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ppt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ppt课件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 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 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 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总之,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 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可以用来说明疾病征候的转化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大德中医】
—{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大德中医】
—{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 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 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的阴阳属性,都作了具体划 分。如: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即阴转化 为阳,阳转化为阴。
阴
阳
①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包括
的
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相 互
理解
② 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转
化
③阴阳转化含有“质变”的含义。
应用 意义
生理上 病理上
可以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 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 转化关系
总之,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 自身各部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可以用来说明疾病征候的转化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大德中医】
—{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大德中医】
—{大仁医道岐黄术·德厚载物天地心}—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 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 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的阴阳属性,都作了具体划 分。如: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即阴转化 为阳,阳转化为阴。
阴
阳
①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包括
的
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相 互
理解
② 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转
化
③阴阳转化含有“质变”的含义。
应用 意义
生理上 病理上
可以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 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 转化关系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精品课件
最新 PPT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起居护理 预防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 中药护理等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编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考核评分标准》
最新 PPT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最新 PPT
阴 阳 的 起 源
最新 PPT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代·陈无择 “三因学说” 2.《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 “脏腑证治”
最新 PPT
3.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刘河间):认为大多数病证性质属于火热,治疗 善用寒凉药物,世称寒凉派。
• 张从正(张子和):认为人患病是因为感受邪气,邪去则 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世称攻邪派(攻下 派)。
完整过程。
最新 PPT
辨证施护
• 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 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分析整理从而制定相应护理 计划和护理措施的过程。
最新 PPT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最新 PPT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最新 PPT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 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 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起居护理 预防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 中药护理等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编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考核评分标准》
最新 PPT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最新 PPT
阴 阳 的 起 源
最新 PPT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代·陈无择 “三因学说” 2.《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 “脏腑证治”
最新 PPT
3.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刘河间):认为大多数病证性质属于火热,治疗 善用寒凉药物,世称寒凉派。
• 张从正(张子和):认为人患病是因为感受邪气,邪去则 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世称攻邪派(攻下 派)。
完整过程。
最新 PPT
辨证施护
• 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 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分析整理从而制定相应护理 计划和护理措施的过程。
最新 PPT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最新 PPT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最新 PPT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 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 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 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 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 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 四时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方区域
治疯狗咬伤。 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 著 4。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专科护 理
“葱管导尿术”比橡皮管导尿术早1200年。 5.唐·王涛《外治秘药》:传染病护理
三、宋,金,元时期(丰富与发展) 医学界百家争鸣,涌现许多流派,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突破 性进展。
• 代表作: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证。
吴鞠通:《温病条辩》,创立三焦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随着西医的流入,逐步走上中西医结合
和多学科研究中医的道路。
医学基础 生产、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医学知识
形成基础
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
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中 医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 阳 的 起 源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 的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ppt课件
25
1、阴阳偏胜
(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 大汗、烦躁、面赤、脉数
(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 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 沉紧
ppt课件
26
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 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 微 (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 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
ppt课件 20
(五)阴阳相互转化
-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 式 1)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2)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 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阳证转化为阴证
ppt课件 2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玻尔 -族徽:太极图 “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 补)
ppt课件 11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 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 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 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 和助长对方。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
ppt课件 4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 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 晦暗的、抑制的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 ppt课件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阳——上部 上下
阴——下部
人
阳——体表
背腹
阳——背 阴——腹
体 分 表里
四肢
阳——外侧 阴——内侧
阴
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阴——体内——内脏
阳——六腑 阴——五脏
阳—心肺
阴—肝脾肾
经脉
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面 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面
(二)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 普遍性: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关系
。
❖ 自然界:
❖ 机体:
• ❖阳
❖阳
日天昼火热温夏 春 干 清……
男 外 表 背 上气 腑 实……
❖阴
❖阴
月 地 夜 水 寒 凉 冬 ❖ 女 内 里 腹下 血 脏
秋 湿 浊……
虚…
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
阳来说明。
二.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 (三)阴阳消长 (四)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属性是对立、矛盾的。
如寒与热、上与下
相互对立基础上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 系。
表现出阴阳平和、阴强则阳弱、 阳盛则阴退等
阴阳的互根
• “阴”“阳”任何一 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 独立存在。
Relative and dynamic balance
阴阳转化
•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 的条件下的相互转移、变
化。
•
阴阳消长(量变)阴
阳转化(质变)
•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
定的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PPT课件
相反: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 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 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掣。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正 电与负电一样。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 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 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基 本形式。 具体表现为二类八种。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 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
阴消阳长 阳长阴消 阳消阴长 阴长阳消
关联性 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 者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 两部分,才能分属阴阳。 前提 属于同一范畴、同一层次。
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 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阴阳的无限可分 阴阳互藏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 抑制的都属于阴;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 兴奋的都属于阳。
正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如: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 异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 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 “制约太过”。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 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 “制约不及”。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 中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 条件。 阴阳交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 件。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学说PPT课件
02 阴阳基本属性与相互关系
CHAPTER
阴阳对立制约原理
阴阳对立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 种属性或力量,如天与地、日与夜、 寒与热等。
阴阳制约
阴阳之间通过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 系,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如人体内的 阴阳平衡,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阴阳互根互用原理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阴 精与阳气的互根关系,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
04 诊断方法中应用阴阳学说
CHAPTER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阴阳状况
望诊
闻诊
观察病人面色、神态、舌象等,判断阴阳盛 衰。例如,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为阳盛,面 色晦暗、精神萎靡为阴盛。
听病人声音、呼吸等,判断阴阳状况。如声 音洪亮、呼吸有力为阳盛,声音低微、呼吸 短促为阴盛。
问诊
切诊
询问病人病史、症状等,了解阴阳失调情况。 如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为阳虚,潮热、盗 汗等症状为阴虚。
通过触摸病人脉搏,判断阴阳状况。如脉象 有力、节奏明快为阳盛,脉象细弱、节奏缓 慢为阴盛。
辨证施治过程中考虑阴阳平衡问题
辨别阴阳失调类型
根据四诊合参结果,辨别病人阴 阳失调类型,如阴阳俱虚、阴盛
阳衰等。
确定治疗原则
针对阴阳失调类型,确定相应的治 疗原则。如补阳益阴、滋阴降火等。
选择药物和疗法
根据治疗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和 疗法。如阳虚者可选用温阳散寒的 药物,阴虚者可选用滋阴降火的药 物。
预测疾病发展趋势和转归
判断疾病性质
根据阴阳失调情况,判断疾病的 性质。如寒证、热证等。
预测疾病发展趋势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ppt课件
25
引起相侮的原因 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一行进行反向克
制。 如:“木亢侮金”
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虚弱,受原来“我克”一行的反向克制。 如:“金虚木侮”
完整版ppt课件
26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相侮是与五行 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完整版ppt课件
40
病色与病脉 脏腑病,出现本脏之色、本脏之脉,此为疾病的色脉相符,病情较 轻。
脏腑病,出现色脉相生,表示病情虽重,但病势为顺,预后良好。
脏腑病,出现色脉相克,表示病情严重,病势为逆,预后不良。
完整版ppt课件
41
病色与反映在面部的分部
本脏之色见于本脏之位,是色脉相 符,表示病情较轻。 心
完整版ppt课件
20
五行制化调节
制,制约;化,化生。
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 状态下,通过其相生和相 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 种调节作用,又称之为 “五行制化”,或隔二隔 三调节。
完整版ppt课件
21
五行制化
如:以火为例
水克火, 火生土以克水; 使水对火的克制不致过分造成火的偏衰。
木生火 , 火生土以克水,水生木,木生火; 以保证火不会偏亢。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完整版ppt课件
51
抑木扶土法
是通过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气亢逆、脾虚失运病证的一 种方法,又称疏肝健脾法。 适用于肝郁脾虚病证。 临床表现
完整版ppt课件
52
培土制水法
是通过温运脾阳,或健脾温肾,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 又称健脾温肾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临床表现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THANK YOU.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对立,相互 制约,存在排斥、斗争的 关系。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 扶助,存在依从、促进的 关系。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五行理论
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依 次相生,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 面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发展历程
中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展重点,如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现况
现代中医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阴阳五行与中药治疗
阴阳学说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中药 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并且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根据中药 的药性、药味和归经的不同,可以调节人 体的阴阳平衡。
VS
五行学说
根据五行养生法,中药可以按照五行属性 进行分类,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 季等相应,因此治疗肝病多用具有酸味和 绿色属性的中药材,如柴胡和茵陈蒿等。 同样地,其他脏腑也可以通过五行养生法 来选择相应的中药材进行治疗。
中医与阴阳五行
01
02
03
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的基 本规律,人体内部也存在 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行学说
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 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浮、大、 迟、沉、小、
洪、滑
细、 涩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
……
22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 1、指导养生防病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虚者补之 : 滋阴 温阳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
23
19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
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 另一方不足的病理变化。
➢ 阴虚
阳虚 阴阳两虚
➢ 阳虚
阴虚
正常
阴阳两虚
-
20
4、阴阳转化
➢
阴证
阳证
-
21
(四)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阳
阴
色泽
鲜明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病变部位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肺 大 鼻 皮 悲 涕
肠
咸黑 藏 寒 北 冬
水肾
膀 胱
耳 二 阴
骨恐唾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目的要求: ➢ 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2、熟悉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2
阴阳的起源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水(阴) 火(阳)
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动 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
2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木: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舒畅、 条达
火: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 土: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 金:金曰从革 清肃(清洁、肃杀)、
➢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阴中求阳
➢ 阳中求阴
➢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 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 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 则泉源不竭。”
-
24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
-
6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
7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交感
➢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发生相摩、相错、相 荡的相互作用、感应交合的过程。
-
8
➢ 2、阴阳的对立制约
➢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 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制约 斗争 动态平衡 二个含义: (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 如上下、动静 (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
收敛 水: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
-
29
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木行。
-
30
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等性质的 事物,归属于火行
-
31
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生化等 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
-
32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心阳 心阴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 -
1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阳)功能
物质(阴)
-
16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
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 阴阳的划分: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
5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
11
4、阴阳的消长平衡
➢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减少、消耗
长——增多、增长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冬至春至夏)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25
案例一
➢ 患者,女,26岁。 ➢ 主诉:消瘦,乏力,多汗,善饥,手颤,
烦躁易怒1年余,加重半月。 ➢ 查体: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 血液指标检查 ➢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 ➢ 中医如何用阴阳学说进行分析?
-
26
➢ 辨证:阴虚火旺 ➢ 治则:滋阴降火
-
2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以
-
9
3、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 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
(2)阴阳互用
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10
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属性相反(绝对的)
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
阴阳互根互用
-
33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闭 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
-
34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自然界
五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五 五 五 五 五 五 味色化气方季 脏 腑官体志液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泪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心 小 舌 脉 喜 汗
肠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涎 夏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17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18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 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虚热) - (虚寒)
阴阳俱消、俱长(气血)
-
12
(2)阴阳消长平衡:
平衡→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处于一定范围、限 度、时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总体相对稳定。
上限
下限
正常
异常
5、阴阳的相互转化
➢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 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证
阳证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一定条件:重、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1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