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研究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手机成瘾是指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过高,无法自控地停止使用手机。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加,手机成瘾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手机成瘾的现状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首先,我们对100名18岁至30岁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其中有近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手机成瘾的倾向。
此外,有60%的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6小时,每晚睡觉前还要使用手机的达到了70%。
在人们过度使用手机的原因方面,调查显示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交媒体和游戏。
近8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在社交媒体上浏览和发布信息,4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玩手机游戏。
其他原因包括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和工作,使用手机放松和娱乐等。
手机成瘾对个人健康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过度使用手机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果,有近50%的受访者表示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导致失眠问题。
此外,过度使用手机还容易导致眼部疲劳和颈椎病等健康问题。
手机成瘾对社交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近60%的受访者表示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导致与朋友和家人的关系变淡,有30%的受访者甚至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与朋友产生争执。
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手机成瘾影响了他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为了减轻手机成瘾的影响,我们还针对手机成瘾的受访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时间管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其次,可以尝试逐步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找到其他适合自己的娱乐和放松方式。
此外,限制使用手机的地点,例如在睡觉前不使用手机,并将手机放在一定距离之外,以避免过度使用。
总的来说,手机成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个人健康和社交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手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关系。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便捷性的增加,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日益严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的分析1.心理需求满足机制大学生手机成瘾背后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心理需求满足机制、自我调控机制和社会认同机制。
首先是心理需求满足机制。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的信息获取需求日益增强,而智能手机作为信息获取最便捷的工具之一,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
手机还可以满足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使得大学生愈发地依赖手机。
2.自我调控机制其次是自我调控机制。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处于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成长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需要进行调控。
而手机中的游戏、社交媒体等功能往往会激发大学生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容易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3.社会认同机制最后是社会认同机制。
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手机使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难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手机成瘾的心理。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和社会焦虑的影响,从而沉迷于手机中无法自拔。
1. 教育心理健康知识为了防止大学生沉迷手机,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手机成瘾的危害,并学会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
教育机构还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邀请心理学专家给学生讲解手机成瘾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2. 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学校可以制定手机使用管理制度,限制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内使用手机。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锻炼、学习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以减少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
3.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教育机构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对手机使用进行自我管理。
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设置时间提醒、锁屏密码等方式,限制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和频率。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报告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报告引言在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大学生群体也成为了手机成瘾的高风险群体。
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原因以及对其生活和学业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使用了两种数据收集方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我们在某大学内发放了30份问卷,并在两个月内进行了一次实地观察。
问卷调查采用以下主要问题:1.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有多长?2.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 大学生是否有手机上瘾的感觉?4. 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是否能够自律?5. 大学生手机成瘾对生活和学业的影响如何?实地观察主要观察了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间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结果问卷调查结果1.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为4小时。
2.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包括社交媒体使用、娱乐、学习和工作等。
3. 9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有手机上瘾的感觉。
4. 70%的大学生承认他们无法自律地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
5. 大学生手机成瘾对生活和学业的影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以及社交能力下降等。
实地观察结果在课堂上观察到,在一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内,大约有70%的学生使用手机,其中50%以上的学生使用手机超过30分钟。
在课间休息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手机。
观察还发现,即使在没有手机使用限制的大学教室环境下,部分学生还是会暗自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媒体和游戏等活动。
讨论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普遍存在手机成瘾的问题,其中90%的受访者有手机上瘾的感觉。
2. 社交媒体使用是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类社交平台的浮躁和虚假信息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
3. 大学生普遍缺乏自律,在手机使用上无法控制自己。
这可能与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力有关。
4.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量使用手机导致大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社交能力下降。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手机普及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突出。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依赖:手机成瘾者对手机的使用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手机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强烈的依赖感来源于手机给予他们的满足感,比如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游戏中的成就感等。
2. 回避现实:手机成瘾者借助手机世界中的各种娱乐活动,逃避现实生活中可能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手机成为了他们控制情绪和放松心情的工具。
3. 自我肯定:手机成瘾者通过手机获得的社交认可和自我满足感来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在手机世界中,他们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来获得别人的赞赏和认可。
4. 无聊的填补:手机成瘾者往往在无聊、单调和寂寞的时候沉迷于手机。
手机成为了他们打发时间和消磨寂寞的工具。
1.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可参加各种健康的兴趣爱好,如运动、音乐、书法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2. 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大学生应通过其他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爱好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仅依赖于手机来获取他人认可。
3. 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帮助大学生增强应对压力和焦虑的能力,提高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讲座和培训,针对手机成瘾问题进行宣传和教育。
4. 限制手机使用时间和方式:学校和家长可以制定一些规定,限制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和方式。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将手机关机或者调至静音模式,鼓励学生与同学面对面交流,在宿舍设置手机禁用时段等。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复杂多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策略进行干预。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成瘾现象。
这不仅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有必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以帮助他们摆脱手机成瘾的困扰。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1. 社交焦虑大学生处于一个社交较为频繁的阶段,他们对于社交关系的需求较为迫切。
由于社交技能的不足以及对于社交能力的不自信,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过手机来进行社交,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社交焦虑。
这种手机作为社交工具的使用习惯逐渐演变成了手机成瘾行为。
2.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阶段,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当手机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后,他们很难控制自己对手机的使用,特别是在焦虑、无聊、孤独等负面情绪的驱使下,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的行为。
3. 心理依赖大学生往往对手机产生了一种心理依赖,他们习惯性地依赖手机来获得信息、消遣和娱乐,甚至把手机当做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来对待。
一旦失去了手机,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取信息和社交而产生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
4. 奖赏机制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和游戏往往采用了奖赏机制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
当大学生不断地通过手机应用获得奖赏时,他们的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等激素,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的行为。
1. 提供社交训练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提供社交训练,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交技能和自信心,减轻社交焦虑,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可以通过开展社交活动、组织团队合作和沟通培训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改善社交技能,并鼓励他们掌握更多的社交方式。
2. 培养自控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自控力训练课程等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汇报人:目录•引言•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手机上瘾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的成因分析•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上瘾的解决方案与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当前智能手机普及率高,大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的人数众多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探讨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对于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背景和意义采用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探讨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及其影响通过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其上瘾程度和相关因素研究目的和方法02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持有率达到98%,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至少一部手机。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差异不大,说明手机已经普及到各个年级的大学生中。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逐年上升,且更换手机的频率也较高。
大学生手机持有率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普遍较长,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超过5小时。
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较长,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玩游戏或看视频。
晚上在宿舍熄灯后,大学生依然使用手机,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大学生在课堂、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场所都使用手机。
课堂上的手机使用率较高,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玩游戏或看视频。
图书馆是大学生自习和查阅资料的地方,手机使用率也较高,但多数是为了学习目的。
03手机上瘾对大学生的影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容易导致颈椎疲劳和疼痛,甚至引发颈椎病。
颈椎问题睡眠障碍眼睛疲劳晚上看手机会使人兴奋,难以入睡,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不足和失眠等问题。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干涩和近视等问题。
03020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频繁使用手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影响学习成绩。
学习效率降低手机上的信息往往比较碎片化,学生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容易养成浅阅读和浅思考的习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
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控制使用时间:大学生应该为自己设定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限制,例 如每天2-3小时,其余时间尽量远离手机。
2、制定使用计划:大学生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包括学习、休 息和娱乐等方面的时间分配,以避免长时间沉迷于手机。
3、发挥学校作用:学校可以加强课堂管理,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同 时组织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成瘾。
谢谢观看
参考越普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都产生 了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运动干预方案对大学生手 机成瘾的影响,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验证其有效性。
手机成瘾是指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的依赖和渴求,无法自行控制,导致负面影 响的行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受到手机成瘾的困扰。研 究表明,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现状
1、身心健康问题: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可能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疼痛、睡眠 质量下降等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学业影响:部分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社交媒体,忽略学业,导致学习 成绩下降。
3、社交能力不足: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 往能力下降,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
2、长时间连续使用手机,影响学习和睡眠质量,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3、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的渴求,导致手机成瘾,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如 焦虑、抑郁等。
1、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咨询、 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
2、行为干预:通过制定手机使 用规范、设置时间限制等措施, 直接控制手机使用行为
本次演示通过对大学生手机心理渴求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及成瘾干预方法的研 究,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了参考。然而,由于手机成瘾问题日益 严峻,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也需要完善 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手机使用行为,以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程度的提高,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逐渐突显,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智能手机成瘾不仅对大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对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了困扰。
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成瘾干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冲动性是智能手机成瘾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表现为对手机过度依赖,无法抑制的使用欲望和频繁的使用行为。
这种行为与个体的冲动性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与智能手机成瘾存在关联的冲动性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是情感冲动,即通过使用智能手机来逃避或缓解负面情绪;二是认知冲动,即受智能手机使用相关信息或应用的诱惑所驱使的冲动;三是行为冲动,即出现频繁使用智能手机的冲动,即使明确意识到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害。
因此,了解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是制定成瘾干预对策的重要基础。
除了冲动性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因素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起到了推动作用。
首先,个人特质是影响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性格特质中的外向性、神经质、人际关系需要和自尊与控制需求与智能手机成瘾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个人的心理特征在智能手机成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次,家庭和环境因素也对智能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态度以及同伴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水平都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有关。
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智能手机成瘾提供了温床,因为大学生通常通过智能手机来参与社交网络,获取社交信息以及展示自我。
这些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加剧了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和成瘾。
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成瘾干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向大学生普及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帮助他们提高对成瘾行为的认知。
其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鼓励参与体育运动和其他社交活动,有效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技术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但同时,也催生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出现。
手机成瘾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与生活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势在必行。
1.奖励机制大学生在玩手机时,通常会有一定的收获,例如通过游戏成功通关、完成任务等,会得到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可以让他们获得快乐感和成就感,进而加强他们对手机使用的依赖性。
2.情感依赖手机成瘾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大学生的情感依赖有关。
现在很多大学生存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空虚,找不到情感寄托点,而手机可以提供一种短暂的寄托,帮助大学生缓解情感上的焦虑感。
3.压力缓解大学生在应对学业、个人生活等方面时,常常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手机成瘾则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因为手机可以提供一种放松、逃避的方式,使大学生暂时忘却自我面对的问题,缓解精神压力。
二、教育策略1.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例如规定时间使用,避免使用手机带到床上,也可以拓展孩子兴趣,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爱好,让他们形成对手机的合理和科学的认识。
2.学校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科普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手机成瘾的危害与影响,提高学生防范手机成瘾的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学生手机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例如,在教室内规定不能使用手机等措施。
3.个人自我管理大学生也要有自我管理意识,遵守规定、合理规划时间、学会分配时间、切勿过度使用手机。
正视个人情感问题,尝试寻求更加积极的解决方法,如与他人分享,沟通交友等方式来对个人情感问题进行缓解三、总结大学生是年轻人群体中最易出现手机成瘾的人群之一,应引起家庭、学校、个人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自我管理的方式,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为其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摘要】手机成瘾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探讨了影响成瘾的因素和心理特征。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教育策略,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主要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沉迷于社交媒体、游戏等应用,影响学习和生活。
教育策略应注重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提高自控能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
本研究对未来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教育策略、因素、心理特征、有效性评估、启示、未来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手机成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长不断增加,使得手机成瘾问题逐渐凸显。
手机成瘾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其他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社交能力减弱、情绪波动增加等诸多负面影响。
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对于帮助大学生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避免成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为未来防治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建议。
通过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手机成瘾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了解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问题,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深入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揭示其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手机普及率的增加,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逐渐受到社会关注。
手机成瘾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给个人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手机成瘾是一种相对新兴的问题,其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还有待深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背后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如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社交压力过大、心理依赖等。
这些心理机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探究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和预防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识并克服手机成瘾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目前,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严重,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找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教育机构和家庭提供更科学的策略,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成瘾的困扰,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社交生活中去。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分析手机成瘾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突出。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游戏的诱惑:大学生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游戏中的虚拟世界让他们能够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困扰。
2. 社交焦虑: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中可能感到不安和自卑,手机成瘾可以让他们通过社交软件获取虚拟的认可和关注。
3. 缺乏自律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较弱,容易沉溺于手机带来的快感。
4. 孤独感和寂寞感: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时,可能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手机成瘾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一种途径。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
高校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激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探究引言自智能手机的问世以来,其成为了现代高校生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智能手机使用引起的成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激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并提出一些成瘾干预的对策。
激动性成瘾激动性成瘾是指人们在无法抑止自己行为的欲望下,通过迅速满足行为来获得快感。
高校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激动性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满足感:智能手机成瘾者往往期望马上获得信息、社交媒体的消息更新等。
这种快速满足感让他们逐渐陷入依靠并无法自拔。
2. 社交压力:高校生在平时生活中需要频繁地与同龄人进行社交,智能手机成为了维系这种社交的工具。
无法离开智能手机意味着无法参与到身边的社交活动中去,这一压力加剧了智能手机成瘾的激动性。
3. 数字化生活:现代高校生的生活逐渐依靠于智能手机,从进修到娱乐,几乎全部生活方面都与手机休戚与共。
这种数字化生活让高校生无法割舍与智能手机的干系,从而增加智能手机成瘾的激动性。
其他相关因素除了激动性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与高校生智能手机成瘾相关的因素:1. 自我控制能力:探究显示,低自我控制能力的高校生更容易成为智能手机成瘾的受害者。
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往往无法抵挡智能手机诱惑,长时间使用手机。
2. 孤独感:高校生面临着许多转变和压力,适应新环境和建立新社交干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那些感到孤独的高校生来说,智能手机成为了避开现实并获得安慰的手段,使他们更容易陷入成瘾。
3. 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生智能手机成瘾的进步与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有密切干系。
例如,焦虑、抑郁等情感问题会加剧对智能手机的依靠程度,往往导致成瘾。
成瘾干预对策为了援助高校生摆脱智能手机成瘾,推出以下一些干预对策:1.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高校生可以通过参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培训和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控制欲望和行为的能力。
例如,进修专注力训练、心理调整等技巧。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研究1 引言1.1 论题提出背景手机是21世纪最为普及的电子产品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
在欧美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生频频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这是由于年轻人比其他年龄群体更容易产生手机使用问题[2]。
再看大学校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宿舍里,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的学生比比皆是。
高频率、长时间地使用手机的个体,在心理上会对手机产生依赖,重度者一旦离开手机就会心神不宁,并伴随各种负面情绪。
由于手机的普及率比电脑更高,手机成瘾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网络成瘾,成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和研究者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归属感,从而增进其幸福感[6]。
而社会支持不足则有可能引发各种问题,如适应不良[7]等。
早期有关成年人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学术界将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问题上。
由于不同的学者研究方向的差异,尚且没有统一而完整的社会支持理论体系,因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兴领域。
对大学各个方面的适应,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竞争加剧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重大考验。
良好的学校适应不仅是本科阶段学业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还会继续对个体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3]。
另一方面,一旦学校适应不良,则有可能引起抑郁[4]、成瘾[5]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由于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学校适应问题。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完善学校适应的理论框架,构建切实可行的支持体系,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课题。
由此可见,研究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存在文化差异。
因此,切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2 概念界定1.2.1 手机成瘾倾向手机成瘾倾向,又叫手机依赖倾向、手机过度使用倾向。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近年来,手机成瘾问题逐渐受到,许多学者对手机成瘾进行了研究。相关研 究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学业成绩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 手机使用时间、频率和类型也是评估手机成瘾的重要指标。
大学生手机心理渴求感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和兴趣爱好,导致社交能力下降;
二、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个人特质如自尊心、自律性、焦虑等都可能影响大学生手机 成瘾倾向。例如,自尊心较低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通过手机来寻求安慰和满足感; 自律性差的大学生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焦虑感强的大学生可能更容易 沉迷于手机以逃避现实压力。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例如, 家庭环境可能影响孩子的手机使用习惯;学校教育方式可能影响学生对手机的依 赖程度;社会压力可能促使大学生通过手机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 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以作为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有效工具。其次, 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频率和行为模式与他们的成瘾程度密切相关。最后,通 过该量表,我们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手机成瘾倾向,需要引起足够 的重视。
本研究编制的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手机使用 情况和成瘾程度。通过该量表,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与他们的学 习成绩、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 和治疗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 和治疗方法,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特点
1、依赖性: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高度依赖是手机成瘾倾向的主要特点之一。 他们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娱乐、学习等多种活动,导致一旦离开手机就会感到焦 虑、不安和失落。
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精选3篇)
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精选3篇)大学生手机依赖篇1我们所说的“手机依赖”主要是指个体形成的一种对手机的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比如说如果手机没有带在身边就会有心烦意乱的感觉;一段时间听不到手机的铃声,就会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等等,这些类似的行为都可以算作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被调查对象中约有60.8%的大学生平时必须把手机带在身边,仅有约2%的大学生平时几乎不带手机在身边。
在面对“您在走到离家约100米的地方突然想起手机没有带,您会回去取吗”这个问题时,仅有10%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回去取;更多的人则选择了“不一定,看情况”和“一定”的选项。
而在面对“如果让您克制不用手机,您能坚持多长时间”的问题时74.5%的大学生只能坚持半天或一天。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约49%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会超过3小时以上。
这些调查数据可以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对手机媒介产生了依赖性。
通过深度访谈法我们也发现:在大学课堂上几乎每堂课都会听到手机铃声,尤其是人数较多的一些公共课和选修课;其次,无论是在课间喧闹的走廊、食堂还是安静的图书馆,都会很容易看到手机不离手的大学生;也有不少被访者坦诚如果手机忘在寝室就会有心里发慌的空落感,有时候还会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和振动当成自己的手机响声进而去看手机。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大学生对手机产生强大的依赖性?我进行了以下原因的分析:一、手机功能的强大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对象中约94%的大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机。
智能机较之普通机的功能更加齐全和强大,它可以满足大学生对上微博、刷人人、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玩游戏等多种功能的需求。
而且现在的智能机可以直接连接到无线网络,大学生可以不必担心手机流量使用超额的问题,从而可以自由的畅游网络。
在深度访谈中我甚至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认为手机可以代替其他的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与活动。
二、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大学是一个大学生在各方面再发展、再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对信息和知识渴求的黄金阶段。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研究与对策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引导孩子正确使 用手机,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制定相关法规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限制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和 场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社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有手机上瘾问题的 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机使用成瘾与多种因素相关
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性别、性格、家庭背景、专业、学校类型等因素均有一定的 关系。
手机使用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
长时间的手机使用可能导致大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睡眠质量下降、近视率增加等问题。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中国高校大学生,对于其他国 家或地区的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尚无涉及。
02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的 描述
上瘾现象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现象是指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生活、学习、健康等 方面受到负面影响的一种行为成瘾。
特征
沉迷手机、难以自拔、无法控制使用时间、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损害身体 健康等。
上瘾现象的普遍性
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并保持高频使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手机上 瘾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增加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减少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
提供替代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化节、运动会等,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对社会的建议
此外,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的现象与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因素没 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缺乏运动和不良的作息习惯与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瘾有一 定的相关性。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教育策略的制定变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1. 社交需求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社交需求非常强烈。
手机成为他们与外界社会联系的重要工具,通过手机社交软件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进行交流。
大学生渴望得到社交网络的认可和关注,而手机成为了他们实现这一需求的途径。
2. 消遣娱乐大学生生活节奏紧张,课业繁重。
手机成为了大学生放松自我、消遣娱乐的重要方式,通过手机可以观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等,从而获得愉悦感和快乐。
3. 不安全感许多大学生对未来感到不安,面临着学业、职业选择等重大决定。
手机成为了他们面对现实问题时的一种逃避手段,通过沉迷于手机中,可以暂时忘却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4. 自我认同大学生在探索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手机成为了他们表达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工具。
通过手机社交软件发布自己的状态、照片、视频等内容,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从而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二、教育策略研究1. 增强自我意识学校教育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学校及家庭应当共同努力,推动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规范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提倡多参与体育锻炼和社交活动,逐渐减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3. 增加社交交流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社交活动,提供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大学生感受到真实社交的乐趣和满足感。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现实社交的兴趣,减少对手机社交的依赖。
4. 家庭教育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手机使用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之而来的手机成瘾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大学生手机成瘾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来应对这一问题。
1. 社交需求满足手机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社交工具,他们可以通过手机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交流。
各种社交软件也让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地参与社交活动,这种便利和快捷使得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手机。
2. 实时反馈的满足在使用手机时,大学生能够获得即时的反馈,这种即时满足能够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从而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会让大学生对手机使用产生依赖,进而导致手机成瘾。
3. 个人情感调节手机可以成为大学生情感调节的一种手段,他们可以通过手机来排解压力、寻找安慰和抒发情感。
长期以来,手机成为了大学生情感调节的重要途径,导致他们对手机产生了依赖。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1. 学习成绩下降大学生手机成瘾会使他们沉迷于手机,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也会对视力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2. 社交关系变差手机成瘾会让大学生对现实社交关系产生疏远感,他们更愿意与手机进行互动,而忽略了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长此以往,手机成瘾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手机成瘾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会出现抑郁、孤独、焦虑等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教育策略研究1. 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学校和家长应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学会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和频率,培养他们对手机的理性认知和使用习惯。
2. 增加线下社交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线下社交活动,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真实的社交,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对现实社交关系的重视。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严重。
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沟通、娱乐和学习工具。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已经升级为成瘾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对策。
首先,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具有冲动性。
冲动是指一种倾向于立即满足欲望的行为。
智能手机作为迅速满足欲望的工具,引发了大学生的冲动反应。
研究表明,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而智能手机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手段。
当遇到压力或不愉快的情绪时,他们会刷微博、玩游戏或看短视频等来寻求暂时的缓解。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从而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和成瘾。
其次,还存在其他相关因素导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手机成瘾的泥淖。
在社交媒体上获取到的点赞、评论和分享会带来成就感,进而形成强化行为。
此外,智能手机成为了大学生与他人沟通的主要途径,他们通过社交软件与朋友交流,这也增加了对手机的依赖。
此外,过度使用手机也与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有关。
大学生在玩手机的时候会忘记时间,无法自主地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
对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干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监督和教育。
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大学生沟通,提醒他们手机成瘾对学业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大学生应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时间管理。
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并制定科学的手机使用计划,限制每天的使用时间。
此外,可以尝试与朋友或家人进行交流,通过社交活动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最后,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来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成瘾。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手机成瘾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024年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与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然而,过度依赖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成瘾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并研究有效的成瘾干预对策。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1. 冲动性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主要表现为对手机的强烈渴望和无法自控地使用手机。
这种冲动性往往与个体的心理需求、社交压力和娱乐需求等有关。
2. 相关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自我控制能力、家庭环境等。
例如,内向、焦虑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智能手机成瘾的受害者。
(2)社会环境因素: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游戏的盛行等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方式,而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成瘾。
(3)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也会影响孩子的手机使用习惯。
例如,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孩子更易产生手机依赖。
三、成瘾干预对策研究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干预对策: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方式。
2. 家庭支持与引导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例如,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监督孩子遵守规则等。
3. 增强社会监管与引导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的监管,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4. 提供替代性活动学校和社区应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运动场所,如体育俱乐部、文艺社团等,以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5. 心理干预与治疗对于已经成瘾的大学生,应提供心理干预与治疗服务。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多种方法,帮助其戒除手机成瘾,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1.1 论题提出背景手机是21世纪最为普及的电子产品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交流工具。
在欧美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生频频出现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这是由于年轻人比其他年龄群体更容易产生手机使用问题[2]。
再看大学校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宿舍里,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的学生比比皆是。
高频率、长时间地使用手机的个体,在心理上会对手机产生依赖,重度者一旦离开手机就会心神不宁,并伴随各种负面情绪。
由于手机的普及率比电脑更高,手机成瘾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网络成瘾,成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受到了社会和研究者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归属感,从而增进其幸福感[6]。
而社会支持不足则有可能引发各种问题,如适应不良[7]等。
早期有关成年人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学术界将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问题上。
由于不同的学者研究方向的差异,尚且没有统一而完整的社会支持理论体系,因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兴领域。
对大学各个方面的适应,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竞争加剧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重大考验。
良好的学校适应不仅是本科阶段学业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还会继续对个体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3]。
另一方面,一旦学校适应不良,则有可能引起抑郁[4]、成瘾[5]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由于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学校适应问题。
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完善学校适应的理论框架,构建切实可行的支持体系,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课题。
由此可见,研究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存在文化差异。
因此,切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2 概念界定1.2.1 手机成瘾倾向手机成瘾倾向,又叫手机依赖倾向、手机过度使用倾向。
是指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行为倾向。
[8]1.2.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缓解精神紧张状态、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11]。
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在个体面对压力产生积极影响,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个体将心理健康状态维持在稳定的水平[9]。
1.2.3 学校适应学校适应是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中,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行为规范要求,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并能主动与别人交往,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具有较为积极的情绪状态。
[10]1.3 研究现状1.3.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研究现状2007年我国香港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率为28.7%,2010年贵州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率测得29.84%[12],而2012年山东省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32.75%[13]。
我国大学生手机成瘾呈现出分布范围广、比例逐年升高的倾向。
我国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现状研究成果丰富多样,进行人口学变量的归类后具有以下特点:1,手机成瘾倾向在性别[16][17][18][19]、专业[16]和是否独生子女[19]上无显著差异。
也有研究认为文科专业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14];2,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班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普遍高于处于中间层的大二和大三学生[14][16][18];3,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更为严重,在恋爱的大学生在总分和各因子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不在恋爱的大学生[17][19][21]。
综上所述,手机成瘾的研究涵盖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但是存在分歧的部分也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
1.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来源平均不足3人,且物质支持高于情绪支持[27],且主要来源于家庭[25] [26]。
大学生获得的情绪支持主要来自于同学和朋友[25],但是在遇到不顺心时,大学生更愿意向同学、朋友甚至网络上陌生人倾诉,以获得关心和安慰;向家人、老师或者心理咨询人员求助的大学生较少[26]。
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一得到的社会支持最多,大二最少;文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理工科学生则偏低。
虽然男女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总量相差无几,但是女生的感受力普遍比男生敏锐,她们感知到的支持比男生更多,也更善于利用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27][28][29]。
1.3.3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现状对大学生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生的适应情况上,对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较少。
以大学新生为对象的几项研究表明,学校适应及各个因子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文科大学生在总分、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学习、择业和自我适应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但是满意度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学生 [22] 。
独生子女的适应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生源地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学生的适应性越好。
[23] 潘朝霞等的研究显示,男生的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大一学生在环境认同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职业选择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学生[24]。
1.3.4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现状已有文献主要以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三者之中的二者进行关系研究,其结论显示:一,有关中学生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不容易产生手机依赖[5],而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则指出客观支持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18] 。
二,暂时没有结论直接显示手机成瘾倾向与学校适应存在相关,但是社会适应水平越好,对手机的依赖就越少[5]。
此外,人格因素既影响手机成瘾[13][21],也对学校适应有预测作用[30],是二者关系的中介。
三,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则学校适应越顺利[31][32],进一步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通过提高大学生在校园环境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水平来促进整体的学校适应[7][31] 。
上述研究结论显示,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三者很有可能是互影响、密切相关的,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整体关系研究。
1.4 研究意义我国的先前研究中,已有关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或学校适应中某两者的部分关系研究,尚无对三者的整体研究以及为何相关的解释。
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显示,手机依赖和社会支持能够预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5],鉴于社会适应与学校适应的内容不同,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可能产生不同的结论。
本研究通过文献搜集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现状,讨论三者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关系,并对如何降低手机成瘾倾向、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以及增强学校适应能力,向社会、家庭、高校和大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
2 研究设计2.1 研究目的与假设2.1.1 研究目的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分析大学生群体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总体情况及其差异,并探讨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建议。
2.1.2 研究假设一、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存在,社会支持水平较高,学校适应状况良好。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著。
三、大学生学校适应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即学校适应随手机成瘾倾向的升高而降低,随社会支持的提高而提高。
2.2 研究方法2.2.1 研究对象以盐城市两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整体取样和分层抽样的方式对420名学生进行问卷施测。
回收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为89.3%。
2.2.2 测量工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由熊婕[33]等于2012年编制,问卷采取5点评分,从“非常不符”到“非常符合”分别判定为1到5分。
量表共16个条目,分为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因子。
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91,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社会支持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包括10个项目,共3个因子: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表格中简称为利用度)。
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该量表进行了部分条目的修订,将选项中的“同事”改为“同学”,“单位”改为“学校”,删去“配偶”和“儿女”的选项。
研究表明,修订后的量表与未修订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93,符合信效度要求[b],可以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方晓义等[34]于2005年编制,该量表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量表共60个项目,分为人际关系适应(表格中简称为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七个因子。
量表分为5级评分,从不同意到同意依次判定为1到5分。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高达0.93,重测信度接近于1,信度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指标。
2.3 施测步骤及数据处理问卷在课堂上发放,主宣读指导语,要求被试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问卷。
将整理出的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9进行分析,主要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3 结果3.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研究3.1.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现状研究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分为5级评分,平均分超过3分即判定为手机成瘾,本研究中33.87%的大学生被判定为手机成瘾。
使用智能手机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6.53%。
手机成瘾倾向总分均值为44.70分,标准差9.881,最高分为76分,最低分16分。
由表3-1可得,戒断症状因子的均值最高,其次是突显行为因子和社交抚慰因子,心境改变因子的均值最低。
注:M代表平均数,SD代表标准差.下表相同3.1.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现状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平均分为35.96,标准差为5.670。
其中最低分为19,最高分为51。
由于客观支持因子里,多选项目大量存在,而其他两个因子以单选题为主,计分方法不同,故无法进行因子间的均值比较。
由表3-2可得,危机情况下,给大学生提供支持的平均人数超过3人,其中情绪支持多于物质支持。
表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类型比较3.1.3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现状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得分总体上呈正态分布。
总平均分为190.31,标准差为4.287。
其中最高分270,最低分105。
由表3-3可得,大学生学校适应中自我适应因子的均值最高,其次是情绪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满意度因子的均值最低。
表3-3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3.2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3.2.1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比较表3-4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M±SD)注: *P<0.05, **P<0.01, ***P<0.001 下表同.由表3-4可得,手机成瘾倾向总分、社会支持总分、学校适应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均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