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无答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说木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教学分析:本课作者从“木叶”说起谈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注意读出诗歌概念后的意味,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真正读进去,并不是一篇十分难于理解的课文,关键在于引导,问题的科学设置。
教学过程与环节: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1、导入新课:【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2、【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补充:“清华园四大剑客”“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3、【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略)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袅袅..柳恽.沈佺.期传诵传颂;洗练;不落于言筌者疏朗万应锭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3、【阅读文本整体把握】【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必修五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doc
三(⑦) 总结"落叶”与"落木 象 性
布 置 作 业
《约1分钟〉
古诗词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 一样,成为难以言传 的精妙语言,如“菊”、“莲”、“松”、“杜鹃”、“秋蝉”……请根据课文 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自选一意象,体味其在古诗中的艺术 特点。
拓 展 训 练
(三)拓展迁移,触类旁通(约8分钟〉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 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同的感情,比如我们刚刚讨论过的“木叶”、 “树叶”等等,但也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 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列诗词中的意象,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试做分析。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6不在深 层次纠 缠,只要 结合诗句 认识“柳”
“月”等 意象的特 点以及它 的暗示意 味即可。
7运用文 中阐述的 知识和道 理指导学 生进行诗 歌意象品 味练习
拓 展 训 练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理解起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有难度,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但那不是
比较一下,看上面两组诗句有什么规律?
主要的,
第一组诗句中全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共同点如下:
关键是用
课
①都是秋季,都有“秋风扫落叶”的空阔的意境
心比较出
文
②色彩上有“黄色”的感觉
课 文 研 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 导学案垫江四中高二上期语文导学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1.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说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理论。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学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的意象进行分析、说理的。
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并对我国古代诗歌语言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准的透视。
林庚(1910―2021),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诗人。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他创作的《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了“一份晚唐的美丽”。
2.学者。
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显示出了诗人学者独有的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他认为:“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上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1垫江四中高二上期语文导学案必修五第三单元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江皋( ) 征戍( ) 徕服( ) 涔阳( ) ....柳恽( ) 迢远( ) �O�@( ) 翩翩( ) ....桅杆( ) 庾信( ) 沈�缙�( ) 不落言筌(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
2、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学习难点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学习内容一、阅读诗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文本赏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请找出有关“树叶”“落叶”“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涵义。
关于“树叶”的诗句:“树”“叶”树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木叶”的诗句:木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落木”的诗句:落木出现季节:特征:意味:2、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明确:三、学以致用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诗句,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一、新课预习准备1、自主学习《南方新课堂》“新课助读”和“自主梳理”的部分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可分成几部分?)3、思考探究: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提示:完成表格总结木叶的艺术特征:4、思考探究:“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比如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
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体现在哪里?5 作业体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山居秋暝》中水的艺术特征的暗示意义。
二、附:课文引用诗句的意思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还、似”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导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导学重难点1、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
2、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积累字词字音筌( ) 迢远( ) 窸窣( ) 灼灼( )寒砧( )释义亭皋:冉冉:绵密:窸窣:疏朗:相去无几:不落于言筌: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找出1—3段都涉及了哪些诗句?作用是什么?明确:作用: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四、合作探究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并概括.“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1)区别:(2)艺术特征:2、本文谈到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试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意象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并能分析出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意即可。
)3、拓展:读诗要抓意象,明意境。
那么意象是什么?传统意象都有什么含义呢?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谈谈。
六、作业布置1、文中引用了很多古代诗词,请同学们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搜集、积累这些古诗词。
2、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怎样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参考课文相关知识,解读出“落木”这一意象在营造意境和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即可。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中语文3.9说“木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高中语文 3.9说“木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学习方针1. 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
2.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
3. 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章精髓。
2.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
学习课时:2课时一、预习案1.早读晨诵:没有鹅雪飘扬的气势,没有冰天雪地的斑斓壮阔,她是坝上的精灵,暗暗的来又偷偷的离去,她侵入了冬天的气息,告别了秋日的恋情。
北方的大地滴水涟涟,敞开了宽广的胸膛,依偎着秋风的爱抚,正所谓秋风洒雪景绮丽,碟叶飘零冷无情,候鸟成行南飞去,今朝飘雪欲寒冬。
塞北的坝上,大自然带给了我们的是美、是奇、是壮观。
——《雪》2.作者简介:林庚,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
作为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有自由体诗集《夜》、诗集《春野与窗》、《问路集》。
文集《中国文学简史》、《诗人李白》等。
3.预习检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征戌.( ) 瘐.( ) 褒.( ) 桅.杆( )翩.( ) 荃.( ) 干燥.( ) 迢.远( )【2】.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导学案1
《说“木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通过关键概念梳理课文思路,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自主认知】
1.如果要你为本文再拟一个标题,你会拟什么呢?
2.找出文章中和“木叶”相关的概念,并按照作者文章的意思,为这些概念作注解。
【课堂所得】
【能力提升】
一、品读以下三首诗歌,你认为哪首最好?并阐明理由。
二、课后练习二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导学案
高二年段语文科目导学案学习内容:《说“木叶”》(2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1.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例如2.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
——张可久《殿前欢》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
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③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九课《说“木叶”》 一体化导学案 (无答案)
课题:说“木叶”一、【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三、【学习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四、【教学过程】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高中语文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第9课说“木叶”【学习目标】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重点难点】1.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福建闽侯人。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先生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被称为“清华四剑客”;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林庚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
”林庚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之风,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高中语文 9《说“木叶”》 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说“木叶”》(一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结合诗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重点难点】1、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原籍福建,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继续写诗,出版《春野与窗》集。
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
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
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
1947年出版《中国文学史》。
旋北归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解放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
2、文题解读:“说”是一种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道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二、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不落于言筌...( ) 寒砧.( ) 窸窣()冉冉..()戎...( ) 征戍. ( ) 戊戌..( ) 翩翩马()仓庾.()迢.远()涔.阳()尽.管()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 ) 枭( ) 琅 ( ) 朗( ) 盅 ( ) 蛊( )燥( ) 噪( ) 躁( ) 迢( ) 诏( ) 苕( )褐( ) 竭 ( ) 羯( )3、词语积累冉冉:绵密:不落于言筌:得鱼忘筌:相去无几:一字千里:4、积累名句①,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③,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⑤,洞庭波兮木叶下【合作探究】1、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请在此基础上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导学案和检测案
说“木叶”导学案一、教学的三维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二、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三、导入新课:视频欣赏二胡独奏曲《晚秋》并用几个词语概括乐曲的感受并写出关于“落叶”和“木叶”的诗句。
四、走进作者林庚(1910—2006 )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五、基础知识巩固1、给加点字注音:袅( )袅萧( )萧翩( )翩冉( )冉缠绵( ) 桅( )杆吟( )唱王褒( ) 皎( )皎灼( )灼亭皋( ) 柳恽( ) 寒砧( ) 万应锭( ) 潜( )在周邦彦( ) 门闩( )2、熟语积累和熟语应用熟语积累:(1)熟能生巧:(2)一言难尽:(3)不落于言筌:(4)相去无几:(5)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熟语应用:根据语境和上面的释义,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
”这句话道尽了航天人辉煌背后的沉重努力——成败之间,常常是毫厘之差。
,这句话放在航天探索事业中,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事实。
(2)现在的印度人口已经和中国,但在年龄结构上,印度的新生劳动力和兵员数量,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中国。
(3) 为了能尽早领到报名号,许多家长在10日晚就抱着被褥来到幼儿园门前,整整等了一个通宵,其中的艰辛,。
(4) 来宾全市只有700多个行政村,却有1200多支农民篮球队,一年进行15000多场篮球赛。
百炼成钢,农民球员的身手自然了得。
六、理清本文的思路小组合作交流讨论:1、本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陈述各部分的大意?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3、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说“木叶”》导学案Word-文档
《说“木叶”》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的能力。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预习案】一、自己归纳掌握文本及名师一号中的字词。
二、积累下列成语:不落于言筌:得鱼忘筌:相去无几:万应锭:三、自读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明确: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说“木叶”》一文借“木叶”及相关的“树”“落木”“落叶”等诗歌常见意象,形象地阐述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理论,文学色彩较浓,对于学生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说“木叶”》要阐释的是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理论,却以“说木叶”为题,显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
3.分析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课)的联系《说“木叶”》所在的人教版必修模块五第三单元是全套模块中的第二个议论文单元,也是唯一的一个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单元。
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或者评论某种美学现象,或者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而《说“木叶”》一文,就是咬文嚼字的范例。
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还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阅读诗歌的艺术体验,去探讨与课文相关的某些问题,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1.分析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本篇课文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2.分析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新课改背景的指引下已经阅读了不少的文艺作品,也具有了一定的艺术体验,而刚刚接触过的《咬文嚼字》更让他们回味不已,加上身为青年的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说“木叶”》。
3.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歌,懂得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但是还不太懂得与诗歌有关的理论知识,在写作技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三)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本课教学适合多媒体教学环境,而学校刚好具备这一条件,因此,选定多媒体教室环境。
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导入目标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达成目标一、走近作者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三、知识积累:诵读课文,初步感知(一)、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1、注音:万应锭()桅()杆接踵()而至寒砧()迢()远窸窣()沈佺.期()门闩 ( ) 心有余悸()姣姣()袅袅..()柳恽.()2、阅读文本整体把握(1)在文中找出与树有关的诗句,和叶有关的诗句.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2)思考: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
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
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271课堂模式,进行讨论探究,进行展示交流与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作者见导学教程有关内容)
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探究案
一、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艺术特征。
二、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美文选读】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
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
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
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
“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
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
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
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