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9.3 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
沪科版八下物理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机械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而是“劳而无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各个力做功的计算.【教具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老师播放视频“叉车运货”:叉车搬运货物时,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叉车对货物做功了吗?要想知道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做功了吗”.【课堂导学】【指导预习】阅读课本P195-P197页的文字内容和插图,在基本概念、定义、规定及规律上,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知识点1 机械功学生小组内部按课本图10-2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机械功,并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1.通过实验,有什么发现?生:1.Fs≈Gh.师2.什么是机械功?生:2.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知识点2 怎样才算做功学生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师1.课本图10-24中(a)、(b)、(c)哪些物体未做功?哪些物体做了功?生:1.(a)中人没有做功,(b)中汽车牵引力做功;(c)中吊车做了功.师2.通过上面的实例分析,你认为做功的必备条件(或必要因素)是什么?生:2.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做功的图例,如图所示,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对应实例:(1)踢足球,球离开脚后前进了一段距离,踢力消失未做功.(2)推桌子推而未动,缺距离未做功.(3)背着书在水平路上前进了一段距离,力与距离垂直不做功.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缺力无功(有距离无力):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物体向前滑动.(2)缺距离无功(有力无距离):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如人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起.(3)垂直无功(有力有距离.但力与距离方向垂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距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如提着一桶水沿着水平方向前行.知识点3 怎样计算功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师1.物理学中是怎样规定“功”的?生:1.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师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怎样?计算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生:2.计算公式:W=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符号用J表示.1J=1N·m.解题中应注意:(1)单位要统一;(2)s必须是物体在力F上通过的距离;(3)重力做功W=Gh,克服摩擦力做功W=fs.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98页作业1-5.2.请同学们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教材习题解答(P198)1.没做功,因为他对苹果施加了力的作用,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2.300 03.运动员对杠铃施加的力F=G=mg=165kg×9.8N/kg=1617N,她在挺举过程中对杠铃做的功W=Fs=1617N×1.6m=2587.2J.4.扶梯对小兰的支持力F=G=mg=40kg×10N/kg=400N.扶梯对小兰做的功W=Fs=400N×112m=4.48×104J.5.雪橇在水平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vt=15m/s×2×60s=1800m.水平拉力做的功W=Fs=200N×1800m=3.6×105J.(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二)怎样才算做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不做功的几种情况:(1)缺力无功:F=0,s≠0;(2)缺距离无功:F≠0,s=0;(3)垂直无功:F≠0,s≠0且F⊥s.(三)怎样计算功1.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2.公式:W=Fs3.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耳=1牛顿·米.本节课首先通过实验探究使用机械和直接用手时效果相同,引出功的定义,然后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自已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使学生能熟练判断做功和不做功的现象.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增大了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实验技能技巧的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使课堂充满了生机.。
物理:第九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第八年级)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课标的细化要求:①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③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习者分析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已经在前面已认识,知道了力有方向性。
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掌握,但对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学习方法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训练法教学器材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秤、铁夹台、CAI课件设计思想教学顺序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过程新课引入提出问题:人们在使用机械时发现,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力与距离是什么关系?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得出结论:Fs=Gh说明:①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②物理学中把这个物理量定义为“功”①学生探究②学生在做此实验前,应让学生考虑怎样才能省力?怎样才能省距离?如:上仙公山的路盘旋而上。
如:扳手扳螺丝等等③学生在做实验时,老师应巡视,并启发学生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出课题:做功了吗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怎样才算做功了呢?给出书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考虑哪些力做了功?①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做功了吗?②吊车的作用力使货物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功了吗?③小孩用力推车,满头大汗,车却未动,小孩做功了吗?④小孩用力推箱,箱子被推动了,箱子的重力与支持力做功了吗?①汽车的牵引力做了功②吊车对货物做了功③小孩没有做功④重力与支持力没有做功教学过程新课教学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老师与学生对照做功的两个条件共同分析右边的实例做功情况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⑵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联系实际,举例生活中做功的例子,讨论做功情况①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②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③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④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⑤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学生讨论得出“功”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利用多媒体对“功”的定义进行分析分析“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力F②距离S③它们的方向在演示多媒体时,先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并回答,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验证因课件内容较大,在这里只粘贴一个版面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焦耳,简称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焦,用符号J表示,1J=1N.m教学过程例题讲解问题1:足球运动员用400N的力将足球踢出50m,问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问题2: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力为100N的物体推进10m,问该同学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解答在课件中有演示,因而在教案中没有详细解答日常生活中一些力做功的大小①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②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150J③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1800J④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学生思考教学评估学生课堂习题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力和物体在作用力作用下的位移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
•熟练掌握力所做的功的计算方法。
•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滑轮、绳子等)。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
2.引入:进行简要复习,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力的作用和变化,并与本节课的内容建立联系。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1.通过教师的讲解,详细介绍力所做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力的作用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同时的功和方向相反时的功。
2.利用课件和黑板进行示意图的绘制,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和讲解。
步骤三: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力所做的功。
2.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案例,确定作用力、物体的位移和力所做的功,然后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四:实验探究1.将实验器材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2.实验内容:使用弹簧测力计、滑轮、绳子等器材,测量木块在不同斜面上运动时的力和位移,并计算力所做的功。
3.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体验力所做的功的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步骤五:知识巩固1.针对学生容易出错或理解不深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
2.利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
步骤六:拓展延伸1.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使他们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步骤七:课堂总结1.对本节课学到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物理知识。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完成教材中相关的习题,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做功了吗》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功的定义和单位,能够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境对力是否做功进行判断;(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功的计算问题;(3)经历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中对力是否做功进行判断的过程;(4)有将是科学技术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判断、功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做功的判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机车牵引行李拖车做功》。
教师设问:在视频中,我们看到,牵引车牵引行李拖车,行李拖车向前运动。
请同学们对拖车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拖车的受力状况,然后举手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理答。
教师口述: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拖车前进的功劳是哪个力的呢?是重力,还是机车的拉力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按:初中不谈负功,故设问时不提摩擦力。
二、教学过程(一)机械功教师活动:分别分析重力和机车的拉力对拖车运动的贡献。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拖车的拉力是在水平方向上的。
因此,拖车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是由于重力产生的,这个功劳不是重力的。
我们说重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做功。
机车的拉力向前拉拖车,拖车向前行进。
机车既付出了力,也在这个力的方面上产生了作用效果。
因此,拖车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功劳是由机车的拉力产生的。
教师活动:讲解功的概念。
为了表述力的“功劳”或“功效”,人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行李拖车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对拖车没有做功,牵引车的拉力对拖车做了功。
(二)怎样才算做功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重锤沉柱做功1》。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重锤对桩柱的弹力是否做功,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
因为重锤对桩柱的弹力的方向是向下的,而桩柱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了一段距离。
因此,重锤对桩柱的弹力对桩柱做了功。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新)第十章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案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本节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本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内容,对本节内容有个初步感知复习回顾多媒体展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优缺点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复习知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构建知识平台。
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学生已做过的实验1、直接用手提升重物2、用动滑轮提升重物3、用杠杆提升重物1、根据多媒体展示实验填写表格2、讨论总结规律Fs= Gh设问激发探究热情;讲授新课(一)机械功1、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机械功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并找出关键词语(多媒体课件上用红色标出)板书:课题:9.3 做功了吗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上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标要求: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课标分析: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能在简单现象中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能在简单现象中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怎样才算做功,功的计算。
2.难点:怎样才算做功。
课时安排:本节教学计划需要2课时。
第1课时:新授课,完成本节全部新授内容。
第2课时:综合课,复习归纳知识,典型习题训练。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PPT课件、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3.怎样计算功三、当堂练习四、达标测试学生说,学生评价倾听学生,在必要时给予指导。
总结做功的必要因素阅读课本p196,自学功的计算公式。
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焦耳。
展示例题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做功的必要因素:1.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 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功的计算公式,物理量,单位,物理意义。
学生在黑板做,学生评价。
之前已经学过了很多公式,有了自学公式的能力。
1、一个同学用100N的水平方向的力将一只重5N的足球沿水平方向踢了出去,足球在地面上滚动30m后停下,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做的功是()A.0J B.150J C.3000J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2、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A.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B.用力举着杠铃不动C.用力搬石头没搬动3.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N,前进了100m,此拖拉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4、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多少?。
沪科版八下物理-教学设计二第三节做功了吗
课题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教学重难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依据新课引入(2’)一、导入新课我们平时常说到“做工”,日常“做工”是指“读书”、“工作”、“劳动”,认为花费了力气一定能做功,不会徒劳无功。
物理学中也有“做功”,可是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做工”有着不同的含义。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介绍“工”与“功”对物理产生兴趣对比学习功的概念进行新课(28’)二、新课教学1、机械功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2、怎样才算做功A、做功的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B、举例分析做功的情况总结不做功的情况:1、S=0 2、F=0 3、F⊥S并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劳而无功,第二种情况是不劳无功,第三种情况也是劳而无功,它与第一种情况的区别是:第一种情况物体没动,第三种情况物体动了)[练习]1、判断: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3)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下列情况中是否有力对物体做了功?如果有,请说明是什么力作功。
1)手提着水桶不动。
2)手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3)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4)宇宙太空中,一块匀速前进的石块。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分析:《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
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
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
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个条目: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
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
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知识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认知能力。
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学习动机。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较典型的求趣、求动心理。
(四)学习风格。
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较容易受外界评价与成就水平影响,焦虑水平适中。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做功了吗?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明白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讲明功的含义课标的细化要求:①明白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讲明功的含义。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③明白得功的运算公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运算公式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习者分析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差不多在前面已认识,明白了力有方向性。
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把握,但关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明白得,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明白得。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学习方法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训练法教学器材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秤、铁夹台、CAI课件设计思想教学顺序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讲明和媒体运用过程新课引入提出咨询题:人们在使用机械时发觉,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力与距离是什么关系?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得出结论:Fs=Gh讲明:①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专门有意义的物理量②物理学中把那个物理量定义为〝功〞①学生探究②学生在做此实验前,应让学生考虑如何样才能省力?如何样才能省距离?如:上仙公山的路盘旋而上。
如:扳手扳螺丝等等③学生在做实验时,老师应巡视,并启发学生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咨询题?提出课题:做功了吗新课教学提出咨询题:如何样才算做功了呢?给出书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考虑哪些力做了功?①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做功了吗?②吊车的作用力使物资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物资做功了吗?③小孩用力推车,满头大汗,车却未动,小孩做功了吗?④小孩用力推箱,箱子被推动了,箱子的重力与支持力做功了吗?①汽车的牵引力做了功②吊车对物资做了功③小孩没有做功④重力与支持力没有做功教学过程新课教学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老师与学生对比做功的两个条件共同分析右边的实例做功情形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⑵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联系实际,举例生活中做功的例子,讨论做功情形①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什么缘故?②当你用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③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什么缘故?④人提早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什么缘故?⑤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学生讨论得出〝功〞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利用多媒体对〝功〞的定义进行分析分析〝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力F②距离S③它们的方向在演示多媒体时,先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并回答,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验证因课件内容较大,在那个地点只粘贴一个版面功的运算公式:W=Fs功的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焦耳,简称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焦,用符号J表示,1J=1N.m教学过程例题讲解咨询题1:足球运动员用400N的力将足球踢出50m,咨询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咨询题2: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力为100N的物体推进10m,咨询该同学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解答在课件中有演示,因而在教案中没有详细解答日常生活中一些力做功的大小①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②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150J③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1800J④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学生摸索教学评估学生课堂习题1、以下情形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做功了吗
授课内容做功了吗原创王湘劲复案补改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与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木块、小车、细绳
挂图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策略、过程、方法:
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
功的概念;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
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分析下图中动滑轮省力情况和费距离情况:
人们在使用动滑轮时发现,
拉力F是物重G的一半,拉力的
作用点上升的距离s是重物上升
高度h的两倍,如果把拉力F与
上升的距离s相乘,基本等于物
重G与重物上升高度h的乘积,
即Fs=Gh。
后来又发现作用其他
机械也是如此,于是人们开始认
识到,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
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
理量。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
积叫做机械功。
简称功。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做功了吗 教案
第九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B.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C.理解公的计算公式W=Fs中个符号道标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D.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B.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功的概念的建立、怎样才算做功。
三、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三种杠杆及优缺点;2、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与特点。
发现:省力的机械费距离,费力的机械省距离。
讲授新课:一、功的概念1.用手提一个重力为G的物体上升h高度2.使用定滑轮拉重力为G的物体上升h高度3.使用动滑轮拉重力为G的物体上升h高度表格1:拉力F 移动距离s 拉力与距离的乘积FsG h GhG h Gh1/2G 2h Gh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发现了不管用定滑轮还是动滑轮,这个拉力与距离的乘积都是相等的,使用机械的效果跟用手提起一个物体的效果都是一样的,科学家发现拉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量,于是为了更好研究这个现象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功。
那什么是功呢?功的定义是什么?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1.首先功是两个物理量的乘积。
提问:哪两个物理量?(学生会很快回答是力和距离)那是什么样的的距离呢?强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两要素物体做功就要必备两个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 做功了吗 教案 沪科版
教学设计——功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
教学目的:——情感目标1.通过由浅入深步步设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平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分析、判断做功。
2.能通过分析总结出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怎样才算做功。
教学过程:一、简单实验,进行复习——模拟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用动滑轮拉着重为G的木块匀速上升,使木块升高h。
思考:木块上升的过程中,使用了多大的拉力?拉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在拉力的作用下,拉力上升了多远的距离?动:F=G/2,s=2hF与上升距离s的乘积等于二、讨论思考,引出新课提问:1.你对“功”这个词有怎样的理解呢?怎么样可以评功获奖,怎么样属于劳而无功呢?2.对桌面上的木块进行一下受力分析。
3.如果我们推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前进,木块现在的受力情况又是怎样?哪个力对木块的前进作出了贡献?其他几个力有没有贡献?三、突破新课概念——功的定义(多媒体展示)我们常说的功成名就,功德无量,功成身退等当中的功都有作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价值的意思。
力学中的功,吸收了“贡献”“价值”的含义,如果力的作用使物体移动了的距离,那么这个力就给物体作出了“贡献”,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做了功。
当然,物理学里面功的定义四、事例分析,突破重点——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多媒体展示ABC三个事例)A.吊车拉货物B.小孩推玩具车思考:以上的事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五、事例分析,突破难点——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多媒体展示实例结果)23六、功的计算(多媒体展示计算全过程)功就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功的单位是焦耳。
八年级物理93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
第九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设疑: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提问、分析发现: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距离S相乘,则Fs= (G/2)×2h=Gh,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
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
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是机械师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9.3做功了吗教案
怎样才算做功
难点
怎样才算做功
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木块、小车、细绳
学法
教法
讨论法 点拨指导法 训练法
板书设计
§9.3做功了吗
一、做功:
1、概念: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二、功的计算:
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S
2、单位:F—N,S—m,所W—N• m
焦耳—J 1J=1 N• m)
用手慢慢匀速举起两个鸡蛋,升高1米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差不多就是1焦。
出示例题1:人拉着重为2000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米,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多大?
演示: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W=F•S=2000 N×5 m=10000 J=104J。
分析:从上可知,不能简单地说“有了力有了距离就把它们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上通过了多少距离。”
提问: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拉力的大小)
若人用了400牛的拉力拉车子,拉力做的功是多大?板演过程。
出示例题2:重力为100牛的物体,受到20牛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5米,则重力做功是多少焦,拉力做功是多少焦?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功,就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计算公式。
布置作业:P1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2、3、4
教后小结
课题
第九章第三节
做功了吗
课时
总1课时
课型:新授
调整意见
第1课时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本节课主要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做功的定义,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 做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做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并运用做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做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做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做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做功公式的运用和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片、实例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为后续理解做功的概念打下基础。
3. 讲解做功的定义: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4. 讲解做功的计算方法:介绍做功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解释和示例。
5. 实例分析:给出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做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做功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做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巩固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基础题目:针对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设计一些基础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做功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举例和反例,引导学生明确做功的判断标准,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2.针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教学设想: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熟悉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2.提高题目: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题目: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做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做功的概念,能准确判断物体是否在做功以及做功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生活中涉及做功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探究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案
《做功了吗》 学生学习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有关能的知识,在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物理书中的“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陌生而抽象。
老师应该从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功了解功。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过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过程,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理性地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欲,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重力做功的距离以及做功的计算。
多媒体课件、滑轮一、引入新课◆ 教学重难点◆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这个重0.3N动滑轮匀速提升1N的重物,需要在绳端施加多大的力呢?(学生计算后提供答案)如果要将这个重物举高0.1米,需将绳端移动多长的距离呢?(如果能算出来)接下来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大家计算出来的结果。
(如果算不出来)接下来我们就使用这个动滑轮将重物提升0.1米,测量绳端移动的距离。
演示实验,记录数据。
我们已经认识到在绳端施加的力与重物和动滑轮重力存在一定等量关系,绳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距离存在一定等量关系,能不能在这两个等量关系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等量关系呢?这样我们可以把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设计意图】由滑轮知识引出功的原理,即研究功的意义。
二、新课教学把绳端施加的力与绳端移动距离相乘,再用物体与滑轮总重与它们上升的距离相乘,你有什么发现?在研究机械的过程中,前人认识到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量,于是将它引入到物理学中,称之为机械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9.3 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设疑: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
提问、分析发现: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距离S相乘,则Fs= (G/2)×2h=Gh,正好
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
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
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是机械师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二、探究新知、展开新课
1、什么是机械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找一找其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些?
2、怎样才算做功
(1)、探究讨论分析:(课件展示)
①吊车的作用力F使货物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s,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②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对汽车做了功。
③小孩沿斜面用力推车,车在推力F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小孩对车做了功。
④用力推车,但没有推动。
人的推力对车不做功。
⑤一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
没有力对物体做功。
⑥吊车吊着货物沿水平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吊车的拉力对货物没有做功。
让学生仔细讨论分析,物理学中所说的做功有什么共同特点?想一想做功的必备因素是什么?
师生小结: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而无距离(即: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如:推(拉)而未动,提而未起,举着不动,杠着不动等情况。
--------劳而无功
依靠惯性移动一段距离(即力未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
如:依靠惯性在光滑表面上滑行的物体。
---------不劳无功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运动方向互相垂直(即物体移动的距离不是沿着力的方向移动的)。
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重力和支持力都没有做功;提着重物在水平方向行走时,拉力没有做功;起重机吊着货物在空中水平移动时,钢绳的拉力没有做功。
---------垂直无功把力学中的功与生活中的功作对比,说明力学中的功吸取了“成效”这一含义,力作用在物体上,要取得“成效”才算做了功。
所谓“成效”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
(2)、举例分析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1:用手推物理课本在桌面上运动。
教师提问:你推书前进时做功了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2:把物理书举到头顶上。
教师提问:你对书做功了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实例,并回答为什么.
注意:做功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称其为做功.
3、怎样计算功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功的单位是什么呢?从公式可看出功的单位由力和距离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功的单位是牛·米,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焦耳,把功的单位牛·米称做焦耳,简称焦.
l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感受做功的大小
1)将两个鸡蛋举高一米所做的功
W=Fs=1N×1m=1J
2)体重为500N的学生从2楼上到5楼所做功
W=Fs=Gh=500N×9m=4500J
5、例题分析
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分析:求推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推力——50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10米;求举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举力F’,因为匀速举高,举力F’大小应等于重力G大小——100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举力s 方向上通过的距离h——1.5米.
已知:F=50N,s=10m,G=100N,h=1.5m。
求:W1、W2。
解: W1 =Fs=50N×10m=500J
W2 = F’s ’ = Gh=100N×1.5m=150J
答:他推箱子做功500J,举箱子做功150J。
6、拓展延伸:
思考:
人直接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的高度需做多少功?
若用动滑轮提升同样高度,则人需做多少功?(忽略滑轮重和摩擦)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
三、课堂巩固
1、判断正误
1)篮球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浮力做了功.
2)蹦床运动员在空中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弹力对运动员做了功.
3)伞兵在空中急速下落,重力对伞兵做了功.
4)小球在光滑平面上匀速运动时,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
5)汽车运输货物,当它卸完货物空车原路返回时,牵引力做的功比去时做功少。
2、一个重1000N的车,在100N水平推力作用下前进20m。
当推力撤掉后,车由于惯性又继续前进了5m。
求推力做的功?( )
A.xx0J
B.2500J
C.xxJ
D.0J
3、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
关于拉力所做的功正确的说法是()
A.在粗糙地面上做功较多
B.在光滑地面上做功较多
C.两次做功一样多
D.条件不够,无法比较两次做功的多少
四、课堂总结
1、从本节学习可知,物理学里说的“做功”跟日常生活中的“做功”“工作”是不同的.生活中的“做功”“工作”含义很广,一切消耗体力或脑力的劳动都可以说成是“做功”或“工作”.但物理学里说的“做功”含义要窄得多,有人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却“劳而无功”也就是说在物理学里没有做功.推而不动,搬而未起,用的力没有成效,因此力做功为零.
2、机械功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177 作业
2、
3、4题
2、完成小实验
(1)方法:测自己上楼时做的功及所用时间。
(2)记录数据:记下自己的体重G及从地面到楼面的距离h(四楼)。
从地面到楼面所做的功W=Fs=Gh共做两次,一次是正常步行上楼,记下所用的时间t1,另一次用较快的速度跑上去,记下时间t2。
(3)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准备下节课汇报:
①你在两次登楼过程中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②在前后两次登楼过程中1秒内所做的功是否相等?人有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