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鲁迅 毕业论文

鲁迅 毕业论文

鲁迅毕业论文鲁迅,这个名字对于中国文学界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代表。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至今仍然被广泛地研究和传播。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鲁迅的成长背景、文学创作、思想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他的毕业论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鲁迅的成长背景。

鲁迅原名周樟寿,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饱受传统教育的束缚,但他的思想却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目睹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这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动力。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鲁迅的文学创作。

鲁迅的文学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和鲜明的写实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大多以小说和散文形式呈现,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

鲁迅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鲁迅的毕业论文是他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期间完成的,题目是《中国小说史略》。

这篇论文是鲁迅对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一次深入研究和总结。

在这篇论文中,鲁迅分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这篇论文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也为鲁迅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鲁迅的思想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思想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立的判断力而闻名。

他对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且也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起来,鲁迅的毕业论文《中国小说史略》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重要成果。

这篇论文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也为鲁迅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鲁迅的文学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和鲜明的写实风格而闻名,他的思想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地研究和传播。

课题研究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课题研究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艺术理论论文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一、复调的起源和本质复调理论来源于前苏联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文中指出"复调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是独立于作者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对自己和世界有着一种特殊的看法,小说表现的不是作者的完整意识,而是具有几个意识相互作用的对话性质。

复调的本质就是对话。

个体在进行精神思考的时候,无法摆脱置身其中的群体意志,与群体既有对立,又存在互助互补,在不同的时机,个体和群体的相对关系都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形成不同的方圆平衡。

同时,群体意志和生存环境既是个体精神的土壤,又制约着个体精神的发展,束缚着个体精神的伸张。

所以个体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这一无形的障碍,在进行精神抉择的时候,必然要考量群体意志和周围环境,这就是对话,体现在文学中就是复调艺术。

二、鲁迅小说中的复调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复调,《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日记,《孤独者》中魏连殳给我的信,《在酒楼上》吕纬甫沉浸的自我叙述,《伤逝》中涓生的自我追忆等,这些都明显运用了复调表达。

1、鲁迅小说中复调的类型复调的本质就是对话。

对话的特性是相同的,但是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性,一种是缺乏自觉精神的泛意识对话,这在小说中多是需要启迪的民众,如单四嫂子、阿Q,他们在群体意志面前时完全的劣势,缺乏自主权,多体现了扭曲性,这类对话属于盲意识对话;另一种是具有自觉精神的潜意识对话,在鲁迅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对话意味,每一个主人公在说话或者行动时好像都有一个第三者在参与,那个第三者在意识里干扰着主人公,让主人公不得不顾及到他。

这个第三者是谁?这一类对话是鲁迅小说复调艺术的典型运用;如果考虑到小说的读者效应,鲁迅小说还有一种文本之外的对话,和读者的对话,前两种设计于文本之内的对话就是为了启迪读者,希望培养出更多富有战斗精神和斗争经验的新的思想斗士,这类对话是启蒙对话。

2、鲁迅小说复调的具体运用"今天晚上,……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 论鲁迅先生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 论鲁迅先生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论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巨匠,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灵魂人物。

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直面社会的黑暗与罪恶,用文字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困惑和不安。

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更让人们在思想上受益良多。

今天,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先生的伟大。

鲁迅先生敢于直面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剖析了人性的扭曲和堕落,这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丑恶。

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上,当你站在社会的角度的时候,一切东西都显得如此阴暗,只有你为谁去努力,才使你感到真实的光。

”鲁迅先生用尖锐的笔触表现了社会的冷漠、无知和残忍,让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鲁迅先生注重批判思维。

他的作品批评了封建思想和傲慢自大的态度,鞭挞了伪善和虚伪的行为。

他在《阿Q正传》中写道:“凡事都不能认真,那是我们中国人的特长。

……因为他轻易活在自己的幻想里,所以无论压迫得怎样,似乎总还能自在,总是“自动自发”的,很独立。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批判,鲁迅先生让人们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一些不良习惯的危害。

鲁迅先生关注民族文化。

他在《狂人日记》中提到:“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断香之文化。

”他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残缺和扭曲,失去了原有的精髓和创造力。

他呼吁人们认真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优秀的以往,同时也要勇敢地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作品。

他的倡导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研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鲁迅先生的影响超越了文学领域,成为一种精神力量。

他思想精深,言辞犀利,激发了年轻一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和文化自信,让人们从痛苦中觉醒,坚持理性和真实,为社会的进步和新时代的到来奋斗。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巨星,他的作品和思想为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他敢于揭示社会的黑暗,注重批判思维,关注民族文化,个人的成就不仅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灿烂的一页,更让我们在精神层面受益良多。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摘要:本论文以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为主题,通过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鲁迅的作品,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该论文分析了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措施,以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鲁迅作品,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正文:一、引言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并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处境和历史前途的深入反思。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鲁迅的作品,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鲁迅作品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他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压力和人民的苦难,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人类的命运。

因此,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生感悟。

三、鲁迅作品教学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学习法鲁迅作品的教学要以启发式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自己去思考、去理解。

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摆脱既定的思想,拥抱真善美,使其逐渐对鲁迅的作品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2、比较法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比较鲁迅和其他作家的作品。

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感受到鲁迅的思想、写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四、鲁迅作品教学的教学策略1、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2、个案研究法鲁迅的作品是富有思想性和深度的,学生对鲁迅的作品的重要理解和评价可以用个案研究法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用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思想、文化、人物等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并提高文学素养。

鲁迅研究论文

鲁迅研究论文

略谈《孤独者》的核心与意象鲁迅是位内心世界十分丰富,思想十分高远的伟人。

读了他的《孤独者》,第一感觉就是,测不透他思想的海洋,太丰富又太深刻。

这位思想的伟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在思想界巅峰独自呐喊,或者说在无人的旷野独自长嚎,似“一匹受伤的狼”。

而《孤独者》正是“一匹受伤的狼”的长嚎,满纸悲愤与凄凉,惨然又孤寂。

孤独者,或许就是鲁迅的自我刻画,或许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首悲歌。

其中滋味,无法言说。

我感受到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却抓不住一些东西。

就像看到群星闪烁,却不识一颗星星。

但能看到星星就不失为一种享受,不是吗?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这些遥远的星星,我却要表达下我小小的见解,谈一下《孤独者》的核心,知识者的孤独与毁灭,和《孤独者》中让我印象极深的两个意象,狼与月。

一、知识者的孤独与毁灭不是一个人就叫孤独,人人都说你孤独也不是孤独,因为人人都知道你,理解你是孤独的,所以你不孤独。

当你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也说也笑,却没有人能理解你、同情你,这便是孤独了。

魏连殳的孤独是多方面的,在家乡、亲族里是“古怪”的,是“异类”,就连他的本家也把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同我们都是异样的”。

这是环境抛弃了他,只留给他孤独的境地。

他是唯一一个外出访学的学生,这从山村人看来,确是一个异类,因为他没有同伴,就没有和他站在一起的人。

而且不止如此,或许,这种孤独感在他小时候就注定了。

只是在以后的年日里,这种孤独感随着他心境的扩大而扩大,随着他认识的扩大而扩大,最终大到他的整个世界,他看待的、他想到的、他心中本就存在的,满是孤独。

“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是那么大,然而现在是没有了,连一个也没有了,同时,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不配的。

”这是怎样的、绝望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把人逼向灭亡的孤独。

然而,要述其渊源,就不得提到魏连殳的童年了。

他幼小失了父母,是由他祖母抚养成人的。

一般无父母的孩子本身就容易感到孤独与忧郁,容易对自我的缺失而感到悲痛。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小编整理了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欢迎阅读!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篇一我看鲁迅一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逼了。

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

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 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有大抚慰。

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

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

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分流氓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

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

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

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毛泽东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

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

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作“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

鲁迅研究论文

鲁迅研究论文

从《起死》看鲁迅对庄子思想的扬弃文学院09级10班肖燕200902141027摘要:《起死》是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巧妙地运用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用历史的素材,以“新编”的“故事”为躯壳,将古代和现代生活错综地交融在一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庄子思想的扬弃。

关键词:《起死》庄子思想扬弃在古代文化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就是庄子了。

鲁迅说过:孔孟之道对我没多大影响,真正对我有影响的一个是庄子,一个是韩非子。

实际上,鲁迅对庄子怀有很复杂的一种情感。

作为学者的鲁迅,他对庄子的评价,和作为一个杂文家的鲁迅对庄子评价是不一样的:在《汉文学史纲》中,鲁迅对庄子的文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作为杂文家的鲁迅关注的则是,庄子这种哲学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者的鲁迅和杂文家的鲁迅,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任务的时候,对庄子有不同的评价。

《起死》是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

故事中的那个骷髅,是五百年前的一个乡下人。

当年是条汉子,夹着一个包裹,拿了雨伞去看亲戚,走在半路,被一棍子打死了,而且被剥光了衣服。

现在,这个骷髅被庄子施法术,复了生,不过却是赤条条的,没衣服穿。

他只看到旁边有一个老头,当然这老头就是庄子。

于是他一把抓住庄子说:“你把我弄的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庄子说:“这跟我没关系呀!不是我弄你的。

”“我不信你的胡说。

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这时,庄子就开始和他讲起自己的哲学来:“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

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

鸟有羽,兽又毛,然而黄瓜茄子赤条条。

此所谓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

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这是鲁迅的神来之笔。

庄子大谈他的哲学,汉子大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对照小说,鲁迅的改造,举其大者有三:第一,把髑髅复活,在原文里仅只是一个设想,小说里却当真实行了。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论文)

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对比研究张敏(湖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代热血青年接受“五四”运动先进思潮,白话文掀起一阵旋风。

白话文的兴起带动中国幽默讽刺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入了喷涌式发展新时期,中国幽默讽刺文学也由此在现代大放异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构成一幅异彩纷呈的瑰丽画卷。

优秀代表执戟荷枪的孤独“战士”——鲁迅。

他的作品讽刺艺术的思想真实而又揭示矛盾,文学创作风格更赋予创造性。

关键词:讽刺艺术;真实;创造性;0引言鲁迅的小说创作于中国白话文的兴起时期,并在当时中国“五四”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处于内忧外患的民国初期,当时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与剥削,还受到封建地主、官僚、军队的层层盘剥,统治阶级在经济上、思想上对他们进行麻痹。

鲁迅的作品正是这样真实而深刻地诞生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之下,从而他的作品更赋予真实性色彩,从他的各种讽刺技巧中可以找到他的内心呐喊与彷徨。

在他的小说人物描写中,通过对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鲁迅笔下的农民阿Q 、祥林嫂、闰土和爱姑,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除了上述四位作者刻画得鲜明突出的人民形象外,作者还刻画了七斤、阿长等等,这类人物形象相对于阿Q 、祥林嫂等人来说是简单了些,但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悲剧色彩。

鲁迅曾经和农民有过接触的,对农民的生活是有一定了解的,农民当中也许不乏智识者,但他偏偏选择去刻画一系列带悲剧性的农民形象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他笔下的阿Q 、祥林嫂、闰土的出现,使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人民的声音。

通过一些讽刺性刻画人物特写,展现了社会矛盾的一面,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对当时各个阶层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责备。

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当时启蒙主义和文学革命的需要,以及现代审美要求有很大的关系。

从讽刺的艺术上讲,鲁迅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他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讽当世腐朽,讥讽时弊的传统,一改之前谴责小说的玩弄辞藻,笔无藏峰,失去批判节制的黑幕展示,跳出了题材模式。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

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了关于鲁迅的学术论文,欢迎阅读!我看鲁迅一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忘了发表在哪儿,反正是一印刷纸,一大堆谜语,让小孩猜。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们院一爱看书的孩子跟我们一帮人吹:有一鲁迅,太牛逼了。

他眉飞色舞地说:丫行于一条黑巷,一群狗冲丫叫,丫说:呸!你这势利的狗。

我和一干听众大笑,当时我刚被304 医院一只三条腿的狗追过,吓得不轻,这句话对我的心理有大抚慰。

有那么几周,我们上下学,谁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就会回头笑骂:呸!你这势利的狗。

第一本鲁迅的书就是这孩子借给我看的,不是《野草》便是《热风》或是另一本,上面有骂狗这一段。

我一向有一特异功能,无论什么书,拿来一翻,必先翻出涉嫌黄色那一段。

鲁迅的书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摘抄当年一分 ___小报登载的社会新闻,说的是上海一妇人诉上法庭告其夫鸡奸,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

我当时是一特别正经的人,就是那种对这类下流故事爱看,看完之后又奋起谴责的家伙。

我对鲁迅文风的第一观感并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么能算他的东西?有一种人写文章专爱引用别人的话,当时是一时弊,现在还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鲁迅也当成了这种人。

后来开始看鲁迅的小说,文化大革命焚书坑儒,可是没烧鲁迅的书,书店里除了 ___选集马恩列斯全集剩下的就是鲁迅全集赫然摆在那里。

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得好,可能是因为那时我只能欣赏戏剧性强和更带传奇性的作品,对人生疾苦一无所知,抱着这样自我娱乐的心态看书,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

相对于北京孩子活泼的口语,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有些字现在也不那么用了,譬如把“的”一律写作“底”,好像错别字似的,语气也变得夹生。

这就是大师啊?记得我当时还挺纳闷。

鲁迅论文毕业论文

鲁迅论文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鲁迅及其文学探讨姓名:学号:性别:专业:年级:指导老师:年月日鲁迅及其文学探讨中文摘要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

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关键词:鲁迅; 文学;思想;影响;学习。

目录中文摘要 (ⅰ)目录 (ⅰ)1.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 (2)2.鲁迅先生的深刻而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 (2)3.对鲁迅的文学作品分析及评价 (4)4.他对当时生活强烈的的期望与他坚韧顽强的灵魂 (5)5.鲁迅及其文学创作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6)6.崇尚伟大的精神和他所具有的价值 (7)7.鲁迅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7)参考文献 (8)鲁迅及其文学探讨从古至今,多少关于文学的言论,甚至传说,准确的说: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民族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无法顺利地在其间抽身,相反,他愈在其间探索愈是加深了悲哀,这种悲哀集合起来无处发泄,慢慢成了心内的黑暗及虚无感。

这种鲁迅才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有痛,有伤,然而奋然前行!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辉煌的色彩。

一、鲁迅简介及其当时社会背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也是新文化涌动的倡导者。

鲁迅生活在一个无言语自由、黑暗、有反动派的社会里。

因此,他一生中就以写文章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感情和对民族灵魂的深切期望。

《论《药》——鲁迅小说研究之一》论文

《论《药》——鲁迅小说研究之一》论文

论《药》——鲁迅小说研究之一曾华鹏范伯群鲁迅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写作了短篇小说《药》。

这篇作品由于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艺术力量,发表以后“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是鲁迅对伟大的五四文化革命的一份丰厚的献礼。

同时,《药》又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中的一件瑰宝,它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画,为读者提供了一面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的镜子;而作品在主题思想的提炼、典型形象的创造和艺术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所显示的鲜明特色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在今天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关于《药》的艺术构思短篇小说《药》从发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对它的各种评论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明显的错误意见。

有的评论歪曲了它的主题思想,或认为作品表现的是“鲁迅对于世间的恐怖”,或认为小说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有的评论否定作品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认为这“是一篇没有主人翁的小说”;有的评论则指责它的结构,认为:“《药》的开始出现了一坐峰峦(华老栓和他的家的描写)……但是这座峰峦累积得太高了,阻碍了读者的视线,读者会把它看成主峰,而不了解第三章里关于革命党人的叙述的重要性,乃至于第四章里‘花环’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因为结构的主峰太低了,所以读者看不见它。

这就使《药》失败了。

”有的评论对这篇作品甚至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一篇“劳而无功”的作品。

近年来,一些评论者力图正确阐释《药》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但对作品的主人公是谁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评论者的看法也尚未完全一致。

我们认为,要正确评论《药》的主题、人物、结构,必须深入研究鲁迅写作这篇小说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只有这样,对这些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符合作者原意的认识。

鲁迅从事小说创作,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

他曾多次谈到在“五四”前后写小说的动机,是为了“呐喊儿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小说创作“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宣布自己所写的是“遵命文学”(《自选集自序》);同时,我们看到,鲁迅使小说创作直接为当时政治斗争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图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出时代所关心而且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发表小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关键词:鲁迅小说孤独意识人格塑造摘要:鲁迅的个性气质是内向抑郁型的,其中充满着强烈的孤独意识。

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这种孤独意识无处不在。

正是这种孤独意识,鲁迅完成了自身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伟人的人格塑造。

鲁迅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偏执和入木三分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意识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鲁迅正是在“黑暗”与“虚无”、“孤独”与“悲凉”、“希望”与“绝望”的纠葛中走向孤独,完成了自身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伟人的人格塑造。

一鲁迅创作的年代正是旧中国最黑暗的年代。

政府的昏庸,社会的黑暗,国民的愚昧,使鲁迅深感孤独、无望。

他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说道:“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

……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1}在鲁迅看来,真正真实的只有“绝望的抗战”。

从“黑暗与虚无”的实有状态到“绝望的抗战”再到“终于不能证实”,这一过程蕴含的正是“反抗绝望”“反抗孤独”的人生哲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表明了鲁迅面对现实人生的态度。

鲁迅心灵的“黑暗”可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

那时祖父下狱,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亲重病,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间,这一切使鲁迅从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2},所有这些都形成了少年鲁迅的心灵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了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

坎坷的遭遇使鲁迅从小便用带有阴郁、怀疑、憎恶的眼神看待眼前这个世界,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内向、孤僻又略带偏执的性格。

鲁迅的青年时代,也同样和“黑暗”伴随在一起。

那时他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便毅然东渡日本去寻求救国之道。

在留日期间,他亲身体验了民族被歧视的耻辱,遂弃医从文,要疗救国民的灵魂。

鲁迅论文20xx字

鲁迅论文20xx字

鲁迅论文20xx字篇一:鲁迅选修课20xx字论文浅谈鲁迅和胡适张昆昱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13级中加6班 20xx6156这两位文坛巨匠,与我相比,实在高出不止千千万,我且以一介书生的小视角来浅谈一下两位先生,希望已故两位先生不会介意后生的失礼。

鲁迅先生在中国的文坛地位远远高于胡适先生,但凡了解中国的同学对两位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对于后者只是处于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阶段,对于其生平却不知一二。

学习了本门课程,老师不拘一格的讲课风格吸引了我去对二人做个小小的比较。

首先,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位。

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上看,胡适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鲁胡二人也是各有千秋。

一般说来,胡适开风气的作用更大,而鲁迅则更深刻。

对于胡适在学术文艺上的成绩,学者们的评价很不一致。

近今大陆上的某些学者,对胡适的学术成就大加推崇,认为他在鲁迅之上,而台湾的新儒家,则直斥其浅薄,别的国学家也一直在对他进行暗批。

但从对文化事业的贡献上看,胡适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鲁胡二人也是各有千秋。

一般说来,胡适开风气的作用更大,而鲁迅则更深刻。

在为人处世上,鲁迅与胡适确有不同。

一般说来,胡适比较随和、宽容,而鲁迅则较为顶真、急切。

这两种性格各有优缺点。

很多人会说,你这不是等同于没说吗?其实,客观的评价两个人物,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得出孰高孰低的结论。

常言“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不是没有根据的。

言归正传,我在这里不是要否定鲁迅先生的成就,也不是要替胡适伸冤,只是想公平的评价一下两人而已。

胡适适是在现代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同时也是开创性的人物。

他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锋,他的“易卜生主义”影响很大。

在“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是同一营垒中的人。

大革命失败后,鲁迅对国民党的专制与屠杀给予激烈的批判,而胡适也对国民党钳制舆论、扼杀思想自由提出公开声讨,在这方面他们都是五四的传人。

晚年的鲁迅倾向左翼,卷入左联的活动,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但他们都没有加入政党。

鲁迅研究论文

鲁迅研究论文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使命意识和孤独意识内容提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内省自觉、深沉坚韧的气质和极强的使命意识、内向抑郁的气质和强烈的孤独意识对小说《阿Q正传》的影响。

关键词:《阿Q正传》个性气质使命意识孤独意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堪称现代中国的脊梁、现代中国的灵魂。

他的精神、他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的作品及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警醒着一代代中国人。

《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鲁迅用犀利的笔法彰显其内省自觉、深沉坚韧的气质与强烈的使命意识、内向抑郁的气质与浓厚的孤独意识,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一、鲁迅的个性气质及生命意识人的个性气质及生命意识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他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不久父亲病逝,迫于生计,他随母亲到绍兴乡下皇甫庄舅父家避难,被视为乞食者。

在家道中落的过程中,他目睹族人之间的倾轧,饱尝了世态炎凉。

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可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此后他对社会人生总是一种阴郁的把握方式。

然而从野孩群中获得的那种“野兽性”[2]又偏偏使他不向黑暗势力和封建礼教低头,外力与内力的相互作用使一种鲜为人知的惆怅与悒郁、痛苦与悲伤的孤独情绪油然而生。

青少年时期的人生际遇给鲁迅留下了寂寞与孤独的精神印记。

[3]后留学日本,在异域受到的白眼和轻蔑,尤其是“幻灯片事件”使这位来自贫弱中国的留学生亲自体验了民族歧视的耻辱,这一切在鲁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叔本华、尼采悲观主义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他精神中的寂寞与孤独。

鲁迅出生没落大家,从小受到包括儒家正统文化及佛、道等非正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南京和日本求学期间,大量阅读了西欧近代文学、哲学、自然科学著作,又使他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识与超人学说、基尔凯郭尔、施蒂纳的非理性主义对孤独个体生命形态的体认。

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

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

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鲁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近代作家,下面就是本文库为您收集整理的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关于关于鲁迅的小论文一作为汉语的“这一个”,鲁迅无疑是使用汉语写作的典范,无论是情境还是社会文化语境,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制约着他,这也与他的生存习俗及其生存模式息息相关。

作为汉语的“这一种”,鲁迅的小说文本,无论是叙事策略还是叙事审美形态,无疑都渗透了这种文化语境乃至意境理念的“基因”.比如,鲁迅笔下的鲁镇,就是一个渗透了鲁迅自身文化审美观念的意中之象(即意象),被鲁迅“意中”的这个鲁镇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典型环境,鲁迅笔下诞生的每一个典型性格都与鲁镇的文化血肉相连,无论阿Q生存的未庄还是“我”与吕纬甫、魏连殳,以及车夫遭际交往的S城,也都被覆盖在鲁镇文化的“麾”下,鲁镇的文化语境业绩也就决定了鲁迅笔下的人物性格差不多都被“定格”在“鲁镇化”的语境之中。

说得更确切一点,这种“定格”就是一种文化习俗、生活模式的“定格”,也是一种“集体习惯”的“定格”,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滋生什么样的文化性格,这似乎也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及其规范。

不过意象之于本象是一种超越,虽然鲁镇就是绍兴的代名词,但我们以文学的规范说法,鲁镇又不等于绍兴,他是经过作家思考、沉淀以至命名,是被艺术化、理想化了的一个世界,他虽然魂系绍兴,却又是梦中的绍兴、模糊的绍兴,是被形而上思维高度抽象化了的一个边缘无限宽泛、却又要“收取门票”的特定世界,不是什么人想进来就能进来的世界;既然是“意中之象”,凡是能进来的人物形象也应该是作家艺术世界中的意中之人,诸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以及吕纬甫、魏连殳、包括那个车夫等都是作家的意中之人,作家往往不请自到。

鲁镇是江南水乡,又是两千年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一个“封地”.它是鲁迅独有的意象的生产“基地”,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是艺术的天堂,又是生活中的“黑暗王国”.你无论是从孔乙己走进鲁镇,还是从祥林嫂走进鲁镇,似乎都能领略到“咸丰酒店”的虚荣以及鲁府、赵府、钱府等大同小异的风格及其某种象征意味。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鲁迅作品论文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给予了无数人深刻的思考与触动。

本文将围绕鲁迅的作品展开论述,探索大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与影响。

一、《狂人日记》中的社会批判《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

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疯狂日记,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在这个作品中,他以讽刺与讥讽的笔调,对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大学生们通读《狂人日记》,会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痛心疾首,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绝望。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对此更有共鸣与思考。

这部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并激发了我主动去改变社会的动力。

二、《阿Q正传》中的人性思考《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力作,也是对封建社会的谴责。

通过描写反派人物阿Q,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

阿Q的孤独、无力和懦弱,凸显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残。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一个人是如何形成的,是环境的塑造?还是人自身的选择?鲁迅通过《阿Q正传》的写作方式,激发了我对人性的思索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呐喊》中的压抑与解放《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描写了大量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这些作品以鲁迅独特的写实手法,揭示了人们在受压抑的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与冲突。

在我读完《呐喊》后,我深刻体会到底层人民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现状的勇敢呐喊。

这些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思,并激发了我为改变社会秩序努力的欲望。

四、《药》中的现代主义呈现《药》是鲁迅的一篇现代主义小说,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通过幽默的文笔和夸张的手法,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的反思。

阅读《药》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加深了我对鲁迅的独特创作风格的理解。

这一作品激发了我对文学形式多样性的追求,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与表达方式。

五、鲁迅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鲁迅作为中国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深刻地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吃人”命题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浅谈祥林嫂之悲剧“吃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汇,它总是与鲁迅先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狂人日记》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吃人”问题,更因为它常常被认为是鲁迅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所做出的独特发现和惊人概括;所以,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那里,“吃人”便被赋予了非同一般词汇可比的特殊意义:它是“鲁迅文化观中具有一贯性的思想”,也是鲁迅“理想人性思考的一个反题”,更是“鲁迅思想研究中具有基石意义的内容”。

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很多都包含有“吃人”的寓意,例如《祝福》,相较于《狂人日记》、《孔乙己》,还是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吃人主题的延续。

祥林嫂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贫苦农民,同样是被那样一个社会吃掉的。

祥林嫂是悲剧的,祥林嫂之死是很凄惨的。

那么,祥林嫂究竟是怎样被“吃掉”的?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文本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这是祥林嫂的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死后,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大家对她的称呼。

然而祥林嫂已经再嫁,大家都不叫她“贺六嫂”,为什么仍然叫她“祥林嫂”呢?
小说写于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祥林嫂改嫁是“有罪”的,在“大家”眼里,祥林嫂是克夫克子的命,克死了第一任丈夫,第二任丈夫也死了,连她的儿子都被狼吃掉了。

所以大家都认为祥林嫂是“不吉利”的,雇主鲁四老爷把她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祀用品都用不着她沾手。

镇上的人们也以挖苦祥林嫂为乐趣,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

而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又用死后的锯刑来吓唬
她,劝她到土地庙去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便作为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本来祥林嫂在倍受打击之后就有点神经失常了,在听了这样的话后,就更加不安了,硬是花了一年的工钱去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而在捐门槛后,她仍被禁止参加祭祀,最后她精神崩溃了,最终被解雇,沦为乞丐,惨死于除夕夜晚。

祥林嫂是悲剧的,是活生生被这社会吃掉的。

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祥林嫂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那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自古起,女子就要遵守“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祥林嫂既死了丈夫,儿子也死了,势力的大伯又要来收屋子,封建礼教容不下祥林嫂这样“伤风败俗”的女人,她的死,冷死,看似偶然的,而在那个社会,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

鲁镇上的人们从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

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家族忠孝伦理作为传统文化的部分组成,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中,自觉地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历史要求相适应,在稳固社会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坚固,忠臣、顺民、节妇的追求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于是,无数像祥林嫂这样的人就被封建社会和它的忠臣、顺民们给无情地吞噬了。

作为标题的“祝福”,它首先是文化代码,向读者传递着知识――中国由远古流传至今的社会风俗。

并且还担任着“提出谜面、保持悬念和最终揭示谜底”的释义代码,它还最终指向一种抽象的含义:那就是与死亡、献身、甚至意识形态的牺牲有关。

表面上祥林嫂是被鲁镇上的人逼死的,但真正的凶手却隐藏在背后,那就是当时中国的意识形态——一种关于家庭、祖先崇拜、妇女的理学的观念。

这种意识形态在中国人民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即使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后,这种意识形态也并没有消除。

这个社会是“吃人”的。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旧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