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简介

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王建中

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军事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一本被古今中外都奉为经典的兵书——《孙子兵法》。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部兵学经典,一起来探究其思想之精髓,了解其对现代战争及社会生活的普遍指导意义。

一、孙武生平简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孙子是后世对他的尊称。孙子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陈国的公子完,祖父因战功赐姓为孙。出生在军事世家,从小便研习兵法,颇有心得。青年时代,因齐国内乱,离开齐国,来到了吴国(今苏州附近地区)。据《吴县志》记载,孙子当时就隐居在苏州郊外的穹窿山上,潜心钻研兵法。后来,经好友伍子胥推荐,孙子把自己撰写兵法呈献给吴王阖闾,并被任命为为将,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三国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赞叹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明代的茅元仪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也就是说,孙子对他以前的战争经验,都无一遗漏的吸收、总结到他的兵书里来;而在孙子之后研究战争的人,没有超越他的,都是在吸收孙子的精髓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无论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还是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孙子兵法》都推崇备至。毛泽虽未上过军校,却用兵如神,这与他熟读兵书,仔细钻研《孙子兵法》不无关系。

在国外,《孙子兵法》也久负盛名。日本人称其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在他们眼中,孙子是?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18世纪后《孙子兵法》传入欧洲,流传甚广。1772年出版了《孙子兵法》的法译本。据说拿破仑对此书推崇备至,常在作战间隙中研读。有人评价,拿破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孙子兵法》的精髓。1905年,英国人翻译了《孙子兵法》,名为《孙子十三篇》。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

考的宝贵资料。?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收到毛主席接见时曾建议将孙子兵法作为世界所有高等军事学府的教材。美国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虽在二战之后,但在20世纪80年代已相当的普遍与深入。事实上,《孙子兵法》如今已成为许多世界著名军事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就在此列。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从前线发回这样一条消息: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这是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性的录音带。

《孙子兵法》不但在军事上备受推崇,还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学家、哲学家、医学家、商人和管理学家都从《孙子兵法》中得到不同的启示与收获。《孙子兵法》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宝库。

三、《孙子兵法》及其主要思想介绍

《孙子兵法》现存13篇,约6000余字。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重战思想。顾名思义,就是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就意味着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对抗。在孙子眼中这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

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一生研究战争,却不是好战主义者。他对战争的态度是慎之又慎。《孙子兵法〃火攻篇》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此,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贤良的将帅一定要慎重和警惕。由此出发,孙子又提出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观点。任何时候,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不是对国家有利的,没有取胜的把握,未处在危急关头,不能轻易发动战争。

备战思想。其意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孙子,提出了必须重视战备的思想,告诫人们要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是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使自己具备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2、不战而屈人之兵

(1)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一种?全胜?的战略思想。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百战百胜?是历来兵家孜孜以求又难以实现的最高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孙子有不同的看法。《谋攻篇》中孙子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需久战,必须用完善的计谋争胜于天下。

不经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军事上所希望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使?用兵之利?发挥到最大。

(2)如何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呢?

◆孙子认为在实战中必须要重视谋略。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最下策是攻城。概括起来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达到最终的政治目的。从其具体的运用手段来讲,主要有?伐谋?和?伐交?两种。

《谋攻篇》即用谋略进攻。

《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讲的就是谋略,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诡道十二法?、主张先计而后战。他的一系列谋略思想被历代兵家继承和发展,写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便是《三十六计》。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西方震慑理论的思想源泉。孙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实践了震慑战略理论的人。

?震慑?理论的主创人哈伦?厄尔曼博士曾经毫不讳言地表示,他的理论正是从《孙子兵法》中获取的灵感,他说:?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震慑?理论不再强调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战争潜力,而是把打击的重点集中在摧毁和挫败敌人的战斗意志上,强调通过心理震慑迫使敌人屈服。这一点,与孙子?夺气、夺心?的思想惊人地一致!《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即对于敌方军队,可以挫伤其锐气,使其丧失士气;

对于敌方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使其丧失斗志。

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思想指的是在作战过程中隐蔽自己的作战意图,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语出《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强调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进行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出奇制胜是军事谋略中的一条普遍使用的原则,战例举不胜举。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写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简明扼要的语言,指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对此曾有过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他说:?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毫无疑问,任何作战都应该首先做到知已知彼;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无不是以知已知彼为前提的。?知彼知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重视信息和情报工作。通过有效的情报工作,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掌握对方的兵力部署情况。

5、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兵法〃形篇》指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胜仗的军队总是首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交战,希望在战争中取得侥幸的胜利。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了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通过对其原文的解读及主要军事观点分析,亲身感受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及世界军事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跨越时空的魅力。

我们常说,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如何在生活、学习中运用《孙子兵法》?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讨论!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

孙子兵法的结构艺术

孙子兵法的结构艺术 【摘要】《孙子兵法》高超的结构艺术与其思想内容相得益彰,均取得许多令人称道的成就。孙子开创了科学论文的全新样式,其结构体系和表达方式再也不是《论语》式的语录记载和主客问答式的对话,而是具有了统筹兼顾的科学安排和整体规划。其思想理论遵循传统文化的思维规律,在结构系统上按道法术的不同层面进行安排。为了理顺各篇的基本理则,又根据以意为主、以理定形的原则进行部署,创造了六种基本的结构样式。这些结构形式简洁明快、丰富多彩,形成了均衡对称的整体格局,科学完美的反映了孙子的思维形式和理论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在艺术布局上,孙子通过明确中心突出重点的点题方式、过渡照应和名言警句的结构占位作到了结构严谨、要言不烦。在科学定义、材料展示、节奏韵律和文字体量的把握上也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从而使其思想理论得到高度有序化的表达,成为东方兵学当之无愧的鼻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而其高超的结构艺术运筹其中,实为扛鼎之作,名不虚传。 《孙子兵法》由十三篇论文组成,世称十三篇。这十三篇文章奇正相生、浑然一体,共同构建成其兵学理论的宏伟殿堂。千百年来,人们不仅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极为感佩,也对其高超的结构艺术赞不绝口。宋李涂说:“《老子》、《孙武子》,一句一理,如串八宝,珍瑰间错不断,文字极难学,唯苏老数篇近之。”[1]明钱福说:“孙子之文,有精华、有关节、有眼目、有位置、有余波照应,起伏分段,难以具述。”[2]能够看懂汉文的日本学者也都争相指出其文法的高妙之处。山鹿素行曾经分析十三篇之间的关系,认为:“《孙子兵法》通篇自有率然之势,文章之奇不求,自有无穷之妙。”[3]尾川敬二也认为“孙子文章苍古雄劲,与内容之美满相映,大有优于六经之感,”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在“东方文学上,实给予巨大影响。”[4]西方学者也都交口称赞其结构艺术,并特别指出其简洁明确的特点。曾为《孙子兵法》英文译本作序的美国学者T.R.菲利普斯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古的兵典,言简意赅,以叙述基本原则为主,其中许多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即现代战争条件下仍能适用,对指导战争的实施很有价值。”[5]而且,吴子和孙子两个人的理论“都可以汇集在一本小册子里”,“不像克劳塞维茨那样写成了九大巨册”。[6]可见,其高超的结构艺术早就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影响深远。 一、统筹兼顾的整体构思 结构艺术,就是谋篇布局的艺术,就是如何使相关知识高度有序化的艺术技巧。所以,一部科学的理论著作有没有前后一致、统筹兼顾的整体构思很重要,这就像一座大厦的设计规划要有一套施工图纸一样,可以使整个著作做到条分缕析、序列清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其整体构思的理则规划和可能达到的高度,往往就决定了其理论著作的价值。我国散文虽然发展很早,但论说性文章的体裁结构问题在孙子之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风行一时的仍然是如《论语》式的语录记载和后来《庄子》、《孟子》式的主客问答,即使像《老子》那样相对完整的哲学著作,也充满神秘的韵语,远非一般人所能读懂。《论语》虽然散金碎玉随处可见,但从体裁看实际还处于散文发展的早期。《庄子》、《孟子》的主客问答和《老子》的神秘化韵语也都不适合面向实际的应用理论体系。从结构上看,当时还基本没有形成规范性的论文体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孙子兵法》在体裁结构上进行的理论创新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孙子十三篇均为有主名的学术论文,篇目内容是从决策到用间,反映了军事活动的全过程。这些文章分工明确,中心突出,每篇都集中讲一个主题。其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配合,共同组成了一个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如《计篇》集中讲战略决策,《作战篇》集中讲战争投入和战争消耗,《谋攻篇》集中讲战争谋划,《形篇》集中讲战略部署,其他各篇也都有自己明确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兵势篇第五-孙子兵法全文带翻译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译文 孙子说:管理兵员多的部队和管理兵员少的部队道理一样,抓住编制员额不同这一特点即可;指挥大部队作战与指挥小分队作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掌握部队的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指挥号令就行了。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 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变化如同天地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像四季的更迭。乐声不过五个音阶,但其演奏的乐章却变化无穷,喜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可五味的变化,更令人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与正互相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又有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鸷鸟疾飞,搏击食物,这就是短促急迫的节。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旗帜交错,人马纷坛,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队行阵不乱;浑浑沌沌,迷迷蒙蒙,行阵周密就不会打败。在作战中,混乱产生于整治,怯懦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刚强。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势态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容易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敌人就会上当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应用的研究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应用的研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虽然说身边实战很少,其实生活是一场暗战,处处充满着战争,既然我们选择了《孙子兵法》,我们就要好好理解它给我们带来的生存在这个现实世界的种种道理。孙子,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伟人,大家应该知道,他为人类留下的不朽之作,虽然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在这个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的矛盾出现了新的力量组合的时代,作为军事文化著作,《孙子兵法》不仅仅影响了古代历史,在现代,也对政治、经济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虽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看不见的战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说,在现代军事领域,战略运筹、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以及特殊战法都可灵活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也很大方面体现了“仁”“礼”,这与当代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战术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如果说我军是利用《论持久战》打赢了抗日战争,那么可以说孙子兵法的指导作用贯穿了自春秋战国纷杂、激烈的斗争以来,中华大地千年的军事斗争全过程。虽然,孙

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但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无论是在中原大地,还是在异域外国,孙子兵法都已经成为了战略决策者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决策依据。孙子兵法在非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开拓和发展。也正是由于孙子兵法这样不受历史局限性的战略指导意义,研究和应用孙子兵法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环顾当今中国的现状和周边战略环境,并不排除在未来发生局部或者更大范围战争的可能 在战争的旋涡中,大国胜败无常,小国安危不定,局势错综复杂。孙子从当时朝盟夕散、不宣而战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战争只能暂时平息而不会从此废止。因此,他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和准备战争 孙子兵法在现代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桌子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一本是《孙子兵法》。据媒体报道,在这次战争中,有90页之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运往沙特阿拉伯沙漠,供参战人员阅读。美国记者从战云密布的海湾战场发回的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当初的冷兵器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孙子兵法》从未过时。世界许多著名的军事分析家认为,中国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去世将近2500年之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战场。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国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 孙武 (一)《孙子兵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孙子兵法》是春秋及其以前长期战争孕育的结果。 春秋时期,是战乱频繁的时代。据《春秋》记载,在242年中,就发生过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加上多次的奴隶起义以及与战争紧密相关的聘问、朝贡、盟会等政治活动,构成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战争画卷。 "汤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纵观春秋时期的全部历史,大量的、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诸侯兼并与大国争霸的战争。公元前770前,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一些大的诸侯国先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了自己的国力,对东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地盘,又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在这时期,中原地区齐、宋、晋、秦、楚等强大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后期,正当北方各国之间的战乱日渐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两国随着各自实力的增长,称霸中原的野心也随之强烈。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称霸战争,迫切需要人们对战争的规律加以总结,战争实践,也为新的军事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前提,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兵家名将,他们留心于战阵之事,潜心于兵法韬略,积极从事军事理论的研究。《孙子兵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部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 (二)《孙子兵法》作者介绍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其祖父田书,因在齐景公时"伐莒有功",景公大悦,不仅把乐安作为食邑封赐田书,而且将"赐姓孙氏"作为一种最高的礼遇以彰其功。 家族的世代为官,使孙武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接受了家族尚武传统的熏陶。青年时代的孙武,不仅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胸怀大志,腹藏良谋。然而,正当孙武踌躇满志,欲遂平生之愿望时,国内发生的"四姓之乱"使他决定出奔吴国。 到了吴国之后,孙武一度过着隐居的生活。一边潜心研究兵法,一边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以等待时机。隐居期间,他结识了伍子胥,并与之成为莫逆之交。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同楚决战,但苦于军中乏将,迟迟不敢起兵。在这种情况下,伍子胥一连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称之为"折冲销敌"之将。于是,吴王召见了孙武,并对孙武所带来的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书中新颖独到的见解,蕴含深邃的内涵,使阖闾茅塞顿开,遂决定以之为将。从此,孙武结束了其隐居生活,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上) 【始计第一】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孙子兵法的全局内容

孙子兵法的全局内容 《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此三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此五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此六是特殊战法。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 以“道”为核心主线, 以权谋为经线, 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编织而成。 十三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内容博大精深;构成有机整体。 “全胜”的战略思想体系 《计篇》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在全书十三篇中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孙子在本

孙子兵法_翻译、解释(完整版)

孫子兵法—翻譯 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細心研究和慎重考慮的。 二、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 五曰法。 譯:所以要從五方面來比較、核算,探求其事實。第一是主義,第二是時間,第三是空間,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紀律。 三、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譯:道的含義,就是使全國人民,意志統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協力,同生死,共患難而不怕犧牲。 四、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譯:為將者,必須具有才智、威信、仁愛、英勇、嚴肅等精神與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 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譯:自問:誰的主帥,能使全體軍民意志統一與精神集中?誰的將領具有才能? 誰得天時地利?誰的法令能貫徹執行?誰的軍隊強大?誰的士兵有訓練? 誰得賞罰,公正嚴明?根據這些事實判斷,便能預先知道誰勝誰敗。 六、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分析情況,計算利害,然後部署打擊敵人之形勢;並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與權宜之處置,掌握變化,進行機動。 七、兵者,詭道也。 譯:兵法,是詭詐多端,千變萬化的行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譯:有能力,故意顯示沒有能力,要用兵,故意顯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譯:欲攻近處,故示欲攻遠處;欲攻遠處,故示欲攻近處。 十、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這就是軍事家戰勝的道理,但戰爭乃千變萬化,必須靈活運用,決不可能事先傳之其秘訣的。 十一、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譯:戰爭未發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詳的國防計劃,得到勝利的,是因為計劃精詳。 十二、其用戰也貴勝。 譯:大軍出爭作戰,以爭取勝利為第一要務。 十三、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後矣! 譯:如果軍隊疲憊,挫失銳氣,經濟枯竭,則鄰近敵國,便會乘機入侵;雖有智謀的主帥,也將無法結束戰爭,確保勝利了。

孙子兵法-翻译解释

孙子兵法—翻译 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细心研究和慎重考虑的。 二、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 五曰法。 译:所以要从五方面来比较、核算,探求其事实。第一是主义,第二是时间,第三是空间,第四是精神,第五是纪律。 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译:道的含义,就是使全国人民,意志统一,精神集中,人民和政府,才能同心协力,同生死,共患难而不怕牺牲。 四、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译:为将者,必须具有才智、威信、仁爱、英勇、严肃等精神与性格。 五、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 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自问:谁的主帅,能使全体军民意志统一与精神集中?谁的将领具有才能? 谁得天时地利?谁的法令能贯彻执行?谁的军队强大?谁的士兵有训练? 谁得赏罚,公正严明?根据这些事实判断,便能预先知道谁胜谁败。 六、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分析情况,计算利害,然后部署打击敌人之形势;并利用其他有利的手段与权宜之处置,掌握变化,进行机动。 七、兵者,诡道也。 译:兵法,是诡诈多端,千变万化的行为。 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译:有能力,故意显示没有能力,要用兵,故意显示不用兵。 九、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译:欲攻近处,故示欲攻远处;欲攻远处,故示欲攻近处。 十、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这就是军事家战胜的道理,但战争乃千变万化,必须灵活运用,决不可能事先传之其秘诀的。 十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译:战争未发生以前,要有精密周详的国防计划,得到胜利的,是因为计划精详。 十二、其用战也贵胜。 译:大军出争作战,以争取胜利为第一要务。 十三、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后矣! 译:如果军队疲惫,挫失锐气,经济枯竭,则邻近敌国,便会乘机入侵;虽有智谋的主帅,也将无法结束战争,确保胜利了。 十四、故兵闻拙速,未赌巧之久也。

孙子兵法简介,名人故事

孙子兵法简介,名人故事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着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它在我国 2500年历史,《史 孙子兵法前三篇说的是战略运筹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

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孙子兵法以下两篇是军事地理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 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孙子兵法以下二篇是特殊战法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作者: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

孙子兵法原文1-6篇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筭胜者,得筭多也;未战而庙筭不胜者,得筭少也。多筭胜少筭,而况于无筭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五个方面、七种情况的分析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淡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子兵法》全文译文 ——黄觉收集于2011-12-20 一、始计篇 2 二、作战篇 5 三、谋攻篇8 四、军形篇11 五、兵势篇14 六、虚实篇17 七、军争篇21 八、九变篇25 九、行军篇27 十、地形篇32 十一、九地篇36 十二、火攻篇44 十三、用间篇47 一、始计篇 【原文】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简介 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王建中 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军事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一本被古今中外都奉为经典的兵书——《孙子兵法》。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部兵学经典,一起来探究其思想之精髓,了解其对现代战争及社会生活的普遍指导意义。 一、孙武生平简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孙子是后世对他的尊称。孙子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陈国的公子完,祖父因战功赐姓为孙。出生在军事世家,从小便研习兵法,颇有心得。青年时代,因齐国内乱,离开齐国,来到了吴国(今苏州附近地区)。据《吴县志》记载,孙子当时就隐居在苏州郊外的穹窿山上,潜心钻研兵法。后来,经好友伍子胥推荐,孙子把自己撰写兵法呈献给吴王阖闾,并被任命为为将,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三国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赞叹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明代的茅元仪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也就是说,孙子对他以前的战争经验,都无一遗漏的吸收、总结到他的兵书里来;而在孙子之后研究战争的人,没有超越他的,都是在吸收孙子的精髓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无论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还是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孙子兵法》都推崇备至。毛泽虽未上过军校,却用兵如神,这与他熟读兵书,仔细钻研《孙子兵法》不无关系。 在国外,《孙子兵法》也久负盛名。日本人称其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在他们眼中,孙子是?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18世纪后《孙子兵法》传入欧洲,流传甚广。1772年出版了《孙子兵法》的法译本。据说拿破仑对此书推崇备至,常在作战间隙中研读。有人评价,拿破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孙子兵法》的精髓。1905年,英国人翻译了《孙子兵法》,名为《孙子十三篇》。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译文 一、计篇 【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不能胜利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

《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分析与研究

《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分析与研究《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分析与研究 考号: 姓名: [孙武《孙子兵法》战略经营管理政治 一、孙子及《孙子兵法》简介 (1)、孙子其人 孙武,又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字长卿,司马迁《史记》有其传略。他是春秋末期齐国长乐(今山东惠民)人,大约与孔子同时期而略晚,主要活动在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前期。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孙武从小生活在一个欣欣向荣且具有军事传统的贵族世家中。成年后,齐国发生内乱,他背井离乡来到吴国。在伍子胥的推荐下,吴王阖闾召见了孙武,对其所著《孙子兵法》连连称妙。孙武惊世骇俗的议论,新颖独到的见解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阖闾的共鸣,并予以重任,其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阖闾治理国家,又为吴王制定进攻楚国的作战计划,攻破楚国之后,吴王又北伐齐晋,孙武在其中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后来,孙武隐居,不知去向。 (2)、《孙子兵法》概要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它是对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原书十三篇,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第一篇《计篇》,主要论述战争中谋划和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五事”、“七计”、“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重要军事原则;第二篇《作战篇》,主要讨论军需物资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因粮于敌”的思想原则;第三篇《谋攻篇》,主要论述“伐谋”的战略思想,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作战规律;第四

篇《形篇》,主要论述军事实力的重要性;第五篇《势篇》,主要论述军事态势和作战 的指挥问题;第六篇《虚实篇》,主要提出“示形”的思想,要求作战过程中要“避实击虚”;第七篇《军争篇》,主要论述把握战争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的军事思想;第八篇《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第九篇《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作战,要准确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篇《地形篇》,主要论述作战要有效利用有利地形的原则;第十一篇《九地篇》,主要论述在九中不同的作战地形情况下用兵的原则,提出了突袭作战的军事思想;第十二篇《火攻篇》,主要论述实施火攻的条件和方法,提出了“五火之变”的应对原则;第十三篇《用间篇》,主要论述了使用间谍的战略意义,及各种间谍的使用方法。 二、《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 《孙子兵法》虽然只有六千字左右,但却是一部论述军事斗争领域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的兵学杰作。它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及详备富瞻的内容,书中充满对智慧的弘扬,饱含着对昏聩的鞭挞,显示出对穷兵黩武的警告贯穿着对军事哲理的探索对用兵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是一部从战略的高度论述军事问题的不朽之作。《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孙子兵法》在国内的历史地位 《孙子兵法》早在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汉代则为兵官的教科书,隋唐称为兵经。明朝茅元仪在《武备志。兵诀评》中说:“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此种评价虽为溢美之词,但确实道出了《孙子兵法》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军事学术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孙子兵法(全文精简)

孙子兵法(孙武) 1始计 兵,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道,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阴阳、寒暑、时制;地,远近、广狭、险易、死生;将,智、信、仁、勇、严;法,曲制、官道、主用。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天地孰得?将孰有能?法令孰行?赏罚孰明?兵众孰强?士卒孰练?吾以此知胜负。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已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因利制权。 修道保法,能为胜败之政。兵法:度,量,数,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可必战;战道不胜,主曰必战,可无战。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国之宝。未战而庙算胜,得算多;未战而庙算不胜,得算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吾以此观之,胜负现。 兵,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 视卒如婴儿,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知吾之可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之不可击,胜之半;知敌之可击,知吾之可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战,胜之半。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2用兵作战 用兵之事,在于顺详敌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 作战速胜,久暴师则钝兵挫锐,攻城力屈,国用不足。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兵闻拙速,未睹巧久;兵久国利,未之有。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尽知用兵之利。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昔之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军食可足。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食敌一石,当吾二十石。杀敌,怒;取敌之利,货。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益强。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兵合不齐,卒离不集。敢问:“敌众将整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 3布防谋攻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上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械,三月而后成;堆土越墙,又三月而后。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此攻之灾。 毁人之国而非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必以全争于天下,兵不顿而利可全。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走之,不若则能避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将,国之辅。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主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是谓乱军去胜。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用兵之灾。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 知胜有五:知可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