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文言文
文言文中的历史故事
![文言文中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3c1be9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b.png)
文言文中的历史故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自古至今被用来传承历史、记录经典、表达美感。
其中,许多历史故事被嵌入到文言文之中,通过叙事和描写,将古代历史的风云人物和事件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史记·滑台列传》——《滑台五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滑台列传是通过叙述五位义士的故事,展现了贞义风范。
滑台五义分别是鲁连、陈胜、吴广、周章和项燕,他们皆来自黄河滑台一带,并经历了秦灭宋的浩劫。
故事中,五位义士心系家国,不畏强暴的统治者,积极参与抵抗秦朝的起义,表现出了忠诚、勇敢和坚毅的精神。
这些历史故事凭借着文言文中形容奇峰险峻、英雄壮举的修辞手法,给读者们展现了一个一个生动的历史画卷。
二、《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桃园结义》《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描写了项羽一生事迹的篇章,其中插入了项羽与虞美人、项伯、范增、范雎等人在桃园结义的故事。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豪气干云的项羽与他心腹的亲信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通过文言文中的描写,读者们能够感受到项羽虽然豪情万丈,但同时也珍视友情,深受忠诚和友谊之情感的启发。
这样的历史故事,通过文言文的叙事手法,给读者们带来了一种充盈心灵的触动。
三、《史记·武帝本纪》——《司马迁的忠诚之心》《史记》中的《武帝本纪》是记录了西汉第七位皇帝刘彻(即武帝)在位时的故事。
其中交织着司马迁为帝国撰写史书的故事。
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为了写好《史记》,无论是面对流放还是囚禁,都始终坚持自己的忠诚之心。
这个历史故事通过文言文文字的描绘,展现了司马迁不屈不挠、崇尚真理和历史的精神,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资治通鉴·唐纪》——《宗庙之事》《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唐纪描写了唐朝自贞观元年到会昌末年的重要事件。
其中插入了一则关于篡位之争的故事——宗庙之事。
这个故事描述了宇文化及篡夺唐朝皇位后不敢亵渎宗庙和乾陵的典礼,他的儿子卢龙王则不以为然,蔑视祖宗,以此引发了一连串动荡的政治事件。
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
![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accb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9.png)
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通过使用古代汉语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将介绍一些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使我们对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史记》中的项羽之死《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其中记载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项羽之死便是其中之一。
项羽,西楚霸王,威震八荒,与刘邦联合推翻秦朝。
然而,在秦朝灭亡后,项羽败给了刘邦。
传说项羽一心想要称王,却被诸多内外因素所束缚,导致最终失败,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自刎而死。
项羽之死反映了古代政治动荡的局势,也是古代英雄传说中的悲壮结局。
二、《资治通鉴》中的隋唐之争《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历史著作之一,该书记述了从周朝到五代的历史,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其中,隋唐之争是一段备受关注的历史时期。
隋唐之争发生在隋朝的末年,程度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可谓前所未有。
隋炀帝杨广死后,王世充、刘黑闼、窦建德等诸多割据势力相继兴起,引发了长时间的战争。
最终,唐朝的李渊取得了胜利,随后开创了辉煌的贞观之治,使得中国步入了一个繁荣稳定的时期。
隋唐之争是古代中国政权更迭的一个缩影,也是唐朝的兴起的重要标志。
三、《红楼梦》中的贾府衰落《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述了贾府这个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落。
贾府是一个世代显赫的大族,一度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势。
然而,由于贾府内部的腐败、纷争以及外部的政治风云变幻,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衰落。
小说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阶级斗争和命运的无常。
贾府衰落的故事感人肺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文言文中,历史事件常常被加入到小说、诗歌和史书等形式中,使得历史事件更加鲜活、生动。
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深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同时,文言文的独特之处也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乐趣和挑战,需要我们对古代文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文言文常见典故及翻译
![文言文常见典故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010cf2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1.png)
1. 卧薪尝胆
原文:越王勾践,栖会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翻译: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居住在会稽山上,他躺在柴草上,尝胆以励志,经过十年的积聚力量,十年的刻苦训练,最终复兴了越国。
2. 完璧归赵
原文:蔺相如持璧归赵,献之赵王。
翻译:蔺相如拿着完整的玉璧回到赵国,将其献给赵王。
3. 指鹿为马
原文:赵高指鹿为马,群臣莫敢言。
翻译:赵高指着鹿说是马,群臣都不敢反驳。
4. 望梅止渴
原文:曹操望梅止渴,军士皆渴。
翻译:曹操望着梅树,以此止渴,士兵们都感到口渴。
5. 掩耳盗铃
原文:盗铃者掩耳,以为无人知。
翻译:偷铃铛的人掩住耳朵,以为这样就没有人能听到。
6. 对牛弹琴
原文:对牛弹琴,牛不知音。
翻译:对着牛弹琴,牛不懂音乐。
7. 画蛇添足
原文:蛇画足,失其自然。
翻译:画蛇时加上脚,反而失去了蛇的自然形态。
8. 悬梁刺股
原文:苏秦悬梁刺股,昼夜不懈。
翻译:苏秦挂起梁来刺自己的股,日夜不懈地勤奋学习。
9. 杯弓蛇影
原文:杯弓蛇影,心疑其有毒。
翻译:杯中弓影,误以为是蛇,心中怀疑其有毒。
10. 程门立雪
原文:程颢立雪程门,以待其师。
翻译:程颢站在程门前,积雪至膝,等待他的老师。
这些典故在文言文中被广泛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也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历史人物故事文言文简短
![历史人物故事文言文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a697739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1.png)
历史人物故事文言文简短《岳飞传》曰: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也。
少有大志,沉厚寡言。
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力大绝伦,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十五石。
宣和四年,金人犯阙,举兵南侵。
岳飞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
泽器重之,使将兵数百,战于磁、相之间。
飞所向皆捷,金兵丧胆。
寻以军功授承信郎。
六年,泽卒,飞尝请增兵,不许。
飞曰:“主上宵旰忧劳,臣子何敢言功!”乃上疏曰:“臣愿陛下审敌情,固封守,饬边备,广招募。
则敌人可擒,国势可壮。
”不报。
七年,金人复寇河南。
飞破之,斩获万计。
捷闻,授武功大夫。
明年,金人逼汴,飞提兵夜袭敌营,大获全胜,金人震恐。
飞因请乘胜北渡,收复失地。
诏飞为河北诸路招讨使。
师次黄河,飞所部皆北方健儿,不习水战。
飞曰:“兵贵神速,今乘其不备,可一鼓而平。
”遂进兵。
敌将完颜宗弼集重兵于郾城,欲挫飞锋。
飞部将杨再兴,勇冠三军,单骑突阵,斩敌将首,携归以献。
飞乘胜追击,大败金兵。
宗弼遁走,河北复归宋土。
捷报至,授清远军节度使,河南诸路制置使。
飞威名日盛,虏惮之,欲除掉飞。
会秦桧主和,飞与桧议不合。
桧遂诬飞谋反,下狱。
桧使人讽飞认罪,飞曰:“吾母素知儿忠,儿岂肯叛国!若忍心卖国,天地不容。
”桧怒,竟赐死。
飞临刑,神色不变,南向再拜,曰:“臣尽忠报国,死无所恨。
”时年三十九。
长子云、次子雷,皆战死。
一门忠烈,史册昭昭。
世人对岳飞褒贬不一,然其忠诚为国,勇猛无敌,实为南宋第一勇将。
这篇文言文讲述了南宋名将岳飞的简要事迹,表现了他忠诚报国、勇猛善战的精神。
4个最短的历史文言文
![4个最短的历史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3b4b1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62.png)
4个最短的历史文言文
1. 《史记》- 苏秦列传: 这篇文言文描述了战国时期的苏秦的
事迹,讲述了他的外交才能以及他的一些行动和思想。
2. 《国语》- 春秋公羊传: 这篇文言文是关于春秋时期公羊氏
一族的历史记载,主要讲述了公羊高、公羊昭、公羊穿等人的故事,并且记录了他们的政治观点和活动。
3.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这篇文言文记录了战国时期孟子
和荀卿两位思想家的传记,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学说和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 《左传》- 襄公十年: 这是《左传》中的一篇篇章,记述了
齐国君主襄公十年的政治活动和事件,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历史故事文言文加翻译
![历史故事文言文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f7ce64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0.png)
苏秦,东周洛阳人也,字季子。
少好游说,仕于燕,未得志。
乃北学于齐国,从师鬼谷子,习纵横家言。
学成,游说于诸侯,欲合纵抗秦。
时,秦强而六国弱,诸侯皆畏秦。
苏秦乃说赵王曰:“大王,秦虎狼之国,其心不可测也。
大王若不与诸侯合纵,秦必先攻赵。
赵国虽强,独木难支大厦,何以自守?”赵王闻言,惧而许之。
苏秦乃东游齐、楚、韩、魏、燕五国,与诸侯盟誓,合纵抗秦。
苏秦为纵约长,使各国共守盟约。
苏秦说:“今六国联合,秦必不敢轻举妄动。
诸侯若能同心协力,则秦可破。
”诸侯皆以为然,遂合纵。
合纵既成,苏秦北见秦王,曰:“大王,诸侯合纵,皆欲灭秦。
大王若不修德政,秦将不保。
”秦王闻言,大怒,欲伐赵。
苏秦乃曰:“大王,臣请为秦王游说诸侯,使诸侯解纵,秦得安。
”秦王许之。
苏秦遂往各国,说诸侯曰:“大王,诸侯合纵,非为秦也,实为自保。
今秦王有悔,欲罢合纵,诸侯宜从之。
”诸侯皆以为苏秦言是,乃解纵。
苏秦归报秦王,秦王大喜。
苏秦曰:“大王,诸侯虽解纵,然合纵之志未已。
臣请为大王谋,必使诸侯不敢再合纵。
”秦王曰:“善。
”遂以苏秦为客卿,使游说各国。
苏秦至韩,说韩王曰:“大王,秦王有悔,欲罢合纵。
然诸侯之合纵,非一日之计,大王宜乘机巩固与诸侯之盟约。
”韩王从之。
苏秦复至魏,说魏王曰:“大王,诸侯合纵,虽解,然秦王仍有灭韩之心。
大王宜与诸侯修好,共御秦患。
”魏王亦从之。
苏秦历游诸侯,皆使诸侯与秦和好。
秦王闻之,喜曰:“苏秦,真吾国之良臣也。
”遂封苏秦为武安君,赐以千金。
译文:苏秦,东周洛阳人,字季子。
年轻时就喜欢游说,曾在燕国做官,但没有得到重用。
于是他北上齐国,拜师鬼谷子,学习纵横家言。
学成之后,他游历各国,试图联合诸侯共同对抗秦国。
当时,秦国强大,而其他六国相对较弱,诸侯们都害怕秦国。
苏秦于是对赵王说:“大王,秦国如同虎狼之国,其野心难以预料。
大王如果不与诸侯联合起来,秦国必定会先攻打赵国。
赵国虽然强大,但单独抵抗秦国如同独木难支大厦,如何能自保呢?”赵王听后,感到恐惧,便答应了他的建议。
文言文历史故事20篇
![文言文历史故事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53b6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3.png)
文言文历史故事2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日: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日:“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日:“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硏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日:“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que)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日:“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日:“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日:“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文言文历史故事及翻译
![文言文历史故事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a063bb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5.png)
原文:越王勾践,吴国之臣也。
吴王夫差,好勇而残暴,与越战,大败越师。
勾践归国,愤懑不已,欲报仇雪恨。
乃访得范蠡、文种二贤,共图复仇之计。
勾践卧薪尝胆,誓不与吴共天下。
范蠡献策,教勾践忍辱负重,结交吴国权贵,以图内应。
勾践从之,日与吴王宴乐,虚与委蛇,伺机而动。
一年后,吴王夫差得胜归来,勾践亲往迎接,献上美女、珠宝,极尽谄媚之能事。
吴王大喜,遂将勾践放归越国。
勾践回国,不骄不躁,继续卧薪尝胆,广纳贤才,励精图治。
范蠡教勾践以柔克刚,示弱于吴,待时而动。
又过一年,吴王夫差兴兵伐齐,越王勾践趁机发兵攻吴。
吴军大败,夫差被困于黄池。
勾践乘胜追击,围困吴都。
吴王夫差求和,愿割地求和。
勾践不允,继续围攻。
吴王夫差无奈,只得亲自出城请罪。
勾践见吴王真心悔过,遂许以和亲。
自此,吴越两国和平相处。
勾践不忘国耻,励精图治,终使越国强盛。
吴王夫差因不思进取,国力日衰,终为越所灭。
译文:越国的国王勾践,曾是吴国的臣子。
吴国的国王夫差,勇猛但残暴,与越国交战,大败越国军队。
勾践回到越国后,愤怒不已,想要报仇雪恨。
于是他找到了范蠡和文种这两位贤才,共同策划复仇的策略。
勾践卧薪尝胆,发誓不与吴国共享天下。
范蠡献上计策,教勾践忍辱负重,结交吴国的权贵,以便内部策应。
勾践采纳了这个建议,每天与吴王一起宴乐,虚情假意,等待时机。
一年后,吴王夫差得胜归来,勾践亲自前往迎接,献上美女和珠宝,极尽奉承之能事。
吴王夫差非常高兴,于是将勾践放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没有骄傲自满,继续卧薪尝胆,广泛吸纳贤才,努力治理国家。
范蠡教导勾践以柔克刚,向吴国示弱,等待时机。
又过了一年,吴王夫差兴兵攻打齐国,越王勾践趁机发兵攻打吴国。
吴军大败,夫差被困在黄池。
勾践乘胜追击,包围了吴国的国都。
吴王夫差求和,愿意割地求和。
勾践不同意,继续包围。
吴王夫差无奈,只得亲自出城请罪。
勾践见吴王真心悔过,就答应了他的和亲请求。
从此,吴越两国和平共处。
勾践不忘国耻,努力治理国家,最终使越国变得强大。
历史人物古事文言文
![历史人物古事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ad6006d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3.png)
历史人物古事文言文1、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2、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
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盐已口爽,返为其患。
5、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6、多言何益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7、对牛弹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牛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8、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9、盲子失坠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10、晏子谏杀烛邹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
![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204884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b.png)
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导语:同学们在备考的时候,可以收集一些素材大全,这样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提升文章思想的高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33个文言文典故的中考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2017经典素材:33个文言文典故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文言文阅读古代历史故事
![文言文阅读古代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0954a8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15.png)
文言文阅读古代历史故事古代历史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对于了解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阅读几个文言文的古代历史故事,带您领略其中的魅力。
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公元前8世纪,曾国的国君郑简公的弟弟郑伯段在鄢国做客。
一次,郑伯段在鄢国参加了一个祭祀仪式,坐在主位上,饮食非常丰盛,却并未向鄢国君主道谢。
鄢国君主对此十分生气,秘密派人前来阻止郑伯段的离开。
情急之下,郑伯段写了一封信捆在箭上,射给了曾国的国君郑简公,请求救援。
郑伯段的举动令郑国君主震惊,立即出兵解救了被困的郑伯段。
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君臣之间的义气和忠诚。
郑伯段虽然身处他国,但对于自己的家国郑国仍充满忠诚之心。
他不惧强敌,勇敢地向郑简公求援。
同时,郑国君主也认识到作为君主,应该时刻关心和保护自己的臣民。
第二篇:《愍公利市》公元前4世纪初,齐灵公十分宠爱他那位名叫公孙繁的儿子,任命他为齐国的丞相。
然而,公孙繁却任性傲慢,对百姓残暴无理。
民怨渐起,齐国的贤人田单无法容忍公孙繁的所作所为,决定置生死于度外,前去告诉灵公。
田单将自己的船停在闹市中央,大声呼喊:"愍公利市!"意思是希望带来灭市之危。
灵公非常震惊,立即召见田单,改变政策,罢免了公孙繁的职务。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贤士的聪明才智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田单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引起了君主的重视。
他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挽救了百姓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
第三篇:《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秦朝统治下的陈胜吴广发动了义兵起义。
陈胜和吴广卷起了古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陈胜和吴广的起义军获得了农民阶级的广泛支持,起义军的势力迅速蔓延。
他们打击统治者的行为激起了更多人的反抗,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这个故事揭示了人民反抗不公正统治的勇气和决心。
陈胜吴广的起义给予了古代中国历史以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行动激励了后来的反抗者,扩大了民众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起义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人物文言文故事积累
![中国历史人物文言文故事积累](https://img.taocdn.com/s3/m/40bdbff7dd88d0d233d46abf.png)
中国历史人物古文故事20部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的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文言文故事大全
![文言文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788d22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7.png)
文言文故事大全在古代中国,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文言文故事作为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故事,希望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故事一,《孔子访卫》。
昔者孔子游于卫,见两小儿辩斗,孔子问之,一曰,“吾父为牧,三年而后归,谁则喜?”孔子曰,“不亦善乎!”又问其一,一曰,“不喜。
”孔子曰,“不亦善乎!”弟子曰,“甚奇!”孔子曰,“吾见斗者,若是者也。
”两儿听之,皆惊,孔子曰,“吾非以斗者之善恶告汝也,告汝者其父之善恶耳。
”。
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在卫国游历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斗,于是他问他们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却出乎意料。
孔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对他人下结论,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故事二,《韩非子与苏秦》。
韩非子与苏秦同游,苏秦曰,“韩子,吾欲言于楚王,子谁为辅?”韩非子曰,“子欲言之,何不自为之辅?”苏秦曰,“吾无辅也。
”韩非子曰,“吾有一妇人,其为人也,甚贤,而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韩非子曰,“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韩非子曰,“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韩非子曰,“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韩非子曰,“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韩非子曰,“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韩非子曰,“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韩非子曰,“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韩非子曰,“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韩非子曰,“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韩非子曰,“子何不因其贤而自为之辅?”苏秦曰,“吾不知其所以贤也。
中国古代真实历史故事文言文
![中国古代真实历史故事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f6ba2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2.png)
中国古代真实历史故事文言文
管鲍之交
昔者,齐国有二贤人焉,一曰管仲,一曰鲍叔牙。
二人少小游学于市井之间,志同道合,结为知己。
管仲家贫,与鲍叔牙合伙营商,鲍叔牙知其才智过人,故多让利,不以为贪。
后鲍叔牙仕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而管仲事公子纠,两公子争夺国君之位,管仲力保公子纠,不幸未遂。
小白登基后,欲杀管仲以报旧怨,鲍叔牙深知管仲之能,乃力荐于桓公,曰:“君将治齐,若欲霸王诸侯,非管夷吾不可。
彼虽射钩,犹有忠爱之心。
”桓公纳其言,释管仲之罪,并任之为相。
管仲感鲍叔牙之深恩,竭诚辅佐,终使齐国称霸中原,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伟业。
短篇文言文历史故事
![短篇文言文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545686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41.png)
短篇文言文历史故事
一、《宋贾买璞》
原文: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
宋国有一个叫监止子的富商,与别人争着购买一块价值一百金的璞玉,所以假装失手掉在地上将玉摔坏了,赔了卖家一百金,而后将摔的伤痕修补好,(到别处卖),得到了千镒的利润(多了好多倍)。
二、《公冶长背诺》
原文: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
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鸱是以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
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
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
众遂逮长见邑宰。
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译文:
世上流传公冶长这个人懂得天上百禽的语言。
一天,有一只鹞鹰来报告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只死獐,你去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答应后就前往了,果然找到一只獐,然而他并没有想把肠子喂给鹞鹰吃的意思。
鹞鹰因此抱怨他。
没多久,鹞鹰又来向公冶长报告,公冶长又前往。
远远看去,有很多人都围着一个东西在喧哗。
公冶长以为它是一只死獐,怕别人夺走它,远远地呼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后,才知道是一个死人。
众人就逮捕公冶长,扭送去拜见县官。
县令审问他,公冶长再三辩解,县令说:“你刚才自己说‘我打死的’,难道是欺骗(我的话)吗?”公冶长没有话可以应答。
历史故事文言文翻译
![历史故事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acb7d4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2.png)
原文:刘备闻诸葛亮居隆中,谓关羽、张飞曰:“吾欲请孔明出山,共图大事。
汝等可同往隆中,三顾茅庐,必得之。
”关羽、张飞应诺,遂至隆中。
适值孔明昼寝,二人不敢惊动,乃立于门外。
少时,孔明觉,开门出视,见二人立于门外,遂延入。
孔明问:“子龙、翼德何在?”关羽、张飞对曰:“吾等特为明公而来,故不敢擅入。
”孔明笑曰:“吾乃山野之人,何敢当此?”刘备闻之,心知孔明贤能,欲再请。
次日,关羽、张飞复至。
孔明又昼寝,二人不敢惊动,仍立于门外。
孔明觉,开门出视,见二人仍在门外,乃曰:“吾已受二君之托,岂敢再睡?”遂起,与关羽、张飞同入室。
孔明曰:“吾虽山野之人,然知天下大势,欲辅明公成霸业。
但恐明公不能信我,故愿以心相许。
”刘备大喜,遂与孔明结为兄弟。
孔明曰:“吾有一策,可使明公霸业有成。
然须明公三思而后行。
”刘备曰:“愿闻其详。
”孔明遂言:“今曹操篡汉,篡位自取灭亡。
吾等当以汉室为重,共图大业。
”刘备曰:“善。
”于是,孔明与刘备、关羽、张飞共商大计,定下三分天下之策。
译文:刘备闻知诸葛亮隐居隆中,对关羽、张飞说:“我欲请孔明出山,共同谋图大事。
你们可一同前往隆中,三次拜访茅庐,必能招揽他。
”关羽、张飞答应,于是来到隆中。
恰逢诸葛亮白天睡觉,他们不敢打扰,便站在门外。
过了一会儿,诸葛亮醒来,开门出来,看见他们二人站在门外,于是邀请他们进屋。
诸葛亮问:“子龙、翼德在哪里?”关羽、张飞回答说:“我们特意为明公而来,所以不敢擅自入内。
”诸葛亮笑着说:“我不过是个山野之人,怎敢当此重任?”刘备听后,知道诸葛亮有才,想要再次邀请。
第二天,关羽、张飞再次前往。
诸葛亮又白天睡觉,他们不敢打扰,仍然站在门外。
诸葛亮醒来,开门出来,看见他们二人还在门外,便说:“我已经接受了你们的委托,岂敢再睡?”于是起身,与关羽、张飞一同进屋。
诸葛亮说:“我虽是山野之人,但明白天下大势,想辅佐明公成就霸业。
只是担心明公不能信任我,所以愿意以心相许。
文言文历史小故事加翻译
![文言文历史小故事加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4aae69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2.png)
昔汉武帝好神仙,求长生不老之术。
时有道士张载,精通道家之术,闻武帝求仙,遂上书献策。
武帝召见,问以长生之道。
张载对曰:“陛下求长生,非神仙之力所能及,乃在于修身养性,调和阴阳。
”武帝不悦,曰:“子何出此言?神仙之力,岂非至高无上?”张载曰:“陛下,神仙之说,自古有之,然实为虚妄。
天地造化,万物生生不息,皆由阴阳二气相合而成。
阴阳调和,则天地清宁,万物昌盛;阴阳失调,则天地大乱,万物凋零。
是以,修身养性,调和阴阳,乃长生之根本。
”武帝沉思良久,曰:“子言甚是,然朕欲闻子之具体之法。
”张载遂曰:“陛下,修身养性,首在清心寡欲。
人欲过多,则心乱神迷,阴阳不调。
其次,需调养身心,使之平和。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有度,如此则阴阳调和,身体康健。
再者,需广结善缘,助人为乐。
人心向善,则天地感应,福泽绵长。
”武帝听后,大悦,曰:“善哉!子之策,朕当行之。
但阴阳调和,非一日之功,朕愿与子共勉。
”自此,张载随武帝,讲授道家之术,调和阴阳之道。
武帝身体康健,国事亦日益昌盛。
世人皆称张载为“调和阴阳先生”。
译文:从前,汉武帝喜好神仙之术,寻求长生不老的秘诀。
当时有一位道士名叫张载,精通道家之术,听说汉武帝寻求仙术,于是上书献策。
汉武帝召见他,询问长生之道。
张载回答说:“陛下寻求长生,非神仙之力所能达到,而是在于修身养性,调和阴阳。
”汉武帝不高兴,说:“你为何说出这样的话?神仙之力,难道不是至高无上的吗?”张载说:“陛下,神仙之说,自古有之,然而实为虚幻。
天地造化,万物生生不息,都是由阴阳二气相合而成的。
阴阳调和,则天地安宁,万物昌盛;阴阳失调,则天地大乱,万物凋零。
因此,修身养性,调和阴阳,是长生之根本。
”汉武帝沉思了很久,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但我还想听你具体的方法。
”张载于是说:“陛下,修身养性,首先要做到清心寡欲。
人的欲望过多,就会心乱神迷,阴阳失调。
其次,需要调养身心,使之平和。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动静有度,这样阴阳才能调和,身体才会健康。
历史故事古文
![历史故事古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62516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2.png)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 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和看到 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 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 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 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管宁 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 你不再是我的 朋友了.
1、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前有大 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 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自南朝宋·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字词在这:
①役:打仗 ②失:丧失,失掉,没 ③汲:水源 ④三军:三支部队,喻指全军 ⑤乃:就 ⑥饶:富足,多 子:果实结得多 ⑦闻: 听说 ⑧乘:利用 ⑨源:水源 ⑩及:到了
—— 出自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
字词在这: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时任尚 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捉:拿起来,举起 ③掷:扔. ④去:抛去. ⑤尝:曾经,从前. ⑥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
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பைடு நூலகம்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故:原来一样.如:像. ⑧废书:放下书.废:放下. ⑨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
实践探索:
1、文中,管宁和华歆在一起发生了几件事 2、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好好读一读哦. 3、请你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4、回家把这个故事与父母分享.
4、 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 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 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文言小故事
![文言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5f92d2ca300a6c30c229fc4.png)
历代文言小故事(先秦·两汉)1.晋平公①七十欲学晋平公问于②师旷③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④乎?”平公曰:“安⑤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⑥闻之:少而⑦好学,如日出之阳⑧;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⑨;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⑩?”平公曰:“善哉!”(节选自《说苑》)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于:向。
③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④炳烛:把烛灯点燃。
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炳:点燃。
⑤安:怎么⑥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⑦而:表并列,并且。
⑧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
⑨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阳光。
⑩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行走比起直接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文言知识:析“孰与”。
“孰与”是个固定词组,表比较,相当于“与……比,哪个……。
”上文“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意为点燃蜡烛行走,与在黑暗中行走比,哪个好呢。
又,“吾之威孰与李将军”,意为我的威势跟李将军比,哪个大。
又,“余年四十,孰与君长”,意为我今年四十岁,跟你比哪个大。
又,“植松孰与栽果利”,意为种松树与栽果树相比哪个有利。
练习1.解释加点词语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③臣闻之.④善.哉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2.颜回好学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②死。
孔子哭之恸③,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④。
”鲁哀公⑤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⑥怒,不贰⑦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2蚤:同“早”。
③恸(tòng):哀痛之至。
④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⑤鲁哀公:鲁国国君。
⑥迁:转移。
⑦贰:重复。
启发不贰过。
人一生中往往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所以哲人说过,只有没出生的人才不犯过错。
关键是有了错误怎么办。
文言文的历史故事
![文言文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a82269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c.png)
文言文的历史故事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无数的故事,文言文的历史故事是其中的珍宝,它们追溯至古代,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本文将介绍三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文言文历史故事。
一、《战国策·齐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兵荒马乱的年代,百家争鸣、群雄逐鹿。
《战国策》是一部收录了各国策略和谋略的史书,其中的齐策故事更是令人瞩目。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当时,齐国国君齐威王担心自己的儿子无法胜任王位,于是决定通过一场残酷的考验来选拔继承人。
他将一匹假马赐予所有的贵族子弟,要求他们用鞭子抽打这匹假马。
凡是能打得马跑的,就被判定为不能继承王位,而只会顾及个人利益的私心贵族。
然而,在这场考验中,有一个年轻人却用崭新的方式打动了国君。
他并没有真的抽打这匹假马,而是贴近马腹咬了一口。
这位少年叫孟尝君,他表示:鞭子打马只会得到一匹马,而将来的国君要治理整个国家,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的睿智和独特的见解赢得了齐威王的赏识,终于成为了齐国的继承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思辨能力胜过武力和暴力,真正的领袖应该具备卓越的智慧和见解。
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故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孙子吴起列传故事令人惊叹。
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吴国有个叫吴起的农民,他出身贫寒,但却有非凡的才能。
他善于用兵,带领吴国打下了一片广阔的疆土,成为了光耀战国的经典人物。
吴起提出了“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观点,主张通过内外结合来实现国家实力的增强。
他对军事策略和管理运用得炉火纯青,推行徭役制度、更正法律,使吴国实力大增。
然而,由于他勇猛好斗,在政治斗争中遭到了对手的排挤。
吴起最终被迫离开吴国,在魏国得到了庇护。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也展现了孙子吴起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汉书·范增传》的故事《汉书》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其中范增传涵盖了范增的一生,讲述了他不平凡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点击:
①蝉:知了。 ②其:代词,6个“其”指代不同。 ③居:停留。 ④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紧贴树枝),弯起前肢。附,同
“跗”,脚背。 ⑤傍:同“旁”,旁边。 ⑥延颈:伸长头颈。 ⑦务:一定,必须。务欲:一心想要。 ⑧前利:眼前的利益。 ⑨顾:考虑。 ⑩患:灾祸。
译文:
鸿鹄之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
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年轻时,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 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抑郁愤恨了
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
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
人物名片:
张僧繇(yó u ),梁武帝(萧衍)时期 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生卒年不详。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 龙、鹰、花卉、山水等。擅作人物故事画 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 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 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 为雕塑者所楷模。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 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说他 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
经典存盘: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 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 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 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 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 哲理性。
故事含义 :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贪图眼前的利 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着祸患的人,告诉我 们做事要考虑周全,目光要远大,不要只顾及 眼前利益,而忘记日后的祸患。
《赵广拒画》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①。伯时 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 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②。贼闻其善画,使 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 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 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注释】①李伯时:宋代名画家。小史:书 童。②建炎:南宋高宗的年号。贼:这里指 金兵。
不由地大吃一惊,他们称赞不已,他们说了什么?请发挥 你的想象说一说。 4、李广的高超箭术让你佩服吧,那把描写李广射虎故事的 古诗《塞下曲》背一背吧。
5、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 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 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 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 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字词点击:
①镞:箭头。 ②更:再、又。 ③郡:古代行政区域。
译文:
李广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 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 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镞露在外面。 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 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 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 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 伤了李广,李广也射杀了它。
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⑩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⑾观 :看
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 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 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 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 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官员 从门前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 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和华 歆)分开坐,说:“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了。”
译文 :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 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 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酸甜可 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说后,顿时 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机会把部队 带领到前方,找到了有水源的路 。
人物名片: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中国东汉末年著 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 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 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 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 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 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 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 生活,慷慨悲凉。
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 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的叫着一边吸饮 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 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 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 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 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家伙, 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 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1、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字词点击:
①役:打仗 ②失:丧失,失掉,没 ③汲:水源 ④三军:三支部队,喻指全军 ⑤乃:就 ⑥饶:富足,多 子:果实结得多 ⑦闻: 听说 ⑧乘:利用 ⑨源:水源 ⑩及:到了
—— 出自《世说新语 德行第一》
字词点击: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汉人,桓帝 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捉:拿起来,举起 ③掷:扔。 ④去:抛去。 ⑤尝:曾经,从前。 ⑥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
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故:原来一样。如:像。 ⑧废书:放下书。废:放下。 ⑨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
实践探索:
1、文中,管宁和华歆在一起发生了几件事? 2、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好好读一读哦。 3、请你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4、 李广射虎
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 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 之。
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
叹息道:“燕子、麻雀这些小鸟哪里能知道大
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 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 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 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 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实践探索:
1、读了故事,你知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了 吗?把这个成语记下来吧。
2、请你也来说说带“龙”字的成语。 3、记一记,把这句话留在你的脑海里。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4、如果感兴趣,可以上网欣赏一下张僧繇的画作。
3、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 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 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服冕过 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 坐,曰:“子非吾友也。”
超级链接: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人物名片:
李广,西汉名将,力大无穷,擅长射 箭,作战英勇,令敌闻风丧胆,世人称之 “飞将军”。王昌龄有诗赞曰:“但使龙 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实践探索:
1、读一读
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故事链接:
古人交友小故事: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 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 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 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更可气的是 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 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 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 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 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 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 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连一连,下列成语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纸上谈兵 凿壁偷光 闻鸡起舞 七步之才 入木三分 三顾茅庐
匡衡 祖逖 刘备 王羲之 赵括 曹植
பைடு நூலகம்一连,下列成语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纸上谈兵 凿壁偷光 闻鸡起舞 七步之才 入木三分 三顾茅庐
匡衡 祖逖 刘备 王羲之 赵括 曹植
2、画龙点睛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 眼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 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 天,未点睛者皆在。
2、 填一填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有的指石头,有的指老虎,你给归 归类吧。
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之:
因复更射之
之: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之:
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
之:
3、听说,第二天去寻箭的士兵看到箭深深扎进石头之后, 不由地大吃一惊,他们称赞不已,他们说了什么?请发挥 你的想象说一说。
4、李广的高超箭术让你佩服吧,那把描写李广射虎故事的 古诗《塞下曲》背一背吧。
趣味链接 :
你知道吗,还有一个成语也与螳螂有关,叫螳臂 当车。
春秋时,齐 国的国君齐庄公,有一次坐着车子 出去打猎,忽见路旁有一只小小的虫子,伸出两条 臂膀似的前腿,要想来阻挡前进中的车轮。庄公问 驾车的人:“这是一只什么虫子?”驾车的人答道: “这是一只螳螂,它见车子来了,不知赶快退避, 却还要来阻挡,真是不自量力!”庄公笑道:“好 一个出色的勇士,我们别伤害它吧!”说着,就叫 驾车的人车子靠边,让开它,从路旁走过去。这件 事情,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说庄公敬爱勇士。便 有好多勇敢的武士,纷纷来投奔他。但是,“螳臂 当车”作为一句成语,却并不比喻出色的勇士,而 是比作自不量力的可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