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之城市化(附答案详解)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8.2-城市化ppt复习课件(含答案)
考点二ꢀ城市化必备知识预案自诊一、城市化的进程ꢀ集聚和城市ꢀ不断扩大、ꢀ1.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必备知识预案自诊ꢀ,它3.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
ꢀ(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的压力。
ꢀ2.不合理城市化的表现3.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城市化进程及其时空差异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易错辨析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典题示例(2017江苏卷,21~22)(双选)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1)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思路分析关键能力学案突破考向一考向二微专题命题立意ꢀ本题以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为依托,考查城市内产业要素流动和城市化阶段之间的关系,需要综合图示曲线和图例信息进行计算,读图能力要求较高;利用所获信息判断城市化阶段,体现综合思维素养的具体运用。
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含答案(2021年整理精品文档)
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含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含答案专题: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选择题(一)(2019四川广安友谊中学训练题)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15。
5∶24.5∶60.0 B.31。
6∶30。
5∶37。
9C.37。
6∶17。
4∶45.0 D.37.6∶24。
5∶37.92.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D.④【参考答案】1.D 2.A1.认真读图,从图中获取答题信息.根据图中信息显然可得,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37.6:24:5:37。
9.D正确。
2.城市化水平最高即表示第一产业的比重最低,判断为①地区.A正确。
(二)“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回答1--2题。
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少因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城郊间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与水运动无关;酸雨是大气污染现象与海绵城市无关;海水倒灌是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绵城市是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不能减缓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水倒灌。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单元测试(9)城市与城市化(含解析)
单元测试九城市与城市化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北京石景山模拟)下图为某城镇规划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该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可以( D )A.控制市中心人口,限制该城市的服务范围B.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的工业化发展C.直接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技术创新D.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
该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增大,组团间距离较远,有利于控制市中心人口,但不会限制城市的服务范围,A错误;与提高城市化水平及促进城市工业化发展无关,B错误;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对产业活动的技术创新并无影响,C错误,D正确。
2.若该城市布局合理,据图可知( A )A.盛行东北风 B.河流自西向东流C.W为住宅区 D.功能组团占地约3 km2解析:本题考查合理进行城市布局。
图示中的工业用地分布在城市西南部,应盛行东北风,A正确;工业区应布局在河流下游,河流应自东北向西南流,B错误;W靠近国道和工业区,污染较重,不应为住宅区,C错误;由比例尺计算可得,图示功能组团占地超过3 km2,D错误。
(2019·四川天府大联考)里约热内卢和东京分别为2016年和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
东京是日本最大城市,也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陆空交通枢纽。
东京都市圈总面积13 400平方千米,2014年人口约3 680万。
里约热内卢是巴西仅次于圣保罗的第二大城市,是全国最大进口港、经济中心,重要的交通中心,面积 1 182平方千米,2014年人口约630万。
下图为日本和巴西城市人口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3.东京和里约热内卢在城市服务功能方面的最大差异是( B )A.旅游服务职能 B.行政中心职能C.交通中心职能 D.商业中心职能解析:本题考查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城市和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地区用地规划示意图(甲组团为老城区),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拟规划的物流中心应选址在( )A.甲组团B.乙组团C.丙组团D.丁组团2.下列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空间结构为扇形结构模式B.工业用地布局主要考虑避免污染C.规划体现了北扩东移发展战略D.商业用地集中分布在各组团中心读某城市用地功能区规划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3.若从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用地规划合理。
该地区最可能( )A.属热带雨林气候B.地势起伏小C.河流自南向北流D.盛行东北风4.该城市功能区与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甲—行政因素B.乙—历史因素C.丙—社会因素D.丁—经济因素安徽省将在统筹协调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构筑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
读江淮城市群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下列因素中,与“1+10”江淮城市群发展关系密切的有( )①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交通便利②地势平坦开阔③气候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④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历史悠久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6.下列关于该城市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服务范围由大到小排序:合肥、安庆、无为B.服务职能由多到少排序:合肥、滁州、长丰C.小学数量由多到少排序:六安、安庆、庐江D.小汽车专卖店布局先后排序:合肥、马鞍山、庐江二、双选题下图为长三角地区由铁路网构成的都市圈发展地带,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下列有关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跨海大桥的修建使宁波的城市等级与上海相同B.上海的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大C.南京因人口密度较大,与同等级城市相比,服务范围较大D.该都市圈城市大致分为五个等级8.交通运输的发展对都市圈的影响主要有( )A.增强城市间的通达性B.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C.减少城市化的费用,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D.顺应全球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趋势,加强国际合作“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0城市化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图甲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变动图,图乙是我国城镇化率与GDP增速变动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甲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是( )A.① B.②C.③D.④2.据图推断( )A.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B.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呈正相关C.1978~2011年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D.2011年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同3.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堪重负,中小城市发展滞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影响是( ) A.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均衡B.户籍制度改革迟缓C.国家政策倾斜差异大D.区域社会经济差距增大1.D 2.C 3.D[第1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11年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
因此,图中①代表第一产业,②代表第二产业,③代表第三产业,④代表城镇化率。
第2题,1978~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反映出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C对。
第3题,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不均衡是造成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改革迟缓对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对大中小城市的倾斜差异小,甚至更倾向于鼓励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差距。
](2019·内蒙古联考)海绵城市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将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多余的水进入排水管道。
城市小区内可以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来收集多余的雨水,随后再慢慢排水,来缓解高频率集中式降水带来的内涝。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城市中,适于引进海绵城市概念的是( )A.乌鲁木齐B.包头C.郑州D.西宁5.建设下沉式绿地,主要作用是( )A.提高城市地表对雨水的含蓄能力B.减少城市水土流失C.防治城市土壤盐碱化D.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6.城市水循环受海绵城市建设影响最明显的环节是( )①地表径流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下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C 5.A 6.B[第4题,依据材料,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内涝。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二)城市化一、选择题2019·河北五校联考如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D.逆城市化的进行2.据图可知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解析1.B 2.D 第1题,2007~2050年预计世界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6亿,主要是城市化导致的。
故B项正确。
第2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
故选D项。
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如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推断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城市化可能会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解析3.A 4.D 第3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较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
第4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据此回答1~2题。
1.2018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6%,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约为4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②城乡差别很小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3.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B. 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C. 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D. 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4.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B. 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 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D. 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宣布:海南全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下图为“海南省2015~2017年三次产业发展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目前,海南省所处区域发展的A. 传统农业阶段B. 工业化初期阶段C. 工业化后期阶段D. 高效综合发展阶段6.为适应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海南省第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大力A.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B. 发展轻纺工业C. 发展重化学工业D. 发展高新技术工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练41城市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练41 城市化一、选择题[2020·长沙月考]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
读图完成第1题。
1.2007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
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市化的进行[2020·唐山检测]目前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使得中国的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
下表示意过去25年和未来25年中国城市面临的压力(以过去25城市面临的压力过去25年未来25年水压力 1 1.88土地压力 1 3.45能源压力 1 2.89生态压力 1 2.422.( )A.快于经济发展速度与工业化进程B.与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不相适应C.滞后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D.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3.解决中国城市化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措施是( )A.推进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型的城市化B.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C.立足资源环境优势,促进小城市快速发展D.控制大城市规模,避免城市群的形成[2020·永春联考]辐合协调度是反映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协调程度的指标,辐合度越高,城市环境质量越好。
图1为大连市城市化率变化图,图2为2000~2011年大连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图。
2009年大连市提出全城城市化发展战略,生态宜居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据此回答4~6题。
4.2000~2011年,大连城市化的特点是( )A.一直加速发展 B.前期速度快,水平低C.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D.后期水平高,速度趋缓5.大连城市化速度加快且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阶段是( )A.2000~2003年 B.2003~2004年C.2008~2009年 D.2010年以后6.图示时期大连城市化速度与城市环境质量的关系主要受( )A.城市职能变化影响 B.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影响C.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D.城市经营管理理念影响[2020·浙江联考]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程度,主要表现为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讲)(含解析)
7.2 城市化1.城市化的表现、标志。
2.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 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知识点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易错警示】(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
合理的城市化能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2)许多城市化问题并非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许多城市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观念陈旧、管理不力、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导致的规划建设不合理而导致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人为努力解决。
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特别提醒】城市中心“岛屿”效应知识点四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利用不同的统计图示,对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描述,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期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图3 某城市群发展示意阴影表示城区范围)【方法技巧】城市化进程图(如图1)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如图2)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7.2城市化(练)(含解析)
7.2 城市化(湖北武汉一中2019届期中)大伦敦都市区是英国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城。
大伦敦都市区划分为内伦敦和外伦敦,下图示意大伦敦都市区1811年~2011年间的人口增长变动情况。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时间段大伦敦都市区的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A.1861年~1871年B.1931年~1941年C.1971年~1981年 D.1991年~2001年2.1861年~1961年的近100年间,大伦敦都市区的城市化阶段处于( )A.城市化起步B.逆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3.1991年~201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英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C.当地死亡率进一步下降D.青壮年国际移民迁入【答案】 1.B 2.C 3.D【解析】第1题,当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会达到一个最高值。
读图可知,大伦敦都市区自1811年之后人口增长率长期为正值,直至1939年人口达到历史峰值,此后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大约1991年以来人口又呈现出正增长态势。
第2题,读图可知,1861年~1961年,大伦敦都市区整体上经历了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的过程,外伦敦的人口增速快于内伦敦核心区,说明人口由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扩散,即此阶段为郊区城市化过程。
1961年~1991年,内伦敦和外伦敦人口均呈负增长,此时应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1991年以后大伦敦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再城市化阶段。
第3题,1991年~201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重现正增长,进入了再城市化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国际移民的迁入,国际迁入人口多为年轻的成年人,直接造成了伦敦人口的高出生率。
(甘肃省酒泉一中2019届期末)美、日、德三个国家各自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分别是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美国人口主要居住在大都市区内。
大城市聚集发展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中小城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8.2城市化(练习)含解析
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第2讲城市化一、单选题读2010~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走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我国城市化特征是()A.城镇化起点极高 B.城镇化水平高C.城镇化发展停滞 D.城镇化率不断上升2.下列有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各地城镇化速度比较均衡B.我国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很好地解决了城市问题C.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D.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大大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3.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造成()A.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B.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D.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答案】1.D 2.C 3.D【解析】1.从图中看不到城镇化起点,A错误;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不高,B错误;我国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较快,一直在稳步提升,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城镇化率不断上升,D正确;故选D。
2.图中反映了我国总体城镇化水平变化,不能反映我国各地城镇化速度,且我国各地经济差距大,城镇化水平不均衡,A错误;我国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解决城市问题,B错误;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第三产业发展快,是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C 正确;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大大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D错误;故选C。
3.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会造成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A错误;我国正逐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环境质量日益得到改善,B错误;城镇化水平提升,造成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C错误;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D正确;故选D。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非农就业率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率之和。
NU比是非农就业串与城市化率的比值,是目前国际上关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性研究的重要指标。
NU比小于1.2,说明城市化发展超前于工业化,NU比大于1.2,说明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
下图为2006—2015年天津市城市化率,第二产业就业率、第三产业就业率,非农就业率统计。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人教版-城镇化(含解析)
城镇化[2020·江苏卷]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A.产业结构B.人口素质C.环境质量D.交通方式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A.减轻自然灾害B.提高环境容量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2021·浙江1月卷]将污水和雨水分别用不同的收排系统进行管理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
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收排有利于()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24·山东临沂统考模拟]人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其空间迁移会对城镇化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
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甘肃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下图示意甘肃省人口流动趋势演变特征。
据此完成4~5题。
4.甘肃省人口流动反映的典型现象是()A.再城镇化B.郊区城镇化C.城镇化D.逆城镇化5.第三阶段,甘肃省突出的城镇化问题是()A.城市住房紧张B.乡村空心化C.城市交通拥挤D.人口老龄化[2024·南京师大附中校考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中不同区域人口的发展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反映该城市()A.人口不断减少B.规模不断扩大C.环境污染加剧D.经济不断衰落7.该城市区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核心区教育、医疗条件越来越差B.近郊区经济更发达,吸引大量人口C.核心区房价高,城郊间交通条件改善D.近郊区人口出生率高,核心区人口死亡率高8.该城市区域人口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是()A.核心区基本建设落后于郊区B.核心区出现空城化现象C.郊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D.城郊之间的气温差异减小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9~10题。
9.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0.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一、选择题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年B.2040年C.2047年D.2050年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②③1.A 2.C 3.C 解析第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第2题,计算可知,我国2040年的城市化率为67.3%,2050年的城市化率为73.6%,说明我国2040~2050年间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
第3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且之后比重逐年下降,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显示,1992~2012年(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5.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A.逆城市化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4.D 5.C 解析第4题,该图为人口分布构成图,表示人口比例变化,无法判断甲、乙老城区人口数量的多少,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B错误;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其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故C错误;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D正确。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试题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Word版含解析
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单元质检卷第16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8海南卷,4~5)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
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A.公园B.工业园区C.住宅D.物流园区2.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答案1.A 2.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项正确。
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
第2题,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
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故D项正确。
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
(2018北京卷,10~11)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图,完成3~4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3.该城市()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4.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建设民俗博物馆B.划定耕地保护区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答案3.A 4.D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Ⅰ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项正确、C项错误;Ⅱ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项错误;Ⅳ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专题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读1978~2010年中国、美国城市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统计图,完成1~3题。
1.图示期间中国面积变化最大的土地类型是()A.不透水层B.植被C.水体D.其他用地2.从中国和美国城市土地覆盖率比较可以判断出()A.两国城市水体面积大致相同B.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C.美国城市已经基本逆城市化D.中国城市植被面积逐步减少3.中国城市的土地覆盖类型特征变化将导致城市()A.地表径流减弱B.降水强度减弱C.热岛效应减弱D.地表风速减弱大伦敦都市区是英国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域。
大伦敦都市区划分为内伦敦和外伦敦。
下图示意大伦敦都市区1811~2011年间的人口增长变动情况。
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时间段大伦敦都市区的人口数量最多的是()A.1861~1871年B.1931~1941年C.1971~1981年D.1991~2001年5.1861~1961年的近100年间,大伦敦都市区的城市化阶段处于() A.城市化起步B.逆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6.1991~201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英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C.当地死亡率进一步下降D.青壮年国际移民迁入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
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结合材料,完成7~9题。
7.康杜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 A.劳动力—房产—耕地B.劳动力—耕地—房产C.耕地—房产—劳动力D.耕地—劳动力—房产8.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9.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标准差椭圆法是分析空间分布方向性特征的经典方法之一。
椭圆的大小反映空间格局总体要素的集中程度,偏角(长半轴)反映格局的主导方向。
下图为1991~2015年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空间格局变化。
据此完成10~11题。
10.对于该时间段北京市不透水地表时空分布描述,正确的是()A.标准差椭圆范围逐渐扩大且向南移动B.不透水地表范围不断缩小C.总体上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导D.不透水地表区域分布越来越零散11.1991~2015年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降水C.植被D.城市规划二、综合题(共2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8分)中新天津生态城选址于距天津主城区45千米的一片盐碱地上。
自2008年开工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城市开发、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在国内外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下图为天津主城和生态城简图。
(1)分析该生态城选址的区位优势。
(8分)(2)生态城远离天津主城区,说明它的建成对主城区的有利影响。
(8分)(3)分析该生态城内保留大量湖泊、河道等湿地的原因。
(6分)(4)该生态城目前常住人口约3万人,远低于35万人的规划人口规模。
为提高入住率,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
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
(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10分)(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
(10分)(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
(8分)参考答案1、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不透水层由16.73%增加到69.49%,增加了52.76%,变化最大;植被由21.81%变为14.70%,水体由2.01%变为1.76%,其他用地由59.45%变为14.5%。
2、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数据反映中国的不透水层的面积增长最快,说明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加快,即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B项正确;A、C、D三项不能依据图中信息得出结论。
3、答案 D解析中国城市的土地覆盖类型特征是不透水层面积最大,说明城市建筑逐渐增多,地表摩擦力逐渐增大,从而导致地表的风速逐渐减弱,D项正确;地表性质发生变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下垫面的比热容变小,升温增快,热岛效应加强,易产生雨岛效应,降水强度增大,A、B、C三项错误。
4、答案 B解析当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人口数量会达到一个最高值。
读图可知,大伦敦都市区自1811年之后人口增长率长期为正值,直至约1939年人口达到历史峰值,此后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大约1991年以来人口又呈现出正增长态势。
5、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1861~1961年,大伦敦都市区整体上经历了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的过程,外伦敦的人口增速快于内伦敦核心区,说明人口由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扩散,即此阶段为郊区城市化过程。
1961~1991年,内伦敦和外伦敦人口均呈负增长,此时应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1991年以后大伦敦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再城市化阶段。
6、答案 D解析1991~2011年,大伦敦都市区人口重现正增长,进入了再城市化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大量国际移民的迁入,国际迁入人口多为年轻的成年人,直接造成了伦敦人口的高增长率。
7、答案 D解析在大学城建设之前,该村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所以阶段一主要资源是耕地。
由于大学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出现劳动力增加的特点;随着大学城的建成,该地需要的劳动力减少,所以阶段二主要资源为劳动力。
大学城建成以后,进入平稳阶段,房产成为主要资源。
故D项正确。
8、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在阶段一,甲占比最大,随着大学城建设,占比减少,所以甲为农民;乙曲线随着大学城的建设先增加后减少,为工人数量的变化,丙主要出现在阶段二和阶段三,主要是以出租为收入来源的房东;在三个阶段,丁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应为商业服务人员。
故A项正确。
9、答案 B解析读图,结合材料,该村在2001年后主要就业方式从农民转向工人及房东和个体商户经营者,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
10、答案 C解析图中椭圆长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根据材料“偏角(长半轴)反映格局的主导方向”可判断C项正确。
读图可知标准差椭圆范围逐渐缩小,故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椭圆的大小代表的是集中程度而非范围,椭圆范围缩小,说明不透水地表区域分布越来越集中,故B、D两项错误。
11、答案 D解析不透水地面是城市中一种以人工地表为主要特征的特定组份,主要由城市中硬质道路、停车场、广场及屋顶等建筑物组成。
因此城市规划是形成不透水地表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地形、降水与植被对不透水地表的形成没有影响,故A、B、C三项错误。
12、答案(1)利用盐碱荒地,节约耕地;土地成本低;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2)控制主城区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减缓城区交通拥挤;减轻城区环境压力;减轻城区就业压力。
(3)调节周边小气候;美化环境;蓄积径流和加快排水速度,减缓城市内涝。
(4)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生态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支撑;政策支持,吸引人口入住。
解析第(1)题,从交通、用地成本、政策等角度分析生态城选址的区位优势。
第(2)题,从缓解城市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角度分析生态城的建设对主城区的有利影响,主要包括缓解就业、交通压力,减轻污染,分散职能等方面。
第(3)题,从生态角度分析生态城内保留大量城市湿地的原因。
第(4)题,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政策等角度提出提高入住率的合理建议。
13、答案(1)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2)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
(3)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
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等自然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统一,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
第(2)题,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一方面与动植物本身特性有关,如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
两大原因都导致了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
第(3)题,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源于近郊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该位置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