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案3

合集下载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基本粒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三种基本粒子的概念及特性;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化学变化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掌握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化学变化的实质,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原子模型、分子模型、离子模型。

2. 学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通过实验现象(如烧纸、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实质的思考。

2. 例题讲解(1)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结合模型进行直观展示。

(2)通过实例分析,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原子、分子、离子,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分析一些化学变化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实质。

4. 知识拓展(1)介绍科学家发现原子、分子、离子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原子、分子、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化学肥料等。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粒子2. 内容:(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特性(2)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过程(3)化学变化的实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个生活中常见的原子、分子、离子,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 答案(1)略(2)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铁锈;木炭燃烧是木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掌握程度较好,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还需加强,今后教学中应多举实例进行讲解。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常见的酸 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常见的酸 教案

常见的酸一、盐酸(HCl)——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1、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浓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挥发性(需要密封保存)和腐蚀性。

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盐酸小液滴)。

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 Fe3+而略带黄色。

2、稀盐酸的化学性质(1)与指示剂作用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石蕊试液、酚酞试液②反应现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2)与活泼金属反应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铁、镁、锌、铝等活泼金属②反应现象(铁):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③化学方程式:Fe + 2HCl =FeCl2 + H2↑(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氧化铜②反应现象:铁锈:红褐色的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化学方程式: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CuO + 2HCl =CuCl2 + H2O(4)与碱反应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氢氧化铜、氢氧化钠等碱②反应现象(氢氧化铜):蓝色的氢氧化铜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化学方程式:Cu(OH)2 + 2HCl=CuCl2 + 2H2O(5)与某些盐反应①与盐酸反应的物质: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硝酸银等盐②反应现象:碳酸钙: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③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CaCl2 + CO2↑+ H2O AgNO3 + HCl=AgCl↓+ HNO3例1盐酸的下列性质与它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氢离子无关的是()A.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可以跟锌反应生成氢气C.可以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D.可以跟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质量增加B.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冒白烟C.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会减小D.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增大例3 日常生活中遇到下列污垢,不宜用盐酸清洗的是() A.不锈钢茶杯内的茶垢B.陶瓷水槽内的黄色铁锈斑C.保温瓶内的水垢D.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的白色固体二、硫酸(H2SO4)1、稀硫酸的化学性质(1)与指示剂作用①与硫酸反应的物质:石蕊试液、酚酞试液②反应现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2)与活泼金属反应①与硫酸反应的物质:铁、镁、锌、铝等活泼金属②反应现象(锌粒):有气泡产生③化学方程式:Zn + H2SO4 =ZnSO4 + H2↑(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①与硫酸反应的物质:Fe2O3粉末、氧化铜②反应现象:Fe2O3粉末:红褐色的Fe2O3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粉末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化学方程式:Fe2O3 + 3H2SO4=Fe2(SO4)3+ 3H2OCuO + H2SO4=CuSO4 + H2O(4)与碱反应①与硫酸反应的物质:氢氧化铜、氢氧化钠等碱②反应现象(氢氧化铜):蓝色的氢氧化铜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③化学方程式:Cu(OH)2 + H2SO4=CuSO4 + 2H2O(5)与某些盐反应①与硫酸反应的物质:氯化钡等盐②反应现象:产生白色沉淀③化学方程式:BaCl2 + H2SO4=BaSO4↓ + 2HCl2、浓硫酸(1)浓硫酸是无色、黏稠、油状的液体,难挥发。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常见的酸》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常见的酸》

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第3节常见的酸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的涵义;2.掌握酸的化学性质;3.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及勇于展示自我的精神。

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酸与碱、酸与盐的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以及除杂问题。

魔术引入,将紫甘蓝榨汁,倒入一种特殊物质,让紫甘蓝汁变成“西瓜汁”,引出这种特殊物质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盐酸(HCl)。

(1)探究盐酸中哪种粒子使紫甘蓝汁变色?猜想可能是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设计研究方案取等量的紫甘蓝汁于三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加入等量的水,氯化钠溶液,盐酸。

现象,加水不变色,加氯化钠不变色,加盐酸变色。

说明能让紫甘蓝汁变色的是氢离子。

(2)学生实验探究盐酸其他的化学性质,完成学习任务单。

(3)分析实验结果:Ppt展示教师自己做的实验的对比图片图一盐酸能与蛋壳反应,有气泡产生,氯化钠不能反应。

说明氢离子决定反应。

图二盐酸能与铁锈反应,铁锈消失,溶液变少。

氯化钠溶液中不反应,说明由氢离子决定反应。

图三铁钉和盐酸反应产生气泡。

氯化钠不和铁钉反应。

说明反应由氢离子决定。

图四硝酸银滴入氯化钠溶液和盐酸中均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反应由氯离子决定。

以上反应均有现象,将盐酸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现象。

理解没有现象也可能发生反应。

再演示将氢氧化钠滴入含有盐酸的紫甘蓝溶液中,发现紫甘蓝溶液变色。

最后得出盐酸也会和氢氧化钠反应。

化学方程式2HCl+CaCO3=CaCl2+H2O+CO2↑6HCl+Fe2O3=2FeCl3+3H2OFe+2HCl=FeCl2+H2↑AgNO3+HCl=AgCl↓+HNO3得出结构决定了性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2. 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表现;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区分物质的不同性质。

二、导学内容:1.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2. 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表现;3. 实验室实验操作及观察。

三、导学方法:1. 教师引导 + 学生自主探究2. 教师示范 + 学生实验操作四、导学流程:1. 教师引导(15分钟)介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与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2. 学生自主学习(30分钟)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与观察,总结归纳物质不同性质的表现。

3. 教师示范 + 学生实验操作(45分钟)教师示范一些常见实验,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让学生实地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体会物质性质差异的体现。

4. 总结与讨论(15分钟)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交流讨论实验中的感想与心得,并展开热烈讨论。

五、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实验:1.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a. 实验材料: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b. 实验操作:将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反应产物2.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实验:a. 实验材料:铁丝、氧气b. 实验操作:将铁丝置于燃烧过程中的氧气中,观察反应现象六、实验操作安全提示:1. 实验前需佩戴实验室安全眼镜;2. 学生操作需听从教师指导,不得擅自行动;3. 涉及有毒或腐蚀性实验时,需穿戴实验室手套。

七、延伸学习:学生可参考相关教材、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表现,拓展知识面。

八、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九、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探索碱的性质 教案3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探索碱的性质 教案3

课题探索碱的性质(3)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季学祥审核人(教研组)班级姓名学习组长学习目标:1、知识点掌握: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2)继续练习使用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3)了解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

学习重点:碱的主要性质和强酸的使用学习难点:碱的典型反应及其方程式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用__ ___,现象___ 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 ___________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氢氧化钠放在空气中变质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1)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2)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5)氢氧化钾溶液与硝酸铜溶液:。

5、固体氢氧化钠必须密闭保存,其原因是( )(1)氢氧化钠有毒;(2)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3)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会被氧化;(4)氢氧化钠在空气里易吸收水分而潮解;(5)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A、(1)(2)B、(3)(4)C、(4)(5)D、(2)(5)6、胃液里含有适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但盐酸过多,人就会感到不舒服。

下列物质中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A.氢氧化钠稀溶液 B.澄清石灰水 C.氢氧化铝 D.食醋7、欲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少量杂质氢氧化钙,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氢氧化钾溶液B、稀盐酸C、氯化钡溶液D、碳酸钠溶液8、下列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A.氧化镁MgO B.氯化钙CaCl C.硫酸H2SO4 D.氢氧化钠NaOH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D、测定溶液的pH值时,应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一下10、利用科学原理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小魔术。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1.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2 物质的密度与结晶2. 第二章力与运动2.1 力的概念与测量2.2 运动的描述与分类3.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现象3.1 光的传播3.2 光的反射与折射4. 第四章电磁现象4.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4.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密度与结晶。

2. 使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会力的测量与运动描述。

3. 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让学生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基本性质与分类光的反射与折射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光的传播电流的产生与作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物质样品、天平、量筒、显微镜力计、运动装置、光学器材电磁实验器材、电路元件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力与运动、光学与电磁现象。

2. 教学新课:第一章:通过实验与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密度与结晶。

第二章:讲解力的概念、测量与运动描述,结合实践情景进行例题讲解。

第三章:介绍光的传播、反射与折射,通过光学实验与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第四章:阐述电磁现象,讲解电流的产生、作用与电路原理。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实践性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物质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密度、结晶2. 第二章:力的概念、测量、运动描述3. 第三章:光的传播、反射、折射4. 第四章:电流、电磁现象、电路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计算物质的密度与结晶第二章: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第三章:解释光学现象,如影子的形成、镜子成像第四章:设计简单的电路,分析电路原理2. 答案:根据教学内容与例题,为学生提供详细答案。

2021年九年级科学上册 .3 探索碱的性质教案 浙教版

2021年九年级科学上册 .3  探索碱的性质教案 浙教版

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牛肉、猪肉、鸡肉、金枪鱼、牡蛎、目鱼、奶酪、米、麦、面包、酒类、花生、薄肠、糖、饼干、白糖等。

火腿、鸡蛋、龙虾、章鱼、鱿鱼、奶油、豌豆、鳗鱼、河鱼、巧克力、葱、粉、炸豆腐等。

常见食物的碱性:牛乳、茶、柿子、黄瓜、胡萝卜、萝卜、菠菜、柑橘类、葡萄、芋头、海带、葡萄干、马铃薯、卷心菜、笋、香菇类、油菜、南瓜、豆腐、苹果、梨、香蕉、樱桃等。

实用文档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有哪些性质呢?一、碱有哪些性质演示1: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结论: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一、什么是碱?学生:书写NaOH、Ca(OH)2、Ba(OH)2KOH、Cu(OH)2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演示2: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演示实验②: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1、在2支分别盛有3毫升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入1滴酚酞试液,分别向2支试管里逐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变成无色。

这时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

这说明溶液的酸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中性。

实用文档2、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在小火上烘干,蒸发皿上留下了什么?―――白色的晶体。

化学反应方程式: NaOH + HCI = NaCI + H2O2NaOH + H2SO4= Na2SO4+ 2H2O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跟硫酸反应生成硫酸和水,氯化钠和硫酸钠都属于盐。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实验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

科学课程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解决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终身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和(14)班的科学教学工作。

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多次的考试成绩来看(1)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

这个班的男生多虽然很聪明,但是很爱偷懒,学习科学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上课纪律也较好。

所以总体表现还不错,但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些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督促其认真学习。

(14)班的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对于部分知识点少数同学理解不透。

往往对具体的问题束手无策,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强于女孩的现象。

女生动手操作能力待进一步提高。

且学生的的基础参差较大。

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

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赖性较强。

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兴趣。

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

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

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三、教材分析教材的概貌九年级上共4章“物质及其变化”“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代谢与平衡”。

初中科学_浙教版_九年级上册_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_第3节 常见的酸 知识点总结.doc

初中科学_浙教版_九年级上册_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_第3节 常见的酸 知识点总结.doc

第三节常见的酸知识点一、盐酸【HCl】1、物理性质⑴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市售盐酸一般质量分数为37%。

⑵浓盐酸打开之后会在瓶口形成白雾。

所谓的白雾实际上是氯化氢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的小液滴。

⑶工业上的盐酸因含Fe3+而显黄色。

2、化学性质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⑵能跟Mg、Al、Zn、Fe等金属反应,产生盐和氢气。

Mg+2HCl=MgCl2+H2↑现象:银白色金属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金属逐渐溶解,产生热2Al+6HCl=2AlCl3+3H2↑现象:银白色金属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金属逐渐溶解,产生热Zn+2HCl=ZnCl2+H2↑现象:银白色金属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金属逐渐溶解,产生热,Fe+2HCl=FeCl2+H2↑现象:银白色金属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金属逐渐溶解,溶液变成绿色,产生热反应速度(气泡产生的速度)M g>Al>Zn>Fe。

铁跟盐酸反应生成的是绿色的亚铁离子。

⑶能跟Fe2O3,CuO等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Fe2O3+ 6HCl=2FeCl3+3H2O 现象:红褐色粉末溶解,溶液变成黄色CuO+ 2HCl=CuCl2+ H2O 现象: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成蓝色这类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不变。

⑷与Ca(OH)2、NaOH、Cu(OH)2等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a(OH)2+2 HCl=CaCl2+2H2O 现象:没有明显变化NaOH+ HCl=NaCl+H2O 现象:没有明显变化Cu(OH)2+2 HCl=CuCl2+2H2O 现象:蓝色固体溶解,形成蓝色溶液这类反应叫酸碱中和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后不变。

⑸与AgNO3、CaCO3等盐反应,生成盐和水。

AgNO3+ HCl=AgCl↓+HNO3 现象:生成一种白色沉淀AgCl是一种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硝酸银【AgNO3】来检验盐酸【HCl】或氯离子【Cl-】的存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4.8《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分类和“性质”分类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隋雪涛【教材分析】本节课《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特性》第八节内容,通过1课时介绍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因为这两种变化是四种运动中最重要的两种,所以应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进而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加以区分。

更重要的是本节课内容是二至五册科学知识中的物理和化学学习的入门基础,因此必须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以后初二、初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上图为[2019教科版]的小学六年级(下)科学封面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目录。

本单元内容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现象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身边的生活实例感受变化的重要性。

因此学生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知识并不陌生,只是有所遗忘,况且小学学习的这部分知识和本节课内容并无差异,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困难。

困难在于新知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学生在没有学习过化学的情况下,对于化学性质(如酸碱性,腐蚀性,氧化性,毒性等)理解上回有困难;而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对“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回发生混淆,所以在这些方面应突破。

【思路与方法】⒈“分类法”。

因为本册教科书生物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分类基础上的,所以本节课内容仍然可以强化分类的思想,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学习基础上,把区分的依据迁移到分类思想上来。

即可以学习新知识,又可以使分类思想得以强化。

2.“演示法”和“实验法”。

本节知识在一系列的实验基础上学习,难度较大的由教师演示,较小的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实验和观察现象,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同时得出物质的性质,最后归纳区分依据。

3. “比较法”。

通过几组图片、视频和实验来对比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延展性、硬度现象等;以及物质有没有变化来理解和明确物理和化学两个变化的含义。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2.2《金属的化学性质》1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2.2《金属的化学性质》1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来源】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主题】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与氧气反应,可以与酸反应。

知道置换反应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知道金属的化学性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难点:置换反应。

三、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除了物理性质外,你知道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过渡:你已知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二)新课教学【小组讨论】1.在下列金属单质中,用红笔圈出你知道名称的金属,用蓝笔圈出你用过其制品的金属。

(P41读图)2.把你所知道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哪些是你所不了解的。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一】1.将镁条和铜丝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

(银白色镁带很快燃烧起来,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红色铜丝不会燃烧,但表面变成黑色)2.将不燃烧的铜丝插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溶液变成篮绿色)。

3. 铁丝在火柴的引燃下,放入氧气瓶中能剧烈燃烧。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Mg+O2 2MgO 2Cu+ O2 2 CuOCuO +2HCl == CuCl 2 + H2O 3Fe+2O2 Fe O4【教师协助】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协助学生,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引导学生思考。

【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总结:通过实验证明许多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有些金属在氧气中能燃烧(如K、Ca、Na 、Mg、Al、Fe);有些不能,但能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如Cu)【思考】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铝制品,如饮料罐、铝锅、餐具等,它们为什么经久耐用?能否用钢丝球擦铝制餐具,为什么?常温下某些活泼的金属(如:Mg、Al、Fe)也能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通过窥察和实验等来寻觅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1、观察形状、颜色2、晶体的溶解3、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4、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5、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子(包括物理性子和化学性子)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利用硫酸铜能够检验卵白质的存在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课堂练:课本第5页练1-3题作业:作业本- 1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反思:在实验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外,更应该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实验。

第2节探索酸的性子(3课时)教学目标:1、晓得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子重点难点:酸的性质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一、什么是酸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物质的变化九年级科学(上)浙教版课堂教案

物质的变化九年级科学(上)浙教版课堂教案

1.1806年,英国科学家戴维用电解水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 的金属,他对这种金属作了以下实验:取一块该金属,用小 刀切下一小块,把这一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发生剧烈反应. 它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声,并立刻熔成一个闪亮 的银白色小球,并且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根据戴维的叙述,你认为这种金属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1. 如图1-6 所示,取2 支试管,在其中1 支中加入5 毫升澄清石灰水,在另1 支 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2. 分别向2 支试管中加入5 毫升碳酸钠 溶液。
3. 观察2 支试管,你认为哪支试管里可 能发生了化学反应?哪些证据支持你 的推断?
如图1-7 所示,在盛有10 mL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 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形成蓝色絮状沉淀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 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等。
感受变化
比较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
微观 (本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 (如分子)的间隔 发生变化,但微粒 本身没有变化
构成物质的微粒 (如分子)发生变 化
联系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一定不包含化学变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变化 表现出
体现于
物质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
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必须发
生化学变化才能表 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 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 导电性、导热性等等。
化学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 碱性、酸性等。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走进科学第一节科学及其方法第二节科学探究2.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第一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3.第三章生命的世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理解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平衡2.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生命的多样性和环境保护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以物质变化为例,展示能量守恒现象。

通过观察生物,探讨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2.例题讲解:解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物质的性质、能量转化和守恒。

分析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原理。

3.随堂练习: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结合实际,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板书要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性质、能量转化生物分类、生态系统2.板书布局:左侧:列出章节、节右侧:详细内容、图示、关键词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设计实验报告。

分析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2.答案: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能量守恒实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学生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观点及区别。

2. 掌握物质的常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表现形式。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导学内容
1. 物理性质的观点和表现形式。

2. 化学性质的观点和表现形式。

3.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三、导学重点和难点
1. 区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物质的常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表现形式。

四、导学方法
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 实验观察与讨论。

3. 案例分析与讨论。

五、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言引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观点,并提出问题:你知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什么区别吗?
2. 进修:进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观点和表现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观察加深理解。

3. 梳理:总结物质的常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表现形式,并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4. 拓展:通过拓展延伸的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质的性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六、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进修内容。

2. 完成课后习题,稳固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3. 准备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已经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以后的进修中,要注重实践和观察,不息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愿大家在化学的世界里探索出更多的奇异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了解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简单的分类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确定分类方法
:实验探究法
:铁、铁锈、镁条、碳、O2、CO2、石灰水、蜡烛、燃烧匙、玻璃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呈现图片,演示把纸撕碎,把铁丝折弯,然后举例,自行车的钢丝、钢圈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
教学反思:
对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学生并不是掌握的很好,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但是真正应用的时候却出现一定的问题,应在这里强调变化和性质的区别,让学生多提出疑问,大胆的质疑,同时在有关于溶解性是否是物理性质的判断时,学生有一定的争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
提出问题:物质变化时,有新的物质生成吗?
提出假设:有新的物质生成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学生回答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镁条燃烧
碳在纯氧中燃烧
CO2通入石灰水
⑧蜡烛燃烧
学生实验:用实验验证变化中,有无生成新物质,同时说明理由。
通过学生实验来进一步说明物质的变化特点,非常直观,形象。而且富有说服力。
用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巩固练习:在下列现象后的空格里填写编号,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1、石灰石煅烧制生石灰硫粉和铁粉混合。
3、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制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是氨的。
4、用铁铸成铁制品。
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练习
通过一些练习来加深和促进刚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提问:熔点、沸点、凝聚点、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可燃性、酸碱性,分别属于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冰的熔点,水的沸点。
学生小组讨论。
通过对初一所学的物质特性的归纳,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讨论:化学变化中是否伴随着物理变化(演示蜡烛燃烧)
观察有什么现象?你认为它发生了变化?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做出判断。
归纳:比较两者的变化特点,
物理变化:状态、形状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提问: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
学生回答
加深印象,突出两者区别的关键本质。
提问:冰熔化成水,水烧开变成水蒸气表现出水的什么性质
它们从什么变化中得到,引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讨论: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如何描述
在判断铁与铁锈时应根据生活经验,不能得到答案,需用实验验证,分别用磁铁去吸引铁与铁锈,观察现象。
提问:这些说明什么?在自然界中物质是不变的吗?
学生观察它们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发生变化以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从最平常的事物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注意物质的变化,为下面的化学和物理变化设下伏笔。
下面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首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