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复习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已排版)

合集下载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一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一课时

【寄语: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就要拼搏,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让我们期待着!】地理好望角学案第11期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第一课时)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由岩石组成,是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

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3、2-1-2图:1)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固、液、气都可以通过;横波和纵波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速度突然开始增大,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作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大幅度减小,这个不连续面叫做古登堡界面,作为地幔和地核得分界面。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补充:岩浆岩分为侵入型和喷出型 侵入型:花岗岩 喷出型:玄武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意义1)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2) 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3)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时间:2011、10、27 编辑: 高玉晓类型 成因 举例岩浆岩冷却凝固玄武岩、花岗岩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页岩、石灰岩、砂岩、砾岩变质岩 变质作用板岩、大理岩、片麻岩1)岩浆高压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岩浆岩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特点常含有化石2)裸露岩石 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风、流水、冰川、海浪沉积岩高温高压 3)已成岩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岩浆变质岩冷却凝固岩浆岩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重熔再生重熔再生重熔再生。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②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③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导学重点】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导学难点】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导学方法】比较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导学过程】导入: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导研: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地质构造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岩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和________,被称为地壳运动的“_______”。

(1)褶皱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________,使岩层发生______________;褶皱山脉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___或________,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___________,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的断层常常形成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3)研究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①找矿(石油、天然气)与找水:右图中,1代表天然气,2代表石油,3代表地下水,要开采石油和天然应在钻井,要开采地下水应在处钻井。

必修一导学案系列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二)导学案

必修一导学案系列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二)导学案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2.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3.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知识探究:探究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 地理意义:如何利用地质构造及规律,指导生产中找水、找矿和工程建设呢?4.外力作用的表现(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关系三、重要图表解读图2-1-11、图2-1-12、图2-1-13、[解读]图2-1-11反映的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的初始状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褶曲形态与地貌形态一致。

图2-1-12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图2-1-13反映的是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图2-1-15、图2-1-16[解读]图2-1-15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岩性疏松,地表植被多遭破坏,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图2-1-16反映的是冲积扇的形成。

山地河流流出山谷到达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

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谷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制约,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图2-1-17、图2-1-18[解读]图2-1-17风蚀蘑菇位于干旱地区,其形成与岩石不同部位风力侵蚀的强度不同有关:风力吹起沙石,吹蚀地表岩石,近地面的侵蚀作用强度大,故而形成风蚀蘑菇。

图2-1-18沙丘是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属于风力沉积地貌。

主要是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

四、巩固练习:1.右图所示河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列其中的广东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2(鲁教版必修1).doc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2(鲁教版必修1).doc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教具准备〕课本插图〔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比较:①能量来源②表现形式③对地貌的影响阅读P.31课本内容,讨论、分析、比较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并完成下列表格。

地质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貌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2、内力作用的“足迹”自学本板块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什么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哪两种?褶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两种基本形态?比较背斜和向斜并完成下列表格:地表形态岩层形态早期晚期背斜向斜断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地表常形成哪些地貌?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有哪些?(归纳)褶皱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产物,有些地区,褶皱形成后又会经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最终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状况。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可概括为:背斜找油、向斜找水、隧道水库避开断层。

(承转)3、外力作用的表现(1)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及主要表现阅读课本,在课本中找出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小结、归纳。

动力来源: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等形式(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引导学生阅读流水作用及风力作用,结合课本插图,分析这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二课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第二课时

【寄语: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就要拼搏,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让我们期待着!】地理好望角学案第12期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案(第二课时)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势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平,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最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 1、褶皱: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谷地或陡崖3、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1)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储存在背斜的原因: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2) 隧道宜选在背斜处的原因:①有较强的稳定性;②地下水沿岩层流向两侧,保持隧道内的干燥;③采石容易,节约成本。

3) 背斜顶部适宜建采石场的原因:裂隙发育、岩石破碎4) 向斜储水的原因:①槽部岩层紧实,承压力强;②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5) 断层处泉水、湖泊分布;河谷发育的原因: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6)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要回避断层的原因:岩层不稳,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区别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只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主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向斜和背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地貌: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的地貌类型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还包括三角洲,冲积扇(洪积扇),峡谷以及各种风积和风蚀地貌等等时间:2011、11、1 编辑: 高玉晓褶皱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一般地形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倒置(久经侵蚀—外力作用)及原因背斜 向上拱起山岭 (内力作用)中间老,两侧新背斜成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易遭受侵蚀成为谷地(外力作用)向斜向下弯曲 谷地或盆地 (内力作用) 中间新,两侧老 向斜成山岭,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外力作用)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断层一侧下沉的岩块对地形的影响 常形成块状山体(断块山),如华山、泰山、庐山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意义 工程建设、修水库等应避开断层外力作用 主要分布 地表形态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 湿润、半湿润地区 沟谷(V 型谷)、瀑布、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流水堆积 山麓冲积扇(洪积扇),河流中下游的冲击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力侵蚀 干旱地区风蚀蘑菇、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 风力堆积 沙丘,沙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冲积扇 风蚀蘑菇。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 》教案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 》教案
[来源:学科网]
[来源:学
构 造
失连续性 岩层已丧 失连续性
学科网]
[ 来源:
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科 网][来
岩层形态 基本形态 ( 判断依据) 早期(受内力作用)
地表形态 晚期(受外力作用)
源:Zxxk
.Com]
309 教育资源库

309 教育网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 裂隙
自学效果检测 2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近年,世 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回答下题。 图 1 为某地地层示意。从顶部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 探测到 A.天然气 B.水 C.石油 D.天然气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水 天然气 石油 石油 天然气 水 水 石油 ( )

找地下水 钻隧道
工程建设 隧道、水库 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处地质构 造不稳定,易产生地 震、滑坡、崩塌、渗水 等地质灾害。 )
背斜是良好的储 油气构造。 背斜岩 地质 构造 层上拱, 有利于油 气资源的富集。
①向斜岩层储水好, 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 水量丰富容易找。 ② 断层处常有地下水 出露。 心部位。 (原因:背 斜岩层上拱,开凿隧 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 理构造,且不易渗 水。 )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比较发育, 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 谷地。
向斜 自学效果检测 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形成谷地或盆地
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 ,成因是 ; B处的地形是 ,成因是 。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实际 应用 找石油、天然气
,属于向斜的 是
,属于 断层是
309 教育网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撰写人:丁慎增一:课标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课标解读: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 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 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3,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

4,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 的认识。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2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3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三:知识归纳梳理:(提前预习课上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掌握教师指导)1 岩、_____________、三大类。

2简述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成(p28):岩浆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沉积岩: 变(约3分钟) 3.读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略图(p30),回答下列问题(约5分钟)。

⑴填出方框内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A _______________ ;B ___C ----------------- ;D -(2)在A、B、C三类岩石填在横线上:A中,各举出一个实例C 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A、B、C三大类岩石是___________________ O中,可找到化石的①叵E A」---- 峦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B C E F 画出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并了解①内力作用表 现形式:(4)图中数字所表示过程的含义是: ①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 ;③一1TD、A■4读P31板块图六大板块的分布。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__学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__学案

A B仅受内力受到外力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第一部分:【课前预习】见预习学案第二部分:课标展示【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识记内力、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识记地质构造(背斜、向斜和断层)与地貌的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地质构造”图的分析,获取图形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地表形态和推断如何找水、找矿及进行工程建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讨论,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

【重·难点】重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貌变化及原因难点:区别背斜和向斜的特征及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第三部分:课堂活动教师发预习答案,指导学生记忆核对预习内容一、内外力作用1、教师展示《内外力作用》的视频,让学生对内外力作用有个直观的了解。

2、①教师展示板块运动的两种类型,让学生了解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貌。

②观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一)定义区分:地表形态(地形)与地质构造的区别1.地表形态: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基本形态: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2.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基本形态:背斜、向斜、断层。

●区分点:判地表形态看地球表面的起伏;判地质构造看岩层的走向。

(二)褶皱的形态及判定背景让学生动手演示褶皱理解它的形成过程利用手中的教材模拟岩层,做出褶皱模型,教师展示动画。

结果及影响小组讨论、自主归纳填表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教师归纳:(三)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景提出背斜、向斜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有何不同?为什么?过程让学生做一个用力曲臂的活动,感受肘关节内外受力情况,理解背斜向斜所受的外力。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三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高考重点:一、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于内、外力作用及板块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从能力要求来看:综合运用板块学说,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能辩证地看待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影响。

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读图能力、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各种示意图、景观图、模型图等形式出现。

命题趋向:1.在选择题上,也可能出现题组形式,由常规单题的地形类型、地形区,向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组合方向延伸。

2.在综合题上,综合性可能会更强,如向对等高线的考查延伸;单纯描述地形特征试题的分值、要求和难度可能降低。

知识要点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四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K/H(1)地壳:厚度不均匀(平均厚度17Km,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Km,大洋地壳厚畑度5-6Km),由各类岩石组成。

哪(2)地幔: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地下2900Km深处)之间;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可塑性物质组成,称软流层,是岩浆重要发源地。

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与地壳构成的。

(3)地核:2900Km以下至地心。

测试要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

喷出岩的气孔构造明显(岩浆喷出后冷凝的速度快,气体溢出后形成的)。

2•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的两个特征:岩层(层理)和化石(包括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分别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4•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教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教案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机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

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本节重点。

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3)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地壳内部物质循环难点: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同步练习》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地球内部圈层的构成包括那几部分?问:岩石主要包括哪几类(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导入(新课引入)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2、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3、各圈层的特点:二、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范围:2、组成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播放视频:《岩石的形成》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概念2、循环过程3、意义(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五)学生质疑:九、课后作业:《同步练习》P31——36十、教学反思:变质岩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作用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重熔再生重熔再生。

高三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高三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案

东平高级中学高三年级学案目标解读:知识梳理:完成优化探究22页知识梳理部分,回答下列题目: 1. 说明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2. 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点。

并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图。

3. 在下图中填写六大板块的名称。

并用不同颜色描绘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指出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和科迪勒拉山系分别属于那些哪些板块的边界?4. 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读右图说明图中ABC 三处地质构造类型及地貌形成原因。

5. 读右图,说明各种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及表现:难点突破:自我总结:巩固练习:1.右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读右图,回答2—3题:2.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3.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A.风蚀现象显著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右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形象。

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

读图回答第4题。

4.比较两幅形象,可判读和分析出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图1为我国北方谋取与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6.图中I 、II 、III 、IV 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 . I 、IIB . III 、IVC . I 、IIID .II 、IV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资颗粒大小不同。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 精品导学案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  精品导学案

1.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编号: 07 主备: 杨婷审核:高一地理组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主要特点,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自学质疑: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2.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_______组成的坚硬外壳。

它是一个___________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_______千米。

3.地幔介于__________面和____________面之间,厚度约_________千米。

在______________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_____的主要发源地。

___ ______与________主要有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4.地核以__________与地幔为界,厚度约_____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合作探究:绘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并标出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

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自学质疑:(一)岩石圈的组成1.三大类岩石阅读课本P27-P28相关内容,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填写下面表格。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概念:2.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图2-1-7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完成P29活动1。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单选题)1.岩石圈是指()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和上地幔2.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刘芳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刘芳

2013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学案课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专题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三2、学科:地理3、学生课前准备:背诵该专题相关的考点,预习本节课的学案。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能够正确找出岩石圈的位置。

(2)岩石圈主要组成及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掌握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掌握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能够根据地质构造图,各种地貌景观图,判断内力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三、教材分析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五、教学过程(一)任务型默写1、岩石按成因分成哪几种?每类岩石的代表岩石有哪些?2、简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检查点评学生的默写情况,更正错误的地方。

(二)考纲解读【出示考纲】1、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3、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4、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出示近三年江苏高考考点统计】(三)考向聚焦【探究考点一】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下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略图,读图思考:(1) 图中字母ABCD 分别表示什么物质? (2) 图中数字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什么作用?(3) 描述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提示:从岩浆开始通过什么作用形成什么岩石……再回到岩浆的过程)参考答案:(1)图中字母ABCD 分别表示的物质是岩浆、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沉积岩。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高一地理

地质构造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岩层未丧失连续性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判断依据) 地表形态早期(受内力作用) 晚期(受外力作用)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形成谷地或盆地自学效果检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属于断层是。

2.图中A处的地形是,成因是;B处的地形是,成因是。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实际应用找石油、天然气找地下水工程建设钻隧道隧道、水库自学效果检测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

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

回答下题。

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顶部向下钻井, 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 A .天然气 水 石油 B .水 石油 天然气 C .石油 天然气 水 D .天然气 石油 水 地质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岩层上拱,有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

①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②断层处常有地下水出露。

一般选择背斜构造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上拱,开凿隧道不易破坏岩层的层理构造,且不易渗水。

)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产生地震、滑坡、崩塌、渗水等地质灾害。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复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对找矿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

【自主学习】复习本节课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准备自查自纠。

【自查自纠】
一、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由图中A 、B 、C 三部分组成。

2、岩石圈的结构:图中字母D 表示 ,它包括A 和E 以上的地幔。

2、利用以下词语及若干箭头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
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 ;改变了地表的 ,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和 ,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针对训练】
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 .② B .③ C.④ D .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 .I ——① B.Ⅱ——③ C .Ⅲ——⑤ D .⑥——I 3.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4.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B 、A .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 .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 、C .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6.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A. 侵人岩
B. 喷出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7.读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含义是
A:; E:;G:风化作用;L:;F:;S:固结成岩作用;W:;M:。

(2)读图比较喷出岩与侵入岩的异同。

【自查自纠】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外力作用比较
2
读下图“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图中序号表示的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①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④_______,⑤_______ ⑥_______。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__,两个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_________的地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_________或________,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_______或_______,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两陆块处常形成____ _ ___;
陆块与洋块,陆块一侧形成,洋块一侧形成。

3、地质构造
(1)概念:引起的岩层永久性、。

找油、气资源选择 构造;找地下水选择 构造;隧道、水库选址避开 4【针对训练】
右图所示是我国南方某一地区地质剖面。

读图回答1~2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
A .背斜
B .向斜
C .断层
D .谷地 2.该地区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 )
A .水平挤压一岩层下降一外力侵蚀
B .岩层下降一外力侵蚀一水平运动
C .水平挤压一岩上升一外力侵蚀
D .岩层下降一水平运动一外力侵蚀 3.右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别属于( )
A .岩浆岩和变质岩
B .变质岩和岩浆岩
C .沉积岩和岩浆岩
D .变质岩和沉积岩 4.若在甲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 ) A .火山喷发 B .断层下陷 C .地下溶洞塌陷 D .地下冻土融化
5.(2008江苏高考卷,1)下面左图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 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右图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

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 .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B .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 .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 .冰川侵蚀、风力沉积 6.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 石林 B. 沙丘 C. 海蚀柱 D. V 型谷 7.右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 A .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 .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 C .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 .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上左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8.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9.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10.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_。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③处的地形属于_____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_____(多选)。

A . 渭河谷地
B .长江三峡
C .汾河谷地
D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 地层为含水层,a 、b 、d 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处(填序号)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

图中,陡崖出现在___处。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