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引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运动,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对于学生学习辛亥革命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助于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和反思两个方面来论述辛亥革命的教学重要性,并提出一种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经过、参与者以及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包括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历史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引导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起因和背景:讲解晚清社会的不稳定局势和清王朝的腐败,介绍辛亥革命的基本历史背景。
2. 辛亥革命的基本经过: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线、主要参与者以及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
3. 辛亥革命的影响:讲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军事、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变革。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
2.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3. 视听材料: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介绍历史背景资料,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笔试: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测试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辛亥革命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进行小组报告,评价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参与度和思辨能力。
反思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教学设计6:第8课 辛亥革命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影响,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等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兴中会的成立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
一心救国图强的孙中山于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遭到拒绝,使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够拯救中国。
初中历史_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有关史实。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相关材料,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社会根源2、组织根源3、政治纲领4、起义锻炼(二)辛亥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1、起义爆发并胜利2、成立革命政府3、重大影响(三)辛亥革命的成果1、两大革命成果(1)成立中华民国(2)颁布《临时约法》(四)革命的最终结局(1)清帝退位(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3、革命的历史意义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讲解: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旧历辛亥年,取得胜利的武昌起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教学演示:“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中国面临着被瓜分豆剖的局面。
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为了拯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演示: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辛亥革命终于在湖北武昌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第一个省级革命政府。
在一个多月内全国就有十多个省区脱离清政府而宣布独立。
清廷统治虽存,半壁江山已失,是以土崩瓦解。
课堂设问: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原因与条件各是什么?提示:(1)原因:民族危机的加重(2)条件: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义锻炼: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二)武昌首义及其初步成果课堂设问一:武昌起义的胜利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提示:(1)起义爆发并胜利:1911年10月10日;(2)成立革命政府:湖北军政府;(3)重大影响:十多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教学演示:演示有关辛亥革命的几则史料幻灯片,内容如下:(1)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取得了初步胜利,并建立了第一个省级革命政府。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临时政府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3.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视频和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和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二、教材分析1、本节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明确重点,突出难点。
教学重点: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本课是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我比较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了解20 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在20世纪三次巨变中所处的地位,增强学生宏观的历史感。
导入: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兴中会、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性质;表述武昌起义的经过、结果;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地图,识记革命团体的建立情况,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模拟表演,再现历史;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通过学习,进一步感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过程:导入: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被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同学们,如果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你知道具体指哪一年吗?A.1913年 B.1914 C.1915年D.1916年只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请阅读材料《历史的疑惑》并思考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创作“国乐”,歌词大意是“保牢疆土,靠老天保护,百姓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象天不会塌下,象海不会枯干”。
可是,一周后,国歌就变成了挽歌。
探究活动一:一周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大清帝国在看似偶然的一枪中,轰然倒塌?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6个人开始讨论并给出他们的见解)请阅读材料并思考:1911年10月13日电证据表明,清国叛乱并非偶然……在孙博士领导下,由一批最精英的进步人士组成革命团体,经他们精心策划和秘密组织才取得今天的结果。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探究活动二:革命派做了哪些准备?“时代”又为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哪些条件?(6个人一组开始讨论)老师点拨: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发生、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文字描述和数据资料,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文献资料等,以便在教学中穿插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兴中会、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性质;表述武昌起义的经过、结果;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地图,识记革命团体的建立情况,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模拟表演,再现历史;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通过学习,进一步感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志士不屈不挠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专题纪录片《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图片,老师满怀深情的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现状,让学生感受到国难的深重,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
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
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
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众多仁人志士中杰出的代表。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国难深重、胸怀大志1、介绍孙中山(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孙中山)老师再打出幻灯片,要介绍孙中山,突出他在国难深重时胸怀大志,一心救国。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因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著称于世。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从医,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与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学生了解、收集有关孙中山和武昌起义的故事(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课、读书指导、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媒体)】电脑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程】导入新课:(用电脑屏幕显示孙中山像。
师问)请看,他是谁?(生答孙中山。
师又问)知道他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吗?(生答辛亥革命。
师引导)这场革命是怎样组织发动的?结果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显示或板书课题)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师讲)“酝酿”是一个组织和准备的过程,包含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组织的建立、革命指导思想的形成、早期革命活动的开展等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革命团体的建立。
(师讲)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清军惨败。
在此严重危机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志士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抗争。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1894年,这是同学们都很熟悉的一年。
这一年,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同样在1894年,孙中山曾写信给李鸿章,说我们要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结果呢?石沉大海。
这令孙中山受到了打击,觉醒了,意识到了什么?这一年,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了。
他创建了兴中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划出关于兴中会的信息。
从名字中你是否看到了这个革命团体的成立是为了什么?这个革命团体的目标是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这就注定了这场革命将与以往的探索不同,为什么?你知道吗?从1894年以后短短数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反清革命团体。
看图,你获得哪些信息?反清革命小团体,就像星星之火分布在中国大地上。
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却各自为政,革命的力量过于分散。
为了使革命的力量从分散走向团结的统一,孙中山做了一件事。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看图)这是同盟会的成立大会。
在这个成立大会上,你发现了哪些与清朝不同的气息?这些都是新气象,是革命的气息。
1984年,檀香山,兴中会。
振兴中华推翻清政府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组成的革命团体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剪发辫,表示要革命!穿西装,演讲,选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包含。
因为清政府自《辛丑条约》以后,已经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了,建立民国。
什么叫民国政府呢?国家的人民一律平等。
国家的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原来呢?是的,民国政府意味着没有世袭,没有压迫人的专制制度,没有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皇帝。
各地的代表集中到一个地方开会、投票,谁的票多就是谁上任,而且任期是有限的,原来的皇帝呢?终身的,当到死为止。
所以你发现了吗?民国政府,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上?这样的国家,正是孙中山和他的革命者们所梦寐以求的,请大家想想,如果真的建立起这样一个国家,和以前两千多年的专制相比,最大的不同会在哪里?封建旧社会中有皇帝,有世袭,有专制,有等级,君臣之间、臣民之间没有平等甚至尊严可言,而民国政府中人人平等、人人可参政,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尊严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反思济源市实验中学连永强今天我在八一班上了这节,学生的听课习惯和整体素质比较好,因此在组织课堂上比较容易。
上完《第8课辛亥革命》这节课后,就这一堂课而言,我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学校采用的五环自主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紧扣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基本上落实了这一点。
在课堂上,我尽力营造能使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动自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中我充分的挖掘课程资源,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
这节课我先以与孙中山有关的历史图片来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的学习了解孙中山的革命历程,理解这一课的整体框架。
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这一课的基本脉络。
第三,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我结合结束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社会习俗的变化,让学生明白辛亥革命对我们今天的影响仍然很大。
通过民国元年的换算,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第四,在课堂检测中,我注重落实学生的基础性,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为突破口,为学生夯实基础,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一环节,课文的内容较多,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花费的时间较多,造成课堂后边的时间比较紧张,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九)教学反思:包括教案的亮点、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教学困惑等。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以各区(市)、学校推行的模式为主,教师独创并经过实践并在一定区域内反响良好的也可。
(四)教具:一般包括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实物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辛亥革命》科目:历史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时:一课时提供者:李乐宇单位:虞城县高级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承《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民主资产阶级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了解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进而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课前准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了解20 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在近代前期表现为三个层次的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在三个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和20世纪三次巨变中所处的地位,增强学生宏观的历史感。
(几张图片循环播放)上课铃响,打出本课标题。
(二)导入: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孙中山——辛亥革命。
2019最新人教版八上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019最新人教版八上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教学重点1.同盟会的建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1.多重导入法。
有关孙中山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很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多角度地导入新课。
2.图表辅助法。
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图片资料,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境,从而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3.讲解分析法。
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用此法。
4.讨论法。
对于课本中一些通过学生讨论能解决的问题,可用此法。
5.影像教学法。
教师组织观看选取的有关镜头,再从理论上分析,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具准备1.投影仪、相关图片、资料。
2.录像带(关于辛亥革命的)及其相关设备。
3.武昌起义形势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军的故事。
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攥紧拳头,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广州市培英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王燕玲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孙中山生平、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等基本史实,能根据材料提示,学会通过表格运用对比与归纳的能力,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能从课文中寻找正确知识点,完成表格,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辛亥革命”精神,它所代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精神和对中国民主、自由的推动,在现代社会同样是值得珍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导入: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场革命,在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皇帝,在革命之后,我们有了总统;在革命之前,我们称“老爷”、“大人”,在革命后,我们称“先生”、“君”。
这场革命出现于101年前,它被我们胡锦涛主席誉为“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正文:
1、简介孙中山: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因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著称于世。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从医,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医生的职业,走上救国道路。
2、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走在了最前面,洋务派和维新派对清政府都采用了改革的方法,试图使中国走上强兵富国的道路。
结合下列图片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却采取了革命的方式?
如果是你,你会追随孙中山的领导还是会继续采用改革的方式?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签订谭嗣同就义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领导组织——同盟会
看一看,填一填:
组织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
兴中会
同盟会
配伍填空
根据课本第一段的内容和小字部分,将下列内容连线。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推翻清朝政府创立民国民生主义解决土地问题
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
三、辛亥革命的爆发
快速阅读课本,列出辛亥革命大件事表格。
小组讨论
轰轰烈烈的革命结束了,留下一连串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辛亥革命的结果是什么?它对中国社会究竟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又留下了哪些遗憾?
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讨论: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刊登于1912年3月5日《时报》
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1915年,陈独秀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
——1923年,孙中山
六、辛亥革命的财富
你说,我说,大家说:
辛亥革命过去足足已经整整一百多年了,在讨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的同时,我也在想,辛亥革命留给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结合读一读:
我想请同学们读一段辛亥先烈林觉民的一封家信——《与妻书》。
这封家信是林觉民在准备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晚上写给妻子。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读了这段话后,同学们能感受到林觉民烈士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七、现场练兵:
一个中心人物——_________;创建一个革命团体——_________;
创建一个革命政党——________;一次武装起义——__________;
建立一个政权——__________。
八、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反思
在备课时,研究新课标之后,确定了这节课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另一个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难点有一个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个重点,因为是比较死的东西,因此采取了表格法和讲述法,而第二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采用了分组讨论的方式。
因为要采用问题与材料教学法,因此,除了问题导入,材料的设计也必须考虑。
一开始,材料设计为后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设计为“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但是,后来考虑到,评价辛亥革命是一个大课题,初二的学生没有什么基础知识,不可能做出有意义的探索,只能是看课本内容。
因此,后来材料改为呈现三段话,一段是表述辛亥革命后社会大变革的文字,而且是当时人所记载,另两段材料则选自陈独秀和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评价。
而问题也改为辛亥革命之后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影响,又有哪些遗憾,使学生能够讨论。
主体定下来之后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开始设计教学过程,开始做课件。
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辛
亥革命虽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学生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辛亥革命,为什么要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因此,即考虑到,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价值是什么。
在这一段备课过程中,主要是参考了李树全老师的教学案例,从辛亥革命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入手,呈现材料《与妻书》,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体会历史的现实性。
在导入设计上,一开始设计为“你知道在广州有哪些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建筑?为什么在会有那么多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建筑?”主要是考虑到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切的与历史相接处,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现实性感受。
但是,后来教研员说了这么一句“大多数老师都是这样导入的”,便觉得可能会缺乏新意。
到底该怎么导入呢?联想起高中教材中有这么一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里面有讲到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便想着从这一方面入手,导入设计便改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场革命,在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皇帝,在革命之后,我们有了总统;在革命之前,我们称“老爷”、“大人”,在革命后,我们称“先生”、“君”。
这场革命出现于101年前,它被我们胡锦涛主席誉为“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最初的一个印象。
通过这次的区公开课,不仅锻炼了应用教学理论的实践能力,更主要的是,让我懂得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正价值,才是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的动力。
第二:学生历史认识的反思:
对于辛亥革命,学生的相关知识并不薄弱。
广州有着相当多的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如道路命名中山大道,如建筑中山纪念堂,一些历史纪念碑如黄花岗起义等等,因此,在教学中讲述辛亥革命并不难。
但是,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意义却是非常陌生的。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中国整体近代史的把握能力比较低,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学生对于民主、自由等概念的缺乏认识。
课前询问学生,他们往往是从大的方面去思考,比如说你怎么去评价辛亥革命。
因为之前学习历史,已经运用过很多次评价历史人物、历史角度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侧重于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财富这个角度去探究。
学生在这堂课后的,不仅仅掌握了辛亥革命的史实,更主要的是学会思考“前人的探索留给我们的价值”这个角度。
从而从学生的历史研究角度更加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