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试题二原题
社会心理学试题二(原题)
社会心理学试题一、单选题:1、霍尔(E. T Hall,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 )。
A、0英寸~18英寸B、12英尺~25英尺C、4英尺~12英尺D、1.5英尺~4英尺2、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 )。
A、身体运动B、外部语言C、姿势D、触摸3、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态度B、利益C、社会视角D、控制点4、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 )协变。
A、规律性B、特异性C、共同性D、一致性5、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D、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6、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 )。
A、竞争B、让步C、合作D、妥协7、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 )。
A、目光B、姿势C、面部表情D、空间距离8、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 )。
A、角色期待B、评价标准C、基本规范D、印象定9、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 )。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时代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10、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 )。
A、逆反B、反模仿C、反暗D、真暗示11、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1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 )的联系。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经常会被他人的行为和观点所影响。
以下哪个概念用来描述这种现象?a) 自尊b) 孤立c) 社会影响d) 内隐性个性答案:c) 社会影响2. 当一个人出现错误时,其他人常常会通过怀疑自己的观点来降低不确定性。
以下哪个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a) 社会认知理论b) 自我确认理论c) 干预理论d) 应对机制理论答案:a) 社会认知理论3. 集体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是「走群体思维」,其中个体决策被群体的共同观点所影响。
以下哪个概念最能描述这种现象?a) 社会影响力b) 群体思维c) 自我反省d) 市场导向答案:b) 群体思维4.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指的是当个体的行为与其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
以下哪个术语描述了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以减少认知失调?a) 显著性评价b) 授权分配c) 自我感知理论d) 一致性理论答案:d) 一致性理论第二部分:简答题1. 解释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认知和评估的过程。
其核心概念包括自我概念、他人概念和自我知觉。
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特征和属性的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形象的看法。
他人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特征和属性的认知,包括对他人的印象和评价。
自我知觉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态度和情感的感知和理解。
2. 论述群体思维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决策和意见会受到群体共识的影响。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采纳群体的共同观点。
这种影响往往是基于个体对群体社会认同的需要,以及对群体观点的认可。
群体思维对个体决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偏差:个体在群体中往往接触到比较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了与群体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 规范性压力:个体在群体中面临来自其他成员的期望和压力,并可能会因此调整自己的观点和决策。
- 决策风险:个体在群体中可能会放弃个人对决策的质疑和评估,而出于避免群体冲突的需要,倾向于采纳群体观点。
社会心理学试题二(原题)
社会心理学试题一、单选题:1、霍尔(E. T Hall,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 )。
A、0英寸~18英寸B、12英尺~25英尺C、4英尺~12英尺D、1.5英尺~4英尺2、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 )。
A、身体运动B、外部语言C、姿势D、触摸3、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态度B、利益C、社会视角D、控制点4、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 )协变。
A、规律性B、特异性C、共同性D、一致性5、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D、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6、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 )。
A、竞争B、让步C、合作D、妥协7、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 )。
A、目光B、姿势C、面部表情D、空间距离8、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 )。
A、角色期待B、评价标准C、基本规范D、印象定9、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 )。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时代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10、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 )。
A、逆反B、反模仿C、反暗D、真暗示11、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1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 )的联系。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社会心理学(二)试题社会心理学(二)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B.去个体化理论C.个性理论D.群体压力理论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B.群体任务C.群体规模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B.坎贝尔C.亚当斯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B.罗廷C.谢罗德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B.群体本身特点C.社会因素D.信息因素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侵犯诱因理论D.挫折—侵犯理论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B.自我障碍模型C.习得无望模型D.自我服务模型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B.普遍性与特殊性C.社会学观点D.行为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B.依靠生活经验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B.需要C.外界环境D.社会实践E.社会化3.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 )。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8年01月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描述阶段指的是( D )A.19世纪60年代~20世纪20年代B.18世纪50年代~20世纪初C.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D.19世纪50到60年代~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史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社会心理学在哲学和普通心理学中积累的阶段(公元前4世纪-公园19世纪中叶);2、社会心理学的描述阶段(19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20年代)。
多数研究人员把经验描述的社会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定在1859年,因为这一年,斯坦达尔和拉扎鲁斯开始合作发行一份德文杂志《人种心理学和语言学》;3、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0世纪20年代-)12-15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C.个性理论D.群体压力理论J.布雷姆1966年进行的“心理对抗”实验。
他通过实验证明,“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在自由地从事一项习惯的行为时,如果他的自由被取消或受到取消的威胁,就会产生心理抗拒现象。
•"(Brehm,•J.•W.•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reactance.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6,P.15.)抗拒的程度与这样两个因素成正比:(1)被取消或受威胁的自由的重要性;(2)该种自由行为的比例。
•而这种心理上的抗拒可视为是一种旨在重新确立被取消或受威胁的自由的动机状态。
(网)3.个体欲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部分是通过对观察_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推论而得来的。
( B )A.他人外显的行为,行为发生的环境B.自己外显的行为,行为发生的环境C.自己内在的状态,行为发生的环境D.他人内在的状态,行为发生的环境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_________提出来的。
2社会心理学试题
社会心理学试题1. 一个人与外界接触或与他人交往而使行为和行为倾向产生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称(C )。
A.内驱力B.奖赏C.学习D.惩罚2.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C )。
A.习得性动机B.抱负动机C.成就动机D.社会动机3.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
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 )。
A.越少B.会增加C.越多D.越难预测4.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D )的过程。
A.心理健全的人B.成年人C.合格社会成员D.社会人5.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的三个根本成分是:激情、亲密和(B )。
A.浪漫B.承诺C.同情D.好感6. 以下哪些经历并不能导致自卑的形成?(C )。
A.惯常的惩罚、忽视或虐待B.来自社会对其有偏见的家庭或社会组织,比如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低C.属于家庭中的同类分子D.持续的紧张或苦难。
7.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B )。
A. 社会心理学B. 应用心理学C. 发展心理学D. 比较心理学8.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群体,该群体的规范往往成为约束他们行为的标准,社会心理学中讲这样的群体称之为(C )。
A. 小群体B. 正式群体C. 参照群体D. 内群体9. 下列谚语哪个最符合态度改变的强化理论( A )。
A. 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是真理B.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C.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D.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10.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A )。
A.社会性B.经济性C.繁衍性D.激情性11.从众是一种(A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被动地B.主动地C.积极地D.有效地1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 A )的关系。
A.心理上B.行为上C.价值观上D.利益上13.一对青年夫妇,想生孩子,但又怕麻烦,这种矛盾心理属于(C )。
A.双驱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14.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则不包括(C )。
社会心理学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
这本书的作者是A.麦独孤 B.奥尔波特C.莫雷诺D.勒温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
A.莫雷诺 B.瑟斯顿C.麦独孤D.奥尔波特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C.中年D.老年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A.维纳 B.莫雷纳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第1 页共6 页C.麦独孤D.勒温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A.价值观 B.态度C.行为D.理性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C.接受幅度D.拒绝幅度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C.行为观察法D.量表法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C.新近效应D.折扣效应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及答案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是一套社会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个体心理B. 社会行为C. 群体心理D. 社会环境答案:C2.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归因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认知失调理论D. 神经心理学答案:D3. 社会影响的形式包括以下哪一项?A. 群体思维B. 社会支持C. 社会压力D. 所有以上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社会认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群体的认同。
人们倾向于与他们认同的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并与这些群体成员相比,对外部群体成员持有偏见。
2. 描述社会促进和社交抑制现象。
答案:社会促进是指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会提高的现象。
而社交抑制则是指在他人在场时,个体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会降低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通常与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观众的感知有关。
三、论述题1. 论述从众现象及其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答案: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可以减少个体的认知不一致和社会排斥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个体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抑制独立思考和创新。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某公司员工在团队会议中,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很少表达,而是倾向于跟随团队的主流意见。
问题: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并提出改善建议。
答案:这种现象可能是从众效应的体现,员工可能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受到排斥,或是因为社会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改善建议包括鼓励开放的沟通环境,确保每个人的意见都能被听到和尊重,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员工独立思考。
结束语:通过本套试题的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现象,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7年10月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询问作为研究技术的方法是( A )A.调查法B.档案研究法C.现场实验法D.模拟研究法调查是一种询问的研究技术,而不是观察和实验。
422.信念属于态度的___________成分。
( A )P55A.认知B.情感C.行为倾向D.内在态度三个成分的内容:1、认知成分。
包括信息、知识、觉察、知觉、理解……;2、情感成分。
评价、情绪、感情……;3、行为倾向成分。
意向、偏好……。
513.态度的平衡理论是由___________等人提出的。
( D )A.华生B.冯特C.霍夫曼D.海德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的理论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
海德认为,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以+表示正的关系,以-表示负的关系,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624.态度沟通中的“利用感情”是属于( B )A.沟通者B.沟通内容C.沟通对象D.都不是沟通内容对态度改变的影响: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第 1 页共 9 页利用情感:1、好感(积极情感)。
态度可以通过与好感相联系而形成,态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改变;2、恶感(消极情感)。
我们可以激起人们对某件事的害怕或恶感来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
组织沟通:1、理解材料。
我们一般都认为容易为人理解的材料,更能打动人和说服人;2、论证。
虽然单方面和正反两方面沟通在产生态度改变上具有同样的效果,但只有正反两方面论述的信息能使人们抵制得住反宣传;3、呈现观点的顺序。
观点1,观点2……测试效果——优先效应,观点1……观点2,测试效果——新近效应,观点1,观点2,测试效果——无,观点1……观点2……测试效果——无;4、引出结论。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D. 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化学分析法答案:D3.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社会影响?A. 从众B. 服从C. 社会促进D. 个人主义答案:D二、填空题4. 社会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因受到群体影响而改变其行为或态度的现象。
答案:从众5.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会________。
答案:提高或降低三、简答题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
答案: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特性和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7. 解释社会认同理论。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是由亨利·塔杰尔提出的,它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
个体通过与群体成员的比较,形成对群体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和归属感。
四、论述题8. 论述社会影响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答案: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个体的决策。
例如,从众现象可能导致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做出与自己原有观点不同的选择;服从权威可能导致个体在权威人物的影响下做出违背自己价值观的决策;社会促进效应可能使个体在他人观察下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降低表现。
社会影响的存在说明个体的决策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显著影响。
结束语:通过本次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的练习,考生应该能够对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希望考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6年01月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微观环境指的是( B ),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情景。
A.社会制度B.社会情境C.社会文化D.自然条件宏观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文化、自然条件等。
微观环境指的是社会情境,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等情景。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划分标准就是看人们是否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范围之内,处于直接交往的范围则是微观环境,处于间接交往的范围则属于宏观环境。
而社会化环境则是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统一。
4 2.对现存资料加以分析、整理的一种研究技术叫( B )A.调查研究B.档案研究C.自然研究D.现场研究档案研究就是对现存材料加以分析、整理的一种研究技术。
403.个体由于欣赏某人或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过程,叫( B )A.内化B.认同C.分化D.泛化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机制:1、内化。
我们把这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则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凭借这些规则来行动的过程就叫内化。
简单地说,内化就是接受外界加于的规则而作为内在标准,用这些标准指导我们的行动;2、认同。
我们把认同定义为个体由于欣赏某人或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一个过程。
574.根据詹尼斯和费希巴赫的研究,恐惧程度与态度的改变呈( B )关系。
A.U型B.倒U型C.W型D.M型要利用害怕这种消极情感来转变态度,第一,必须引起沟通对象一定程度的害怕(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呈倒U型关系,中等恐惧程度最容易使态度产生改变);第二,必须向沟通对象指出恰当的应付方法或解决方法。
785.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B )A.缩小B.增大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第1 页共7 页C.变复杂D.变简单人们发现年幼的儿童维持较小的个人空间。
社会心理学试卷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询问作为研究技术的方法是( )A.调查法B.档案研究法C.现场实验法D.模拟研究法2.信念属于态度的___________成分。
( )A.认知B.情感C.行为倾向D.内在3.态度的平衡理论是由___________等人提出的。
( )A.华生B.冯特C.霍夫曼D.海德4.态度沟通中的“利用感情”是属于( )A.沟通者B.沟通内容C.沟通对象D.都不是5.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 )A.增加B.减少C.放大D.缩小6.人们往往会“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别人”这属于( )A.归因偏见B.自我障碍C.习得无望D.自我防卫7.向别人讲心理话,坦率地表白自己,称为( )A.自我暴露B.自我呈现C.自我推销D.自我包装8.“侵犯性存在基因之中”,属于___________的观点。
( )A.本能理论B.生物理论C.个性理论D.挫折理论9.班杜拉认为,利他行为可以通过___________而习得。
( )A.宣传B.模仿C.教育D.强化10.最早研究遵从的人是( )A.谢利夫B.阿希C.克拉奇非尔德D.罗斯11.双方下围棋属于___________冲突。
( )A.避免——避免B.接近——避免C.零——总和D.非零——总和12.动荡阶段是群体形成的(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13.书面沟通是相对于___________而言的。
( )A.口头沟通B.正式沟通C.上行沟通D.单向沟通14.强调考虑情景因素的领导理论属于___________理论。
( )A.特质B.作风C.应变D.行为15.个体或群体对地域和物体的独特的使用,称为( )A.领域效应B.领域占有C.孤独性D.领域性16.下列符合拥挤的条件的是( )A.高密度B.失去控制C.低密度+失去控制D.高密度+失去控制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大学本科《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二)姓名: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一、单选题1.当个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他的利他行为会降低,这是(A)A.旁观者效应B.公众效应C.腼腆效应D.从众效应2.人们倾向于喜欢以下哪种类型的人?(B)A.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的人B.态度、价值观等相似的人C.态度、价值观等互补的人D.以上都喜欢2.研究应用社会心理学应该采取(D)的方法。
A.单一B.统一C.纯粹D.多元3.英国学者(C)认为人不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是群居动物。
A.柯林伍德B.莎士比亚C.赫胥黎D.培根4.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冲突的强度取决于角色之间的共同性和角色自身的(B)A.独特性B.限定性C.特殊性D.规定性5.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因素是(D)第 1 页共 13 页A.社会经济环境B.社会政治环境C.社会生态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6.群体思维的特点有高估群体力量和权利、人在群体中的想法越来越接近和(B)A.顺从B.追求一致性压力C.从众D.追求共性7.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强调在(D)指导下研究。
A.纳粹主义B.实验C.计划D.马克思XX8.自我的作用是(C)A.代替本我发泄B.引导本我做社会不允许的事C.引导按照社会允许的方式发泄D.阻止本我发泄9.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包括(C)个方面。
A.五B.六C.七D.八10.历史是由(B)A.多数人创造的B.少数人和多数人经过复杂的互动产生C.少数人创造的D.自动产生的11.要改变一个人的社会态度,就必须要改变(D)三个方面。
A.认知、情感和逻辑B.认知、逻辑和意向C.感觉、情感和意向D.认知、情感和意向12.目前环境心理学的应用包括(C)个方面。
A.五B.六C.七D.八13.结构角色论比较强调社会结构当中(B)的部分。
A.高层次B.稳定C.曲折D.变化14.研究某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规律最重要的是寻找(C)A.形成过程B.造成后果C.产生原因D.表现形式15.(D)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心理咨询师—第二章节社会心理学章节考试题
心理咨询师—第二章节社会心理学章节考试题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
[单选题]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正确答案)D、函数关系2、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 )的研究内容。
[单选题]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正确答案)3、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 )等三个阶段。
[单选题]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正确答案)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4、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
[单选题] *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正确答案)D、实证分析阶段5、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单选题] *A、观察(正确答案)B、实验C、思辨D、归纳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
[单选题]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C、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正确答案)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7、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这一过程称为( )。
[单选题] *A、再社会化(正确答案)B、社会化C、学习D、观察学习8、( )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单选题] *A、人类有个漫长的童年期B、人类有使用语言的能力C、人类遗传素质(正确答案)D、人类的家庭模式9、性别表示男女在( )。
[单选题]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正确答案)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10、(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试题2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是( )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A 信息 B 情感 最直接的沟通方式是人际沟通, C 物质 包括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 D 能量 的传递与交流。
大众沟通是通过媒体等中介进行
的信息交流过程。
身体语言沟通
一般来说,最能正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 身体语言形式是: 公 众 身体姿势 A 距 B 离 身体运动 C 目光 英 面部表情 D
重要的社会化的类型 单选题
“性别”表示: A 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B 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 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 “性别角色” 的期待 是社会化的结果 C 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 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
“性”表示生物学差异:遗传、 内分泌等方面
精神分析论 单选题
“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意识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 A 弗洛伊德 否认“性”,肯定社会文化因素, B 霍妮 是新精神分析论的代表 倾向于人际关系学说, C 沙利文 也是新精神分析论的代表。 D 荣格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认为心理治疗不是让人幸福,而是让人学会面对痛苦。
社会学习论 单选题
观察学习包含的内容: A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 机过程 其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华生、 B 联想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程 班杜拉等。 其学习的机制包括:联想、强化和 C 观察过程、学习过程、模仿过程、强化过 模仿。 程 其不足:重视经验,忽视细节; D 模仿过程、外部强化过程、内部强化过程、 重视情境,忽视情绪; 巩固过程 关注行为,忽视心理。
单选题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态度属于( )的研 究内容。 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 A 个体层面 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 这是本章主要内容 B 人际层面 人际关系等。 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 C 群体层面 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 D 社会层面 民族心理、国民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试题一、单选题:1、霍尔(E. T Hall,1959)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 )。
A、0英寸~18英寸B、12英尺~25英尺C、4英尺~12英尺D、1.5英尺~4英尺2、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之为( )。
A、身体运动B、外部语言C、姿势D、触摸3、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态度B、利益C、社会视角D、控制点4、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 )协变。
A、规律性B、特异性C、共同性D、一致性5、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D、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6、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 )。
A、竞争B、让步C、合作D、妥协7、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 )。
A、目光B、姿势C、面部表情D、空间距离8、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 )。
A、角色期待B、评价标准C、基本规范D、印象定9、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 )。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时代C、经验描述阶段D、实证分析阶段10、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 )。
A、逆反B、反模仿C、反暗D、真暗示11、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1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 )的联系。
A、利益上B、行为上C、心理上D、合作方面13、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归纳B、观察C、实验D、思辨14、光环效应是一种( )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A、以偏概全B、社会适应C、先入为主D、信息干扰15、( )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A、光环效应B、刻板印象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1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 )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A、他的情绪状态B、他的个性特征C、他所处的情境D、他过去的经验17、美国学者舒茨认为,( )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
A、对自尊的需要B、成就的需要C、人际需要D、社会赞同的需要18、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 )等三个阶段。
A、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B、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C、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D、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19、社会心理是( )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A、社会意识B、社会认知C、社会规范D、社会刺激20、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
A、智慧B、热情C、幽D、真诚21、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 )。
A、需要B、动机C、注意D、兴趣22、( )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
A、认知B、信息C、背景D、障碍23、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
这说明舒茨提出的( )的重要性。
A、自尊需要B、包容需要C、情感需要D、支配需要24、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
A、早期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终身社会化25、“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
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这说明社会感染具有( )的特点。
A、双向性B、全面性C、接受的迅速D、爆发性26、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 )的关系。
A、无关B、负相关C、很复杂D、正相关27、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 )。
A、社会动机B、成就动机C、抱负动机D、习得性动机28、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 )。
A、张力过程B、动机过程C、归因过程D、转换过程29、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 )。
A、减少B、不确定C、不变D、增加30、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 )的特点。
A、依恋B、单相思C、爱情D、喜欢31、( )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A、印象管理B、印象输出C、印象输入D、印象形成32、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 )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B、实验室研究C、经验研究D、哲学思辨33、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 )倾向。
A、自我价值保护B、自我暴露C、自我抬高D、自我防卫34、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勒温B、班杜拉C、华生D、奥尔波特35、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 ),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A、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B、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C、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36、身份的特点不包括( )。
A、稳定性B、系统性C、主观性D、客观性37、( )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A、目的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D、非暗示性原则38、亲和动机是人际吸引的( )层次。
A、最低级B、中级C、高级D、最高级39、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 )A、角色间冲突B、角色内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失败40、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 )。
A、繁衍B、社会性C、激情性D、经济性4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 )。
A、加权平均模式B、概括模式C、中心品质模式D、简约模式42、( )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A、内疚B、嫉妒C、焦虑D、羞耻43、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 )。
A、浪漫爱B、愚蠢爱C、空洞爱D、迷恋爱44、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主动的B、被动的C、有效的D、积极的45、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 )影响最大。
A、10.10人以上B、4人~6人C、3人~4人D、1人~3人46、( )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A、评价者B、行动者C、内控者D、外控者47、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B、成年期的社会化C、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D、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48、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 )。
A、暗示B、感染C、模仿D、社会促进反应49、( )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A、挫折B、动机受阻C、需要D、焦虑50、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之间是( )的关系。
A、负相关B、很复杂C、正相关D、无关5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 )。
A、印象形成B、特质印象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52、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 ),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A、权重B、数据C、均值D、联结53、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
A、社会自我B、客我C、主我D、镜我54、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 )的过程。
A、合格社会成员B、成年人C、心理健全的人D、社会人55、( )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A、好恶评价B、近因效应C、光环效应D、首因效应56、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
A、图式B、探索C、评价D、归因57、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 )。
A、模仿B、暗示C、社会感染D、优势反应58、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 )的过程。
A、控制-情感-包容B、情感-控制-包容C、情感-包容-控制D、包容-控制-情感59、喜欢是( )的人际吸引。
A、中等程度B、较低层次C、最低层次D、最高水平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的知觉。
A、自然B、环境C、社会D、自己61、主动支配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 )。
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D、表现出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和亲密62、( )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A、潜意识B、生本能与死本能C、集体潜意识D、力比多63、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 )功能。
A、价值表现B、自我防御C、认知D、工具性64、( )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A、印象形成B、个体印象C、个体信息D、印象管理65、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费斯廷格B、舒茨C、奥斯古德D、摩根66、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有不同的解释A、态度B、原因C、行为D、控制源67、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 )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