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治理土地荒漠化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下面列出以下几种措施:
1. 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
通过大规模的人工种植树木和草地,增加植被覆盖率,从而保护土地表面,防止水土流失,降低水土流失速度,改善水土保持条件,恢复生态系统。
2. 推行水土保持技术。
在荒漠化地区,通过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如修建防风林、设置石垄、建造梁坝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土地的保水能力和土壤肥力,从而改善土地环境。
3. 加强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理方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4. 通过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公民参与土地荒漠化治理,提高治理效果。
总之,治理土地荒漠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手段、多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 1 -。
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
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近年来,我国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成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本文从土地沙化治理和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和挑战、治理技术和措施以及加强保护与合作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土地沙化与荒漠化的现状和挑战我国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问题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地区,如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这些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再加上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化。
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稳定和农业生产,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同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还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解决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土地沙化治理的技术和措施土地沙化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使沙化土地恢复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土地。
目前,土地沙化治理主要采用植物修复、物理防护和化学修复三种方法。
植物修复是指通过引种和培育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减少土地侵蚀和风沙。
物理防护则是通过搭建固沙障碍物,如树篱、草网等,防止风沙向下游地区迁移。
化学修复则是通过施加化学物质,改变土地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减少土地沙化。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和水资源管理也是土地沙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轮作、种植抗旱作物以及减少过度放牧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缓土地沙化的速度。
三、荒漠化防治的技术和措施荒漠化防治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保护措施,防止荒漠化的扩展和发展。
荒漠化防治主要包括治沙造林、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等方面。
治沙造林是指在沙区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土地和水源。
水土保持则是通过修建梯田、建设护坡,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蔓延。
综合治理则是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技术和措施,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强生态恢复和保护,实现荒漠化的防治。
四、加强保护与合作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荒漠(沙)化是指非沙质土壤逐渐变成沙质土壤的过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灾害之一。
目前,全球荒漠(沙)化土地面积已超过25亿公顷,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地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治理荒漠(沙)化土地,并保护生态环境,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
进行荒漠(沙)化土地水源治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为荒漠(沙)化土地的发生通常与水资源不足有关,治理荒漠(沙)化土地需加强水资源的供给。
可以通过引水、修建堤坝等方式,增加荒漠(沙)化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从而改善土壤湿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并减缓沙漠的扩张速度。
进行荒漠(沙)化土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植被是荒漠(沙)化土地固沙和保持水土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皮覆盖等方法,促进荒漠(沙)化地区的植被生长,增加植被覆盖率,形成固沙林带,防止沙尘暴的侵袭,减少土地沙化的发生。
加强科技支持,进行荒漠(沙)化土地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科技支持可以提供有效的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方案与技术手段,例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荒漠(沙)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利用生物技术培育适应荒漠环境的植物品种等。
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土地沙化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有效治理荒漠(沙)化土地的重要途径。
荒漠(沙)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治理工作。
各国可以加强信息交流,分享治理经验与技术,共同制定治理方案,共同推进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工作。
也需要加强国际组织的支持与参与,推动全球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水源治理、植被恢复与重建、科技支持和国际合作,可以有效治理荒漠(沙)化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塔里木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河流,河流流经的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多个地州州市。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据相关调查数据,塔里木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涉及到的面积广大,影响范围广泛。
该地区的荒漠化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退化严重,草原、农田、林地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质量急剧下降。
2.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农业、水利等生产生活造成了困扰。
3.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给当地的水资源保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4.空气质量下降,沙尘暴频发,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了威胁。
二、土地荒漠化成因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导致该地区降水量减少,蒸发增加,导致干旱现象频发。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包括放牧、采伐、耕地扩张等,这些活动的过度开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地下水开发:长期以来,当地的水资源开发力度过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
4.自然因素:如风沙、沙漠化等,这些影响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但是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展,也加剧了这些影响的程度。
三、防治对策为解决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沙漠化防治措施,对于已经形成的沙漠,要采取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如进行退耕还林、重视泥沙渐进性调节等措施。
2.加强土地利用计划,合理规划耕地、牧场、林地等的开垦,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3.加强环保意识,对于行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加大整治力度,落实严格的环保措施。
4.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总之,治理塔里木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达到治理荒漠化问题的目的。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荒漠(沙)化是指土地因受气候、人类活动或者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变成荒废的过程。
荒漠(沙)化土地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对于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
1.荒漠(沙)化土地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荒漠(沙)化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环境问题。
由于土地的荒漠化(包括风沙土地、盐碱地、石漠化地)、草原退化、森林退化等,使土地肥沃性下降、地下水位降低、植被减少,甚至生态系统破坏。
而荒漠(沙)化的土地对于人类社会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生活影响。
2.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目前,全球各国对于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包括植树造林、草原整理、沙漠治理、土壤改良、水源保护等多种综合治理方法。
也在科研方面加大了对于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的研究,不断寻求新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1.加强科研力量在治理荒漠(沙)化土地的过程中,加强科研力量,开展土地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恢复研究,为土地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加强对于荒漠(沙)化土地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土地的退化状况,为土地的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2.加大资金投入治理荒漠(沙)化土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等多项工程。
各国需要加大对于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的资金投入,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实现资金的多元化来源。
3.加强国际合作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解决。
在技术、资金、经验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制定联合的治理方案和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荒漠(沙)化土地的问题。
4.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不仅仅是修复土地本身的问题,更是要关注土地背后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需要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态系统,使土地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环境状态。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 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1.1 定义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退化,形成荒漠地区的过程。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覆被减少、水资源的匮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1.2 原因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 气候因素:干旱气候、高温等 - 土地利用方式不当:过度放牧、大规模垦荒等 -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等2. 荒漠化防治的目标和意义2.1 目标荒漠化防治的目标是减少荒漠化区域的面积,恢复和保护荒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意义•维护生态平衡:荒漠化防治可以减缓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水资源:荒漠化防治可以改善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可以减少土地退化,保护农业生产基地,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荒漠化防治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3.1 植被恢复和保护•实施植被恢复工程:通过人工种植或天然更新等方式,恢复受荒漠化影响的植被。
•加强植被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差异化补偿机制等,保护荒漠地区的植被。
3.2 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调度和保护。
•推行节水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等,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3.3 控制土壤侵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梯田建设、植被覆盖等措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
•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地退化严重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恢复土壤肥力。
3.4 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畜牧业管理创新:加强畜牧业的规范管理,控制过度放牧等行为。
•科技支撑:推广适应荒漠地区的畜牧业技术,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5 加强国际合作•信息交流和分享:加强国际间荒漠化防治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共同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
•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加大国际援助力度,为荒漠化防治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及林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三、建议
1、完善标准体系。应充分调研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标准情况,结合国家政策、 地域特点和行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荒漠化防治标准体系。
三、建议
2、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注重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标准的精细化 程度。同时,加强不同标准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确保整个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完 整性。
三、标准比较
三、标准比较
在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 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标准比较
1、标准语言:目前,国际标准大多以英文为主,其他语言版本的标准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标准的普及和应用。
三、标准比较
2、标准内容: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现状及防治策略存在 差异,因此标准在内容上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发达国家更注重生态修复和可持 续土地管理方面标准的制定,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加土地资源评估和规划等基础性 标准。
四、实践思考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土地退化和荒 漠化防治领域的标准化问题,促进各国标准的协调和统一,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 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论
五、结论
总体来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但在标准制修订、宣传培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仍有待提高。未来,应继 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指导全球的土 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工作。
内容摘要
鼓励企业参与沙化治理,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沙化治理产业的 发展和升级。加强对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林业的综合效益。 4.加 强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大对荒漠化和沙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制定 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建设领域。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 击非法砍伐、盗伐等违法行为。 5.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1、土地荒漠化定义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1996)2、土地荒漠化现状截至2022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
(国家林业局,2022)2.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
(国家林业局,2022)2.2、荒漠化类型现状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
(国家林业局,2022)2.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荒漠(沙)化土地是指本来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土地,由于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等原因导致其覆盖物稀疏或土地功能丧失,无法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荒漠化土地治理效果不稳定。
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治理措施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有待提高,很难保证长期维持治理的效果。
其次是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水平有限。
目前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固沙等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技术难题的挑战,如种植适应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最后是政策和机制支持不到位。
虽然国家针对荒漠化土地治理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导致治理工作的推进缓慢。
为了有效治理荒漠(沙)化土地,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治理效果。
加强对荒漠化土地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理技术和措施,提高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加强政策和机制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监督和激励机制,促进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荒漠化问题。
荒漠化土地不仅是我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和分享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恢复。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科学研究,加大政策和机制支持,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解决荒漠化土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 引言土地荒漠化,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词,其实就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因为各种原因变得贫瘠,甚至变成沙漠。
想象一下,一片绿油油的田野,突然被一层沙子覆盖,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地,真是让人心痛啊!那么,这种现象到底带来了哪些危害呢?我们又该如何治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个话题。
2.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2.1 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不是小事,简直是如虎添翼。
想象一下,很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鸟儿再也不能在树上叽叽喳喳,青蛙也只能默默无闻地躲在沙子里。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各种生物都受到牵连,整个环境就变得暗淡无光。
而且,沙尘暴就像调皮的小孩,常常肆无忌惮地袭来,把空气搞得乌烟瘴气,让我们出门都得戴口罩,真是没法呼吸啊!对于那些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2.2 经济损失接下来,咱们聊聊经济损失。
土地荒漠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民伯伯辛辛苦种的粮食没了,收入自然也跟着水落石出。
农田变成了沙漠,咱们的饭碗可怎么办呢?而且,荒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像是把资源给白白浪费了,真是心疼啊!再加上,由于土地退化,很多地方的旅游业也受到了影响,游客不愿意来,生意自然也就不好做。
3. 治理措施3.1 生态修复那么,面对这些危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生态修复是个好办法。
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尝试种植耐旱植物,像是在沙漠里种上小绿植,把干枯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还有就是搞植树造林,种下一棵树,就像种下一个希望,时间久了,荒地也能变成小森林,真是妙不可言!3.2 节水灌溉其次,咱们还可以从用水入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比方说,滴灌技术就像是给植物喝水的“自助餐”,让每一滴水都能被利用到极致。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作物的生长,又能节约水资源,真是一举两得啊!更妙的是,这些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农民朋友们只需要学习就能轻松上手。
4. 结语最后,土地荒漠化真的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总能找到办法治理。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造成土地逐渐变得不肥沃,表层土壤被风沙侵蚀而形成的现象。
荒漠化严重影响了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生存环境,需要积极对其进行治理。
当前荒漠化土地治理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机械治理、生态治理和防护治理。
机械治理主要是利用机械和人工进行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工程,但其成本较高,难以维持。
生态治理则是以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为手段进行土地治理,可以达到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目的。
例如,采用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地下水补给等方式来治理荒漠化土地。
防护治理是通过人工种植护林,防止风沙侵蚀,保持土壤湿度水平,防范沙尘暴等灾害。
然而,荒漠化土地治理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治理成本高。
对于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所需的资金投入较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
其次,难以长期维持。
机械治理和防护治理的效果受到气候、自然因素和外部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而生态治理效果需要长久时间的自然演变才能得到证实。
最后,缺乏合适的技术。
由于荒漠化土地特殊的自然环境,目前生态治理技术尚未达到完备性,需要不断探索适合的及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治理荒漠化土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一方面,应当积极开展荒漠化科学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理方式。
如采集、整合和应用相关数据、信息和技术,提高荒漠化土地的智能化治理水平。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应该进行新型土地利用,盘活当地经济资源。
例如,依托荒漠化土地开展绿色企业、种植经济和旅游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总之,治理荒漠化土地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并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交流,才能推进荒漠化土地治理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及林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及林业发展现状与建议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导致了大量土地的荒漠化和沙化。
本文将重点探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现状,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因为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原始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和过度采矿等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些活动导致了植被丧失,破坏了土壤结构,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土地变得贫瘠,最终演变为荒漠和沙漠。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也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程度,加速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水资源枯竭。
目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已经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计和生活环境。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全球有25%的土地已经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这直接影响到大约10亿人口的生活条件。
同时,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使得许多植物和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解决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土地保护和恢复工作。
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地区,政府应该加大经济投入,开展大规模的地表覆盖工程,推行植被恢复计划,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打击非法采矿和滥伐林木等违法行为。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研究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机理和特点,发展适应当地条件和环境的农业和林业技术。
例如,我们可以引进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地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监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动态变化,提前预警和采取措施。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知识传播。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解决。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可以共同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最佳实践。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共同推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问题的解决。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及其成因都是什么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及其成因都是什么
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都是我国当今及其严峻的问题,那幺造成土地荒
漠化的原因是什幺,后期又该如何治理有什幺具体措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
整理了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土地荒漠化成因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
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
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
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1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措施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
例。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一、本文概述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深入探究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荒漠化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概述我国荒漠化的基本情况,包括荒漠化的范围、程度以及发展趋势。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防治对策,包括政策层面的引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等方面,以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共同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我国荒漠化现状荒漠化,这一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荒漠化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
其中,西北地区受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荒漠化现象十分普遍。
这些地区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从类型上看,我国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多种形式。
其中,土地沙漠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导致了大片肥沃土地的丧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石漠化则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区,这些地区的地表土层薄,岩石裸露,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
水土流失则主要发生在坡地、丘陵地区,它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但总体来说,荒漠化现象仍在不断蔓延。
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荒漠化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1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我国干旱区地域辽阔,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别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
日益加剧的土地沙漠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吞噬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
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94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93万平方公里,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17.38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占13.80%。
2 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2.1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2.2 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2.1.1 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人口约40万人,到1997年该区人口已增长到87•3万人,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
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
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沙漠化防治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沙漠化防治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沙漠化防治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人类面对的沙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沙漠化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人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治沙漠化。
一、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是指原本不是沙漠的地区逐渐变成沙漠的过程。
沙漠化导致土地贫瘠化,植被减少,水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破坏了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二、改善土地资源的方法为了改善土地资源,防治沙漠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植被恢复和保护:通过合理的栽植和保护植被,可以减缓土地沙化的进程。
在沙漠化地区,可以选择适应性强、耐旱抗寒的植物进行种植,形成稳定的植被覆盖,防止风沙侵袭。
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水源供给,能够有效的改善土地的水土条件,减少土地沙漠化的发生。
可以建设水库、水井等,进行水资源的储存和利用,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3. 控制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该加强对放牧和森林资源的管理,限制放牧的数量和区域,防止过度利用和破坏生态环境。
4. 土地合理利用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
同时,加强土地管理,建立有效的土地保护制度和管理措施,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性改善生态环境是防治沙漠化、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任务。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还能够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资源,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沙漠化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各国应共同努力,制定并实施沙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分享经验,互相支持。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荒漠化现状
荒漠化是我国极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浪费等。
目前,我国沙漠迅速扩大,荒漠化蔓延到了全国各地,我国每年的荒漠化面积约为1000万亩,其中,在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覆盖的面积已达到8395万亩,占该地区总面积的56.7%。
二、治理荒漠化的策略
1.植被恢复与保护
植被恢复与保护是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关键,有效恢复需要从分布、多样性、时空动态、可持续性及可能适应荒漠化的有效物种等方面进行考虑。
2.实施农业灌溉
农业灌溉是扩大绿化面积、缓解荒漠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实施农业灌溉可以通过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净水量、改善土壤质量来减缓荒漠化的发展。
3.进行水土资源保护
水土资源保护是解决荒漠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建立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制度,查处土地流失行为,以及建立系统的水土流动监测与宣传机制。
4.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是解决荒漠化的关键环节,应该采取防治荒
漠化的各种有效措施,如林业、森林恢复、工程防治、水土保持等,并定期进行规划与监测。
三、总结
我国荒漠化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加大努力,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实现我国绿色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一、背景介绍荒漠(沙)化是指土地因受气候、人类活动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变成荒漠和沙漠的过程。
荒漠(沙)化是全球性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2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沙)化的影响,而且这一现象每年还在加剧。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沙)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且荒漠(沙)化面积还在不断扩大。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受荒漠(沙)化影响的土地面积已超过2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其中西北地区的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是最严重的受灾地区。
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致力于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和防治工作。
本文将围绕荒漠(沙)化土地的治理现状以及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二、荒漠(沙)化土地治理现状目前,中国在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树造林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程,尤其是在荒漠(沙)化严重的地区。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每年都有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工程在各地展开,尤其在西北地区,大片的荒漠地区都进行着植树造林的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土地的生态环境和防治了荒漠(沙)化。
2. 生态修复中国政府还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在荒漠(沙)化严重的地区广泛实施水土保持、植被修复、固沙治理等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减缓了荒漠(沙)化的发展速度。
3. 循环经济在荒漠(沙)化治理中,中国还不断寻求循环经济的解决方案,鼓励开发荒漠区域的资源,推进农业开发、新能源利用等项目,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地改善了荒漠(沙)化土地的生态环境。
1. 加强科学研究由于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关部门应加强科学研究力量,探索荒漠(沙)化土地治理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治理效果。
2. 提高社会参与度荒漠(沙)化土地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不仅仅是政府和相关部门。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生态恢复
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生态恢复荒漠化是指在半干旱和干旱区域内,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土地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
荒漠化地区的出现,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存都带来了很大威胁,因此治理荒漠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的共同任务。
本文将重点探讨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和生态恢复。
一、荒漠化土地的成因1. 自然因素荒漠化是地表水分蒸发过剩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土地逐渐退化为荒漠。
干旱、低降水量、极端温度等天气因素是荒漠化的本质原因,也是最难以控制的因素之一。
2. 人类因素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导致荒漠化。
包括移牧、非合理土地利用、过度开采水资源、过度开垦土地、非法砍伐树木等。
二、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方法1. 植被恢复荒漠化区域内,植物起到了保护土地的重要作用。
在荒漠化的土地上,大面积、密集的植被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的水分流失和风蚀。
因此恢复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2. 水资源管理荒漠化土地缺水是造成土地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管理水资源才能借助有限的水资源,使之持续利用。
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包括提高农田的灌溉利用率、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都是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3. 土地规划与利用荒漠化是非合理土地利用和未合理开采土地资源造成的。
只有对土地规划和利用进行明确和规范管理,才能控制非合理利用土地现象发生。
在规划和利用时,要考虑土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明确土地的适用划区,珍惜和保护土地资源。
三、荒漠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方法1. 野生动植物保护恢复土地的生态环境里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通过对土地环境的调查和对野生动植物的严格保护,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同时带来更好的生态效应。
2. 增强土地的自然养护能力通过保留、发展、保护原生态植被和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改变非合理人类活动造成的荒漠化形象,实现土地生态的自然恢复,增加土地的自然养护能力,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3. 扩大覆盖面积覆盖面积扩大是提高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之一。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退化成为贫瘠的沙漠,无法支持植被生长和农业发展。
荒漠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对荒漠化的防治成为全球各国的重要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工种植或自然恢复方式,加强荒漠地区的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和侵蚀,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此外,对于植被灭绝和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考虑引入适应性强的植物物种,促进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2.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包括修筑沟渠、梯田、植被带和防护林等,以阻止水土流失和侵蚀。
此外,还可以采取人工灌溉、防风固沙措施等方式,提高荒漠地区的土壤湿度和抵抗能力。
3.抗御沙漠化:在沙漠边缘地区,可以采取抗御沙漠化的对策和措施。
例如,在沙丘区域建筑风沙林带,利用沙漠动植物的传粉和消费,提高沙漠边缘土地的植被覆盖,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取挡风固沙措施,如架设防风网和人工草皮。
4.合理管理水资源:水资源是荒漠化防治的关键因素。
合理管理水资源,包括提高水利设施和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可有效减少荒漠化的发生。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引导公众更加重视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
5.科技创新和应用:荒漠化防治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荒漠化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和生态修复等领域也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荒漠化防治的效果。
6.国际合作和交流: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荒漠化问题,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国家间可以开展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共同研究解决荒漠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合作力度。
总之,荒漠化防治需要综合各种手段和策略,包括植被恢复和保护、水土保持措施、抗御沙漠化、合理管理水资源、科技创新和应用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
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
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
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
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
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
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1.1现状。
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2.1自然因素。
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
由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2.2人为因素。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会扩大、加速,据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的调查,我国北方现代沙漠化扩大的成因中,94.5%为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壤沙化和沙漠化的加速作用由此可见一班。
由于过去追求粮食产量,大片草原、荒地被开垦种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耕种或过分耕种,过度放牧和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加速了土壤沙化。
2.3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可以引起土壤成分破坏,使土质恶化,进而引起土壤沙化。
例如,使用持续性时间长的农药或其有毒有机化学物,工业有毒废物向土壤排放等等,最终使土壤毒化,不能耕种,而土壤结构的破坏和人为废弃就有可能导致土壤沙化。
3 沙漠化治理新思路虽然沙漠化的产生是从植被破坏产生土壤风蚀开始的,但沙漠化的治理却不能仅仅限于种树种草,而是要从解决沙漠化土地上过重的人口压力出发,从经济学、生态学和沙漠学相结合的角度,把沙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沙漠化治理应该按照降低土地上的人口压力和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有层次、按时序进行。
首先,种树种草与提高农田产量同步进行。
通过施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要素组合条件,提高未沙漠化土地粮食产量,使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发生跃升,从而减缓或消除人口压力。
与此同时,施行退耕还林还草,推广应用沙地造林和农田防护林带技术,初步建立起防沙体系,使沙漠化土地初步得到治理。
值得注意的是,种树种草和沙漠化土地承载力的跃升应同步进行。
前者离开了后者,沙漠化的治理由于没有去除沙漠化的根源,而效果不佳;后者离开了前者,在强烈风蚀下不可能实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可调节水肥因子在技术上具备了越来越大的可操作性,从而为沙漠化治理开发中新技术的使用,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对作物的优质高产提供了保障。
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严重。
一些地方实行的地膜玉米技术,可使粮食产量由亩产100多公斤提高到600公斤。
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空间。
当地推行的“进一退三”措施,也就是种一亩地膜玉米,退耕三亩沙漠化土地,改种拧条等治沙牧草,使当地的沙漠化进程迅速得到遏止并开始逆转。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富余人口,也可以带动多种产业的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缓和西部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4 保护、恢复与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沙漠化形成与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态系统(包括沙漠、戈壁系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系统、森林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人为破坏所致,是对该系统中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强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系统内部固有的稳定与平衡失调的结果。
以往,一手植树种草,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治沙漠化,另一只手却破坏荒漠生态系统,制造新的沙漠化土地。
事实上,正是由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尽管我们营造了“三北”防护林,实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却仍然未能在整体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张的步伐。
可以说,近半个世纪来,沙暴频频的真正原因,并非人工植被营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坏过甚。
小环境的局部改善,抵消不了大环境的整体逆变。
有鉴于此,有必要调整防沙治沙战略,从片面重视发展人工植被转到积极发展人工—天然乔灌草复合植被;从单纯保护绿洲到积极保护包括绿洲在内的整个荒漠生态系统。
只有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扭转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生态、大环境。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产生的根源是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过大造成的。
因此沙漠化的治理应该从提高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减缓和消除过重的人口压力的角度入手。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沙漠化治理却是采用间接迂回的方法。
我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种树种草。
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
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
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
但由于区域内一部分土地种树种草,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承载力的大幅度跃升,没有协调同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上下功夫,导致种树种草与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矛盾日趋激烈。
(2)围栏封育。
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
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围栏封育,建设“草库仑”,实行划区轮牧的做法,本身没有把区域内的人畜压力释放出去。
围起来的地方,沙漠化有所逆转;没围起来的地方,由于人畜压力的加大,植被破坏更加严重,势必造成沙漠化的继续加剧。
他认为,当前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侧重于恢复植被、控制土壤风蚀,而没有直接从沙漠化的根本原因,即消除造成沙漠化的人口压力入手,这是沙漠化治理成效不够显著的主要症结所在。
5 对策5.1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5.2建立和完善土壤沙化监测体系,认真搞好风沙动态监测,全面了解土壤沙化现状,为防治风沙提出科学依据。
5.3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强化依法治沙。
加大执法力度,推行禁垦、禁牧、禁樵措施,坚决打击毁林、开荒、开垦草原等破坏植被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5.4认真落实《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计划,科学利用现有草原,要有计划采草,科学轮牧、放牧、加强草原鼠害管理;要对重点草原区域周边产量低的耕地退耕还草,对沙化极其严重的草原实行禁牧。
5.5进一步投入资金、技术,通过植树、种草等措施加快现有沙化土地的植被恢复工作,要积极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并与发展特色经济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5.6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工作,做到防沙科学化。
5.7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作,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以点带片,构建防沙治沙发展的新格局。
5.8减少环境的人口容量,减轻人口压力,实施必要的移民政策,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逐步将超过环境容量的人迁移出来,转移至小城镇。
参考文献: [1] 朱震达, 刘恕, 邸醒民. 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9.[7] 陈玉琼. 干旱及其影响[J]. 灾害学, 1986, 创刊号:56- 62.[8] 方修琦. 陕北鄂尔多斯地区降水变化与沙漠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1):90- 95.[9] 吴正. 浅谈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问题[J]. 地理学报, 1991,46(3):266- 274.[10] 董光荣. 试论全球气候变化与沙漠化的关系[J]. 第四纪研究,1990,(1):36- 43.[12] 朱震达, 刘恕. 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15] 中国荒漠化( 土地退化) 防治研究课题组. 中国荒漠化( 土地退化) 防治研究[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6] 陈广庭. 土地荒漠化[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3.[17] 董玉祥, 等. 沙漠化若干问题研究[ M].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21- 37.[19] :《赤子》2009年第6期供稿文/王立明1刘伯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