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与步行训练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身体重心摆动包括
① 骨盆前后倾斜 摆动侧的髖关节前向速度高于支撑侧,
造成骨盆前倾。
② 骨盆左右倾斜 摆动侧骨盆平面低于支撑侧。 ③ 骨盆侧移 支撑相骨盆向支撑腿的方向侧移。 ④ 纵向摆动 重力中心在单支撑相时最高,双支撑相
时最低。上下摆动8~10 cm。
⑤ 膝关节支撑相早期屈曲 支撑侧膝关节屈曲15°。 ⑥ 体重转移 支撑侧早期在蹠屈肌的作用下体重由足跟转移到
步态的动力学特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步态的动力学特征与步行速度有关。临床步态分析一 般采用自然步行速度,即受试者最舒服和能量使用效率最 高的步行方式: (1)垂直重力 垂直重力呈双峰型,即首次触地时身体 GRF超过体重,表现为第一次高峰;在身体重心越过重力 线时,体重向对侧下肢转移,至对侧下肢首次触地并进入 承重期时GRF降低到最低点;然后由于蹬离的反作用力, GRF增加,一般与承重期的应力相似;在足离地时压力降 低到零,进入摆动相。在下肢承重能力降低时,可以通过 减慢步行速度,以减轻关节承重,此时GRF的双高峰曲线 消失,表现为与体重一致的单峰波形。 (2)剪力 垂直剪力在首次触地时向前,越过重心线时 剪力向后。表现为前后反向的尖峰图形。左右(内外)剪 力形态相似,但是幅度较小。 (3)力矩 力矩是机体外力与内力作用的综合,是动力 学与运动学的结合,受肌肉力量、关节稳定度和运动方向 的影响。
临床步态分析方法-运动学分析
( 2)足开关 足开关是一种微型的电子开关,装置在类似于鞋垫 形状的测定板内,分别置放于前脚掌(掌开关)和脚跟(跟开 关)。电子开关由足跟触地首先触发跟开关,前脚掌触地时触发 掌开关,脚跟离地时关闭跟开关,脚尖离地时关闭掌开关。这是 最常用的时间定位标志。 获得下列资料: ①第一双支撑相,跟开关触发至掌开关触发的时间。 ②单足支撑相,跟开关与掌开关同时触发的时间。 ③第二双支撑相,跟开关关闭和掌开关关闭之间的时间。 ④摆动相,掌开关关闭至下次跟开关触发的时间。 ⑤各时相在步行周期的比例。

步态分析及步行能力训练2

步态分析及步行能力训练2

零承重
部分承重
完全承重
平行杆内训练
站立平衡训练
平行杠内的站立训练
重心的左右移动训练
重心前后移动训练
• 患者双手扶握平行杠, 由治疗人员帮助调整 站立平衡。 • 治疗人员一手置于患 者背后保持患者髋后 伸,一手置于患者上 胸部前面,使患者上 身前挺,保持平衡。
• 患者在学会髋伸位维 持躯干平衡的基础上, 保持体重均匀地分布 于双足,之后先将一 手脱离对平行杠的扶 握,然后过渡到双手 脱离对平行杠的扶握, 当可较好维持站立体 位时,逐渐将双手改 放于髋前或髋后。
步态分析与临床应用
背景
定义
训练原则
步行常见问题
步行三要素:
主要内容:
姿势:
立位的重心的位置:
姿势的评定意义:
1. 找出造成不良姿势的原因及严重程度
2. 帮助诊断病情及预后
3. 制定训练方法
4. 评定病情的进展
测量工具:评定过程:观 Nhomakorabea:- 头部位置,胸廓形状,腹部形状,背部两侧 是否对称; - 两肩,两髂棘,两上肢自然下垂时是否对称; - 脊柱是否有异常弯曲,活动度如何, 肌肉痉挛及异常隆起
• 一旦患者能够较好地 保持静态站立平衡后, 治疗人员可于不同方 向轻推患者,训练患 者保持或重建新的平 衡(即保持动态站立 平衡)。
步行和移动能力的训练
注意事项
辅助具步行训练
常见的拐杖类型
拐杖高度的测量
腋拐长度的确定
标准拐应具有的条件
扶手的安定型好
材质轻且结实
长度适合
有防滑的橡胶帽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的基本条件
常用措施
基础训练
体位适应性训练
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步态分析与训练课件

步态分析与训练课件
研究身体各部分在运动状 态下的受力、速度和加速 度。
运动控制
研究如何通过肌肉收缩和 协调来控制身体的运动。
神经生理学基础
感觉输入
通过感觉神经元将来自皮肤、肌 肉和关节的信息传递到大脑。
大脑处理
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并产生相 应的运动指令。
运动输出
通过运动神经元将指令传递到肌 肉,引起肌肉收缩,产生运动。
CHAPTER 02
步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人体解剖学基础
01
02
03
骨骼系统
骨骼为身体提供支撑,承 载肌肉附着点,并参与运 动。
肌肉系统
肌肉收缩产生运动,调节 身体姿势和平衡。
关节系统
关节提供灵活性和稳定性 ,使身体能够进行各种运 动。
生物力学基础
静力平衡
研究身体各部分在静止状 态下的受力关系。
动力学
步态分析与训练课件
目录
• 步态分析简介 • 步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步态分析的应用 • 步态分析与评估 • 步态训练的方法 • 步态训练的实践案例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步态分析简介
步态分析的定义
步态分析是一种对人体行走过程中姿态、速度、步长、肌肉活动等特征进行详细 观察和测量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和运动科学家评估个体的步态和运动能力, 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康复方案。
观察与测量
在平坦、安全、无障碍的场地 进行观察和测量。
分析
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 ,评估步态的各个方面。
建议与训练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个性化的 建议和训练方案。
步态评估的结果分析
步态对称性
评估个体的步态是否对称,左 右脚的动作是否协调。
步态周期性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3.髂腰肌(iliopsoas) 为髋关节屈肌,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 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峰值(10°~15°)。为对抗髋关节伸展, 从支持相中期开始至足趾离地前,髂腰肌呈离心性收缩,最终使髋关 节从支撑相末期由伸展转为屈曲。髂腰肌第二次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 初期,使髋关节屈曲,以保证下肢向前摆动。
3. 股四头肌步态 股神经损伤时,屈髋关节伸膝关节受限。行走时,由 于股四头肌无力,不能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支撑相膝后伸,躯干 前倾,重力线落在膝前。整个行走过程重心在垂直位移动的幅度较 大。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持 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 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 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 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 直。
2. 臀中肌步态 臀上神经损伤或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时,髋关节外展、 内旋外旋均受限,行走时由于臀中肌无力,使骨盆控制能力下降, 支撑相受累侧的躯干和骨盆过度倾斜,摆动相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 增加以保证地面廓清,身体向两侧摇摆,典型步态特征呈鸭步。整 个行走过程重心在水平面左右方向的移位要大于在垂直面内的移位。
势,包括单腿站立时,躯干保持稳定不许动; 5. 侧方迈步(横行)步行训练,开始横行训练时,
可让患者背靠墙走,以增加安全性,随患者能力 的提高,可上跑步机上训练横行,并可逐步增加 坡度和速度。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踝关节训练器的训练形式 被动运动(Passive ) 主动运动( Active )
ppt课件
26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被动运动(Passive )
整圈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顺或逆时针方向(1~200圈反向交替);速度
(50%~100%,即:15~30转/分) 部分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部分旋转(10°~500°)起点在设定范围中间
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ppt课件
4
脑卒中偏瘫步态
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 能被代偿或掩盖。
ppt课件
5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行走 会走:能单腿负重、
立位平衡2级、 出现分离运动 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行 走
产生
步 态
进行
步 态 分

ppt课件
ppt课件
18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小于等于3级时,运用各种治疗技术诱发和强化肌肉力量 肌力超过3级时,运用等速肌力训练
ppt课件
19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背阔肌、竖脊肌向心和离心等速肌力训练
ppt课件
20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腹直肌和竖脊肌向心等速肌力训练
6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 ——胫前肌群活动降低 ——腓肠肌挛缩和/或僵硬 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 ——比目鱼肌挛缩 ——股四头肌0º~15º控制受限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步态训练是一种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和损伤的患者。

步态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包括评估、目标制定、训练计划、训练方法和效果评估。

一、评估评估是步态训练的第一步,它可以帮助理解患者的病情、能力和需求,为训练制定合适的目标和计划。

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评估步态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发现步态异常和问题。

步态分析包括观察、测量和分析步态的各个方面,如步长、步速、步态稳定性、支撑相和摆动相等。

2. 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评估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评估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状况,为训练制定合适的强化和伸展计划。

3. 平衡评估平衡评估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平衡能力状况,为训练制定合适的平衡训练计划。

二、目标制定目标是步态训练的核心,它可以帮助患者明确自己的训练目的和期望效果。

目标应该具体、可行和有挑战性,以激励患者积极参与训练。

常见的步态训练目标包括:1. 提高步态稳定性步态稳定性是步态训练的重点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跌倒和受伤的风险。

提高步态稳定性的训练方法包括平衡训练、肌力强化和步态模拟训练等。

2. 增加步长和步速增加步长和步速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

增加步长和步速的训练方法包括步态模拟训练、步态节奏训练和肌力强化等。

3. 改善步态对称性步态对称性是步态训练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步态异常和问题。

改善步态对称性的训练方法包括肌力平衡训练、关节伸展和步态模拟训练等。

三、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步态训练的框架,它可以帮助患者规划训练内容、频率和时长。

训练计划应该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目标制定,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应该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目标制定,包括平衡训练、肌力强化、关节伸展和步态模拟训练等。

2. 训练频率训练频率应该根据患者的能力和需求制定,一般建议每周训练3-5次,每次训练30-60分钟。

脑中风患者的步态分析和步行辅助设备使用

脑中风患者的步态分析和步行辅助设备使用

综合康复治疗
在关注步态分析和步行辅助设备 使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康复 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如物理治 疗、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以 全面提升脑中风患者的康复效果 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改善步态参数
步行辅助设备的使用可以调整患者的步态参数, 如增加步幅、提高步速等,使步态更加接近正常 。
减轻行走负担
步行辅助设备可以减轻脑中风患者下肢肌肉的负 担和关节的压力,有助于减轻疼痛和疲劳感。
步态分析与步行辅助设备的结合应用案例
01
定制化矫形器设计
通过步态分析,可以获取脑中风患者详细的步态数据,为矫形器的设计
提供个性化参数。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定制适合患者的矫形器,以改善
其步态和行走能力。
02
助行器选择调整
根据患者的步态分析结果,可以调整助行器的高度、角度等参数,使其
更适合患者的行走需求。通过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助行器,患者可以更加
轻松地进行行走训练,提高行走效率。
03
康复训练效果评估
结合步态分析和步行辅助设备的使用情况,可以对脑中风患者的康复训
脑中风患者的步态分析和步行辅助
设备使用 汇报人:XXX
2023-11-25
目录
• 引言 • 步态分析 • 步行辅助设备介绍 • 步态分析与步行辅助设备的关系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Chapter
脑中风对步态的影响
01
02
03
肌肉无力
脑中风可能导致患侧肢体 肌肉无力,使得患者步态 不稳,行走困难。
监测康复进展
在康复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可以实时了解 患者的康复进展,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适用范围
⑴神经系统疾病。 ⑵骨关节疾病和运动创伤恢复期。 ⑶假肢、矫形器穿戴前后的下肢步态训练、 年老、体弱、久病卧床患者、体重过重、 有严重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腰腿痛患者。 ⑷从功能训练的角度可以用于控制和协调姿 势障碍的训练、步行训练、直立位作业训 练、平衡训练、转移训练等。
减重步行训练--禁忌证
肌肉活动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关节运动角度 步行周期 骨盆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5 °旋后 中立位 髋关节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0 °~20 °屈曲 20 °~30 °屈曲 膝关节 0° 0 °~15 °屈曲 15 °~5 °屈曲 5 °屈曲 5 °~35 °屈曲 35 °~60 °屈曲 60 °~30 °屈曲 踝关节 0° 0 °~15 °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20 °~10 °跖屈 10 °跖屈~0 °
步行周期
定义: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完成一个 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自一条腿 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 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在每个步行周期中, 又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 相。
传统的步行周期
除了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外,每个时相 又细分为若干个时期。 1.支撑相分期 足跟着地、全足底着地、支撑 相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相分期 摆动初期(又称加速期)、摆 动中期、摆动末期(又称减速期)。

定义:患者为准备完成 • 步行练习进行的系列训 练,以提高患者站立、 步行等体位的适应能力。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领域中,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对于帮助病患恢复正常步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步态分析是通过对人体行走过程中的动作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评估步行功能和诊断步行障碍的一种手段。

它主要包括步态周期、步数、步长、步行速度、双侧对称性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

在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步态分析系统。

这种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摄像设备,可以全面准确地记录下患者行走时身体的各项数据,并通过计算和分析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的系统不仅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还能够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步行问题,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治疗师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客观评估,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通过分析步态数据,治疗师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步态异常,如步态不稳、行走速度缓慢等,并从中找出引起这些异常的原因和病因,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步态分析也可以用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步行问题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原因,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通过步态分析,治疗师可以准确了解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其步态异常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如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康复护具的使用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行功能。

除此之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来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

在患者接受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可以重新进行步态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以评估康复效果。

通过这样的评估,治疗师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

三、步行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步行训练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通过系统的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行功能。

步行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步态分析规范(标准版)

步态分析规范(标准版)

步态分析规范【目的】应用运动和力学原理对步行动作进行分析,以评定步行功能,发现异常步态,有助于诊断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为步行训练、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有助疗效评价。

【内容】(一)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此足跟再次助着地的时间。

1、支撑期60%:足跟着地→脚掌着地→重心转移到同侧→足跟离地→足趾离地。

2、摆动期40%:足上提→膝关节最大屈曲→髋关节最大屈曲→足跟着地。

(二)重心:站立时人体重心在第2骶椎前约1cm,离地时在身高的55%处,步行时重心垂直移动,一个周期二次,振幅5cm。

最高点在支撑中期,最低点在足跟着地期。

侧方移动,左右各一次,最高点在支撑中期。

(三)骨盆旋转:步行时骨盆在水平面上进行旋转,向前旋转在足跟着地时,向后旋转在支撑中期,共计8°。

(四)骨盆倾斜:步行中骨盆在额状面上进行左右倾斜,角度约5°。

(五)下肢轴的旋转:摆动期内旋约25°,支撑期外旋。

(六)支撑中期: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约15°。

(七)下肢肌群功能:1、臀大肌、股四头肌、足背屈肌等伸肌在支撑期开始收缩,起伸髋、控制屈膝程度和足放平速度的作用,避免身体前倾,有减震作用。

2、臀中、小肌在支撑早期收缩,起稳定和避免侧向倾斜作用。

3、腘绳肌在摆动减速期收缩,发挥屈膝伸髋及减速作用。

(八)步频数:正常110~120步/min,快速140步/min,慢速70步/min。

(九)步幅:二足跟之间垂直距离,成人男性0~15cm。

(十)步速:每分钟行走距离=步频数×步幅。

(十一)、步宽:双足足中线之间宽度。

(十二)步角:足跟中点到第2趾的连线与前进方向之间夹角。

【方法】(一)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足踏开关跨步分析器(从略)(二)目测法。

1、患者沿直线往返行走多次。

2、从前、后、侧三面,在同一高度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

3、观察项目包括运动对称性,自如程度,步幅大小,上肢摆动,躯干运动,身体的上下运动;头部位置,肩的位置,骨盆前后倾斜,髋关节稳定性,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运动状况,足跟着地、支撑中期,足趾离地时足的状况,疼痛、疲劳。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支撑末期(双腿支撑阶段): 表现:髋关节伸展不充分; 因足下垂、内翻,踝关节 无法从跖屈位过度背屈位; 对侧腿提前触地。
结果:患侧支撑不稳,站立 相缩短;对侧腿提前触地; 行走速度减慢
20
偏瘫步态分析
偏瘫腿摆动期:
---最常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足、膝关节屈伸速度减缓和屈髋不足为特征的下 肢僵硬摆动。
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
13
14
偏瘫患者步态
偏瘫患者步行周期特点
--患侧上肢摆动时协同屈曲、内收;患侧下肢伸肌协同运动。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划圈步态”。
15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初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 髂腰肌肌力降低可能是原发因素
• 改善髂腰肌肌力是关键。
22
偏瘫步态训练
(一)步行基础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肌力训练
桥式运动和垫上训练
上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肩带肌、肘伸肌、腕伸肌的肌力训练
下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伸髋肌、髂腰肌、髋外展肌、膝关节伸展、 屈曲肌群的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二)平衡训练
踝跖屈肌挛缩或痉挛,支撑相胫骨不能前移导致膝关节过 伸; 股四头肌无力导致过伸才能负重; 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突然伸展
膝过伸的训练:
--矫正足下垂 --站立位膝关节在5—10°范围内控制性屈曲和伸展:先双侧下 肢,然后患 侧下肢。
---“划圈步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充分,加上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不能,
导致僵硬的下肢出现向前的患者外旋和外展髋部使腿向外侧摆动,然后内 收和内旋使腿向内侧摆回。

步态分析和训练

步态分析和训练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 称为步长,又称单步长,如下图示Ⅰ ,通常用cm表示。健 康人平地行走时,一般步长约为50~80cm。个体差异主要 与腿长有关,腿长,步长也大。
跨步长(stride length) 行走时,由一侧足跟着地到该 侧足跟再次着地所进行的距离称为跨步长,或步幅。如图示 Ⅱ,用cm表示,通常是步长的两倍。约100—160cm
步行速度----简称步速,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以m/s表示。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左右。 一般健全人通常行走的速度约为65-95m/min 公式步速=跨步长×步频/120 步速与跨步长和步频相关;跨步长增加、步频加快、步行速
度亦加快。
步行时相
步行时相--------行走中每个步态周期都包含着一系列典型姿位的 转移。人们通常把这种典型姿位变化划分出一系列时段,称之为步 态时相一个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
支撑相又称站立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占步行周期的60% 摆动相又称迈步相:指支撑腿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占步行周
期的40% 站立相和迈步相的时间比例与步速有关,随着步速的加快,迈步相
时间相应延长而站立相时间缩短。
以右下肢为例的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以右侧足跟着地开始,紧接着足放平,足底全面接触地面, 进入站立中期,随后发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足趾离地瞬间标志 着站立相结束和迈步相开始,右下肢向前摆动并依次经过摆动前、 中、末期。
7.胫前肌 作用为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足跟着地 时,胫前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踝关节跖屈度,防止在足 放平时出现足前部拍击地面的情况。足趾离地时,胫前 肌收缩,再次控制或减少此时踝关节的跖屈度,保证足 趾在摆动相能够离开地面,使足离地动作顺利完成。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

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步态训练是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步态进行调整和改善,以提高行走能力、减轻疲劳、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步态训练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姿态、动作、力量、协调等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步态训练的训练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步态训练。

一、步态分析步态分析是步态训练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步态的分析和评估,可以了解个体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善的方面。

步态分析包括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部分,静态分析主要是对姿态和关节角度的检查,动态分析则是对步态的整体运动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

在步态分析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姿态:包括头部、脊柱、骨盆、肩膀等部位的位置和姿态,应该保持合适的位置和角度。

2.步幅:步幅指的是每一步的距离,应该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步态特点进行调整。

3.步频:步频指的是每分钟走的步数,应该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步态特点进行调整。

4.支撑相和摆动相:支撑相指的是脚着地到脚离地的这段时间,摆动相指的是脚离地到脚着地的这段时间,两个相位的时长应该合适。

5.步态节律:步态节律指的是每一步的节奏和规律,应该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步态特点进行调整。

二、步态训练方法1.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是步态训练的基础,通过平衡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从而减少跌倒的风险。

平衡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单脚站立:单脚站立是平衡训练的基础,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2)单脚跳跃:单脚跳跃可以提高个体的爆发力和协调能力,也可以促进肌肉的发展。

(3)单脚踢球:单脚踢球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也可以锻炼腿部肌肉。

(4)平衡板训练:平衡板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也可以锻炼腿部肌肉。

2.步态训练步态训练是通过特定的训练方法,对个体的步态进行调整和改善,以提高行走能力、减轻疲劳、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步态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步幅训练:步幅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步幅和步速,也可以促进肌肉的发展。

步态分析与步态训练PPT课件

步态分析与步态训练PPT课件

股四头肌
摆动相末期,首次触地至支撑相中期 足离地至摆动相早期
胫前肌
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 足离地至再次首次触地
• 骶棘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维持人体于 直立姿势;在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 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直。
• 臀大肌:为伸髋肌,摆动相末期开始收缩 (使向前摆动的大腿减速),于负重期达到 高峰(稳定骨盆、控制躯干前倾的加速度, 使髋关节在支撑相保持伸展位)。
–小腿三头肌无力:
•胫骨支撑期的稳定性下降,在支撑 中期和末期可由于踝关节过度背伸 而跪倒。
3、畸形:
–正常站立姿势:充分伸髋、伸膝、踝背 伸5°-10°;COG位于髋关节后、膝关节 前。
–膝关节屈曲挛缩30°时,无法进行功能 性移动;
–踝关节跖屈挛缩15°时,足尖行走,丧 失平衡;廓清障碍,对侧踮足步行。
–正面:躯干和骨盆是否向侧方倾斜,上 肢摆动是否与同侧骨盆和下肢的运动方 向相反;髋、膝、踝异常运动或畸形; 重心摆动情况。
–背面:臀中肌步态
–侧面:脊柱伸屈运动,髋、膝、踝的伸 屈运动。
• 观察分析表: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RLA医学中心设计, 包含47种常见的异常表现。
–观察顺序由远端至近端; –将首次着地作为评定的起点; –先观察矢状面,再观察冠状面。
www,
行为能力的评定
7分:完全独立——不用辅助设备和用具,在合理 的时间内至少能安全的步行50米。不用轮椅。 6分:有条件的独立——步行者可独立步行50米 ,但需要使用辅助具如下肢矫形器、假肢、特 殊改制的鞋、手杖、步行器等; 5分:监护或准备——可以步行50米,但需要他 人监护、提示及做行走前的准备工作 4分:最小量帮助——步行时需他人轻轻的用 手接触或偶尔帮助。

康复治疗 步态分析及训练

康复治疗 步态分析及训练

步行能力障碍
步行学习:
A—基础能力障碍(稳定性、自立性障碍) B---应用能力障碍(速度性、持久性障碍)
运动特征: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A---综合能力障碍(稳定性、波动性、圆滑性、效率性、速度性) B---局部能力障碍(制动性、驱动性、移动性、支撑性、离地性)
动作内容:
A---应有动作能力(前后左右移动 ) B---关联动作能力障碍(站立、坐位、立位保持、变换方向)
步行障碍诊断
确定病名 明确病因 查清病态 判断预后 预测控制
步行障碍诊断方法
问诊: 病史、合并症、体力、感觉
诊察: 临床、形态、功能、步行
检查: 生理学和工程学分析法
步态周期与时相
足跟着地期 站立中期 推离期 加速期 摆动前期 摆动中期
摆动后期
左右单支撑相 双支撑相 摆动相
步态分解示意图
改善步行障碍实施方法
步态分析与训练


步态障碍-----临床 判断改善-----证据 制定方法-----参考 中枢神经——外周神经 —肌肉 骨关节—运动 以偏瘫为例
步行障碍
步行功能障碍:
步行节奏顺序 身体平衡控制 随意运动控制 神经肌肉传递 肌肉紧张控制 身体支撑机构 步行代偿控制
步行能力障碍:
步行学习 运动特征 动作内容
悬吊减重平板训练 矫形器应用 功能再建术、 抗痉挛药物 平衡杠、台阶、录象 减轻体重
治疗性步行训练
四交画击拍抗持持减步防
肢叉线掌球阻棒球小行膝
协步步步步步步步步节过
调行行行行行行行幅奏伸
步训训训训训训训训训步
行练练练练练练练练练行



练Hale Waihona Puke 应用步行训练基础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

正常步态中关节和肌肉的活动
(一)身体主要部位及关节的活动 人在步行时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身体各部位要尽量维持正常活动范
围的运动,减少身体的重心移动。 1.骨盆 骨盆移动可以被认为是重心的移动。正常成人在步行时身体
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线上,从下方起男性约为身高的55%,女性 约为50%的高度。步行时重心的上下移动为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 期中出现两次,其振幅约4.5cm,最高点是支撑中期,最低点是足跟 着地;骨盆的侧方移动也是正弦曲线,在一个步行周期内左、右各出 现一次,其振幅约3cm,最大移动度是在左、右足处于支撑中期时出 现的,在双足支撑期重心位于左右中间。
上肢与下肢 上肢摆动方向与下肢相反,才可以达到维持 身体平衡,减少转动。
肩关节 自由摆动约30 °(屈曲约6°,后伸约24°)。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步行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下肢及躯干的肌肉作用,在一个步行 周期中,肌肉活动具有保持平衡、吸收震荡、加速、减速和 推动肢体运动的功能。
1.竖脊肌(erector spinae) 为背部深层肌,纵列于脊柱 两侧,下起骶骨、髂骨,上止椎骨、肋骨、枕骨,作用为使 脊柱后伸、头后仰和维持人体于直立姿势。在步行周期站立 相初期和末期,竖脊肌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走时躯干正 直。
(二)参与的主要肌肉活动
5.缝匠肌(sartorius) 是全身最长的肌,起于髂前上棘, 经大腿的前面,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为屈 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 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 膝关节旋内。
6.腘绳肌(hamstring)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均起于坐骨结节,跨越髋、膝两个关节,分别止于腓骨头和胫 骨粗隆内下方、胫骨内侧髁,作用为伸髋屈膝。主要收缩活动 始于摆动相末期,足跟着地时达到活动高峰并持续到支撑相。 在摆动相末期,作为屈膝肌,腘绳肌离心性收缩使小腿向前的 摆动减速,以配合臀大肌收缩活动(使大腿向前摆动减速), 为足跟着地做准备。足跟着地时及着地后,腘绳肌又作为伸髋 肌,协助臀大肌伸髋,同时通过稳定骨盆,防止躯干前倾。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南医大康复教研室王翔背景•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行走是人的重要的转移方法,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步行功能评定•包括步行能力和步态分析步行能力评定•通过对步行能力进行宏观分级大致了解患者能否步行;能否在家庭环境或是社区环境中步行。

•注意事项:如果患者步行不稳,要注意保护,防止跌到Hoffer步行能力分级分级分级标准1不能步行2非功能性步行(治疗性步行):训练时用膝-踝-足矫形器或肘拐等辅助器具能在治疗室内行走。

耗能大,速度慢,距离短,无功能性价值,但有预防压疮、血液循环障碍、骨质疏松等治疗意义3家庭性步行:用踝-足矫形器、手杖等可在家行走自如,但不能在室外长时间行走4. 社区性步行:用或不用踝-足矫形器、手杖可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步行,并可进行散步及去公园、诊所、购物等活动,但时间不能长,如果活动超出社区范围仍须乘坐轮椅。

步态分析•目测分析•定量分析目测分析•了解病史•体检:肌力、肌张力、ROM、N系统等•步态观察:站立姿势、步态的总体状况(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身体重心的偏移、躯干的倾向、上肢摆动、神态表情、辅助具使用等)、侧面观察步态(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关节运动情况)、正面观察步态(髋关节内收、外展和内旋、外旋,骨盆运动及身体重心变化)•结果判断:步行周期——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足跟再次着地止所用的时间,包括站立相和迈步相,站立相约占整个步行周期的60%~65%,迈步相约占35%~40%。

单侧下肢站立时称单支撑期,双下肢同时站立称为双支撑期。

特征•步行的特征:双侧支撑期即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约占支撑期的15%的时间•跑步的特征:双足离地腾空。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关节运动角度步行周期骨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首次着地5°旋前30 °屈曲0 °0 °承重反应5°旋前30 °屈曲0 °~15 °屈曲0 °~15 °站立中期中立位30 °屈曲~0 °15 °~5 °屈曲15 °柘屈~10 °背屈足跟离地 5 °旋后0 °~10 °过度伸展 5 °屈曲10 °背屈~0 °足趾离地 5 °旋后10 °过度伸展~0 ° 5 °~35 °屈曲0 °~20 °柘屈摆动初期 5 °旋后0 °~20 °屈曲35 °~60 °屈曲20 °~10 °柘屈摆动中期中立位20 °~30 °屈曲60 °~30 °屈曲10 °柘屈~0 °摆动末期 5 °旋前30 °屈曲30 °屈曲~0 °0 °定量分析法•平均步行周期时间•测量左右步长(50~80cm):与身高有关,反应步态的对称性与稳定性•跨步长(2倍步长)/又称复步长:左跟-左跟•测量步宽/步距(5~10cm):两足心间距•计算步频(95~125单步/分)、步速(1.2m/s)•足角:足中心线与前进方向之夹角(6°~7°)•测量步态对称情况:主要是测量左右步长•注意:一般包含6个步行周期,特别要注意安全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态分析与步行训练
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改善个体步行能力的方法。


过对一个人的步态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他们的步行姿势、步态异常以及步
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而步行训练则是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措施来改善
个体的步行能力。

在步态分析中,通常会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来获取有关个体步态
的详细信息。

这些设备包括摄像机、传感器、压力板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
这些数据,可以对个体的步行姿势进行全面的评估。

步行姿势是个体行走过程中身体的姿态和动作。

正确的步行姿势对于
维持身体平衡、预防伤害和提高步行效率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步行姿势,
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如过度侧弯、肌肉不平衡、不对称的步伐等。

步态异常是个体步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步态异常包括步态不稳、脚部畸形、关节活动度不足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不适感、行走困难和身
体损伤。

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及早发现这些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步行训练是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来改善个体的步行能力。

步行训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衡训练:平衡是保持身体稳定的能力。

通过平衡训练,可以提高
个体的平衡能力,减少步行时的摇晃和摔倒的风险。

2.强化肌肉:步行需要大量的肌肉参与,特别是下肢肌肉。

通过针对
性的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步行的效果。

3.增加活动幅度:有些人步行时关节活动度不足,导致步伐不稳。


过一系列的伸展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改善步行姿势。

4.步行器具使用:对于一些行走困难的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可以使用步行辅助器具来帮助他们行走。

通过正确使用步行辅助器具,可以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领域非常重要。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康复患者恢复步行能力,还可以帮助运动员优化步行技术,提高竞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步行姿势和步行能力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因此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也可以用于普通人的健康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