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中脏腑脱证的护理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病人的中医护理常规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3、给药护理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中医护理:中风的辨证施护
1辨证中风的发生,主要在于患者平素阴阳失调,气血亏虚,调养失摄,忧思恼怒,饮食失节,劳累伤正,外受时邪等诱发。
发病的主要病理为阴不恋阳而致肝阳暴涨,阳化风动,气血逆乱,挟痰挟火,窜扰经脉,闭寒心窍而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
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1)中经络:大部分患者神志清楚,少数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
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
(2)中脏腑:根据正邪情况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①闭证:邪闭于内,以痰浊为主,为实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
可见气粗,鼻鼾,痰鸣。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②脱证:气脱于外,以正气外脱为主,为虚证。
突然昏迷,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多,遗尿,四肢厥冷,舌痿,脉细弱或微欲绝。
2施护(1)按急症一般常规护理。
(2)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刺激。
(3)绝对卧床休息。
中经络者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不要随意搬动。
(4)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痰阻者,随时吸痰。
中脏腑者应避免舌下坠,舌咬伤。
(5)做好口腔、皮肤、眼睛护理。
用复方佩兰漱口液清洁口腔每日2~3次。
眼睑不能闭合者应给予凡士林纱布或生理盐水纱布敷盖,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尿管,每日清洁消毒尿道口一次,预防尿路感染。
定时翻身,按摩骨突处预防褥疮发生。
(6)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舌苔、脉象、血压及四肢活动等病情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
如患者血压速升,呼吸变深,脉缓为早期脑疝的表现。
血压急剧下降,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表示病情严重。
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血压测不到,呈阴阳离决的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7)口眼歪斜者,可针刺大迎、地仓、颊车、下关等穴。
语言障碍者应早期进行语言训练。
半身不遂应注意局部保暖,受压部位用2%红花酒精液按摩。
脱证PPT课件
2019/8/22
30
30
2019/8/22
13
13
【病证辨析 】
四、相关检查: 常见血压下降,脉压缩小 脱液时,红细胞压积升
高、失血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 积、中心静脉压可降低。
急救处理 一、常规处理:脱证是临床急危重症, 应立即进入抢救程序,予吸氧,鼻饲,静脉给药, 针灸等综合救治。1.鼻导管或面罩吸氧.2.24 小时监测神志、呼吸、血压、心率。3.立即建立 静脉通道,扩容基础上适可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2019/8/22
28
28
【病案分析】
刘 X ,女, 60 岁.近十年来常有心悸, 胸闷气短,畏寒肢冷等感觉,未经系统 治疗.半小时前突然心痛剧烈.胸闷持 续不解,冷汗淋漓,进而神志昏迷,呼 吸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色青 紫,脉微欲绝。
2019/8/22
29
29
【病案分析】
①病名诊断:真心痛.
2019/8/22
22
22
【治 疗】
2.阴脱
神情恍惚或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心 烦潮热,口干欲饮,便秘少尿,皮肤十燥 而皱,舌红而干,脉微细数。【证机】真 阴枯竭,虚阳欲脱。
【治法】救阴固脱
【处理】(1)方药:生脉散。药用人 参、麦冬、五味子。加法:虚阳上浮而见 潮热、心悸,加生牡蛎、鳖甲、五味子以 滋阴摄阳;口干咽燥加石斛、花粉、玄参 养阴生津;便秘加麻仁、玄叁、生地增液 润肠。
11
【病证辨析 】
三、鉴别诊断要点 1.神昏 以神志不清为特征。可突然出现,更常见
于慢性疾病过程中渐次出现,多见于内科杂病危重阶段, 发病前可有头昏,恶心,呕吐,心慌,气急,肢麻,偏瘫, 尿少,尿闭,浮肿等症状。
脱证护理常规汤朝秀PPT课件
阴脱
• 治法:救阴固脱
• 中药:生脉饮
• 生脉注射液或参附 注射液静脉注射
·
7
阳脱证
• 症候表现:突然大 • 治法:回阳救逆。
汗不止或汗出如油、
神志恍惚、心慌气促、 声短息微、四肢逆冷、
•
中药:参附汤
• 二便失禁、舌卷而颤、 • 参脉注射液或参附
• 脉微欲绝、
注射液、黄芪注射
液静脉注射。
·
8
护理评估
·
14
临证护理
• 四肢不温、汗出者,适着衣被,遵医嘱服 热饮食。
• 高热者:遵医嘱十宣放血或针刺退热如合 谷穴、大椎、曲池等。
• 喉中痰鸣者予以吸痰、氧气吸入。 • 二便失禁,予以保留导尿等
·
15
健康教育
• 保持情志舒畅、乐观开朗,以增强正气、 驱邪外达。
• 加强身体锻炼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 等。
·
5
气脱证
• 症候表现:面色
苍白、神志淡漠、声 低息微倦怠乏来自、汗 漏不止、四肢微冷、 舌淡、苔白润、脉微 弱
• 治法:利益气固脱
• 方药:独参汤
• 黄芪注射液或生脉 注射液加液体静脉
注射
·
6
证
症候表现:精神恍惚或
烦躁不安、面色潮红或心 烦燥热、口干欲饮、便秘尿 少、皮肤干燥而邹、舌红而 干、脉微细数。
3.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4、生命体征监测及神志、舌脉象变化、二便情况、作好护 理记录
5、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者加床栏或用约 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6、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 患者作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7、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惯例技术操作规程目录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高热3、神昏4、中风5、中暑6、急性出血7、痛证8、暴泻9、脱证10、中药中毒二、中医内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风温3、感冒4、内伤发热5、咳嗽6、哮喘7、悬饮8、肺痈9、肺胀10、胃脘痛11、呕吐12、便秘13、泄泻14、黄疸15、聚集16、水臌17、水肿18、肾衰19、淋证20、癃闭三、中医外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外科手术护理惯例 3 、疖4、疔5、痈6、发7、丹毒8、疔疮走黄9、流痰10、窦道11、压疮12、脱疽13、乳痈14、乳岩15、石瘿16、肠痈17、肠阻塞18、石淋19、噎膈20、烧伤四、中医妇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产科一般护理惯例3、妇科手术护理惯例4、月经不调5、痛经6、崩漏7、绝经前后诸证8、带下病9、妊娠恶阻10、胎漏、打胎、胎动不安、小产、滑胎11、异位妊娠12、子痫13、产后发热14、产后恶露不停15、产后缺乳16、阴挺17、症瘕五、中医儿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肺炎喘嗽3、鹅口疮4、泄泻5、疳证6、惊风7、痫证8、水肿9、麻疹10、水痘11、痄腮12、顿咳13、小儿暑温14、疫毒痢15、遗尿16、紫癜六、中医肛肠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肛肠科手术护理惯例 3 、痔4、肛痈5、肛漏6、肛裂7、脱肛8、直肠息肉七、中医皮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黄水疮3、蛇串疮4、面游风5、脚湿气6、粉刺7、瘾疹8、湿疮9、药毒10、摄领疮11、白庀12、猫眼疮13、风瘙痒14、皮痹15、天疱疮16、红蝴蝶疮17、淋病18梅毒八、中医骨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骨伤科手术护理惯例3、小夹板外固定护理惯例4、牵引术护理惯例5、石膏外固定护理惯例6、骨折7、上肢骨折8、下肢骨折9、脊柱骨折10、骨盆骨折11、脱位12、伤筋13、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法九、中医眼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内眼手术护理惯例3、椒疮4、天行赤眼5、聚星障6、凝脂翳7、瞳神紧小8、绿风内障9、圆翳内障10、云雾移睛11、视瞻昏渺12、高风雀目13、风牵偏视十、中医耳鼻咽喉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耳疖、耳疮3、耳鸣、耳聋4、耳眩晕5、中医鼻科一般护理惯例6、鼻槁7、鼻鼽8、鼻渊9、鼻衄10、中医咽喉科一般护理惯例11、喉痹12、喉关痈13、喉喑14、急喉风十一、中医口腔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口疮3、牙宣十二、中医针灸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十三、中医肿瘤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放疗护理惯例3、化疗护理惯例十四、中医传得病科护理惯例1、一般护理惯例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时行感冒4、肺痨5、痢疾6、湿温7、肝热病8、霍乱(时疫)9、艾滋病10、暑湿11、登革热12、炭疽13、狂犬病十五、中医分级护理1、特级护理2、一级护理 3 、二级护理 4 、三级护理十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针刺法2、灸法3、拔罐法4、穴位按摩法5、刮痧法6、熏洗法7、浑身药浴法8、湿敷法9、换药法10、涂药法11、敷药法12、贴药法13、药熨法14、坐药法15、中药煎煮法十七、中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1、护理文件书写要求(1)、一般要求(2)、体温单书写要求及内容(3)、医嘱单书写要求及内容(4)、长久医嘱履行单(5)护理记录单书写要求及内容2、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1)、中医整体护理病历(2)、住院评估表 ( 附表 8)(3)、护理诊疗 / 问题项目表 ( 附表 9)(4)、护理记录单(5)、出院评估表 ( 附表 10)十八、中医护理人员职责、工作制度及质量要求1、护士职业基本要求(1)、热爱惜理事业,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有激烈 ...(2)、作风上要脚踏实地,谦逊慎重,严肃仔细, ...(3)、行为上要遵纪守纪,公正清廉,爱惜集体, ...(4)、仪容上要庄重大方,服饰整齐,精神饱满, ...2、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1) 、护理副院长职责(2)、护理部主任 ( 总护士长 ) 职责(3)、科护士长职责(4)、护士长职责主任 ( 副主任 ) 护师职责主管3、护理工作制度(1)、护理部工作制度(2)、中医护理研究室工作制度(3)、急诊科护理工作制度(4)、门诊护理工作制度(5)、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6)、供给室工作制度(7)、核对工作制度(8)、交接班工作制度(9)、急救工作制度(10)、消毒隔绝工作制度(11)、病区护理文件管理工作制度(12)、物件、药品、器械管理工作制度(13)、血液净化中心 ( 室 ) 护理工作制度(14)、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制度4、护理工作质量要求(1)、护理部工作质量要求(2)、病区护理工作质量要求(3)、急诊科 (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4)、门诊护理工作质量要求(5)、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6)、供给室工作质量要求(7)、血液净化中心 ( 室) 护理工作质量要求(8)、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质量要求中医内科急症护理惯例一般护理惯例1.招待患者,初步分诊。
中医护理如何调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护理如何调理五脏六腑功能关键信息项:1、中医护理的方法与原理2、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的表现3、调理的具体目标与效果4、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11 中医护理的概念与特点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特点,运用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的一种医疗实践。
其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注重预防保健和康复。
111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也密切相关,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112 辨证施护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证候类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2 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各自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121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心的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神志清晰,思维敏捷。
122 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情志舒畅。
123 脾的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脾运化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肌肉丰满有力。
124 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的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水道通畅。
125 肾的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的功能正常,则生长发育正常,生殖功能旺盛。
126 六腑的功能六腑以通为用,主要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
13 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的表现当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31 心虚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
132 肝虚表现为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月经不调等。
133 脾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肢体乏力等。
134 肺虚表现为咳嗽、气喘、自汗、易感冒等。
135 肾虚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水肿等。
136 胆腑失调表现为口苦、黄疸、胁痛等。
13种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脱病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中医专科病护理常规脱病(感染性休克)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脱证:神志淡漠,声低息微,倦怠乏力,漏汗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
(二)阴脱证(亡阴证):神志恍惚,面唇苍白或潮红,发热烦躁,心悸多汗,汗出如油,口渴喜饮,尿少色黄,皮肤唇舌干燥而皱,肢厥不温。
舌红而光,无苔或少苔。
(三)阳脱证(亡阳证):神志淡漠,面唇苍白,声低息微,汗漏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脉微弱。
甚者,突然大汗不止,神志恍惚或昏迷,四肢逆冷,紫绀,二便失禁,舌卷而颤,舌淡。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神志淡漠1将病人平卧于床,保持室内安静。
2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寒热、面色、脉象、汗出、二便情况。
(二)肢厥不温1加盖衣被,注意保暖。
2遵医嘱艾灸,取关元、足三里、气海、神阙等穴。
(三)汗漏不止1患者卧床休息,室内温暖,湿度适宜。
2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用干毛巾擦干汗液并更换汗湿衣物,注意保暖。
3遵医嘱耳穴埋豆,取肾上腺,皮质下,肺,心,肝等穴留针30分钟。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艾条灸法(详见附录2)。
2.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注意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搬动,保持安静。
2.卧位:应使患者取平卧位或中凹卧位,即头偏向一侧,抬高头胸部10~20度,抬高下肢20~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
3.保暖:注意四肢和躯干的保暖,适当加盖棉被、毛毯。
(二)饮食指导1.气脱证:留置鼻饲管方便给药,可进食的患者给予补气药膳,多食温热含营养的食品,增加抗病能力,防止外邪内侵。
2.阴脱证(亡阴证):病情稳定后,可鼻饲全流质饮食,以顾护胃气,气生化有源,多食滋阴生津之品,如食梨、蜂蜜熬汁温服。
3.阳脱证(亡阳证):病情稳定后,可鼻饲全流质饮食,以顾护胃气,气生化有源,多食温阳补气之品,如虫草、灵芝核桃膏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胸痹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33个中医护理实施方案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 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誉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 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誉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 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 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 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 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 气虚血瘀证:面色咪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澹,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 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 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 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 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霍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 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 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 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腌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 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中医脱证的论治
中医脱证的论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ICU包培荣休克相当于中医的脱证。
中医认为脱证是由于多种病因侵扰人体,导致气血受损,脏真败伤,阴阳气血不相维系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临床常有突然汗出淋漓,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气喘,目合口开,神情淡漠,六脉垂危,二便自遗,甚则神昏等临床表现。
具有西医学休克的特征,因此脱证属于西医学休克的范畴。
如《临证指南医案·脱》篇中,所言:“脱之名,惟阳气骤起,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危,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
”中医对于脱证认识深刻,治疗经验丰富,中医学从宏观的角度辨证论治,具有深厚的学术沉淀,与西医的微观认识具有互补性,因此加强对中医脱证的研究可以拓宽对于休克的治疗思路,深入发掘中医遗产对于休克的救治具有重要得意义。
做临床学经典,是我们传承和研究中医的唯一方向。
(一)《内经》论脱证脱证的概念源于《内经》,首见于《灵枢·决气篇》,篇中记载:“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甲乙经》在“其脉空虚”之前补“脉脱者”三字)。
指出了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之脱。
古人认为六气在人体各有其分布,其功能主次的区别,均有其分布的脏器所支配。
六气化源均受于胃,若六气虚而脱失,则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化源气绝,病势危笃。
《素问·热论篇》言:“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阳明者……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深刻的阐明了脱证的病位、病机、演变与结局,其病位是五脏六腑皆受病;病机是荣卫不行,血脉不通,循环衰竭;演变与结局为五脏不通,而致死亡。
并指出阳明脾胃受病,胃气败绝者,三日其气乃尽,病情危笃。
《灵枢·血络论》中阐述了“阴脱”、“阴阳俱脱”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如“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来合和,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
中医护理学第八章辨证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八章辨证【重点难点】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辨证纲领。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一)表里证候的辨证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趋向的二个纲领。
1.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的特点。
临床表现为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或痛,微有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2.里证:里证泛指疾病深入于脏腑、气血、骨髓所表现的证候。
里证多见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见于内伤杂病之中,具有病位较深、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基本特征。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其基本特征是没有新起恶寒发热,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的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外感病中,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者,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者,属里证。
表证多有头身疼痛及肺系的症状,脏腑症状不明显;而里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
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或其他多种脉象。
此外,辨别表证和里证还应结合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等。
(二)寒热证候的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寒证寒证是感受阴寒之邪,或阳虚阴盛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2.热证热证是感受火热之邪,或阴虚阳亢,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口渴喜冷饮,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二便、舌象、脉象等对寒证、热证鉴别最为重要。
(三)虚实证候的辨证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中风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
中风的中医特色康复与健康指导一、中风的辩证施护1、中经络(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症候:平素或发病前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同,舌强言謇,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舌苔薄白,脉象弦滑。
(1)病室光线稍暗,减少噪音,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室温为18-22℃(夏秋季节为24-28℃),湿度为50-60%。
(2)饮食宜清淡的流质或软食为主,如米粥、玉米面,荷叶汤、绿豆汤、莲子汤等;可用食疗方:百合玉竹粳米粥;忌肥甘油腻及动风之品,如公鸡肉、猎头肉;少食生冷瓜果。
(3)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才,每晚给番泻叶3-5克,泡茶饮,必要时用肥皂水灌肠通便。
(4)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口唇、语言、肢体、活动、二便情况。
(5)中医治法: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方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
中药偏凉服用。
(6)康复指导:半身不遂严重者,要避免患肢受压,可使用被架支撑,防止肢体变形,病情稳定后,应及早给予被动或自主运动。
2、中脏腑(闭证——风火蔽窍、痰火蔽窍)症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耳赤,牙关紧闭,口噤气粗,肢体偏瘫,或有拘急,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1)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一般室温为18-22℃(夏秋季节为24-28℃),湿度为50-60%。
避免噪声,强光不良刺激,做好病室消毒工作。
(2)一般发病后2-3天,可经鼻饲进食,注入足够的水分和富于营养的流质饮食,如果汁、米汤、牛奶、菜汤、肉汤等。
食疗方:南瓜粥、茯苓粥。
食物不宜 过冷过热,进食不宜过急,以免引起呕吐或呛咳,或窒息。
(3)观察用药后反应,如实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注意有无并发症如咳喘、发热、出血等。
(4)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口腔卫生及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
(5)中医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另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汤药宜温服。
(6)康复指导:静卧,避免搬动。
3、中脏腑(脱证——元气衰败)症候:神识昏糊,面色苍白,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肢冷汗出,手撒,遗尿,肪沉细或微。
脑梗塞的中医护理
三、护理常规⒈按急证一般护理常规。
⒉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
急性期危重病人住单间,室内应备有急救物品,必要时设特护。
⒊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中经络宜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应避免搬动,若呕吐、流涎较多,可将头侧向一边,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栏保护。
⒋半身不遂者,注意患肢保暖防寒,实施早期保护性护理措施,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防止患侧肢体受压,发生畸形。
⒌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掀动被服次数和裸露时间,注意保暖,并随室温及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⒍加强口腔、皮肤及眼睛的护理。
用盐水或银花、甘草煎水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并覆盖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血压、脉象、舌象、四肢活动等病情变化。
若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等。
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并详细记录。
⒏临证(症)施护:①阳闭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高热者,可予头部行冰袋冷敷,并将头部垫高约2—3cm,遵医嘱针刺人中,涌泉、丰隆、风池、内关、照海等穴。
②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可灸神阙、气海、关元穴,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③尿潴留者,可按摩中极、关元、气海穴等,虚者加艾灸,必要时行留置导尿。
④便秘者,遵医嘱可给麻仁丸或给予大黄煎水或番泻叶5g泡水饮服。
⒐饮食应以清淡,少油腻,低糖易消化的食品,新鲜蔬菜、水果为主,忌肥甘、辛辣等刺激之品,禁烟酒。
昏迷与吞咽困难,应给予鼻饲饮食,如牛奶、菜汤、米汤、豆浆、藕粉等。
⒑神志清醒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克制情感。
尤应忌怒,尽量避免与减少情志刺激,防止过度情绪波动,增强治疗信心,密切配合治疗与护理。
⒒指导患者坚持功能训练,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和情感所伤,防止复发。
中风(急性脑梗死)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急性脑梗死)中医护理常规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语睿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证的疾病。
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言语表达等情况。
(2)了解患者饮食,生活方式、休息及排泄等情况。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中脏腑:a.痰蒙清窍证。
证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睿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b.痰热内闭证。
证候: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睿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苔黄腻。
c.元气败脱证:证候: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②中经络:a.风火上扰证。
证候: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b.风痰阻络证。
证候: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c.痰热腑实证。
证候;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咳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d.气虚血瘀证。
证候: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清,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阴虚风动证。
证候: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
(3)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适当运动以利气血运行。
(4)加强基础护理,保持肢体良肢位摆放,防跌倒、坠床等意外。
(5)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四肢活动等情况。
②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血压持续上升时,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6)给药护理:①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Q②及时记录服至宝丹、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药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生。
中医脱证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26
2.阳脱
证候:冷汗淋漓,四肢逆冷,忽而昏愦,
面唇青紫,口开目闭,手撒遗尿,舌淡或
紫,脉微欲绝或散大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红参温补元气,附子温壮
复阳,二药相互振奋阳气,益气固脱。若
手足冷至腕踝,加干姜以增强附子回阳救
逆之力,并酌加甘草调和之;若无脉者,
加葱白或猪胆汁,以通血脉,若冷汗不止
2.闭证:闭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 症。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多因 风、火、痰热或挟痰湿上蒙所致。阴闭者 无四肢厥冷;阳闭者面红如妆,无大汗淋 漓,阴闭脉多见弦滑数,阻闭者多风沉滑 缓。
中医脱证医学知识
19
【中医论治】
一、治疗原则
本证以阴阳耗脱为临床表现,故治疗以
“散者收之”,“虚者补之”为原则,以
陷,皮肤皱折,身热心烦,口渴欲饮,少尿或无
尿,舌红干燥,脉细数。
治法:救阴固脱。
方药:固阴煎(《景岳全书》)。方中熟地、山
药、山茱萸、菟丝子滋阴填精,佐远志宁心安神,
配人参、一味子、炙甘草益气固脱,于阳中求阴,
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若阴亏于下,阳浮于上,
惊悸潮热者,加鳖甲、龟板胶、牡蛎以滋阴潜阳
镇性;若口渴引饮,饮不解渴者加生地、麦冬、
理:人参含有人参皂甙,增强心肌收缩力,
扩血管,减慢心率作用,附子含去甲药碱具
有强心作用,青皮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
为一种受体兴奋剂,有明显的升压作用。
中医脱证医学知识
24
东莨菪硷注射液:
6-9毫克静注或加10%葡萄糖100ml中静点,本品为中药洋 金花的提取物,对抢救暴发性流脑和中毒性痢疾败血症 休克(低排高阻冷休克)有显效。 通过药理研究表明,它抗休克的机理: 1.对血管有解痉作用而起到化瘀通脉作用。
中医护理常规
第一部分: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环境准备】1、接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输液、吸氧)。
2、治疗前准备做好输液、给药、吸氧、针刺、配血、输血、生命征监测等相应准备。
3、诊室环境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一般病室温度20~22℃,湿度在50%~60%。
每日定时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1小时,按要求做好登记。
【入院介绍】1、认真向患者(家属)介绍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和科主任。
2、认真向患者(家属)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认真向患者(家属)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病情观察】1、接诊即刻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危重患者生命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2、新人院、留观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连续三日正常后改为每日1次常规测试。
或遵医嘱执行。
若体温37. 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若体温39℃以上者为每4小时1次,或遵医嘱执行;体温持续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或遵医嘱执行。
3、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对症护理】1、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
对疑有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3、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及时观察引流物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对诊断不明的急性腹痛患者禁用镇痛剂、泻剂、灌肠、热敷。
6、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医务科、护理部)报告。
7、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8、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中风中医辩证施护
中风中医辩证施护
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中医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
给予环境与体位护理,生命体征护理,口腔、皮肤、眼睛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情志护理等一般护理措施。
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辩证施护。
中经络的护理中经络患者的护理重点是镇静安神、对患者要进行耐心的解释和说服,增强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减少对患者的烦忧;对于半身不遂的患者,特别要注意患肢的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防止患肢的受压变形;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协助患者适当活动,进行肢体按摩,加快患者的恢复;对于语言不利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鼓励家属对与之交谈,必要时,可配合针灸治疗。
中脏腑的护理中脏腑可分为闭证和脱证。
闭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双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脱证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汗出肢冷、肢体软瘫、舌萎、脉微欲绝。
对于闭证患者,应该时刻保持病室的安静通风,嘱咐患者尽量少活动,防止脑出血的再次发生;可以让患者的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呼吸通畅,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鼻导管通畅;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盐水清
洗口腔2~3次;保持患者的二便通畅,对于便秘患者可采取中药灌肠法;双眼闭合不全者可用氯霉素眼药水。
对于脱证的护理,给与患者平卧位,鼻饲流食,给与氧气吸入;二便自溢患者,要经常对患者进行擦洗和换衣,保持被单和褥单的清洁,预防褥疮的发生;密切监视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脉细微等危象,应该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中医执业医师-75-3_真题-无答案
中医执业医师-75-3(总分35,考试时间90分钟)A2型题1. 患者,女性,75岁,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不思饮食,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面肢水肿,舌质淡紫,脉弦细。
治疗方剂宜首选A.六君子汤合鳖甲煎丸加减B.膈下逐瘀汤合鳖甲煎丸加减C.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D.八珍汤合鳖甲煎丸加减E.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2. 患者,男性,50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应以下列何方为主 A.左归丸B.右归丸C.六味地黄丸D.知柏地黄丸E.黄连阿胶汤3. 患者,男性,46岁。
因1周来自汗多而就诊,现蒸蒸汗出,面赤烘热,口苦,烦躁易怒,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其治法为A.滋阴降火B.健脾化湿C.清肝泄热D.调和营卫E.益气固表4. 患者,男性,42岁,久居岭南,2个月来每天上午发热,头痛,面红目赤,烦渴欲冷饮,神昏,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脉弦数。
治疗当用 A.解毒除瘴,芳化湿浊B.祛邪截疟,和解表里C.清热解表,和解祛邪D.和解表里,温阳达邪E.解毒除瘴,清热保津5. 患者,男性,32岁,近3个月咳嗽痰少,痰中带血,血色鲜红,两颧红赤,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中医治疗方剂可选用A.泻白散合黛蛤散B.百合固金丸合十灰散C.月华丸D.清骨散E.秦艽鳖甲汤6. 患者,女性,38岁,症见心烦失眠,健忘,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此时治疗当用A.健脾益气B.滋阴养气C.补血养肝D.益气补血,健脾养心E.养血宁心7. 患者,男性,80岁。
久患便秘,屡用番泻叶治疔,疗效欠佳。
主诉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甚至汗出淋漓,而大便并不干硬,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无力。
中医治法当为A.益气润肠B.温阳通便C.行气导滞D.养血润肠E.益气养血,润肠通便8. 患者,男性,26岁,初起恶寒发热,咽痛,眼睑水肿,小便不利,经治后,表虽解,但肿势未退,身重困倦,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最佳选方是 A.越婢加术汤B.猪苓汤C.五皮饮合胃苓汤D.苓桂术甘汤E.防己黄芪汤9. 患者,男性,40岁,平素嗜好烟酒,过服辛辣之品后,出现喉间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脏腑脱证的护理:
①平卧位,给氧气吸入,鼻饲流质饮食。
②脱证病人,目合口张,舌痿应用舌钳,防止舌后坠。
张口呼吸应用生理盐水纱布两层盖在病人的口上,起到滤过空气,湿润咽喉的作用,但纱布不能太湿。
③二便自遗,应做好护理,应经常擦洗,更衣,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还应做好褥疮的护理。
④注意病情变化,遵医嘱频频喂服参附合生脉汤,若汗出肢温,呼吸平稳为佳象;若汗出肢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或表浅,脉细微等为脱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