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2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ee25ab16ba1aa8114531d90e.png)
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资 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
3、当代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发达国家的外贸额在国际贸易中占比重上 升,发展中国家比重下降;“北北贸易” 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美国仍是头号贸易强国,但领先地位有所 下降,德国、日本的贸易地位有所提高, 当今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成为国际贸易 中的主要力量。 例如,亚洲四小龙
国际贸易特点
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 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英国成为“工业太阳”、“日不落”帝 国、国际贸易中心,法德美成为次中心; 1870年,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达25 %,几乎相当于法德美的总和。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虽然绝 对量增加,但份额降低; 纺织品贸易迅速增长,占据主导地位; 玉米、煤炭、钢铁、农业原料、机器等商品的贸易 亦有较大的增长。
4、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 成部分(从1980年代的17%升至2005年 19%).
服务贸易中占最大比重的是旅游、金融与保险、力、人力
资本密集型产业。
姚明是中国最大的单个出口商品
姚明4年1780万美元的新秀合同结束
2、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 的自由竞争时期。 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最终确立统治地位,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相继完成工业革 命,实现了由“机器推动机器”的转变了, 英国在此阶段完成了工业化。 大机器工业开始代替工厂手工业. 生产能力 和规模急剧增加,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为 国际贸易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丝绸之路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9dc0a6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6.png)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交换财富的经济活动。
它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国际贸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陆地贸易来实现的。
人们利用陆地贸易通道,通过货物交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古代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等贸易路线上。
然而,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地理大发现的出现,国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各大国家纷纷派出探险家和航海家,开拓了新的贸易路线。
这些航海家开辟了非洲大陆和美洲的贸易路线,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货物交换。
这使得国际贸易逐渐从陆地贸易转向海洋贸易,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首先,技术进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
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这使得国家间交流和贸易更加便利。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品和服务的流动也更加顺畅。
此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也对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许多国家通过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促进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各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购买到本国没有或供不应求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其次,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将自己的优势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
同时,国际贸易也能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贸易的增加带动了生产和就业的增长,从而给各国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福利。
然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的出现可能扭曲贸易格局,限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此外,贸易不平衡和贸易赤字等问题也需要被关注和解决。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51beb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8.png)
10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1.4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5.贸易保护增强且保护手段更加隐蔽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各国对外贸易基本都保持自由贸易政策,通过 国际市场进行调节,倾向于贸易自由化。20世 纪70年代中期,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兴起,一些 发达国家开始采用各种非关税壁垒,其保护手 段更加隐蔽、更加灵活、更具有针对性,有的 发达国家还专门设置一些标准,如ISO9000、 ISO14000等,通过这些管理手段进行贸易保 护,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 工。手工业的出现使得剩余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于是就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 随着商品交换范围和规模的扩大,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由此产生了人类 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
➢ 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形成了私有制,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商品流通最 终超出了国家的界限,产生了国际贸易。
5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1.3 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 与发展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 竞争时期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控 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由它 们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 垄断组织输出巨额资本,用来扩大商品输出的范 围和规模,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更有效地争夺 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8
国际贸易的产生 与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服务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e40acc8ce2f0066f5332257.png)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2)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1980
中国出口贸易额
1995 1997 1998 2000 2002 2003
* ———————x100%
拉美 大洋州 16.2 2.3 2.0 18.3 2.6 1.8 17.2 2.6 2.1 16.9 2.9 1.9 美 港 14.8 14.1 17.0 14.0 15.7 11.4 15.7 11.1
非洲 % 1.4 1.7 2.2 2.0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5)总体仍处粗放型发展阶段
3000
2000 1000
1950 53 57 65 70 80 88 94 97 98 99 00 01 02 03 年份
3、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1)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1980 1988 1994 1997 1998 2000 2001 2002 2003
*进出口总额 378.2 1027.9 2367.3 3250.6 3239.2 4743 5097.7 6207.7 8512.1 (亿美元) 2492 2661.6 3255.7 4383.7
波折起伏时期(1958--1978)
• 在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以后,中国的进出口 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 公司垄断经营,并严格按 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 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 制,盈亏由国家统负,从 而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 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的格 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 政企不分的外贸体制。
•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国际贸易产生
![国际贸易产生](https://img.taocdn.com/s3/m/b016c5dd9b89680203d825cc.png)
第二章国际贸易产生、地位与作用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对外贸易的产生历程以及其在人类社会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存在特征,重点把握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特征)一、对外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这不仅是国内商品交换的基础,同样也是对外贸易产生的最基本条件。
第二、私有制的出现,只有存在私有制,才存在所有权的转移问题。
第三、必须有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的存在,只有这样才有真正意义上跨越国界的商品交换——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
此外,生产的社会分工,只有生产者从事不同产品的生产,才会存在生产品种的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产生相互交换产品的客观要求。
总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是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二、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历程(一)资本主义以前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产生)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产品,社会分工尚未开始,阶级和国家还没有形成,所以不存在对外贸易。
原始社会末期,三次社会分工完成,剩余产品出现,随着国家的逐步形成,商品交换超出疆域界限,产生了对外贸易。
“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外贸易开始萌芽。
“最初的交换是发生在原始公社的尽头,发生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界地带”。
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世界性的商品交换市场,因此真正意义的国际贸易不可能形成。
(二)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与资本主义方式建立和发展紧密相关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
国际贸易学(范爱军版):第二章
![国际贸易学(范爱军版):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53f07e73f242336c1eb95edd.png)
国家统计局新数据: 国家统计局新数据:
2009年进出口总额全年下降,自11月份由 年进出口总额全年下降, 年进出口总额全年下降 月份由 降转升. 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 降转升.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 年全年进出口总额 亿 美元,比上年下降13.9%. 美元,比上年下降 . 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 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 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 月增长9.8%. 月增长 . 12月份增长 月份增长32.7%. 月份增长 . 2009年全年出口 年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 亿美元, 年全年出口 亿美元 16.0%;进口 亿美元, ;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 亿美元 11.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 .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 亿 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亿美元. 美元,比上年减少 亿美元
前高后低,"入世"7年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 前高后低, 入世" 20%. 20%.
亿美元, 下同) (1)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 下同 进出口总值: 亿美元 比上年(下同 增长17.8%,比上年回落 个百分点. 增长 ,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 个百分点 出口: 亿美元, (2)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 亿美元 增长17.2%,回落 ,回落8.5 个百分点; 个百分点; (3)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回落2.3 进口: 亿美元,增长 ,回落 亿美元 个百分点. 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 亿美元, (4)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2.5%, , 净增加328.3亿美元. 亿美元. 净增加 亿美元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经济条件,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有两个:一是经济条件, 基本条件有两个 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 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 剩余产品;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剩余产品;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作用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92ce010f242336c1eb95e6d.png)
07.12.2020
可编辑ppt
14
静态利益指的是各国按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专业化分工 而后开展贸易,使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产量增加, 消费水平提高。
动态利益指的是对外贸易发展使生产规模扩大而取得 的规模经济利益,以及传递经济增长的利益。
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的高速增长是通过以下途径 来带动经济增长的: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
展及作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 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政 治实体。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 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07.12.2020
可编辑ppt
1
二、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1、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 2、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3、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结构
07.12.2020
可编辑ppt
8
第五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传递机制 (一)传递的过程 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对外贸易“传递”过程如下: 1、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动 →国内经营对外贸
易部门的价格的变动 →与对外贸易相关部门要素价 格变动。
群体连锁是指某个产业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 发展。
07.12.2020
可编辑ppt
10
(二)传递的内容 (1)经济增长变动的传递 ( 2)经济结构变化的传递 (3)经济政策效应的传递
07.12.2020
可编辑ppt
11
(三)传递的形式
双向传递 多方位传递 连锁传递
07.12.2020
可编辑ppt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 2、英国处于垄断地位 3、大宗商品贸易比重下降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82b07f102de2bd9705884e.png)
(五)按贸易国数目划分: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两国政府往往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要求两国在开展贸易时必须遵守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的规定。双边贸易所遵守的规则和调节机制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第三方非签约国之间开展的贸易。例如,在《中美贸易条约》下开展的中美贸易就是一种双边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产品,社会分工尚未开始,阶级和国家还没有形成,所以不存在对外贸易。
原始社会末期,三次社会分工完成,剩余产品出现,随着国家的逐步形成,商品交换超出疆域界限,产生了对外贸易。“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外贸易开始萌芽。“最初的交换是发生在原始公社的尽头,发生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界地带”。
***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
举例说明:
假定1991年的国际贸易额是14000亿美元,2001年为
30000亿美元,设1991年的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的价格
指数为160,试比较2001年的国际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量与
1991年的国际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量的变化情况。
2001年的国际贸易额30000 = 2.14倍
***无形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服务贸易(Trade of Services)包括四种方式:
(1)过境交付,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77889a5a0116c175f0e48cf.png)
②贸易方式
商品交易所、大贸 易公司取代了对外 贸易特权公司,运 输业、保险业及银 行业等在国际贸易 中得到广泛发展。
信贷 关系
经营国际贸 易的组织机 构建立且日 益专业化
③ 主要贸易中心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美 国
④ 主要贸易商品。 香料、茶叶、丝绸和咖啡 纺织品贸易
(3)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
① 发展背景。
帝国主义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带有垄断的
特点国际贸易成为垄断组织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 重要手段。
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政策措施进一步 加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革命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 主要贸易商品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
商
品
结
构
制成品的增长 快于初级产品
地
理
地理分布表现为
分
越来越多的国家
布
参与国际贸易,
各种类型的国家
对外贸易都有了
不同程度的增长
工业制成品贸易中 劳动密集型轻纺产 品比重下降,而资 本型货物比重上升。
发达国家内部,日本和欧洲贸易 地位 上升较快,美国下降;发展
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处于领先 地位
⑶当
2、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的广泛发 展.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①发展背景
资本原始积累,欧洲国家通过暴力、掠 夺 和欺骗的方式,扩大了对殖民地的贸易
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和世界 市场的初步形成、工场手工、商品生产和交 换也发展起来
②
第2章国际贸易的发展简史
![第2章国际贸易的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5444baea84868762caaed5a5.png)
战后中国贸易发展情况 (1950年-2001年,亿美元)
6,000
5,000 4,000 3,000
进出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2,000
1,000
1950
1956
1962
1968
1974
1980
1986
1992
1998
18世纪60年代至1873年间(机器大工业时期),国际 贸易空前发展。 有利条件:机器大工业取代生产手工业,生产 力得到大发展;生产力的大发展需要销售市场和原 料来源;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工具改善。 特点: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英国成为国际贸 易中心(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 化;国际贸易方式由了进步;自由贸易占主导地位, 出现保护幼稚产业论。
1、原始社会 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
与手工业的分工和商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在原始 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产生,产 生了国际贸易。
4
2、奴隶社会 有利 条件:生产力、海运业有一定的发展 主要贸易国:埃及、希腊、罗马、印度、中国 主要贸易品:宝石、钸品、织物、香料、奴隶 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的主导目的是为了消
1000
0 1950 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特点: 1、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提高; 2、国际贸易进入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时代; 3、服务贸易循序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区域性自由贸易迅猛发展。
费,商品生产地位微不足道;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力水 平低下;交通运输工具简陋。 3、封建社会
有利 条件:商品生产发展,城市手工业得到发展,资 本主义因素开始产生。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0278300960590c69ec376c2.png)
第二节 二战以前的国际贸易
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速度迅速提高,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品比重显著上升。 3.国际贸易方式和支付方式有了进步,出现了凭样品交易、期货
交易方式及信贷、汇票和票据等新的贸易支付手段。 4.国际贸易组织方式有了改进,出现了有限责任公司和各种专业
第二节 二战以前的国际贸易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国际贸易: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 1487年迪亚士的探险队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
并进入印度洋;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南非的好望角到达了
印度,开辟了从大西洋绕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线,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向西航行发现了美洲, 1519-1522年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发展历程
国际贸易的产生 早期的国际贸易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国际贸易 二战后国际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 及早期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 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 及早期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 存在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各自为政的社
的是“黑奴贸易”。
第二节 二战以前的国际贸易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 义自由竞争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的变化是英国 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使 原来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发展为以先 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第二节 二战以前的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仍在扩大,但是增长速度下降。 2.垄断组织控制了国际贸易,二次大战前国际卡特尔
(完整版)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完整版)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0630236fd0a79563d1e722b.png)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贸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可以说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工使对外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一步步得以满足。
➢第一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出现了偶然的物与物的交换。
➢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第三次大分工:出现了商品和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商品交换一旦超出国家界限,就出现了最早的对外商品交换的萌芽。
奴隶社会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缓慢,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进入封建社会,奢侈品仍然是交易的主要商品,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城市手工行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因素,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真正的国际贸易开始产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二、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贸易的主体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492年热那亚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从欧洲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理大发现”;1519年麦哲论完成了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的结果是将各大洲独自发展的国家联系起来,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了“世界”的概念。
2. 贸易的方式是殖民掠夺地理大发现及随后的殖民扩张推动了洲际之间的贸易,初步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3.贸易的流向及商品欧洲向美洲出口制成品,包括纺织品、家具、家庭用品非洲向美洲输出奴隶美洲向欧洲输出黄金、白银、烟草和茶叶欧洲从亚洲进口的仍然是丝织品、香料和茶叶等。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运输与通信条件的约束,世界只有一部分国家纳入到跨国交换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还没有形成。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国际贸易1.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基础一是通过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张刺激了欧洲工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87eeb1ac5da50e2524d7f28.png)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第二,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有了部落之间的交换。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产生,国家开始形成。
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出现了国际商品交换的萌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
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市以及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汉撒同盟诸城市,都已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英国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过度到机器大工业,并形成了一种同机器大工业中心相适宜的国际分工体系,加上大工业提供了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世界市场,大大促进了国际交换的发展。
随着国际交换和国外投资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相应的经济秩序,这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1.生产方式的要求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3eac0e9102de2bd960588e0.png)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
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原始社会的贸易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祖先结伙群居,打鱼捕兽,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有对外贸易。
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除维持自身需要以外,还有少量的剩余。
人们为了获得本群体不生产的产品,便出现了氏族或部落之间用剩余产品进行原始的物物交换。
当然,这种交换还是极其原始并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
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
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最后形成。
于是,到原则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超出了国界,国家之间的贸易便产生了。
可见,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58c9ceb561252d380eb6ee3.png)
(3)长安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中心。
(4)主要出口产品仍是丝绸锦缎。
(5)唐代外贸繁荣原因主要是经济技术的发达和 开放政策。
宋朝
(1)宋代贸易的主要变化是,贸易通道从以陆路 为主变成了以海路为主,中西陆路贸易此时处于 衰落状态。
(2)贸易结构出口以丝绸、瓷器为主,进口香料、 象牙以及新的植物品种。
(五)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 1.数量,2001年的65 000家。 2.地位,在世界生产、贸易和投资中居主
要地位。 3.实力,通过跨国兼并与收购等方式,结
成“战略联盟”,以提高竞争力。 (六)区域集团化贸易日益活跃。 (七)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明显加强。关贸总
协定的缔结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七)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发展。
(4)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其中丝、茶 仍处主要地位,约占出口的50%一90%。 进口除鸦片外,主要是棉制品、棉花、煤 油、糖类、粮食、钢铁等。其中棉纱和棉 布的进口量大大增加。
(5)税率大幅度下降,平均只有5%-6%左 右。主要白布税率只有2. 6%。
(5)鸦片战争到1877年,有顺差也有逆差。 但到了1877年以后,出现连年逆差。从 1877年到1911年,逆差累计达约为15亿美 元。从1911年到1948年的37年中,中国外 贸也是年年逆差,累计超过56亿美元。
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秦汉时期,中国已有陆路贸易的“丝绸之路”, 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海上贸易。中国古代 对外贸易经历了一系列辉煌时期 1.第一个外贸辉煌时期:汉朝。
汉朝“丝绸之路” 正式得到官方保护,开始 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外贸。
2.第二个外贸辉煌时期:唐朝。 (1)唐朝陆路贸易基本上沿原有“丝绸之路”。 (2)唐代还发展了海路贸易。港口有广州、明州 (今宁波)、扬州、胶州等。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发展过程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a4bd006c175f0e7cd1373f.png)
1、政治经济特征
帝国主义,2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导致垄断, 垄断代替自由竟争,第二次科技革命(钢和电), 垄断资本。
2、国际贸易特点
1)经济联系加强:商品输出扩大,资本输出 增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 2)国际贸易继续增长,但速度相对下降;
3)地区分布:欧洲比重下降,北美、亚非拉比 重提高; 4)商品结构:初级产品比重占世界贸易额的5560%; 5)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 6)各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变化在其对外贸易政策 的改变上得到反映; 7)理论上盛行超保护主义贸易学说和政策。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中国出口贸易总额
世界贸易总额
2、商品结构:制成品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比 重,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迅速; 3、地理方向:环太平洋地区的贸易迅速扩 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 多数,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贸易额在 逐渐提高;
2008年世界贸易情况 地区名称
经济形态: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生产目的: 消费 主要贸易商品:奴隶、奢侈品(宝石、装饰品、 香 料) 主要贸易国家:腓尼基、希腊、罗马
对外贸易商品数量 和范围有限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作坊 主要贸易商品:奢侈品(呢绒、丝绸、香料、珠 宝) 贸易中心: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 岸、中国 贸易城市:君士但丁堡、威尼斯、热那亚、泉 州、扬州 中国(公元前11世纪—19世纪中叶) 公元前西汉:丝绸之路 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海上贸易 严格地说,资本主义以前的 对外贸易没有获得广泛的发展, 也就不具有世界性。
2、国际贸易特点:
1)国际贸易额空前增长 2)商品结构:出现许多新产品,品种和数量增多 3)少数大国垄断了国际贸易(英、法、德、美、 俄) 4)贸易方式和组织形式:贸易企业,展览会和商 品交易所 5)国际贸易政策: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并存; 6)贸易条约得到广泛发展(英法条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东方国家——丝绸、珠宝、香料 西方国家——呢绒、酒等
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 易(16世纪-18世纪中叶)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导致:
1.导致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大西洋沿岸,如巴黎、 伦敦、阿姆斯特丹
2. 贸易范围扩大
远及亚洲、非洲和美洲
3.西欧国家走上资本原始积累道路
对外实行殖民掠夺
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 贸易(16世纪-18世纪中叶)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工业原料和食品的比重开始增加 奴隶也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第一,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开始回升。
1983-1992年5.8% ,1993-2002年6.3%
第二,出口贸易值增长迅速。
1995年50200亿美元,2000年76000亿美元,2002年 79640亿。
第三,这个阶段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经 济增长速度。
1990-2000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8%,而世 界经济增长率2.3%。
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 (七) 国际电子商务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 发挥重要作用(阅读材料)
原料和石油以及机械产品比重增加。
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 (一)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不稳定(三阶段)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1973年以前)
1950—1973年的23年间,国际贸易从600 亿美 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平。战后世界经济的迅 速发展是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三)向帝国主义过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时期(1870-1914)的国际贸易
材料革命、能源革命、运输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扩大。 a. 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放缓,生产与市场之间矛盾突出。 b. 英国的贸易地位下降,西欧、北美、非洲和拉丁美洲国
家的世贸地位提高。 c.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
(1)国际贸易产生的必备条件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独立社会实体的出现
第一次社会分工
第二次
社会生产力发展 社会分工扩大
第三次
二、资本主义以前时期的国际贸易
• 奴隶社会:
日
•腓尼基、希腊、
奢
用
罗马,中国集中
侈
品 很
在黄河流域。
品
少
奴隶
二、资本主义以前时期的国际贸易
经贸集团类型不断多样化,集团形成基础多样 化,集团内部贸易扩大化。
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 (六)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强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成员扩大 至151个(2007年);具有国际法人地位; 贸易协定涉及范围扩大;对成员国的约束 力和贸易争端解决能力增强;更多关注发 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73年以后-1985年)
1973年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甚至 停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首先,经济危机爆发 • 其次,能源危机的爆发 • 再次,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 (3)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回升阶段( 1985年至今)
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
a. 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世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b. 英、法、德、美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 c.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多样化。 d. 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出现贸易商行、股
份公司、交易所。
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 (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主 体地位
表2-4;2-5 ;2-6,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世 界贸易中仍占主体地位,美国、德国、日 本是出口贸易大国,其中德国、日本在处 于迅速发展阶段。
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 (三)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高级化
1.工业制成品比重超过初级产品 2.机械产品比重不断提高 3.制成品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比重 上升 4.高新技术产品迅速发展 5.服务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1914-1938年) 的国际贸易
1920-1921经济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奖 出限入政策。
a. 国际贸易增长几乎停止,市场问题激化。 b. 欧洲的国际贸易地位显著下降,美国大为提高。 c.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贸中所占比例稳定,矿产
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 (四)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力量
2001年(亿美元)
跨国公司数量 生产总值 销售额
65000家
34950 185170
出口额
26000
对外直 接投资
65820
跨国公司是全球技术贸易的主导力量
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 (五)贸易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欧共体:27个欧洲国家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21个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