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是如何防震的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69d574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f.png)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
重点建设工程加强抗震措施案例如下:
1. 学校建筑:日本在防震减灾方面,将学校建筑与避难场所相结合,其中公立学校约90%有避难场所功能。
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推出了“校舍补强计划”,对中小学校舍及体育馆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的主要特点是从整体抗震性能出发,找出最薄弱环节,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抗震加固。
例如采用增加斜向钢支撑、屋盖水平拉结措施来增加建筑物强度,采用柱子外包钢或增大截面等来控制构件变形。
2. 体育馆建筑:美国主要采取的抗震加固措施是将体育馆外墙的填充墙改为钢板剪力墙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并在与墙相连接的径向钢梁的连接节点上增加梁腋板以提高节点抗震能力,保证结构的安全性能。
此外,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体育建筑主要为砌体结构,规模较小,承重形式单一,未考虑抗震设防。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建筑师。
日本的防震措施
![日本的防震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ee61a3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1.png)
日本的防震措施概述日本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一个岛国,经常受到地震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种自然灾害,日本政府和民众采取了一系列的防震措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这些防震措施包括建筑物设计、灾难预警系统和紧急撤离计划等,使得日本在地震灾害中有较高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设计日本在建筑物设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防震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尽量减少破坏。
一项关键的措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建筑物内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和横梁,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建筑物还经过了地震工程师的详细计算和设计,以确保其能够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震。
另外,许多建筑物还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层或隔震装置,将地震的能量转移到隔震层上,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在大型商业建筑物、桥梁和重要的公共设施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灾难预警系统日本拥有先进的灾难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提前发出地震警报。
这个系统利用了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差异,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来判断地震是否会达到某个区域,并向该区域的居民发出预警信息。
这个系统不仅可以在地震发生前短暂的时间内提醒人们采取行动,还可以触发自动停止电梯、关闭燃气等安全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紧急撤离计划在地震发生时,日本政府提倡民众采取紧急撤离的措施,以确保整个社区的安全。
日本的城市规划中,有大量的疏散设施和紧急避难所,供居民在地震发生时避难使用。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还定期组织防灾演习,提高居民对地震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在紧急撤离计划中,日本还注重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照顾和保护。
特殊的疏散设施和设备被设置在社区中,以确保这些群体在地震发生时也能够迅速安全地撤离。
后续灾害应对除了上述防震措施之外,日本还注重地震后的灾害应对。
日本政府和民众经过长时间的紧急演练和建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灾后救援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紧急救援队伍、医疗救护网、食品和物资储备等。
第一节日本
![第一节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44d37a47cf84b9d528ea7add.png)
进口原油等资源
(二)日本的对外贸易 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 出口:工业制成品。 对外贸易主要面向美国、中国 及欧洲各国。
出口汽车的产品
日本的汽车出口 中国是日本的重要出口国之一, 你能说出我们生活中的日本品牌吗?
佳能-相机
索尼-电器
三菱-机械
丰田-汽车
松下-电器
双狮-手表
中国和日本 之间的贸易
四、日本文化
寿司
寿司
相扑
具有本国传统文化特点
四、日本文化
鉴 真 东 渡
派 遣 唐 使 和 服
日 本 文 字
日 本 茶 道
在古代,日本文化受我国影响很大。
日本的饮食
生 鱼 拉 面
清 酒
寿 司
六、人口与主要城市
阅读教材P75,填写下表,了解日本的居民特征。 人口 1.28亿 民族 大和族 语言 日语 宗教 神道教 佛教
中 服装 石油 煤炭 棉花
水产品 蔬菜
日
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经
济贸易伙伴国;日本对中国
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高技术
国
钢材 电子产品 其他工业产品
附加值制成品,如家用电器、
本
汽车、精密仪器等; 中国 对日本出口的产品则以劳动 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 的初级产品为主。
思考:
日本发展经 济有哪些有利和 不利的条件?
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70%,被誉为“绿色王国”。有 20几种有关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法律,鼓励和嘉奖造林 优异者。日本人几乎到了“爱树成癖”的程度。房屋还没 建起,四周已种上了花草树木。不论何处,很难看到攀折 花木的坏现象。在日本,绿化已深入人心。
对照新潟与东京的气候统计图,结合两地的海陆和地形位 置,分析日本东西两侧的主要气候差异及原因。
日本人抵御地震有哪些措施
![日本人抵御地震有哪些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1a526ae80eb6294dc886c31.png)
日本人抵御地震有哪些措施
日本是一个多发地震国家,那么日本人抵御地震的措施有哪些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日本抵御地震措施
日本经常发生地震,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一说是震级在3级以上的每天平均就发生4次。
“久病成良医”的日本人在应对地震威胁的经验上,确实称得上是举世无匹。
他们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
1.有成熟的政策框架,系统的地震救灾减灾战略,专门的指导机构指导一系列的行动,比如说预防性的行动,应急救援、还有灾后的反应和重建等;
2.有深入全社会的系统的安全培训,一旦发生险情,该如何疏散、躲避、到何处聚集,小学生们都烂熟于胸。
而且很多家庭、学校、甚至酒店房间都有“地震应急包”,就算受困也能短期维持生存等待救援;
3.有先进的抗震建筑。
日本高层、特高层大楼每隔数层会有一层防震措施,就像我们垒积木一样,我们垒一个完整的“高楼”容易倒,但是我们可以把几个小积木垒接起来,用“胶”粘连,下层建筑震动会在粘结处震动被化解一部分,对上层的影响就变小了,这是常见的防震措施。
此外,传统民居多是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所筑,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4.另外,日本在地震预警方面做得也很出色,可以在地震发
生,但震动尚未传到地面之前12秒预警,并将预警在所有电视频道上播出。
国人看到预警之后就会从容应对的。
比如收到了这样的预警,日本的新干线列车就会停止。
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
![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5055f4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c.png)
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概述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岛国,常年承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日本长期以来在防灾减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日本的防灾减震措施,包括地震预警系统、建筑物防震设计、灾害救援机制等。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日本防灾减震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波传播到主要城市之前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内发出警报。
这些宝贵的几秒钟可以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减少地震对人们的伤害。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通过监测地震发生时的P波(纵波)和S波(横波)的传播速度来预测地震的强度和到达时间。
当地震预警系统检测到地震后,会立即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向公众发送警报信息。
建筑物防震设计日本的建筑物防震设计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
在建筑设计中,日本采用了多种防震措施,包括基础设计、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等。
首先,日本的建筑物基础设计采用了深入地下的桩基础或者宽而浅的基础,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的稳定性。
其次,日本的建筑物结构设计采用了柔性设计和抗震结构,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
此外,日本的建筑物材料选择方面也非常讲究,使用抗震材料和适应地震波传播特点的建筑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
灾害救援机制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灾害救援机制,通过快速响应和高效组织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灾害管理机构,负责地震、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应对和救援工作。
其次,日本的灾害救援机制包括警报系统、紧急撤离计划和应急通讯系统等。
这些机制可以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将信息传达给公众,并组织紧急撤离和救援行动。
此外,日本还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享灾害救援经验和资源,提高抗灾能力。
防灾教育和意识培养除了上述的防灾减震措施外,日本还非常重视防灾教育和意识培养工作。
在日本,防灾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相应的课程来教授防灾知识和技能。
学生们在防灾演习中学会如何正确避险、紧急求救等。
日本的抗震建筑
![日本的抗震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55af17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1.png)
日本的抗震建筑张磊【摘要】在地震频发的年代,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建筑抗震技术是最关键的核心.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这个国家从制定法律时就严格要求建筑的抗震.他们采用的技术分为以下六种:①地基地震隔绝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②钢筋混凝土结构,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原先的砖结构;③箱体设计,民宅采用箱体设计,使得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④“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⑤“滑动体”基础,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者滑动体,形成滚动式支撑结构;⑥可漂浮的抗震住宅或廉价的“抗震居屋”.【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2(038)004【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地震;建筑;抗震技术;局部浮力;滑动体【作者】张磊【作者单位】中国汉嘉设计集团西南设计院,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0 前言近几年来,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2008年5月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智利发生8.8级地震,4月中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2011年2月新西兰发生6.3级地震等等。
从全球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命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引致的。
为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作为一名建筑师有必要探讨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
那么针对抗震国外其他国家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他们的建筑抗震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呢?我们可以从中国的近邻日本的建筑说起。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
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
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 m。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
日本建筑抗震
![日本建筑抗震](https://img.taocdn.com/s3/m/76bcbd1bff00bed5b9f31d6d.png)
日本建筑抗震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东京都都厅( Metropolitian Government Building)日本设计师,丹下健三在1986年设计的东京都都厅,耗资1569亿日元。
其主要结构形式为:铁骨构造、铁骨钢筋混凝土构造、钢筋混凝土构造结合体;在总层数达到51层之高的前提下,地上48层,地下3层;总高度:243.4m。
经历了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至今还竖立在日本首都东京。
独户、古旧建筑独户建筑与高层楼房相比整体重量轻,积层橡胶不起作用。
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这样可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
弹性建筑:东京电通大厦(Dentsu Tower)这种弹性建筑物建在隔离体上,隔离体由分层橡硬钢板组和阻尼器组成,建筑结构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阻尼器由螺旋钢板组成,以减缓上下的颠簸日本早就不用砖头盖房子了,五彩缤纷的“瓦片”是塑料制成的。
日本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就是一大块儿、一面整体的“墙”。
这些墙体结构的内部是类似石棉一类的充填物。
日本各城市都在“防震建筑”上大做文章,有的城市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本身结构有了弹性,能抗7级左右地震。
局部浮力:京王饭店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普通抗震结构把建筑物的上层结构与地基分离开,以中间加入橡胶夹层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撑建筑物。
相比之下,“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
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
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
6到8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达到5秒以上。
因此,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
10—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
![10—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https://img.taocdn.com/s3/m/c5b36e601711cc7931b716bb.png)
施工技术丨日本超高层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实现抗震的?装配式的建筑,柱子和梁都是现场拼装而成,遇到大地震到底安全吗?日本地震频发,一般的小地震,老百姓早已习以为常,即使是2011年3月11日的9级大地震,居然也没有房子被震倒,房屋真正成为人们安全坚固的壁垒。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们的装配式建筑与隔震减震措施是怎样完美交圈的呢?让我们以东京本八幡的一栋超高层全预制结构为例来看看吧。
本八幡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利器框架结构,结构高度144.2米。
地上42层,标准层层高3.3米,一层地下室,管桩基础。
二、平面与体型1、体型对称,外框投影边长41.4米,高宽比3.48。
规整的平面与体型,较小的高宽比,是结构利于抗震的第一步。
2、内筒与外圈均为PC框架(PC柱、PC梁)。
在内筒内侧有一榀钢框架(见图示),由钢柱钢梁建造(仅作为机械升降停车库,基本不作为抗侧力体系)。
日本高层建筑普遍使用框架结构,剪力墙只在低、多层中使用,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剪力墙相比框架而言抗震性能不明确;更重要的是,框架相比剪力墙更加“柔”,能够承受更大的变形,在日本的规范中,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就是楼层的水平位移除以层高)可以允许做到1/120,而国内为1/550,即日本认为地震时让建筑“适当摇摆以释放能量”要好过“硬扛”。
配合以隔震减震技术,日本的框架结构可以做到200米高。
三、减震柱的使用减震原理:当地震来临,柔性建筑就开始晃动,所产生的能量就要全部被减震柱吸收掉,保护关键的柱子、梁不被破坏。
布置位置:内筒三跨PC柱的左右两跨,四周各2根,每层8根;从1层布置至29层,共计232根。
▲内筒三跨PC柱的左右两跨▲从1层布置至29层内筒框架因刚度较大,将分配较大的水平作用(约60%~80%的地震、风荷载)。
尤其是内筒角部变形较大,故将减震柱布置于此,可最大限度发挥其吸收能量、保护主体的功能。
而只布置3/4高,是因为结构底部承担了主要的水平剪力与倾覆力矩。
日本预防地震措施
![日本预防地震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fcd3d1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2.png)
日本预防地震措施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那么你知道日本预防地震措施是怎样的吗?以下就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日本预防地震措施,希望对你有用。
日本地震的预防措施社会教育日本儿童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会吩咐所有家长为孩子准备一顶棉帽子(在日本叫防灾头巾),其用意当然是一旦发生地震,学校就会让孩子们立即戴上这些帽子,保护自己。
而在平时,这些帽子就套在座椅背上。
学校每年实行一次地震演习,借助区里的地震体验车让学生“亲身经历”地震。
为了让地震的灾害减低到最低限度,日本各地中小学都非常重视防灾组织的建立、教师防灾研修、学生防灾知识的学习和防灾演习等防灾教育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中小学一般都把防灾教育列入学校年间教育计划中,编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防灾教育课程。
如在理科、社会等课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地震发生的机理、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过去所遭受的自然灾害的特征等,在道德课、综合学习课、课外活动等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讲解日常生活中防灾的注意事项、灾害发生时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提高学生的放在技能。
防灾演习是把学生平时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的一项综合活动,日本各校分别针对地震发生在课上、课间、放学回家途中等不同情形进行各种实战训练,并请防灾教育专家或当地消防员来校指导,总结每次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改进。
完善的建筑物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
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缓冲地震带来的晃动。
其次,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很难在日本的建筑物中找到其踪影。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证明砖结构房屋不抗震,从那以后,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另外,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https://img.taocdn.com/s3/m/5c314a4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d.png)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日本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分类根据日本的建筑法规和规范,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A类、B类、C类、D类和E类。
其中,A类是具有最高抗震性能的等级,E类则是抗震性能最低的等级。
1.A类:指定独立防震结构的建筑、采用专门设计并满足相应条件的建筑。
2.B类:要求在地震中即使发生衰竭,也要么不倒塌,要么倒塌后易于逃生。
3.C类:指明在标准地震下,不会发生根本破坏,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
4.D类:要求在中等或较安全的地震下,正常使用和循环了。
5.E类:没有通过任何设计地震力要求的建筑。
2.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标准为了确保建筑物达到相应的抗震等级,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满足抗震需求。
抗震构造日本建筑的抗震构造一般采用框架结构或者剪力墙等形式。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震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合理选择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住外部荷载。
地基基础良好的地基基础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要求在地基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地震作用,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抗震材料建筑中使用的材料也必须符合抗震标准,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延性。
日本经常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钢结构、抗震支撑等材料和构件,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 日本抗震等级实施效果日本的建筑抗震等级标准已经实施多年,并且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这些标准,日本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虽然地震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自然灾害,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结语日本建筑抗震等级的设定和实施,体现了日本在抗震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技术。
日本房屋地震为何不倒
![日本房屋地震为何不倒](https://img.taocdn.com/s3/m/bfcae1d949649b6648d7475d.png)
1日本的建筑利用刚性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一座号称日本最高的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
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而且钢管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高强度混凝土。
在中国,高层公寓通常以柔性结构为主流,一般靠整个建筑来减弱地震引起的摇动。
这种建筑在强风刮过来时,楼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的摇动。
而日本建筑多数采取刚性结构,这样摇动大大降低。
例如,7级以上的大地震发生时,柔性结构的建筑一般要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建筑只摇动30厘米。
使用橡胶日本建筑师普遍使用橡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例如,在日本东京有一座免震结构公寓,尽管高达93米,但其外围使用了新研制的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
这样,在裂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1/2。
地基设水槽日本开发出一种“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据日本媒体报道,这种技术是在建筑物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使建筑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撑。
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
地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
因此,在城市海湾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
这种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同时贮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还可以用来灭火,或者作为地震发生后的临时生活用水。
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成本并不算高,以八层楼医院为例,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大约2%。
滑动体基础用“滑动体”基础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
这种技术适用于独户、古旧建筑,可以有效地进行古建筑的防震保护。
这种技术是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形轴承或是滑动体,形成一个滚动式支撑结构,从而减轻地震造成的摇动。
日本防地震措施
![日本防地震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1de78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8.png)
日本防地震措施引言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日本在防地震措施方面经验丰富。
本文将介绍日本在防地震措施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效果。
政府法规和建筑要求日本政府在防地震措施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建筑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其中一些重要的法规和要求包括:•建筑物法:建筑物法规定了建筑物的强度、耐震性和逃生通道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该法规,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满足一定的抗震等级,而老旧建筑物也需要进行定期的结构检查和维修。
•耐震设计技术指南:日本建筑学会制定了一系列耐震设计技术指南,包括建筑物的基础设计、结构设计、抗震措施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指南具有权威性,建筑师和工程师必须按照这些指南进行设计和施工。
•地震对策基本法:该法律规定了政府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减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和策略。
根据该法律,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地震对策计划,包括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速度、加强公众教育、培训和演习等。
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除了政府法规和建筑要求,日本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基础设计:地震时,建筑物的地基是最先受到振动冲击的部分。
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力量,日本的建筑师通常会在建筑物的地基上采用混凝土桩基或悬挂式地基等抗震设计。
•结构设计:日本的建筑师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来设计建筑物。
这些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时提供足够的抵抗力。
•防震减震技术:日本广泛采用了多种防震减震技术,例如隔震结构、补偿系统和防震设备等。
这些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冲击,减少结构的破坏程度。
地震预警系统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准确的之一。
该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提前发出警报,使公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避险和逃生。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769e4ee831b765ce04081425.png)
xx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19日21时,地震已造成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
截至5月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
有种说法:造成人员伤亡的不是地震,而建筑物的不抗震是更大级别的地震。
不错,事实证明,提高建筑的防震抗震水平,是避免造成伤亡的最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我们东邻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20%发生在日本。
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损失。
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里氏8级地震,只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和500余人受伤,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的分析和探讨,以给国人有所启示。
一、以法律作为保障一次次惨痛的地震悲剧在日本发生,1923年的关东里氏8.1级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失踪;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兵库县南部地区的阪神里氏7.2级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约4万余人受伤。
然而面对不可避免的天灾,日本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采取果断有效措施。
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1995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
《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日本的防震设计与防震经验
![日本的防震设计与防震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ddf2358284868762caaed593.png)
如 具 备 共 同 的 储备 粮 仓 库
。
抗 灾用饮 用 水
患 于 未然
。
抗 震 减 灾工 程 是
一
门需 要 在实
日本
、
井 和 紧急 医疗 救 护 室 给 予 支持
。
,
甚 至 拥 有供 直 升 飞 机 起 降 的 场 地
。
政 府 方 面 对 产 业 界 的 这 种举 措 在政 策 上
践 中不 断总 结 和 发展 的学 科
地 固定起 来
,
由 滚 珠 支撑 整 个 建 筑
纵 横 交 错 的钢 梁 把 建 筑 物 同地 基 紧 紧
,
当 发生 地 震 时
,
富有 弹 性 的 钢 梁 会 自动 伸 缩
。
于 是 大 楼 在 滚 珠 上 会 轻 微 的前 后 滑
动
,
可 以大大 减 弱地 震 的破 坏 力
(王 爱之 )
维普资讯
特别是将科技手段运用其 中
,
以 保 护 生 命 和 财 产 尽 可 能 不 受 或 少 受 震 灾 的伤 害 和 损
。
毁
。
在这 方 面
,
E ! l 本 人 进 行 过 有益 的 探 索 和尝 试
” 。
积 累 了不 少 宝 贵 经 验
他 们 十 分 注 重 和 强 调 的是
“
,
用 最 先 进 的科 学 技术
,
次地 震 将 为 中国 今 后 改 进 建 筑 抗 震 设 防提
左 右地 震
(新华社 )
“ ”
C
。
讨 论2
:
日本 国 内
一
些 城 市 出现 的 兴 建
抗 震抗 灾 公 寓
日本的防震演练措施
![日本的防震演练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888905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3.png)
日本的防震演练措施引言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
由于地处地震活跃带,日本政府和民众高度重视地震防范工作。
为了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对能力,日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防震演练措施。
本文将介绍日本的防震演练措施以及其效果。
1. 震灾预警系统日本的防震演练措施中,震灾预警系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该系统可以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震的震源和震级,并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到几十秒不等的时间内向公众发出预警信息。
这些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电子屏幕等多种途径传达给公众,提醒他们即将发生的地震,并引导他们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震灾预警系统的快速响应时间为公众提供了宝贵的逃生和保护时间,有效减少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项措施在2011年3月11日东北地区太平洋沿岸地震(日本东北地震)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帮助许多人及时逃生。
2. 震后应对演练日本还组织了大规模的震后应对演练,以模拟地震发生后的紧急情况和自救互救行动。
这些演练通常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地进行,包括以下内容:•震力感知训练:培养公众对地震的感知能力,学会判断地震的强度和方向。
•安全逃生训练:教授公众如何在地震发生时进行安全逃生,包括选择逃生通道、避开危险地带等。
•自救互救演练:培训公众基本的急救知识和灾难自救技能,以提高大家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
•灾后重建模拟:模拟震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测试应急机构的应对能力和资源调度能力。
通过这些震后应对演练,公众可以提前了解地震发生后应该如何行动,有效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3.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强化日本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抗震法规,并大力推广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强化。
这些法规要求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采用抗震技术,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技术包括:•减震装置的应用:通过在建筑物中安装减震装置,减少震动对结构的冲击。
•高性能材料的使用:采用高性能材料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
浅谈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
![浅谈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da3635dd36a32d7375817f.png)
浅谈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前言: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9级地震。
我们暂且不去考虑任何政治原因,只从房屋损毁及人员伤亡程度较我们的汶川地震相比,区别在什么地方。
最近在上网时也看到了一些关于日本的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文章,这让我想起了在日本的两年半中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地震,虽惊却无险。
所以也想就我的感受写一些我了解的日本建筑。
关键词:抗震建筑PCaPC 设计日本我们都知道日本岛本身就是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处于地震多发地带,所以日本在地震研究方面就不惜代价,以确保国民的安全,也恰是这一点也是所有到过日本的建筑人员非常感兴趣。
2005年5月份应日本PS三菱株式会社的邀请参观了他们承建的位于千叶县中央公园附近的Wellith Garden,这时一栋19层楼的公寓式住宅,使用的就是他们公司引以为傲的抗震技术—PCaPC工法。
PCaPC工法是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的缩写,主要的意思是预制混凝土拼接安装成的建筑。
其主要构件都是经过严密计算在工厂进行加工,和我国的桥梁施工有异曲同工的程度,现场再使用应力钢筋进行组装,使整个建筑在一个整体上达到均匀受力,整体协调,取得最佳的抗震效果。
这种施工方法有利于在狭小的施工作业面中进行施工,且节省施工周期。
日本的建筑法有很严格的对抗震方面的规定,比如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等等。
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这一报告书中要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
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以日本目前的防震水平,房屋也无法在强震和海啸前做到屹立不倒。
但日本一直以来的高设防标准、高警惕意识还是有效地减少了生命、财产损失。
————————————————建筑选材——————————————民居多是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好
抗震性能最好的是钢结构房屋,其次是木结构房屋,再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日本的民居大多正是木结构,木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
在房屋承受地震作用引起的晃动时,木结构可以更好地释放力量。
因此木结构房屋更不容易散开和松动。
“比如我国的一些古老的木塔,遇到强震也不容易倒塌,是因为其采用的是木结构。
”
高楼多用钢结构抗地震性能最好
除了老民居外,日本后来新建的高楼多采用钢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
“但他们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的比例比较大。
”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新建高楼也逐步开始采用钢结构。
记者了解到,广州新电视塔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外筒均采用了钢结构。
————————————————地基与地震隔绝术——————————
“地狭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层建筑。
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
”中国建筑研究院注册结构工程师王玮,在撰写论文《日本建筑的抗震加固评估标准及加固方法》时,对日本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过一番研究。
根据她的解释,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
比如,三井不动产公司在东京都杉并区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结构公寓,建筑物的外围使用了高强度16积层橡胶,建筑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
在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时,这种保护装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减少一半。
此外,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不到踪影。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证明砖结构房屋不抗震。
从那以后开始,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建筑业专家认为,这种结构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节省能源。
地上55层、高185米,有日本最高的公寓楼之称的埼玉县川口公寓,就采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建筑材料——168根cft钢管。
这种钢管的直径最大达800毫米,厚度达40毫米,管芯中还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强度高3倍的特种混凝土。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
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
在冬天经常下雪的日本东北地区,为了应付积雪,当地人在建造房屋时,房顶多采用铁板材料。
王玮的解释是:“用铁板作为屋顶,比使用瓦片的建筑物质量要轻许多。
此外,为了御寒,这个地区民居的房间门、窗开口的幅度较小,这使得房间更具有抗震性。
房屋倒塌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死伤。
”
————————————————不断完善的建筑法律——————————————
“每一次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国土交通省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
”上海世博会日本产业馆建筑制作人寺崎由起,曾在世博会期间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日本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严格按照《建筑基准法》的抗震要求。
而且这部法律每几年就会重新修订一次。
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建筑法律就有两次重大修改。
首先,这部法律否
认了传统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筑方法——木造轴框架法的抗震性能。
这种建筑方法是用石
条在屋基上做柱子,然后放上木造框架,房顶则使用瓦片。
经过专家认证,木造轴框架,
这种本来就是不稳定的平行四边形框架结构,再加上沉重的瓦块屋顶对地震的摇晃毫无抵
抗能力,一旦塌落很可能造成人员损伤。
”在1974年,日本从欧美引进了木造框架组合墙
壁构造法(two-by-fourmethod)建筑技术。
1982年重新修订的《建筑基准法》给予了这种施工方法支持。
之后的地震证明,当时这个支持法案是对的。
因为,根据新方法建造的
住房没有一间倒塌。
1995年经过修订的《建筑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寺崎由起表示:“一个建筑工程,要从政府部门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要上交设计图纸、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抗震报告书的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
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其后这部法律已经在1992、2000、2006年又经过三次修改。
(文章来自大当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