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2020年达到60.6%。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演变1. 20世纪初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主要集中在商业、工业中心城市。

城市人口主要由外来人口、贫民和少数精英组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2. 20世纪中期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中国实行“大跃进”和“三线建设”等计划,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4910万增加到1965年的1.03亿,城市化率达到17.9%。

此时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管理相对落后,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3. 20世纪末的城市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加速趋势。

随着1990年代后期城市化率的上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改善。

二、未来趋势1. 新型城镇化未来城市化进程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成为“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将致力于城(市)镇融合、城市更新、城市服务、城镇交通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并倡导绿色、可持续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2. 城市多样性未来城市化进程将呈现出城市多样性的态势。

城市将呈现出分层、分级、分散的趋势,城市与城镇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清晰。

未来城市的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符合不同群体需求、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服务。

3. 信息化城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城市发展。

数字城市将通过智能化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转,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发展。

4. 跨国城市化未来城市化进程还将面临着国际化、跨国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之间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各国不仅需要加强城市间经济、文化和学术交流,还需要推进全球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

改革开放近30年来。

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

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

同时。

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受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城市化进程。

40年来的城市化浪潮,使得中国城市的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了2020年的850个,城市人口从17.9%增长到了60%以上。

这样的城市化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堪称惊人。

而在未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如何发展呢?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

但是,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相对较低。

到了19世纪,由于开埠、驱除鸦片战争和大洋运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

然而,这种进程被20世纪的两次战争硬生生打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97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只有1.72亿人,城市化率为17.9%。

而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反超了当时的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大城市,也经历了从工业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型。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城市化贡献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与氛围。

二、中国城市化达到马尔可夫转移城市化是5,000多年的文明演进中如火如荼的一环。

这一进程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人口的聚集、种业、学问的繁荣。

相应的城市化定位是极其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显著变化。

第一变化是,城市化破除了地区与群体之间的属性障碍和耐力障碍。

城市化现象可观之为马尔可夫转移。

即一个人的转移前状态只与他所在状态有关系,而与他之前处于什么状态无关系。

在这种转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区域人口结构、职业类型和文化等元素的转化。

接着,第二变化是,城市化加快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经济学家可以很好地理解节奏较慢的农业、手工业为什么总会被现代工业化取代。

城市化扩大人口基数,提高人口集聚效应,催生了乡村日趋依赖城市的现代农业与工业。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动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一现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经济影响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首先,城市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城市的规模扩大和人口增加,使得市场规模扩大,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刺激了工业投资和就业增长。

其次,城市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农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就业机会,还能接触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新技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城市化也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然而,中国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

城市人口增加带来了更多的能源和水资源需求,导致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

其次,城市化还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不断增加,而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仍然面临着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

这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二、社会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社会空间的差异和社会流动性。

人们在城市中相对自由地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岗位,促进了社会流动和职业发展。

但与此同时,城市中的社会差异也更加明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加大。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城市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与传统的集体主义与家庭观念产生了冲突。

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挑战。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城市化改善了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城市化还为文化艺术、娱乐、旅游等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社会文明和文化交流。

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研究
中 国城 - ir f 化 进 程 特 点 x , j - I - 究
李 娉 《 华 北 电 力大 学 北 京 1 0 2 2 0 6) 中 图分 类 号 : C9 3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_ 螋 9: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一一 一  ̄ 一 一 一 ~ 一 : 一 1 — 6 7 — 3 一 - 一 5 — 8 1 ( — 2 0 — 1 — 3 一 ) 0 — 1 一 - 一 0 — 2 4 — 8 一 - 一 0 1
建制镇 1 9 2 3 4个 , 比1 9 7 8年 增 加 1 7 0 6 1个 。 新 建 的 建 制 镇 大 中 国 目前 正 处 于 从 计 划 经 济 向 市 场 经 济 转 轨 时 期 . 城 市 基 多 由原 乡 建 制 发 展而 来 . 是 分 布 广 泛 的 乡 村 中心 . 并 正 在 发 展 成 础设 施 管 理 同 其 他 经 济 管 理 一 样 . 仍 然 是 混 合 的管 理 模 式 . 即延 为 以农 业 服 务 、 商 贸旅游 、 工 矿 开 发 等 多 种 产 业 为 依 托 的 、各 具 续 计 划经 济 的 管理 方 法 特 色 的 新 型 小 城 镇 与农 村 工业 化 的 发 展 相 伴 生 的小 城 镇 发 展 在 实 际 的 运 行 管 理 中. 由 于重 视 建 设 过 程 管 理 、 轻 视 运 营 和 打 破 了城 乡 分 割 的体 制 , 推 动 了我 国城 镇 化 发 展 。 2 o o 8 年 全 国 养 护 管 理 的 思 想 存 在 . 激 励 和考 核 制 度 的不 健 全 . 导 致 管 理 部 门 城 镇 人 口达 6 . 0 7亿 人 . 城 镇 人 口 占 总 人 口 比 重 为 4 5 . 6 8 %。 比 间 缺 乏 必 要 的 整合 , 各个 部 门各 自为 政 。 难 以协 调 工 作 。另外 , 由

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状

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状

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加速,至今已经历了数十年。

在这段历程中,中国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城市化率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对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探讨。

一、历史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当时,由于人口剧增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率有所提高。

然而由于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城市化进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直到19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

政策上,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城市发展的政策,例如破除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进城等措施。

经济上,中国城市发展模式也逐渐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

由此,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快速增长,城市化率也得以提高。

二、现状在经过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据统计,中国城市化率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不到10%提高到了目前的60%以上。

城市人口数量也已经接近8亿。

在城市发展方面,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2019年中国城市数量已经超过了700个。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在继续提高,预计203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75%以上。

城市发展还带来了更多方面的影响和挑战。

城市化进程提高了中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城市化也使得中国的城市面临了一些问题和难题,例如城市交通、环保、住房问题等。

这些问题和难题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城市交通、环保、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中国政府计划到2025年前,每年新建1500万套环保、智能住房。

同时,还计划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展开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对城市化理论的贡献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城市化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将城市视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了城市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密切联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城市作为阶级斗争的重要舞台,城市是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城市化的本质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首先,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解读和应用。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城市化的理论模型和政策建议。

其次,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其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融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城市化的理论体系。

这些研究为中国城市化实践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实践中涌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中国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即“现代化先行、城镇化推动、特色发展、生态宜居”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和高速发展。

其次,中国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不均衡、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问题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的理论体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应用,使城市化进程更加科学和可持续。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经历了从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到城市化社会的巨大转变。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1.经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人口流动,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2.城市建设规划:为支撑经济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发展计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以及各种经济和社会资源。

3.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推进促使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迁徙到城市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城市化的现状1.人口集聚:中国的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上升。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人口持续增长,而中小城市也迎来了快速的人口增长潮。

2.经济增长:城市化不仅是人口集聚,更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产业资源,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速公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社会服务完善:城市化带来了更完善的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城市化带来的挑战1.人口压力: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人口的压力,导致了城市规划不合理、户籍管理混乱等问题。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失,农村发展面临困境。

2.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化进程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城市扩张使农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大量能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问题凸显。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迅速,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进程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就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可以从经济、人口和国家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人口流动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向城市迁徙,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基础设施。

此外,国家发展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中国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推动城市与农村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的平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二、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进行分析。

在经济方面,城市化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产业和人才,为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城市化还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和消费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增长。

在社会方面,城市化为居民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更便利的生活条件。

同时,人们在城市中接触到了更广泛的文化和知识,提升了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城市贫困、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挑战。

在环境方面,城市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扩张,耕地和森林面积减少,大量的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使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城市化的发展策略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化发展策略。

首先,政府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其次,政府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民的土地产权保护,为农民进城提供保障。

同时,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正在不断加快。

城市化是当代世界的一种主要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现状。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城市通常是由王者或地方霸主建造的。

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真正起步是在唐朝。

唐朝时期,大量城市得以建立,如长安、洛阳、开封等。

随着文化、经济、社会因素的不断影响,城市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城市化得到快速发展。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商业城市,发展经济、吸引人口的商业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规模有了极大的提升。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也不断上升,城市文明逐渐成为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化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到10%提高到现在的53%左右,城市规模和数量也在逐步增长。

随着城市化加速,城市体系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

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的变化,城市规划和修建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水环境治理等得到了广泛开展和深入推进。

同时,在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社会管理、城市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另外,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富差距扩大、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等,都亟待解决。

在城市化发展中,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作用十分明显。

城市规划要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契合度,提升城市的综合品质,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城市开发也需要注重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将会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建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其中之一便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在建国初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也逐渐加速。

本文将对中国建国时期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探讨。

一、建国初期的城市化进程在建国初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大部分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也相对有限。

这主要是由于旧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经济制度,使得农民无法自由迁徙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此外,战争和内战的连续影响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城市化进程。

首先,政府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民,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此外,政府还大力发展工业,建设各类工厂和企业,吸引大量农民工迁往城市。

例如,中国的第一座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沈阳沈阳市的建设开始了。

这些措施为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化的推动,因为工业化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和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随着大规模的工厂和企业的兴建,城市逐渐成为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心,这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工业化还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

农民工的涌入给城市带来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此外,工业化还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电力等,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城市人口逐渐增长,并且城市规模得到扩大。

政府实行的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使得更多的农民能够在城市落户,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扩大。

这些城市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进一步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化进程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化进程调查报告一、引言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特征之一。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对于全面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报告旨在调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并分析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城市化速度与规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令人瞩目。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多个省份的城镇化率甚至超过80%。

同时,中国城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至本次调查,我国已有超过300个城市拥有百万人口规模。

三、城市化带来的经济影响1. 就业机会增加:城市化进程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这将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2. 投资机会扩大:城市化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需求,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各类建筑工程、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促进了投资的增加,拉动了经济增长。

3. 消费需求提升: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能力也相应增强。

这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市场的扩大,为国内外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商机。

四、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影响1. 教育资源优化:城市化改善了教育资源的分布,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为农村孩子提供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2. 医疗服务改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正在得到改善。

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得到提升,为更多人提供了优质医疗服务。

3. 社会结构变迁:城市化加速了人口的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五、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影响1. 资源消耗增加: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导致资源消耗加剧。

这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2. 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化扩张使得原本的农田、森林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面临破裂的威胁。

3. 环境污染加剧:城市化带来的工业和交通发展,导致了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的增加。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截至201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6%,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例如城市规模过大、居民生活成本高、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城市化现状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出现了一个尤为显著的现象——城市群的崛起。

城市群是指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上紧密相连的许多城市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000年,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多个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群。

接下来,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多个城市组成的京津唐城市群,以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多个城市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也相继成立。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形成10个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西安城市圈、呼包鄂城市群、哈尔滨-长春城市带和沈阳城市带。

城市群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也在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市人口已达8.52亿人。

其中,大中城市人口占比高达80%以上。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大导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例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小城市也在快速发展,为二三线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二、城市化趋势城市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城镇化率将会持续上升。

但是未来城市化将出现三大趋势。

(一)去中心化:未来城市群将有所分流,部分势力浓厚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将减缓其人口增长速度。

相反,一些二三线城市、特别是新一线城市将迎来人口向其转移的大机遇。

例如,沈阳、青岛、无锡等城市。

(二)数字化:未来城市智能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数字化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智慧城市将真正落地。

(三)绿色化:随着气候问题的严重化,城市发展必须从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一、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那时起,城市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阶段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转型路径。

二、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村移民,这些农村移民涌向城市,希望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尽管城市化进程缓慢,但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

2. 第二阶段(1980年代至2000年代)在1980年代至2000年代间,中国的城市化增长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城市化改革的推动。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约20%上升到50%左右。

这使得大批人移居到城市,这些城市所承载的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3. 第三阶段(2000年代至今)在2000年代至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城市化增长更加快速,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攀升。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转向了更多关注城市功能的发展,更广泛的城市建设计划覆盖了全国城镇面积。

三、中国城市化的转型路径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在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策略至关重要。

1.加强规划规划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在于体现出计划和管理的作用。

政府应该开展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工作,来引导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数量。

2.注重环保城市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但同样在城市化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上也有不可退缩的责任。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率迅速增长,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量庞大。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影响和挑战。

一、中国城市化的原因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村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民希望通过进入城市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其次,城市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也是农民前往城市的一个重要动力。

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交通、住房和社会福利等。

二、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供应和市场需求。

通过农民进城工作,人力资源得以更有效地配置,劳动力的生产力也得到提高。

其次,城市化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城市化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涌入城市的大量人口导致城市资源的供给不足,如住房、教育、医疗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来解决。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过快,而其他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资源和人口的不均衡分布,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挑战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化的进程中,居民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城市化应该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政府需要加大社会保障和福利改革,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时,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日益加速。

这一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一、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政策的推动。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城市化战略,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以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他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来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造成了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农村人口减少的现象,导致城市人口密集度增加,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不规范建设、土地使用不合理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此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垃圾处理等。

这些问题给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城市发展的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超大城市的崛起、城市群的形成等。

同时,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更为突出。

例如,广东、江苏和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还伴随着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城市形象的改善。

许多城市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

四、城市发展的前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要解决城市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其次,城市化进程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发展。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需要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福利。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来解决。

总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城市化进程和问题要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和问题要点

3.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走的是一条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控制城市发展的道路 ,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究其原因,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因 素外,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 分隔政策极大地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滞后,已经制约了社会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大量的研究表明,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仍然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滞后的结果不仅使工业化 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 离农人口“两栖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农村病”的产生。 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化模式。
•UNIQUE & PPT PRESENTS
•中国城市化进程阶段
•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 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 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 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 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 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 、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 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 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中国城市化背景
•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 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 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 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 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 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 。这样,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了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 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 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日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姓名:黄子钊学号:L01314005专业:13级行政管理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

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等。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分析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水平也在持续上升。

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

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

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精选]

中国城市化进程[精选]

农业对城镇化 市场贡献(农民需求:生产投入与生活消费品)
的贡献
要素贡献(农业资源的向外转移)
外汇贡献(农产品换取进口设备所需外汇) 赋税方式(农民赋税)
农业对城镇 化 提供剩余 的方式
价格方式(不利的贸易条件—工农产品剪刀差) 储蓄方式(存款;政府、企业债券的认购)
财产剥夺方式(凭借政治力量)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农业的 内部推力
剩余劳动力的增长(土地的有效承载能力) 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对农业投入的减少
非农产业的 外部拉力
城乡差距的拉大(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和城镇) 较好的职业工作条件、文化生活条件、社会环境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3 、动力机制之三:农业剩余贡献 产品贡献(生存的基本需要;工业的原材料)
4、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 大市过度集聚—城市病(集聚效应、扩散效应) 小城镇缺乏合理的规划—无序自发状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主要途径)
三、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1 、动力机制之一: 农村工业化推进 (乡镇企业)
乡镇 企业 的 发展
打破“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观念 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 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集中
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措施 城市化水平最终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为什么城市
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我国经济发展 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预计未来15年中国将进入加速城市 化阶段。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到2010年可达到42%—4 5%。考虑到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较为复杂,因此,对 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前景的预测只能给出粗略的估计。
提高大城市的内涵质量,健全经济功能,强化管理水平,解决 问题(集聚过度、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流动人口);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城市化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一、住房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逐渐增加,房价也随之上涨,普通工薪阶层买不起房子已成为现实。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增加低价房和租赁型住房等等。

同时,对于在城市中拥有多套房产或出租乱收费的人进行限制和管理。

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基础设施的供应滞后,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难以跟上城市化的步伐。

面对这一问题,政府应优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更多的道路、桥梁和公共设施,全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三、移民和就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很多人持续地从农村流入城市,但他们却面临着种种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教育和技能缺乏等多种原因,这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融入难度大,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对策,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工作队伍,为流动人口提供教育和培训项目,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并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四、资源和环境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各地资源调配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环境,保护公共资源,防止恶性竞争并保持生态平衡。

五、城市规划和建设问题城市化前所未有地占有农田和自然环境,需要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政府应当颁布、实施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城市化进程变得平稳和有序,达到利国利民的目的。

总之,城市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够保证城市化的可持续性。

政府和民众应共同努力,共同实现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和宜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

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

[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1949|54167| 5765|10.61950|55196| 6169|11.21951|56300| 6632|11.81952|57482| 7163|12.51953|58796| 7826|13.31954|60266| 8249|13.71955|61465| 8285|13.51956|62828| 9185|14.61957|64653| 9949|15.41958|65994|10721|16.21959|67207|12371|18.47.1960|66207|13073|19.1961|65859|12707|19.31962|67295|11659|17.31963|69172|11646|16.81964|70499|12950|18.41965|72538|13045|18.01966|74542|13313|17.91967|76368|13548|17.71968|78534|13838|17.61969|80671|14117|17.51970|82992|14424|17.41971|85229|14711|17.31972|87177|14935|17.11973|89211|15345|17.21974|90859|15595|17.21975|92420|16030|17.31976|93717|16341|17.41977|94974|16669|17.69.1978|96259|17245|17.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5]从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国城镇因迁移和市镇区划变动(即农转非)增长的人口估计约为6300多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10万,仅占同期城镇新增人口总数的48.57%。

[6]其中50年代的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人口迁移;而60和70年代的城镇人口增长,则主要来自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与城市化没有多大关系。

由于人口的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发展镇的数量和规模就成为1978年以前农村城市化的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即农民通过建立和发展镇来实现自己的城市化。

实际上,由于大城市土地资源的昂贵和其他问题,小城市化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但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下,由于农业剩余非常有限和国家农村商品生产和集市贸易的萎缩,镇的人口增长很慢。

据统计,1953年全国镇人口为3372万人,1957年则降为3047万人,1965年增长为3793万人,1970年为4576万人,1978年为5316万人,1978年仅比1953年增加57.65%,[7] 低于全国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同时,镇的数量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

1954年全国共有建制镇5400个,1957年则减少为3596个,[8] 1963年进一步减少到2877个镇,到1978年,全国镇数降至2850个[9] 。

由此可见,在1978年以前,“镇”并没有成为农村城市化的基地。

城市化特点。

)二(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

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象大多数事情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样,1949-1978年经济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城市化滞后和城乡壁垒,其消极作用是不言自明的,这里只想讲几句作为遗产的积极作用。

第一,就当时来看,这种城市化滞后,一方面维持了高积累下的工业体系早日建成;另一方面是避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过度城市化”(高失业率、第三产业过度膨胀和城市贫民窟)。

第三,作为1978年以后改革发展的起点条件,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都起到了“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作用。

近30年的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来自供给需求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而城乡壁垒又迫使农村优秀人材不得不就地发展非农产业和走上以小城镇为主要依托的城市化道路。

从而避免了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所造成的严重问题。

年以后的城市化进程极其特点1978二、.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一)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

第一,表现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

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

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

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10] 大中小城镇建设投资的扩张,已经成为90年代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二)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1978年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择的最佳城市化政策。

中国的城市化终于由被压制转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

1980年,在当时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为贯彻上述政策,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1998年间,共有100多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其中仅1983-1985年的3年里,地级市的数量净增加50个。

[11]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上述建议在当时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

1984-1986年“撤社建乡”,并降低建制镇规范,结果3年里建制镇数量增加7750个;1992-1994年,国家对乡镇实行“撤、扩、并”,结果3年里建制镇又增加7750个。

这6年里建制镇增加数相当于1979-1999年间(21年)净增加数的71%。

[12]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规范后,县级市也增加很快。

1986-1996年的11年间,县级市数量净增加286个。

1992年,国务院再次修订小城镇建制规范,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1993年10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会后,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等6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