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案例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国近代史》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曙光”。
2. 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导致近代化的曙光?(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以下任务:①梳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②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③探讨近代化的曙光是如何出现的。
(3)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③如何评价鸦片战争?(4)情境教学教师模拟鸦片战争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英国侵略者、清朝官员、普通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强调近代化的曙光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斗的结果。
四、案例反思1. 本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优秀案例集锦1. 案例一:民族团结的历史教育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中学历史教师王老师的课堂上。
该校位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背景。
在历史课程中,王老师意识到通过教育来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目标该案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意识。
实施王老师选择了一些与多民族共存和团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抗日战争中的各民族英雄等等。
他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注重强调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和重要性。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班级活动,如学生们自愿组成小组,共同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并进行展示。
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王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兴趣和认识。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他们也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互影响,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2. 案例二:历史文化传承的思政教育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高中历史教师李老师的课堂上。
该校位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认识。
李老师意识到通过历史文化传承来进行思政教育的价值。
目标该案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实施李老师在历史课堂上选择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古代科技发明等等。
他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
效果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李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们通过参与文化体验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和看法,展示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案例三: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初中历史教师张老师的课堂上。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
《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1. 案例一:《党的领导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该案例以《党的领导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党的领导的理解和认同。
2. 案例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人民群众的抗争》该案例以《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人民群众的抗争》为主题,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群众的抗争斗争,激发学生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对抗争精神的认同。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分组研讨和实地考察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 案例三:《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辉煌》该案例以《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辉煌》为主题,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教师通过实例解析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4. 案例四:《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该案例以《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为主题,通过对比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的差异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历史思维。
结语以上是《历史》课程思政教学一等奖案例精选,这些案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和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同,达到了优秀的教学效果。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教师借鉴和推广,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高中历史教案案例篇一(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
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P92小一)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坐受渔翁之利。
历史教学案例3篇
教学案例1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学情介绍本次所上班级为八(3)班,该班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有的甚至是一张白纸。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非常的被动,要老师不断的去催促。
课堂氛围不活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主观能动性高,是班上的积极份子,能够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教学设想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情景描述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
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课我在导入的过程中,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随着悲惨的音乐声,和着一张张悲惨的图片,渐渐把大家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东三省的人民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泞泥不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
历史专题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案例以“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为主题,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历史人物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地图反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幅地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被侵占的严重局面。
(二)新课讲授1. 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 甲午战争:介绍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 五四运动: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 新中国成立: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地位。
6. 改革开放: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出该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篇一:初中历史教案篇一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一、导入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
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
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
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
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
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8篇
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8篇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理解农耕文明扩张的原因,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认识古代文明交往的总趋势和表现。
重点和难点: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的早期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图片导入新课观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概括文明区域范围呈现的趋势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一、古代文明的拓展文明拓展的原因通过识读地图,理解古代文明扩张是由农耕文明的优势决定文明拓展的方式比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地图,知道文明拓展的不同方式文明拓展的影响观察拓展后的各文明地图,认识古代文明各自的拓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通过识图,理解农业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扩大讲授新课理解农耕文明拓展的动力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呈现古代文明拓展的空间,引出古代的帝国探究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总结提升二、古代世界的帝国对外扩张利用图片,明确不同帝国的兴衰发展、统治区域的变化等情况对内统治通过阅读和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各帝国的统治政策和统治思想,得出帝国对前代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帝国的稳定与发展。
历史与反思利用表格总结帝国的统治措施,战争虽然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但文明的交流大多是在和平情况下进行。
三、文明的交流文明的纵向传播比较字母文字和楔形、象形文字,得出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的横向传播通过早期中西交流的图片和材料,得出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世界历史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课程小结农耕文明拓展的潜能是前提,帝国是扩张的表现,文明的交流是农耕文明和帝国扩张的逻辑结果了解古代帝国的时间和空间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归纳总结帝国的措施;理解文明之间的联系与继承发展了解文明的传播方式提升认识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历史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新课标逐渐成为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本案例以《辛亥革命》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践新课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是什么?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新课讲授(1)背景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如民族危机、封建统治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
(2)过程讲解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起义、光复、北伐等阶段,重点讲解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等关键事件。
(3)成果与意义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成果,如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提高了民族意识等。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辛亥革命对当今中国有何启示?4.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如孙中山、袁世凯等,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贯彻本案例在教学中充分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教学实践性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实践性案例研究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以《抗日战争》为例,通过分析一位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过程,探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包括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战争影响等。
3.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全貌。
(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2)新课讲授:教师运用讲授法,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运用情况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1)讲授法: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讲述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易于理解。
(2)讨论法: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完整版)中小学历史教育案例
(完整版)中小学历史教育案例中小学历史教育案例案例一:使用当地资源进行历史教育背景信息在某小学的历史教育课程中,教师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即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进行教学。
该小学位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周边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博物馆。
实施过程教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历史遗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详细讲解了每个地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效果评价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参观,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他们能够将课堂研究中的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更加深入地研究历史。
该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研究兴趣,还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案例二:以故事叙事方式教授历史知识背景信息在某中学的历史教育课程中,教师采用了以故事叙事方式教授历史知识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意识。
实施过程教师选择了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生动的语言和情节编写成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
教师注重表现力和语调,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效果评价学生们通过听故事的方式研究历史,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并且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故事叙事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研究效果,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总结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中小学历史教育中的一些创新方法。
通过利用当地资源和以故事叙事方式教授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
教师在历史教育中应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案例1: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秦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 设置历史情景剧,让学生体验历史氛围。
案例2: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概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2. 结合文献资料,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案例3:世界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教学内容1. 世界史概述: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近现代欧洲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希腊奥运会、罗马帝国兴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亚里士多德、恺撒、牛顿、华盛顿等。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生动展示世界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3.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的案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的案例案例一:以实物模型探索古代建筑简介这个案例是关于利用实物模型来探索古代建筑,通过观察和分析实物模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实物模型,培养学生对于古代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进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 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建筑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并解释其与古代建筑的关联。
3.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获得一个实物模型。
4. 学生自行探索实物模型,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特征和结构。
5. 学生回到课堂,分享他们的发现并进行讨论。
6. 教师概述学生的观察结果,并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
7. 结合课本和其他研究资料,学生进一步分析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教学成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模型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和特点,增强他们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二: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历史事件简介这个案例是关于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历史事件。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深入体验历史事件,增加他们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进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
- 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选择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2.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事件发生时的情况。
4. 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回到课堂进行讨论和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5. 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事件及其影响,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历史事件的教训和启示。
教学成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增加他们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合作和团队意识。
---以上是两个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秀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升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
历史教师教学案例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历史教师们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案例。
本文将介绍一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成功案例,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借鉴与启发。
案例一:利用实地考察增强学生体验某位历史教师在授课时,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了博物馆和纪念馆,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
通过观看实物和听取讲解,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二: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一位历史教师在教授秦汉时期的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他设计了一个历史角色扮演的活动。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如秦始皇、汉武帝和普通百姓等。
学生们在扮演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历史知识,还能够体会当时人物的思想、行为和生活。
这种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案例三:开展历史研究小组活动一位历史教师在教授近代史时,组织了一个历史研究小组活动。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组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课题进行研究。
学生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收集资料、整理并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并邀请专家进行评审和点评。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历史知识,还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上就是几个成功的历史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历史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角色扮演和研究小组活动等教学方法,教师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借鉴这些案例,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教育。
历史教学案例【优秀】
引言概述:历史教学案例是教师在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设计的一种教学活动方案。
优秀的历史教学案例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优秀的历史教学案例,包括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近代历史等方面的案例,以期为历史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正文内容:一、世界历史教学案例1.1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1.2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方文明的兴起1.3二战的原因与影响1.4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5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二、中国历史教学案例2.1秦汉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2.2唐宋两代的繁荣与开放2.3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2.4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家族观念2.5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贡献三、近代历史教学案例3.1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过程3.2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与启示3.3国共内战的背景与结果3.4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改变3.5当代世界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四、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4.1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设计4.2教学资源的筹备与利用4.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4.4学生角色的定位与培养4.5教学评估与反馈五、优秀案例的评价与总结5.1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5.2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5.3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5.4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5.5案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探索总结:历史教学案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优秀的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筹备教学资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与反馈方面有所侧重。
同时,评价案例教学的效果与建立反馈机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案例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希望本文能够为历史教学者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推动历史教育的发展。
最新历史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精选4篇)
最新历史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精选4篇)历史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篇一〖内容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1.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
成为我国长达2023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
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从政治上的强权统治和经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能较全面认识统一措施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第一节: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讲授历史,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都积极探索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我所知道的成功的历史教学案例。
第二节:教学案例一在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采用多媒体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黑暗历史。
他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通过图片展览和展示地点游览,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残忍和悲惨。
同时,他还安排学生与幸存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他们的亲身经历。
这种亲身经历的教学方式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们的内心,增加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节:教学案例二在古代中国历史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辩论和讨论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能力。
第四节:教学案例三一位历史老师在教授二战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物角色。
学生们分组扮演不同的国家领导人或军事指挥官,通过角色扮演的互动,深入了解了当时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关系,学生们因为亲身参与而产生了对历史事件的更深的记忆和理解。
第五节:教学案例四在教授中国古代文化时,一位老师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以及传统手工艺展览,鼓励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古代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更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六节:总结教学案例以上所分享的教学案例,不仅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主题的教学,更突出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通过多媒体和实地参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加深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体验,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教学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历史素养,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本文档将分享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以展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信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具体包括:1.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秦朝统一六国、汉朝的兴衰等。
2.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尧、舜、禹、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
3.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图片,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背后有哪些历史故事?进而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 重大事件的讲解:以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等为例,详细讲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影响。
2. 杰出人物的介绍:介绍尧、舜、禹等传说时代的人物,以及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分析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3. 文化遗产的阐述:介绍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强调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3. 课堂互动1. 史料分析: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了解历史事实。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认识。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案例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设问与思考
安爱茹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变成“满堂灌”。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能没有“问”这一环节。
老师通过问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学生通过问来反映疑难杂症,得到释疑解答。
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对待答的结果,却需要老师仔细揣摩。
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
新航路的开辟是很生动的历史事件,它讲述的是人类通过这次地理大发现将世界从彼此隔绝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可是课标要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充分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这就使这堂课的教学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而分析课文恰恰容易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课文介绍了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得殖民扩张及对欧洲的、对世界的影响。
原因: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
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行纪》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
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
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
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香料的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以上。
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
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
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
洲大陆之外的地区。
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
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
以往我的教学设置的问题通常是:(1)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宗教原因、商业危机各是什么,(2)新航路开辟具备了哪些条件,(3)上述原因中,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4)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回答。
上述问题设置固然可以完成课标要求,但发现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提不起精神,觉得新航路开辟索然无味。
是不是可以变换角度提问呢,尝试一下吧,于是五组学生分别变成了500年前的西欧商人、资本家,西班牙葡萄牙国王,基
1
督教徒,航海家,美洲、亚洲人民;老师变成穿越时空的记者兼播音员对学生进行采访。
采访的问题分成五组:第一组:(1)请问某某老板,最近生意如何,目前市场上哪里的商品可以卖到大价钱呢,哪些人阻挡了你的发财之路呢,要你现在提个愿望,你提什么呢,(2)你们欧洲人从哪本书中知道东方财富遍地呢,(3)资本家:你觉得这种狂热追求财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对什么的需求呢,然后老师以播音员的身份配合多媒体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及实质。
第二组:葡萄牙国王:请问为什么资助迪亚士、达伽马远航呢,第三组:是什么信仰支承你对东方的狂热呢,第四组:哥伦布先生,我非常佩服你的冒险精神,恕我直言,冒死远航你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你认为你有足够的技术上的保障措施吗,能透露一二吗,然后老师以播音员身份用多媒体图片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政治、宗教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航海、造船技术情况,理解航海家不只是单纯“冒险”,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迪亚士先生把你们的航海路线展示一下好吗,其他学生观察课本地
图,看他们展示的是否正确。
然后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
第五组: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什么,你们是否与世界加强了联系,怎样认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下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最后教师再回归课本,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点,进一步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
问题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单纯的“问”也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所云,问得枯燥无味,问题式教学模式也可以有多种方法,转换角色,设置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
另外,我觉得通过资料分析式设问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深入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式设问可以培养学生区分历史事物的能力。
还可以用连环问题层层剥疑,得出结论。
如:(1)1520年,一位德意志商人在葡萄牙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答案(D)
(2)在当时非洲的咖啡为什么会出现在美洲人的餐桌上,(3)美洲的土著居民是什么人,黑人是不是自古就生活在美洲大陆上,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三则资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得出结论: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学练结合,即时反馈,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不足之处,又与古代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中国与世界相联系。
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设问,我深切体会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新航路精神也是我在教学中要学习的。
2
2、任科教师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是非常必要的,课堂变换新花样,更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被动接受知识,使课堂活起来,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3、我是高三文科班的历史老师,要努力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采用更新鲜、更有趣、更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更开心一点,学得更好一点,更踏实一点,学得更积极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而不是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无为态度,让学生来适应我的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况的教学方式。
4、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
但有个别同学参与较少,还需让他们多动手、动笔、动脑。
学生体验情景与实践练习要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学生的互动相结合。
2009年5月
•.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