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发病率最高,占全部胶质瘤的46.1%,年发病率约为3.20/10万。包括最大程度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和化疗(替莫唑胺:TMZ)在内的现代综合治疗,仅能延缓胶质母细胞瘤的进程,肿瘤不可避免地复发。中位的进展时间6.9个月,总生存期14.6个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急需开拓新的治疗策略。靶向治疗主要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肿瘤细胞致癌位点,从基因到蛋白分子水平,从而诱发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死亡。靶向治疗后的细胞反应可以引起或不引起相应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肿瘤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最近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CNS)存在淋巴管和活跃且被严密调控的免疫系统[1],打破了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豁免(immune privileged)"区的传统认识,同时GBM的生长可以破坏血脑屏障的紧密性,有利于淋巴细胞进出脑组织[2];即便是血脑屏障完整,淋巴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也可穿过血脑屏障[3]。这些为脑GBM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随着对CNS免疫系统的重新认识、以及免疫治疗在其他实体肿瘤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脑胶质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方式。并且,从

整个肿瘤的领域来看,随着肿瘤免疫学机制的逐渐阐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肿瘤的治疗策略将从以肿瘤为中心转向以患者(包括免疫系统)为中心。

为规范和提高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和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牵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及靶向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能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胶质瘤的治疗,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及其家属。

一、胶质瘤的免疫和靶向治疗策略

(一)被动免疫策略

1.抗体的靶向治疗:

主要是利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作为载体,将细胞毒性物质靶向性地携至肿瘤局部,从而比较特异地杀伤肿瘤。制备的单抗多针对肿瘤相关抗原(TAA),目前在脑胶质瘤中应用较多的抗体包括:抗Tenascin[4]、抗IL -13Rα2、抗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尼妥珠单抗)、抗EGFRvⅢ抗体、贝伐单抗等。

2.过继免疫疗法:

用对肿瘤有免疫力的抗肿瘤活性细胞输给患者,或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在体外活化、增殖后再输回患者体内,使其在患者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应用的免疫效应细胞有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5]、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以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6]等。

(二)主动免疫策略

主动免疫策略是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以防治肿瘤的一种措施。现阶段较热门的为树突状细胞(DC)为核心的DC疫苗[7,8,9]。对于DC的致敏物质,现在有多种的设计,如酸洗脱的肿瘤细胞表面肽片段、肿瘤裂解液、肿瘤干细胞抗原、复合抗原、肿瘤细胞总RNA以及增强免疫原性的自噬体抗原策略等。

(三)针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因素的免疫治疗策略

正常情况下,为了避免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存在免疫检查点,如CTLA4[10]等。免疫检查点是一类免疫抑制性的分子,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广度,从而避免正常组织的损伤和破坏。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检查点成为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学者发现免疫检查点B7-H1和B7-H4在胶质瘤免疫逃逸中的重要作用,发现胶质瘤干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可以通过B7-H4形成对话,介导胶质瘤恶性表型[11,12,13]。免疫检查点疗法就是通过抑制共刺激信号等一系列途径以调节T细胞活性来提高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一种治疗方法。阻断肿瘤产生的与免疫检查点类似的分子,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抑制,能使免疫系统有效的活化,攻击肿瘤、抑制肿瘤生长。目前,该策略常见药物包括易普利姆玛(lpilimumab)、纳武单抗(nivolumab)、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和德瓦鲁单抗(MEDI4736)等。

(四)靶向治疗策略

靶向治疗是在分子水平上,应用针对明确的生物标志物设计的药物,瞄准和杀伤肿瘤细胞。这种治疗方式是识别是否存在某种疾病特定的控制

肿瘤生长的基因、基因谱或蛋白,以此确定针对特异性靶点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胶质瘤综合治疗过程中,分子靶向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这些分子靶向通路主要涉及肿瘤细胞的生长、抗凋亡、促侵袭等重要的生物行为。通过研究证实分子通路中与肿瘤进展有关的核心基因,进而设计对应的靶向抑制分子药物,是实现抗肿瘤的有效方法。目前,被应用的分子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RAS/MAPK,Notch,Rb和脱乙酰化等[14]。用的分子靶向药物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细胞表面受体抑制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贝伐单抗)等。

二、胶质瘤的重要靶向及免疫治疗方法

(一)贝伐单抗靶向治疗进展

贝伐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性IgG1单克隆抗体(MAb),由约93%人源抗体的结构区和7%可结合VEGF的鼠源单抗的互补决定区组成,与VEGF 亚型结合具有高亲和性,特异性强。贝伐单抗能够特异性地与VEGF结合(主要与VFGF-A结合),减弱或阻止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R -1、VEGFR-2结合,并阻断VEGFR介导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其生物学活性,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使肿瘤生长受限。此外,VEGF 诱导生成的肿瘤血管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血管渗透性增加,组织间压力增高,影响抗肿瘤药物到达肿瘤组织,导致放化疗的疗效降低。而贝伐单抗可使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血管通透性,增加肿瘤组织有效药物浓度,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国外大型机构做的贝伐单抗治疗GBM的临床研究如下,为胶质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了较多思路。对于原发GBM来说,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