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广州市培英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王燕玲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孙中山生平、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等基本史实,能根据材料提示,学会通过表格运用对比与归纳的能力,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能从课文中寻找正确知识点,完成表格,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辛亥革命”精神,它所代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精神和对中国民主、自由的推动,在现代社会同样是值得珍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导入: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场革命,在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皇帝,在革命之后,我们有了总统;在革命之前,我们称“老爷”、“大人”,在革命后,我们称“先生”、“君”。

这场革命出现于101年前,它被我们胡锦涛主席誉为“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正文:

1、简介孙中山: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因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著称于世。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从医,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医生的职业,走上救国道路。

2、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走在了最前面,洋务派和维新派对清政府都采用了改革的方法,试图使中国走上强兵富国的道路。结合下列图片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却采取了革命的方式?

如果是你,你会追随孙中山的领导还是会继续采用改革的方式?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签订谭嗣同就义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领导组织——同盟会

看一看,填一填:

组织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

兴中会

同盟会

配伍填空

根据课本第一段的内容和小字部分,将下列内容连线。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推翻清朝政府创立民国民生主义解决土地问题

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

三、辛亥革命的爆发

快速阅读课本,列出辛亥革命大件事表格。

小组讨论

轰轰烈烈的革命结束了,留下一连串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什么?它对中国社会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又留下了哪些遗憾?

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讨论: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刊登于1912年3月5日《时报》

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1915年,陈独秀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1923年,孙中山

六、辛亥革命的财富

你说,我说,大家说:

辛亥革命过去足足已经整整一百多年了,在讨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的同时,我也在想,辛亥革命留给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结合读一读:

我想请同学们读一段辛亥先烈林觉民的一封家信——《与妻书》。这封家信是林觉民在准备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晚上写给妻子。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读了这段话后,同学们能感受到林觉民烈士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七、现场练兵:

一个中心人物——_________;创建一个革命团体——_________;

创建一个革命政党——________;一次武装起义——__________;

建立一个政权——__________。

八、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反思

在备课时,研究新课标之后,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另一个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难点有一个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个重点,因为是比较死的东西,因此采取了表格法和讲述法,而第二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采用了分组讨论的方式。因为要采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因此,除了问题导入,材料的设计也必须考虑。一开始,材料设计为后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设计为“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但是,后来考虑到,评价辛亥革命是一个大课题,初二的学生没有什么基础知识,不可能做出有意义的探索,只能是看课本内容。因此,后来材料改为呈现三段话,一段是表述辛亥革命后社会大变革的文字,而且是当时人所记载,另两段材料则选自陈独秀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评价。而问题也改为辛亥革命之后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又有哪些遗憾,使学生能够讨论。

主体定下来之后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开始设计教学过程,开始做课件。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辛

亥革命虽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学生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辛亥革命,为什么要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因此,即考虑到,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在这一段备课过程中,主要是参考了李树全老师的教学案例,从辛亥革命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入手,呈现材料《与妻书》,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体会历史的现实性。

在导入设计上,一开始设计为“你知道在广州有哪些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建筑?为什么在会有那么多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主要是考虑到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切的与历史相接处,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现实性感受。但是,后来教研员说了这么一句“大多数老师都是这样导入的”,便觉得可能会缺乏新意。到底该怎么导入呢?联想起高中教材中有这么一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里面有讲到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便想着从这一方面入手,导入设计便改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场革命,在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皇帝,在革命之后,我们有了总统;在革命之前,我们称“老爷”、“大人”,在革命后,我们称“先生”、“君”。这场革命出现于101年前,它被我们胡锦涛主席誉为“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最初的一个印象。

通过这次的区公开课,不仅锻炼了应用教学理论的实践能力,更主要的是,让我懂得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正价值,才是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的动力。

第二:学生历史认识的反思:

对于辛亥革命,学生的相关知识并不薄弱。广州有着相当多的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如道路命名中山大道,如建筑中山纪念堂,一些历史纪念碑如黄花岗起义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讲述辛亥革命并不难。但是,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意义却是非常陌生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中国整体近代史的把握能力比较低,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民主、自由等概念的缺乏认识。课前询问学生,他们往往是从大的方面去思考,比如说你怎么去评价辛亥革命。因为之前学习历史,已经运用过很多次评价历史人物、历史角度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侧重于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财富这个角度去探究。学生在这堂课后的,不仅仅掌握了辛亥革命的史实,更主要的是学会思考“前人的探索留给我们的价值”这个角度。从而从学生的历史研究角度更加的多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