/秒(3)唐德斯:正式引入心理学研究,减数法。
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4)斯腾伯格:提出加因素法3.反应时种类(1)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A反应时):对单一刺激作出单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
(2)选择反应时Choice reaction time(B反应时):对多个刺激作出多个反应,即在多个刺激物中选择一种复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3)辨别反应时Indentification reaction time(C反应时):多个刺激,但只对某一个刺激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4)反应时的特点1)反应时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2)生物墙:听觉反应时的生物墙为100ms,视觉反应时的生物墙为0.15s。
3)不同通道的简单反应时比较:触觉<听觉<视觉4)选择(或辨别)反应时和刺激数目之间的关系:RT=lg N4.速度—准确性权衡(1)从泰奥斯的实验看何谓速度—准确性权衡实验概述:实验中,给被试呈现视觉刺激,每次一个数字,被试只需对某个特定数字作出反应,而对其他数字不作出反应。
实验通过改变“刺激数字”出现的概率(0.2-0.8),来判断其是否影响反应时。
自变量?因变量?准确性降低。
(3)速度—准确性权衡可保障实验的信度1.刺激变量1)刺激强度2)刺激复杂程度3)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4)刺激空间位置2.机体变量(1)适应水平:被试感受性适应的问题(2)动机:通过三种条件操控人的动机“惩罚条件”“激励条件”“常态条件”,三种条件反应速度由快到慢。
实验心理学讲义知觉分析
人眼的暗适应进程
2.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 物体的最小维度。
视敏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了解,不需要掌握):
(其中A为物体大小,D为距离)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除物体大小和距离外,还有亮度、对比 度、网膜部位和练习等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作为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 指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CFF)。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 验。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 :
视崖实验
二、直接知觉实验
(三)实验结果 在以婴儿为被试的情况下,实验发现几乎所有的婴儿
在母亲的召唤下,都愿意爬向“浅滩”;但只有1/3的婴 儿在极其犹豫的情况下,爬向了“视崖”,即使在母亲用 手敲击玻璃,向婴儿示意玻璃的坚固性时,另外2/3的婴 儿还是不愿意爬过来,这表明婴儿已经感知到了视崖的深 度。此外,动物视崖实验的结果也支持直接视觉论。
2、间接知觉论
赫尔姆霍兹,提出了知觉经验论,认为所有的视知觉 都源于人们过去的视觉经验,即使是那种瞬间完成的 无意识知觉,也是一种视觉习惯。
间接知觉理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 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 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二、直接知觉实验
(二)实验方法 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 自变量:视崖的深浅.水平1为“视崖”,水平2为“浅滩” 因变量:婴儿爬向视崖边缘的行为.两个水平分别为爬或
lecture02-1
实验心理学讲义
匹配组设计(1) (matched groups design)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 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 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 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 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第二章 实验设计 7
实验心理学讲义
匹配组设计(2) (matched groups design)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
20
随机区组设计(Block Randomization)举例(3)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Trial Cond. 1 O 10 L 19 R 28 O 37 L 46 R
实验心理学讲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
17
完全组内设计(2)
(complete within-subjects design)
随机区组设计 (Block Randomization): the most common technique for carrying out random assignment in the random groups design; each block includes a random order of the conditions and there are as many blocks as there are subjects in each condition of the experiment.
第二章 实验设计
一、独立组设计 二、组内设计 真实验设计 三、混合设计 四、单组后测设计 五、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前实验设计 六、固定组比较设计 七、事后回溯设计 八、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准实验设计 九、质的评鉴与研究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五章 心理物理法
第五章心理物理法含义阈限测量量表类型心理量表法心理量表的建立由来信号检测论基本原理三个测量指标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1.阈限的含义(1)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简称阈值,是刚刚能引起反应的刺激量,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1)绝对阈限(absolute limen, A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2)差别阈限(different limen, DL)指刚刚引起差别感受的物理刺激量;操作定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2.阈限的测量(1)极限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2)恒定刺激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4)误差(3)平均差误法1)含义2)绝对阈限的计算3)差别阈限的计算4)误差(1)极限法1)含义:也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点,即阈限的位置。
2)绝对阈限的计算第一步,在一个刺激系列中,被试的反应转折点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
第二步,求出所有系列阈限的均值,这就是绝对阈限值。
3)差别阈限的计算第一步,计算各个刺激系列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下限,并求出各个刺激系列上限和下限的平均值。
(L u , L l)第二步,这时上限和下限均值之间的距离叫做不肯定间距(记为Iu);第三步,不肯定间距的一半即为差别阈限差别阈限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上差别阈(DL U)=上限-标准刺激(S t)下差别阈(DL l)=标准刺激-下限差别阈限(DL)=(DL U+DL l)/2几个概念主观相等点(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PSE)常误(constant error):主观相等点理论上与标准刺激大小相等,实际却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成为常误(CE)4)误差a.习惯误差:递增序列时使阈限升高,递减序列时使阈限降低。
实验心理学讲义10第10讲 情绪
第十章 情绪关键词习得性失助 耶克斯-道森定律 图片联想实验 归因理论 损失厌恶 心境形容词核对表 情绪-心境测查量表 维量等级量表 分化情绪量表 三维模式图 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 条件性情绪技术 双跑道程序 情绪诱导法 时间抽样技术课程讲义第一节 情绪的产生和获得一、情绪的产生——沙赫特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詹姆斯和兰格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2) 坎农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
巴德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阿诺德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4) 伊扎德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5)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他们希望在实验中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二)实验过程第一步: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
第三步: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
(三)实验结果被试的情绪反应受到认知、生理状态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二、情绪的先天获得——哈罗的实验(一)实验背景(1) 情绪的先天论者认为,爱是天生的需要;而行为主义者认为爱总是和解决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这些基本需要相联系,婴儿对母亲的爱不过是对食物需要的副产品。
(2) 哈罗设想,如果行为主义的情绪习得论是正确的,那么幼猴理应对满足其生理需要的事物产生依恋;而如果爱是先天的需要,那么幼猴的依恋对象就不一定是食物提供者。
(二)实验方法第一步:实验者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其中木制母猴能够提供接触安慰,而铁丝母猴则不能够。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主要实验
第六章主要实验主要实验部分学习指南1.实验名称2.研究内容(目的)3.研究过程(自变量/因变量/设计方式等)4.实验结论5.部分实验需要了解研究者6.借机复习普心理论(一)感觉记忆的实验范式1.图像记忆的研究(1)全部报告法(受到记忆消退的影响)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记忆材料全部回忆。
结果表明,当呈现的字母(记忆材料)少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的报告,当字母数量大于5个以上时,被试报告出现错误,平均正确数在4.5个左右。
斯柏林认为感觉记忆的存在时间太短,以至于被试在回忆过程中遗忘了部分信息,全部报告法具有局限性。
(2)部分报告法(一定程度避免了感觉记忆消退的影响)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材料进行部分回忆斯柏林在很短的时间里(50ms)向被试呈现排列成矩阵(如3*4)的字母,每一行字母对应不同的声音,如要求听到高音报告第一行字母,听到中音报告第二行字母,听到低音报告第三行字母。
结果表明被试正确报告每行字母的数量为3.04个,则推算出被试脑中保存的数量约为3.04×3=9.12个。
(3)延迟部分报告法斯柏林提出,与部分报告法类似,不同点在于呈现记忆材料和回忆之间有一段延迟时间,一般在0~2s之间。
结果表明,没有延迟的时候,正确回忆率为80%,当延迟0.15s时,回忆率下降到60%,当延迟0.3s时,则降为55%,当延迟超过0.5s时,部分报告法的成绩和全部报告法的成绩基本相同。
说明在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一个容量较大的感觉记忆来保存刺激的信息,但其中部分信息会在1s中内迅速消退。
2.声像记忆莫瑞等人模仿斯柏林的部分报告法设计了“四耳人”实验。
莫瑞等人在一个房间的四个角落里放了四个扬声器,被试可以听到四个声音。
实验时可同时通过2~4个声源同时呈现1~4个字母,刺激呈现完后,被试要根据视觉提示报告他听到的字母。
结果: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的小,平均只有5个左右;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较图像记忆长,可达到4s之久;(二)短时记忆的实验范式1.短时记忆的编码实验(1)康拉德听觉编码理论,认为短时记忆中只存在听觉编码。
《实验心理学》名师郭秀艳讲义
《实验心理学》名师郭秀艳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一章绪论[视频讲解]19世纪以前,真正的科学心理学还没有开始。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研究者是山哲学家、医生或生理学家兼任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辩。
1879年,以冯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第一次确立了实验法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实验心理学由此成为科学心理学的先锋。
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山来一、冯特(一)生平1832年8月16 0出生于德国海德堡附近的一个牧师家庭。
19岁进入杜宾根大学学习医学与哲学,后转入海徳堡大学就读,在那里他广泛涉猎了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并对生理学产生兴趣浓厚。
在海德堡作生理学研究时,冯特关于心理学是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概念开始出现。
在《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一书中,他阐述了关于新心理科学的思考和建议。
在这本书里,冯特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
这本著作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I860)—起常被看作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
1863年,冯特出版了《人与动物的心理讲义》,该书所探讨的许多问题都是实验心理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1873—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誉为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冯特晚年兴趣发生了转变,在其最后的20年间完成了10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1920年8 月31日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病逝于莱比锡,享年88岁。
(二)研究贡献1. 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 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 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实验心理学讲义08第8讲 记忆
第八章 记忆与学习关键词节省法 再现法 经典性条件反射 中性刺激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 退化 系列回忆 对偶联合回忆 自由回忆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前瞻记忆 回溯记忆 错误记忆 真实记忆 DRM 范式 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模糊痕迹理论 元记忆 客体记忆 启动效应 多重记忆系统说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任务分离 加工分离 人工语法范式 序列反应时任务 矩阵扫描任务 序列推测任务 复杂系统控制范式课程讲义第一节 记忆与学习的传统研究一、记忆的早期研究(一)艾宾浩斯和节省法研究艾宾浩斯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
他用节省量作为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即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遍数与初次学习时间或遍数比值。
%100×−=OLRL OL 节省量 多次重复研究后,他得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该曲线表现了遗忘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可见,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节省的百分比2040 60 801001 82448 间隔时间(小时)图8-1 遗忘曲线(采自Ebbinghaus,1885)(二)巴特莱特和再生实验巴特莱特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进行研究。
研究主要包括两种方法:重复再生和系列再生。
由此发现当信息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时是怎样被扭曲的,而这些扭曲信息的出现是记忆功能不完善的表现。
巴特莱特认为在系列再生过程中人们记忆的变化存在以下几种趋势:①习惯性表征的变形②精心组织③简单化④命名⑤细节的保存。
因此他指出,任何学习和记忆都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当这些图式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人们便会歪曲记忆内容,使之更适合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除了国外的一些经典研究,我国心理学家也进行过关于记忆内容变化和遗忘曲线的研究。
(1)对图形记忆变化的研究:曹日昌对这种变化进行了分类,他指出和识记图形相比较,记忆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①简略、概括②完整、合理③详细、具体④夸张、突出。
实验心理学讲义07第7讲 知觉
加,而且掩蔽音愈强,它的影响范围也愈大。(2)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3) 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2.听觉定位: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 时间差和周相差。
140
120
100 强
度 80
60 分
40
20
0
20 40 100 200 400 1000 4000
20000
2000 10000
频
率
图 7-17 纯音等响曲线 (采自 Robinson 和 Dadson,1956)
3.等高线 音高与音频和音强有关,等高线表示音高、音频和音强间的关系,可通过调整法获得。 如图 7-13 所示。
完成。 2.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视敏度可以
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V(视敏度)=
1 α(视角)
,医学界是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的,图
7-7 列出了视力表常用的几种刺激项目。
C
E
觉察
再认
解象
定位
图 7-8 四种类型的视敏度测试材料 (采自 Riggs,1965c)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会产生一种一亮一暗的闪烁 感觉,而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 稳定的或连续的光的现象。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简称 CFF):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 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 源前旋转来测定的。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1.运动错觉 主要指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如帕拉 托(Plateau,1833)制造的动景盘,图 7-8 就是一个动景盘的图案.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
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实验范式心理学实验与理论实验逻辑(2013.36)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自变量及其操纵实验研究中的变量因变量及其观测额外变量及其控制内部效度实验研究的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一、心理学实验与理论(一)实验范式比较经典的实验设计,被有相同或类似目的的后人多次沿用,最终形成了一种实验范式。
即一种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1.双耳分听范式实验者:Broadbent实验流程: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呈现4,9,3;左耳呈现6,2,7.呈现速度:2个/秒;要求被试用以下两种方式回忆再现1.以左右耳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接收的信息。
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按顺序成对地再现结果: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65%,第二种20%。
(二)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一方面,心理学实验需要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研究问题和假设提出(实验的起点)的依据之一。
2.另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也需要实验的检验。
只有不断得到实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理论的可证伪性和操作主义1.可证伪原则只有当一个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性时,这个理论才是有用的。
即有用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性原则。
2.操作主义科学研究不去定义一个概念,而是根据实验中操作这个概念的手段或者是测量这个概念的方法来定义它,这是概念的操作定义。
不对概念的本质刨根问底,而是通过操作定义来规定概念的思想被称为“操作主义”。
(四)实验的逻辑★★★1.实验目的:做因果判断,即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哪些结果2.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变化Y二、实验研究中的变量1.变量的含义: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1)数量变化:如,身高150-180(2)质量变化:如,性别找变量: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部分题干)这道题里面提到了哪些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2007.40.)自变量?因变量?实验逻辑:通过改变某些因素X→导致某些行为Y是不是一定能证明X与Y之间因果关系?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自变量:材料性质;因变量:识记程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识记程度呢?年龄智力噪音识记顺序额外变量:(实验者控制)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北京大学实验心理学讲义
实验心理学(课程代码 02108)第一章绪论P15-P16)双盲实验、不让主试与被试接触、让整个实验都在计算机上实现。
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数量上的变化如颜色的浓淡,质量上的变化如人的性别。
自变量(P2)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当自变量的水平(数量)有了变化,它导致了行为(因变量)的变化,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这个自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的种类(P3-P4)自变量的种类主要有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因变量(P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可靠性(信度)(P5)因变量的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此时因变量是可靠的。
反之,被试有时得分很高,有时得分很低,那么这种因变量就是不可靠的,它缺乏一致性。
因变量的有效性(效度)(P5)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自变量混淆(P5)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的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产生了自变量混淆。
额外变量(P6)自变量以外,能影响因变量变化的因素。
自变量的混淆的原因(P7)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额外变量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对额外变量的处理方法(P7)消除、保持恒定。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P11)如果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里,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
主试(P14)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要向被试者交代任务,让被试者熟悉实验的要求。
他要向被试发出刺激,并通过实验收集实验的资料,即被试的反应。
被试(P14)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来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实验者效应(P15)主试者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讲义(知觉)
知觉
章节内容
第一节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第二节 视知觉和听知觉 第三节 空间知觉 第四节 时间知觉 第五节 无觉察知觉
第一节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一、历史渊源 1、直接知觉论
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过程是内在的或无意 识的,它可能很少受到人的各类观念的影响。 ——先 天的
由于直接知觉论过分地强调了知觉的刺激驱 动性,未注意到知觉也会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 因而受到很多的批评。
本节评价
一方面,正如视崖实验所揭示的那样,知觉确 实存在先天、直接的一面;而另一方面,错觉研究 等都无可辩驳地说明,知觉也绝不可能没有丝毫的 经验参与。因此,直接知觉论和间接知觉论都说出 了真相的一个侧面,两者的结合应是最合理的答案。
第二节 视知觉和听知觉
一、视知觉 (一)视觉研究中的基本实验(视适应、视敏度) 1.视适应
(一)视崖实验的背景 视崖实验(Gibson和Walk,1960)的研究对象是
深度知觉,它涉及人如何将网膜上的二维投影加工成三 维信息的奇特能力。
Gibson和Walk假设深度知觉是原始生物机制的一部 分,它是自动出现的,并非是经验的产物。因此,深度 知觉应当是直接的、先天的,即使是几乎没有什么后天 经验的被试也应该具备深度知觉。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除物体大小和距离外,还有亮度、对比 度、网膜部位和练习等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作为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 指标,是指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 (CFF)。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 验。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 :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自下而上(bottom-top)加工:有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又 称数据驱动加工。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 课程内容:涵盖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3. 课程安排:共10讲,每讲45分钟。
二、第一讲:实验心理学概述1. 讲义内容: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PPT设计:使用时间轴展示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插入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图片,增强视觉效果。
三、第二讲:实验设计1. 讲义内容:讲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随机分组、控制变量等。
2. PPT设计:使用图表和案例来说明实验设计的原则,插入实验设计的流程图,便于学生理解。
四、第三讲:实验操作1. 讲义内容:介绍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包括实验准备、实验进行和实验记录等。
2. PPT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的步骤列表,插入实验操作的相关图片,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五、第四讲:实验数据分析1. 讲义内容:讲解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等。
2. PPT设计:使用图表和实例来展示实验数据分析的方法,插入统计分析的公式和示例数据,帮助学生理解。
六、第五讲: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1. 讲义内容:详细介绍实验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调查实验等。
2. PPT设计:通过对比图表和实际案例,展示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增强学生的理解。
七、第六讲:实验心理学伦理1. 讲义内容:强调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包括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
2. PPT设计:设计伦理问题的情景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增强其伦理意识。
八、第七讲:实验心理学应用1. 讲义内容:介绍实验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临床、商业等。
2. PPT设计: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实验心理学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实验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九、第八讲:实验心理学案例分析1. 讲义内容:分析具体的实验心理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具体过程。
王玉荣:十个经典心理学实验讲义
十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你是热型人还是冷型人每个月,我会收到一些邮件,或者当面和一些企业的经理人朋友做交流,他们会问到,“流程管理怎么在企业中推进呢”?我在回答这些问题、探讨推进的方式方法的时候,也会从字里行间和言谈举止中观察,提问的这位经理,是一位热型人还是一位冷型人呢?因为,我觉得,流程管理推进者本身的一些性格、特质,对流程管理的推进效果如何非常有关,流程管理绝不仅仅是“一把手支持”、“公司总体发展提出迫切需求”这样的“宏观”的事儿。
看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在一项经典性的实验研究中(1946年),他给一组被试人员一张描写人性特征的形容词表,表上面列有7种品质“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
给另一组被试人员的形容词表中,同样列出7种品质,除把“热情”换成“冷淡”外,其余两表均相同。
然后主试者要求两组被试人员根据表上的形容词来描写人物形象,结果两组被试所形成的印象完全不同,前者所描述的是一个热情、易于交往的热型人,后者则被描述为一个冷漠、自私的冷型人。
从这个心理学实验,我们值得引申思考的是:•作为一位流程管理的推进者、管理变革的推进者,你自我评价是冷型人多一些、还是热型人多一些?•哪怕你已经是“聪明-熟练-勤奋-坚决-实干-谨慎”,但你足够“热情”吗?业务部门的人员评价你,会用到“热情”还是“冷淡”这个词?•业务部门的各级经理和人员,当碰到棘手问题、烦心事、扯皮的争端要找人帮忙,甚至就是没有什么明确目标、就是要找个人倒倒苦水、喝个小酒发发牢骚的时候,你会是他们首先想到的人选吗?•当企业高层向业务部门征求意见,问他们对你这位企业管理部经理/骨干/流程专员的评价如何,你估计他们会说你的好话、还是坏话?有经理可能会说,搞变革、搞流程优化的推进,还是要看重专业实力,光和业务经理打成一片有什么用,最后还是要拿出过硬的方案才行啊。
我同意这种对专业能力的坚守,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你专业与否,会让业务部门尊重你多一些或者少一些,但不会令业务部门更喜欢你,自然也就不会说你的好话更多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讲义第五章心理物理学关键词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法感觉阈限阈上感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感受性操作定义最小可觉差最小变化法不肯定间距主观相等点标准刺激常误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阶梯法恒定刺激法直线内插法 75%差别阈限平均差误法平均差误动作误差时间误差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等级排列法对偶比较法等距法差别阈限法分段法数量的估计法心理物理函数韦伯分数和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艾克玛定律史蒂文斯定律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数量估计数量生产绝对数量估计情境效应刺激序列效应刺激全距信号检测理论击中漏报虚惊正确拒斥 ROC曲线信号噪音似然比决策标准支付矩阵d’ C 课程讲义第一节传统心理物理学心理物理学的先驱是G. T. Fechner(1801-1887)。
Fechner通过对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长期研究,发展出了测量感觉的基本方法。
1860年,他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感觉阈限的测量1.概念: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通常简写为RL(德语Reiz Limen),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通常简写为DL(德语Differenz Limen),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2.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绝对阈限是指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则可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正是基于上述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一)最小变化法特点:最小变化法(minimal-change method)又称极限法(limit method)、序列探索法(method of serial exploration)、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method of least difference)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1.基本的实验过程(1)绝对阈限的测定刺激系列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
递增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递减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
在实验时,每个刺激系列都从起点处沿递增或递减方向,依次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报告表示是否感觉到刺激,若被试感觉“说不准”,则要求其进行猜测。
主试以“有”“无”或“+”“一”记录被试的反应。
对于递增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有”,便停止实验;对于递减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无”,停止。
绝对阈限计算:(1)计算每个刺激系列的阈限,被试者反应转折点处所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2)求出所有系列阈限的均值,便是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值。
(2)差别阈限的测定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一个是强度大小不变的标准刺激,另一个是强度按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的比较刺激。
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
将被试的报告分为三类反应,(1)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记为“+”;(2)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为“=”;(3)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记为“-”。
当被试在比较时表示怀疑,可记作“?”。
差别阈限的计算:(1)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即“=”或“-”或“?”)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用L u 表示;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用L l 表示。
(2)在递增系列中最后依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L l;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L u。
(3)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I u。
(4)不肯定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
在理论上主观相等点(或主观等点)(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简称PSE)应与标准刺激(S)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称为常误(constant error,简称CE)。
(5)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者取上差别阈(Dl u=L u-S t)和下差别阈(DL l=S t-L l)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以上阐述可用公式表示为:DLu=Lu-StDLl=St-LlPSE=Lu+Ll/2CE=St-PSEDL=(Lu-St)+(St-Ll)/2=DLu+DLl/2=Lu-Ll/22.误差控制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1)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由于习惯误差的存在,递增系列中,阈值就会偏高,而在递减系列中,阈值就会偏低。
(2)期望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
由于期望误差的存在,递增系列中,阈值就会偏低,而在递减系列中,阈值就会偏高。
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的情形恰好相反)━a 实际无感觉━a 报告有感觉━b 报告无感觉━b 实际有感觉递减系列,阈限值变小(T1)递增系列,阈限值变大(T2)如T2显著大于T1时,则认为被试存在习惯误差。
解决方法: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尽可能相互抵消,要交替使用递增和递减系列,也即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数量一致。
(3)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4)疲劳误差:与练习误差相反,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前一般实验(T1)后一半实验(T2)如T2显著小于T1时,则认为被试存在练习误差。
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的情形恰好相反)解决方法:为了平衡练习和疲劳的影响,要求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ABBA 法安排,交替进行。
具体做法是:如以“↑”代表递增,以“↓”代表递减,并以四次为一轮,就可以按照“↓↑↑↓”或“↑↓↓↑”排列。
这样,即使整个实验过程中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也会平均作用在递增或递减系列上,不至于产生额外的干扰。
3.注意事项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的注意要点和测量绝对阈限时的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1)递增递减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以抵消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2)每一系列的起始位置要随机变化,以防止被试形成预测;(3)递增递减系列交替排列,以平衡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不同点:由于测定差别阈限时有了标准刺激的存在,那么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每次呈现的相对关系(时间先后关系或空间位置关系)也可能构成干扰因素。
为了控制标准刺激出现位置和时机的影响,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多层次ABBA控制法。
多层次ABBA法的基本思想和简单的ABBA法是完全一致的,表5-1列举了多层次ABBA法的具体控制形式。
表5-1 ABBA法的控制形式比较刺激系列呈现顺序↑ ↓ ↓ ↑ 标准刺激呈现位置左右右左右左左右相继呈现的先后顺序前后后前前后后前 4.缺点对于有一定后作用的刺激,不宜采用此方法。
如递减法不宜用于测定味觉和嗅觉阈限,因为嗅觉适应快,味觉的后作用不易被消除。
5.最小变化法的变式——阶梯法最小变化法是按一定的梯级增加或减少刺激强度来测定阈限的,并且渐增和渐减系列是完全分开的。
阶梯法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
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开始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
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
(二)恒定刺激法恒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us)又叫正误法(true-false method)、次数法(frequency method),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具体作法如下:(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到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所选定的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2)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且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3)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
用以测量绝对阈限时,则无需标准值;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时,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
(4)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
1.绝对阈限的计算只有两类回答:+ ,-,阈限为50%次刚好有感觉的那个刺激。
现以两点阈的恒定刺激法实验数据来演绎绝对阈限的计算步骤。
如表5-2所示,5个等距的刺激8、9、10、11、12毫米,每个呈现200次,要求被试报告是“两点”还是“一点”。
表5-2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两点阈的实验记录刺激(毫米) 8 9 10 11 12 报告“两点”的次数 2 10 58 132 186 报告“两点”的百分数 1% 5% 29% 66% 93%(采自Woodworth 和Schlosberg,1954)通常使用直线内插法来求绝对阈限。
直线内插法(linear interpolation)是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
然后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两点阈,其值等于10.57毫米(见图5-1)。
图5-1 直线内插法求两点阈(采自Woodworth 和Schlosberg,1954) 2.差别阈限的计算现以重量辨别为例来演绎差别阈限的计算步骤。
表5-3列出了重量辨别恒定刺激法实验数据。
以200克为标准刺激,以从185到215克间隔为5克的7个重量作为比较刺激,要求被试做“重”、“相等”、“轻”三类反应。
表5-3 用恒定刺激法测定重量差别阈限的结果比较刺激(克)比较的结果(次数的%)①“+”②“=”③“-”④“+”+“=” 1855 4 91 9 19012 18 70 30 195152****020030 42 28 72 20555 35 10 90 21070 18 12 88 215 85 9 6 94(采自赫葆源、张厚粲和陈舒永,1983)同样,也使用直线内插法求解差别阈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