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背景和使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背景和使命

1.背景

1.1国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都把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建设与合理配置,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建设一流的科技基础条件成为各国政府支持创新活动的优先选择。归纳起来,其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1.1.1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保障国家科技条件资源建设

为保障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能力的建设,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一方面推动科技条件资源的共享共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共享节俭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加快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有效积累,并进行综合集成和组织管理,提升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国家战略部署以及相关发展规划和计划,通过政府有效调控,来保障国家科技条件能力。1991年6月,美国政府正式发布“全球变化研究数据管理政策”,首次明确提出将“完全与开放”的数据共享政策作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的基本国策。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政府要在促进科学数据共享过程中主动提供服务。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法规引导推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并在2001年的科技白皮书中,把“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作为“科技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重点地改进科研设施和条件。

1.1.2 不断加大对科技基础条件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发达国家都把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作为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在世界范围内争夺研究人才、增强和保持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物质保证。例如,日本在1998-2000年3年间,仅对国立研究所的设施设备改善金额就达到2722亿日元,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4月制定了“国立大学等设施紧急整备五年计划”,预计投入经费16000亿日元。2004年2月,美国能源部公布了中长期战略计划,将“开发新设备(或设施)来推动科学新发现”列为重要计划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巴西、南非等国为了保证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家利益,近年来也纷纷加大政府对科技基础条件的投入。

1.1.3 把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共享的重要技术手段

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全球科技资源的挖掘、整合、共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西方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来应对这一挑战。例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安排了诸如e-Science之类的计划,力图把科学观测仪器系统、实验仪器系统、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联结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与远程使用。网络使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1.1.4 持续加强综合型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无论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发现还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创新,都出自具有完善科技基础设施的多学科交叉综合型研究基地。因此,各国政府不断加强大型综合型研究实验基地的建设。欧洲综合性研究基地核子研究中心(CERN)拥有高能物理粒子研究基础设施,采用了多国共建共享的方式,通过实行理事会制度和对外开放等制度,吸引了世界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2002年,由CERN资助的外来科学研究人员就多达493人,此外还接纳非CERN资助的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包括来自成员国在内的科学家4451人,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并获得了多项诺贝尔奖,强化了欧盟作为科学实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实力。

1.2国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特征及问题分析

1.2.1 国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特征

在我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逐渐形成规模,这不仅是近几十年来的科技条件工作的努力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社会文明进步与科技发展成果的累积与沉淀。

1.2.1.1 资源组成比例和种类结构趋于合理,形成一定资源规模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在数量上和种类上已经初具规模,并具有较合理的组成比例和种类结构,对我国科技发展起着积极的基础支撑作用。

(1)支撑我国科技发展的仪器设备、大型科学设施和研究实验基地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

根据2002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我国共有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总数量12003台,原值总计约152.60亿元人民币。比“八五”时期增长了近6倍。并建成了8个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图1 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按购置年度总量分布图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由科技部发动建设了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四川、长春和陕西等八个地区和城市大型仪器共用网,经过几年的发展,仪器利用率明显提高,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比较满意的服务,同时为我们继续创建和发展大型仪器共用网提供了经验。

(2)建设了一批自然科技资源保存馆、库、园、圃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自然科技资源保存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在农业种质资源方面(见图2),建立了44家保藏库(圃)(长期库1个,副份库1个,中期库10个,圃32个),其中原地保存38个,异地保存28个,设施保存14个。共收集和保存粮食类种质281916份,纤维类种质12963份,蔬菜类种质3100份,果树类种质17280份,油料类种质22103份,糖料类种质1300份,茶类种质2527份,桑类种质1757份,烟草类种质3600份,牧草类种质3000份。

图2 农作物种质资源单位地域分布图

在林业种质资源方面,现已建成1757余处自然保护区,同时提供了天然微生物的保存场所。在微生物菌种的设施保存方面,建立了25家保藏单位,保藏资源总量为2137个属、9413个种(群)、85,016株(各单位的保藏量累加,没有排除重复保藏情况),其中细菌46363株,真菌27050株,病毒2453株,藻类3403株,其他2081株。

在实验材料资源方面,我国实验动物(包括实验用动物)资源共有103品系,从生产量、使用量以及品系数量上看,最为常用的仍为小鼠、地鼠、大鼠、兔、豚鼠等常规实验动物,生产量达1080万只。近年来我国微生物培养基及其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使用的进展速度较快,目前此类产品的生产厂商已有30多个,生产的微生物培养基品种达150多种,少数微生物培养基品种已接近国际水平。

(3)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存量有所增长,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科技图书文献藏量也有巨大提高。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国694家文献馆藏机构的文献总量44353.9万册,学位论文拥有量达94.4万册,科技报告391万册,会议文献约64万件,计量类外文期刊90余种。到2003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收藏了涉及68个国家及国际性专利组织的文献,收藏不同载体的一次专利文献67种,约4000万件;65种专利公报等二次专利文献及100多种检索工具。

在科技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科技信息系统、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中科院系统图书文献机构共引进国内外5032个数据库,其中全文型的数据库最多,达到58.01%;其次是文摘型的数据库,大约占到引进数据的1/3;题录型及其他等形式的数据库比较少,共占8.8%;各单位也有一定数量的自建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共有1129个。

(4)行业部门公益性科学数据资源量不断增长

我国科学数据库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资源环境领域、农业领域、人口与健康领域、基础科学和若干科学前沿领域、工程与技术领域等的科学数据库约有2500个(见表1、表2),总投资超过28亿元。其中,资源环境领域数据库多由各个行业部门投资建设,数据总量达406TB,数据积累也较好,单库平均数据年限超过20年。基础科学与若干前沿科学领域以中科院为主要建库部门,特别是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数据库个数和总量都最大,占该领域数据库的近90%。但该领域的数据库多是通过各类科研项目获得数据建立的,数据库所属单位比较分散,多由研究室自行管理。在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数据库多集中在中央大企业,但材料和生物领域的数据库主要集中在中科院。

表1 各科学数据领域数据库建设规模分布表

表2 各领域数据库有效服务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