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之经典散文三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之经典散文三篇

(篇一)老舍经典散文:《林海》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同时走进原始森林,足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那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大兴安岭那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那个地点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但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内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差不多上那么和气,自山足至岭顶长满了宝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不可一世。

目之所及,哪里差不多上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可能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那个地点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淌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那个地点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装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非常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非常好。

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学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那个地点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常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因此,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至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常青,而且能够综合利用。山林中差不多有非常多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紧密,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什么缘故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篇二)林清玄经典散文:《月到天心》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差不多上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间或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受到内心也有星星的光明。假如是有月亮的时候,内心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非常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不处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布满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内心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足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现在,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关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久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依旧真实的呢?能够讲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明白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受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明白,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受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那个世界上,每个人内心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什么缘故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内心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因此才讲“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

(篇三)吴伯萧经典散文:记一辆纺车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那是一辆一般的纺车。讲它一般,一来它的车架,轮叶,锭子,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二来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的确,那个时候在延安的人,不管是机关的干部,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也不管是部队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工作、学习或者练兵的间隙里,谁没有使用过纺车呢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伙儿亲热的伙伴。

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那是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抗日的领导力量。我们抗日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结果完全粉碎了敌人围困的阴谋。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依照地的人,不但吃得饱,而且穿得暖,坚持了抗战,争取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保证足食的战线;纺羊毛,纺棉花,是保证丰衣的战线。

大伙儿用纺的毛线织毛衣,织呢子;用纺的棉纱合线,织布。很多同志穿的衣服鞋袜,就是自己纺线或者跟同志们换工劳动做成的。开垦南泥湾的部队甚至能够在打仗、练兵和进行政治、文化学习而外,纺毛线给指战员发军装呢。同志们亲手纺线织布做的衣服,穿着格外舒适,也格外爱惜。那个时候,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一双草鞋,都非常有感情。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不舍得丢弃。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衣服只要整齐干净,越朴素穿着越随心。西装革履,华丽的服饰,只有在演剧的时候作演员的服装,平常不要讲穿,就是看看也觉得碍眼、隔路。美的概念里是更健康的内容,那就是整洁,朴素,自然。

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胳膊疼腰酸;只是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非常有兴趣的生活。在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中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起伏,简直会有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会拧成绳,线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需要用非常大的耐心和毅力下一番工夫。初学纺线,往往不明白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纺手急得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人甚至为断头接不行生纺车的气,摔摔打打,恨不得把纺车砸碎。但是那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儿,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一直等到使用纺车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的。熟练的纺手,趁着一豆灯光或者模糊的月光,也能摇车,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