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共22页文档
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
近景的胡同与远景的 摩天大楼
04
仿古建筑是好是坏?部分仿古建筑过于追求形式,开发商看上的是其商业价值,导致普通民众对仿古建筑 有很大的意见。
“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群, 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建筑师将书本中的建筑实体化,一方面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普通民众可 以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内心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复原是对古建筑的一个思考与学习过程。潮流 之所以成为潮流,在于大多数人的追求与推崇,高度的文化认同使我们对传统有着不加思考的崇拜,在“建 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纲领指导下,追求发扬本土特色的目的很容易产生歧化,将“中国特色”符号化、 边缘化,就会流于表面,在表现形式上陷入语汇贫乏。当我们思考仿古建筑建造的初衷与意图,便会理解 中国在古建筑文化上的探索与进取。
3
低,不利于北京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
实现。
而位于北京二三环间的西城区,其旧城胡同居住容纳量却很低。
2
这就导致建筑与规划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古城区面积缩小,对
区内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四合院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应用现代技
术适应新文化需求。
不同意见的提出看到了人民对民生和文化的重视,而这些思考也将继续。
4
T..h. ank You
市民观点
01
在走访中市民呈现出两种观点:一种 是希望胡同中的四合院、大杂院尽可能完 整保留。
另一种如菊儿胡同,历史上是妓女等 群体的居住区,认为影响不好,应全部拆 除。同时提出仿古建筑仿的尴尬,为何不 直接完整保留优秀建筑的疑问!中国国力 和对古建筑的重视程度,为何依然不能留 下这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建筑?
02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 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 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 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请就就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问题谈自己看法
浅谈北京四合院文化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
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在外院东厢房的山墙上筑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
由此西转进入外院。
大门之西正对民居中轴的南房称"倒座",作客房,外院还有男仆室及厨、厕;由外院通过一座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全宅主院。
北面正房称"堂",大多为三间,遵守着明清朝廷"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
正房开间和进深尺寸都比厢房大,故体量最大。
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长辈居住。
耳房前有小小的角院,十分安静,所以也常用作书房。
这种一正房两耳房的布局称作"纱帽翅"。
正房前,院子两侧各建厢房,其前沿不超越正房山墙,所以院落宽度适中,空间感觉甚好。
厢房是后辈们的居室。
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门与这三座房屋的前廊连接起来,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
廊边常设坐凳栏杆,可在廊内坐赏院中花树。
所有房屋都采用青瓦硬山顶。
正房之后有时有一长排"后照房",或作居室,或为杂屋。
较大的民居可以在堂后再接出一座四合院,以居内眷。
或更在全宅一侧接出另外一组四合院,也有的在一侧接出宅园。
开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门称"青龙门",按后天八卦,北为坎,东南为巽,故宅门的此种布局称坎宅巽门,按风水观念认为是吉利的。
实际上,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使得从宅外进入必先通过一个小小过院,有利于保持民居的私秘性和增加空间变化(只有王府的宅门才放在中轴线上,认为以王侯之尊,即使不作坎宅巽门也可以免除外邪的侵害)。
其他地区,不论南北,在一般民居中,坎宅巽门也十分通行。
北京胡同的变迁与胡同文化保护探析
北京胡同的变迁与胡同文化保护探析作者:陈梓凡史民峰来源:《世纪桥》2013年第08期摘要:北京胡同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胡同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它是北京人们居住的主要聚集地,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原因,胡同面临逐渐衰退甚至消失的危险,创建人文胡同、绿色胡同、文化胡同以及合理规划胡同是保留胡同文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胡同文化;发展;传统;现代说到北京的文化,胡同文化一定是标志性的话题,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曾给北京城增添了丰富的文化魅力。
胡同文化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
许多人也许会感觉到,胡同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对它又有多少了解,我们对这项文化感知了多少,如何保护好胡同文化,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摄影纪实的角度走近了北京胡同,并进行了思考。
一、北京胡同的由来及发展演变胡同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均与蒙古人建朝有关。
说法一,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
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建立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也称为“浩特”,后北京城的汉人读成了“胡同”;说法二,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其发音为“忽洞”。
现在我国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
因为凡有居民聚居的地方必有水源,所以“井”渐渐成为了人们居住地的代称。
由此“忽洞”谐音变成了“胡同”;说法三,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
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汉人仍私下叫他们“胡人”,胡同即为“胡人大同”之意。
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
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
北京城有名的胡同元朝时29条,明朝时459条,清朝时978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6 047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与整治
一、北京胡同、四合院必须保护近年来,学界本来不存在北京胡同、四合院要不要保护的问题,而是一直在探讨怎样保护的问题,只因近期著名作家李国文发表了四合院理应大拆、刘心武发表了拆毁四合院"可以理解"的"高论",不能不对要不要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问题作理论上的说明。
有意识的依法保护历史建筑,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保护范围从寺庙、官署等公共建筑逐渐扩展到民居。
北京作为八百年古都,其历史文化的构成无非两个方面;帝王文化和市井文化。
帝王文化的载体是故宫和众多坛、庙、陵、园、府,而市井文化的载体就是胡同、四合院,为什么保护前者没有人反对而保护后者就有人反对呢?其实是"帝王历史观"在作怪,某些人从骨子里认为承载市井文化的四合院不如故宫重要,只关心帝王的历史不关心百姓的历史。
中国早期的都市应当说是帝王的都市,从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可以看出,那时宫殿、官署、苑囿占去了都市的三分之二。
但是到了隋唐,都市已经成为百姓的都市,80多平方公里的隋唐长安城老百姓占去80%,说明那是市井文化已经影响时代风尚。
宋代城市革命以后,城市经济功能加强,老百姓在都市中更加活跃,百姓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从有都市以来四千年,中国幸存一点帝王时代的都市的市井建筑的,只有北京。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和故宫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胡同、四合院承载的北京帝王时代的市井文化,是北京不可割舍的历史文化的一个层面。
我深信,北京胡同、四合院如果完好保存至今,一定会像故宫一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此说来,那些认为北京四合院可以大拆的"高论"可以休矣!二、北京四合院必须整治以我在四合院中生活几个月的经历,坦率地说,在四合院里生活令人非常痛苦(只有夏天比较凉快这一个优点),多年呼吁保护四合院的我本人,也希望尽快迁出四合院。
北京胡同现状与保护
关于北京胡同现状及其保护状况的调查(一)实践地点:北京东城区的几大胡同(二)实践时间:2012年5月1日—2012年5月6日(共6天)(三)实践人员:王志明,梁少峰,姜锡彬正文如下:一、实践目的“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
至今北京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来自百度百科)胡同文化、四合院是老北京文化的代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胡同文化更是一枝独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然而随着历史变迁,胡同这一特定的文化产物却在逐渐消失殆尽。
胡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必不可少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胡同,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然而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8成以上的人完全不知道胡同或仅对胡同文化了解一点点,所以这就十分有必要去详细了解一下胡同文化的现状。
二、实践过程实地考察第一站: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这里也烙上了许多名人的印记,后圆恩寺13号是矛盾的故居,可园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圆恩寺胡同7号曾是蒋介石的行辕。
而酒吧街则是南锣鼓巷的一个重要特色,这里也有许多的特色小店,像若水堂油纸伞、文宇奶酪店等。
5月4号,我和王志明从学校出发,乘坐地铁到达市区。
在张自忠路地铁站出站后,我们明显感到此处的古色古香。
我们且行且问,在热心人的指引下,步行几百米后终于到达了此次考察的第一站:南锣鼓巷。
《关于北京胡同现状的调查报告》
北京胡同现状一.前言“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
” 这是一位老北京人对胡同的描述,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胡同这种文化产物却在逐渐消失殆尽。
胡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必不可少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胡同,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然而现实中我们所要面对的状况远比想象中要复杂的多。
通过调查走访我发现不只是市区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急于利用旧城大片的土地来获取经济利益,让不少人想不到的一点是,其实居住在旧城区的市民因为日益感到老式房屋不堪使用,生活不便,所以早就盼着胡同的拆迁改造了。
面对来自底层和上层的双重压力,我们的胡同将何去何从?二、胡同的现状北京东城区的胡同已多数被改造,如:南锣鼓巷成为了年轻人北京游玩必去的美食胜地,烟袋斜街发挥历史展示作用成为游览景区,有些四合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且不论其改造成功与否,现今东城区的大多胡同都有城市定位与改造规划,因此我们将调研对象定位为西城区仍在居住的胡同,并从民居角度解读。
时至今日,当我们走进胡同,除较为明确的主通路外,还有很多引导人们去附近胡同的曲折小甬道,穿梭于胡同中时,有很好的发现和休闲感受,然而现代的空调,电十分突兀的出现,与其缺乏有机联系,与青砖灰瓦不相符。
三.改造意见第一,小规模微循环的方式保护与修缮胡同四合院。
小规模的修缮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东四、西四文保区、什刹海地区、南锣鼓巷等地区都有不少四合院的修缮工程。
当前多种方式的个体修缮四合院的市场早已打开,需要跟踪该市场发展,循序渐进,逐步展开。
房屋产权是调动社会积极修缮四合院的关键。
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修缮房屋,主要是产权问题。
产权是自己的,在明确了胡同四合院保护不再大拆大改的今天,自然房屋产权者会考虑自己住房的修缮。
小规模微循环的前提是要逐渐疏散人口。
目前老城区人口密度过高,造成房屋难以彻底修缮,即使修缮了,院落拥挤,居住环境仍较差。
北京胡同现状与保护共16页PPT资料
பைடு நூலகம்
调查报告概况
小组成员:姜锡彬、王志明、梁少峰 实践地点:南锣鼓巷、宝钞胡同、东交民巷、八大胡 同 实践时间:2019年5月1日—2019年5月6日(共6天) 实践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胡同现状与保护的情况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参考法、 采访法、专家咨询法
★“胡同”是内蒙古语。 ★元大都时期有“二十九通” ★明朝时期胡同扩大化 ★清朝“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 赛牛毛”
胡同现状探源
• 建国之初,梁思成和陈占 祥建议在复兴门外月坛以 西、公主坟一带设计一个 新的市中心,以保护北京 古城风貌。
• 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提出 要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 在长安街两侧建设行政中 心。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胡 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胡 同占了大量的黄金地段, 如果将其全部推翻,换成 商业街,或者居民楼,产 生的经济效益将会提高几 倍甚至几十倍。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
四合院建 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 房屋分配 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 筑文化 体会。
四合院的建造是非常讲究的,从选地、定位到建筑尺寸,
院内装饰 都要按照一定的理论来进行,这种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营
究老北京风土民情和市民文化都是弥 树木植物 • 柳树胡同足、珍枣贵林。胡同、椿树胡同等
• 鲜鱼口、骡马市、缸瓦市、羊市、猪市、米市、煤市、珠宝市等
贸易市场
• 禄米仓胡同、西什库胡、贡院胡同、兵马司、武定侯胡同等
官方机构
胡同四合院文化
设计施工 胡同是城市的脉搏,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
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 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一、老北京四合院、胡同简述1、老北京四和院简述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2、老北京胡同的简述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
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
”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他当然照准了。
于是在永乐元年正月辛卯日(公元1403年2月4日)将北平改称为北京。
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北京”这个名称,那么公元1403年2月4日就成了“北京”名称的诞生日。
可见“北京”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到今年,已叫了588年,但却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100多年。
其中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
最窄的胡同,几年来有不断的新发现。
北京胡同现状与保护
关于北京胡同现状及其保护状况的调查(一)实践地点:北京东城区的几大胡同(二)实践时间:2012年5月1日—2012年5月6日(共6天)(三)实践人员:王志明,梁少峰,姜锡彬正文如下:一、实践目的“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
至今北京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来自百度百科)胡同文化、四合院是老北京文化的代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胡同文化更是一枝独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然而随着历史变迁,胡同这一特定的文化产物却在逐渐消失殆尽。
胡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必不可少的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胡同,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然而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8成以上的人完全不知道胡同或仅对胡同文化了解一点点,所以这就十分有必要去详细了解一下胡同文化的现状。
二、实践过程实地考察第一站: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
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这里也烙上了许多名人的印记,后圆恩寺13号是矛盾的故居,可园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圆恩寺胡同7号曾是蒋介石的行辕。
而酒吧街则是南锣鼓巷的一个重要特色,这里也有许多的特色小店,像若水堂油纸伞、文宇奶酪店等。
5月4号,我和王志明从学校出发,乘坐地铁到达市区。
在张自忠路地铁站出站后,我们明显感到此处的古色古香。
我们且行且问,在热心人的指引下,步行几百米后终于到达了此次考察的第一站:南锣鼓巷。
北京胡同人居环境问题调查研究
北京胡同人居环境问题调查研究北京胡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胡同院落系统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传统居住形态,并引发了各种人居环境问题。
北京胡同人居环境的改善值得当代建筑和空间设计师深思。
标签:北京胡同;人居环境;现状问题1、北京胡同开发与保护现状20世纪90年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掀起了大规模旧城改造的热潮,大量的历史遗迹被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行列式住宅和高层住宅楼。
大量的传统四合院被拆除,胡同的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历史街区和文化古建被围合在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中,在夹缝中求生存。
近年来,胡同建筑逐渐老化,建筑外立面年久失修,建筑结构和表皮随着时间的消磨,逐渐失去了故有的风貌。
大多数胡同住宅残旧、拥挤,无法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
胡同中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大量胡同居民搬离胡同,胡同里人气日渐衰弱。
据调查,胡同中生活的大多数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在胡同中生活了几十年,对于胡同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恋。
但问其住房意愿时,结果却出人意料,大多数老人渴望离开胡同,迁入设施完善和方便的楼房,其结果令人深思。
2、北京胡同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北京胡同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胡同的空间形态,生活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冲击着胡同传统居住形态并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
2.1 私搭乱建,建筑风貌混乱北京胡同居住区沿街立面混乱,居民私搭乱建,私开墙洞,侵占公共设施用地。
胡同居住区,居住密度高,一条小小的巷子里往往居住着几十户人家。
胡同里居民生活空间狭小,拥挤不堪。
居民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和改善生活质量,往往擅自在院内或街道的空地上搭建简易棚屋作为厨房、居室和仓库,这样不仅占用了公共空间而且严重破坏了传统建筑的外观和胡同整体风貌。
胡同房产归房产局所有,胡同中许多房屋无人居住,也不再对外租用,小门一锁数年,这就形成了居住空间拥挤与闲置房间的不利用之间的矛盾。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RESEARCH研究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胡同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动议北京旧城胡同平房区的问题由来已久。
由于传统的平房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一般寿命只有四五十年,屋顶为小合瓦下敷草席和大泥的,寿命更是短暂,一般十几年即烂。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为了迎接各国宾客,大街面上进行了整治,胡同里进行了粉刷,但是多数民居、胡同和四合院内并没有得到改善,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
奥运会后,如何改善北京胡同平房区,特别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落后面貌,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大都市,从历史上看,北京城的建筑形态是以胡同街巷系统为骨干,开阔平缓的平房四合院为主体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由于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的原因,其中许多平房已经成为危旧房屋。
再加上近些年建设性的破坏,北京旧城的历史风貌正在逐渐消失。
更成问题的是,平房区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民用水大多是全院合用一个水表,有的院落甚至三十多户人家合用一个水龙头。
大栅栏、鲜鱼口等地区的低洼院,排水不畅,一些院落没有排水口,只能使用渗井排水。
就是有下水道的,也已年久失修,雨污粪便合流,渗漏严重,异味刺鼻。
这些院内一般没有暖气和卫生间,公共厕所一般相距挺远,不论老人小孩都要到200米以外的公厕解决问题。
冬天地上结冰,其不方便的情况可想而知。
不少院落电线老化,合用电表,邻里常为分摊水电费发生矛盾。
取暖用蜂窝煤,既污染环境又容易煤气中毒。
五十多年来,北京旧城的破旧危房的改造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经成为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每逢雨季,主管城建的市长、各区区长和房管部门昼夜值班,组织抢险,救护孤寡,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习惯。
1974年一场大雨,旧城内倒房4000余间。
每年人民代表会议提案和人民来信,均呼吁改变现状,每当市领导或政协、人大视察危房现场,都会听到老百姓的强烈反映。
北京街巷胡同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随 着 居 民 自 购 车 数 量 快 速 增 长, 尽 管 通 过 新 建、 共 享、 错 时 等 方 式 解 决了部分停车需求,但总体上停车位 缺口仍比较大,停车难问题较为普遍。 特别是在商业街区、医院周边等区域 停车难的现象更为突出。有些机关单
位、 大 企 业 考 虑 到 安 全 问 题, 不 愿 意 共享停车、错时停车。因空间狭小,停 车场原则上难以大批量、大规模建设。 把车随意停在居民胡同里,不仅影响 居 民 出 行, 遇 到 特 殊 情 况, 还 可 能 会 影响救护车、消防车等救援车辆出入, 带来安全隐患。
二、当前北京市街巷胡同面临 的问题与分析
当 前, 北 京 市 街 巷 胡 同 面 临 的 问 题 主 要 是 空 间 格 局、 交 通 停 车、 房 屋 管 理、 人 居 环 境、 街 巷 功 能, 以 及 安 全隐患等六大类问题。问题产生的根 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长久以 来政策资源匹配上的差距不断拉大造 成。 二 是 市 区 街 管 理 体 制 不 完 善, 相 关事权划分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不能 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三是人口快 速过度集中、利益追求促使违章建设、 开墙打洞等现象屡禁不绝。
(五)居住人口特征
胡 同 里 本 是 民 房, 是 最 有 烟 火 气 的地方。随着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商业 化过度发展,很多民房被改造成商业 用 房, 居 民 日 常 生 活 深 受 困 扰, 有 的 居民把房子租出去,拿着钱去租楼房 或 者 买 房。 居 住 在 胡 同 里 的 居 民, 一
收稿日期:2019-08-06 作者简介:李娟(1978-),女,山东沂南人,中级职称。
(三)商业形态特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 人口的过度集中,胡同宁静而深远的 原生态已被改变,逐渐失去了往日的 安静,商业化氛围日渐浓厚,商户越 聚越多,很多胡同被开发成旅游景点。 有很多小院开起酒吧咖啡馆,变成餐 厅, 成 为 时 尚 小 店, 有 卖 小 食 品 的、 卖水果的、卖小商品的,还有居民必 须的五金店、理发店、小餐馆等,不 一而足。
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共24页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4
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 改造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
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
”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他当然照准了。
于是在永乐元年正月辛卯日(公元1403年2月4日)将北平改称为北京。
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北京”这个名称,那么公元1403年2月4日就成了“北京”名称的诞生日。
可见“北京”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到今年,已叫了588年,但却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100多年。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
浅析北京市传统民居的性质及保护对策——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北京市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为例,从性质和保护对策两个方面对北京市传统民居进行浅析。
一、北京城区四合院建筑的性质四合院是指一种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传统住宅建筑,常见于北京城区。
四合院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 空间布局合理:通常由一个中心院落和四个生活区围合而成,中心为进门大院,南北各设有两个厢房,其中的东厢房为主人居住的房间。
2. 环境良好:四合院建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注重环境,四合院被围合起来,既具有私密性又具有开敞性,前后楼阁,曲士楼栋,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3. 风水讲究:四合院建筑通常遵循“五行”、“阴阳”、“风水”等传统建筑规则,采用合适的方位、朝向、造型等,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风水格局。
二、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对策北京市传统民居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老化:大量的传统民居属于“小时代”的建筑,与时代的变迁不相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本身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老化现象。
2. 建筑整体性收到影响:大量原有的传统住宅正在消失,导致与古城区域其他建筑的整体性失衡,文化传承遭受残缺。
3. 污染带来影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传统民居所在区域的环境也在遭受污染。
综合上述问题,对于保护北京市传统民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引入新科技,保护传统建筑:包括旧建筑结构加固,经验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等。
2. 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保护管理:应运用电脑审核,加强对建筑实体和环境的监控和保护。
3. 引入现代的生态设计理念:通过环境协调,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文化资源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4. 暂停对古建筑的破坏与改建:在合法的前提下,批准文化性建筑的建造项目,不得挤压、拆毁古城区域内的传统建筑,避免古建筑被破坏。
浅析北京胡同
浅析北京胡同摘要:本文通过对胡同——四合院的空间格局的探讨,引入二者缺一不可的密切关系,通过对胡同四合院价值及现状的简要分析,探究北京传统胡同四合院风貌保护的迫切性。
关键词:空间格局;胡同;四合院;保护1.北京胡同——四合院的空间格局胡同的围合主体是四合院连续而积极的界面,四合院的格局与空间关系对胡同的走向及特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胡同的尺度及风貌也同样影响着四合院的空间格局。
1.1胡同與四合院的关系胡同是由前后或者左右相邻的四合院落限定出来的、供居民通行的道路空间。
北京常见胡同为东西走向,四合院建筑则分布在胡同的南北两边,当然也有特殊的南北向胡同、斜街等。
不论胡同的走向如何,四合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的格局都不会改变,建筑都是分布在道路两旁,四合院宅门面街而开(图2.17)。
北方地区四季分明,从主体建筑一年中的采光、通风等方面考虑,适宜布置为坐北朝南,那么无论四合院宅门朝向如何,正房与两侧的厢房、耳房的布局都不会改变,这种特殊的布局是受到北京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影响,是人们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
胡同是四合院居民之间以及与外界交流的纽带,还是城市的面貌。
四合院宅门的类型、装饰及附属物,倒座房、厢房、正房或者后罩房的屋脊、屋檐装饰直接影响到胡同界面风貌效果。
笔者认为,要从整体性把握,认真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1.2四合院的空间特点以宅门朝南开的三进四合院为例,按照进入院落的先后顺序来分析其建筑构成关系,由四合院宅门进入,迎面相对是四合院内影壁,通过打开的宅门与外影壁形成对景,前院南边是倒座房,北边是垂花门,左右两侧连接着游廊,通过垂花门进入庭院,庭院左右为东西厢房,坐北朝南的主体建筑是正房为主人居所及会客之用,两侧为耳房,通过东侧夹道进入后院,后院建筑为后罩房。
从竖向上来讲,尺寸最高的当属正房,然后才是东西厢房、正房的耳房、厢房的耳房,通过尺度来权衡各建筑之间的主次关系,象征着每间房屋居住主体的身份与地位。
北京胡同及保护与开发
胡同的保护与开发摘要:本文从胡同的由来说起,通过分析胡同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来表明胡同在的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描述在“微循环”的开发模式下胡同的变化来说明对古建的保护应注重传承和发扬历史的文化积淀,而不是简单的拆后重建。
关键词:历史积淀、胡同文化、民俗风情、微循环、开发、理性正文:说起胡同,相信在中国是无人不知的,它是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因为在过去,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
自古就有这么个说法:“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可见胡同的数量之多。
胡同是依照棋盘形的蓝图建筑的,绝大多数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城。
又由于四合院是坐北朝南的,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些。
而这种规划正是吸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统特色。
在,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在它的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
在这些胡同里还有好多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为故居、珠朝街有孙中山先生到过的中山会馆、小杨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等。
在这里,人们可以探寻到不少古代名人的足迹。
胡同的名称也很耐人寻味,既反映了历史发展,又展示了社会风情。
如X自忠路、赵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称都是人们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从而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敬慕。
这说明胡同的名称绝不仅仅只有实用的指代作用,还具有美学功能和人文倾向。
在我们的印象中,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每条胡同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因为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胡同是老人生活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体现,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孕育了具有浓浓中国味儿的“胡同文化”,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历史古迹,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让它在现代化的城市改造中保持它的古朴与深邃,并让它走出中国,走进世界人的心中,重新焕发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