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文言实词的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②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停止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学不可以已。《劝学》
③泽命不渝,信也。
改变 变更
(2011年高考山东卷)
矢志不渝
④籍之以为厢兵
登记
(2010年高考湖北卷)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②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
③求全责备
推断方法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缠绕 环绕
(2009年高考课标卷)
祖母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白吃饭 尸位素餐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95)符合 名副其实
④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高考课标卷)逼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方法一:联想迁移推断法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 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 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 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文言文翻译需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在郡多有出息” 中 “出息” 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 “有前途 ,有志气”的意思 ,而是文言文中的 “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

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希望大家喜欢!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即指具体、可实物化的词语,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掌握一定的
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实词的方法和技巧:
1.基础词汇积累:学习文言实词的首要任务是积累基础词汇。

可以从
常见的文言实词入手,逐渐扩大词汇量。

2.了解词义变化:文言实词的词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变动,因此学习文言实词时需要了解其不同时期的词义。

3.学习常用实词:在学习文言实词时,可以重点学习常用的实词,这
些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掌握了这些实词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句法结构:学习文言实词还需了解句法结构,掌握实词的用法
和搭配,这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准确运用实词。

5.多读多写: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积累实词的用法和特点。

同时,
多进行文言文的写作练习,提高对实词的灵活运用能力。

6.注重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往往与上下文有关,理解语境对于
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至关重要。

因此,在学习文言实词时,要注重理解语境,掌握文言文的语境特点。

7.利用工具和资源:可以利用专门的工具和资源来学习文言实词,比
如词典、辞书、网络资源等。

这些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理解实词的意义、
用法和特点。

总之,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注重词汇积累和语境理解,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提高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来辅助学习,可以加快学习的效果。

文言实词解题技巧

文言实词解题技巧

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技巧《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试题方面要求考生能“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不能孤立地识记实词的含义,而是要具体理解它们在所给出的文章中的含义。

为了帮助考生“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面介绍一些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技巧。

1、根据句意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众所周知,文言文的翻译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所谓“词不离句”,也就是对某个词语的解释要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进行。

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正确,把它放到整个句子中就讲得通。

相反,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则讲不通。

根据这一特点,也就可以判断对某个文言实词含义的解释是否正确。

例如:2003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在上述四项中,把对“讽”、“哂”、“务”的解释放到句中去理解都是讲得通的,而把对“遇”的解释“优待”放到句中则讲不通:“(裴矩)害怕自己遭遇祸患,经常优待人用尽了礼节。

”《现代汉语词典》对“优待”的解释是“给以好的待遇”。

显然把“遇”解释为“优待”放到句中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一解释不正确。

“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故答案选C。

2、根据上下文内容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既然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在A项中,如果“竟死”的含义是“竟然因此而死”,那么造成李广死的原因就是“专以射为戏”,但文中讲的李广的死因却是“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整理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整理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整理文言文的答题技巧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为了关心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我整理的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欢迎阅读与保藏。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留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把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很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因此我们必需把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绽开的引申义要结合详细的语境把握。

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加。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别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状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

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日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精确辨别。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常的积累。

4、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根据肯定的语言习惯敏捷运用,在词句中临时转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技法解读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2.语境推断法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

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文言文阅读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可以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如“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3.语法推断法(位置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原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文言实词解释的方法

文言实词解释的方法

练一练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车胤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家贫,不常得油。
( 获得

2.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装 )
3.博学多通(精通 )
解释词语的一般方法:
五、 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推断词义) 例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借 例2:曹操之众远来疲弊。 疲劳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 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
文言实词解释
解释词语的一般方法:
特别提醒 注意:1、通假字 如“满坐寂然”
2、词类活用如“天倾西北” 3、一词多义如“手有百指”“指 其一端” 4、古今异义 如“行--走--跑” “疾病”
练一练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 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 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 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须臾,雷电破壁( 一会 儿) 2.每曰:“点之即飞去。”( 每次 ) 3.不点睛者皆在。( 全,都)
练一练
割席分座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 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 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拾 ) 2.又尝同席读书(曾经) 3.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扔掉 )
例2:齐师伐我
伐:攻打
文言实词解释
解释词语的一般方法:
三、 反推法(根据句意反推字义) 例1:孟浩然,乃襄阳人也。 是
检查方法:带入文中“验证”,是否合情合理。

推断文言实词的七种技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七种技法

试试看: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
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人。(09江苏卷)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联系:《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 (都,全)。
思考:是否正确?
试试看: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 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 考卷)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轨遂投城遁走 投笔从戎——扔掉 诸将阿吕后意 阿谀奉承——迎合 (高)进之布指算,不爽 屡试不爽——差错
小试身手
势拔五岳掩赤诚 出类拔萃——高出,突出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言听计从 —— 听从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杜,公孙 趸诛伐 口诛笔伐—— 讨伐,征伐
试试看: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想想看:
1、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写)。驻(车马停止 不前)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同“返”,返回), 下马伫(长时间地站着)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 三日方(才)去。
“布”的意思是“铺”,主要是依照上下文中的“伫 立”“及疲”“裘”“坐”“宿”等词语的意思
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 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 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想想看: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 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 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 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 可以解释为“拜见”。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美的语言形式,对学生的推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中考中,正确理解和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至关重要。

实词是文言文中具有明确指向的词汇,掌握实词的推断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一、从上下文推断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上下文是指文言文中实词所处的句子、段落以及整篇文章的语境。

通过仔细分析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例如,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蕴”。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得知“蕴”是指蕴含、包含的意思。

但是在具体的文言文句子中,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

如果上下文中描述了一幅画的细节,我们可以推断“蕴”在这里表示画中所蕴含的意境、情感或主题。

二、从词义推演有些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但本身的词义我们可以进行推演。

通过对实词的词源、派生词、近义词等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炎黄”。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词义推演得知,“炎”指的是炽烈火焰,“黄”指的是明亮、夺目的颜色。

而从文化背景上我们又知道,“炎黄”是我国古代对黄帝(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和黄河的称呼,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炎黄”在这里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以及代表中华民族的意义。

三、从典故引申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或典故中的实词,通过对典故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比如,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卧薪尝胆”。

我们通过了解著名典故《木兰诗》中的故事,知道“卧薪尝胆”指的是为了报仇而忍辱负重、苦心经营。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卧薪尝胆”一词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

四、从语法推断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对理解实词很有帮助。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实词所在句子的成分和语法结构,推断实词的含义。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汗马之劳”。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成分,推断“汗马之劳”指的是骑马劳累的辛劳。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

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340只是个大范围)。

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

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340只是个大范围)。

一、字形推断法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字形推断法“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1、褒城驿号天下第一。

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高考浙江卷)庭除甚芜:废弃台阶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

“用”和“以”位置相同,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

三、语法推断法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1、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方法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划分句子节奏的方法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归纳及答题技巧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解释初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及实词总结一览表

解释初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及实词总结一览表

解释初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及实词总结一览表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

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

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

(《归园田居》)“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

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

有“罗(网)、罟(网)、罩、罹”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 项)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

(《晏子治东阿》)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

“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

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氓》)危乎高哉!(《蜀道难》)亡去不义。

怎样学会解释文言文中的字词意思

怎样学会解释文言文中的字词意思
四、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想一想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组: 绳索
2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捐”和后文中“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
3、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4、臧:好的;否:坏的,语意相反,由此可知“陟”提拔的意思。
试一试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一个“绝”是“停止,动词”,第二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第三个“绝”是“非常,副词”,第四个“绝”是“渡过,动词”。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这种方法叫语法分析法。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三、对应互译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2001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20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05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示有关);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

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