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1 (2)

合集下载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通用11篇)《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内容一《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眺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方,描绘了一幅安静美丽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严厉秀美。

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悄悄的月,悄悄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风光。

“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静温顺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模糊美。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朦模糊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以生动形象的比方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由于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亮,山水浑然一体,望去犹如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致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方,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育学生观赏美,感受美的力量。

但许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意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无视对意境的感悟。

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顺、安静、和谐的感受,特殊是诗中形象的比方,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巧的艺术品,玲珑剔透。

依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洞庭》。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洞庭湖”、“碧波”、“白银盘”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如“望”、“见”、“思”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望洞庭》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望洞庭》的阅读与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2. 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主题和情感表达的讨论。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望洞庭》的文本材料。

2. 生词和短语的释义表。

3.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刘禹锡及其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望洞庭》。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 词汇学习:(1)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学生进行笔记。

(2)学生进行词汇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洞庭》,复习生词和短语,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洞庭》的内涵;(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望洞庭》,作者刘禹锡。

2.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背诵、理解及文学鉴赏。

3.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洞庭湖的美丽风光;(2)教师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洞庭青草,近中流者绿,远岸者苍”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如何表现洞庭湖的美丽风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鉴赏诗歌。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望洞庭湖时的情感;(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慨;(3)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5. 课堂小结:(2)强调自然景观的美好,引导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望洞庭》;2. 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作文,可以是游览经历、感悟等;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朗读、讨论、表达等环节的参与度;2.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作文和推荐诗歌的质量;3.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以及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青螺”、“翠绿”等。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学会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注释,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洞庭湖的印象。

(2)分享成果: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望洞庭》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望洞庭》全文及注释。

2. 课件:洞庭湖的图片、诗人刘禹锡的简介等。

3. 参考资料:关于洞庭湖的诗词、文章等。

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洞庭湖的背景音乐。

六、教学准备1. 教师需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洞庭湖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 准备洞庭湖的自然风光音乐,以增强学生对洞庭湖风光的感受。

4. 准备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背景和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洞庭》,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境,鉴赏古诗的技巧。

难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内容和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思想内涵。

3.5 课堂练习学生默写诗文,进行翻译和赏析,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望洞庭》诗文原文、注释和译文。

5.2 多媒体资源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文章,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文,使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6.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3 分析法通过对诗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望洞庭教学设计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秀9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秀9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4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页是爱岗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9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和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笔下一泻千里的庐山瀑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眼中无论晴雨,依旧美丽动人的杭州西湖……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诗佳句。

今天就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

(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2读诗要先学会读题,你从题目了解了一些这首诗的什么信息?(“望”:远远地看)3、简单介绍作者和洞庭湖二、读准全诗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生共评)3、古诗啊光读正确了还不够,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4、指名读,标停顿。

5、有节奏地齐读。

6、哇!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可是,徐老师并不满足于此,我还想走进古诗好好地享受一番,你们想吗?三、诗中寻画1、同学们,借助下面的注释和课文中的插图,你能读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吗?试试看。

2、谁来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初步感受啊?(宁静、美、和谐……)3、小组合作:都说诗中有画,你能够在诗中读出画面吗?请你们再读一读,看看我们能在诗中寻到怎样的画面。

(板书:诗中寻画)4、交流:“我从……这句诗中,看到了……的`画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a.“和”:和谐,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部编版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望洞庭》,激发学生对诗文内容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诗文解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的内容。

(2)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 结合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思维敏捷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5篇)《望洞庭》优秀教案篇一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1、把握好两点: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新课标》)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1、解题,了解诗人: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 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

教学设计2:望洞庭(区一等奖)

教学设计2:望洞庭(区一等奖)

第1课《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并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
课件及小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迁移学法指导: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诗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山水。

把洞庭湖的水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表现了洞庭山水和谐之美。

二、引导赏析背诵。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三、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四、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板书设计:
写景——湖、月、水、山
望洞庭
联想——湖面(镜);君山(青螺)。

部编版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望洞庭优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与理解。

2.作者表达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洞庭湖的诗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

3.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2)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欣赏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句或画作。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绘画创作,展示自己对洞庭湖美景的理解和感悟。

6.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

7.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美景的短文,可以是诗歌、散文或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活动。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朗读并解析《望洞庭》这首诗。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使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1.4 教学步骤引入诗人刘禹锡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二章:望洞庭的自然景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色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

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法,展示洞庭湖的自然景色。

使用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景色。

2.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自然景色。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理解诗人的描绘手法。

第三章:洞庭湖的文化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地位。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展示法,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使用引导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献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思考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分析《望洞庭》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

课文《望洞庭》的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望洞庭》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介绍课文《望洞庭》的主题和内容,概括诗中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和赞美。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解读课文中的诗意表达,解释其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洞庭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美景和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望洞庭》,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查找关于刘禹锡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望洞庭》的文本,可以是纸质教材或电子文档。

5.2 图片或视频准备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用于课堂导入和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3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刘禹锡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文朗读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6.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学生通过扮演,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心态,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第七章:拓展与延伸7.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望洞庭》的主题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诗歌。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自然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望洞庭》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看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洞庭湖的想象和情感。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收集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评估学生对洞庭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望洞庭的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如湖面、岛屿、鸟类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洞庭湖的自然景观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描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描述。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洞庭湖自然景观的看法和感受。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洞庭湖自然景观时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描述作品,评估学生对洞庭湖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洞庭湖的保护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介绍洞庭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洞庭湖,并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洞庭湖保护的看法和行动建议。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洞庭湖保护的心愿和承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行动力的提升。

收集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评估学生对洞庭湖保护的理解和行动力。

第四章:望洞庭的文化背景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望洞庭》;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学习通过想象画面来感悟古诗的方法。

3.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美景图片、古诗配乐等)。

生字词卡片。

学生预习古诗,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准备好了吗?学生:(兴奋地)准备好了!教师:(出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洞庭湖。

它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望洞庭》。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古诗——《望洞庭》。

(出示洞庭湖资料。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面积约为2820平方千米,大概有440多个西湖那么大,古代曾被称为“八百里洞庭"。

(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几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磨、螺、潭、镜等。

(2)请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纠正发音。

4.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6.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7.全班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1.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

1.2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的意境。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字词和句子。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望洞庭》这首诗,解释生词和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洞庭湖的宁静、月光的明亮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创意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的创作,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感受。

3.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绘画、写作等创作材料和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出自己对洞庭湖的表达作品。

3.3 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工具,鼓励学生自由创作。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洞庭湖的感受和想象。

第四章:小组分享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4.2 教学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

每个小组成员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3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和反思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欣赏诗歌、表达情感等。

5.3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和反思本次课程的学习。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教案一、学情分析在进行《望洞庭》的教学前,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细致的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浓厚。

然而,由于古诗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上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强化。

针对这些特点,教学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同时加强生字、生词的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审美情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望洞庭》。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二)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插图或教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吟诵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三)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能够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感悟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洞庭湖美景展示①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庭湖的自然风光。

②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①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

②通过讲述刘禹锡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建立对诗人的认识。

3. 课文主题引入①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洞庭湖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②引入课文主题,解释“望洞庭”的含义,即诗人远望洞庭湖时的所见所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两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
生:自由读,指名生一、生二读。

师:你会发现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写什么的?生一: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

师:《望天门山》诗人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

《望庐山瀑布》诗人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

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展示了李白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来到洞庭湖,领略他笔下怎样描写的洞庭湖的迷人风光。

(多媒体出示课题)师:请同学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吟诵
师:让我们先听一遍录音,感受一下诗的优美。

(多媒体播放录音)
师:同学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一:很美。

生二:像一首优美的歌曲。

师: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首诗朗诵得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师:(多媒体播放录音),一边听,一遍试着读一读。

生:边听录音,边自由读。

师:谁来试一试?指名读,生一:生二:生三:
(评价:你读得真有节奏感。

你的声音真好听。

朗诵速度掌握的恰到好处。

声音很干净,如果音调起伏再大点就更好了。

声音很洪亮,能一气呵成就更好了等等)
师:我们一齐来试一试
生:齐读。

三、品读诗文
师: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他做官被贬转任期间,路过洞庭湖写下的。

他站在洞庭湖边,看着月亮越升越高,月光越来越明亮,眼前的景象在月光的照射下,渐渐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出示图片)。

他不由自主的吟诵出:“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诗句,生齐读)。

师:结合课文注释,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湖光是指洞庭湖水的光。

生二:秋月是指秋天的月光。

生三:......
师:你能想象一下这个时候洞庭湖的湖水和月光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一:银银闪闪的湖水。

生二:皎洁明亮的月光。

(评价:词语用得好,表现出了湖水和月光的美。


师:能描述一下刘禹锡看到的美丽画卷吗?
生一:生二或
师:我仿佛看了皎洁的月光照着湖面,湖水银光闪闪,月亮倒映在水中。

月光与水光融为一体。

师:真美啊!这么美的景象让刘禹锡沉浸其中,他低头看向湖面,脱口而出:“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诗句,生齐读)。

师:谁理解这句话。

生一:潭面指的是洞庭湖的湖面。

生二: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洞庭湖的湖面比喻成一面没有磨的镜子。

生三:......师:唐代的时候,人们使用的是铜镜,(出示图片),磨好的光滑的铜镜能够清晰的照出物品的景象。

这是没有磨过的铜镜(出示图片),它照出来的东西会是什么样的?
生一:模模糊糊
生二:朦朦胧胧师:我想也是这样的。

这时的洞庭湖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一:
生二或师:无风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朦朦胧胧,我仿佛看见了一位江南女子静静湖边梳妆打扮。

师:同学们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空灵明亮的月光,平静朦胧的湖水,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一:宁静
生二:柔和(板书:宁静、柔和)
师:面对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平静......
师:试着把这种心情融入到你的朗诵中。

指名读,生一,生二(指导朗读:可以再轻一点,音调可以再低一点,速度可以再慢一点等)
师:夜色越来越浓,刘禹锡要回旅社了。

他慢慢的走着,走到远处,还念念不忘刚才的美丽景色,他回头望去。

(多媒体出示图片、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生齐读)
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一:洞庭湖里的君山。

生二:洞庭湖的山水是绿色的。

生三或师:站在远处看洞庭湖,湖中的君山显得更加的青翠,湖水显得更加的清澈,山水浑然一体,好像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着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这个时候的洞庭湖山水在作者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生一:可爱生二:......(板书可爱)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师: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湖面比作银盘。

师:八百里洞庭,人在他的面前是十分渺小的。

大多数诗人的描写都是波澜壮阔的。

而刘禹锡的眼中洞庭湖却成了饭桌上可爱的杯盘,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一种什么的情怀?
生一:作者这样写感觉很亲切。

生二:自然淡泊生三:亲近自然......举重若轻......
师:请怀着这种心情再读一读这首诗。

(放音乐)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配上诗意再读一读。

同桌,男女生一唱一和读。

四、拓展
师,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风景如画,请再读一读这两首诗。

(多媒体出示《江南春》、《敕勒歌》)。

自由读,生一、生二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一首描写的是江南的景色。

生二:一首描写的是北方的景色。

生三:从敕勒歌这首诗中我感受到了生机。

生四、生五:......
师:同一首诗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正所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可以试着背一背,喜欢哪首背哪首。

师:我们的古诗词有很多很多,其中蕴含着无数的“诗情画意”等着同学们去品读。

希望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师: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给《望洞庭》配上一幅意境优美的画。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