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儿柳佳讲座:只有爱自己 才能爱孩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妈妈都是爱孩子的,这种爱是与生俱来的,因为爱孩子,常常为孩子付出很多很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殊不知,一味地牺牲不是爱,一旦妈妈掉进了自我牺牲的陷阱,那么,妈妈和孩子都将掉进不幸的泥淖。

本期特别策划将探讨牺牲不是爱,唯有爱自己才能爱孩子。

第一部分:

主旨:牺牲不是爱

有一位妈妈,她曾是某家公司的白领,颇受上司重用。有了孩子以后,她辞职回家,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可是,从她脸上看不到做妈妈的幸福和享受,只有焦虑、疲倦、忧郁……她抱怨道:“我每天光是照看孩子,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每到夜晚,便感觉浑身酸痛,孩子一到半夜就哭闹不已,我根本睡不好觉。老公总是很晚才回来,婆婆又住在乡下,根本没人帮忙。每次把孩子哄睡后,我都会偷偷掉眼泪。我真的害怕这样下去我会疯掉……可孩子一点也不理解我,总是和我作对,甚至觉得我不爱他,我这样的牺牲究竟值得吗?为什么会这样?做妈妈真的要为了孩子牺牲掉一切吗?”

有着相同感受和类似经历的妈妈很多。她们觉得自己牺牲了事业,为孩子付出了很多,这就是在爱孩子。其实不然,她并不懂如何爱孩子,也不懂得自我牺牲不是爱,所以她就无法正确地去爱——既无法正确爱自己,也无法正确爱孩子。

牺牲不是爱的原因之一:

自我牺牲是对爱的错误理解,会使爱物化

爱不是一个东西,一个物体,甚至不是一个名词,爱是是表达情感的动作。根本没有爱这种东西,只有爱的动作。爱是一种过程,没有一个可以成为爱的终点,只有旅程、生活中的发展计划,人在其中可以发现自己和他人在相爱的关系中。爱是互动的一种性质,是某种内心的感受。可是,妈妈的自我牺牲常常将爱当成商品,用来交换或买卖,或是拿来勒索、控制。爱被视为某种数量有限的东西,这样的妈妈并不懂得爱的真义,不免会将爱物化(或者说“物质化”),认为人只能付出这么多爱,所以必须当精明的投资者,以确保付出能有回报。

牺牲不是爱的原因之二:

自我牺牲会让妈妈失去自我,是另外一种意义的自私

妈妈的自我牺牲实质上是被引导或多或少地否定自己——一切为别人而做,很少甚至一点也不为自己去做——这类妈妈也没有学会认识自己和满足自己真正的需求。例如,很多为家庭做出牺牲的母亲,她们都期待着外界的爱和承认。这样的妈妈,不懂得爱自己,也无法去正确爱孩子。因此,当孩子拒绝她的帮助时,她几乎不能忍受。

有一位妈妈只因为她精心做好了饭菜,孩子却不好好吃,所以气得把饭碗摔了。可她的孩子不过才2岁大呢!还有个上幼儿园的孩子,不慎把玩具掉到地上,屁股就被妈妈打肿了。这类人为了得到爱或承认,做得很多。但她们的做法不是出于自己的内心,而是被她要求得到外界认可的强烈愿望所操纵着。她们通过把自己和家庭尽量地等同起来,来扩展她的自我,“我要好成绩”,“我要成功”,“我要做个好妈妈”等等。她们的自我价值感很低,而妈妈的这种自我牺牲实质上让妈妈丧失了对自我的认知,是另外一种意义的自私。

牺牲不是爱的原因之三:

自我牺牲会让妈妈产生某种道德优越感,引起孩子的内疚

很多妈妈以自我牺牲为美德,追求的是某种道德的优越感。孩子不听话时妈妈就会说:“你看我怎样怎样,还不都是为了你,你怎么能这样?”这就涉及心理学中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

(“我的牺牲都是为了你,所以你一定是错的”),妈妈如果总觉得自己占理,总觉得自己是对的,

孩子就总会觉得自己是错的。自我牺牲型、管教孩子时,更多强调的是,孩子这样做不正确,不符合道德,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自己怎样难受,都是因为孩子。于是孩子觉得自己错了。长此以往,孩子也形成了一种过分追求道德完美的性格。

核@苗苗妈(398828271)13:12:13

牺牲不是爱的原因之四:

自我牺牲会导致孩子形成强迫性人格

自我牺牲的妈妈们,很容易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允许孩子不按自己的意愿成长。她们会觉得,她们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所以,孩子就一定要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就会对孩子责罚;如果听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或其他方面不如别的孩子,就好像自己的人生也全完了似的,感到羞耻和生气;假使孩子稍微有一点儿差错,马上就勃然大怒地想:“我的孩子怎么能这样呢!”妈妈如果总觉得孩子错了,孩子就会拼命避免犯错误,处处谨小慎微,害怕失败,务求做得没有错误、绝对完美,以迎合妈妈的要求。这样的孩子,都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懂事的孩子,但是他们会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些孩子甚至还会也发展出自我牺牲、受虐的人格特点,他们的心理症状和强迫症状在象征意义上也是在使自己牺牲和受虐,以报答他们自我牺牲的父母。

牺牲不是爱的原因之五:

自我牺牲会导致家庭关系失衡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个家庭,当亲子关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紧密度超过夫妻关系时,整个家庭一定失衡。如果用三角形来表现家庭关系的话,夫妻关系应该是三角形底部的那条横线,它影响着整个三角形的稳定。很多妈妈不懂得这一点,在生活中,她们信奉“孩子第一”的原则,为了孩子宁可牺牲一切,往往忽略夫妻关系的建设而让家庭关系僵化、紧张。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其实,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环境,最好的人际关系产生于大家都拥有独立的自我,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志来选择关系的时候。妈妈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独立,而不是用自我牺牲控制孩子。心理学家韦恩·戴尔在《幸福的利己主义者》一书中这样写道:“有一个事实非常重要。那就是如果妈妈认为子女比自己还重要,这样的妈妈就会成为完全没有帮助的妈妈。因为那样等于是教育子女:别人比自己重要,自己只要待在家里就行了,不用去发挥自己的能力。”抵达爱的花园: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孩子(一级标题)

两千年前耶稣就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像爱自己一样爱你周围的人。”人们通过倾听自己,感受自己,放弃对自己的控制,从而表达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多地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自己内在的重要性。此时,爱才是流动的。而率先爱自己,珍惜自己,心疼自己、了解自己,敞开自己的妈妈,才能真正去爱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核@苗苗妈(398828271)13:14:23

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爱是快乐的(二级标题)

心中有爱的人会乐于看见别人的快乐,妈妈会被子女眼中闪现的光芒感动,因为这表示孩子与生命连接,妈妈会觉得快乐、安心、满足。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别人并不是快乐的来源。在爱的状态,虽然快乐是由对方的存在激发的,但双方都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许多人坚信自己的快乐来自别人,只有自己被爱时,才觉得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快乐的能力,却要别人负责。这种依赖环境的人容易用讨好的方式控制别人,以避免自己被别人拒绝,结果失去内在的力量和自主性。这不是爱。在爱中的人会各自成长,因成长而伟大;如果自我缩小了,就表示丧失了爱。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快乐。许多人心中怀着儿时被爱的渴望,可是,更深刻的快乐是能爱别人,感受到爱的辽阔和喜悦。

勇敢地接纳自己,提高自我价值感(二级标题)

当妈妈勇敢地敞开自己,抱着好奇去了解自己时,才能有机会接纳自己和孩子。在接纳的爱中,妈妈可以走出僵持在指责、内疚和轻视的状态,跳脱对错的限制,接受自己和别人的想法、感受和态度。在接纳的过程中,妈妈就会对任何转变都持有一份好奇和愿意面对,就能克服自恨,使自我价值感得以成长。就不会再因为孩子达不到妈妈的期望而产生怨恨、愤怒,甚至是沮丧、忧郁。完全接纳自己的妈妈,具有高度自我价值感,她能在紧要关头看清重要的主题:如实看见自己是什么人。他们容易感到脆弱,但不会逃避痛苦的感受,能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也不会责备他人。

努力改变自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二级标题)

养育孩子会对妈妈提出很多要求,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所要求的事项也会不断地变化。为了顺应孩子的成长,做妈妈也应该不断地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自我进步。自爱的妈妈接纳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能与自己建立有效的联系,对孩子的需求就会始终保持觉察,将真相与错觉区别开来。这时,妈妈将了解什么是真爱,原来爱可以这样的纯粹,自己爱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在真爱中没有牺牲和负担,真爱中也没有“应该”,这种有觉知的爱,不是为了别人而牺牲,委屈自己的需要而去爱,而是为了自己所爱而去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