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53ef0451e79b89680226c7.png)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
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3)全身皮肤干燥史;(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治法:养血祛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黄芪、生地、熟地、白芍、当归、川芎、何首乌、白蒺藜、荆芥、防风等。
加减:皮肤干燥明显酌加沙参、麦冬、石斛;情绪急躁酌加钩藤、牡蛎;眠差酌加龙齿、珍珠末、百合。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d3a109f18583d0496459f9.png)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脾虚蕴湿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c9151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e.png)
05
临床研究与进展
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基因突变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特应性皮炎的基因突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多个与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的基因位点 ,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生物制剂治疗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制剂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优势。国内研究者积极探索生物制剂的治疗效 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治疗手段。
饮食调整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多摄入刺激 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酒精等。
病情监测与随访
定期皮肤检查
患者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及时发 现病情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出现。医生 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
症状记录
患者应记录病情发作的情况,包括发 作时间、症状表现、触发因素等,以 便医生更好地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方 案。
THANK YOU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国内研究者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了一批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 制剂,丰富了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新药研发与治疗手段创新
针对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研发新型药物和创新治 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是未来特应 性皮炎研究的另一重要挑战。
患病率明显增加。
免疫异常
免疫功能紊乱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中起重要作用,包括Th2细胞活化 、IgE水平升高、皮肤屏障功能受 损等。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生活方式、 过敏原暴露等也与特应性皮炎的发 病和加重有关。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 斑、丘疹、水疱、糜烂、结痂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表现略 有差异。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https://img.taocdn.com/s3/m/9284b1c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70.png)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特应性皮炎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16期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6.001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y Committee of Dermatology of WFCMS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
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中医学称为四弯风,也称奶癣、胎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
其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全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AD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本指南将吸纳和整合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诊治AD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标准对于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运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加强AD的管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属于推荐性标准。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完善,标准也将不断得到修订。
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本指南可作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参考,具体实践中应灵活运用。
在使用本指南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医院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诊疗措施。
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AD的疾病诊断、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日常防护与管理。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概况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b0eb72f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4.png)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概况作者:惠海珍戚东卫史丙俊王英俊江雪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疾病,严重者影响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虽然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确切的疗效,但并无一套完整规范的诊疗体系,也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
通过综合近年来各家的辨证思路,旨在对AD的辨证分型及治疗进行综述,为中医科研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应性皮为炎;辨证分型;辨证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10-0083-04特应性皮炎(AD),也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婴儿湿疹等,是一种瘙痒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容易反复发作且较难治愈。
其临床表现有红斑、丘疹、渗出、鳞屑、苔藓样变、皮肤干燥等,常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及血清IgE增高[1]。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病因复杂,多认为是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失调,皮肤微生物群失调[2]。
其临床治疗的困难在于降低它的复发率,治疗的力度应随着病情的缓解逐渐减小。
2020版《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中指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病情阶段予以用药,在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选用糖皮质激素、麦考酚脂、硫唑嘌呤、环孢素A、甲氨蝶呤等类的免疫抑制药物进行系统治疗[3],但若长期服用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远期效果不佳,病情较易反复。
因此对于特应性皮炎仍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不断尝试对AD临床治疗进行研究,其中不少有关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文献。
现本文针对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治疗等3方面,概述中医辨证论治AD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疗AD提供新思路。
1 中医病因病机特应性皮炎(AD)属于中医文献中“奶癣”、“湿疮”、“浸淫疮”、“四弯风”的范畴。
黄俊玉老师治验小儿四弯风一例个案报道
![黄俊玉老师治验小儿四弯风一例个案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467ea4bace2f0066f53322db.png)
0 引言
湿疹是小儿常见皮肤病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 势,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四弯风是湿疹的一种特殊类型, 笔 者 有 幸 跟 随 黄 俊 玉 老 师 门 诊 诊 治 小 儿 四 弯 风 一 例,效 甚 佳。现将具体病案资料及诊治经过归纳总结如下,以便于临 床参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e1353d5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2.png)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特应性皮炎(AD)中西医诊疗进展ppt课件
![特应性皮炎(AD)中西医诊疗进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b0bb492af90242a995e526.png)
陈达灿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
-
1
AD概况
•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
慢性、复发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 长期反复发作的瘙痒、皮损是AD的主要临床表现 • 患者90%为儿童及青少年 • AD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 AD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生长发育,给个
❖近代所谓的“湿疮”也概括了包括“特应性皮炎”在内 的湿疹皮炎类皮肤病
-
5
• 2001年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The 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EAACI)成立命名工作组对AD在内的 一些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命名进行修订,建议使用 术语“特应性湿疹/皮炎综合征(atopic eczema/dermatitis syndrome,AEDS)”来描述 目前所指的“特应性皮炎”,这一命名的修订使 我们能更好的理解疾病的异质性,但是在临床实 践中的应用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索 .
Wiliams诊断标准
• 必须具有皮肤瘙痒史,加上以下3条或3条以上: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围 绕颈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一级亲属4岁以下 儿童发生AD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屈侧有湿疹(或4岁以下儿童颊部/前额和远端
24
Hanifin和Rajika 标准
基本特征:
❖(1)瘙痒; ❖(2)典型的皮损形态和分布,成人屈侧
苔藓样化或条状表现,婴儿和儿童面部及 伸侧受累; ❖(3)慢性或慢性复发性皮炎; ❖(4)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哮喘、过 敏性鼻炎和枯草热);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
![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f6f95605763231126edb1141.png)
1 0 g 、 生地 1 0 g 、 白术 1 0 g 、 山药 1 5 g 、 薏苡仁 1 5 g 、 钩藤 1 0 g 、
・
6 O・
Ch i n J De r r n a t o Ve n e r o l I n t e g Tr a d W Me d 2 01 3 ,Vo 1 . 1 2 No . 1
・
学 术 探 讨 ・
特应性皮炎 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
中华 中医药学 会皮肤 科 专业委 员会
关键词 : 特 应性 皮 炎 ; 中医 ; 治 疗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5 8 . 3 +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0 7 0 9 ( 2 0 1 3 ) 0 1 — 0 0 6 0 — 0 2
特应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病 , 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其家庭的
A D多由禀赋不耐 , 胎毒遗热 , 外感淫邪 , 饮食失调 , 致心
火过胜 , 脾虚失运而发病。婴儿期以心火为主 , 因胎毒遗热 , 郁而化火 , 火郁肌肤而致 。 儿童期以心火脾虚交织互见为主 , 因心火扰神 , 脾虚失运 , 湿热 蕴结肌肤 而致 。青少年 和成人
期, 因病久心火耗伤元 气 , 脾 虚气血生化 乏源 , 血虚风燥 , 肌
方药 : 三心导赤饮加减 : 连翘 3 g 、 栀子 3 g 、 莲子心 3 g 、 玄参 3 g 、 生地 黄 5 g 、 车前子 5 g 、 蝉蜕 3 g 、 灯心草 3 g 、 甘 草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fe104283d049649a6658b2.png)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全文)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
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10% ~20%。
在我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998年学龄期青少年(6 ~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1],2002年10城市学龄前儿童(1 ~7岁)的患病率为2.78%[2],而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男8.5%,女8.2%),城市显著高于农村(10.2%比4.6%)[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4]。
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本病患者往往有Th2为主介导的免疫学异常,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4-5]。
特应性皮炎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刺激又可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
特应性皮炎的异常免疫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对变应原的提呈、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
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等。
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也可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4-6]。
二、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中医皮肤病学新流派 特应性皮炎
![中医皮肤病学新流派 特应性皮炎](https://img.taocdn.com/s3/m/1e0e836177232f60ddcca192.png)
中医皮肤病学新流派特应性皮炎*导读:禤国维小传禤国维,广东佛山人,第二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禤国维小传禤国维,广东佛山人,第二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荣获中国医院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授予的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称号,是中医界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专家。
2014年,获评第二届国医大师。
特应性皮炎(AD)也叫特应性湿疹和遗传性湿疹,是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
相当于中医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和血风疮。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国家有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调研,患病率在百分之三点多,但是现在远远不止这个数,特应性皮炎有一个特点,在越发达的国家患病率越高。
比如美国,在儿童里患病率已经超过了17%多,这个患病率是比较高的,在丹麦,在儿童中患病率已经达到了27%。
而且特应性皮炎具有慢性、反复性、阶段性的发展特点,对于患者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
有学者做过一个研究,特应性皮炎按照它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引起的自杀率非常高,轻的不到1%,但是中度已经上升为个位数,重度已经上升为两位数。
甚至患者父母的自杀率也很高,像中度患者的父母自杀倾向,大概在6%~9%,重度是百分之十几。
关于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婴儿期以心火为主,因胎毒遗热,郁而化火,火郁肌肤而致。
儿童期以心火脾虚交织互见为主,因心火扰神,脾虚失运,湿热蕴结肌肤而致。
青少年和成人期,因病久心火耗伤元气,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致。
在治疗方面,我们提出要辨体辨证辨病三位一体。
比如,婴幼儿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胎毒遗热,治疗以解毒清热为主,在选药的时候,要尽量少用苦寒的药物。
因为苦寒的药物会损伤脾胃,我们经常说小孩脾常不足,无论采取什么方法,要始终把小孩的脾胃保护好。
什么是特应性皮炎?中医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
![什么是特应性皮炎?中医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https://img.taocdn.com/s3/m/c3be1fb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3.png)
什么是特应性皮炎?中医如何治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D)又名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或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并迁延至儿童和成人。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四弯风”、“胎疮”等范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今天让我们跟着文章一起看看吧!特应性皮炎的基本认知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糜烂、渗出、结痂和皮肤干燥等症状。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常与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同时存在。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局部外用药物如激素类软膏、非激素类药物(如TCI)、抗生素等,根据病情合理口服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湿、避免刺激、控制过敏原等措施。
中医治疗特应性皮炎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辨证施治,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艾灸等综合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调理、情志调节等方面的治疗。
1.症状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包括:1.皮肤瘙痒:特应性皮炎的最主要症状是皮肤瘙痒,瘙痒感常常是剧烈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皮肤干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往往干燥,缺乏油脂,容易出现皮肤龟裂、脱屑等现象。
3.湿疹样皮疹:急性期以鲜红色斑、丘疹、糜烂、渗出为主,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皮损往往干燥、肥厚,或呈苔藓样变。
4、皮肤感染:特应性皮炎患者因皮肤屏障受损往往易合并感染,常常出现患处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
5.其他症状:特应性皮炎患者还可能因剧烈瘙痒导致失眠,出现头痛、疲劳等症状。
2.危害特应性皮炎的危害包括:1.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特应性皮炎的瘙痒感常常是剧烈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影响睡眠。
2. 容易感染: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容易感染,常常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等并发症。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https://img.taocdn.com/s3/m/0312c2d7b90d6c85ec3ac6ef.png)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
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3)全身皮肤干燥史;(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合理洗浴,一般用温水(27~30摄氏度)快速冲洗,约5分钟,洗澡后2分钟内立即涂抹润肤剂,以避免表皮脱水。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碱性洗涤剂清洁皮肤。
2.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d3a109f18583d0496459f9.png)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脾虚蕴湿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过敏性皮肤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过敏性皮肤病的中医治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fc844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7.png)
过敏性皮肤病的中医治疗研究发布时间:2022-09-29T03:37:15.95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7期作者:张贺伟[导读]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张贺伟西平县中医院河南省驻马店 463900摘要: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四弯风”“奶藓”“湿疮”。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该病与机体免疫功能、遗传基因、皮肤屏障等因素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此病病程长、易反复,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
中医药防治AD历史悠久、疗效突出,临床实践经验丰富,随着社会发展运用传统中医药治疗AD的研究不断深入。
依托中医药外治优势对现有中药外治AD疗法进行总结,发现中药湿敷、药浴、凝胶、膏剂等传统外治疗法安全有效。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AD);中医药;辨证论治;皮肤病前言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面部、肢端、眼睑、手足背等皮疹并伴剧烈瘙痒的症状。
据调查显示[1-2],该病全球儿童患病率为15%~30%,成人为2%~10%,过去30年,我国1~7岁儿童患病率达到12.94%,1~12月婴儿更是高达30.48%,随着环境污染加重及精神压力增大AD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1中医皮肤科本体优势1.1皮肤为联系人体内外的“域”在皮肤病发病方面,受明清时期“本于内而形诸外”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多重视内在因素的变化导致外在皮肤病的发生,相对轻视了外在的场(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
内外因素共同导致疾病(包括皮肤疾病)的发生,但把外因单纯的局限在六淫为患、刀戈所伤,相应治法中给予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降火的药物体现以及外科对症处理是不够的,不符合天地与人相应的大宇宙观。
例如各朝各代之瘟疫发作,而非单纯的内因能够阐释。
中医古哲学认为人体由气所化生,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云:“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指阴阳二气相合而化生人与万物。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https://img.taocdn.com/s3/m/c5a0113e647d27284b735144.png)
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瘙痒、皮疹呈多形性、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据统计,80%~90%的AD在7岁以前发病,学龄前儿童的发病率为2%~3%,占小儿皮肤病门诊就诊人数的20%以上,其发病率还存在城市高于农村、在工业发达地区逐年上升的趋势[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儿童AD患者在目前基础上还会逐年增加,然而对AD的治疗迄今尚缺乏满意的根治方法。
因此,对AD的诊治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谨就AD 中医药的研究和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1、研究现状现代医学认为,AD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遗传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AD患儿常有先天过敏性体质,对某种或多种过敏原有明显反应。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1%的患儿可由鱼、蛋、奶等食物诱发,其血清中过敏源特异性IgE 抗体阳性,且多伴有消化功能障碍,长期消化不良,或便秘腹泻,或有肠道寄生虫[2]。
传统中医学并无AD病名,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态特征,与中医文献中的“奶癣”、“浸淫疮”、“四弯风”相类似,多因母亲在孕育期间过食肥甘滋腻之品,湿热内蕴,或因情志内伤,郁火遗热于胎儿,致患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偏热,复因后天喂养不当,饮食不节,致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挟郁热浸淫肌肤而发病。
尤氏[3]基于中医传统理论,以清热除湿、健脾益肾为法,采用中药特应性皮炎煎剂施治,发现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血清总IgE在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且EOS计数显著低于氯雷他定对照组。
朱氏等[4]进行了中药皮炎消净饮Ⅰ号冲剂治疗AD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发现该制剂可明显抑制二硝基氯苯所致豚鼠耳肿及其真皮内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并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AD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水平,结果显示,该制剂除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外,还可调节患者的CD4/CD8水平,使其达到正常水平,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
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
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
(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二)证候诊断
1.心脾积热证:脸部红斑、丘疹、脱屑或头皮黄色痂皮,伴糜烂渗液,有时蔓延到躯干和四肢,哭闹不安,可伴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指纹呈紫色达气关或脉数。
本型常见于婴儿期。
2.心火脾虚证:面部、颈部、肘窝、腘窝或躯干等部位反复发作的红斑、水肿,或丘疱疹、水疱、或有渗液,瘙痒明显,烦躁不安,眠差,纳呆,舌尖红,脉偏数。
本型常见于儿童反复发作的急性期。
3.脾虚蕴湿证:四肢或其他部位散在的丘疹、丘疱疹、水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质淡,苔白腻,脉缓或指纹色淡。
本型常见于婴儿和儿童反复发作的稳定期。
4.血虚风燥证:皮肤干燥,肘窝、腘窝常见苔藓样变,躯干、四肢可见结节性痒疹,继发抓痕,瘙痒剧烈,面色苍白,形体偏瘦,眠差,大便偏干,舌质偏淡,脉弦细。
本型常见于青少年和成人期反复发作的稳定期。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心脾积热证
治法:清心导赤。
推荐方药:三心导赤饮加减。
连翘、栀子、莲子心、玄参、生地黄、车前子、蝉蜕、灯心草、甘草、茯苓等。
中成药: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花藤子颗粒等。
2.心火脾虚证
治法:清心培土。
推荐方药:清心培土方加减。
淡竹叶、连翘、灯心草、生地、白术、山药、薏苡仁、钩藤、牡蛎、防风、甘草等。
加减:皮损鲜红酌加水牛角、栀子、牡丹皮,瘙痒明显酌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眠差酌加龙齿、珍珠母、合欢皮。
3.脾虚蕴湿证
治法:健脾渗湿。
推荐方药:小儿化湿汤加减。
苍术、茯苓、炒麦芽、陈皮、泽泻、滑石,甘草、炒白术、炒薏苡仁等。
加减:皮损渗出酌加萆薢、茵陈、马齿苋;纳差酌加鸡内金、谷芽、山药;腹泻酌加伏龙肝、炒黄连。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片)等。
4.血虚风燥证
治法:养血祛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黄芪、生地、熟地、白芍、当归、川芎、何首乌、白蒺藜、荆芥、防风等。
加减:皮肤干燥明显酌加沙参、麦冬、石斛;情绪急躁酌加钩藤、牡蛎;眠差酌加龙齿、珍珠末、百合。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二)外治法
1.针对红肿、糜烂、渗出的皮损:(1)可选择清热解毒收敛的中药如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水煎作间歇性开放性冷湿敷。
湿敷间隔期可外搽5~10%甘草油、紫草油或青黛油;(2)可选用收敛燥湿散剂如祛湿散或青黛散香油调和局部外涂。
2.针对潮红、丘疹、丘疱疹或散在水疱而无渗液的皮损,可选用清热解毒止痒的中药水煎,待冷却后外洗。
3.针对干燥、脱屑、肥厚苔藓样皮损:(1)可根据临床实践选取养血活血、润肤止痒中药进行熏洗治疗;(2)可选用冰黄肤乐软膏,或青鹏软膏,或5~10%黄连软膏,或复方蛇脂软膏,或其他润肤膏外搽或封包治疗。
(三)推拿治疗
临床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尤其适合于12岁以下小儿,可指导患儿父母为患儿进行推拿治疗,涂抹润肤剂后,辅予以按摩手法。
基本手法:
发作期:清天河水(天河水,穴位名,又名天河。
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于“总筋之上曲池之下”成一直线(出自《厘正按摩要术》)。
清天河水操作手法: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到肘横纹),揉中脘,沿两侧膀胱经抚背;
缓解期: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
加减:疹红,渗液明显者,加强清天河水;皮肤干燥者,揉按三阴交;瘙痒明显,揉按曲池、风池、三阴交;眠差,猿猴摘桃(双手的食指与拇指从耳垂部位逐步向上(如猿猴摘桃状)重复摘的动作,摘至耳尖);便溏,揉脐,加强摩腹;大便干,揉天枢。
临床可根据症状、体征选取相应的穴位及手法进行推拿治疗。
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对于急性期皮损处不宜进行推拿。
(四)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用体针、耳针、穴位贴敷(包括敷脐疗法)、梅花针叩刺、灸法等治疗。
(五)健康教育
1.合理洗浴,清洁皮肤。
合理洗浴,一般用温水(27~30摄氏度)快速冲洗,约5分钟,洗澡后2分钟内立即涂抹润肤剂,以避免表皮脱水。
此外,还应避免使用碱性洗涤剂清洁皮肤。
2.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食物过敏多发生于婴幼儿患者,部分儿童和青少年成人患者也可能发生食物过敏。
常见的过敏食物包括鸡蛋、鱼、贝类、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等。
在日常食谱的基础上采用逐步添加食物或者逐步限制食物的方法有助于发现过敏的食物品种。
一旦发现食物过敏,应避免食用过敏食物,防止诱发和加重病情。
吸入性过敏物质与特应性皮炎也有关,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是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常常引起青少年和成人的病情加重,应加以避免,同时亦应避免皮肤接触刺激性纤维,羊毛,粗的纤维纺织品等。
不要使用过紧,过暖的衣物,以免出汗过多。
避免接触烟草。
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
3.合理的生活起居。
避免熬夜和精神过度紧张。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保持大便通畅。
4.坚持合理治疗。
医患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互信关系,坚持合理治疗和护理,使疾病得到长期的缓解。
可根据病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依据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的总和即综合评分的改善程度来判断疗效,分4级判定。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n≥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95%>n≥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70%>n≥3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减轻反而加重,n<30%。
疗效指数(n)=[(治疗前SCORAD积分一治疗后SCORAD积分)/治疗前SCORAD 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以特应性皮炎评分指数(SCORAD)作为病情严重度评分法:
计算公式:SCORAD=A/5+7B/2+C(最高103分)
皮肤病变范围(A):2岁以上儿童,头部前后各4.5%,躯干前后各18%,单侧上肢前后各4.5%,单侧下肢前后各9%,阴囊1%;2岁以下儿童中,头部前后各8.5%,躯干前后各18%,单侧上肢前后各4.5%,单侧下肢前后各6%,手掌
前后各1%,阴囊1%计算。
手部包括腕部,足部包括踝部,躯干包括臀部。
单纯干燥性皮损区域不纳入计算范围。
皮损严重程度(B):评分标准0~3四级评分法。
症状包括:红斑、丘疹(或)水肿、表皮剥脱、裂纹(或)皲裂、渗出(或)结痂、苔藓化、皮肤干燥(评价未受累皮肤)。
瘙痒和睡眠影响程度(C):确信患者或其父母有能力恰当地回答问题,让他/她指出最近3个昼夜瘙痒和睡眠的平均水平在10cm评价刻度尺上的对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