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技术的感悟和体会
中药炮制技术的感悟和体会
经过学习和研究,对中药炮制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药炮制的重要性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炮制过程对中药品质和疗效的影响,同时也体会到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的价值和独特之处。
首先,中药炮制技术的感悟让我意识到炮制过程中的“炒、炙、炮、炸”等操作步骤对中药的功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草药进行适当的温度调节和时间控制,可以改变中药组分的活性,提高药材的药效。
比如,在炮制黄芪时,通过适当的炮制温度和时间,可以提高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使其更适合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合理的炮制过程可以对中药的功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我在实践中也体会到中药炮制技术的独特之处和传统韵味。
与现代化的医疗技术相比,中药炮制显得更为古老而神秘。
在炮制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特定的炉具和工具,坚持传统的炒、炙、炮、炸等方式。
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草药进行加热和处理,更是一种对中药文化的传承和担当。
这让我深感中药炮制技术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也让我对中医药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尊重。
总的来说,通过对中药炮制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其中的重要性、特点和传统韵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我真切地认识到中药炮制对中药品质和功效的影响,同时也更加珍视中药炮制技术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瑰宝和精髓。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掌握中药炮制技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
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中药炮制方法(也称为药物制备或熟化)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它不仅影响着中药的药效,还关系着中药的使用安全和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方法可分为炮炙、制曲、浸泡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和药效,进而对临床应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药炮制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
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轻中药的毒性,并增加其药效。
比如,炮制后的附子可以提高其心脏和血管系统的作用,提高疗效;炮制后的枸杞子则可以提高其养肝益肾、明目润燥的功效。
这是因为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以改变其中的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使其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其次,中药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物性质。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的性质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炮炙后的麻黄可以减轻其容易上火的性质,增加其对肾脏和心脏的作用;炮制后的生姜可以减弱其辣味和刺激性,增加其调理脾胃、帮助消化的功效。
这种改变中药性质的作用使得中药适应范围更广,更适合不同的人群使用。
另外,中药炮制方法还可以增加中药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对湿气、阳光和氧气的敏感性,延长其保存期限。
比如,炮炙后的何首乌可以减少其含水量,减轻其变质的风险,延长其保存时间;炮制后的干姜也可以减少其水分含量,防止霉变和虫食。
这有助于保持中药的药效和疗效,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中药炮制方法还可以改善中药的口感和易用性。
一些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弱其苦味、涩味和不良气味,增加其口感和易入口的性质。
比如,炮制后的黄连可以减轻其苦味和涩味,增加其抗菌、抗炎的功效,同时使其更易于服用;炮制后的茯苓可以减轻其泽味和甜味,增加其利尿、消肿的作用,同时使其更易于口服。
这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炮制方法也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不同中药炮制前后功效比较
常用中药不同炮制品的功效比较中药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才可入药,如莱菔子生升熟降,蒲黄生行熟止,首乌生泻熟补,川乌生毒熟减,苍术生猛熟缓,延胡索生效熟增,药物经过炮制加工可以减毒、增效、除杂,还可以缓和药性,达到其他目的。
下面我把一些常用中药及其炮制后的功效归纳总结,以期对初学中医者更好的掌握和合理的应用中药有所帮助。
一、炒法(一)清炒法1.炒黄决明子:生决明子清肝热,润肠燥,炒决明子平肝养肾,用于头痛眩晕。
莱菔子:生升熟降。
生莱菔子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后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酸枣仁:生枣仁,治胆热嗜眠,炒枣仁治胆虚不寐。
薏苡仁:生的长于清热利湿,炒的健脾止泻。
火麻仁:生的通便,炒火麻仁补虚。
2.炒焦山楂:生山楂活血化瘀,焦山楂消食除胀止泻,山楂炭止痢。
栀子:生栀子长于泻火。
生栀子粉:外敷治扭挫伤痛。
栀子仁:治热。
栀子皮治表热。
栀子连壳:清上焦热。
栀子去壳:清下焦热。
炒栀子:清热除烦。
焦栀子:适于脾胃虚弱者。
栀子炭:凉血止血。
汁炒栀子:除烦止呕。
槟榔:生槟榔杀虫。
炒槟榔:消食导滞,治痢疾里急后重。
炒的槟榔(强),焦的(体弱)。
川楝子:生川楝子杀虫、疗癣兼止痛。
焦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盐制疗疝止痛。
3.炒炭荆芥:芥穗治表证无汗。
炒荆芥治表证有汗,荆芥炭散热止血。
地榆:生地榆凉血解毒,炭止血。
蒲黄:生行血破瘀止痛,炭止血。
生: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治胃寒呕吐。
干长于温中,治脾寒或腹部寒痛。
煨肠胃之寒,炮下焦之寒,炮炭温血分之寒,止血,汁治胃寒呕吐,皮行水消肿。
藕节:生的凉血化瘀,藕节炭收涩止血。
槐花:生的清热泻火,槐花炭凉血止血。
侧柏叶:生的止咳生发,炭止血。
茜草:生的凉血化瘀,炭止血。
乌梅:生的生津、安蛔,炭止血。
(二)加辅料炒1.麸炒僵蚕:生僵蚕散风热,祛风定惊;麸炒化痰散结。
枳实:生枳实长于攻下,炒行气消胀。
枳壳同枳实,但力不及枳实强,作用和缓偏行下焦之气。
2.米炒党参:生党参益气生津,米炒健脾止泻,蜜炙补中益气。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评价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评价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如破碎、煮炒、蒸煮、炒炙、炙炒、蒸熨等,使其成为可使用的药材。
中药炮制不仅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还可以改善药物的口感和消化吸收。
本文将从药物性能功效和理化性质两个方面对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进行评价。
首先评价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过程中,药材会经历一些化学变化,例如炒制过程中会发生氧化、酶解等化学反应,导致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
炮制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化学物质,如焦香气味和炒香气味。
这些化学变化和新产物可以增强药物的致病因子,提高疗效。
其次评价中药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药炮制能够改变药材的理化性质,使其更易于制剂加工和储藏。
一方面,中药炮制可以改变药材的颜色、气味和口感,使制剂更接近患者的需要;中药炮制还可以改变药材的溶解性、含水量和微生物负荷,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和理化性质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中药炮制能够增强药物的疗效,提高药物的抗病能力;中药炮制还能够改善药物的口感和消化吸收,提高患者的服用体验。
中药炮制也能够改变药材的理化性质,使其更适合制剂加工和储藏。
中药炮制在中医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药物的性能和品质提高至关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炮制虽然对药物性能功效和理化性质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中药炮制可能会导致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损失,影响药效的发挥。
不正确的炮制过程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和质量问题。
在进行中药炮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时间、温度和操作方法,以确保药物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和理化性质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善药物的口感和消化吸收,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中药炮制的过程也需要注意控制和规范,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与功效变化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与功效变化中药是中国传统的宝贵医学遗产,拥有悠久的炮制历史。
中药材炮制是指将原始药材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使其达到更好的药理作用,以及更适合人体吸收和利用。
在炮制的过程中,药材的形态、组织结构、化学成分等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功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的炮制工艺与功效变化的关系。
一、炮制工艺对中药材的影响炮制是一种特殊的加工工艺,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工艺步骤,可以改变药材的性质和特点。
一方面,炮制可以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增加药材的纯度;另一方面,炮制还可以改变药材的化学成分,提高其药效。
1. 温炙温炙是一种常见的炮制方法,通过将药材置于高温中进行加热,以改变其性能。
温炙可以使药材的维生素和活性成分更易于溶于水,提高药效。
同时,温炙还可以去除一些不良成分,如挥发油、毒素等,减轻药材的毒性。
2. 炒制炒制是中药炮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加热并翻炒药材,使其发生化学反应,改变其性质。
炒制可以改变药材的味道,使其更易于入药。
同时,炒制还可以调节药材的活性成分,增加其药效。
3. 曝晒曝晒是一种将药材暴露在阳光下进行炮制的方法,通过阳光的照射和空气的作用,可以改变药材的色泽、味道和药理作用。
曝晒可以提高药材的气味、苦味等特点,增加其药理活性。
二、炮制工艺对中药材功效的影响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可以改变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而影响其药理作用和功效。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 人参的炮制人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以改变其性质和功效。
未经炮制的人参具有温补气血、益肾固精的作用,但炮制后,人参的作用更加温和,更适合体虚病人使用。
2. 附子的炮制附子是一味强大的中药材,但未经炮制的附子具有剧毒,难以使用。
经过炮制后,附子的毒性减轻,其药效主要体现在温阳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
3. 鳖甲的炮制鳖甲是一种中药材,既可以经过炮制使用,也可以生用。
炮制后的鳖甲具有补肾壮骨、润燥止痛的功效,而生用的鳖甲则适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药理作用。
中药炮制学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中医对药性的认识及使用,是以其性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来归纳总结的,以区别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从而总结出了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规律。
一、炮制对中药性味的影响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是药性理论的核心与中药治病的根本依据。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或调整药物的性味,从而达到调整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
1.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在相反为制的原则下,通过加入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者采取一定的炮制方法,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也称“反制”。
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若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辛温的巴戟天、茴香等,可以缓和辛温之性,即所谓“以寒制热”。
这也是中医治则理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具体运用。
2.增强药物不足之性味属“从制法”即“相资为制”。
一种情况是药性本偏,但用于实证或重证仍嫌药力不足,通过炮制进一步增强药力。
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用于泻肝胆实火,以求速效。
以辛热的酒炮制仙茅,更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用于命门火衰,阴寒偏盛的阳痿精冷,宫寒不孕或寒湿痹痛。
所谓热者益热,另一种情况是药性较缓和,临床嫌其药效不强,取效太慢,通过炮制增强药性,从而增强药物的作用。
如辛温的当归用辛热的酒制可增强辛散温通作用,常用于血瘀痛经或血瘀经闭以及跌损所致的瘀滞肿痛。
这实际上是中药配伍七情中“相须”配伍使用的运用。
3.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同一来源和同一药用部位,经过炮制,成为多种饮片规格,药性发生变化,适用于临床不同病症。
如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力胜,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煅后缓和了大寒之性,免伤脾阳,清热泻火之功减弱,增加了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的功能。
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中药应用于临床大多以中药饮片的形式出现,而中药饮片在未加工以前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志、泥沙,甚至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中药炮制是我国医药学中的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和储藏保管的不同要求及药材自身性质,对中药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使之成为一定规格的饮片,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的制药技术。
科学的炮制能减毒增效,而不科学的炮制往往使药材有效成分丧失,甚至增加毒副作用。
所以,中药炮制质量的好坏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代医药学家对中药炮制都很重视,且有许多的重要论述。
如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走散,入盐走肾脏,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隔,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指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由此可见,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加以重视。
中药炮制的方法有净制、切制、炮制等,其中各种炮制方法都有一定的炮制目的,均以适应临床需求,提高临床疗效为前提。
1 中药净制与临床疗效中药材都要通过净选加工,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泥沙、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方可应用于临床。
汉代医药学家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玉函经》中指出:“……或需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提出了用药部位、净度需求,可见应根据方药的具体目的分别进行选择,以提高药物质量保持和稳定药效。
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大,如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乳香、没药粘附树皮,石膏中夹有一些杂质,还有一些动物、昆虫类药物的头、足、翅也须除净,以保证配方剂量的准确和药物的洁净;还有一些药物用药部位不同临床疗效也不同,如麻黄的根与茎,麻黄根有止汗作用而麻黄茎有发汗作用;莲子的心与肉,莲子心能清心热,而莲子肉能补脾涩精。
中药的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张学兰, 李慧芬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学特定的专用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
中药材不能直接入药,必须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
所谓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汤剂和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所有药物。
中药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药有别于其它传统医药的重要标志。
中医治病主要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个体差异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以“辨证施治”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在临床工作中,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人体的阴阳盛衰、气血变化以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以及生活起居等对人体的影响。
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做出正确决定。
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力求符合疾病治疗的实际要求。
通过炮制可改善中药的偏性和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症候及患者的体质情况,有的放矢地选用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疗效。
第一部分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炮制作为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中医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工艺以及临床应用是由我国劳动人民以生命为代价,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一、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经炮制后方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植物、原动物和原矿物,原药材中常常含有泥沙杂质、霉败品和非药用部位,因此,多数不能直接入药,经加工炮制后,可去除杂质,选出规定的药用部位。
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发表时间:2016-06-23T13:38:37.0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作者:刘永军[导读]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仅供参考。
黑龙江省红兴隆分局五九七农场职工医院 155811【摘要】中医和中药都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
而且它们也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抗争积攒的治疗经验。
中药的药物功效是人们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
然而,中药的治疗效果会被不同因素所影响,比如中药的炮制方式、采收时间、产地和贮藏方式等。
中药经过炮制过程后,其性质和质地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达到减毒和增效的效果。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物功效中医在临床医学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之一是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指的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以病人治病的临床需要为基础,根据中药自身的性质和药物制剂的标准,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原药材运用的一项技术。
炮制也被称为修事、修治或炮灸等。
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减毒增效”。
大部分的中药材都属于生药,在采集时难免会附着上一些异物、沙土,而且部分药物还具有一定的毒性。
一、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作用1、中药炮制会对药物的四气五味产生作用中医认为,中药一共有四种药性:寒、热、温、凉,共有五种味道:酸、苦、甘、辛、咸。
四气和五味是中药具备的基本性质之一。
主要作用是解释不同中药的性能。
中药炮制具体是通过改变中药的性味,来提高中药的治疗作用,促进有效的治疗。
⑴中药的炮制,可以改善药物的过偏性质。
比如中药材栀子具有较强的苦寒之性,通过采用辛温的姜汁炮制后,会有效地降低它的苦寒性,而且不会伤中。
这是典型的以热治寒,被称为“反制”;⑵中药的炮制,会有效地增强中药的性味。
比如,五味子具备生津、补肾、敛肺和收汗的功效,但是醋味酸能受,通过醋蒸的方法可以提高五味子的收敛作用;⑶中药的炮制,可以使药物的性能出现变化。
比如,地黄这种药材具有甘性寒的特征。
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中药炮制质量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之一,不良反应和药效与中药炮制质量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不良反应和炮制质量1. 药材炮制工艺的掌握和执行情况中药炮制过程中药材的分选、清洗、晾干、炒制等操作都需要严格按照工艺标准进行,避免因操作不规范或不当导致药材受到损害,进而引发不良反应。
例如,在炒制草乌时,如果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药材炭化、水分流失等,从而降低药物功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
2. 麻醉药材炮制质量一些麻醉药材如川乌、雪莲、当归等在炮制过程中,需要通过特殊的工艺来处理,否则容易产生剧毒成分,影响人体健康。
例如,川乌必须在制作过程中反复炒制五次,过去流传有七次的说法。
如果制作粗糙,连续炒制七次,就会形成一种有毒成分——缩短川乌素。
其对心脏、肝脏的刺激作用强烈,长期使用会造成心肝脏的损害,甚至感觉中毒。
3. 含有挥发油的中药制剂炮制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草药中一些危险成分如挥发油,有时由于炮制工艺不当或贮存条件差,这些危险成分会在一定程度上累积,对人体产生损害。
例如,炮制后的羌活中挥发油的含量降低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如果贮存不当又会改变羌活有效成分的含量,光敏性反应加剧,从而使患者产生光敏性皮疹。
二、药效和炮制质量中药炮制质量不仅关系到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否,还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大小和质量。
1. 温度温度是炮制中的重要工艺参数,在炒制、蒸制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容易导致药材里的活性成分被破坏,影响药效。
如太子参,在炒制过程中若高温过热,致使内部温度过高,活性成分被破坏,失去了养阴清热的作用。
2. 时间时间也是中药炮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艺参数,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炮制时间过短效果不显著,炮制时间过长则容易导致药材内部含量的过多逸出,损失了部分有效成分,影响药效。
如人参在炮制的过程中,如炮制时间不足或过长,会丢失人参皂甙中的saponin Ginsenoside Rg1、Rb1、等活性成分,降低了其免疫力调节功能和抗疲劳等功效。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评价
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评价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传统加工方法的重要环节,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药物性能、功效和理化性质三个方面对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进行评价。
一、药物性能:
中药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如破壁、增溶、破纤维等。
通过炮制,药物的颗粒酵素、化学成分和药材组织得到改良,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中药炮制还能去除一些有害物质,如毒性成分、杂质等,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人参经过炮制后,药效和药材理化性质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药效更为显著。
二、药物功效:
中药炮制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炮制过程中,药物的活性成分、挥发性物质和药效成分得以激活、增加和改善,使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得到提高。
中药炮制还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加药物对机体的适应性,从而提供更好的疗效。
炮制石决明能够去除其药材中有毒的草酸,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加其对眼睛的清除作用。
三、理化性质:
中药炮制能够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如颜色、形态、溶解度、挥发性等。
通过炮制,药物的物理性质得到改良,使其更易于制剂的加工和制备,并且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质量。
柴胡经过炮制后,颜色由黄变为红,这是因为药材中的酮类物质经过炮制后发生了氧化反应。
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药物性能、功效和理化性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
通过炮制,药物的性能得到改良,功效得到提高,理化性质得到改变。
中药炮制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还增加了药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好的药物基础。
中药的炮制学药物的炮制方法和功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矿物,或质地坚硬,或含有杂质,或含有毒性成分,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应用。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的药物虽然有很好的药理作用,但是却有很强的毒性或副作用,临床作用不安全。
例如:草乌,商路加热降低毒性,而柏子仁具有润肠通便和宁心安神的作用,当用于安神的作用时则通过去油制霜的炮制方法消除润肠致泄的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中医中药往往采用寒热温凉,辛酸苦咸甘来表达中药的性能。
性味偏强的药物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太寒伤阳,太热伤阴,麻黄生用辛散解表,蜜制后辛散作用减弱,止咳平喘的作用增强,生甘草性平,清热解毒,蜜炙后性温,补中益气3、增强药物疗效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溶出率,是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种子类。
还有款冬花等化痰止咳药经过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的作用,是因为蜂蜜润肺止咳。
作为辅料有协同作用。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中医对药物的部位常用经络,脏腑表示,趋向用升降沉浮表示。
炮制后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
大黄苦寒,性沉。
走而不守,酒制后上行,可以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
还有柴胡入肝胆,三焦经,醋制后专门作用于肝经。
5、便于调和制剂6、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7、矫味矫臭,便于服用8、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中药炮制中常用的辅料辅料:是指除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有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起反应,不影响主药释放吸收,含量测定。
炮制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的作用。
一、液体辅料1、酒: 炮制用为黄酒,浓度在15%-20%,浸泡用白酒,浓度50%-60%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味矫臭2、醋:炮制用陈醋性味酸苦、温能引药入肝,理气,止血,消肿解毒3、蜂蜜:炮制用炼蜜生则性凉,熟则性温,能补中,解毒,环节疼痛4、食盐水:炮制用浓度氯化钠在>96%性味咸寒,软坚散结,强筋骨,清热凉血5、生姜汁:可用鲜姜块茎捣碎取汁,或用干姜加适量水煎去渣性味辛温,能温胃止呕,驱寒6、甘草汁:用甘草饮片加适量水煎煮去渣性味甘平,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7、黑豆汁:大豆黑色种子加适量水煮去渣而得的黑色浑浊液体性味甘平,能滋补肝肾8、米泔水:淘米时第二次滤出的灰白色浑浊液体。
中药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的炮制方法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药物的功效密切相关。
在中药炮制中,主要采用炮制技术,通过各种方法对药材进行炮制,以改善药效,提高药物的疗效。
下面将从中药的炮制原理、常用的炮制方法和炮制过程等方面展开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药炮制的原理。
中药炮制是指将原生药材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处理,使其在炮制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这些变化包括酶的活化、有效成分的成分转化和挥发性成分的蒸发等。
通过炮制,可以使中药药性更加温和,降低其毒性,增强其药效。
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炙烤法,这是将药材放置在火上直接进行烘烤,使其表面发生一定的焦化变化,促使药性的转化。
其次是炒制法,将药材放入锅中进行炒制,使其受到一定的热力作用,从而改变药材的性质。
再次是煮制法,将药材加入水中煮沸,长时间浸煮,以达到药效更好的效果。
还有蒸制法、晒制法、烘干法等。
下面我们将以常见的山药炮制方法为例,介绍一下炮制药材的典型过程。
首先,将新鲜的山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
然后,取一块砂锅,在锅底放入适量的水,将山药片铺在锅底上。
接着,盖上锅盖,用慢火煮沸,再用文火焖煮片刻。
炮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火力和时间的把握。
一般来说,强火能够更好地挥发药材中的水分和杂质,但要注意不可炙烤过度,以免影响药效。
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药性的不同进行调整,一般煎煮时间在几十分钟到一两个小时之间。
炮制过程中还需注意搅拌药材,使其受热均匀,防止粘连。
同时,要观察水分的变化情况,避免烧干。
在炮制完成后,将药渣去除,留下的药液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煎煮、酿制等,以提取有效成分。
总的来说,中药的炮制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使药材的药性得到改善,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
不同的药材和药性需要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过程。
炮制过程中需注意火力掌握、时间控制、等,以确保药材炮制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炮制在传统中医药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药材的加工工艺对药性有何影响
中药材的加工工艺对药性有何影响中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药性的发挥与加工工艺密切相关。
中药材从采集到成为临床使用的药材,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这些加工工艺不仅能够改变药材的外观和质地,更重要的是会对其药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中药材的加工工艺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清洗、干燥、切片、炮制等。
首先来说清洗,这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至关重要。
如果清洗不当,可能会导致有效成分的流失。
例如,某些药材表面的黏液质可能含有重要的活性成分,过度清洗就会使其损失,从而影响药性。
干燥是中药材加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不同的干燥方法和条件会对药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比如,自然晾晒干燥虽然成本低,但受天气影响大,干燥时间长,可能会导致药材发霉变质,进而影响药性。
而采用烘干的方法,如果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可能会破坏药材中的热敏性成分,降低药效。
切片工艺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切片的薄厚均匀程度会影响药材有效成分的煎出率。
切片过厚,煎煮时有效成分难以充分释放;切片过薄,则可能在加工过程中造成成分的损失。
炮制是中药材加工中最具特色和复杂性的工艺之一。
炮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炒、炙、煅、蒸、煮等。
每种炮制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对药性的影响。
以炒制为例,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
清炒又有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程度的炒制。
炒黄能缓和药材的药性,增强其健脾开胃的作用;炒焦能增强药材消食止泻的功效;炒炭则能增强止血作用。
加辅料炒,如土炒能增强药材的补脾止泻作用,麸炒能缓和药材的燥性,增强健脾作用。
炙法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共同拌炒,常见的液体辅料有酒、醋、蜜等。
酒炙能增强药材的活血通络作用;醋炙能增强药材入肝经、止痛的作用;蜜炙能增强药材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功效。
煅法分为明煅和煅淬。
明煅能使药材变得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煅淬能改变药材的理化性质,增强疗效。
蒸法和煮法能改变药材的性能,减少毒性或副作用。
比如,地黄经过蒸制成为熟地,药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热凉血转为滋阴补血。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中药炮制和用法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药效和药物作用。
中药炮制是指通过药材的处理、加工和炮制方法来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和药物作用,使之适合临床运用。
不同的中药炮制方法和用法对药物的作用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将对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炮制方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 炙炒炙炒是中药炮制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用文火或微火炙炒,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和药物作用。
炙炒可以使药材的性味温和,味苦、涩、寒、凉的药材经过炙炒后可以减轻药味,增加药性。
炙炒后的药材还可以增加其药效,增强药物的作用。
2. 焙烧焙烧是一种用火烤药材的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焙烧时间和火候调整药材的药效和药物作用。
焙烧可以使药材的药效更加温和、持久,增强药物的作用。
但是过度焙烧会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降低药效。
4. 水煎水煎是指将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经过一定时间取汁的一种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药效和药物作用。
水煎可以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于水中,易于人体吸收,增强药物作用。
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 内服内服是指将药材制成汤剂、丸剂、散剂等经口服入药的方法,通过胃肠吸收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产生作用。
内服可以通过口腔、胃肠道吸收药材有效成分,全身循环,产生广泛的药物作用。
2. 外用外用是指将药材用于外表,直接作用于皮肤或黏膜的一种用法,通过皮肤、黏膜吸收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产生作用。
外用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局部治疗,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减轻不良反应。
3. 吸入吸入是指将药物炮制成烟剂、鼻剂等经呼吸道吸入的一种用法,通过呼吸道吸收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产生作用。
吸入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局部治疗呼吸道疾病,增加药物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2. 影响药物代谢中药的不同炮制方法和用法会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会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影响药物的作用。
比如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谢过程不同。
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1-26T04:01:50.00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3期作者:彭勇[导读]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彭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药剂科;四川泸州646000)摘要: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对治疗所需的各种材料的总称,主要由各类动植物、矿石等物质组成,但此类物质多不能直接用于患者治疗,还需要依照中医配方、配伍、药效等因素要求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
炮制是目前应用最为常见的一种加工方法,能够有效调整药材中的药性,还能够减少部分有毒药材中的毒性,从而提高药材纯净度,提升用药效果。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中药炮制方法也逐渐多样化,对不同炮制方法的应用效果,临床研究也愈发深入。
本文即综述近年来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性影响的研究,为中药药材炮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不同炮制方法;中药;药性;影响前言:中药药性是中医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据临床研究表明,每一味中药本身都具备不同的性质和功效,通过合理、科学的加工,并依照中医脏腑、经络、阴阳等理论基础指导应用,可有效增强、缓和、改变中药原有药性,从而提高药物的应用效果,发挥更优质的疾病治疗或人体保健作用。
炮制是中医数千年发展历史中经由时间沉淀、认可的制药技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随着近代科技发展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前景广阔。
本文即综述近年来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性影响的研究,见下文。
1.中药药性目前,临床已经认为中药大多存在有寒、热两种性质,其药性与药物化学成分关联密切,通过药性特点对不同的中药进行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中药的寒、热性质,从而发挥更高的用药效果[1]。
2.炮制起源与发展中药炮制与中药发现、应用关联密切。
在中医应用历史中,中药炮制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中明确记载着邪气入体患者采用‘秫米半夏汤’治疗的经历,而秫米汤中的治半夏即是修治过的半夏。
中医药材中草药的炮制与使用
中医药材中草药的炮制与使用草药作为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经过特定的炮制过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药效。
在中医理论中,草药的炮制包括多种方法和技术,旨在改变草药的性质,增强其疗效,并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中草药的炮制与使用,以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一、炮制草药的基本方法炮制草药是指对原始的中草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加工,使其成为更适合中医治疗的药物。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炮制方法:1.炒制:炒制是最常见的一种炮制方法。
它可以通过炒制来改变草药的性味、药效和药性。
例如,将生姜进行炒制后,可以减轻其辛热的性质,增加其温中散寒的功效。
2.炙烤:炙烤是将草药暴露在明火或炭火上进行加热的方法。
它能够改变草药的某些特性,如增强其温热的性质,增加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常见的炙烤草药有当归、红花等。
3.蒸制:蒸制是利用蒸汽或热水蒸煮草药的方法。
蒸制能够改变草药的温性,增强其活血化瘀和温中散寒的作用。
比如蒸制生姜可以提高其散寒的效果。
4.煅炼:煅炼是将草药进行高温热处理的方法。
煅炼可以提高草药的寒温性,增强草药的收敛作用和止血功效。
常见的煅炼草药有生石膏、牡蛎等。
二、草药的使用范围与注意事项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应用范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草药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1.清热解毒: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如金银花、连翘等,常用于治疗热病、感染和炎症等病症。
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草药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2.活血化瘀: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草药,如川芎、桃仁等,常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病症,如经期不调、瘀血症等。
在使用这类草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掌握使用方法和剂量。
3.健脾开胃:一些具有健脾开胃作用的草药,如党参、山药等,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但对于脾胃湿滞或有脾气虚弱的患者,需避免过量使用。
4.安神助眠:一些具有安神助眠作用的草药,如黄连、酸枣仁等,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和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方法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当代研究成果及临床运用体会,对命题进行论述。
结论中药的功效与中药炮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合理运用中药炮制品,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药的功效。
标签:中药/功效;炮制;关系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矿物,它们或者质地坚硬、粗大,或者含有杂质、非药用部位,或者含有毒性成分等,需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入药。
尤其是在服用汤剂或制备中成药时,常根据不同病症,需选用各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来炮制中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
本文就中药炮制与中药功效的关系做以简要论述。
1 合理的中药炮制可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1.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有的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需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作用,使服用后不致产生不良反应。
如斑蝥中的斑蝥素,既是有毒成分又是有效成分,如采用米炒法可减少斑蝥素的含量来降低其毒性;乌头中含有毒性极强的乌头碱,用水浸泡后,经过蒸或者煮使其所含的双酯型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单酯碱和乌头原碱,达到降低毒性,保持其镇静、镇痛作用的目的;金钱白花蛇的头部毒腺中含有神经毒素,并含溶血成分及血球凝聚成分,净制时除去白花蛇的头部以降低其毒性。
中成药中用于寒积便秘的”三物备急丸”和治小儿乳食停积的”保赤散”,方中均用巴豆霜,而不用巴豆,因巴豆毒性剧烈,只能外用,不宜内服,经炮制去油制霜后,其泻下作用大为缓和,降低了对皮肤和粘膜组织的刺激性和毒性,才能用于内服。
又如有祛风湿通经络功能的”马钱子散”、能止痛消瘀的”九分散”、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红肿热痛的”马前散”等方中的马钱子均须砂烫,降低其毒性。
1.2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
如果用于养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炮制后即消除了副作用,可以用于失眠、心神不安而大便稀溏的患者。
2 合理的中药炮制可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要提高中药的疗效,有时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炮制,调整其药性,发挥其擅长。
2.1通过炮制可增强其本身固有的疗效如”十灰丸”是由十味药物组成,皆为寒凉之性,以凉解血热为主。
为了提高该方的止血效果,根据炭药止血理论,在临床配伍或制备中成药时,需将上列十味药物炒炭存性,增强收涩止血作用,故药名”十灰丸”。
又如”首乌延寿片”具有养血补肝肾功能,适用于血虚体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的中成药,为纯何首乌制剂,但何首乌有生用与熟用之别,生何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作用;经黑豆汁蒸制后
为熟品,改变了生品性能,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功能,用于血虚萎黄,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故”首乌延寿片”中的何首乌,必须要用熟品,才能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中药淫洋藿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止咳平喘等功效,生用祛风湿力强,经羊脂油脂炙后,增强了补肾壮阳的功效,主要用于阳萎、早泄等肾阳不足之症。
2.2通过炮制可使某些有效成分容易煎出或便于制剂,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一些子类药材,常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经过炒制后,表皮爆裂、质地酥脆,使有效成分便于煎出。
如王不留子、莱菔子、苏子等。
有些药物所含的活性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影响其煎出率,经过炮制后,可提高溶出率。
如磁石、龙骨、石决明等矿物类、贝壳类药物经过煅制后,可使其质地变酥脆,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
3 合理的中药炮制可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3.1改变药物的性能每一味中药都有其特有的性味,即有其固定的作用,通过炮制可改变一些中药的性味,扩大其应用范围。
如生地性寒,具清热、凉血、生津的作用,经蒸制成熟地后,其药性变温,有补血滋阴,养肝益肾的作用;天南星辛温燥烈,以胆汁制成胆南星后,药性由温转凉,有清化热痰的作用。
3.2缓和药物的性能一些中药由于药性过猛,易伤元气,通过炮制,可制其偏性,缓和其药性。
如白芥子炒后能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阳;百部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蜜炙后可缓和其对胃的刺激性,又增强了其止咳的功效。
前人总结有”甘能缓”“炒以缓性”的规律。
4 合理的中药炮制可增强中药的归经作用
中医对于疾病的部位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一味中药常常对多个脏腑、经络有治疗作用,为了使药物集中在病变部位发挥作用或者为了增强其对某经某脏腑的治疗作用,常用加入辅料的方法进行炮制,增强其对病变部位的作用,减弱对无关部位的作用,突出中药对主要脏腑、经络的治疗作用。
如”青娥丸”方中的杜仲主入肝经,兼入肾经;补骨脂主入肾经,兼入脾经;杜仲经盐炙后,可直走下焦,主入肾经,为方中君药,具有温补肾阳,强筋健骨的作用;补骨脂盐炙后,引药入肾,补肾阳,固下元作用,为臣药。
故”青娥丸”的主要功能是补肾强腰,常用于肾虚腰痛,起坐不利,膝软乏力。
又如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归肝胆、心包经,经醋炙后,借醋味酸,酸引入肝而增强疏肝解郁止痛作用,主入肝经。
大黄本为攻下药治疗下焦病,酒制后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
前人所言”盐制入肾”,”醋制入肝”有一定的科学性。
5 合理的中药炮制便于制剂和调剂
矿物及介壳类药物,质地坚硬,很难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不便制剂和制剂,因此必须经过炮制。
如自然铜、磁石、穿山甲、鳖甲、龟板等中药,常需经过煅
醋淬或炒醋淬等方法使其质地酥脆,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或有利于制剂的需要。
一些果实种子类药材,如酸枣仁、牵牛子等通过炒制可使果皮(或种皮)爆裂或产生裂隙,使质地疏脆,便于粉碎和临床调配时碾碎。
6 合理的中药炮制有利于矫正药物的气味便于服用
有些药物本身直接服用有刺激性或有不良气味,引起胃肠道反应,为利于服用,常常将这些药物经过适当的方法炮制,来矫正气味。
如乳香、没药为树脂类药物,服用后,易恶心、呕吐,影响食欲,常用醋制的方法,减少其不良气味。
还有一些虫类药腥气味浓,不便于服用,常用酒制的方法,减少其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以达到矫味矫臭的效果。
综上所述,说明了中药炮制与中药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临床或制剂时一定明确所需药物的功效特点,根据病情需要,合理运用中药炮制品,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翠芳,主编.中药炮制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04.
[2]徐楚江,主编.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