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合集下载

(新)济南版生物七上《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一等奖)

(新)济南版生物七上《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一等奖)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比照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认识,了解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重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区分某种无脊椎动物的类群。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地球上的动物可以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讲授新课一、腔肠动物1.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边放录像边讲解。

讨论:〔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

珊瑚也可作欣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扁形动物设问:请同学们观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对。

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写作能力;
(3)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Hale Waihona Puke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生物基础知识,但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分类和特征了解有限,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深入学习。
(2)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生物进化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
2.教学新课:
(1)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主要特征;
(2)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
(3)结合生物图鉴、实物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无脊椎动物类群,讨论其分类特征、代表性生物等。
(2)小组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讨论的成果。
(3)教师点评: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巩固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知识?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分类特征、主要类群以及代表性生物等。
(3)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多样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扁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达,有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课前导学】(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72、73页,填空。

1、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动物,身体呈,体壁仅有、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无。

多生活在,少数生活在。

代表动物有、、等2、填图图一水螅纵切面图图二蚯蚓结构图3、阅读分组实验:观察水螅,思考:(1)用什么仪器吸取水螅?(2)为什么要把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3)并且要静止几分钟?(4)由图可知,水螅的体壁有层细胞构成,体壁围城的空腔叫,身体呈状,一般有两个。

二、仔细阅读课本第74、75页,填空。

1、扁形动物是一类有无的多细胞动物,身体,生活在、、的陆地上,多营生活。

代表动物有、、等。

2、线形动物的身体一般为或,,有和。

多生活在或,也有些种类营生活。

代表动物有、等。

3、环节动物生活在和的陆地环境中,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构成,使它们的身体更灵活。

蚯蚓的身体分和,靠近有一环带。

4、填2.2-7图:5、观察第75页图2-.27,填空:(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组成,身体靠近前段有一个,前段较后端。

(2)用手触摸蚯蚓的背部,有的感觉,触摸其腹部则有的感觉。

蚯蚓的运动形式是爬行。

(三)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12、常见的环节动物举例:。

3、概括环节动物的定义:。

4、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在生活中你认识哪些节肢动物呢?举例说明节肢动物是最多,最广泛的一类动物。

2、探究实验:观察蝗虫A:蝗虫的躯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B: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C:体表坚硬对蝗虫有什么意义? D: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4 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4 济南版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重点)3、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水螅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等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水螅生活环境的分析,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动物界除了原生动物外,其余都是多细胞动物。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研究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对于草履虫结构生理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腔肠动物在进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更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课前准备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等用具,幻灯片,多媒体。

自主学习(8分钟)二.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72—73页,将主要知识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对重点内容强化理解和记忆,8分钟后检查自学成果,比谁学的好、记的牢。

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2、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3、水螅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4、水螅的结构如何,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6、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认真默读课本;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

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思考题进行认真地讨论2.从课本上找到并标记思考题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基本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

无脊椎动物的类群以及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大致的认识,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多万种,按照体内脊认真听讲 1.用实验,合作探究(18分钟)柱的有无分为: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包括原生、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等。

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通过读教材P72小标题“腔肠动物”第一段,说出:水螅是生活在陆地上,淡水中还是海水中?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答案腔肠动物: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分析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无脊椎动物的类群,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该类群的特征。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共同完善各类群的特征描述。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适时总结:这些生物都没有脊椎,它们属于无脊椎动物。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无脊椎动物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详细讲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并结合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群的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及其主要类群的识别。
2.生物分类方法在实际观察、比较、分析中的应用。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无脊椎动物的观察、分类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生物世界的热情。
2.通过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任务,并汇报交流。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姓名谭立娜单位:东营区第二中学课题: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2)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及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描述蚯蚓的形态结构及运动方式。

3、说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及观察描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三、难点各代表动物的结构。

四.教具课件、蚯蚓、挂图。

教学过程:、猪肉绦虫病的防治:)治疗病人,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加强粪便管理。

)严格肉类检查。

)加强卫生宣传。

不吃生肉,切生食和熟食的知识点二:1、细线、圆筒、尖、口、肛门、土壤、水域、2、秀丽隐杆线虫、人蛔虫3、1毫米、土一、预习目标:、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采集到蚯蚓?、蚯蚓是如何运动的?二、材料器具:蚯蚓、清水、木板、玻璃板等。

三、探究操作:血液3、泥沙、长圆柱形、饵料13板书设计: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这是生物教材中比较经典的一节内容,在教学方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多数情况下是给一些建议和引导。

如课堂中设置的分组讨论题,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结束后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的一部分归纳结果展示给大家,学生的分析即使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他们能互相取长补短,从中体会分析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还有了一些小小成就感,从而对这些知识兴趣更浓,掌握更透。

1.学生活动有些拖沓,课堂掌控不够理想在这节课中,设计了较多的问题和双边活动,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3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3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在老版教材中安排3个课时教学,在2024版教材缩减为1课时,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有所降低。

教材中举例的动物多为生产生活常见的动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动物类群与代表动物结合起来记忆,效果会更好。

核心素养:1.通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求答案,获得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了解、掌握几种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

3.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是共同体的关系。

树立爱护环境和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代表动物有哪些。

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课前尽量多的找一些无脊椎动物到课堂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鲍鱼和鱿鱼的名称中都有“鱼”,那么它们是鱼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二、出示教学目的1.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每个类群的代表动物主要有哪几种?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新课教学1.概念。

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椎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多。

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我们所处的周边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

根据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你能不能举例说出你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蟋蟀、知了、田螺、蝗虫、蚯蚓、蜗牛…)大家认识那么多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主要分属于哪个类群,同学们能够分辨吗?(1)刺胞动物代表动物(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蜇、海葵等)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涡虫是扁形动物,涡虫的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长1—1.5厘米,背腹扁平,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无肛门,能够自由生活)。

大多数扁形动物都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如血吸虫、猪肉绦虫,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非常发达。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课时目标1.能区分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

3.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难点: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时活动设计动物可以根据有无脊柱,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作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作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水螅的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①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②水螅是如何进行攻击和捕食的?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水螅的特征,认识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再抽象总结出刺胞动物的共同特征。

出示常见的扁形动物的图片,并做相应的介绍,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部分扁形动物的特征,认识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再抽象总结出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

出示常见的线虫动物的图片,并对蛔虫做具体的介绍,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蛔虫的特征,认识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再抽象总结出线虫动物的共同特征。

出示常见的环节动物的图片,并对蚯蚓做具体的介绍,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多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蚯蚓的特征,认识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再抽象总结出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出示常见的节肢动物的图片,并对蝗虫做具体的介绍,师生共同总结得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蝗虫的特征,认识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再抽象总结出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1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

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己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3分钟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自学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过渡: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就是腔肠动物,而水螅就是同学们经常可以见到的腔肠动物?接下来我们就从水螅的身上来寻找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273页中观察水螅实验的图片大家想一想: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呈圆筒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材分析《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继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又一大生物类群的学习。

本节课作为《生物圈中的动物》的开篇,和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共同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在此基础上介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最后总结动物的生活对其他生物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阐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是知识零散,学生不容易把握各种动物之间的联系,难以系统化。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植物类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生物类群的学习过程有了总体的认识,学习的过程遵循了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同时针对某一具体类群则是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形态到功能,由个体到与人类关系”的逻辑展开,因此本节课则是将这两个规律再次实践,让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特征的基础之上,将其思维由“植物类群”迁移应用到“动物类群”中去,实现科学思维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准备PPT,学案,实验材料,动物实物,动物标本等。

四、学习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水螅》,能概述腔肠动物的结构特点,形态特征以及捕食过程,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探究实践)2.通过归纳与概括,分析和综合,梳理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异同点,进而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关系。

(科学思维)3.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

(态度责任)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概述难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区分概述和人类关系描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视频展示与人们密切生活相关的各种无脊椎动物,如海洋馆里的水母,海葵;饭桌上的海蜇,虾;肠道中的绦虫,蛔虫;土壤里的蚯蚓,蜈蚣;田野里的蝗虫,禅。

过渡语:同学们,上一章我们了解到我们周围植物的类群以及他们不可或缺的生理活动,有哪一位同学能帮我们回忆一下植物有哪些类群?如果能配上简要的类群介绍就更贴心了。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22.4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22.4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
3.无脊椎动物的生态适应:教师讲解无脊椎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特点,如沙漠中的甲壳动物、深海中的软体动物等。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无脊椎动物类群,进行观察、讨论。
2.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无脊椎动物类群,总结其分类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4.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无脊椎动物进行分类、描述和总结。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无脊椎动物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2.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学生在观察、描述无脊椎动物时,可能会遇到专业术语的困扰。教师需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术语,提高表达能力。
3.学生在探究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时,可能会产生疑问。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质疑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讨论不充分等问题。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针对每个类群,教师详细讲解其特征、代表生物及生活习性。
2.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教师从生殖、发育、营养、生态适应等方面,阐述无脊椎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中学七年级生物(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生物(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教案(1) 新人教版 教案
教学难点:
1、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
复备标注




复习旧知
预习反馈
1、什么是碳氧平衡
2、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什么作用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绿色植物
8
课堂导入
轻巧机灵的蜻蜓,缓缓爬行的蜗牛,艳丽妖娆的海葵,这些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在动物王国里,他们的种类约占动物总种数的95%。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类群。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腔肠动物。
2、我们挖蚯蚓是应该在什么样的土壤中?
5
交流
学习
交流
方式
以不断扩大范围的交流方式,以小组交流为主,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组际和师生交流。
知识梳理
疑难解答
处理学生在交流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
难点精讲
1、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圆筒状,体壁仅由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生活在水中。
课 题
无脊椎动物1
日 期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复备人
审核人
感知目标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目标:区别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概述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说出几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无脊椎动物,并说明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建立爱护动物、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分为哪些类群;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5
综合训练
见《基础训练》P42基础知识巩固
5
归纳延伸
(附板书)
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

2.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刺胞动物。

3.知晓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并能够根据特征进行判别。

2.掌握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讨论、实验。

教学内容一、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1.无脊椎动物具有以下特征:•没有脊椎和脑部,具有比较简单的神经系统。

•身体多呈扁平状或柔软而不规则的形状。

•不具有骨骼,或有外骨骼或内骨骼。

•呼吸方式多样,植食和肉食均有。

2.分类原则: 按照体内或体表结构、生殖方式、足的形状、口器类型等进行分类。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环节动物:泥鳅、蚯蚓等,身体由一列独立重复的相似环节组成。

2.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身体主要由软组织构成,体外通常有壳或甲。

3.节肢动物:昆虫、蜘蛛、螃蟹等,被节肢分段,每一节大部分都有一对足。

4.棘皮动物:海星、海胆等,身体表面有刺或孔,水管环绕于背面,并具有吸盘或钩爪。

5.刺胞动物:水螅、珊瑚等,身体外表有刺胞,结构上呈放射对称,通常有触手。

三、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1.生态意义:无脊椎动物是海底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种,可以作为食物链的中下层,保持海洋生态平衡。

2.经济意义: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种类可以作为宠物、食品或医学原料等。

实验及讲示素材1.展示各种无脊椎动物的标本和图片。

2.观察、比较各种无脊椎动物的外部特征,归纳其类群。

课堂练习及作业1.课堂练习:就给出的无脊椎动物进行分类。

2.作业:观察家庭或学校周围的无脊椎动物,选择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并附上图片或图纸。

参考书目1.《生命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2.《现代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3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3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2.学科:初中生物学3.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4.:2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蚯蚓、尺子、玻璃板、白纸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喜欢生物学、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无脊椎动物是活动范围较广的一个类群,它们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教学方法: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根据教材特点,我选取了图片和课件展示和视频放映(创设问题景)――提出科学问题――收集和加工学生有用的信息――正确的得出结论――课堂反馈(形成学生自己的科学观点)――作业(引导利用跨学科知识保护动物).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和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引导利用多媒体,发起观察、讨论、总结,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的差异逐步缩小。

六、教学过程第一情景导入课前展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片,要求学生进行分类。

师导入:这类生物,就是我们将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人教版(2024新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案

人教版(2024新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案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动物的类群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
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教学反思
多听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日常听课和学习,我也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生物教学是灵活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活跃的,我们要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多让学生来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讲清生物的各个概念、含义、特性等,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
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 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 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2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2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知道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掌握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3.通过对几类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4.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了解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的视频等。

导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教师展示图片,问海葵和鱿鱼体内有脊柱吗这样的动物被称作什么动物学生回答。

总结: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们。

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刺胞动物。

1.常见的刺胞动物:海葵、水母、海蜇、水螅等。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辐射对称的意义: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二)扁形动物。

1.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绦虫、血吸虫等。

2.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两侧对称的意义:两侧对称的体形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捕食和防御。

教师:出示大屏幕,并板书课题。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刺胞动物。

水螅是刺胞动物,请同学们以水螅为例,了解刺胞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主要特征。

教师在大屏幕中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阅读课本,观看图片并总结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引导:涡虫是常见的扁形动物,请同学们以涡虫为例,了解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主要特征。

提问: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这对其生活有什么意义?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3(新版)济南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3(新版)济南版
师生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总计用时:40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要求紧扣实际学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核心素养。同时,教学过程要符合实际教学时间要求,确保每个环节的用时合理。
2. 生命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分类的基本观念,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对无脊椎动物的科学认识。
3.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通过分析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理解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1.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完成练习题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七年级生物上册2.2.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提问内容: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分类和作用等问题。
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总结。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5. 创新环节(5分钟)
教学内容:介绍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手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学生认真听讲,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三、腔肠动物(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和图片,让学生掌握腔肠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
1. 观察实物标本
教师展示珊瑚、水螅等腔肠动物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提问学生:“腔肠动物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捕食和消化食物的?”
学生观察实物标本,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发现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生态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小组合作和实地观察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无脊椎动物的复杂分类上仍然感到困惑,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分类学的教学,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尊重。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和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四、扁形动物(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让学生掌握扁形动物的特点和代表动物。)
1. 比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提问学生:“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2. 观察实物标本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一些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无脊椎动物的具体分类和特征还比较模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探索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图片和实验等方式来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2)通过观察和交流,归纳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难点)(3)说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水螅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使用操作显微镜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腔肠动物的各种资料
2、准备实验的材料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水螅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导入】:
我们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绿色植物,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

(出示动物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动物有何不同?
师明确: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过渡语】:各种动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运动着,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使得生物圈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板书)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生思考后回答:
生1: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水生、陆生
生2: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寄生、自生
生3:根据脊椎的有无可分为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30分钟这些看似柔弱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相比那个种类多?(猜一猜)它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出示自由生活在水里的水螅图片)提出问题
这些机灵可爱还能翻筋斗的小动物大家见没见到过?它叫什么名字?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能采集到?
【过渡语】:它的形态结构及捕食特点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实验步骤见附件1)
(一)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1、水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观察时用肉眼能看清楚吗?我们要借助什么工具?它的体型有何特点?
(二)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
【过渡语】: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螅身体呈筒状,有触角。

那么它是如何利用自己简单的形体特点进行捕获食物的呢?
1.水螅身体的两端有何区别?
2.水螅的触角有什么作用?它如何捕获食物?
(三)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特点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宜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有什么样的特点与此捕食相适应呢?
1.水螅的体型是怎样的?
2.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
3.消化腔有什么特点?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对照课本P73页2.2—3水螅结构示意图观察
你在低倍显微镜下看到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
【强调】: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1.对光
2.装片的安放
3.做实验时各小组按课前分工进行合作。

教师巡视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

对整个实验进行结果分析:
生活环境体色体型体壁消化腔运动方式捕食
水螅
【过渡语】:水螅是一种常见的腔肠动物,通过实验你能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除了水螅以外还有哪些比较常见的腔肠动物呢?
【扩展】:
这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生物与人类有何关系?生看书思考回答,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主要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类群。

学生思考回答:
按照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明确每个同学的具体任务,按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完成探究问题:
生1.淡水中
生2.看不清楚;要借助放大镜观察;身体呈筒状,有触手。

边观察边记录总结出水螅的捕食特点
生1.一端有触手,另一端没有
生2.用触手抓住食物,经口送入消化腔内
生回顾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在老师的引导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合作,观察水螅的结构。

生1.水螅的体型呈圆筒状。

生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生3.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完善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里。

留约2分钟的时间记忆
生结合课本第73页2.2-4图
加以认识理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
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主动建构知识,
解决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

通过观察进行分析、综合。

形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对整个实验结果有更加系统的认识,为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做好铺垫。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人的密切关系感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小结
2分钟师引导学生小结,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调总结助学自我感知进行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梳理。

巩固练习
5分钟A类题目
1、水螅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A由肛门排出B由口排出
C由触手排出D由细胞膜排出
2、水螅体内的空腔叫做()
A消化道B消化腔C体腔D内脏
3、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活水蚤进入水螅体内的方式()
A水蚤游到水螅口中B水螅被吞入水螅口中
C水螅被水蚤的触手捕捉,送入口中D水蚤被水螅的触手撕碎,送入口中
4、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动物,身体呈(),体壁仅由()层细胞构成,消化腔()。

B类题目
1、下列腔肠动物中生活在淡水中的是()
A海蜇B珊瑚虫C桃花水母D海葵
2、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
A腔肠动物B环节动物C扁形动物D线形动物
3、下列有关水螅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触手可以帮助捕获食物
B只能生活在淡水中
C有口无肛门
D呈圆筒状,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运动
4、在观察水螅的演示实验中所用工具与其目的搭配不一致的是()A放大镜—水螅外部形态
B吸管—吸取水螅
C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存放水螅
D高倍镜—水螅纵切片
5、下列关于水螅生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水螅先用刺丝麻醉食物,然后用触手送入口中
B水螅捕获的食物经口送入消化腔进行消化
C水螅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经口排出
D水螅的体壁由三层细胞构成
6、观察水螅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螅在生物分类上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动物。

(2)当食物经过水螅时,水螅发出刺
丝麻醉食物,然后用〔〕
捕获食物,经〔〕,送入
〔〕内进行消化,消化后的
食物残渣经〔〕排出体外。

(3)图中4称为,由
层细胞构成。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及时纠正问题所在。

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练导学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附件1
实验步骤:
目的要求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水螅的捕食特点
材料器具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
方法步骤1、用吸管吸取水螅,放在成有清水的培养皿中,静置几分钟。

2、用放大镜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3、用试管吸取数个水蚤并注入盛有水螅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4、对照课本图,在低倍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串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不断的探究学习,寻求问题的突破点。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要解决的任务留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分组实验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想动手、都愿动手,并能按课前的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把自己的观察用语言总结表述。

老师的及时表扬给了他们自信,增强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

整堂课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在“我要学”的触动下学生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效果明显。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致使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加强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