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治疗方法
阐述胃肠功能紊乱的相关因素,综合评述通过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刺、穴位按摩、耳穴疗法、艾灸6项促进胃肠蠕动的中医技术。
标签:胃肠功能;腹部手术;中医方法
腹部术后患者常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困难等一系列胃肠动力紊乱的症状。胃肠动力紊乱将影响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削弱其肠道屏障能力,严重者会导致肠粘连、肠梗阻、吻合口瘘、腹壁切口裂开等并发症[1]。怎样安全有效地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促使肛门及早排气,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饮食,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功能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技术具有器械简单、操作方便、经济灵验的特点,一些学者已尝试用于解决此类问题,现综合报道如下。
1中药内服法
药物治疗是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综观近年文献,关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用药护理多见于中医中药运用的报道。朱天垣等[2]对38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予术后12 h口服大承气汤(柴胡12 g,木香12 g,厚朴15 g,莱菔子15 g,枳壳10 g,青皮6 g,陈皮12 g,番泻叶10 g,甘草6 g,大黄焦三仙各10 g),100 mL/次,2次/d,连服2 d,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平均通气、通便时间较对照组提前近1倍,且术后24 h内明显促进患者肛门排气,48 h内显著促进患者排便。大承气汤是中医学泻下法的代表方,具有行气导滞、攻里泻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四磨汤源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是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4味药组成,沉香降气平喘,槟榔行气破滞,乌药调肝顺气,人参补气扶正。陈其城等[3]认为四磨汤有调理肠胃机能,排除肠胃积滞,促进胃肠生理功能恢复,促进肠蠕动的作用,早期应用四磨汤可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康复。
2中药外用
2.1中药外敷神阙穴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筋膜等均有密切联系,有调节脏腑气血生理功能的作用。沈展涛等[4]予41例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吴茱萸加粗盐热敷腹部,取吴茱萸250 g和粗盐250 g混合加热,以吴茱萸呈咖啡色,外壳略张开,并散发出芳香药气为度。当药物温度降至60℃~70℃时,以神阙为中心区域,进行热敷治疗30 min,2次/d,共7 d,对照组仅以粗盐热敷,研究结果显示,吴茱萸热敷腹部可促进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加快排便,同时促进术后胃动素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吴茱萸辛散,性热燥烈,长于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吴茱萸热敷,是将药物加热后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通腑等作用。有利于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及胃肠道积气排出。
2.2中药灌肠刘满君等[5]予2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阑尾切除术患者通腑汤灌肠,结果其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通腑汤组成:生大黄12 g(后下)、枳实15 g、厚朴20 g、芒硝20 g(冲)、焦槟榔30 g、木香9 g、当归30 g、桃仁15 g、红花15 g等水煎取汁200 mL,术后6 h灌肠,1次/24 h。方中大黄泻下攻积,芒硝味咸,能软坚润燥以通便,二者合用起到泻热通便,消除积滞的作用;枳实、厚朴宽中下气行滞;木香、焦槟榔理气调中;当归、桃仁、红花养血活血,同时当归、桃仁又具有通便作用,故全方共奏理气养血、通里攻下之功效。通腑汤灌肠,简便易行,不受禁食和体位限制,值得进一步推广。
2.3中药足疗杨治等[6]予400例一般开腹手术、70例广泛性开腹手术和25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中药足浴配合足底按摩,结果可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轻腹胀及伤口疼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足浴液由伸筋草30 g、怀牛膝30 g、红花15 g、乳香15 g、没药15 g、防风20 g、独活20 g、川芎15 g、当归15 g用水煎30min后即可使用。术后第1 d早晨、傍晚各行足浴1次。患者取半坐卧位,双脚浸泡在熬好的中药中,温度为40℃左右,并辅以足底按摩护理。中医学认为,足部与周身阴阳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按摩足部,使循行于足部的经络得以疏通,气血得以流畅,从而促进人体生理功能的恢复。伸筋草、怀牛藤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的作用,红花、乳香、没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防风、独活祛风除痹、胜湿散结、通利关节,川芎、当归活血化瘀、止痛,此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3针刺法
针刺法是采用金属制成的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达到相应目的的技术,主要有毫针刺法、电针法、穴位注射等。凌飞[7]予50例康复外科腹部术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毫针针灸双侧支沟、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以及上巨虚,出现酸、麻和胀感为得气,2次/d,30 min/次,其术后出现肠鸣音的时间、肠鸣恢复正常的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患者。倪永妍[8]对50例妇科腹部术后患者术后12 h予维生素B1 100 mg和甲氧氯普安10 mg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既能激发经络之气,顺气化瘀,又可发挥其药理疗效,促进术后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而早日排气,从而起到针药合一的疗效。由于腹部术后患者常用腹带包裹腹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四肢取穴较腹部取穴更为方便,操作也更为安全。此外,电针、穴位注射刺激性较大,婴幼儿、年老体弱者慎用。
4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就是通过按摩刺激相应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健脾强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杨秋平等[9]对60例腹部术后患者术后6 h交替按摩足三里、合谷穴,10~15 min/次,1次/3~4 h,结果有效促进患者肠蠕动和胃肠功能的恢复。成海燕等[10]认为腹部术后按摩迎香穴和合谷穴,每个穴位按摩10~15 min,2次/d,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刘莹[11]予106例腹部术后患者交替按摩足三里、内关穴,每个穴位2~3 min,1
次/4~6 h,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提高护理质量,加快患者康复。穴位按摩无创无痛,无任何不良反应,简单易操作,适合各年龄段的患者。5耳穴疗法
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均有相应的耳穴,因此采用耳穴治疗能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脉,平衡阴阳的作用。张兆莉[12]予80例腹部术后患者耳穴埋豆治疗,取穴小肠、交感、胃、神门、大肠、皮质下等穴,指导患者自行按压局部穴位,每穴30 s/次,3~5 次/d,按到患者自觉耳朵感到酸、麻、微痛及热感为宜,一般留籽3~5 d,可促进患者的肠蠕动。陈秋婉[13]予40例腹部术后患者磁珠耳穴贴压治疗,主穴选胃、小肠、大肠,配穴选三焦、脾、内分泌、肾;每次选主穴3个、配穴2个。于手术结束后4h开始应用。5~10 min/次,1次/2 h(睡眠除外),诸穴配合,辅以磁珠的磁场透射作用.既刺激耳穴又发挥了磁疗的作用。能更好地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耳穴治疗不受禁食和体位限制,痛苦小,副作用少,患者接受程度高。
6艾灸
艾灸就是借助灸火的热力,艾叶的行气活血,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虚证患者,艾灸过程中应注意皮肤的变化及患者的感觉,防止烫伤。对于昏迷、局部感觉消失的患者禁用。俞慧仙等[14]予34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术后第1 d艾灸双侧足三里,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足三里,距离皮肤2~5 cm熏灸,以感到温热无灼痛为度,随时弹去艾灰,直至皮肤红晕,每次10~15 min,1次/d,5 d为1疗程。可使胃经经气疏通,消积导滞,散结化瘀,从而促进肠蠕动及肛门排气。有研究[15]使用双孔艾灸盒温灸神阙、中脘、气海、天枢等穴,15 min/次,2次/d,对术后胃肠功能疗效明显。
7结论
中医技术在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有操作简单,经济灵验,副作用少的优点,然而在临床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卫生部对中医护理的日趋重视,护理人员应重视中医知识的学习,加强医护的沟通,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上述方法在促进胃肠蠕动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纳入的样本量偏小,胃肠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多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护士的主观评价,如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情况,缺少客观的实验室指标。研究中也较少考虑影响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范围等。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建立量化的评定标准,使研究更趋于客观化,为中医护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辉.我国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回顾与展望[J].护理学报,,2008,15(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