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动物学教学大纲完整

《动物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动物学》的课程性质: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学校生物专业的主要基础课。
本课程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主要介绍无脊椎动物(原生、多孔、半索、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棘皮、腔肠动物门)及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的结构和演化。
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
(三)《动物学》的课程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兽类)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脊椎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四)《动物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五)教学建议: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紧紧结合各类微生物结构功能、生命活动及应用等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对抽象理论过程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进行,加深学生的理解。
由于专业需要对于动物形态解剖部分应详细讲解。
(六)考核要求:采用期中、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按平时占10%(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
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二、教学内容Chapter1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动物学的概念2、掌握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教学重点: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分类知识教学方法:1、多媒体授课2、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1.1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一、动物学的定义二、动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三、动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一、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二、研究动物学的方法§1.3 动物学发展简史一、国外动物学的发展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三、动物学发展的新阶段§1.4 动物界的分类及命名一、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二、种的概念和分类阶元三、动物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及发展概况Chapter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教学目的和要求:1、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jiào xué dàɡānɡ)说明动物学是生物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如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系统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养殖学、进化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及进化论等奠定基础的。
因而(yīn ér)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到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又要避免与有些后续课程的重复。
生物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院校师资及专业研究人员。
因此,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既要满足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动物学知识和技能(jìnéng)的要求,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较大提高,以适应培养更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1、教学目的:通过动物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类群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分类及有关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和动物学的系统知识,具有(jùyǒu)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能力和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2、学时(xuéshí)分配:总学时136。
讲授内容:70学时;实验内容:66学时。
绪论一、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二、学习动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三、动物分类知识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第一节细胞(自学)第二节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一、组织1.上皮组织:⑴被覆上皮⑵腺上皮⑶感觉上皮2.结缔组织:各种结缔组织的结构、分布及功能3.肌肉组织:各种肌肉组织的结构、分布与功能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的结构、分布与机能二、器官和系统1.器官2.系统(xìtǒng)第二章原生动物(yuánshēng-dòngwù)门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zhǔyào)特征及分类一、原生动物(yuánshēng-dòngwù)门的主要特征二、原生动物(yuánshēng-dòngwù)门的分类三、目前对原生动物的分类研究概况第二节鞭毛纲一、代表动物——绿眼虫二、鞭毛纲的主要特征三、鞭毛纲的重要类群第三节肉足纲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二、肉足纲的主要特征三、肉足纲的重要类群第四节孢子纲一、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二、孢子纲的主要特征三、孢子纲的重要类群第五节纤毛纲一、代表动物——大草履虫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三、纤毛纲的重要类群第六节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和系统发展1、原生动物总结2、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的证据一、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二、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三、多细胞(xìbāo)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1.古生物学(ɡǔ shēnɡ wù xué)方面的证据2.形态学方面(fāngmiàn)的证据3.胚胎学方面(fāngmiàn)的证据第二节动物(dòngwù)的发育一、动物的个体发育二、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1.受精与受精卵2.卵裂3.囊胚的形成4.原肠胚的形成5.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6.胚层的分化三、生物发生律第三节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一、群体学说二、合胞体学说三、其他学说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附:扁盘动物门第一节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一、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二、海绵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海绵动物门的分类及分类地位一、海绵动物的分纲二、海绵动物的分类地位三、海绵动物的经济价值附:扁盘动物门(自学)附:栉水母(shuǐ mǔ)动物门第一节腔肠动物(qiāngcháng-dòngwù)的形态结构及特征一、腔肠动物(qiāngcháng-dòngwù)的形态结构二、腔肠动物(qiāngcháng-dòngwù)的主要特征三、腔肠动物(qiāngcháng-dòngwù)门代表动物——水螅第二节腔肠动物门的分类及系统发展一、腔肠动物门的分纲1.水螅纲2.钵水母纲3.珊瑚纲二、腔肠动物的分类地位三、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附:栉水母动物门(自学)第六章扁形动物门附:纽形动物门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两侧对称体形及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二、中胚层的出现及在进化上的意义三、排泄器官的出现及其组成第二节扁形动物的分类一、扁形动物门的分纲二、扁形动物门各纲分述1.涡虫纲(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2.吸虫纲(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3.绦虫纲(代表动物——猪带绦虫)三、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四、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附:纽形动物门(自学)附:棘头动物(dòngwù)门、线形动物门第一节线虫(xiàn chónɡ)动物门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zhǔyào)特征二、代表(dàibiǎo)动物——人蛔虫(huíchóng)三、线虫动物门的分类四、几种重要的线虫第二节其他原腔动物及系统发生一、其他原腔动物及系统发生1.轮虫动物门2.腹毛动物门二、原腔动物的系统发生附:棘头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自学)第八章环节动物门附:螠虫门、星虫门、须腕动物门第一节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一、分节现象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二、次生体腔的出现及其意义三、代表动物——环毛蚓第二节环节动物门的分类及系统发展一、环节动物门的分纲1.多毛纲2.寡毛纲3.蛭纲二、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三、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附:螠虫门、星虫门、须腕动物门(自学)第九章软体动物门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身体分部二、贝壳(bèiké)三、体腔(tǐqiāng)和循环系统四、呼吸器官的出现(chūxiàn)第二节软体动物门的分类(fēn lèi)及系统发展一、软体动物(ruǎntǐ-dòngwù)的分纲1、腹足纲(圆田螺为代表)2、瓣鳃纲(以无齿蚌为代表)3、头足纲(以乌贼为代表)二、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三、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十章节肢动物门第一节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一、几丁质的外骨骼二、高效的呼吸器官三、分节的附肢四、新出现的马氏管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分类及系统发展一、节肢动物门的分纲1.甲壳纲(以日本沼虾为代表)2.蛛形纲(以圆蛛为代表)3.多足纲4.昆虫纲(以中华稻蝗为代表)昆虫纲的分目(主要目、常见种类)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三、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十一章苔藓动物、腕足动物门、帚虫动物门(该章全为自学)第十二章棘皮动物门附:毛颚动物门一、棘皮动物(jípí dòngwù)的主要特征二、棘皮动物(jípí dòngwù)的分类三、棘皮动物的系统(xìtǒng)发展第十三章脊椎动物(jǐzhuīdòngwù)概述第一节半索动物门一、斗索动物的主要(zhǔyào)特征二、其他半索动物三、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第二节脊索动物门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二、脊索动物分类1.尾索动物亚门2.头索动物亚门3.脊椎动物亚门三、脊索动物门分述1.头索动物——文昌鱼2.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以七鳃鳗为代表动物第十四章鱼纲第一节鱼纲的主要特征一、概述二、鱼类的形态结构1.鱼类的外部形态2.鱼类的内部结构(呼吸、循环、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等)三、鱼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第二节鱼纲的分类一、鱼纲的分类系统二、鱼纲各主要目的分述第十五章两栖纲第一节两栖纲的形态(xíngtài)结构(以青蛙为代表)一、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zhuǎnbiàn)二、外部形态(xíngtài):包括无尾目、有尾目及无足目三、内部构造:(消化(xiāohuà)、呼吸、循环等)第二节两栖纲的分类(fēn lèi)一、两栖纲的分类系统二、两栖纲各主要目三、两栖纲的起源和演化本章重点:两栖纲适应陆栖生活的结构特征第十六章爬行纲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二、外部形态三、内部构造第二节爬行纲的分类一、爬行纲的分类系统二、爬行纲各主要目、龟鳖目、有鳞目、鳄目三、爬行类的起源演化本章重点:内部构造、中生代恐龙的兴衰史、羊膜卵第十七章鸟纲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一、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二、外部形态三、内部结构:以呼吸、循环、消化为重点第二节爬行纲的分类一、鸟纲的分类系统二、鸟纲各主要目本章重点:鸟类适应(shìyìng)飞翔生活的结构特征第十八章哺乳纲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zhǔyào)特征一、胎生(tāishēng)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二、外部(wàibù)形态三、内部构造:以呼吸(hūxī)、循环、消化、神经、生殖及骨骼等系统为主第二节哺乳纲的分类一、哺乳纲的分类系统二、哺乳纲各主要目三、哺乳纲的起源和演化本章重点:内部结构、胎盘第十九章比较解剖学一、比较解剖学概念、意义二、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的各纲比较解剖三、消化、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各纲的比较解剖本章重点:骨骼、呼吸、循环、生殖系统的比较第二十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及进化的例证一、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的探索二、动物进化的例证三、进化原因的探讨——进化理论1.拉马克学说2.达尔文学说3.达尔文以后的进化论的发展第二节动物进化形式与种系发生一、进化形式二、绝灭三、种系发生四、物种(wùzhǒng)及物种形成第二十一章动物(dòngwù)地理学一、生物圈二、动物(dòngwù)的分布三、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dìlǐ)区系划分第二十二章动物(dòngwù)生态一、生态学的有关概念二、生态因子三、生态学研究的几个层次及研究内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动物学实验(shíyàn)》教学大纲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动物学实验是动物学教学、实验、实习(shíxǐ)三大环节之一,这三大环节缺一不可。
《动物学(下)》教学大纲

型;肢口纲、蛛形纲、甲壳纲、昆虫纲主要类群形态结构比较观察;利用检索表鉴别昆虫并编制检索表。
3、实验仪器:显微镜、实体解剖镜、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镊子、大头针、放大镜。
45、实验项目类型:基础,综合。
七、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基础课,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两个部分组成。
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由期中考试成绩和实验成绩构成,其中期中考试成绩占过程性考核成绩的60%,实验成绩占过程性考核成绩的40%;课程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考核形式为笔试。
八、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赵红雪,杨贵军.动物学实验指导.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许崇任,程红.动物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宋憬愚.简明动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 陈小麟.动物生物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 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黄诗笺.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张润生,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0] 龚兆铎,袁兴中.动物学实验教程.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动物学(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动物学(下)》课程面向生物科学(教师教育方向)专业学生,5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20学时,2.5个学分,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动物学(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丰富、生动、直观,并适当补充介绍本学科在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实验技术,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系统知识,具备胜任中学生物学(动物学部分)的教学工作,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和工作能力。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程总学时:_____实验总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实验教学目的与任务动物学实验是动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旨在达到以下目的:1、加深学生对动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动物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现象相结合,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内容。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使学生熟练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动物的解剖、标本制作、观察和记录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和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5、增强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观念。
三、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2、学生必须按时参加实验,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听从教师的指导,保持实验室的安静和整洁。
3、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不得抄袭他人的实验数据。
4、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等,实验报告要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数据准确、分析合理。
5、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备课,精心组织实验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
四、实验项目设置(一)基础性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和动物细胞的观察实验目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Zoology课程目的: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活动规律、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应该研究进展,为学习后续课程及科学研究等打下必要的动物学基础。
先修课程:无课程学时:36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动物学及其意义第二节动物的基本生命特征第三节动物的多样性第四节动物学的教学第二章动物的结构和功能(2学时)第一节动物细胞一、动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三、动物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第二节动物的组织一、概述二、动物的组织第三节动物的器官与系统(概述)第三章原生动物门(3学时)第一节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进化第二节原生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中生动物第四章海绵动物门(1学时)第一节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海绵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海绵动物的进化第五章腔肠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腔肠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腔肠动物的进化第六章扁形动物门(3学时)第一节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扁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扁形动物的进化第七章线虫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线虫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线虫动物的进化第八章环节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环节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环节动物的进化第九章软体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软体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软体动物的进化第十章节肢动物门(4学时)第一节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节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节肢动物的进化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1学时)第一节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棘皮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棘皮动物的进化第十二章脊索动物门(1学时)第一节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脊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进化第十三章鱼纲(2学时)第一节鱼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鱼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鱼纲动物的洄游第四节鱼纲动物的经济意义第十四章两栖纲(2学时)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第二节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三节两栖纲动物主要种类第四节两栖纲动物的经济意义第十五章爬行纲(2学时)第一节爬行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爬行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爬行纲与人类的关系第十六章鸟纲(2学时)第一节鸟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鸟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第四节鸟纲与人类的关系第十四章哺乳纲(2学时)第一节哺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哺乳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的生物学基础考核方式:闭卷笔试80%,平时作业20%。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动物学实验》experiments of zoology二、课程编码:1221295008三、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动物学实验能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验证。
实验教学大纲的撰写是动物学这门课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以代表动物和动物分类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动物解剖技术和动物分类方法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各类动物的解剖方法,掌握基本的动物学绘画方法与技能,了解动物分类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其独立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系统的训练,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内容,使动物学知识形成系统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总学时:42 学时(共14次实验,野外实习5天)[理论:学时;实验:42 学时]五、课程总学分: 1.5 学分六、适用专业和年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二年级学生注:根据具体情况选做实验八、十、十三、十五、十六中任意一个(6学时)或两个(3学时)实验。
八、大纲内容:实验一淡水原生动物的采集、培养与观察[实验目的和要求]1、通过对眼虫、变形虫和草履虫的采集与培养,使学生了解原生动物采集与培养的方法。
2、通过示范原生动物的代表,比较它们之间的主要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动物机体构造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理解。
3、通过草履虫的观察,了解纤毛虫纲的主要特点。
4、通过变形虫的观察,了解肉足虫纲的主要特点。
[实验内容]1、眼虫(Euglena sp.)的采集、培养与观察采集:选择在不流动、腐殖质较多的沟渠与池塘。
培养:采集的置于三角烧瓶中不被阳光直射的窗口,培养10天,一般可以得到大量的眼虫。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动物学》是一门阐述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态、生理、演化等方面的学科,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
本实验教学大纲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动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目标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如下:1、掌握动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如解剖、观察、分类等。
2、通过实验,加深对动物结构、生理、生态等知识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记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实验教学包含以下内容,共计32学时:1、动物解剖实验(8学时)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解剖结构,了解其内部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内容:观察不同动物的解剖结构,如青蛙、鸡、猪、鱼等。
2、动物分类实验(8学时)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内容:观察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如体形、毛皮颜色、牙齿形状等,进行动物分类。
3、动物生理实验(8学时)目的: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动物的生理机能。
内容:观察动物的生命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运动等。
4、动物生态实验(4学时)目的: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内容: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如栖息地、食物来源、繁殖等。
5、综合性实验(4学时)目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设计并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如探究某种环境因素对某种动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要求1、学生应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2、学生应按时参加实验课程,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定,注意实验安全。
3、学生应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学生应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学生应在实验结束后,按照要求整理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总学时:具体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动物学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绪论1、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分支学科。
3、动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动物学的研究范围和发展历程,明确动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动物的细胞和组织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动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3、动物的组织类型、结构和功能。
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熟悉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
(三)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1、动物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如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等。
2、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
3、动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系统。
教学要求:理解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和机制,掌握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
(四)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1、无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如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特征、代表动物和生活方式。
2、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如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的特征、代表动物和生活方式。
教学要求:熟悉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其生活方式和进化地位。
(五)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1、动物的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各系统在动物生命活动中的相互协调和统一。
教学要求:掌握动物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各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
(六)动物的行为1、动物行为的定义和类型,如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课时,讲授1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重、难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动物的命名。
第一节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第二节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第三节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一、生物的分类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二、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三、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四、物种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组织的类型、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的器官和系统。
【重、难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动物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机能。
第一节动物的细胞一、动物细胞的一般特征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三、动物细胞的增殖第二节动物的组织一、组织的概念二、上皮组织三、结缔组织四、肌肉组织五、神经组织第三节动物的器官和系统一、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二、动物十大器官系统概述第三章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繁殖的概念及动物繁殖的方式;动物个体发育阶段的划分;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动物繁殖的方式;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第一节繁殖的概念与动物繁殖的方式一、繁殖的概念二、动物繁殖的方式第二节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胚胎发育二、胚后发育第三节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一、受精及受精卵二、卵裂三、囊胚的形成四、原肠胚的形成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六、胚层的分化第四节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第四章原生动物门(3课时,讲授3课时)【知识点提示】原生动物门的特征;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特征一、原生动物门的特征二、原生动物门的分类第二节鞭毛纲一、鞭毛纲的主要特征二、鞭毛纲的重要类群第三节肉足纲一、肉足纲的主要特征二、肉足纲的重要类群第四节孢子纲一、孢子纲的主要特征二、孢子纲的重要类群第五节、纤毛纲一、纤毛纲的主要特征二、纤毛纲的重要类群第五章海绵动物门(1课时,讲授1课时)【知识点提示】海绵动物门的特征;海绵动物的分类及其分类地位。
【重、难点提示】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海绵动物的类群;海绵动物在动物系统演化中的地位。
第一节海绵动物门的特征第二节海绵动物的分类及其分类地位一、海绵动物的分类二、海绵动物的分类地位第六章腔肠动物门(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腔肠动物门的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中的意义;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的主要特征、重要种类及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腔肠动物在动物演化中的意义;各纲的主要特征、常见及重要种类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特征第二节水螅纲一、水螅纲的主要特征二、水螅纲的主要类群第三节钵水母纲一、钵水母纲的主要特征二、钵水母纲的主要种类第四节珊瑚纲一、珊瑚纲的主要特征二、珊瑚纲的主要类群三、珊瑚礁和珊瑚岛的形成及其利用第七章扁形动物门(3课时,讲授3课时)【知识点提示】扁形动物门的特征;涡虫、华支睾吸虫、猪带绦虫的生活史;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的主要特征,各纲常见及重要种类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扁形动物门的特征;两侧对称及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的主要特征;理解动物体的结构、机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特征第二节涡虫纲一、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二、涡虫纲的主要特征三、涡虫纲的分目第三节吸虫纲一、代表动物—华支睾吸虫二、吸虫纲的主要特征三、重要的寄生吸虫第四节绦虫纲一、代表动物—猪带绦虫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三、重要的寄生绦虫第八章原腔动物(3课时,讲授3课时)【知识点提示】原腔动物包括的门类;原腔动物的共同特征;线虫动物门的特征及其主要类群;轮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经济意义。
【重、难点提示】原腔动物的共同特征;线虫动物门的特征;重要寄生线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危害;线虫的多样性及其经济意义(包括昆虫寄生线虫及其利用);轮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其经济意义。
第一节原腔动物概述一、原腔动物的类群二、原腔动物的共同特征第二节线虫动物门一、线虫动物门的特征二、线虫动物的分类及重要寄生线虫三、线虫的多样性及其经济意义第三节轮虫动物门一、轮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二、轮虫动物门的经济意义第九章环节动物门(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环节动物门的特征;环节动物的分类;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主要特征及常见种类。
【重、难点提示】环节动物门的特征;体节和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特征第二节多毛纲一、多毛纲的主要特征二、多毛纲的主要类群、生态及分布第三节寡毛纲一、寡毛纲的主要特征二、寡毛纲的主要类群、生态及分布第四节蛭纲一、蛭纲的主要特征二、蛭纲的主要类群、生态及分布第十章软体动物门(3课时,讲授3课时)【知识点提示】软体动物门的特征;软体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主要类群;河蚌、乌贼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环境的适应。
【重、难点提示】软体动物门的特征;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主要特征、类群及其经济意义;河蚌、乌贼的形态结构及生理与环境的适应。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概述一、软体动物门的特征二、软体动物的分纲第二节腹足纲一、不对称体制的起源与进演化二、腹足纲的主要特征三、腹足纲的分类及其经济意义第三节瓣鳃纲一、代表动物—无齿蚌二、瓣鳃纲的主要特征三、常见的瓣鳃纲动物及其经济意义第四节头足纲一、代表动物—乌贼二、头足纲的主要特征三、头足纲的分类及其经济意义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4课时,讲授4课时)【知识点提示】节肢动物门的特征;节肢动物的分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的特征、主要类群及其生态分布。
【重、难点提示】节肢动物门的特征;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昆虫纲的分目依据及重要目的特征;甲壳动物对水生生活及昆虫对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和生理特征。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概述一、节肢动物门的特征二、节肢动物门的分类第二节甲壳纲一、甲壳纲的主要特征二、甲壳纲的重要亚纲、重要种类及经济意义第三节蛛形纲一、蛛形纲的主要特征二、蛛形纲的分类及其经济意义第四节多足纲一、多足纲的主要特征二、多足纲的分类及其经济意义第五节昆虫纲一、昆虫纲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二、昆虫纲的分目三、昆虫的经济意义第十二章棘皮动物门(1课时,讲授1课时)【知识点提示】棘皮动物门的分类地位及特征;棘皮动物的主要类群及经济意义。
【重、难点提示】棘皮动物门的特征;棘皮动物的发育特点及分类地位;棘皮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棘皮动物门的特征第二节棘皮动物门的分类一、海星纲二、蛇尾纲三、海胆纲四、海参纲五、海百合纲第十三章脊索动物门(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讲述脊索动物三大特征、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及脊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等。
【重、难点提示】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结构、位置及存在情况。
第一节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一、脊索二、背神经管三、咽鳃裂四、其它特征第二节脊索动物的分类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起源、演化第十四章原索动物(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讲述文昌鱼、海鞘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及研究文昌鱼和海鞘的意义。
【重、难点提示】重点了解文昌鱼、海鞘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尾海鞘的逆行变态。
第一节尾索动物一、特征二、逆行变态三、分类第二节头索动物一、外形二、内部构造三、在动物演化中的地位第十五章圆口纲(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讲述七鳃鳗的主要特征和分类概况。
【重、难点提示】重点了解七鳃鳗结构特点和七鳃鳗与盲鳗的区别。
第一节圆口纲的主要特征一、原始特征二、特化特征第二节圆口纲的分类第十六章鱼纲(5课时,讲授5课时)【知识点提示】讲述鱼类的内部形态和外部结构;常见鱼类的分类;鱼类的洄游;鱼类的起源。
【重、难点提示】重点了解硬骨鱼类与软骨鱼类的结构特点;鱼类洄游的类型、机制、意义。
第一节鱼纲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鱼纲分类一、分类依据二、分类(一)板鳃亚纲:鲨目、鳐目(二)全头亚纲(三)总鳍亚纲(四)肺鱼亚纲(五)辐鳍亚纲:鲟形目、鲱形目、鲤形目、鳗鲡目、鳕形目、醴形目、合鳃目、鲈形目、鲽形目、魨形目等第三节鱼类的洄游一、洄游的类型二、洄游的原因三、洄游的意义第四节鱼类的起源与演化一、起源二、演化第十七章两栖纲(4课时,讲授4课时)【知识点提示】讲述两栖类的形态;介绍两栖类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两栖动物的分类;两栖动物的起源;休眠生态学。
【重、难点提示】重点了解两栖类的结构对陆地生活的适应和不完善性;休眠。
第一节两栖类的主要特征第二节两栖类的分类一、分类依据二、分类(一)无足目(二)有尾目大鲵科、小鲵科、蝾螈科、洞螈科、鳗螈科(三)无尾目负子蟾科、盘舌蟾科、雨蛙科、蛙科、树蛙科、姬蛙科等第三节休眠一、概念二、休眠动物的表现三、休眠动物四、休眠的种类及诱因:冬眠、夏眠、日眠等第四节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一、起源:起源的证据二、演化:两种演化的观点及证据第十八章爬行纲(3课时,讲授3课时)【知识点提示】讲述爬行动物的结构、分类、起源与演化。
【重、难点提示】哪些结构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羊膜及其出现的意义。
第一节主要特征第二节爬行动物分类一、分类依据二、分类(一)喙头目(二)有鳞目1、蜥蜴亚目:鬣蜥科、壁虎科、避役科、石龙子科、蜥蜴科、蛇蜥科、巨蜥科、异蜥科2、蛇亚目:蟒科、游蛇科、眼镜蛇科、蝰科、盲蛇科;有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及毒蛇咬伤后的急救。
(三)龟鳖目:龟科、棱皮龟科、海龟科、鳖科(四)鳄目:进步特征及代表种类。
第三节爬行类的起源与演化一、起源及证据二、演化三、古代爬行动物灭绝的原因分析第十九章鸟纲(5课时,讲授5课时)【知识点提示】讲述鸟类的结构、分类、起源、迁徙。
【重、难点提示】重点了解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鸟类的迁徙。
第一节鸟类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鸟类的分类一、分类依据二、分类(一)古鸟亚纲(二)今鸟亚纲1、平胸总目2、企鹅总目3、突胸总目鷉目、鹈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鹤形目、鴴形目、鸥形目、鸽形目、鹦形目、鹃形目、鸮形目、夜莺目、雨燕目、佛法僧目、鴷形目、雀形目第三节鸟类的起源第四节鸟类的迁徙一、迁徙的概念二、迁徙的类型及原因三、迁徙的定向机制四、研究迁徙的意义五、鸟类环志的研究第二十章哺乳纲(4课时,讲授4课时)【知识点提示】讲述哺乳类的形态、分类、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