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望洞庭》

合集下载

2024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2024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洞庭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诗意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诗意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诗意
1、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意: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描写的是自己的孤独以及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独坐敬亭山》描绘出诗人与敬亭山的寂寞孤独。

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该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全诗描写了月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的宁静。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意:《忆江南》本为隋唐时期词牌名,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描写了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
鲜红的江花。

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忆江南》读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热爱.。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创作背景】《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赏析】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

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

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

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刘禹锡《望洞庭》译文

刘禹锡《望洞庭》译文

刘禹锡《望洞庭》译文
嘿,咱来说说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的译文哈。

先看看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那咱就开始翻啦。

“湖光秋月两相和”,就是说湖面上的光和秋天的月亮啊,它们俩凑一块儿啦,相互融合啦。

“潭面无风镜未磨”,潭水的水面上啊,没有风的时候,就跟那没磨过的镜子似的。

“遥望洞庭山水翠”,远远地瞅着洞庭湖那边的山和水呀,都是绿油油的。

“白银盘里一青螺”,就好像在一个白银做的大盘子里有一只青色的螺蛳。

哈哈,是不是挺好玩儿的。

这么翻译完,就感觉特别通俗易懂,就跟咱平常唠嗑一样。

咱平常说话不就这么说嘛,没那么多文绉绉的词儿。

这样大家一读就明白啦,也不会觉得费劲。

这可是咱精心翻译出来的,让大家都能轻松理解这首诗。

出处呢,就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呀。

这首诗写得那叫一个美,把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特别生动。

咱这译文呢,就是想让大家都能轻松感受到诗里的那种美。

以后大家再读这首诗,就可以想想咱这个大白话译文,保证一下子就懂啦。

哈哈,咱这译文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乐趣,也能让大家更好地欣赏这首古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该页是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篇一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看图作文。

4、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课前准备: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目标:背诵古诗《望洞庭》。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背一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课件)三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

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课件)三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

课后作业:
1.背诵《望洞庭》。 2.收集积累李白、苏轼和刘禹锡的其他诗作。
yáo
结构:半包围 偏旁:辶
笔画数:13
书写提示:“缶”两横与竖折黄子健的 距离要均匀,第二横最长,在横中线上。 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被包住的部分。
组词:遥望 遥远 摇头晃脑
造句:姑姑住在遥远的北方。
重点指导
jìng

上横短下横长
wèi

是“日”不是“口”
学习任务三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洞庭湖的波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湖面风平浪静,像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理解诗意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
洞庭湖中的君山。
比喻
理解诗意
银盘 盘问
识字技巧
比一比
wèi

未——末
pán
pén
盘——盆
识字技巧
换一换
tíng
蜓-虫+广=庭
识字技巧
多音字
mó (磨合)(磨刀)(磨蹭) 磨
mò (磨坊)(推磨) (磨盘)
mò mò

造句:爷爷让弟弟去磨坊磨面,弟弟磨蹭了半天也没出发。
我会写
jìng wèi mó yáo yín pán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青翠,如同白银盘里盛放着一 只青螺。
诗句鉴赏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连用几个生 动的比喻,“镜未磨”“白银盘” “青螺”不但形象地表现了月下洞 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也反映出诗人 的心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洞庭体裁:诗题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名字:刘禹锡年代:唐代描述: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翻译: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原文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赏析二:思想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赏析三:艺术特色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三年级上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在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组古诗三首,其中一首便是《望洞庭》。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洞庭湖的美丽风光,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整首诗意境优美,用词精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神秘的洞庭湖畔。

“湖光秋月两相和”,诗人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湖水的波光与秋天的月光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柔和、美妙的景象。

这“和”字用得极为巧妙,它不仅表现了湖光与月光的自然融合,更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想象一下,在一个秋夜,月光如水般洒在湖面上,湖水轻轻荡漾着月光,那是多么美丽而宁静的场景啊!“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一句将平静的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铜镜。

在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平静得就像一面巨大的铜镜,虽然有些朦胧,但却别有一番韵味。

铜镜在古代是人们梳妆打扮的工具,而这里将湖面比作铜镜,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还让人联想到了湖水的清澈,仿佛能够映照出世间的一切。

这种比喻既生动又贴切,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洞庭湖的宁静之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诗人站在远处眺望洞庭湖,只见山水一片翠绿。

这里的“翠”字用得极为精彩,它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山水的生机勃勃和绿意盎然。

洞庭湖周围的山峦连绵起伏,树木郁郁葱葱,与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整首诗中最为精妙的一句比喻。

诗人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湖中君山比作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就像一个巨大的白银盘子,而君山则像盘子里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和君山的渺小,还展现了两者之间的和谐之美。

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能创造出如此奇妙的景象。

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美丽的湖光山色。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人教新课标 (共15张PPT)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人教新课标  (共15张PPT)
教材: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教材: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课课题题::《《望望洞洞庭庭》》
主主讲讲::时时鹏鹏珍珍
单单位位::山山西西省省阳阳泉泉市市平平定定县县实实验验小小学学
教材: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课题:《望洞庭》 主讲:时鹏珍 单位:山西省阳【泉唐市】平刘定禹县锡实验小学
远远望去,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 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 一枚青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湖光秋月两相和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 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未磨:没有经过打磨。
洞庭湖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 么和谐,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 如一面还没有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 翠:苍翠。 白银盘:指洞庭湖湖水。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材:人教版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刘禹锡(772-842),
课字题梦:得《,望唐代洞诗庭人》,被白 主居许讲易 多:称作时作品鹏“,诗 立珍豪 意” 新。 颖他 ,的 思 单想歌位深的:启刻山发;西七,写言省得绝阳句明泉快受市清到民新平,定县实验小学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三年级上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在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组优美的古诗,其中一首便是《望洞庭》。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们对那美丽的洞庭风光充满了向往。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人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湖水的波光与秋天的月光相互交融,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

那平静的潭面,没有一丝风拂过,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这里用“镜未磨”来形容潭面,真是精妙至极。

我们可以想象,那未经打磨的铜镜,表面略显朦胧,有着一种柔和而神秘的美。

而这潭面,也正是如此,它不是那种清晰到极致的反射,而是带着些许的朦胧,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从近景转向远景,将视野拓宽。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那洞庭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则像一颗小巧的青螺。

这样的比喻,生动形象,让我们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美丽的景色。

白银盘和青螺的对比,不仅展现了洞庭湖的广阔和君山的小巧,更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生动形象。

诗人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够将洞庭湖的美景描绘得如此逼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这也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用最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情感和最美丽的画面。

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些挑战。

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他们可以逐渐感受到古诗中的美。

比如,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洞庭湖的景色,帮助他们理解诗中的意境。

还可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首诗,在脑海中想象出那美丽的画面。

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中的景色时,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而且,通过学习古诗,孩子们还能够了解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洞庭古诗全解

望洞庭古诗全解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全诗如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其中,“洞庭”指的是中国南方的洞庭湖,这里是该湖的景观描绘。

全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描绘洞庭湖的景色:首句“独怜幽草涧边生”描绘了湖边长满青草的景象,隐约可见一条深涧。

第二句“上有黄鹂深树鸣”则表现了一种美好的意境,黄鹂高挂在深树之间,清脆悦耳的歌声萦绕在整个湖面上。

描绘春天的气息: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表现了春天的气息,春潮带来了雨水,夜晚的湖面波涛汹涌。

这种气息带来了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感觉。

描绘人的孤独: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表现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这里没有人舟来往,只有一艘孤独的船自在波涛中横渡。

综合来看,《望洞庭》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洞庭湖,通过描写湖面上的景色和春天的气息,反映出作者的感受和思考,也借此表现了一种孤独和沉思的情感。

该诗蕴含了浓厚的山水意境和丰富的感性情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望洞庭 唐 刘禹锡古诗 赏析

望洞庭 唐 刘禹锡古诗 赏析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佳作。

全诗内容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望洞庭全文意思及诗意

望洞庭全文意思及诗意

望洞庭全文意思及诗意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整理了《望洞庭》全诗意思及诗意,供参考。

《望洞庭》全文意思: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诗意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
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三年级古诗三首望洞庭古诗诗意

三年级古诗三首望洞庭古诗诗意

三年级古诗三首望洞庭古诗诗意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诗意如下: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在这首诗中,刘禹锡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他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展现出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洞庭湖的景色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湖面宛如一面未磨的铜镜,而远望洞庭山水则苍翠如墨,犹如白银盘里托着青螺。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了诗人惊人的艺术功力。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全诗意思及赏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全诗意思及赏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全诗意思及赏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的意思是: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湖面风平浪静、山影朦胧的景色,第三句描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青青的田螺,把山与湖的景色都写活了,最后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将山比作青螺,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小巧玲珑。

全诗色调清丽,意境优美,比喻生动,表现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高超的写景艺术。

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意境之美: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祥和的景色,后两句则以比喻的手法,将君山比作青螺,赋予了洞庭湖山水以生命和灵气。

整首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优美、清新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比喻之妙:诗的后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将君山比作青螺,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君山的小巧玲珑,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白银盘和青螺的对比,使得山水之间的关系更加生动、鲜明,让人更容易想象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色彩之雅:诗中的色彩运用也十分巧妙,“白银盘”和“青螺”两个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的色调更加清新、淡雅。

银色的月光、碧绿的湖水、青色的君山,这些色彩的组合给人以宁静、和谐的美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仙境之中。

动静之趣: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又有动态的描写,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动静结合,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生机和情趣,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灵动。

情感之深:这首诗虽然是一首写景诗,但诗人在描写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望洞庭》唐

《望洞庭》唐

《望洞庭》唐一、原文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三、诗句赏析1. 首联“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字词解释- “和”:和谐。

这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 意境赏析- 此联描绘了平静的洞庭湖湖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景象。

诗人没有直接写洞庭湖的平静,而是通过把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面在月下那种朦胧、静谧的美感。

这种写法既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又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2. 颔联“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字词解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

-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澄的洞庭湖面。

- “青螺”:这里用来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 意境赏析- 这两句是诗人远望洞庭湖时的景象。

诗人把洞庭湖湖面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这一比喻非常新奇、贴切。

白银盘与青螺,一银一青,色彩对比鲜明,将洞庭湖山水的秀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个比喻也体现了诗人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他站在远处,看到湖中的君山犹如一颗小巧的青螺放在白银做成的盘子里,这样的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四、创作背景五、在人教版教材中的地位与教学目标(假设)1. 地位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古诗《望洞庭》释义

古诗《望洞庭》释义

古诗《望洞庭》释义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创作背景: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长庆四年八月,刘禹锡转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巴陵时,看到了洞庭湖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的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色。

湖水与月光相互交融,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这两句诗将洞庭湖的宁静和柔和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将读者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引向了湖中的君山。

诗人用“白银盘”来比喻平静的湖面,用“青螺”来比喻君山,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君山更加生动可爱。

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山水的相映成趣,更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意境优美,对仗工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的佳作。

它不仅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望洞庭古诗解释

望洞庭古诗解释

望洞庭古诗解释《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原文如下:原文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湖光与秋月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通过对比湖水和月亮的平静与明净,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潭面无风镜未磨"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宁静无波的状态,如同未经打磨的一面镜子一般。

而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通过遥望远处的洞庭湖景色,表达了一种向往之情。

"白银盘里一青螺"则是一幅精致的画面,把握住了自然界中细微而生动的生命瞬间,这里的“青螺”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某种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湖光秋月和洞庭山水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向往。

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望洞庭诗歌鉴赏

望洞庭诗歌鉴赏

望洞庭诗歌鉴赏
《望洞庭》原诗文如下: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鉴赏: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扩展知识】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洞庭、潭面”等词语。

2、在老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3、感知诗词大意,根据提供的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洞庭湖的美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课文,品味与感受课文中语言的魅力,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

2、难点: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我们一起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位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诗:《望洞庭》,拿出你们的右手,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望洞庭),齐读两遍课题。

3、注意这个“庭”字,看老师范写,拿出比,在本子上多写几遍。

4、“望”是什么意思?你说,(生:“望”是看的意思)
5、(出示图片)介绍洞庭:洞庭指湖南省的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对长江水量起着调节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边读边想:诗中写了几处美景?
2、哪位同学来读读这首古诗,你来,注意“螺”,念luo第二声,谁再来读读,你来读一下,读的真响亮,“潭”字注意右边上面不是“西”。

3、再听老师范读,哪里停顿比较合适,并在书上做记号,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范读,有没有画好节奏,谁来读读,你来,咱们换种方式读怎么样?接下来比赛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韵味。

男生和女生比赛,谁胜出,是的,女生更胜一筹,男生可要加油了!齐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诗,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并想想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谁来说说,你来,(板书:湖光、秋月),还有吗?谁能说的更完整一点,你来说,(板书:潭面、山),说的很好,那整首诗的意思呢?你说,你也说说,说的不是很顺畅,那我们一起来解决吧!
2、同学们看到第一二句,(媒体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轻声读一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看插图,也可以在旁边打上问号,待会讨论。

3、同学们完成了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你来说,哦,你不理解“和谐”的意思,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谁还有疑问的?你来说,(生:为什么要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哪位同学帮她解决,你来,你理解的很到位,因为无风时的洞庭湖面,十分平静,没有一丝风浪,所以作者把它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

你们能读出这种这种宁静柔和的美吗?来读读,要读的轻一点,再读!谁还有疑问的,你说,(生:为什么把洞庭湖说成是潭面),同学们看图,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明白了吗?现在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你来,(生: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

)你理解的真到位!
4、同学们看到第三四句,(媒体出示句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理解这两句诗,同学们除了可以用刚才的方法:查查字典,同学间互相讨论,或提出问题,还可以展开你的想象。

5、出示词语,“遥望”是什么意思?(远看),“翠”呢?(苍翠)。

你们知道这两句用了什
么写作手法吗?你说,是的,句子中作者展开了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

说一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生:作者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也就是白颜色的盘子;把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你理解的很正确,那把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意思?你来说,(生: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啊。

)读读这两句,读出美的感受。

6、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洞庭湖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你说,你也来说说,是的洞庭湖非常的美,(板书:美),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读出美的感受!
7、这也是写景的诗,与《独坐敬亭山》有什么区别?比较阅读这两首诗,自己思考。

谁来说一说呢?你来,你也来说一说。

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

《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再齐读《望洞庭》。

四、拓展延伸,深入感悟
1、(出示媒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句,同学们把这首诗读读,读完有什么感受呢?你说,你也来说说,课文你们可以去读读诗人刘禹锡的其他作品!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望洞庭》。

3、写一写:秋天的夜晚,明月高照,站在洞庭湖边,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想到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1洞庭湖
湖光、秋月
潭面(美)
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