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双源CT诊断与临床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膀胱癌双源CT诊断与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双源CT检查方法对发现膀胱癌的价值,建立合理的膀胱癌CT 检查程序。方法临床研究分析,对怀疑膀胱癌患者32例进行双源CT检查,在膀胱充分充盈后,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多排泄期)。将不同时相的数据分别应用多层面后重建技术(MPR)处理方式观察膀胱壁,分别记录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等。评价双源CT对膀胱肿瘤的检出情况。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经手术证实54枚肿瘤。平扫MPR、动脉期MPR、静脉期MPR、平衡期MPR、多排泄期MPR五种方式对膀胱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8.52%、88.89%、92.59%、90.74%、94.44%。平扫MPR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四种方式(P<0.05)。结论双源CT成像提高了诊断膀胱癌的准确性,是诊断膀胱癌安全、无创、可靠的方法,应作为膀胱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标签:膀胱癌;螺旋计算机;诊断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复发率较高,而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生存率低。CT是临床常用的膀胱癌检查手段,近年来随着CT重建技术的快速发展,双源CT成像应用使膀胱癌的诊断准确性明显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1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32例膀胱肿瘤患者(32例均为初次发病),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64.75岁。其中单发病灶者有16例(50% ),多发病灶者有16例(50%),总计癌灶54个。患者平时无症状查体时发现6例(18.75% ),有无痛肉眼血尿病史者26例(81.25% )。32例均行CT检查后1w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移行细胞癌31例(其中1例并发输尿管癌),腺癌1例。

1.2方法

1.2.1仪器设备双源CT(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1.2.2方法32例患者检查前常规禁食8 h,检查前患者在1.5~2 h内饮水1000~1500 mL,待患者有尿意时行CT检查,先行CT平扫,再推注增强对比剂碘海醇85~95 mL,流速3.5~4.0 mL/s。分别于开始注药后20~25 s(动脉期)、60~70 s(静脉期)、3~5 min(平衡期)扫描。患者由仰卧转为俯卧,再转为仰卧,连续转变体位数次,15 min后再行CT扫描(多排泄期)。扫描参数:Pitch:0.9,管电压120 KV,有效管电流260 mA,层厚5 mm。扫描范围为双侧肾脏、输尿管及膀胱。原始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重建,重组MPR图像,重组间隔0.6 mm,层厚0.6 mm。在不同时相各种后处理图像上观察膀胱壁,记录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等。分别评价双源CT不同时相各种后处理图像对膀胱肿瘤的检出情况。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CT所见CT平扫MPR图像发现膀胱肿物37枚(37/54,68.52%),其中肿瘤最大径>10 mm者22枚(22/22,100%);肿瘤最大径≤10 mm且>5 mm者13枚且(13/23,56.52%),肿瘤最大径≤5者2枚(2/9,22.2%)。增强CT扫描,动脉期膀胱肿瘤呈不均匀强化,CT值较平扫时增加(40.1±15.5)Hu。动脉期MPR图像发现膀胱肿物48枚(48/54,88.89%),漏诊6枚,最大径2~8 mm;静脉期CT值较平扫时增加(65.4±20.2)Hu。静脉期MPR图像发现膀胱肿物50枚(50/54,92.59%),漏诊4枚,最大径2~6 mm;平衡期增强扫描MPR图像诊断膀胱肿物为49枚(49/54,90.74%),漏诊5枚,最大径2~8 mm;多排泄期:膀胱内充盈高密度的液体,肿瘤相对呈低密度充盈缺损。MPR图像发现肿物51枚(51/54,94.44%),漏诊3枚,最大径2~3 mm,CT不同时相及后处理图像,见图1~4。

平扫MPR、动脉期MPR、静脉期MPR、平衡期MPR、多排泄期MPR五种方式对膀胱癌的检出率不尽相同,且存在统计学差异。5种检查方式比较结果显示,平扫MPR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四种方式,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MPR、静脉期MPR、平衡期MPR、多排泄期MPR方式对膀胱癌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术中所见①病灶部位:膀胱三角区5例、顶壁2例、后壁5例、前壁8例和侧壁34例;②病灶大小:可测量病灶共54枚,大小0.2~6.0 cm。最大径≤10 mm的肿瘤32枚,其中9枚最大径≤5 mm。22枚肿瘤最径>10 mm;③病灶形态:本组病例中肿瘤的形态主要为菜花状,乳头状,丘地状。其中菜花状占大部分,为42枚,占肿瘤总数的77.78%;④病灶基底:有蒂的肿瘤为38例、宽基底肿瘤16例。

3讨论

膀胱癌是泌尿系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膀胱癌高发的年龄段为50~70岁,>40岁的患者约占93%,多数以无痛性肉眼血尿就诊。膀胱癌治疗前准确判断肿瘤所在部位、大小、数目、形态、侵袭程度及有无转移,是非常必要的。膀胱镜被认为是评价膀胱及其病变的”金标准”,但也有局限性。传统CT及单螺旋CT在诊断病灶、显示病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双源CT成像依靠其清晰的成像及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膀胱肿瘤部位、大小及数目,并且能精确显示肿瘤侵及肌层,膀胱壁外组织或器官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大大提高了膀胱癌的检出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3.1几种常用诊断方法的对比膀胱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B超、CT、MRI、膀胱镜等各种检查手段均有其优缺点:B超对诊断位于膀胱壁及突入膀胱内的肿瘤阳性率较高,但图像及病变检出率受肠气干扰及患者肥胖程度影响;位于前壁、

顶壁病变易被漏诊;无法鉴别炎性水肿型膀胱壁肥厚、小梁形成或肿瘤;微小病灶不能显示;膀胱壁充盈不佳时,检查效果不好,对不能憋尿患者诊断不明确。B超可作为膀胱占位病变的初步筛查手段。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有一定的反应组织特异性的潜能,能直接显示三维空间图像,无损伤性等优点,对膀胱癌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价值。对膀胱癌的分期,特别是在判断肿瘤膀胱壁内的侵犯深度及肿瘤对盆腔脏器的侵犯方面,MRI具有重要作用。但MRI有其局限性:如价格昂贵;检查时间长,患者难以耐受;受化学位移尾影的影像;体内有金属物体者不能行MRI检查。膀胱镜能直接观察病变大小、形态,并且可进行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但不能判断病变对膀胱壁外组织脏器的侵犯成吨,不能检出盆腔淋巴结的情况。另外硬性膀胱镜存在视野盲区,对膀胱颈部判断困难。CT对病灶的检出与病灶大小类型,以及膀胱的充盈状态有关。绝大多数病灶呈菜花状,多数病灶为广基底改变。平扫时绝大多数病灶为等密度,如病灶较小或膀胱充盈状态欠佳容易遗漏病变。膀胱镜检查是膀胱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但其为有创检查,常会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等合并症,严重者可能出现发热、尿道或膀胱的损伤,致使很多膀胱肿瘤患者不愿行膀胱镜检查。3.2双源CT成像的优势双源CT成像可以从轴位、冠状位、失状位及各种角度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与传统的轴位CT相比具有以下优势[3]:①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对常规CT检查中因为尿液充盈不理想影响病灶检出者,不易漏诊;②对膀胱壁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高;

③更加准确了解病变形态、大小,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加可靠依据;④对突入膀胱内临近前列腺占位病变可准确区分出肿物来源于膀胱还是前列腺组织;⑤对于特殊部位显示更加清晰、准确;传统的轴位CT图像与膀胱底布和膀胱颈部平面平行,无法对上述两部位的病灶做出准确评价,容易造成漏诊及误诊。双源CT依靠其强大的三维重建功能,能清晰显示膀胱底部及颈部正常结构与病变,明显增加诊断准确率;⑥增强造影剂排泄进入输尿管和膀胱后,可清晰显示输尿管形态,输尿管有无狭窄、扩张及占位,准确评价输尿管末端受累情况;⑦增强扫描对于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价值,对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3.3膀胱癌的临床特征本组病例中,CT平扫MPR图像对膀胱肿瘤的检出率为68.52%,对于最大径≤5 mm的肿瘤检出率仅为(2/9,22.2%)。膀胱肿瘤与膀胱壁、膀胱内容之间缺少天然密度对比,极易漏诊。因此平扫CT图像对膀胱及其病变的评价是不准确的,尤其对最大径≤5 mm,肿瘤的漏诊几率很高。增强CT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多排泄期扫描图像,膀胱肿瘤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漏诊主要原因是肿物较小,且多以广基底匍匐于膀胱壁,与强化的膀胱壁之间密度对比差所致。此外,膀胱下壁与前列腺紧密相连,影响对下壁肿瘤的观察因肿瘤本身或炎症等原因造成膀胱充盈不良,膀胱壁未充分展开,也是导致漏诊的原因之一。对于较小病灶,若图像重组厚度过大,而重叠率过小,则容易造成漏诊。

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多排泄期MPR图像上,膀胱肿瘤的检出情况虽然一致,但静脉期肿物强化更明显,与邻近膀胱壁的密度对比更强烈,更利于病灶的发现和观察。平衡期膀胱内造影剂混合不均匀,不能完整显示膀胱内充满造影剂影像,平扫MPR图像膀胱肿瘤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多期增强扫描MPR的检出率。因此,我们认为膀胱CT检查可以不行平扫、动脉期、平衡期扫描,只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