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合集下载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

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与文化意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重要形式,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时代。

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深厚的文化意义,对中国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音乐特点1.旋律简单朴实:乐府民歌的旋律通常简单朴实,易于人们记忆和传唱。

这种简约的旋律使民歌更容易在群众中传承流传,成为口耳相传的文化载体。

2.节奏明快活泼:乐府民歌的节奏一般明快活泼,具有明显的舞蹈性。

这种活泼的节奏给人以轻快愉悦的感觉,使乐府民歌成为欢庆和宴会等场合的必备音乐。

3.抒发真挚感情:乐府民歌以抒发真挚感情为主要特点。

歌词中通常表达着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的真切体验,旋律和唱腔则以情感的高低起伏和抒情的多样性来表现。

4.具象描绘:乐府民歌往往会运用具象的描绘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词藻和音乐表现手段,描绘出具体的人物、景象和事件。

这种具象描绘使得乐府民歌更加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文化意义1.民俗文化的载体:乐府民歌作为古代民间歌曲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

它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源。

2.历史变迁的见证:乐府民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研究乐府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3.文化传承的媒介:乐府民歌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

它不仅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还培养了人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对后代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艺术审美的享受:乐府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优美的旋律,成为人们欣赏艺术和享受美的一种途径。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培养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敏感度。

总之,乐府民歌的音乐特点和文化意义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我们应该加强对乐府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领略到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第四讲南北朝乐府歌辞与鲍照拟乐府

第四讲南北朝乐府歌辞与鲍照拟乐府
吴歌产生在长江下游,以当时首都建业(后称建 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为中心,以东晋和宋的作品 居多,原为徒歌,采入乐府后才配乐演唱。
西曲产生在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以江陵 为中心,时代较晚,以齐梁居多。
南朝民歌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大多是情歌,且 多为女子口吻,基调哀怨缠绵;从形式上看,主要是 五言四句,为绝句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量运用双关 隐语,增加了语言的活泼与委婉 。
鲍照诗文兼擅。其诗能继承建安风骨,发扬 “左思风力”,多以诗歌发抒济世之志和沉沦下 僚的愤懑。尤擅乐府诗。其拟乐府语言质朴,感 情奔放,具有遒丽劲健的风格;而且音韵抑扬顿 挫,富于变化,很有独创性。代表作有《拟行路 难》十八首、《拟古》八首。
鲍照又是七言歌行的创制者。前此诗赋中偶 有七言,但体制未定。鲍照学习汉魏乐府,变曹 丕《燕歌行》每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寓廉悍于 藻丽”(清·乔亿《剑谿说诗》),七言歌行遂告定型, 对唐人影响甚大。
《华山畿》是南朝吴歌之一。华山,在今江苏句容北。畿,附近, 此指山边。
据《古今杂录》记载,宋少帝时,南徐(今江苏镇江一带)有个士子, 从华山畿往云阳(今江苏丹阳),于客店偶然见到一位十八九岁的少女, 遂生爱悦而不可得,回家之后卧病不起。其母询知因由,即至华山 访得少女,述说此事。少女感其痴情,便解下护膝,嘱其母回家暗 置于士子床席之下,病即可愈。母如其言,而士子病愈后发现席下 护膝,竟如鬼使神差一般,将护膝吞咽下肚,顷刻间便奄奄待毙。 临终前,他要求其母在送葬时定从华山经过。母从其意。送葬的牛 车经过华山那位少女门前,牛任凭怎么鞭打也不肯前行。少女见此, 说道:“请等我片刻。” 进屋沐浴梳妆,出来便唱了这首《华山畿》 歌。此时,奇迹发生:棺材竟应声而开,待少女涌身而入,又复紧 紧关闭。最后,家人只得让二人合棺而葬。时人称之为“神女冢”。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15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 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 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 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 么联系?
16
参考答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 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 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 于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意象的来源。唐 崔护《题城南》
1、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书五经: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书》 《礼》《易》《春秋》
2、代表作品:《卫风·氓》《秦风·蒹葭》《邶 风·静女》《豳风·七月》
《卫风·氓》: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士 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
《秦风·蒹葭》:男主人公因失恋而惆怅,营造出一 幅秋水蒹葭、伊人道殊、可望不可即的萧索画面,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南宋——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婉约派:柳永( )、秦观、贺铸、李清照( )等
格律派: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
元:马致远、张养浩
2
先秦两汉: (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我国第一 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 500年间周代的诗歌305首。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比较法)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一、保存与篇数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

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

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

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

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称为"北朝乐府民歌",其实并不确切,事实上现存的歌辞中,有不少是十六国时代的作品,有些乐曲可能在晋代就有演唱,而北魏、北周的乐歌并不很多,有些不一公平在北朝音乐机关演唱过,因此沿用"梁鼓角横吹曲"或称"北朝民歌"或许更确切些。

北朝民歌六首

北朝民歌六首

关于北朝民歌六首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北朝民歌有哪些六首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北朝民歌有哪些六首一、《企喻歌》《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译文:男儿人必需自己有所作为,不必拉帮结伙。

鹞子,猛禽。

天上鹞子飞过的时候,那些成群结队的麻雀慌张失措,迫不及待的向两边逃跑。

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周与大地相连,看起来似乎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三、《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家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观察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_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_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晋南北朝诗1、两汉乐府民歌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

继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

《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之讴,、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楚四个地区,围还要大得多。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

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

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

先看一首《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乌鸦去啄食。

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

战死在野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餐。

”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怆的气氛笼罩。

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姓(良臣)也办不到。

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下面这首《悲歌》写了社会离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

学习_五两晋南北朝音乐

学习_五两晋南北朝音乐

钱乐之三百六十 律
所谓“三百六十律”,就是在“京房六 十律”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 往下生律,共生出三十组不同律高的 “十二律”,其最后一律与黄钟律的音 差,其音程值为1.845音分,比法国拉莫 (1683~1764)发现的“小微音 差”1.954音分还要小,今天称之为“钱 乐之音差”。
沈约
南朝梁文学家。
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著有 《四声谱》等著作,对我国音韵学的形 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梦溪笔 谈·艺文一》: “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 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
在《宋史》旧本的基础上撰成《宋 书》。《宋书·乐志》开创了以大量篇 幅记载民间音乐内容之先河,为后世 编写“乐志”提供了范例。
吴歌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多家庭
西曲:魏晋时期湖北、湖南、四川、 贵州一带的民歌。《古今乐录》: “按西曲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俗 而谓之西曲云。”
西曲曲体较多样,有五言、四言、七 言和长短句。西曲中的歌舞多集体歌 舞。舞曲的送声多半由众人齐唱的, 所以称为“送和声”或“和声”。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 《短侧》,被称为 “嵇氏四弄” 。
嵇康弹琴图
南京西善桥古墓 出土的南朝竹林 七贤模印砖画像 中,有嵇康弹琴 图。图中嵇康所 弹的琴,面上刻 有徽,表明在南 朝梁陈之际,琴 已具备完整的十
阮籍
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理论著述:《乐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
倚歌:《汉书·张释之传》:“文帝行
幸霸陵,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 歌。”
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歌曲,主要用笙及铃 鼓等乐器伴奏,风格比较豪爽、奔放。
清商乐
清商乐简称“清乐”,它是在南方“吴 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 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06 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06 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其次 ,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 物的心理、性格 , 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木兰诗》
此外 , 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 ; 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景, 如百川归海 , 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其中既有 朴素自然的口语 , 又有对仗工整、精妙绝伦的律句。
二、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琅琊复琅琊 , 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 , 愁人 思故乡。(《琅琊王歌辞》)
高高山头树 , 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 , 何当 还故处? (《紫骝马歌辞》)
二、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侧侧力力 , 念君无极。枕郎左臂 , 随郎转侧。 (《地驱歌乐辞》)
腹中愁不乐 , 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 , 蹀坐 郎膝边。(《折杨柳歌辞》)
吴歌
始欲识郎时 , 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 , 何悟 不成匹。(《子夜歌》)
打杀长鸣鸡 , 弹去乌臼鸟 , 愿得连冥不复曙 , 一年都一晓。(《读曲歌》) 寒鸟依高树 , 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 , 那得 好颜容? (《子夜四时歌。我心如松柏 , 君情 复何似? (《子夜四时歌·冬歌》)
华山畿 , 君既为侬死 , 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 时, 棺木为侬开。(《华山畿》) 常虑有贰意 , 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 , 长与 清流乖。(《子夜歌》) 非欢独慊慊 , 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 , 奈许 两无由。(《读曲歌》)
吴歌
这些作品 , 以清新浅近的语言 , 表现真挚细腻 的感情 , 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 , 真实地再现了 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 , 并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
四、《西洲曲》
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 , 将那种 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全 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 , 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 , 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声情摇曳, 馀味无穷。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南北朝之民歌

南北朝之民歌

《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 粮食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琅琊王歌辞》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 父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2、反映人民疾苦: 与战争并行的人口掠夺,大批流亡,出现许多怀
土思乡作品,流露着悲哀和绝望的感情。 《紫骝马歌》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组诗,造成完整的叙事。 情节、动作塑造模糊的形象。 夸张、比喻手法精熟。 南北审美风味的组合。
(4)谴责男 子的负心、背 约:
《子夜歌》:
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
欢》
渊冰厚三尺, 素雪履千里。
我新如松柏, 君情复何似?
8、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 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 幅也很短小。
短小的篇幅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 义。
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所剩余60余首,保存在《乐府诗 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其它在《杂曲歌辞》 和《杂曲谣辞》中,数量没有南朝乐府民歌多。
婢乃歌曰:‘歌繁霜,繁霜侵晓幕。伺意空相 守,坐待繁霜落。留连宴寝,将旦别去,以金 簪遗文韶。文韶亦赠以银碗及琉璃匕。明日, 於青溪庙中得之,乃知得所见青溪神女也。” 按干宝《搜神记》曰:“广陵蒋子文,尝为秣 陵尉,因击贼,伤而死。吴孙权时封中都侯, 立庙钟山。”《异苑》曰:“青溪小姑,蒋侯 第三妹也。”
艺术特色
1、语言质朴无华; 2、风格豪迈刚健; 3、表现感情爽直、坦率; 4、体裁多样。除五言四句外,还有七言四句、
荆州、扬州(武汉、南京)城市最繁荣。
宋书: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
城市盛行歌谣、舞蹈。
江浙,其中心城市建业一带为吴歌的土壤; 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为西曲的滋生地。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第一节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吴歌与西曲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女性的吟唱清丽缠绵的情调修辞特点《西洲曲》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乐府诗集》卷四十四引《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幷出江南。

东晋已来,稍有增广。

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又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说:“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省江陵县)、郢(今江陵县附近)、樊(今湖北省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可见这些民歌本来是徒歌,由乐府机构采集以后才入乐的;吴歌与西曲虽同属南朝民歌,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在音乐的声节和歌唱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从时间上来说,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清商曲辞中还有神弦歌一类,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清商曲辞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保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说:“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

艶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幷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
《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 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南 北 朝 民 歌
3.有唱和赠答,突出了民歌的特征。
《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 津湾。愿得篙橹断,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 官人,那得到头还。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南 北 朝 民 歌
4.多用双关谐隐。
第二节 北朝民歌
南 北 朝 民 歌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1.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羊” 。《乐府诗集》卷八十六《杂歌谣辞》引 《乐府广题》云,东魏高欢攻西魏玉璧,兵败 疾发,士气沮丧,高欢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 诸贵前高唱此歌,以定军心。“其歌本鲜卑语, 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
第三节 南曲与北歌比较
南 北 朝 民 歌
一.南曲与北歌不同之原因
1.从政治经济状况看,北方混战严重,战乱频繁, 生产力遭到破坏,劳动人民的生活比南方痛苦。
2.民族风尚有异。
3.地理环境相异,北方自然景观的单调、严峻阔 大。
4.从民族作者来看,北方作者是更下层的广大民 众,南朝作者为城市市民,故情调不同。
第一节 南朝民歌
南 北 朝 民 歌
一、南朝民歌概况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于宋朝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分三类:
南朝民歌概况
南 北 朝 民 歌
吴歌: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 326首,东晋,宋。 西曲:长江中游汉水两岸城市,142 首,齐梁。 神弦歌:祭神歌曲,18首,不具体, 产生地点不同,调子也不同。
《子夜歌》: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裳。 合笑帷幌里,举体兰蕙香。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



“行乐教”的目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
歌的目的则是为了娱乐,为了满足声色之
欲。《太平御览》“王侯将相,歌姬填室;
鸿商富贾,舞女成群”。
三、南朝民歌以情歌为主的原因

3.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观念失去了束
民 歌
缚力,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 的时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
第一节 南朝民歌
南 北
一、南朝民歌概况
朝 民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于宋朝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分三类:
南朝民歌概况

吴歌: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
北 朝
326首,东晋,宋。
民 歌
西曲:长江中游汉水两岸城市,142
首,齐梁。
神弦歌:祭神歌曲,18首,不具体, 产生地点不同,调子也不同。
第二节 北朝民歌
南 北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朝 民 歌
4.反映由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而产生的怀 土思乡之情。
《陇头歌辞》3首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欲绝。
第二节 北朝民歌
南 北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朝 民 歌
5.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 (坦率直接,不同 于南朝情歌的婉转缠绵)
朝 民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

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南朝民歌的内容
南 北
2.爱情欢乐:
朝 民
《读曲歌》:怜欢敢唤名,念欢不

呼字。连唤欢复欢,两誓不相欺。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 魏晋以来传统律学发展的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的——何承
天的“新律”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的十分之一。解决了“三分损益法” 所解决不了的“旋相为宫”问题。 ❖ 荀勖的“笛律” ❖ 纯律
❖ 课后习题
作业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的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
清商乐包含的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 曲。
❖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西曲。
❖ 中原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
乐器
❖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节奏性强的利于舞蹈的 乐器。
1、吹管乐器 2、打击乐器 3、弹拨乐器 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在魏晋时因阮咸善 弹此器,被称作阮咸,即后世的阮。其由西 域传来。同时出现了由国外传入的,与汉琵 琶形制迥异的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 七弦琴及其音乐
❖ 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 《琴操》
1、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 2、音乐的本体是“和” 3、人的情感哀乐是人心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4、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与《乐记》观点不 同)
❖ 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歌舞伎乐的交流 具体包括: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疏勒 乐、安国乐、高昌乐、高丽乐、康国乐
❖ 乐器、乐曲的交流
❖ 西域佛教及佛教曲的传入
百戏中的乐舞类别 建鼓舞 踏鼓舞 七盘舞 七盘是一种泛指,盘、鼓的多少是据舞者舞技而定。 长袖舞 巾 舞 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也叫公莫舞 剑 舞 刀剑是战斗的武器,又是表演的舞器。

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 1.体制特点
❖ (1)情感的直接抒发
❖ (2)多用虚词,句式灵活,节奏轻快
❖ (3)谐音双关、反复、顶针手法的运用
❖ (4)特殊结构:两句叙述,两句双关或比兴说明
❖ 2.影响
❖ (1)作为背景或典故进入文人诗
❖ (2)文人诗对双关与反复手法的吸取
❖ (3)对永明体与宫体的影响
四、乐府民歌选读
一、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发展 历程
❖ 1.东晋:吴声歌曲的兴起
❖ 《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已来, 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 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 此也。
❖ 《世说新语·言语》:桓玄问羊孚,何以共重吴声? 羊曰:以其妖而浮。
❖ 《晋书·王恭传》:“会稽王道子尝朝士,置酒于 东府。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 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声,欲令群下何所 取则?
❖ 《乐府诗集》:《读曲歌》者,元嘉十七年袁后崩, 百官不敢作声歌,或因酒宴,止窃声读曲细吟而已, 以此为名。
❖ 《南齐书·王俭传》:“上(齐高帝)曲宴群臣数 人,各使效伎艺。褚渊弹琵琶,王僧虔弹琴,沈文 季歌《子夜》,张敬儿舞,王敬则拍张。
❖ 《南史·王敬则传》: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主衣库, 上(齐明帝)敕五日一给仲雄(王敬则之子)。仲 雄在御前鼓琴,作《懊侬曲》,歌曰:‘常叹负情 侬,郎今果行许。’又曰:‘君行不净心,那得恶 人题。’帝愈猜愧。
魏晋南北朝乐府民 歌
❖ 【教学目的】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发展 历程及兴盛原因、乐府民歌的体制特点与影响。
❖ 【重点难点】
❖ 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体制特点与影响。
❖ 【教学内容】

[教学]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教学]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

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

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懊恼不堪止。

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懊恼奈何许。

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

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

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

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乐府民歌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

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

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

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

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懊恼不堪止。

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懊恼奈何许。

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

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

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

如: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冬歌》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子夜歌》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懊侬歌》(三)南朝民歌既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

如《寻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

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

”《夜度娘》和《长乐佳》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诉说了她们的酸辛。

南朝乐府民歌除上述情歌外,也有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

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

有的是女子独唱,如《拔蒲》: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有的则是男女对唱,如《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南朝民歌除了吴歌、西曲外,尚有“神弦曲”十八首,也属于“清商曲辞”。

这是江南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

据《晋书•夏统传》,当时祭神,多用女巫,“并有国色,善歌舞”,神弦曲大概就是由女巫来唱的。

神弦曲所祀之神,大都是地方性的鬼神,来历多不可考。

只有清溪小姑传说是三国时吴将蒋子文第三妹,所以《图书集成•博物部》统归之“杂鬼类”。

和《楚辞•九歌》相似,神弦曲也具有人神恋爱的特色。

曲词中,有的赞叹男神的美貌,表现为“女悦男鬼”,如《白石郎曲》:积石如玉,列松如翠。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有的写女神的私生活,表现为“男悦女鬼”,如《青溪小姑》:开门白水,侧近桥梁。

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三、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在艺术形式方面,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

其次是语言的清新自然,《大子夜歌》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其实不只是《子夜歌》。

第三是双关语的广泛运用。

双关语是一种谐声的隐语,有一底一面。

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音同字的。

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读曲歌》)用药名“散”双关聚散的“散”,用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

另一类是同音异字的。

如“燃灯不下炷,有油那得明?”(《读曲歌》)用点灯的“油”双关理由的“由”。

但这一句的“明”字却又属于前一类。

最常见的双关语,是以“莲”双关“怜”,以“丝”双关“思”,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

这些巧妙的双关语,一方面增加了表情的委婉含蓄,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民歌作者的丰富想象。

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文人诗,既少,又不好。

严格的来说,就是真正的诗人很少。

即以北魏末年号称“三才”的温子升、刑邵、魏收而论,所作都不过寥寥十首左右,大都模拟齐梁,毫无特色。

《北齐书•魏收传》载邢邵诋魏收偷窃任方,魏收则又讥邢邵在沈约集中作贼,可见实际上都是没有出息的文人。

但是,北朝民歌却放出了异采。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

鲜卑诸民族的歌,原是所谓“其词虏音,竟不可晓”的,而现存歌词却全用汉语,这一方面是由于通晓汉语的鲜卑人或通晓鲜卑语的汉人的翻译,前者如有名的《敕勒歌》,后者如上举《折杨柳歌》;另一方面是由于鲜卑诸民族的汉化。

鼓角横吹曲现存六十多首,数量虽远不及南朝的清商曲,但内容却丰富得多,相当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战斗性也较强,酷似汉乐府民歌。

(一)反映战争的。

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一百三十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

统治族与被统治族之间的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更使得这些战争具有异乎寻常的残酷性。

作为这种残酷性的集中表现,便是人民的大量死亡,汉族人民固然遭受浩劫,少数民族人民也同样做了各族统治阶级用来进行争夺战的牺牲品。

如《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

便是当时各族人民大量死于战争的真实写照。

从这首短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的反战情绪,这是由当时战争的罪恶性质决定的。

为了保存实力,少数族(尤其是鲜卑族)的统治者还往往利用非本族的人在前冲锋陷阵,甚至迫使汉人和汉人作战。

对此,北朝民歌也有所揭露。

《慕容垂歌》第一首写道: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

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二)反映人民疾苦的。

北朝社会的另一特殊现象,是和上述那种野蛮战争相辅而行的人口掳掠。

几乎是每一次战争,也不论胜负,各族统治者都照例要进行一次人口掠夺。

大批的人民被迫离开本土,转徒道路,因而在北朝民歌中出现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而且都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悲哀和愤激,不同于一般的游子诗。

如《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风吹叶落,一去数千,正是被俘远徒的人民的自我写照。

有些民歌还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接触到阶级社会贫富对立的根本问题。

如《雀劳利歌》: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这里的“长嘴”和“短嘴”便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象征性的概括。

又如《幽州马客吟》: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

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通过尖锐的对比揭露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

“有钱始作人”,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鄙视。

在北朝,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同时存在,不少被俘的人民沦为奴隶,阶级对立特别明显,这就不能不激起人民的反抗意识。

(三)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的。

北方诸民族向以能骑善射、好勇尚武著称,这种民族特性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很突出的表现。

如《企喻歌》: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欲作健”就是说要作健儿。

把自己比作猛禽,把敌方比作小雀,就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他们那种“以刚猛为强”的本色。

(四)反映爱情生活的。

由于北方诸民族的性格和习俗的差异,同时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心直口直,有啥说啥,毫不遮掩,毫不扭捏。

有时情人失约不来,她们也只是说上一句:“欲来不来早语我。

”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

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表情是爽直坦率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

在这里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这些,都和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这也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巨大的。

它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

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就显得特别可贵。

五言四句的小诗,汉民歌中虽已经出现,但为数极少,也没有发生什么影响。

因此绝句的真正源头要算南北朝民歌。

当时有名的诗人如谢灵运、鲍照、谢兆等已纷起模拟,但还是一种尝试。

到了唐代,便由附庸而蔚为大国,而在和音乐的结合上几乎垄断了唐三百年间的歌坛,并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

汉代民歌中杂言体虽很多,且有不少优秀作品,但篇幅都较小,象《木兰诗》这样长达三百多字的巨制,还是前所未有的。

这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

在表现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

例如杜甫《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葫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闻我来,宾客隘村墟。

”一连用四个“喜”字造成排句,便是从《木兰诗》“爷娘闻女来”等句脱化而来的。

前人说李白的《长干行》以《西洲曲》为“粉本”,说他的绝句“从六朝清商小乐府来”,也都是信而有征的。

此外,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就都善于提炼口语融化入诗。

双关语,虽可溯源于先秦的瘦词、隐语,汉代歌谣中也偶有一二,如《董逃歌》及《古绝句》“藁砧今何在”一首,但大量使用则始于南朝民歌。

唐以后,诗人们由于处境的险恶,往往利用双关语写作政治讽刺诗,来曲折地表达他们那种难以明言的爱国深衷,这一发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

南朝民歌是商业大都市的产物,几乎全是谈情说爱的“艳曲”,所以胡应麟评为“了无一语有丈夫气”。

这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和泛滥,在客观上也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了南朝民歌不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