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政策变迁概要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重点解析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陈振明公共政策学: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其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政策系统★★★★(1)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①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
②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政策所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
③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涵盖了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
(2)政策系统的划分:①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②咨询子系统:由思想库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或其他咨询服务。
③决断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④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将政策方案转换成政策效果。
⑤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相对独立于其他子系统之外。
(3)我国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优化①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决策科学化是现代公共决策的主导,指决策者及其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公共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基础程序进行决策。
中国的公共政策模式
(3)总政策(元政策)需要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性作用。改革开放政策之所以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中国民众真正体会了政策带 来的好处,对这一政策有高度的认同。 (4)总政策(元政策)不能随意更替,需要在较长时 期内保持稳定,避免因总政策改变带来的方向、路线 等的混乱。邓小平之所以强调改革开放还要讲几十年 ,就是要保持总政策的稳定性。
三
具体政策体现的回应与进取
(一)经济政策的变化 (二)社会政策的变化 (三)文化政策的变化 (四)三农政策的变化
(五)具体政策变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步是被问题推着走,各种决策带有明显的“被动回应”特征。
第二步是对改革开放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进行选择,按照轻重缓急出 台相应政策,显示的是“主动回应”特征。
政策制定 (1)政策议程 ( 2 )政策问题调 研 ( 3 )形成初步政 策方案
( 4 )政策方案讨 论
( 5 )政策进展报 告
表3-2
中央政府“引进型”政策模式政策过程表(二)
阶段
步骤
内容
政 策 制 ( 5 )政策进展 定 报告 ( 6 )政策方案 增补、上报
2007年12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医疗 体制改革方案进展情况 2008 年 2 月,中国科学院提出第 10 套医改方案; 根据各方意见对新医改方案进行修订、补充后, 上报国务院 ( 7 )正式通过 国务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会议研究新 政策方案 医改方案,并通过方案 ( 8 )下发政策 2009 年 3 月 1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 文件 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二
中国基本政策的“渐进式”发展
(一)1977-1984年,确定改革开放的政策思路 (二)1985-1992年,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 标 (三)1993-1997年,明确科教兴国和依法治国政策目 标 (四)1998-2002年,应对全球化的政策选择 (五)2003-2007年,确定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取向 (六)2008-2010年,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 (七)中国基本政策发展的渐进性特征
公共政策1
公共政策S)四、名词解释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产出理念同源、向导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现。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元政策:也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指针。
*4、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5、政策宣示(政策声明):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6、政策诉求:就是作为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公共权力机关以外的社会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政府对某一社会问题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何种行动的主张。
7、边界分析法: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8、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9、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有关的重要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定,评估和选择有关政策方案并最终择定的过程。
10、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11、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12、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其价值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13、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公共政策变迁
“公共政策变迁”资料合集目录一、公共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与范式转换基于—上海科技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二、公共政策变迁的理论命题及其阐释三、社会建构类型转换与公共政策变迁以中国网约车监管政策演变为例四、公共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与范式转换——基于—上海科技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公共政策变迁的间断均衡与范式转换基于—上海科技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浅析雅思学术类阅读与大学英语六级阅读文章异同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的实证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而雅思学术类考试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语言测试。
这两种考试都包含了阅读理解部分,因此,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备考学生和教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的方法,对雅思学术类阅读与大学英语六级阅读文章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探讨两者的异同。
本研究采用自建小型语料库的方法进行研究。
我们从雅思学术类考试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选取了100篇阅读文章,每篇文章的长度约为800-1000字。
然后,我们对这些文章进行了词频、文体、题材、难度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种考试的词汇量有较大差异。
雅思学术类考试的词汇量较大,涉及的专业术语和高级词汇较多,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词汇量相对较小,主要涉及基础词汇和常见短语。
这表明,雅思学术类考试的阅读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生具备更丰富的词汇量和阅读技巧。
在文体方面,两种考试的阅读文章都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
但是,雅思学术类考试的阅读文章中常常出现图表、表格等非文字信息,这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雅思学术类考试的阅读文章往往采用更为复杂的句型和表达方式,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阅读文章则较为简单。
在题材方面,两种考试的阅读文章都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
但是,雅思学术类考试的阅读文章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于西方文化和学术背景的了解,因此涉及的题材更加广泛和深入。
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阅读文章则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
学堂 国家治理 课程2022-《公共政策分析》习题答案
国家治理课程练习题(提醒:选项对应内容可能会有变化,应用前请核对具体选项对应的内容,标黄色部分)一、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目标:1.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对经济社会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作用。
2. 学习公共政策的理论和价值目标。
3. 学习全景式公共政策分析的理念、方法。
4. 应用公共政策的理念和方法深刻理解和帮助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方面的各种问题。
基本书目:1.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2.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3.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Public Policy Making by Anderson, James E. )。
4.蓝志勇,范柏乃: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 [M]. 科学出版社。
第一周课程内容和方法介绍1.按照政策范畴,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BCD)A、宏观政策B、元政策C、基本政策D、具体政策【按政策范畴分分为,元政策(era)、基本政策(area)、具体政策(specifity)。
例如元政策就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政策有农村包围城市,精准扶贫就是具体政策。
】2.“全景式公共政策”模型包括以下哪些元素(ABCDEFG)A、时间B、空间C、范畴D、目标E、内容F、外部环境G、内生动力View)强调全面地看问题,这些综合的视角就包括时间、空间、范畴、目标、内容、外部环境、内生动力。
【“全景视角”(PanoramicView)强调全面地看问题,这些综合的视角就包括时间、空间、范畴、目标、内容、外部环境、内生动力。
】3.“他第一次意识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句话出自(C)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资本论》【这是马克思“亲密的革命战友”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贡献的评价。
】4.马克思的思想是分阶段的。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四个阶段:理想主义阶段;黑格尔主义阶段;费尔巴哈派阶段;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和完善阶段】【马克思的思想至少可以被分为青年马克思、中年马克思、革命后的马克思、老年马克思。
公共政策-5
政策变迁与政策执行
T.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M.麦克劳夫林的政策执行互适模型
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萨巴蒂尔和马兹马尼安个政策执行综合模 型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戈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保罗.A萨巴蒂尔提出的政策支持联盟框架
综上,上述政策模型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 是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性质不同的政 策,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型加以说明;在不同的 政治条件下,采用的模型也不尽相同。
行动理论
–
代表人物 范.霍恩,范.米特,查尔斯.琼斯,史密斯等
组织理论
–
代表人物 艾尔莫尔,佛瑞斯特,蒙太和欧托尔,罗克
博弈理论
–
代表人物 巴尔达赫
行动理论
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 广泛行动。
基本观点:
–
–
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包含着政策执 行者一系列行动。 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应以行动 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
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
受古典行政模式的深刻影响 古典行政模式的特点:
–
– –
官僚层级体系 ---- 集权、层级制 政治与行政分离 ---- 行政二分法 效率至上原则 ---- 科学管理
偏重于政策执行实务 ---- 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鸿沟 个案研究 ----- 多元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 坚持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分析途径 --- 政策偏好
组织理论的贡献
贡献:通过组织分析为政策执行的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思考角度;对于我们深化政策 执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组织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研究政策执行必 须充分了解组织的运作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5。
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战术(微观决策)6。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9。
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制性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论)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11。
2023国开公共政策概论自测
主题: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自测内容概要:1. 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公共政策的定义,探讨公共政策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介绍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
3. 公共政策的评估和改进:分析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对公共政策进行改进和优化。
4. 公共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公共政策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包括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自测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共政策概论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公共政策概论的知识,我们特别设计了这份2023年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自测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点:1. 请简要解释公共政策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2. 你认为公共政策具有哪些特点?请至少列举三条。
二、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1. 请简要介绍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
2.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你认为哪个环节最为重要?请说明理由。
三、公共政策的评估和改进:1. 为什么公共政策评估是重要的?请说明理由。
2. 你认为如何对公共政策进行改进和优化?请列举至少两种方法。
四、公共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1. 请举例说明一项你所熟悉的公共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2. 你认为公共政策在实际社会中会面临哪些挑战?请进行分析和讨论。
经过这份自测题的答题,相信大家对于公共政策概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也能够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努力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专家和领袖。
祝各位同学在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五、公共政策的实际案例分析1. 请选取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该案例中政策制定的过程和影响。
2. 你认为该案例中的公共政策是否成功?请阐述你的观点并提出理由。
公共政策学 第9章 政策变迁与终结 (2)[26页]
政策分解也称“政策拆分”, 即将一个政策(项目、机构) 拆分为两个或多个政策(项 目、机构)。
非线性变迁是指涉及多种变化形态的政策变迁。
公共政策学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9.3 政策变迁的理论
循环式变迁理论 倡议联盟框架
锯齿式变迁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间断均衡理论
公共政策学
循环式变迁理论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循环式变迁理论认为, 公共政策在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效率、公共利益与个人 利益等价值诉求之间存在周期性摆动的现象。
西方公共政策学者开始关注政策变迁现象, 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 影 响较大的有间断均衡理论、倡议联盟框架、多源流理论等。
公共政策学
政策变迁的研究路径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政策变迁研究致力于探究政策变迁的发生过程, 识别关键驱动力量, 解释引发政策 变迁的因果关系, 总结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早期的政策变迁研究主要借助政治科学 的研究路径, 后来的研究引入了政策学习、话语联盟等新路径, 进一步深化了对政策变 迁机理的认知。
范式变迁指对原政策的核心要素做出变革, 导致政策内容出现了“质” 的变化。 所谓“范式变迁”, 即在新的思想观念支配下,政策内容出现了根本性变化, 公共政策的 价值定位做出了重大调整, 政策目标出现了重大飞跃。范式变迁是一种非常规的激进变 迁, 它不仅涉及政策目标, 还涉及价值追求的重大调整。
在政策论战中, 具有社会共识的新范式得到各方支持, 经过政策抉择和合法化途 径转化为正式的制度安排, 形成新的政策范式(见表9-1)。根据政策变迁的模式和政策 变迁的速度, 豪利特和拉梅什将政策变迁分为四种类型(见表9-2)。
公共政策学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学
第六专题--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1
第六专题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一经采纳即进入政策执行阶段。
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
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事关公共政策的成败。
因此,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公共政策的执行活动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下面的案例说明了这一问题。
案例9-1 营口市委贯彻执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实行和不断完善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三农”(农民、农村、农业)政策。
辽宁省营口市委按照“宣传—试点—推广”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了该项政策的有效执行。
1980年11月初,中共营口市委召开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系统学习和全面理解中共中央[1980]75号文件,认识到应当把推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全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1年10月开始酝酿、调查,12月上旬县、区召开三级干部会讨论贯彻和落实,各县、区层层训练干部,提高对该政策的认识程度,并在一些社队进行政策试验。
县乡(社)共抓了102个试点队,参加试点工作的县乡干部790多名。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营口市委认真贯彻《纪要》精神。
市委领导带领农工部干部到农村生产队搞调查研究,总结出一套包干到户的典型经验;并发动群众,指导落实联产承包到户责任制。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农村工作的通知》即一号文件,作出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的规定,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长期存在的“三怕”顾虑,即农民怕政策变,冒尖户怕露富,基层干部怕犯新错误。
一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营口全市实行这项制度的农户由1982年的76.8%发展到99%。
1984年12月24日营口市委宣布,全市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第一步改革已基本完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96年10月7日,中共营口市委、营口市政府根据中央有关政策,作出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的决定,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承包经营制度。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讲理解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内涵的演变1、国外学者的观点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价值作出的权威性分配”。
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决定不做的就是公共政策”。
西方国家学者观点小结:(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计划;(2)公共政策是由一系列政府行为组成的活动过程;(3)公共政策有明确的目标取向;(4)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做出的权威性分配。
2、国内学者的观点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和指南”。
孙光认为,“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
中外学者观点分析:西方国家公共政策主体:官方政策主体和非官方政策主体中国的公共政策主体:政党、政府3、公共政策内涵的新发展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参与模式理论和治理理论公共政策内涵新发展的小结:扩大了公共政策的主体;强调政策过程中的官民互动4、公共政策内涵演变的规律公共政策主体出现了广泛性、多样性的发展趋势由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公共政策的主体不同公共政策的过程强调互动,注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依据特定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价值分配过程中所制定的引导、规范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1、国内外学者的观点黄仁宗: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政府通过对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量,在减少主观差距和客观差距之间作出选择,进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陈振明:公共政策的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党或政府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二是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三是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宁骚: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陈庆云: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的增进与分配,也包括精神利益的增进与分配。
公共政策学(陈振明主编)总结提纲版
选择15个 30分名词解释 5个15分简单题 5个40分论述或者案例分析 15分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名词解释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政策”的内涵简答一、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三、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3政策的本质及功能简答(l)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2)公共管理的手段—导向和控制(3)利益关系的调节器5现代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选择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与其同事勒纳合编的名为《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发展》一书出版。
6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时期选择该学科第二代掌门人叶海卡•德洛尔标志:出版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探索》7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简答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4.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第二章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1全面理性模式主要观点:公共政策应该实现价值最大化,即决策最优问题既定、目标及其排列优先顺序清楚、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评价:1、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2、人是感性动物,存在理性缺陷,行为受到个人偏好和性格等非理性因素影响;3、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信息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的有限性);4、决策常面临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5、决策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公共政策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公共政策变迁陈潭(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代的3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制度成长的30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众所周知,这种社会主义变革和转型主要体现为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宏大转轨,展示了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治理逻辑,凸显了体制转轨与政策变迁中的中国模式和独特经验。
一、中国改革30年来公共政策变迁的基本阶段考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制度演变历程,中国改革30年来的公共政策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共政策动员化阶段(1978-1992)。
这一阶段开始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宏观政策,一直到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阶段是一个政策动员、政策试错和政策学习的阶段,是传统的公共政策体制遭遇困境和走向突破的阶段,也是中国公共政策宏观环境下的内在要求与外在刺激形成的模仿和借鉴过程,更是公共政策获取经验和新知的演变历程。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率先突破的,中国公共政策变迁毫无疑问离不开农村政策的突破和创造。
1978年,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创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引发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的体制改革和创新。
1982年元旦,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91年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宁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
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一、概念题1.政策创新(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创新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功能,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是政策主体适应政策环境变化和需要的一种积极的政策变迁。
政策创新意味着一种更有价值的、能更好满足政策环境新变化和新需求的政策要素组合代替了原有的政策安排。
政策创新的过程并不是原有政策消灭的过程,大多数时候是与原有政策同时并存、同时运行,即使是二者之间有冲突或矛盾,它所形成的政策并不是原有政策问题或目标的继承和发展,而是一种全新的开始。
2.政策分解(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研)答:(1)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当原有政策由于内容繁杂、目标众多而影响到政策绩效时,运用分解的方法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比如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是一种“就业保障”和“单位保障”模式,通过单位“办社会”来实现职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
这种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无法适应改革后的新情况。
为此,国家按照保障内容的不同,将原有的政策按类分解,形成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从而能够较好地实现保障人民生活的政策目标。
3.公共政策生命周期(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答:(1)政策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它指的是公共政策经历了从问题的认定到政策的出台,再经过执行、评估、监控、调整诸环节,最后归于终结。
这样的历程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但在政策活动中,它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衔接、不断发展的。
(2)旧的周期的结束通常意味着新的周期的开始。
我们所认为的政策周期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和认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和监控以及公共政策的变动和终结等五大阶段。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
(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答:政策变动是政策发展的必然,是政策适应环境变化、与时俱进的表现。
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23版)
2024年4月《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 公共政策的含义(选择题、简答题)★★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出于公共利益,为实现公共目标所做出的一种选择行为,其表现形式是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考点2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选择题)★史官制度、谏议制度、策士制度、科举制度考点3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选择题)★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考点4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特点(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政策实践相结合(2)学科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学科发展与中国的政策实践相结合考点5 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学中国化(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方法论指导。
①实事求是的方法。
为了在政策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分析的方法。
政策实践中,要注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还要注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价值引领。
公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本保证。
除了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外,公平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考点6 公共政策的功能(选择题)★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考点7 公共政策的本质(简答题、论述题)★★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就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1)公共政策的目标。
从整体上看,公共政策目标是三类目标的集合体,即公共利益目标、阶级目标和政府自利性目标。
(2)社会资源配置。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实现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
(3)社会价值分配。
政策收益在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分配行为称为社会价值的分配。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考点8 公共政策学分析的完全理性模型(分析题)完全理性模型是由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衍生出来的。
政府偏好与公共政策
判断政府偏好的困难性
• 各政治行为体的政策偏好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结 构才能聚合为国家的政策偏好
– 最终形成的国家政策并不是所有这些行为体不同政策 偏好的简单汇总 – 无论是公民个人的偏好、不同团体的政策主张,还是 决策者的价值倾向,都要经过政治系统的内部转化, 才能体现为政策偏好,或者说,利益和偏好只有通过 政治制度才能影响政策输出 – 从根本上讲,政治制度是连接个人偏好和国家政策选 择的机制。制度在这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聚合 (Aggregation)和授权(Delegation) – 有了这样的制度,各种行为体的政策偏好就被转化为 国家的政策偏好
• 在理想状态下,独裁制和由传统维系的社 会,其社会选择方法都不涉及个人意志的 冲突问题
– 一个人代表着全体社会成员意志 – 全社会的习俗来决定 – 从逻辑上来说,从尊重个人选择意志的角度看, 理想状态下的独裁和传统的方法始终是合乎理 性的 – 这种合理性对于涉及许多不同个人意志的集体 选择过程也能同样有效么?答案当然是否定, 因为理论上的这种合乎理性从来没有在经验世 界里出现过
• 每个人都会对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物持有一份 美好感情,这是一种“爱好” • 爱好不是偏好,因为它较少涉及到有关价值的排 序 • 偏好则是一个与排斥相关的概念,在不能兼得的 情况下,不同强度的偏好相互竞争排斥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几个 在任何理性或非理性的指引下都较难转换或舍弃 的“嗜好”,但偏好则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为偏好可以在更多信息或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 响下实现某种转换
• 观察政府偏好的另一个可行方法,是考察决策权 力的分布状况
– 现代国家一般都从制度上对国家权力进行了一定程度 的分割设计,这种权力分享的制度安排实际上还是对 政府的政策选择权力的限制 – 其中,立法和司法制度对政府的决策权形成了很大的 制约 – 我们可以从国家内部的政治运作制度与政策选择之间 的关系,来观察政府偏好 – 米尔纳:国内政治制度决定了决策权力是如何在不同 行为体间分布的,“权力如何分享影响了谁的偏好更 能主导政策制定” – 如果权力集中在行政机构,那么行政机构的政策偏好 将更容易成为国家政策偏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五、政策调整的程序
1、获取反馈信息,即掌握由监控机构在政策 监督和控制中所获得的关于政策系统运行尤 其是政策执行结果方面的信息; 2、依据反馈信息,对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 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以确立需要补充什 么、修正什么或完善哪些方面; 3、进行实际的修正、调整、补充和完善工作, 并将新的方案付之于实践。
3
【案例】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2010年11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国家民委、公 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文件,规范 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赛(以下简称 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 目。新政策将于2014年高校招生时执行。 本次奥赛保送及加分调整,大幅减少了高中毕业生保送大学 资格。全国奥赛一、二、三等奖,最多加20分向高校投档,不 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既无保 送资格,也不加分。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赛决赛一等奖 并被中国科协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才有资 格保送上大学。其余种类的各种竞赛获奖者不再具备保送生资 格。全国奥赛获奖者以及体育特长生最高加分不得超过20分。 今后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 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等3个环节后方能予以认可,加大 资格考生加分信息公示力度和社会监督效度。 思考题:教育部为何要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调整?
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 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 在眉睫时,反对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 必然会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行贿等), 以阻止政策终结。
23
5. 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
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销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 理。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立 法机关在考虑终止某项政策或法律时,往往顾虑重重, 举棋不定。
27
常规政策变化和政策风格 公共政策往往存在着惊人的连续性,大量的公共政策 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以往的政策和实践的延续。 形成政策变化的常规模式(即政策所具有的高度的连 续性)的原因乃是在于同一批政策参与者或团体长期 主宰相关领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关的政策问题总 是被放在相似或相同的脉络和途径中加以处理的,这 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政策风格(policy style)。 影响政策风格的变项主要有两个: (1)政策主体的构成,其中包括行动者及其观念、价值 观、思维方式; (2)国家所具有的自主性,包括行政管理能力等。
(无效)
12
《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 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
【颁布日期】1979年7月16日 【颁布单位】国务院 【具体条款】第六条对伤者按下列规定处理: 因伤致残,经济确有困难的,由铁路部门酌情 给予一次性救济费50至150元; 死亡者,家庭 生活确有困难的,由铁路部门酌情给予80至 150元火葬费或埋葬费;还可酌情给予一次性 救济费100至150元。 (过时)
4
第 1节
公共政策调整
一、 政策调整概念
政策调整,也就是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 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 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的关系 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 成与其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5
二、政策调整的内容
1、随政策过程由指定到监控等环节的推进,人 们可能发现对问题原有的认识并不全面,问题某 些重要方面或边界条件可能被忽视,环境的变化 可能改变问题的性质。 2、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 3、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 新制定。 政策调整还包括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 的调整
28
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范式”及范式转变已成为政策科学的一个新 的极其有用的概念工具。事实上,范式转变概 念作为描述显著的政策变化的一种比喻,准确 地抓住了政策活动者(特别是政策制定者)对 于政策问题性质及其解决办法的信念、价值和 态度的基本的、长期的变化。
29
20
三、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
一、政策终结的障碍
1. 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1)政策受益者 (2)政策制定者 (3)政策执行者
21
2. 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1)机构的惯性 (2)机构的生命力 (3)机构的动态适应性
22
3. 行政机关的联盟 4. 利益集团的阻碍
执行某项政策而获取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 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
6
三、政策调整的原因
客观原因: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 化。 主观原因: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 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决定了人们总是要不 断地重新认识、界定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和 政策方案,以使政策真正达到解决社会问题 的目的。
7
四、政策调整的作用
13
3.政策终结的实际意义 从政策终结的结果上看,政策终结的基本作用表现在以下 四个方面: (1)节省资源 只有及时终结过时或失效的政策,才能减少人力、物力、财 力的无效消耗,从而降低政策成本,节省有限的政策资源。 (2)提高绩效 旧政策的终结实际上就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和新规划的诞生 以及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更新与发展,这无疑有利于更好地解 决政策问题,降低公共政策运行成本,促进公共政策绩效的 提高。 (3)避免僵化 所谓公共政策僵化,就是指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应该终 结的政策或项目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现象。 (4)优化政策 公共政策人员的优化 公共政策组织的优化
10
2.政策终结的概念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 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 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 (1)强制性
一项政策的终结总是会损害一些相关的人、团体和机构的利益,遇到强烈的 反抗,因此,往往靠强制力来进行。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2节 政策终结
一、政策终结的概念和作用
1.政策终结研究的兴起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政策终结的研究在政策科学的 发源地美国都是很少的。 随着美国1994年国会大选使民主党凭借一篇关于精简政 府的竞选纲领获得了两院的控制权以及其后美国再造政 府运动的开展,需要终结的机构和过时的政策法规的增 多,美国的研究者和政府官员都认识到了政策终结在美 国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14
我国的政策终结工作存在的问题,主 要有: 一是政策终结的程序不合法。 二是对终结的重视不够。 三是政策终结的力度不够。
15
二、政策终结的原因与方式
1.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 (1)财政困难 (2)政府的低效率 (3)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 (4)行为理论的变化
(5)学习
16
除了节省政策资源,提高政策绩效等原因外,政策 终结的原因还在于政策系统本身的自我更新的特性: 一是政策系统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必 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新 的政策,而有时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政策终结包括 了这种推陈出新的过程; 二是政策系统也是一个个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修 正自身的过程。无论是可利用的资源、所要解决的 问题,还是政策的环境都处于一种不确定性变动的 可能中。
公 共 政 策 学
第十章
本章要点
政策变迁
政策调整的内容、原因和作用 政策调整的功能活动 政策终结的含义与作用 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与方式 政策终结的障碍 政策终结的策略 政策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 政策发展中的范式变化
2
【案例】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2010年11月,教育部、 国家民委、公安部、国 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 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规范 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 目。根据调整政策,高 中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 获得好成绩不再成为保 送上大学的“敲门砖”, 体育特长生在高考中的 加分则最高不超过20分。
(2)更替性
政策终结意味着新旧政策的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特殊表现。
(3)灵活性
政策终结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必须采取审慎而又灵活的态度,处理 好各种动因和关系。
11
【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颁布日期】1958年1月9日 【颁布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 【具体条款】第十五条公民在常住城市、 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3日以上的,一暂 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3日以后向户口登 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离开前申报注销。
25
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政策终结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 重视说理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2. 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3. 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 4. “力场分析”、传播试探性信息与“闪电”策略 5. 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相互 关系 (1)要处理好政策稳定和政策发展的关系 (2)应同时处理好被终结的旧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 的调整 (3)注意保留原来政策中富有成效的、合理的部分, 以尽可能地保持稳定,实现发展
6. 社会舆论的压力
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所形成的社会 公共舆论,不能不对政策终结产生影响。
24
7. 高昂的成本
政策终结高昂的成本也是影响政策终结实施的一个关键 因素。政策终结的成本有两种:一是终结行为本身要付 出的成本; 二是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