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案 功

初中物理教案  功

初中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功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

2. 难点:功的应用,尤其是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人提着物体上楼、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的关系。

2. 探究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功?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功的计算公式:提问: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功的定义,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解释:F 表示力的大小,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cosθ 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4. 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如:一个力为10N 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 5m,求这个力所做的功。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功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功优质课教案优秀6篇

功优质课教案优秀6篇

功优质课教案优秀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功优质课教案优秀6篇教案的适切性还涉及到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案的质量和内容可以因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而异,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功优质课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实际问题中功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人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

3. 学生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和功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理解功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电梯上升、人爬楼梯等,引导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关于功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查找有关功的资料、实际测量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总结反思,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和应用。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1节和第2节,详细内容如下: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的实例。

2. 技能目标: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下的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功的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直尺、小车、斜面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名学生沿斜面向上推小车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推小车?力对小车做了什么?2.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力F=10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5m时,力所做的功。

解:W=Fs=10N×5m=50J(2)分析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F1=5N和F2=10N,分别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水平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2m时,各力所做的功。

解:F1的功:W1=F1s=5N×2m=10JF2的功:W2=0(因为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垂直)3. 随堂练习:(1)一个物体受到力F=15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3m,求该力所做的功。

(2)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F1=8N和F2=6N,分别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水平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4m时,各力所做的功。

4. 知识拓展:介绍斜面、滑轮等简单机械中力的功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W=Fs3. 功的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受到力F=20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4m,求该力所做的功。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第1篇:高一物理功教案5.2功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

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正、负功的意义。

3.功能关系。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

主要内容:一、功功是物理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是以后学习“能”的基础。

1.功的定义:2.功的两个要素:力和位移【例一】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对物体一定做功。

B.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一定做功。

C.沿斜坡向上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一定做功。

D.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着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变速圆周运动,细绳的拉力一定做功。

3.功的大小: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W=FS 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况:W=FScosα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③应用公式注意:A.式中的F一定是恒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即此式是求恒力做功的公式。

若是变力,中学阶段一般不用此式求功。

B.式中的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C.力所做的功,只和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若力取消后物体仍在运动,则力对物体所做功与力取消后物体发生的位移无关(即力F与位移s具有同时性)。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教材第二章《运动的守恒量》中的第三节“功”,详细内容如下:1. 功的定义及表达式;2. 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2. 使学生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性质、功与能的关系;2.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小车、滑块等);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运动员举重、踢足球等,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2. 新课导入:讲解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3. 例题讲解:以实际例子(如小球沿斜面下滑、电梯上升等)讲解功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功的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力在物体上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2. 表达式:W = F × s × cosθ;3. 计算方法:分别计算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4. 功的性质:标量、可加性、能量转化的量度;5. 功与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力F=10N,在物体上作用距离s=5m,夹角θ=60°时所做的功;(2)某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求落地前重力所做的功;(3)一辆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受到摩擦力f=20N,行驶距离s=100m,求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1)W = F × s × cosθ = 10N × 5m × cos60° = 25J;(2)W = mgh = 1kg × 9.8m/s² × 5m = 49J;(3)W = fs = 20N × 100m = 2000J。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初中物理《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功劳、立功——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中的功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

(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二)功的计算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 m)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
课时数:1小时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计算功的公式;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计算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
1. 功的公式的应用;
2. 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小车、轨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功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如何计算功的公式及其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小车在轨道上往返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所涉及的功的问题。

四、操练(15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一些功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加速度等。

五、总结(10分钟)
以小结的形式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并展示一些相关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

六、拓展(5分钟)
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功的相关习题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案例导入,配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应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应用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功》教案(通用13篇)

《功》教案(通用13篇)

《功》教案(通用13篇)《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认知:凭借课文的详细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整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利用专题网站、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郑胜利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对郑胜利的宏大功绩进行介绍。

情感:1、把网络教学请光临语文课堂学习,丰富学习的内容,活跃学习的气氛,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2、研读课文,查寻网络,全方面了解民族英雄郑胜利,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技能:1、娴熟电脑操作,会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文学习,了解更多的有关郑胜利的信息,深化问题讨论,独立思索,形成个体观点。

2、娴熟制作,能在肯定时间内进行整理、组合,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结合口头汇报完成学习成果,并能自主设计生成综合性学习专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课文以简洁的语言,清爽的文笔,饱蘸着对郑胜利的一片深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宏大功绩。

重点:研读课文,查寻网络,全方面了解民族英雄郑胜利,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解决措施:争论、朗读、网络扫瞄难点:会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文学习,深化问题讨论,独立思索,形成个体观点。

能在肯定时间内进行整理、组合,结合口头汇报完成学习成果,并能自主设计生成综合性学习专题。

解决措施:自主学习、网络扫瞄、争论沟通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1、本课是选自学校语文苏教版第九册第九单元的课文,学习对象为学校五班级的同学,经过五年的学习,同学己经把握了肯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对于生字的学习,课文内容的了解基本能独立进行。

除此之外,也有了肯定的电脑基础,会打字,会上网,会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一部分的同学更能在肯定时间内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整理、组合。

2、针对“郑胜利”的资料内容比较多,而课文只是进行了简洁的介绍,远远满意不了同学的求知欲。

为了能让同学对自己感爱好的内容进行深化地学习、讨论,综合全部查找到的资料制成了专题网站,为同学的学习供应最好的学习资源。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6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6

教案6:初中物理功的讲解与实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功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物理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功吗?它有什么意义?二、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功的概念: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功 = 力×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举例说明:如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车的移动方向和力的方向一致,则cosθ=1,功 = 力× 距离。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实验中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人体运动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功的理解。

2. 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加强的地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能否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对功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1. 了解功的定义和公式,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够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功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2.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内容:功的定义和公式,功的物理意义,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练习题等。

3.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介绍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提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讲解理论知识(15分钟)1. 通过例题,介绍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功的物理意义及其正负性。

3.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物理概念。

三、梳理知识点(10分钟)1. 总结功的定义和公式。

2. 总结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强调功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学习方法和练习策略。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问题。

※教学结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功的定义和公式,了解了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增加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初中物理功的优质教案

初中物理功的优质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功的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

- 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人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中的功- 讲解功的概念: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称这个力做了功。

-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介绍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 讲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 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解释原因。

- 让学生尝试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功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拓展学习:介绍功率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和课后练习,评价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的掌握程度。

-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功》

高一物理教案《功》

高一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行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分;(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制这个力做了功。

2.把握功的计算:(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展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根底上把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简单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熟悉,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功这个词我们并不生疏,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学问,今日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学问,绝不是简洁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熟悉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亲密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假如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争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行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答复出如下计算公式:W=Fs。

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假如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状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功》。

主要内容包括: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5.1节的功的定义,5.1.1节的功的计算,5.1.2节的功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 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难点: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力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计算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功。

(2)计算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功。

(3)讨论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功,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与讨论: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讨论,加深对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力在物体运动方向上的作用效果。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s·cosθ。

3. 功的性质:正功和负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10N的力,移动5m的功。

(2)计算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15N的力,上升3m的功。

(3)解释正功和负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W = F·s = 10N × 5m = 50J。

(2)W = F·s = 15N × 3m = 45J。

(3)正功表示力对物体的推动作用,负功表示力对物体的阻碍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部分学生对正功和负功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物理九年级苏科版113《功》教案

物理九年级苏科版113《功》教案

教案:物理九年级苏科版11.3《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1.3节《功》。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单位。

具体内容如下:1. 功的概念:通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过程来引入功的概念。

2. 功的计算:根据功的定义,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等于1N·m。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单位进行功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

2.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练习册、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物体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推力对物体做了什么。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功的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进行计算,巩固对功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 单位讲解:讲解功的单位,让学生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焦耳进行功的计算。

6. 实际问题解决:讲解一道有关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 距离功的计算方法:W = F × s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各题:(1)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该力做的功。

(2)一个物体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移动了10m,推力为5N,求推力做的功。

答案:(1)W = 10N × 5m = 50J(2)W = 5N × 10m = 50J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移动了15m,拉力为10N,求拉力做的功。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一节《功》。

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3. 掌握功与能的关系,理解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与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功的性质,以及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电子秤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学生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使小车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3. 例题讲解: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讲解计算公式:功 = 力× 路程× cosθ。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种常见情况下的功,巩固计算方法。

5. 讲解功的性质,阐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介绍功与能的关系。

6. 拓展延伸:讨论物体做功与内能的改变,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3. 功的性质:能量转化的量度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一个人提着一桶水上楼。

(2)一辆自行车在平地上行驶。

答案:见附录。

2. 拓展题目:讨论物体做功与内能的改变,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对功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功的性质和功与能关系的理解,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功与能的转化现象。

附录:作业答案1. (1)提桶水上楼的功:W = F × h = m × g × h,其中m为桶水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楼层高度。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能正确定义功;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3.了解功的单位和量纲,掌握功的计算技巧;4.能够分析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力和位移的关系,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3.掌握功的单位和计算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功的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入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技巧。

3.实例分析:通过一些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功的知识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堂作业:1.计算下列力的功:(1) 作用力为20N,位移为10m;(2) 作用力为30N,位移为5m。

六、板书设计:功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和量纲功的计算方法功的物理意义七、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介绍了功的知识点,通过实例讲解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教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功的概念和公式。

2.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关示意图。

2.准备教学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功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功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功的概念和定义(10分钟)
1.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介绍功的单位和量纲。

三、示例演练(15分钟)
1.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功。

2.学生根据示例练习计算功的方法。

四、教学实验(2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移动的功。

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做功的大小。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功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意义。

六、总结复习(5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同时,实验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功(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探究功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归纳的能力,体会实验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准备: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补充歇后语,说说生活中有关功的词语
二、新课教学
1.力做功
功的定义
初步感受做功的事例(要求学生画出两演示实验中小车受到人力的示意图)
演示1、用手沿水平方向拉一小车,使小车在水平方向前进一段距离
演示2、手提升重物向上运动(出示幻灯片:小车、重物受到拉力示意图)
让同学们归纳讨论、归纳:上述两例做功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引导启发)
共同点——有作用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

不同点——力的方向
总结功的概念: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板书)
再次感受做功的过程(fiash动画演示)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理学中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算对物体做功?
演示不做功的事例:
(1)竖直上抛乒乓球(2)用力推墙壁
根据功的定义分析人是否做了功
师导出:由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在竖直方向的力,功都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二个必要因素决定的。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板书)
强调:两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让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出示幻灯片)
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功和没做功的实例
归纳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物体受力,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物体移动了距离,但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
物体受力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垂直
2.功的计算
问:我们已经知道做功需具备两个必要因素,那么功的大小和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出示幻灯片]
从图上分析得出结论:在通过相同的距离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功越大;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相等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大,则做功越大。

即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还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在力学中规定:
1、功的大小: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3、单位:焦耳(1焦=1牛·米)(板书)
感受1J的大小
例题讲解
例、在平地上,用50牛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牛的箱子,前进了10米,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知识小结
功的定义: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的必要条件:
1、物体要受力的作用
2、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功的计算:功=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W=F S
单位:焦耳(焦)符号:1J=1N.m
课堂练习
(一)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1、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

2、人提着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提力对重物做了功。

3、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

4、小球在光滑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的支持力对小球做了功。

(二)用20N的水平拉力把重为100N的物体沿水平桌面拉动2m,拉力所做的功J,重力做的功为 J
(三)甲同学用10N的水平拉力将重300N的箱子沿水平地面匀速移动了10m,乙同学将这只箱子匀速举高2m,甲同学做功_____J,乙同学做功____J。

课后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劳动现象,用今天学习的物理知识分析这些现象中的是否有力做功,并记录下来
教师寄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