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全文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c9fa575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c.png)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解说词篇一:《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第一季第一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精彩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全七集解说词文稿
![《舌尖上的中国》全七集解说词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94c9b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2.png)
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 年 3 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施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 60 个地址方,涵盖了包含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区,它全方向显现广博精湛的中华丽食文化。
向观众,特别是国外观众显现中国的平时饮食流变,千差万其余饮食习惯和独到的味觉审美,以及上涨到生计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送》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类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留,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伏的食品原资料。
为了获取这份自然的馈送,人们收集,捡拾,发掘,捕捞。
穿越四时,本集将显现美味背后代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找寻着一种精灵般的食品——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雅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 小时以后就会出此刻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清晨 3 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乡村,母女俩要步行走进 30 公里以外的原始丛林。
雨让各样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辨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马上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饰好,只有这样,菌丝才能够不被损坏,为了持续自然的馈送,藏民们谨小慎微地恪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 5000 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边,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要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正确地点,这完好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素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不过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慧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拨开松松的泥土,把笋从头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能够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https://img.taocdn.com/s3/m/f3afb795a58da0116c1749ca.png)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第一季共七集。
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完整文案(解说词),欢迎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https://img.taocdn.com/s3/m/0bff12eccaaedd3382c4d30d.png)
《舌尖上得中国》解说词1-7集第一季:1、自然得馈赠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得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就是食物就是从哪里来得?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得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瞧瞧她给我们得最初得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得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得具有代表性得个人、家庭与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得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得截然不同得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就是以怎样不同得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就是如何与自然与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得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得途径获取食物得故事。
第一季:2、主食得故事主食就是餐桌上得主要食物,就是人们所需能量得主要来源。
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得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得、让人垂涎欲滴得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得主食世界呈现在您面前。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得有关主食得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得样貌、口感得追求,处理与加工主食得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得深厚情感。
第一季:3、转化得灵感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得特殊风味。
这种味道就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得成果。
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中国人得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得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得新境界。
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得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得智慧。
第一季:4、时间得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得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就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得食物保存方式。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得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与原材料得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得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得不断追求,保鲜得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得智慧,呈现着中国人得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得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得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得某种情感等等。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通用5篇).docx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通用5篇).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04d8c6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5.png)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通用5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篇一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相比都市,中国的乡村,更能感受到手工技艺的温度。
秋收过后,黄土高坡槌去颜色,张世新正在等待合适的天气。
延河水,儿十年的经脸使配比精确无误,白面加入盐水,使蛋白分子的阵列变得案密.反复揉压,增加辨性,张世新今年腿病更发,行走困难。
一次和面35公斤,只能由老伴•人完成。
午夜时分,然而时间已经足够,现在要开始提条盘面的工序。
张世新年轻时,手艺一潦,远近闻名,外乡人慕名来学徒。
妻子的手艺也是嫁到张家后学的。
挂面做得好,能卖到县城,甚至更远,旅这门手艺,老两□拉扯大/5个儿女。
晒干的挂面,易丁贮存,每根直径1亮米左右,持续发薛产生中空的细孔,∏感细肮绵软O中国出土过4000年前的面条,这种曾叫‘‘汤饼"的主食,广泛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
地域迥异,粗细不同,形状不一,制作方法也各显神通“面条,最为素净,既是简朴的果腹之物,也可以衬托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
破晓时分,盘面完成二次发酵,到了施展拳脚的时候。
陕北,空气干燥,水分蒸发快,绕面的速度是成败关键,放入专用的面箱,第三次发醉,等待面条更大程度的舒展。
黄土高原,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农耕的传统在这里世代延续。
每一口窑洞里的家族,长辈最在意的,莫过『给孩子留下什么(•物质是有限的,手艺是臼己的,但年轻人的观念却在悄悄改变。
爷爷不便走动,到了儿孙们接过担子的时候。
掾面杆从中间精准分开,面的柔韧与重力的合作恰到好处。
160 根一挂,能拉长到3米,银丝倾泻,接受阳光和空气最后的塑造.洁白的挂面,为苍凉的黄土地和一家人的日子,都增添了几分暧意。
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勒劳和坚守。
与北方面食不同,长江以南,人们更喜爱米制糕点。
这不是简堆作坊能够完成的,工艺精密,品种浩繁.需要精美绝伦的手工,和严密的传授体系.精细加工存在于每一个环节,福米加水研磨,经过处理的糯米粉,质地更加均匀细腋•水磨解米粉和梗米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创造多变的口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https://img.taocdn.com/s3/m/f3afb795a58da0116c1749ca.png)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第一季共七集。
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接下来为大家带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完整文案(解说词),欢迎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全7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舌尖上的中国(1-7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1-7集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e1a0911548d7c1c709a14532.png)
舌尖上的中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
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舌尖上的中国》全七集解说词文稿
![《舌尖上的中国》全七集解说词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7dcb2aa90975f46527d3e1a1.png)
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全七集解说词文稿《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全七集解说词文稿
![《舌尖上的中国》全七集解说词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c69bf1ceb9d528ea80c7791f.png)
美食]《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舌尖上的中国(精确版第一集)
![舌尖上的中国(精确版第一集)](https://img.taocdn.com/s3/m/ac4357fb172ded630b1cb690.png)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
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混交林中,想尽可能的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卓玛在松针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这种菌子只能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才能存活。
这只松茸的伞盖已经打开,品质不好。
松茸属于野生菌中的贵族,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碳烤松茸价格能达到1600元,松茸的香味浓烈袭人,稍经炙烤,就能被热力逼出一种矿物质的酽香,这令远离自然的人将此物是若珍宝。
吉迪村是香格里拉松茸产地的中心,凌晨三点这里已经变成一个空村,所有有能力上山的人,都已经出门去寻找那种神奇的菌子。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入2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即使对于熟悉森林的村民,捡拾松茸也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
品质高的松茸都隐藏在土层之下,妈妈找寻着两天前亲手掩藏过的菌坑,沙壤土石中果然又长出了新的松茸,可惜今年雨水不足,松茸太小。
酥油煎松茸,在松茸产地更常见,用黑陶土锅融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油温使松茸表面的水分迅速消失,香气毕现,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以前藏族人都不爱吃松茸,嫌它的味怪,原来的松茸也就几毛钱一斤,可是这几年,松茸身价飞升,一个夏天上万元的收入,使牧民在雨季里变得异常辛苦。
松茸收购恪守严格的等级制度,48个不同的级别,从第一手的产地就要严格区分。
松茸保鲜的极限是三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在产地的收购价是80元,6小时之后它就会以700元的价格出现在东京的超级市场中。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范本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范本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47211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b.png)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范本5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范本1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
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日---新米节。
但糯稻并不是村民们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
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这种稻鱼鸭共作的古老体系,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獐子岛,黄海北部一个不足15平方公里的岛屿,却因为海域里的物产富甲一方。
碧波之下,生存着一个兴旺的群体。
被中国人视为海中珍品的海参鲍鱼海胆等无脊椎动物恰好占据了其中的多数。
纯净的水体和活跃的洋流造就了它们非凡的品质。
三年前,数以亿计人工培育的海参幼苗被播撒在这片水域,它们和野生同类的成长轨迹完全相同。
这是人类和大自然的携手合作,以生态的方式,实现了耕海牧渔的理想。
45岁的潜水员王厚喜正在准备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入水。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
繁衍期,它们成群结队从栖息的支流和湖泊迁移到长江口。
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今天,野生中华绒螯蟹已经十分罕见。
小太是人工繁育的一代。
河塘里的水全部引自太湖,小太的食物是湖里的水草和小鱼虾,与吃饲料的同类相比,它拥有更长的生长期和更健壮的体魄。
今天的中国,大闸蟹已经成为利益最高的养殖项目之一。
地处长三角北端的江苏兴化水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土地。
盛夏的正午,夏俊台和王元凤把船划进了湖荡,给一种嗜水的高大蔬菜进行浇灌。
他们脚下这块样貌独一无二的土地,叫垛田。
各种葱茏的蔬菜中,身形魁梧的芋头是绝对的多数。
四面环水的垛田,恰好能够满足这个物种最大的嗜好:喝水。
每天,老夏要给芋头浇四次水,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能保证芋头的需水量。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https://img.taocdn.com/s3/m/ae25400ef7ec4afe05a1df21.png)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7集第一季:1.自然的馈赠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一季:2.主食的故事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一季:3.转化的灵感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
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
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
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一季:4.时间的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精)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精)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0e4cf53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0.png)
(精)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
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
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
建水最有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旧不失活力。
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
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
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
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
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宝贵。
它们能够帮忙自己供给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
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终的出场放牧。
奶茶是早餐中永久的主角。
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内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
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
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始终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
白族人家用相像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
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月。
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
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
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始终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供应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
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善。
中国古人赞扬豆腐有和德。
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
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
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通用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1b863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9.png)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通用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对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洗澡水包皮,如果再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
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
阿哲家的小店,存在了百年,明天仍将带着新意,开门迎客。
上海浦东三林塘,曾有一个乡村厨师群体,人称“铲刀帮”。
他们结伴闯荡上海滩,历经一个世纪,人才辈出。
其中有一个家族,五代为厨,经过数十年磨砺,至今仍活跃于厨界,终成一代宗师。
李明福,掌管家族经营的小餐馆,每天早餐5点,他要去市场采购。
为了保证原料新鲜,食材只买当天所需,分量事先做了估计。
精打细算,亲力亲为,是上海男人做事的习惯。
每个晚上,后厨都是一番刀光剑影,李悦掌勺,李巍操刀。
李明福的两个儿子是厨房里说一不二的将领。
这对孪生兄弟的厨艺青出于蓝,李明福不再需要亲自下厨。
家族的手艺得以传承,是他最大的欣慰。
一条黄浦江,见证了上海的成长。
在这座城市中西杂糅,包容开放的味觉历史中,有一种滋味,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
在演变中,不因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强大。
这就是本帮菜,它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味觉之本。
在本帮菜的江湖里,83岁的李伯荣,靠一身功夫,赢得一世之名。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功夫,没有捷径。
李巍,李悦都是从14岁开始跟随李伯荣学习厨艺。
刀功,中式烹饪的'核心技艺,代表一个厨师的功力。
蓑衣刀法,依靠手腕控制,下刀力度,位置,方向,全在方寸之间。
整鱼脱骨,考验对食材结构的了解,精确割开骨肉相连的结点,完美分离。
极致刀功如同高深武术,只有手上功夫练到纯熟无比,运刀才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
本帮菜中的刀功菜,扣三丝,李巍的绝活。
火腿,鸡脯,冬笋,三种极鲜的食材,先披薄片,再切成直径不到0.5毫米的细丝。
食材事先煮熟,切丝,为了扩大食材与汤汁的接触面。
烹制过程中,三种味型同时释放,融为一体。
细致的刀功,更能让食材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20篇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7ff05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1.png)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20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篇1今日我在电脑上看了小型的电视连续剧“舌尖上的中国1”,当我看到这个醒目的题目时,我很惊呀!舌尖上怎么会有个国家呢?我接着往下看了介绍,哦!原来讲的全是美食啊!开来很适合让我们这些爱吃得人看啊!接着,我单击一下,影片开头放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从屏幕上一闪而过,还有各种菜的做法,其中,奶豆腐和奶茶,它们的原材料是鲜牛奶,可想得到鲜牛奶并非一件易事,得先过小牛这关,小牛正式哺乳期,需要喝妈妈的奶,等取完奶后,需等到他发酵后把最上面的带有去掉,再将剩下的倒入锅中,开大火,用粗筷子始终搅,直到奶清没有了为止,让后把剩下的放入器皿中,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食用了。
吃,是我的爱好,今日无学到了许多做菜的方法,回来自己做一做,有空,你们也来看一看吧!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篇2和妈妈一起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一则可以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二则可以看看各地的特色美食,三则妈妈总要照着样子给我做一两道菜,那种感觉真的很温馨。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知道了什么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
还有不行思议的发酵毛豆腐,奇妙的糖葱,像小孩过家家般的用花汁浸染的五色米饭,凌晨探险而又难寻的松茸。
再有就是我们熟识的除夕饺子和花枣糕。
里面最有特色的是说旁白的那个解说员,声音又亲切又有磁性,介绍起一些家乡菜简直就像在念诗,仿佛一盘盘美味佳肴就在你的桌上,叫你馋延欲滴而又回味无穷。
南方的米叫你魂牵梦绕,北方的面让你欲罢不能……难怪妈妈说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很高,的确有他的道理。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篇320年前,养蜂人老谭向未婚妻许诺,结婚后带她从事一项甜美的事业,出去养蜂,处处旅游,既简单又浪漫。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四处漂泊的日子让他们变得劳累。
芳香的薄荷,焦脆的花生,独特风味的泡菜,融入香浓的豆花当中,每当他们吃起家乡的美食,全部的一切争议都烟消云散,家乡的味道让他们忘却旅途的疲乏。
麦收季节,麦客们背起家什外出干活,一杆杆麦子割入篮中。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5046a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c.png)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1. 对于中国女性,克勤克俭,一直是传统的美德,只有一个阶段例外。
(怀孕)在这个人生的特殊阶段,准妈妈们可以合情合理地尽情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2. 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3. 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4. 一碗糖水,融化中国父亲的深沉内敛。
然而第一次面对未来的女婿,每一个父亲心里的滋味,也许要比一碗糖水来得更为复杂。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脚步解说词6让我们回到夏天的故事,只有盛夏,水温超过18摄氏度,一种美食才会在水下孕育。
长江和青戈江在芜湖交汇,许师傅将面搓揉成雪花状,压实,擀薄,小刀切好。
面条滑爽绵糯,是芜湖一年四季小吃的代表。
但是,要把小刀面吃出酣畅淋漓的美感,还要耐心等候三伏天的到来。
温暖的水下,青虾开始繁殖,4到6厘米大小的母虾,包裹着上千粒虾子。
河道缓流处,昨晚下水的丁字形筒状虾篓,盛满收获,用竹篓筛出虾卵,1公斤虾能收集50克虾子。
日积月累,一个夏天才能收集8公斤左右。
浇上葱姜汁,用黄酒蒸熟,在阳光下晾晒半小时,小火焙干。
最后,连同未去皮的大蒜一起装进袋中,密封保存。
盛夏的.江城,小刀面旺火煮沸,拌葱花,酱油,再加上大骨高汤。
100克面条,10克虾子,虾子和高汤的相逢,色白,汤清,味浓。
虾子小刀面,正是芜湖溽热的苦夏给予当地人的最佳补偿。
对于时间,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感悟,破茧成蝶,花开花谢,草木枯荣,都是时间的脚步。
而在四季变换中,中国人不懈地寻找美食的秘密。
春江水暖,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日最爱,必是那热腾腾的火锅。
舌尖上的中国 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 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4d913b0e16fc700abb68fcbd.png)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7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合集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合集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6e2fd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0.png)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合集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1.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
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2.半身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3.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5.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
6. 中国烹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
7.对于中国女性,克勤克俭,一直是传统的美德,只有一个阶段例外。
(怀孕)在这个人生的特殊阶段,准妈妈们可以合情合理地尽情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8.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9.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10.一碗糖水,融化中国父亲的深沉内敛。
然而第一次面对未来的女婿,每一个父亲心里的滋味,也许要比一碗糖水来得更为复杂。
11.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12.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
13.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14.今天,空前丰富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资源困境并存,如果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
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
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
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
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
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
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
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
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
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
中国,从南到北,广袤的国土,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丁村,这个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
附近曾经出土过中国最古老的石磨,证实了这一点。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为女人的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
按照中国人的风俗礼仪,过生日贺寿是一定要吃面条的,中国人称为长寿面。
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
面条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喜欢的主食。
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
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曹石,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组了一个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
身兼大学教师、乐队的主唱作词、多种角色的他,在这首最广为流传,描写三秦大地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陕西几十种诱人的美食,在曹石的歌里,被冠以经典传统的是牛羊肉泡馍。
泡馍是最土生土长的西安主食,吃泡馍最讲究的是掰馍,对西安人来说,这不但是个进食的过程,还是个享受的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再配以熬煮了十几个小时的老汤,一碗看似豪爽简单的羊肉泡馍,其实内在精致复杂。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
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南米北面”主食格局。
地处太湖流域的嘉兴,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嘉兴以天下粮仓而著称。
然而,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粽子这个古老的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
刘光荣,这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技师,从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4点,要完成超过3000只粽子。
平均每分钟裹7个粽子,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十秒钟,而份量的准确率是百分之百。
在这样的车间里,每一个工作日,就会有大约100万只粽子被生产出来。
每年晚稻成熟,就到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
孩子们约好都从宁波回到村里来看望阿公阿婆,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
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上几十斤至上百斤年糕,泡在冬水里储藏,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得以改善。
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五岁的宁宁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
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
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过年。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难得的日子里,儿女们能回到父亲身边。
饺子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主食,尤其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如今,在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的群体,依然在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
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
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位于云南红河地区的建水古城,古称临安。
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种文化的掺杂形成了特有的氛围和格局。
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
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惊人的三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
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
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
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
姚贵文和王翠华围绕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
丈夫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去远方的大湖钓鱼,虽然他从来没有钓过鱼。
在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
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
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
孟克和家人抓紧时间,赶在严冬之前进行最后的出场放牧。
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
砖茶、黄油、炒米,以及鲜奶是一锅奶茶的重要内容。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
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
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
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
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溯到蒙古人开疆拓也的年代。
在800多年前,忽必烈时期的蒙古人远征到云南。
定居至此的蒙古人也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
他们不会想到,这种转化的手法一直被流传下来,生机勃勃。
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食品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
对于素食者来说,这相当完美。
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
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安徽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促成了人们恬淡保守的气质,也孕育出了特有的食物——毛豆腐。
方兴玉是不会在湿热的夏天做毛豆腐的,桑拿天里,人们很难控豆腐发酵的走向。
但是在其它的季节里,徽州温润的环境却能引导微生物们走上发酵的正轨。
她希望与这有关的一切,自己的女儿都能够学习和领悟到。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
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
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
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案例了。
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
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
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
如今,绍兴人家仍然乐于枕河而居,享受其中的一份闲适。
酱园里,露天的空场排列着几百只硕大的酱缸。
五十六岁的丁国云依然身手矫健。
酱料粘稠、厚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
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此消彼长,互相制约。
“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