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平介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浅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
题目作者生平介绍在语文教学中
的作用浅识
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
姓名陈红娟
专业人文教育(中文)
学号20113030103
指导教师魏斌宏
提交日期2015.3.27
作者生平介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浅识
摘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使得语文教学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文学素养和实现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作者生平是丰富多彩的,立体独特的。本文将从“激发兴趣”,“实现德育”,“文学性教育”三方面浅识中学语文教学中作者生平介绍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作者生平兴趣德育文学素养
在西方,韦勒克和沃伦在《文艺理论》一书中说:“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
在我国“知人论世”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和处境,创作的时代和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这一原则也被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这一课题中,关于如何介绍作者背景的研究论文比较少,一些中学语文教学的专著和相关期刊上也较少提及。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撰写的有关背景知识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的文章中有提及作者背景的相关论述。截止2015年1月1日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作者介绍”并包含“中学语文”显示记录为11条,输入“作者介绍”并包含“语文”显示记录29条。这些文献资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认为从介绍作者的方式出发,提出要立体独特。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介绍课文作者》(庞东邦《文学教育》2014.3)。文中提出“作者介绍应该立体化,不要像公式一样介绍给学生,”如:讲鲁迅时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革命加,思想家,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等等。”他指出这样做的弊端是提出“作者介绍应该立体化,不要像公式一样介绍给学生,”讲鲁迅时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革命加,思想家,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等等。”他指出这样做的弊端是鲁迅成为“学生期末背诵的一个条目。第二类是从作者介绍的内容出发,另有学者指出,有很多老师在介绍作者时存在一个误区,“不加挑选,漫无目的,不着边际”,他认为介绍作者的生平应该有针对性,根据文学作品的解读需要,有选择的介绍。如《材料要精当时机要巧妙——论语文教学中的“生平背景”介绍》(李梁《杭州教
育学院学报》1998.9)。第三类是从介绍作者生平的作用出发,提出在教学中介绍作者的生平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领悟文本意蕴,内化情感共鸣。”如《“知人论世”在语文文本解读中的解读运用的误区及解析》(陈菊《职教通讯》2013年第35期)。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也有学者指出“要呈现给学生一个血肉丰满又充满人性的作家”有助于学生爱文学。如《通过多样化的导入构建有效课堂》(刘萍《语文教学通讯》2012.1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在作者介绍这一命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有必要在学习和整理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争取提出自己的观点。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语文老师也不应该只是把知识从书本搬到课堂的搬用工。长期以来,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对高分的追求,我们的语文课堂丧失了应有的魅力和活力而变成了对语文知识不断重复地机械性记忆。在介绍语文教学篇目的作者时,教师们大多按照“姓名——生卒年月——主要成就——代表作品等”这样的固定模式,一位位思想丰满,个性独特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一个个条目。这种模式化的作者介绍方式,不仅无法让学生真正的走近作者,反而让作者和学生的关系更疏远;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反而抹杀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作者介绍应该避免刻板乏味,千篇一律,应该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中学语文教材中作者大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人,介绍要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用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此外,作者介绍不应只是课堂教学不可避免的一个“过场”,应该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
一.通过作者介绍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以认知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1](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l月第l 版.第156页)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很多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和教学成果,发明创造了很多“秘诀”,语文课堂的教与学都是围绕一系列教法和学法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学生对语
文课的兴趣在此过程中逐渐丧失,没有兴趣何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而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最基础的成分,所以说兴趣是语文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2](陈林林《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研究》2011.6)语文课的学习材料就是一遍遍文学作品,如何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对作品中的描写感到陌生,在学习之前就产生了排斥心理。受孟子“知人论世”理论的影响,很多老师把作者介绍放在导入环节,然而罗列式,公式化的介绍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排斥心理衍生为产生了厌恶感。激发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就是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厌恶感。青少年的情感活跃,很容易对有趣和感性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既然学生对学习的文本没有兴趣,而作者介绍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从“从爱乌及”这个词语中得到启示,即让学生先对文本的作者产生兴趣,再近一步对文本产生兴趣。
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很多学科偏重于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语文学科是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气息,最具有浪漫气息的学科。”[3](陈林林《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研究》2011.6)。故事有着生动曲折的情节和鲜活的主人公形象,“学生对故事有着特殊的情节。”[4](张炜炜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故事法《教学研究》2011.8)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
[5](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获得语文教学资源的途径也更加多元。教师在教学之前要把所获得关于作者的大量纷杂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利用语文课优美的语言特色,让枯燥乏味的作者介绍通过情趣盎然的故事讲授给学生,点燃学生的热情。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篇鲁迅的作品,如在讲授《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查阅鲁迅的相关传记和资料,把鲁迅为何去日本留学以及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经历通过声情并茂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感受作者的民族气节,心生敬意,激发的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欲望,“有了兴趣,就会盯住自己所关心的事物,激发内在潜能去不断的了解和认知,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研究。”【6】(《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里景芳2012.5)。“吸引性和愉悦感是产生兴趣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能从吸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