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铜绿假单胞菌诊治共识幻灯片

铜绿假单胞菌诊治共识幻灯片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 肺炎链球菌 ─ 溶血性链球菌
大多数临床检出的主要致病菌同时也是人体体表定植的正常菌群,因此,临 床报告的细菌检出率可能包含了人体定植的细菌!
1.翁心华等.现代感染病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3-29 2.汪复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10(5):325-334.
1.0 1.2 30.9 26.1 7.9 5.2
9.3 9.4 34.8 24.7 15.8 15.9
29.1 25.0 19.5 19.0 19.8 21.7
60.4 61.4 60.7 64.6 39.1 63.9
胡付品, 朱德妹,汪复等. 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12(5):321-329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素类耐药率不断增加
• 2011年CHINET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 烯类的耐药率已经高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机制尚需要 进一步探讨,但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 铜绿假单胞 鲍曼不动杆



亚胺培南 美洛培南 头孢他啶 头孢比肟 头孢哌酮/舒巴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正常菌群在宿主细胞上定居 、生长和繁殖的现象称为定 植
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7-8
内源性感染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原 来正常寄居或致病力很低的 微生物可能侵入人体其他部 位造成内源性感染
这些微生物称为条件病原微 生物,若是细菌或真菌则称 为条件致病菌
体表定植的正常微生物群与临床检出的主要致病菌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呼吸系统感染中更为突出国外数据 :

《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 版)》更新解读

《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 版)》更新解读

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因此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新共识共识给出了六条
PA下呼吸道感染的具体预防措施,虽然是非特异性的,但是仍然非常有效。

总结
1.《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版)》在瞿介明主委的领导下,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主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努力下,八易其稿,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

2.期望新共识能够给广大临床医生提供最新、最精准的诊治参考。

3.由于PA下呼吸道感染诊治的复杂性和目前诊疗水平所限,很多问题仍然没有满意的答案,如PA耐药机制仍有不明之处,PA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PA定植与感染的鉴别,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恰当时机和指征,预防PA感染反复发作的有效措施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希望针对这些问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诊治措施不断改善,今后再版时能够从共识更新为指南,对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01
探讨新型护理技术在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前景
和效果。
预防与控制策略
02
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03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
诊治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THANKS
感谢观看
季节分布
全年均可发病,但冬季和 春季更容易流行。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 现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呼吸 困难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痰培 养、血常规等)进行诊断。
02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 染的护理原则
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 空气新鲜,减少病菌密度。
增强防范意识
教育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感染。
及时就医
教育公众在出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 病情加重。
05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 染的案例分享与护理经验
总结
典型案例分析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基础 疾病等。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发热等症 状的描述。
诊断与治疗过程
护理措施
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及 效果。
详细描述
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过 敏反应等。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 安全。同时,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耐药性的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
耐药性的预防与控制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需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延缓耐药性 的产生。

202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治(全文)

202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治(全文)

202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治(全文)摘要铜绿假单胞菌(PA)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难治耐药性PA(DTR-PA)所致感染仍然是临床的诊治难题。

近年来,PA的流行病学、耐药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新型抗菌药物研发上市,需要重新认识PA下呼吸道感染。

本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了“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本文将从4个方面对新共识进行解读:PA下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与耐药性的变迁,诊断标准的更新,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的调整,以及预防的具体方案。

遵循这些要点认真进行研读,可以更好地领会新共识的精髓。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由于其耐药严重和易形成生物被膜,特别是近10多年来碳青霉烯类耐药株的出现,使其治疗更为困难。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于2014年制定了“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1],对规范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PA的流行病学、耐药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新型抗菌药物研发上市,需要重新认识PA下呼吸道感染。

本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了“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2年版)”[2],新共识在哪些方面进行了修订,如何从中获取关键信息,它将对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产生哪些影响,本文将从4个方面进行解读,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领会共识精髓。

一、重视流行病学与耐药性变迁PA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株,占所有假单胞菌属感染的70%以上。

新共识对影响PA致病性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归纳:细菌分泌的外毒素、形成的生物被膜以及相关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3],其中PA生物被膜形成和QS系统是导致PA顽固性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今后克服PA耐药的重要攻坚方向。

目前治疗生物被膜的药物(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对QS系统进行药物干预以解决PA耐药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针对性的有效药物应市,有待于今后深入的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诊治专家共识

铜绿假单胞菌诊治专家共识
疗程
n对PA感染的诊断不确定且症状在3d内稳定者,推荐疗程8d n如分离菌为MDR-PA/PDR-PA或为重症PA-HAP,推荐疗程 10~14d n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疗程 n欧美指南中通常推荐2周疗程 n治疗的目标应是临床表现好转
而不应将PA的清除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PA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综合治疗
n气道分泌物的引流和廓清 n免疫治疗 n营养支持 n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慢性PA感染)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 氟喹诺酮类也有类似的抑制PA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MDR-PA播散的控制措施
注意:如果仅仅是呼吸道分泌物PA分离培养阳性而没有临 床症状和影像学依据,可以暂时不需要抗感染治疗。
l PA是临床最常见的MDR和PDR致病菌之一
PA的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β-内酰胺酶(AmpC、ESBL、MBL等)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主动外排系统过渡表达 膜通透性下降
膜孔蛋白丢失或表达下降
拓扑异构酶突变(氟喹诺酮类) 靶位改变
16s核糖体RNA甲基酶(氨基糖苷类)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 其他耐药机制 整合子,MDR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4次/日
u磷霉素 时间依赖性
3~4次/日
PA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局部抗菌药物的雾化治疗 •氨基糖苷类、多肽类、喹诺酮类 •有结构性肺病变的PA感染 •建议在全身应用的基础上应用/静脉治疗的补充 •一般不建议β-内酰胺类抗生素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剂型国外正积极开发,国内尚待获得批准
PA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MDR-PA播散的控制措施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治疗专家共识第五版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治疗专家共识第五版
• 菌血症(培养很少阳性):高热,常伴休 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DIC等 。 • 在严重全身感染时炎症标志物,如内毒素 和降钙素原(PCT)可以出现升高。
如何区别定植与感染?
• 呼吸道定植极为常见。
• 标准的下呼吸道标本。 • 多量单一的PA阳性,如何确定? • PA+其它致病菌阳性,何种是真正的致病菌? 混合感染?
• 用法: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每日哌拉西林 剂量应达到达12~16g,分3~4次给药, 4.5g,q6~8h 。
①抗生素的选择
•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及其酶抑制剂合剂: 头孢他定、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 PA敏感性分别为74.1%、71.7%、62.4%。 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成年病人来说,常用剂 量如下: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充分治疗 剂量为2g,q8h;头孢哌酮/舒巴坦(2:1制 剂)为3g,q8h。
• 抗生素雾化后局部肺内药物浓度高而血浆 浓度低,通常建议局部抗生素应在全身应 用的基础上应用。 • 氨曲南也可用于局部雾化治疗。
②抗生素的疗程
• 对于PA感染的诊断不确定或者临床症状在3 天内稳定,推荐8天疗程。 • 如果PA 为MDR或PDR,或者重症HAP, 则推荐10~14天疗程。
③+④:尽可能消除危险因素及重视 抗感染外的综合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 专家共识 (2013第五版)
感谢施贵宝马斯平友情支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铜绿假单胞菌属性
• 铜绿假单胞菌假单胞菌(PA)是一种革兰 阴性杆菌,也是临床最常见的非发酵菌,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 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 多耐药的特点。
• 下呼吸道是院内感染最常见的发生部位。
治疗原则

铜绿假单胞菌专家共识

铜绿假单胞菌专家共识

(二)耐药机制
、靶位改变 :
①拓扑异构酶突变: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 是细菌拓扑异构酶 和拓扑异构酶。对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主要是由于编码两类拓扑异构酶的基因突变, 导致酶结构改变,使药物不能与酶复合物稳定结合 而失去抗菌效力。
②核糖体甲基酶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之 一。
(二)耐药机制
年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对碳青霉烯类的耐 药率巳经高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 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讨,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 重视。
三、诊断
痰或者经气管吸引标本 分离到的,是感染菌?
三、诊断
由于在呼吸道的定植极为常见,目前临床 上对所致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大困惑是诊断 问题。
区别定植与感染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非 常重要,否则极易导致治疗不足或治疗过 度。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状况:
近年来,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突出地表现 在两个方面,
一是院内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不 断增加。
二是的耐药率居高不下,全球细菌耐药监测 数据()显示,在致病原中居前几位,同时 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髙。
二、流行病学
导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常少见; 需要人住、有结构性肺病变(支气管扩张
下呼吸道感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慢性气道疾病合并感染; ()吸人性肺炎(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 ()血源性肺炎。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怀疑下呼吸道感染引起
的体温升高时,需排除其他感染如鼻窦炎、尿 路感染或导管相关感染等导致的发热。
(三)如何区别定植与感染
很少血培养阳性,所以难以通过血培养确定病原 学诊断。
(二)耐药机制:
、膜通透性下降 : ①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细胞膜上的许多蛋白具有将抗菌药物主动外排到细胞外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02-1218:18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字体大小: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也是临床,常见的非发酵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作为正常菌群在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从而导致医源性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

下呼吸道是医院内细菌感染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感染种类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感染和肺炎等,由多重耐药PA(multidrugresistantPaeruginosa,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髙,治疗困难,因此规范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微生物学特点假单胞菌属为需氧、有鞭毛、无芽孢及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和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共同构成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

PA是假单胞菌的代表菌株,占所有假单胞菌感染的70%以上。

PA呈球杆状或长丝状,宽约0.5-1.0μm,长约1.5~3.0μm,一端有单鞭毛,无芽孢,成双或短链排列。

PA能产生多种色素,如绿脓素和荧光素等,专性需氧,部分菌株能在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

二、流行病学(一)流行状况近年来,PA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院内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国内已有多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PA感染的严重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显示,2012年综合性教学医院PA的分离率占所有分离菌的第5位,2005—2012年PA的分离率分别占革兰阴性菌的6%,14.1.%、16.9%、16.4%、15.8%、14.8%、14.2%和14.0%,居第2~5位《3b有13家教学医院参与的中国医院院内获得性细菌耐药性分析(CARES)结果示,2009年和2011年PA在所有分离细菌中也是居第4位,分离率分别为10.8%和12.6%,且MDR-PA的比例高达12.7%。

铜绿假单胞菌诊治专家共识

铜绿假单胞菌诊治专家共识

敏感度(%) 74.0
71.7
62.5
49.6
PA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三)碳青霉烯类
品名 敏感度(%)
美罗培南 67.7
亚胺培南 66.6
注:在教学医院HAP患者痰中分离到的PA对这两种药 物的敏感度只有30%左右。
我国HAP临床调查结果显示,PA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 的耐药率分别高达70.7%和48.8%,远高于CHINET监测中 各种标本分离菌中PA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
膜相关感染有协同作用。 磷霉素与抗PA有效药物联合,对PA感染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时间差治疗学(1h)方案 减轻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和肾毒性
PA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据PK/PD理论确定给药方法: u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及其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时间依赖性 3 ~ 4次/日
u碳青霉烯类 时间依赖性(较长PAE) 3 ~ 4次/日 缓慢持续静脉输注2 ~ 3h(严重感染)
替卡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等 (2012年CHINET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示:PA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
敏感度为68.4%;在HAP中PA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度仍可达 78%,是治疗PA感染的基础用药之一。)
(二)头孢菌素类及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品名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哌酮
CAP中PA的分离率约占1.
有二结、构 流•性行联肺病病学合变的用流PA行感药状染况(主要用于MDR-PA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包括: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1. PA下呼吸道感染类型:
抗PA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注:在教学医院HAP患者痰中分离到的PA对这两种药物的敏感度只有30%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 aeruginosa,PA)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也是临床最常见的非发酵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作为正常菌群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从而导致医源性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

下呼吸道是医院内细菌感染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感染种类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感染和肺炎等,由多重耐药PA(multidrug resistant P aeruginosa,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因此规范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学特点假单胞菌属为需氧、有鞭毛、无芽孢及无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和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共同构成非发酵糖(Nonfermenters)革兰阴性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

PA是假单胞菌的代表菌株,占所有假单胞菌感染的70%以上。

PA呈球杆状或长丝状,宽约0.5~1.0 µm,长约1.5~3.0 µm,一端有单鞭毛,无芽孢,成双或短链排列。

PA能产生多种色素,如绿脓素和荧光素等,专性需氧,部分菌株能在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

二、流行病学(一)流行状况近年来,PA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院内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国内已有多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PA感染的严重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显示,2012年综合性教学医院PA的分离率占所有分离菌的第5位,2005-2012年PA的分离率分别占革兰阴性菌的11.6%、14.1%、16.9%、16.4%、15.8%、14.8%、14.2%和14.0%,居第2~5位[1]。

有13家教学医院参与的中国医院院内获得性细菌耐药性分析(CARES)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1年PA在所有分离细菌中也是居第4位,分离率分别为10.8%和12.6%[2],且MDR-PA的比例高达12.7%。

这一点在呼吸系统感染更为突出,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全国医院感染研究数据显示,PA 肺炎的发生率在逐年升高,1975-2003年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中PA比例从9.6%上升至18.1%,几乎翻了一倍[3]。

一项大规模ICU感染病原学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PA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需氧菌,占23%(8 244/35 790),也是最常见的从呼吸道分离出的细菌(31.6%)[4]。

美国一项关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PA分离率达9.3%。

即便得到有效地治疗,PA导致的感染总病死率仍高达42.1%~87.0%,直接病死率为32.0%~42.8%[5]。

2005年胡必杰等[6]报道562例HAP中PA的分离率为18.6%,列第1位;我国近期进行的13家大型教学医院HAP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PA的分离率为20.9%,居第2位[7]。

2011年CARES研究也证实HAP中PA的分离率为22.9%,居第2位[2]。

二是PA的耐药率居高不下,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SENTRY)显示PA在HAP致病原中居前几位,同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逐年升高[8]。

中国CHINET 2005-2012年连续监测资料显示,P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略呈下降趋势。

如亚胺培南的年度耐药率分别为31.0%、42.8%、35.8%、30.5%、30.5%、30.8%、29.1%和29.1%,对美罗培南的年度别耐药率分别为32.0%、34.1%、28.5%、24.5%、25.2%、25.8%、25.0%和27.1%,但其中全耐药(PDR)菌株数量显著增多,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1.8%和1.5% [1]。

2011年CARES研究也证实PA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达29.3%和22.1%,这一点在呼吸系统感染中更为突出,我国HAP临床调查结果显示,PA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高达70.7%和48.8% [7],远高于CHINET监测中各种标本分离菌中PA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

PA对于其他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药物敏感性也不容乐观,2012年CHINET资料显示PA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3.5%、19.8%、19.6%、17.9%和17.5% [1]。

PA导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非常少见,在美国CAP中PA的分离率仅有0.9%~1.9%,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果类似,只有1.0%[9]。

一项包括127个研究、涉及33 148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由PA引起的CAP患者只有18例,但是总病死率高达61.1%(11/18)[10]。

说明需要入住ICU、有结构性肺病变的CAP中PA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原[9]。

结构性肺病变如支气管扩张、慢阻肺、肺囊性纤维化患者是PA感染的高发人群,研究结果显示,3%~20%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下呼吸道痰和经支气管镜吸引标本的PA培养阳性,而且定植的频率随着气流阻塞的加重而增加;采用支气管镜保护性毛刷采集的标本,在避免了呼吸道污染的情况下,仍有3%~10%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到PA[11]。

(二)耐药机制1.定义:一般认为多重面耐药(MDR)是指细菌对于常见抗菌药物(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中3类或3类以上的药物耐药,广泛耐药(XDR)是指细菌仅对1~2种抗菌药物敏感(通常指黏菌素和替加环素),而PDR则是指细菌对目前所有临床应用的有代表性的各类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菌株。

2.PA是临床最常见的MDR和PDR致病菌之一,其耐药机制涉及多个方面[12]:(1)产生灭活酶:PA可产生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其中β-内酰胺酶是耐药的主要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主要包括C类头孢菌素酶(AmpC)、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金属酶(MBL)和KPC 酶等。

(2)膜通透性下降:①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PA细胞膜上的许多蛋白具有将抗菌药物主动外排到细胞外的作用,并与细胞外膜的低通透性共同对耐药起协同作用,在致PA多重耐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PA细胞膜上常见的7种外排系统包括MexAB-oprM、MexXY-oprM、MexCD-oprJ、MexEF-oprN、MexJk-oprM、MexGHI-opmD和MexVW-oprM等。

外排系统能有效清除除多黏菌素外所有的抗菌药物,从而导致多耐药。

②膜孔蛋白丢失或表达下降:中国碳青霉烯耐药PA的主要耐药机制是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及表达量下降,导致药物难以进入细菌细胞内。

(3)靶位改变:①拓扑异构酶突变: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是细菌DNA拓扑异构酶II和拓扑异构酶Ⅳ。

PA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是由于编码两类拓扑异构酶的基因突变,导致酶结构改变,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而失去抗菌效力。

②16s核糖体RNA甲基酶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之一。

(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形成:生物被膜是指细菌附着于惰性物体表面后,繁殖并分泌一些多糖基质和纤维蛋白等复合物,将细菌黏连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样物。

细菌能够通过生物被膜的形式生存,逃避机体免疫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

密度感知系统(quorum sensing, QS)的细胞沟通机制在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PA的生物被膜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已经知道PA的QS效应机制主要通过2个信号系统(LasI-LasR和RhII-RhIR)构成的级联反应来实现调控。

生物被膜相关感染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如导管插管相关感染等)和细菌生物被膜病(如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常呈慢性过程,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目前比较认可的是14元环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虽然其自身没有对抗PA的作用,但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具有调节免疫及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其中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均可有效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可与抗PA药物联合应用治疗PA生物被膜相关感染。

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麦迪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对生物被膜形成无效。

除14元环、15元环大环内酯类外,喹诺酮类也有一定的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

(5)其他耐药机制:整合子(integron)是存在于细菌质粒、染色体或转座子上的一种基因捕获和表达的遗传单位,可以通过接合、转化、转导和转座等方法在细菌间转移,成为细菌MDR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在革兰阴性菌尤其是PA中更为显著。

近些年对于整合子的研究日趋增多,整合子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37.5%上升至2008年的52.4%。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CHINET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PA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已经高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其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讨,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三、诊断由于PA在呼吸道的定植极为常见,目前临床上对PA所致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大困惑是诊断问题,即痰或者经气管吸引标本(TTA)分离到的PA应该如何区别是定植菌还是感染菌?区别定植与感染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否则极易导致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但这恰恰是呼吸道感染临床迄今仍难以解决的难题。

(一)PA感染的危险因素PA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有危险因素,常见的包括:(1)皮肤黏膜屏障发生破坏,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重烧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或胃管;(2)免疫功能低下,如中性粒细胞缺乏、实体肿瘤放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3)慢性结构性肺病,如支气管扩张症、慢阻肺、肺囊性纤维化;(4)长期住院,尤其是长期住ICU;(5)曾经长期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或者含酶抑制剂青霉素等抗菌药物,菌群失调。

当患者存在这些危险因素时,如再与已感染PA的患者处于同一病房,或工作人员疏于环境和手部清洁,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则发生PA,甚至MDR-PA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更多[5]。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是最常见的容易发生PA感染的基础疾病之一,尤其是进展期以及因病情加重需要住ICU和机械通气的患者。

当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出现以下4项中的2项时应考虑PA感染的可能:(1)近期住院史;(2)有经常(>4个疗程/年)或近期(近3个月内)抗菌药物应用史;(3)病情严重(FEV1<30%);(4)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近2周服用泼尼松龙>10 mg/d)[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